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

2024-06-08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篇2: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

问题:

1. 教材开发整合有待提高

现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何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依然困惑着我们。教材的体系比较清晰,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框题、每一目的知识传授应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如何让知识传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巧妙重组知识层次依然是着手要重点做的工作。

2. 知识传授方式比较单一

课堂在尽力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依然做得不过扎实到位。知识传授多样化,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目前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生动呈现知识,借助小组讨论。借助于课堂上教师提问题等方式。学生确实在活动,但总有一种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好。

3. 资料组编渗透新课标深度不够

资料组编至少更新率在30%,每套题确保有原创题和新课标改编题,但是整套题对新课标理念渗透不够深,题的难易度,尤其是灵活度不高。这与老师自身对新课标研究和素质有着必然联系。尽力在做,但做得还不够好。

4. 新课标研究层次不齐

在学校号召下,我们政治中心教研室有条不紊地带领组内成员研究新课标,但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老师研究比较深入,有的老师研究不够。加上有些老师为涉猎新课标教学,虽有研究但毕竟为参与教学,理解不够深入,感悟不够深刻。

5. 接受新课标培训有待加强

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讲新课标,不如请一线的优秀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我认识,甚至就某一框题的教学深入说说具体做法极其注意事项。请一线专家学者作报告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标认知有待加强。

措施:

1. 秉承发展教材整合,在继承上届对教材整合的好做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调整,及时反思,敢于创新,进一步整合开发教材,每周两次教研中有一次教研专门共同商榷教材开发作为会议必不可少的内容。

2. 多媒体、问题、讨论等形式继续延续。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讲每一框题知识系,让学生多动手,构建体系,自我预设问题,自我研究解决。

3. 多参照各地区习题资料,同时发挥组员的`智慧,巧妙整合借鉴,提高原创题和新课标题的质量和数量。研究高考题,每周统一做一套高考题,在教研时探究对我们出题的一些启示,并付诸实践。

4. 到今年,组内人人都教新课标,新课标研究在教学中一定有一个大的提高。主动学习组内购买的新课标书籍,一同学习,一起研究,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篇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从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初教初一时,深感初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到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小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初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热情急降。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初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小学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进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

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提高得越快,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下降,继而产生厌恶、害怕心理,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于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有听老师讲故事时才来精神,等等。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4: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16-01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很大差异,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忽视预习,坐等上课;3、不会听课; 4、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不懂不问,一知半解;6、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7、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我所教班级,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对习题、配套评讲的反思

习题、配套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篇5: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1.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3.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4.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篇6:新课标下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石阡民族中学徐泽贵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得到以下的教学反思,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教学方案。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的数学学得还可以,但是一上高中就觉得数学课听得不是很懂,成绩也退步不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如果要想尽快适应高一数学学习,提高成绩,我对自己提出如下措施:

1.应该多看看初中数学课本及教材,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开学初,要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标,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抓住重点,讲透难点,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的学习

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

每周小测可以有针对性找一些学得不扎实的学生面对面辅导;每月大测可以检测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篇7: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组 汪彬

【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指导思想的差异,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需要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思想指引下,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中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我们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都应该是合理的。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打破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的,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的局面。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一,二类中学是科学的合理的。因为这些学生有那个知识基础去猜疑,有学习的主动性去尝试,有能力探索。而相对于三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没有那个知识基础指引他们猜疑的方向,这样的猜疑只能是“前是空中楼阁,后是盲人摸象”。例如:“我们有个老师问: “由杜甫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类似这样的问题让老师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学生之所以进入三类学校,出了文化基础差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中的惰性——厌学。学生是否愿意去尝试也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无猜疑,无尝试就无所谓探索,更谈不上失败后成功的喜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考虑教学对象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动态教学。该讲解的还是需要详细讲解,留给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去思考。这就像摘桃子的故事,当一个人跳一跳能够到的时候他就会尝试摘

取,当他觉得遥不可及时,他就会本能地放弃。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我们我们重点还是在重新培养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在让学生有基础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希望,乐于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改革应避免一刀切,而是要基于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只知道听,没有记笔记思考的习惯;听多少算多少缺乏主动性

5、有的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上面情况,大部分是各地三类学校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各地一中,二中等重点中学相对这种情况少一些。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而不能一味地学习重点中学老师上课习惯,教学方法。应该面对现实研究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我们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老师不断探讨,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走出课改就是彻底推翻现有的教学方法的误区,而是要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高效的适应自己教学环境的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体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为了追求学校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小组合作学习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该小组合作学习的也让小组合作完成(2)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3)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为完成课程安排内容,学生还没得出结论达成小组共识时,合作学习被叫停。(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课堂合作学习太多”。这样只能适应个别尖子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教师需关注学情,安排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会合作,合作内容应该少而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四,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

某些学校把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是否是新课改教学活动的标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一种误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种直观的知识展示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到教学当中。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大老师喜爱,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老师板演的时间。也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也要考虑学校及所在地区实际的条件,盲目的强制要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使得老师把当做应付检查听课时必需的表演。认识不到其真正的价值。从而走入另一个认识的误区,采用多媒体就是新课改。对于那些对新课改认识不深,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条件不具备。从思想上放弃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对没条件的学校课改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综上可见,新课程改革重在思想指导,而不是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学对象,我们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不能给予其完不成的任务。也不是每一部

篇8: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上的反思

课改, 首先是更新教学观念, 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 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 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 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 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 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结果事倍功半。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 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 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 这种巨大的差异, 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 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 总感数学难学, 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 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 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 学习情绪急降。

三、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 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 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还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都有一次大飞跃。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 存在问题较多, 主要表现在:学习懒散, 不肯动脑;不订计划, 惯性运转;忽视预习, 坐等上课, 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 依赖性较强,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听课;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教师讲的听得懂, 例题看得懂, 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完;不懂不问, 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 基本方法, 基本技能, 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 好高骛远, 影响基础学习;不重总结, 轻视复习。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教师须关注学情, 提前建立评价体系, 挖掘合作点, 顺学而导, 使学生掌握技能, 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激活内因, 真正促进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在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上, 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 抓“通病”与典型错误, 抓“通法”与典型思路, 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 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篇9: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 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 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 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上一篇:关于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的计划书下一篇: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