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2024-05-29

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共11篇)

篇1: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本文以高中数学应用题为研究对象,阐述数学建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探讨了新课标下开展数学模型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应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交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竭力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意识,最终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 者:廖卫平作者单位: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浙江金华,321036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3.6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 步骤 教学

篇2: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的函数思想一直是我们从事教学的理念之一,函数的定义起始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以后,不断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对函数要有更加深层的理解,了解函数的思想,认清函数的理念,来解决函数中的各种问题.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函数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准确、深刻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学习函数的知识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初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初步的函数知识,掌握了一些简单函数的表示法、性质、图像.

第二个阶段(数学必修1),第三个阶段将学习三角函数(数学必修4)、数列(数学必修5),第四个阶段在选修课程中,如导数及其应用、概率(选修系列2)、参数方程(选修系列4)等都仍然要涉及函数知识的再认识,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研究的深化和提高.

对于函数概念的引入,教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函数知识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变化,在集合的基础上,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如:

(1)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

(2)打电话时,通话费用与通话时间之间的关系;

(3)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在逐年增长;

等等.

二、揭示并认识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解决函数综合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问题的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逐步化归为基本问题来解决,尤其是注意等价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的综合运用,综合问题的求解往往需要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函数是研究变量及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是变量数学的基础,利用函数观点可以从较高的角度处理式、方程、不等式、数列、曲线与方程等内容,在利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进行思维中,动与静、变量与常量如此生动的辩证统一,函数思维实际上是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三、把握数形结合的特征和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中,处处以数学对象的直观表象及深刻精确的数量表达这两方面给人以启迪,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函数图像的几何特征与函数性质的数量特征紧密结合,有效地揭示了各类函数和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属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为此,既要从定形、定性、定理、定位各方面精确地观察图形、绘制图形,又要熟练地掌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对称变换

例:如果f(x)=x2+bx+c对于任意实数t都有f(2+t)=f(2—t),那么

A。f(2)

C。f(2)

本题若用代数方法求解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由题设条件f(2+t)=f(2—t)所反映的几何特征,据此画出抛物线示意图,根据它的单调性就可分辨f(2)

例题是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函数图像的性质解题.数形结合又是解析几何的基本特征之一,坐标系的建立给数学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工具:集合概念可以用代数表示,几何目标可以通过代数表达,通过数形结合,利用曲线方程图像的性质解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一、创设和谐氛围, 引领学生个性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权威地位抑制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 学生战战兢兢地接受知识而丧失了学习的个性。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培养, 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关系, 确立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主动学习的姿态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个性理解、个性思维以及个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要求数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 利用各种利于创设和谐氛围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形成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课堂上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教学中, 我课前让学生们对班上70个学生的用钱情况作一调查:调查班上同学每周用多少钱。课堂上, 我根据学生们的调查设计活动。

师:如果我们只抽取其中部分同学来估计整个班上的用钱情况的话, 准确吗?合理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随机抽取几位同学的用钱状况进行统计。

生1:我随机抽取了5位同学来估计整体, 结果与我对整体的调查完全不一致。

生2:我随机抽取了10位同学来估计, 结果与调查的情况相当悬殊。

生3:我抽取了50位同学来估计, 与我对整体的调查基本一致。

生4:我用全部同学来估计, 与调查的完全一致。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践, 同学们说用样本估计总体, 合理吗?怎样才能更精确?

生5:用样本估计总体不准确, 但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合理的, 因为有时候必须用样本估计总体。

生6:用样本估计总体, 有时候还是比较准确的。

师:在哪种情况下是合理的?哪种情况下是精确的?

