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2024-06-17

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通用11篇)

篇1: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新课标下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石阡民族中学徐泽贵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得到以下的教学反思,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教学方案。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的数学学得还可以,但是一上高中就觉得数学课听得不是很懂,成绩也退步不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如果要想尽快适应高一数学学习,提高成绩,我对自己提出如下措施:

1.应该多看看初中数学课本及教材,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开学初,要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标,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抓住重点,讲透难点,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的学习

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

每周小测可以有针对性找一些学得不扎实的学生面对面辅导;每月大测可以检测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课前准备是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纸。课中要三个动:一动脑、二动笔、三动口,在课堂上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提倡学生准备错题集,搜集错题,好题,精题,好题在班里资源共享。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而且在高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大的兴趣,要让他们有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2: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时博会(陕西省洛南县石坡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新课标形势下,普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和超前性,以“特色”促“全面”。因为高考对考生的考查内容已不是过去单一的造型与简单的表现,而是全方位素质的考察。不错,美术新课标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整体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山村中学的美术老师,至今虽从事高中美术专业教学已近十载,但是由于受地域环境、教学设施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课改,也难免会有许多困惑和迷茫。众所周知,在整个高中美术教学中,高一美术专业教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一美术专业教学不光承担着对学生从无到有的专业启蒙和训练,更是为他们日后的进一步发展、飞跃作铺垫。“高楼万丈平地起”,高一美术的专业训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专业教学以及高考成绩的优劣与否!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一的美术专业教学该怎样才能与高考更好的进行衔接呢?

一.确定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手法,保障教学目的的实施。首先,要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与递进的关系。高一阶段是初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对任何新生的事物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基础内容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以适应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美术培训要按照三个维度设计课程总目标。例如,在教学前就应该对整个高一美术的专业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盲从,更不能敷衍!可以先从最基本的长直线造型入手,再到几何体结构素描,进而转到明暗调子,最后到全因素素描,课程内容设置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其次,要以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法加强基础教学。

1)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高一美专业术教学要同社会与生活以及周围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和创造力空间。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利用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以弥补现有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增加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实施有效教学,采用分层次和分类教学的培养策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以不变应万变。

在高一美术日常训练中,我的训练内容通常都特别具有针对性,从来不会随随便便的胡乱摆组静物,去应付学生,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后再确定静物内容,这样往往一节课我的写生内容会很多,但却会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因为我很清楚这节课要考察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上课的时候我先把学生上次作业进行集体点评,而后再将每组静物的侧重点以及画面的难易进行整体强调,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画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能清楚认识自己画面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并且还从侧面增强了他们绘画的自信,之后绘画的兴趣只会越来越浓了。

最后,要调控好教学过程,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施。

这就要求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处理上要灵活,并讲究实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大胆冲破旧框框的束缚,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如在高一几何体石膏明暗调子素描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先画圆球体,再进行立方体训练。而我在教学中却进行了如下尝试:先进行的是立方体结构素描,而后再由结构素描转入立方体调子素描,目的是让学生将前面讲的透视规律更好的理解并应用在实际的写生过程之中,使学生在绘画时能把精力完全放在大的形体的透视及其块面转折的处理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对透视规律的把握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1.高一美术教学既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入手,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2)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和信任的表情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各种创造动机和创新精神。

4)在问题的发现中、在想象中、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由于美术本身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也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力争每次都和学生同时作画,尽量少改动他们的画面而是让他们通过比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更正;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上,我也打破传统的单一方法,尽量鼓励学生尝试一些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如:曲线造型,体块对比造型,以及暗面统一造型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2.树立榜样,群体同“乐”。

1)在术科班树立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有些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技术能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而身边的榜样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他们看得见、信得过、说服力强。学生在高中阶段好胜心理较强,在榜样的激励下,他们就能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反复修改自己作品种的不足之处,有时一画就是半天。画得好的同学不但能积极努力的完善自己朝前冲,还能辅导其他同学。这样,学生间的竞争意识都普遍增强了,整个培训班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的现象。

2)善于发掘学生画面中好的一面,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思路。日常教学中,即使画得一塌糊涂的画面,我也会从其中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对这一闪光点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比照,自己说出自身画面的不足。通过这种方法,既增加了他们绘画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可谓一举两得、受益匪浅!

