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

2024-06-17

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精选6篇)

篇1: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希望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自己的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如: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妈妈收拾屋子,让“我”墩地,“我”墩得很干净,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上午,“我”跑到公园,足足放了两个小时的风筝,欢乐无比;下午,看了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很有感触;晚上因贪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耽误了预习功课,只得第二天早上起来紧赶,弄得十分难堪,总算勉强躲过了老师的批评??

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天你身边类似的事绝不会少。其实,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作者写的什么事?为什么能够写出这篇文章?

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通向楼顶的排水道正往地上哗哗地流水。我向楼上望了望,并大声喊:“谁家太阳能流水啦!”我的话音刚落,就有许多人从自己家窗户探出头来,没有一个人说话。

于是,我就挨家挨户地问了起来。我问王叔叔,又看了李奶奶家的水龙头,一至六层都问过了,只有四层刘叔叔家的门关得紧紧的。肯定是刘叔叔家跑的水。可他家没有人,我只好跑回家问爸爸怎么办?爸爸说:“你刘叔叔在一街那边工

作,具体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又问:“那刘叔叔单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个体服装店没电话。”爸爸答道。我急得真想撞开门,把水龙头关好。这时我忽然记起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路过一街时在一个小服装店门前看到过刘叔叔。想到这儿,我骑着车子飞也似的来到了一街的那家小店。我把刘叔叔喊了出来,喘着粗气说明经过。“我现在忙着赶活,回不去呀!要不你帮我关一下!”说着,刘叔叔把钥匙递给了我。

我骑着车,又飞快地奔回刘叔叔家,关好水龙头。事干完了,已经两点了,我没顾得上吃午饭,就急急忙忙上学了。

虽然我又累又饿,但我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我为节水做出了贡献。

本文写的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听到流水声→用喊声通知→挨门挨户查问→寻找刘叔叔→关上水龙头”,反映了“我”节约用水的优秀品质。文章真实、具体,小作者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这些,与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与他重视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是分不开的。

篇2: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

教学设计

梧州市苍海高级中学

黄锦琳

1.教学目标

学会将高三人物传记训练题中的人物事迹活用为写作素材。2学情分析

学生议论文写作时有总是反映没有素材,事例单薄贫乏,说理肤浅没深度。3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从传记作品的人物事迹中寻找话题。2.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传主事迹。难点: 学会紧扣话题评价传主。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让性格各异,成就突出的传主为我所用

当我们写作文时哀叹没有事例证明观点的时候,是否反思过我们平时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那些抄在读书笔记本上的优美语段和经典事例,为什么总是用不上?因为所谓的经典事例是别人帮你概括的,而不是你自己整理并思考的结果。只有自己学会从众多的人物传记练习中概括分析素材,从中提炼话题,学会评价人物,真正训练提高了概括、分析、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素材库。活动2【活动】思考:怎么概括传主事迹?

一、思考:怎么概括传主事迹?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说说你喜欢哪一种方式并说出理由。例1.传主:冼鼎昌 身份成就:物理学家

经历: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决定增加同步辐射源及其应用,冼鼎昌接受任务。

话题:敢于挑战,迎难而上。(1315班邹冰洁)例2.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宗师

从观察自然中领悟艺术真谛,如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变化——善于观察探索、关注细节。

例3.(1315班苏远生)人物姓名:蔡元培 地位头衔:北大校长

生平事迹:执掌北大,获得赞誉。

素材引用:在他当校长期间,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他反对“士子不谈国事”,提倡“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虽然他执掌北大的时间很短,获得的成就只如昙花一现,但在那个黑暗的军阀时代,获得了极高的称赞。

经典语录: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二、评价与修改

对比例

1、例

2、例3,评价优缺点,提出修改策略。活动3【讲授】概括传主事迹需注意什么

1.概括传主事例要紧扣话题,提出观点句。2.概括传主事例要有因有果。例4.1.梁启超: 敢于冒险——在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时,单人独马,手无寸铁地跑到千军万马中滔滔不绝的演说一个多小时,边吼边拍桌子,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终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1315班何柳清)2.趣味人生

梁启超重视趣味,总是“拿趣味做根底”,虽然他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但他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不但在成功里感觉趣味,也在失败中感觉趣味”,因此能永保不厌不倦的精神,获得快乐。(1315班黎础键)小结: 人物传记积累的初步阶段——寻找话题,紧扣话题概括传主事例。注意: 1.概括传主事例要有观点句,事件要有因有果,有始有终,多引用原文细节。2.积累传主经典语录,成语等随时待用。3.抄下传记的标题并尝试运用。