生7:当总体的数量太多不好统计时, 用样估计总体是合理的。

生8:当抽取的样本容量偏大时,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准确的。

生9:用样本估计总体时, 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 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 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在随机抽样中, 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

以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作为情景设置,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个性的基础。课堂上的氛围民主宽松, 使培养学生个性成为可能。

二、尊重学生主体, 展示学生个性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质是以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为归宿的, 教学的实质是学生主观能动参与基础上的亲自体验和自主建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地位, 而以主体参与的学习姿态进入课堂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课堂教学不管从教学环节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作了相应的改革, 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有效开发制定合理目标, 设计最佳方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教师充当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导师角色。

在《直线的方程》的教学中, 为了解决“任意直线的方程是否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这个关涉本节课学习成功的问题, 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活动。我先引导: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 也可以小组研究, 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 进入集体讨论阶段。我首先在学生陈述的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中确定了最优方案 (其它待课下研究) 如下:“按斜率是否存在, 任意直线L的位置有两种可能, 即斜率K存在或不存在”, 以此讨论任意直线L的方程是否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经过思考, 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当K存在时, 直线的截距b也一定存在, 则直线L的方程可表示为y=kx+b, 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当K不存在时, 直线L的方程可表示为x=x1形式的方程, 它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当K不存在时, 直线L的方程可表示为x=x1形式的方程, 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在斜率K不存在时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有分歧, 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直线方程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出判断。最后学生们明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x=x1上点的坐标形式, 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 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 方程x=x1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 因此把它看成形如x+0y=x1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学生主体参与使个性理解和个性表达得以充分展示, 学生疑惑时得到的课堂尊重呵护了学生的思维个性, 为思考的深入和个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实施新型教法, 激活学生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从教的角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从学的角度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以学为主的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资源, 形成科学的设计,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就是对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充分认识, 以教师特有的宽容心和耐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发现学生差异中隐含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把握能够展示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能力的每一个契机并进行充分的利用。

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中, 我一改以讲析为主的传统教法, 改为引导自主探究, 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在文本解读中归纳的自主学习活动。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归纳出三角函数的定义。学生阅读分析明确:设α是一个任意角, 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 那么:y叫做α的正弦 (sine) , 记作sinα, 即sinα=y;x叫做α的余弦 (cosine) , 记作cosα, 即叫做α的正切 (tangent) , 记作tanα, 即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之后, 进行活动二:探究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开始自主解题。题 (1) 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题 (2) 求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学生通过解题探究, 明确: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要注意交点坐标和定义的使用。具体就是已知交点P的坐标, 直接用定义;已知角, 则先求交点P的坐标再用定义。

新的教法和学法激活了学生思维, 也激活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个性理解。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是课堂充满活力的主要因素。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 在文本体验中展示自己的解读个性, 以此形成三角函数定义的独有理解。随之而来的活动二, 从探究学习方式构建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应用, 既构建了新型学习方式, 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三角函数的解题方法。并将这种解题方法规律化,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又深化了本节内容的学习。

四、改变评价观念, 张扬学生个性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应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 探索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更好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以激化的方式抬高了一部分学生而压制了另一部分学生, 从而造成了对所有学生的伤害。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 而以综合的全面的评价体系面向学生, 让学生知道怎样才可以做得好一些或更好, 激励学生向高水平方向迈进。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激励性评语中体验到成功与收获, 并能自觉地进行反思与诊断, 从中找出不足, 力求改进, 以张扬自己的个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随机事件的概率》学习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探究了概率的定义:一般的, 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 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某个常数, 在它附近摆动, 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记作P (A) 。为了使学生对概率的理解更深入, 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学习了概率定义之后, 我们能否给同学提出掌握概率定义的注意事项。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文本, 在深思熟虑之后, 开始讨论: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 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 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对条件作了限定, 理解得透彻。”我评论道。另一位学生不甘示弱, 也站起来:“我认为:概率与频率是有区别的, 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 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能在对比中界定概率的本质, 很好, 下面说与评都由同学们自己来, 行吗?”学生们兴奋地回答:“行!”这时第三位学生站起来了:“我认为概率的确定方法是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 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已经从确定方法的角度理解概率了, 理解更深入了。”另一位学生评道。“我认为概率的性质是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随机事件的概率为0≤P (A) ≤1,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很完整, 很具体, 很精彩。”这位学生刚评完, 其他同学便报之热烈的掌声。

欣赏性的评价, 鼓励着学生个性的解读;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宽松的氛围中张扬着学生的个性。

总之, 个性化的教学以淡化教师权威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判继承,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对新理念进行了解读与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人本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是师爱在数学课堂上的流淌, 是相互尊重在课堂上的传递。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个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校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对待, 给予学生真正的理解、尊重和呵护, 把学生的人格和需求放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让数学课堂体现教学的真实意义, 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责, 对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艾克柔.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4]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科学, 2004年02期.