三.从美术专业的自身规律出发,循序渐进,稳打稳扎。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我们的美术专业也不例外,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都将影响其学习及以后发展。

我们承认美术专业训练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高考也存在有章可循的一面,但决不是像外面一些美术培训班、画室所宣称的那样:在他那里培训,几个月的训练就可以使从未接受过绘画的学生平地一跃,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种言论是否有违教育的初衷,就以他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他们无非采用押题、背题的做法,进行毫无个人思考、兴趣培养的填鸭式的强化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没有基础的训练,没有思考的学习,更没有艺术涵养和素质的积蓄和培养,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即使押题碰巧押中;即使这个学生对填鸭教学也勉能消化,可试问,他能蒙住一场考试,能蒙到第二、第三场吗?他能混过一时,又能混过以后的专业学习吗?这种教学、训练是违背了美术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的。因此,我认为在高一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培养中应当把基本功的训练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放到相对重要的地位,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从简单的直线造型,到石膏几何体再到静物素描乃至其后的石膏像、人物头像、人物半身像,都遵循这一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

“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打稳扎。这要求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排线条、练造型、抓形体透视作起,让学生了解线条是造型的基本语言,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几何体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以及圆面透视,并能把这些规律应用在实际的写生过程中;其次让学生把握基本的明暗调子,继而能够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和空间感,并让他们懂得作画的基本步骤及规律。

在高一这个基础阶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构思、造型、表现的能力尤为重要。高一的教学是基础,基础如果没打好,学生的绘画兴趣没培养起来,那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高考的成败。

四.紧紧把握高考走势,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路径。

高一的美术专业教学,归根到底是要获得高考的成功。因此,研究高考美术专业命题走势对于高一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向,是具有直接作用的。从近两年的美术专业命题趋势看,素描考试正在逐渐打破以前那种单一的人物头像写生,从静物到石膏头像到半身像写生,从默写到文字描叙式命题应有尽有。这无疑代表了以后的命题趋势和考察重点将从多个角度考察考生的知识系统性和创造性。考生如果在考前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创造性的培养,那么在这些命题面前都将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例如,今年我们陕西省的联考考题是:中瓶雪碧、白盘子、白台布及水果。按说考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也是学生在培训阶段经常练习到的,但是好多优秀考生的考试结果并不很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我看来原因有这么几个:

1)考生的应试心理差。

2)日常训练中教师的针对性太强,从而造成学生训练单

一、基础薄弱、绘画感觉麻木。有时一个画室学生的画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甚至是死背公式生搬硬套,毫无创意可言!试问:这样的试卷又如何在高考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呢?

3)不重视速写这一造型基本功的培养。在高考的影响下,好多学校为了应付高考,就取消了速写的教学,认为只要经过考前一个月的专项练习,速写就能拿高分。因此在高一阶段开设的课程逐渐趋向单一化了,学生整天的技能训练变得枯燥乏味,从而造成其艺术感觉迟钝,造型能力萎缩,对画画缺乏灵感,缺乏热情,成为离开模特就不能作画的画呆子。所以,我觉得高一阶段在美术专业培训上既要重视基本的造型训练,同时还要抓好学生的兴趣培养;课程开设尽可能的全面些,应该把速写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4)基础教学薄弱。近年来我省一直采用的是联考,而外省在我省单招的美术专业考试的题目大多以“人物头像”写生为主。这样,在高考的束缚下,越来越多的培训班或是中学的美术教师只抓考题规律,专做“人物头像”的训练,而忽略或跳过基础训练以加大考生的中考率,其结果是,不少并不达标的“投机”考生被幸运录取,使考试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色彩考试上,题目也由以前的单一性不断向多元化迈进,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在色彩默写考试中通常给你的主题内容在颜色上都很相似:一瓶橙汁、几个橘子和梨、黄面包、暖黄色台布,题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就单从这几个黄颜色的区分上就够考生手忙脚乱的了,再加上形体的塑造,虚实的处理及冷暖关系的把握,难度大大加强了。它不但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和造型能力,同时又考察了其对色彩的归纳和表现能力。这比起以往“面对一组静物作画”的考题内容无疑深入很多,从而也使在平常训练中投机取巧的考生大跌眼镜!如果没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尤其是色彩冷暖的认识,没有平日所积蓄的艺术素养,此题就成为不少考生的“终结者”了!因此研究高考趋向,对于高一的基础教学是关重要的。