活动4【活动】积累的发展阶段——思考:怎么运用素材

为下面的例子分层,分析该论证段的结构。

若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梦想,清香自来。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敦煌流沙的广漠之中,也有一粒沙,八年面壁,在莫高窟众佛千年冗长的温柔目光中,一笔一画地描摹着心中的世界。他就是徐勇——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敦煌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在许多人看来,一个韩国人在沙漠里一待就是八年,不能想象。但他却认为那是最享受不过的一段时光了。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这便是专注。用专注来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峰,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清香自来!若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梦想,清香自来。(观点句)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敦煌流沙的广漠之中,也有一粒沙,八年面壁,在莫高窟众佛千年冗长的温柔目光中,一笔一画地描摹着心中的世界。他就是徐勇——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敦煌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叙例句)在许多人看来,一个韩国人在沙漠里一待就是八年,不能想象。但他却认为那是最享受不过的一段时光了。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这便是专注。(议论句:对比)用专注来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峰,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清香自来!(结论句)活动5【讲授】事例论证段基本结构 观点句+叙例句+议论句+总结句

活动6【练习】写一写:按照论证段结构修改下面这个例子

观点句+叙例句+议论句+总结句 传主:冼鼎昌 身份成就:物理学家

经历: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决定增加同步辐射源及其应用,冼鼎昌接受任务。话题:敢于挑战,迎难而上。

活动7【活动】小组推荐优秀练习,课堂展示

敢于挑战,迎难而上,荆棘路上创造辉煌。(观点句要体现共性,即不仅适用一个人,而要适用于大多数人)同步辐射光源曾被喻为“丑小鸭”,其工作之难,要求之高,涉及学术范围之广曾被人避之不及。但冼鼎昌经过几个月的了解情况,不顾众多朋友的劝告,毅然接受了这个项目研究。经过八年闷头苦干,他终将这只“丑小鸭”改造成一只“白天鹅”,让同步辐射光源的优点被人认同,使之身价倍增。(叙例句)在人生旅途中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如若在遇到困难时便选择逃避,那又何谈成功?(议论句)雄鹰翱翔蓝天,划出优美的弧度,只因它敢于挑战风雨,迎难而上。人想要拥有成功的人生,便要敢于挑战,迎难而上,在挑战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结论句:比兴)(1317班阮焕英)迎难而上才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光芒万丈和扑鼻香。在当时,就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能力而言,要对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增加同步辐射及其应用无疑是一个难题。朋友都劝他不要接受,而他却欣然接受。他闷头八年,迎难而上,孜孜不倦,乐此不彼,艰苦攻克难题。终于“丑小鸭”华丽的蜕变为“白天鹅”。犹如万年磨一剑,光芒万丈,亦如经历一番寒彻骨,终得梅花扑鼻香。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迎难而上,才能风雨无阻,乘风破浪,香远益清。(1317班苏秋连)敢于尝试,迎难而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观点句)很多朋友劝他不要接,但经过几个月了解情况,冼鼎昌居然接受了同步辐射光源及应用项目。(叙例句)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许是冼鼎昌骨子里的傲气使他勇于尝试新事物,并且付出巨大的努力,最终使得同步辐射光源这个“祸害”身价倍增。(议论句:引用、因果论证)人生之途,困难万千,只有敢于尝试,迎难而上,才能宠辱不惊,有条不紊,化险为夷,拨云见日!正如冼鼎昌一样,最终在物理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总结句)(1315班梁小梅)活动8【作业】拓展训练

从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任选一例按论证段结构修改。活动9【活动】后续:优秀读书笔记片段展示

1.不满足现状,仍虚心向高手学习。(观点句)巴赫离开魏玛后,演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他仍不满足,为了向高手学习,请了一个月的假并徒步前往吕柏克镇马林教堂。也许正是基于他对音乐痴迷的心,他渴望突破,经过几次磨练,他终于成为一名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家。(叙例句)不满足现状是对未来的一种挑战。世界那么大,总有那么几个人比你厉害,这时,如果你能虚心请教,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那么你离成功又进了一步,何乐而不为呢?许多的梦想,不是我们做不到,不是我们坚持不了,而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向人请教的勇气。何惧山高路远?何畏途中孱岩不可攀?何辞那一路的荆棘与泥泞?(议论句)若不满足现状,就虚心一点请教他人,结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结句)(1315班梁小梅)2.梦的尽头鲜花盛放