[5]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6]周军.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7][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篇4: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游戏 数学 兴趣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除了讲解公式和定理,就是训练习题了。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教学效率自然就难以得到提高了。优秀的教师,不仅仅需要渊博的学识,还要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利用游戏教学,可以寓教于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游戏具有综合力强的特性,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中较复杂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操作,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关系,以促进其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创新的能力。同时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

一、游戏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第一位教师,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激发动力的源泉,游戏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一开始就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我拿出事先准备的几个盒子{盒子上设计了一个拳头大的口},每个盒子里装有两个球,有的盒子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全是黄球,有的盒子里放的是一白一黄两个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在盒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合作学习不知不觉地展开了。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游戏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由于年龄等特殊原因,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小学生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多种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变素质教育讨厌数学为喜欢数学、亲近数学。

首先:巧用多媒体游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电教媒体聚“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首先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这相邻的三个面分别着上红色、蓝色、黄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移动右面至左面、移动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带上音响,发现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并且引起学生概括“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选择水平方向的一条棱旋转,发现它与其它三条棱长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条棱、前后方向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再引导学生概括成“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 1.5、1.500……00(80 个 0)1.500……00(100 个 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其次:活用户外游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一般的数学教学都是在室内进行,由于教学课时的安排,数学教学在课程安排上体现的比较少,但是户外活动却是每天两节活动课后必须规定安排的内容,一般都是户外的体育游戏活动为主,将户外活动有机的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它既可以满足学生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我把 42 个学生分成 7 个小组,到操场上拍皮球。要求每人只拍一次,并牢记自己拍了多少下。然后让各小組围成一个圈,讨论:各个小组平均每人拍几下皮球?(除不尽要说大约几下)在讨论中,有的同学能口算,有的同学拣小石头在操场上笔算。反馈后可以看出,学生在短短十来分钟就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再如:学生们在进行“跳房子”、“贴人” 、“猜拳跨步”等众多游戏,可以复习单、双数,10 以内序数、相邻数、顺数、倒数等;“运货”游戏、学习数与物的等量关系“摘果子”过关分两次找果子复习 10 以内数的组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玩玩乐乐中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

篇5: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学数学2003,8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篇6: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1.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4.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篇7: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宣汉中学高二数学备课组

侯促新

2013-9-18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

法的培养。

篇8: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一、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重视自身教学观念的创新

常言道, 思想决定人的行动。教师要实现教学创新, 就必须实现自身思想观念上的主动投入, 转变思想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 转变过去“师道尊严”观念, 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改变以教学知识内容为主的教学思想, 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素质教学理念, 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如在讲授不等关系知识时,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向一杯糖水中加入一些糖, 则糖水变得更甜了。”的生活情境, 这时向学生提出“你能把这一现象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出来吗”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 学生自然就对不等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想知道采用什么的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 从而使学生自觉投身到不等关系的章节知识学习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动性。

二、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 重视教材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介质, 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师要重视教材研究, 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 能够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 提升教学效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知识点内在关联性,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 把准知识要点精髓, 实现对章节知识点整体掌握, 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如在数列知识讲解时, 教师可以在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念、性质、公式教学基础上, 采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 向学生讲解数列知识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方面知识点内容的综合运用问题, 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加深学生对数列与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认识程度。同时, 教师还可以扩充数列教学内容, 向学生讲解“亢量数列”知识内容, 了解“亢量数列”在股票市场评判股票走势上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数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要汲取先进教学经验, 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 只解一餐;授人以渔, 终生受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众所周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过去那种单纯讲授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认真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 深刻总结自身教学成败, 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实际操作等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 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分式不等式易错问题时, 教师不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 而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 向学生提出“设集合A={x/lx-al<2}, B={x/ (2x-1) / (x+2) <1}, 若A包含于B,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问题,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解答; (2) 请学生在黑板写出解答过程。其中有部分学生解答过程如下:由已知可得A={x/a-2