总之,高一美术专业教学是基础,也是起点,它与高考的成败得失密不可分。如果真正能将高一的这个基础打好,能将这个起点与高考的终点有效结合,那么我们一定会在高考的浪潮中稳步向前、圆满成功的!

篇3: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探研

一、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的难点思考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与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相比,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较为简单、笼统。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学受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影响,没有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语数外等学科重要,没有将历史学习放在关键地位。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历史学习,因为最终的开卷考试形式也没有要求自己记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这对于学生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历史基础不牢,很容易导致高一历史学习跟不上或听不懂现象的发生。

(2)学生无法适应专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历史内容安排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人教版的新教材中,历史知识是以模块与专题为单位呈现的。而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大多按照地区或者时间顺序整理,易于学生记忆与学习。以模块、专题形式整合的历史知识,重视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线索与规律,有益于减少学生的历史学习任务,避免重复学习。在高一历史学习中,学生要通过专题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感受历史学科的社会性。新课程标准中的诸多理念极大地冲击了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部分学生不关注历史,甚至没有好好学习过历史,历史知识体系有残缺之处。面对全新的历史内容,很多学生都难以适应。

(3)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有个性。一直以来,历史在他们心中就是一个副科,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没有意义,不会影响最终的考试成绩。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内容都是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学习没有实际价值。错误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忽视了历史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也让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无法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始终保持缄默,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二、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的策略思考

(1)加强历史课堂互动教学。调动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不再一人讲。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使之能够发挥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入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在促进师生互动的同时,给予学生与同学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历史知识被学生主动获取,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例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教师可以先就“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这一主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关于这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之后,在课堂中给学生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与同桌或者周围的同学一起围绕本节课所讲的“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建立知识体系,以班级为单位分享学习成果。

(2)综合应用历史教学资源。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要优化高一历史教学,教师要对多种教学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与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实施情境化教学。在讲解“罗马人的法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图片或者播放一个案例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罗马人的法律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官,对同一案件做出有根据的判决。新鲜的教学活动与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让高一学生转变个人历史学习畏难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目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高一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诸多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到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以此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功能,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最新要求,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投身于历史教学改革中。从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入手,变革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云洪.关于新课改下高一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2]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

篇4:新课标下高一英语起点教学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英语;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09-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有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

我校属于基层农村普通中学,高一学生全部来自周围各乡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其他学校较低,更无法与重点中学相比,且初高中知识断层严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现就我校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表现以及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高一英语起点教学与大家作以下探讨。

一、我校高一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表现

1、学习动机缺乏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不是真正想学英语知识。部分学生即使想学,也都是迫于高考压力。

2、学习上有畏难心理

部分学生缺乏信心,尤其是在遇到语言困难或单词记不住时,就会畏难不前,甚至厌烦以致放弃学习英语。

3、学习兴趣不浓

有些学生因为一开始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对英语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更别说持之以恒,尤其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这种情绪反应更加强烈。

二、造成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英语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又不出国,学那洋玩意没有什么用处。

2、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怕动嘴,害羞、怯于与人交流。认为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常常以听不懂~记不住为由厌学~弃学,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条件差。大部分教师迫于高考压力,上课追求知识容量,教授多,活动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激发不起学生兴趣。