梦想,是徐勇照亮前路的灯塔。在广阔无垠的边疆,梦想是你踽踽独行中放射出万丈光芒的灯塔。因为梦想,你的心从此不再孤独彷徨;因为梦想,你的生活有了信心与勇气;因为梦想,你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成就了敦煌的美。忘不了你为了梦想日夜画画倔强的身影,忘不了你为了梦想挺拔在风沙下的卑微身躯。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家,一粒不起眼的煌沙,却成就了一个伟大闪耀的梦想,你要把敦煌文化推向世界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你梦想下闪亮的灯塔照亮了敦煌。梦的尽头是文化之花竞相盛放,漫山遍野,香远益清。(1315班苏凤茵)3.向梦想进军

要做一只飞翩的白鹤,飞渡梦想那端。一个韩国人,八年面壁,八年厮守,只因心中那个敦煌梦。徐勇初进兰州大学学习敦煌学时,一切并不顺利,除了画画,还要听课,还要看书,学汉文。他的头发因此白了许多。但在向梦想进军的路上,这些对徐勇而言,都不是问题。他坚定地抬起头,继续为自己的敦煌梦不断奋斗。他以一名画家的专注与痴迷,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向着自己的敦煌梦进军。在向梦想进军的路上,他不畏艰辛,勤奋,善思,活得从容。徐勇向梦想进军,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彩!(1315班黄海萍)4.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才能成就筑梦人生。

篇3:如何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或引用, 或仿写, 让作 文的语言美起来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才能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 如饮甘霖, 如临其境。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好句、寓意深刻的成语、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我指导学生分两类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一类是摘抄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

如摘自七年级上册流沙河的《理想》:“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摘自《第一次真好》:“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借鉴实例】

自信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自信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是啊, 相信自己, 欣赏自己, 为自己鼓掌, 为自己加油,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还有怎样的第一次不能做好呢?即使第一次不是很完美,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我们珍重第一次。

第二类是积累古诗文名句。

初中课本中有近百首古诗词, 这些千古美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语言、写法上都堪称典范。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库, 若能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 定能使文章的语言美起来。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三)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借鉴实例】

朋友, 勇于去发现吧!“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清净的发现;“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一种喜悦的发现;“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是一种孤傲的发现;“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迈的发现。生命在清净、喜悦、孤傲、豪迈中成长, 所以生命美丽。发现生命之美, 享受生命之美, 我们才能够挖掘出人生金矿, 为生命增值。

二、积累课文材料中富有启迪的事例, 或与现实生 活相类似的主题材料, 让文章鲜活起来

比如, 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中“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当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 可以把困难化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 再逐一克服, 这样就能战胜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这个主题运用到作文中来。

【借鉴实例】

刚跑完第一圈, 我就感觉到自己的胸口像压了千斤大石一样沉闷, 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唉, 算了, 放弃吧, 我肯定是死也跑不完800米的了。我一边艰难地挪动步子, 一边想打退堂鼓。“小丽, 加油!不要想着800米有多么漫长, 看到那边的乒乓球桌了吗?看到更远一点的升旗台了吗?我们以乒乓球桌和升旗台为目标, 一个一个地跑过去就行了。”我的好朋友芳芳在旁边大声地鼓励我。照着芳芳说的方法, 我超过了乒乓球桌, 接着又超过了升旗台, 一圈又一圈……终于跑到了终点。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里不就是教我们这样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去一一克服的吗?

三、积累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等材料, 让作文 主题更凸显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要了解苏轼虽一生坎坷, 却能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学习《过零丁洋》, 要知道文天祥被俘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 视死如归,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学习《我的信念》, 要知道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研究, 终于发现了镭元素的事例。

【借鉴实例】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然而他没有因此悲伤叹息, 对生活失去勇气, 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 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 诗人把他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 我们同在。

四、积累课文的写作技法, 待作文时“胸有丘壑”下 笔更游刃有余

如作文写人时, 可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先抑后扬的写法, 《范进中举》中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等;写事时, 可以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 《社戏》中一波三折造波澜的写法等;写景时, 可以学习《春》中从多种感官角度写景的写法, 《济南的冬天》中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石潭记》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