篇9: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策略运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衡量活动实效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活动的效果,更注重对创新成分的“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已成社会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样要体现和反映社会需求。加之,新课程标准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深入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总导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教师在培树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自身就要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创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过程创新,实现学生在创新性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一、注重对教材内容的优化,设置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目标要求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前进的“轨迹”。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制定上,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一个标准”,大而化之的提出模糊的目标要求,致使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距,扎实做好课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前期准备工作,紧密结合现有教材目标要求,进行创新优化,设置出既展现教材纲要“精髓”,又体现主体差异特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准确定位,设定追求和赶超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向量”知识内容时,本人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对现有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加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了“1.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向量的模的意义;2.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会用字母表示向量;3.了解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的意义,并会判断向量间平行(共线)、相等的关系;4.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向量和数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和分析辨别能力”等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标及要求,使每个学生类型都能从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求中定好“位置”,排好“队伍”。

二、突出对问题教学的创新,提供利于学生能力锻炼的充足时机

例如:已知f(x)=ax+x/b,若-3≤f(1)≤0,3≤f(2)≤6,求f(3)的范围。

这是一道“三角函数”章节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解答过程中,改变传统“拿题就做”的方式,而是采用“设置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设置出如下解题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的辨析活动,学生在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存在错误,其原因在于,忽视了“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f(x)=ax+x/b,其值是同时受a和b制约的。当a取最大(小)值时,b不一定取最大(小)值”的事实,从而导致问题错解。此时,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析辨析的思路,确定该问题解答的思路,并要求学生写出该问题案例的正确解答过程。

上述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创新,凸显出学生能动探究的内在特性,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解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潜能得到挖掘,主动进行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从而使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实践的时机,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革新,搭建便于学生思想培树的有效载体

新时期,新理念,新要求。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只有设置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将数学思想融汇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始终,让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实践,逐步领会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要领,逐渐树立起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不等式”章节复习课“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或证明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中,一般会按照“出示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评析”的模式进行。但在该节课教学中,教师对该问题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先向学生设置了“已知0

篇10: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学习了新课标,数学教师应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乎时的教学中,注意多利用直观因素的作用,多采用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具体的模型与具体的实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直觉思维,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新课程下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比如合作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去学好数学。

平时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深入的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争取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社会动机化作个人的内在动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不能解决的原因和思路,并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与老师不断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诱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台、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出于公分母太太。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太小的简捷方法

篇11: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对教材的认识

1.转变教材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编制高考大纲的依据,是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由于高中数学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数学只能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因此在处理新课标教材时,首先要考虑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就有不同,其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这样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材仅仅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最终突破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2.立足教材

“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引入都是借助实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课标教材的研究,可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的授课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关于反函数的处理,教材紧扣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知道反函数的概念即可。如果还是按老教材来处理,那么就会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

3.跳出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教材是“范本”,是“凭借”,相对于“教教材”来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改造甚至创生。教师对待教材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1中,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在教材中的证明来的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选择如下讲解,①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2、log28;②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2+log28;③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④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证明。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一难点,也给后面性质的证明打下了基础。总之,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立足新教材,并不是完全局限于新教材。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可作适当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实例引入时,我们要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节,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三垂线定理。

二、学习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及授课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目标的意义在于能使教学工作明确方向,有所遵循,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教师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目标要求调控自己的认识倾向、意志活动和情绪反应,能使教师加强责任感、焕发工作热情。教师对目标的期望程度愈高,干劲就愈大,效益就愈好。在解决每节课的目标问题时,我们要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思想,增强改革意识,更新观念,努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材观、质量观。

(2)严格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要求,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的创新意识。

(3)明确目标内容及水平要求: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要点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水平要求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知水平、智能水平和教育水平。认知水平主要看对知识的识记、领会和应用程度;智能水平主要是在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的程度。

(4)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能体现的要尽量纳入目标要求,不能体现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塞。

三、课堂教学方法措施灵活有效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财务管理下一篇:2018年党建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