4、大班额现象存在。由于农村高中校舍、师资等原因的存在致使农村高中有大班额现象。我所带的两个班级,每班超过了51人。学生数人为造成众多学生无法进行广泛的英语交际训练。

5、母语干扰大,很难突破母语的影响。山区的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只有英语课本,除此再无其他英语读物、英语影视等英语学习辅助物。

6、单词记忆与语言交际脱节。不会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记单词、用单词。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起点教学?笔者在在教学中发现要使学生在高中三年中能较多地、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英语,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高一英语起点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以上的不良表现及主观或客观原因,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身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克服心障碍。面对高一新生,教师应尽快进入执导角色,去认真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到新老师有一双敏锐而亲切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从而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另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耐心指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高中老师的尊重与体谅,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并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从而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现状

高一英语教师自己首先要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衔接,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心中有数以新代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交流、去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句型、总结语法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确定补差目标,逐步提高能力

教师要在平常教学中留心学生的知识缺陷,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补差的内容和目标,一定做到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光明,看到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创设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通过口头复述、对话、角色扮演、自由谈论、上网查询信息等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学习。

5、进行具体而有效的学法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一起始年级老师要耐心矫正学生以前的不良学习习惯,并不断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记忆、阅读、听写、听音、写作等方法和技巧。

篇5: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21世纪我们如何做教师?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的近2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显得更加重大而庄严。今天我们做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中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创新学习需要我们做创新型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课文、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善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

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同时,我们必须要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思维与实践的体会,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此外,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刻苦学习计算机技术,熟练地操作电脑,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

篇6: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一、认真备课,更要认真备学生

传统物理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教学,老师备课时侧重于根据教学大纲备教材,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兴趣、意志和价值观念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代物理教育理念倡导让学生自己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难忘的体验。所以教师备课时,应侧重于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课堂上的反应请况等等。我赛课前备课时,课题引入环节:“老师让两个学生买瓜子,一个学生用一元钱买一个小袋的真心瓜子,另一个学生用三元钱买一个大袋的真心瓜子,哪个更合适?”,改了四次。第一次试讲完,全组都感觉钱和瓜子多少都不同,需要学生计算完再回答,耽误时间,应改为用同样多的钱买瓜子;第二次试讲完觉得“合适”应该改为“合算”,第三次试讲后又把“合算”改为“更实惠”,第四次改为“直接让学生选择教师手中的瓜子”,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这样效果更好。我先前设计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冲淡了我的主题,没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学生很难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学习新课,觉得自己设计的情境太罗嗦,不直接。没有备好学生,给学生设计的问题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盲目追求:“新、奇、特”。可见备好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二、立足课堂主阵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新课标教学要求我们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起伏悬念,来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创造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拓展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在光的世界”里一节时,我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段点燃的蚊香(蚊香的烟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橙汁饮料,玻璃砖,烧杯,纸片,火柴,一只透明的、带孔的饮料瓶,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

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

3、光射到镜面返回;

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

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

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8、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

9、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象变粗了;从侧面看好像断了……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例如,学习质量时,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天平使用说明书”,观看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学生掌握了使用方法,让他们当“裁判”,然后我特意用错误的使用方法进行测量演示,让学生纠正我测量中的错误,学生给老师挑错积极性很高,通过师生互动环节真正学会使用天平,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质量属性,实验结束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成果展示时,学生汇报着自己的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交流着自己的感受、经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通过教师的调控,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注重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物理是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形成知识,让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进入课堂学习再带着问题走出去,为下次学习设下悬念,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已的见解上书到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自己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提高教学水平

篇7: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一、对历史教师的反思

1、教学观念的反思: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我们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篇8: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必修,处理,方法

笔者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 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 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 如果教师不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 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 拓展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 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 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此,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 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 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 对于胶体的其他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 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 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 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 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作适当的拓展, 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 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 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 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 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 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 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 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 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 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 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 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 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 又耗损精力, 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这样既方便又省事, 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 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 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 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 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 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 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 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 许多学生反映“一学就会, 一用就混”, 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 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 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 并作横向比较, 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 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 把握不住各类物质间的知识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很茫然, 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 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 对教材进行剖析, 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 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 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

篇9: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一.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

通过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和实验效果。

1、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它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同理再研究该物理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高一物理实验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都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2、放大法设计实验:物理探究实验中会常常遇到一些实验效果不易观察或观察不明显的情况,为此常利用其他实验器材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放大,实现可观察或观察效果明显的目的。例如:用激光镜面反射演示桌面微小形变等。

3、对比法设计实验:人们通过对照比较,区别不同事物,来认识事物,掌握它们的特点,通过对比达到辨异求同,或同中求异的目的,从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探究摩擦力时,设计了对比试验来研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设计了对比两个相同的小车在不同个数的钩码拉动下运动等。

4、留迹法设计实验: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像等,设法记录下来,以便从容地测量、比较和研究。例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等实验中,就是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對应的时刻,从而可从容计算小车在各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并求出加速度;又如利用频闪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等实验。都采用了留迹法。

二、物理探究实验的数学知识

将数学知识用于物理探究实验中,使物理探究实验简明、实验步骤一目了然、数据易得、关系明了、结果准确。

1、几何图象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实验要用到几何作图知识;而图象可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在探究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弹簧伸长与弹力的关系等实验时都运用了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象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2、求平均值法: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测定,最后求出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加速度的大小。

3、列表法:如探究滑动摩擦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需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和分析数据。

4、解析法:物理学中有许多公式如速度定义式:v =x/t 、胡克定律:F =kx等都是用解析式表示,关系明了,学生易记易理解。

三、物理探究实验的思维方法

进行科学探究离不开思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打好思维基础,构建思维结构、掌握思维方法、体现思维层次,倡导发散思维。

1、逻辑分析法: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分析加工的过程,物理探究实验时要

多观察多动手,又要多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如伽利略反证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把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绑在一起下落推导出亚里士多德观点自相矛盾。又如伽利略对其著名的斜槽试验“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和学生利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怎样减少测量的误差等都需要思维加工,逻辑分析。

2、理想实验法: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际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而来揭示自然现象本质的假象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伽利略理想实验得出来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探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计都是理想实验。

篇10: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物理习题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对习题训练缺乏深入研究,习题训练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新课改旧题目,学生仍然没有走出课堂、题海、考场的老套路。要真正能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习题课也得要跳出套路,走创新路,与时俱进。

二、明确方向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明确习题训练的功能,即:

1、巩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2、检测——发现学习和教学中的缺陷(包括知识和其他学习素质的缺陷),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

3、建构——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

习题训练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巩固知识、检测成果、领悟方法、增强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解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同时它对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操作初探

习题教学要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与课程和课堂教学相承辅,就必须作出一些改进。选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如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二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结合上述,实践中在搜集和整理题目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被动地完成习题与主动地通过探索深入思考解决有关习题,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热烈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其实习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一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s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从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g取10)当时我用了一节课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它,结果学生做出了十多种解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几个推论。本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习题的多解却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素材就需要我们老师能走在学生的前头,能多搜集、多整理。

2、习题要有“亲切感”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例如在学习功能原理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测量人体的输出功率;学习摩擦力时写《假如没有摩擦力》,《身边的摩擦力》,《车轮上的摩擦力》。通过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获得知识,体验知识。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3、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提高思考价值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电容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然带正电且电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电源内阻不计)

A、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B、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C、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D、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辅以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电容上极板带正电?它的电压与几个电阻的电压有什么联系?与电阻的阻值呢?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应该已经能明白了,可以分析了。做完可以继续问:这里为什么电源内阻不计?若考虑内阻呢?题目给的选象为什么都是增大某一个电阻?若减小能行么?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留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

篇1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

发布者:陈琳 发布日期:2011-12-01 2009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我省全面推行。这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认为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也有一些体会。

一、在“得”方面:

①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②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③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④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方面:

①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②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③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④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三、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正:

①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②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④、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 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上一篇: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下一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