【借鉴实例】

从小父亲在我眼里便像一座巍峨的山, 性格沉稳, 不善言语, 特别是瘦削的脸庞如刀锋直插云霄的山峰一样让人感到肃穆, 他是如此的严肃, 如此让人不可接近。

……

五个月前, 南京的一次乐器比赛, 剩下三个单簧管选手, 三选一。这是一次可能事关我升学命运的比赛。进场前, 我突然发现乐器的键位已经脱离。在寒冬的细雨中, 我漠然地呆立:“怎么办?”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紧张, 一会儿却变得宽慰温厚:“别急, 总归有办法, 你等着, 我去修。”说完, 父亲就拎过我手中的乐器冲入了雨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单簧管2号请准备。”完了, 完了……失望在我的心头笼罩。但沉稳的父亲却从不会让人失望。最后一刻, 他站在了我的面前, 眼中充满了宽慰与激励, 一向缺乏表情的脸上现在却写满了斗志与激情。看着父亲脸上的汗水与雨水, 一道道热气从他的头上冒出……这里到汉中路可不近啊!“你……”“唉, 大过年的, 这儿喊不到出租车, 快, 快进去吧!别慌啊!输了爸爸不怪你。”我没有慌也不再失望, 昂首进入考场, 几乎是含着泪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 头脑中是父亲那张难得柔情却苍老疲惫的脸庞…… (选自中考满分作文《父亲是座山》)

篇4: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怎样的作文素材会是学生熟悉而又有兴趣的呢?我们把目光从远处拉回身边,那就是关注教材:

教材中的文章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把这样的“朋友”运用于自己的作文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其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常读常新,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因此,我们就要求学生按照下面四方面内容进行整理。

一、感受山水神韵

自然界蕴涵着太多的人生哲理,寄寓着太多的人生真谛。自然界中的一泓清泉、一束鲜花、一抹晚霞都可以让人感悟人生。语文教材会引领我们走进自然天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画面,将会撩拨你无限的遐想。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陶渊明赏菊,陆游咏梅,周敦颐爱莲,鲁迅赞美小草,陶铸歌颂松树,茅盾礼赞白杨树,普希金高唱“致大海”,裴多菲“愿意是激流”……这些惊奇都源于自然赋予人类的启示。

教材中的自然美景会让人的思想插上神奇的翅膀。飞禽走兽、风雨雷电任你想象;日月星辰、江海湖泊任你发挥。只要你愿意,北国的大漠,南国的古镇,西部的戈壁,东部的碧海……自然的万物都是你文思泉涌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从这方面积累素材,学生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如:

我不回避痛苦,因为秋天还有明净高爽的蓝天,浅淡悠闲的白云;因为秋天还有芦花飞白、枫林染赤的景致;因为秋天还有前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致……笑面秋天,才能不去无意地放大痛苦,才会用诗情与智慧将秋之景涂为深沉激动的美丽图卷。

作者用蓝天、白云、芦花、枫林托起丽景,自然万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显然,将自己的心灵感情寄托于自然之景,借自然之景抒发感受,不失为一种写作的方法。

二、追寻文明踪迹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结了祖先辛勤的汗水。翻开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让人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让人吟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让人抒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情怀的赤壁古战场,让人哀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草堂……

面对这些人文景观,我们仿佛神游在文化的海洋中,仿佛沉浸在命运多舛、人生易老、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中。只要随意撷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思想浪花,点缀情感的空白,就可以与文人墨客、时代枭雄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如: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是在流淌着,如此之长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王,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文人骚客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

长江在教材中多次出现,《长江三峡》《水调歌头·游泳》中都有出现。长江不仅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一条凝聚五千年文明的人文之河。作者以长江为纽带,继而联想到刘备托孤的凄婉、李白周游天下的豪情,以小见大地概括了华夏文明的宽容与博大,可谓独具匠心。

三、对话先贤哲人

教材中众多的历史名人是作文素材宝库的一大财富。这些历史名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文学家、思想家,还是科学家、音乐家,都给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司马迁为了理想,含垢忍辱;李白为了自由,藐视权贵;陶渊明激流勇退,归隐田园;廉颇负荆请罪,勇于改错。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不屈不挠、好学成才的莎士比亚;有坚持真理、视死如归的布鲁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筛选历史名人的相关事迹,或充实文章内容,或作为论据以论证观点。

品味历史名人,还可以品味其名言名句或其作品中的人物。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能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显得典雅凝练,同时也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比如谈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谈到写文章要反复揣摩,我们可以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论证学习要积累,我们可以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证学习要坚持,我们可以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提起豪气,我们可以引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说起硬气,我们可以引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谈起勇气,我们可以引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们还可以用名人故事或名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的材料。坚持不懈、好学成才,就如莎士比亚,他原是戏院门口的一个马车夫,一有机会就从门缝或从小洞窥看戏台上的演出,进行学习。再如杰克·伦敦总是随手把好的字句全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坚持就是胜利,譬如司马迁,他虽遭受腐刑,但忍辱负重继续撰写史记,完成了这部光辉的著作。

如果说其作品人物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也不妨列举作品人物作为文章材料。寄人篱下、命运悲苦,林黛玉是最典型的代表;铮铮铁骨、忠肝义胆,关云长是最好的见证;爱慕虚荣、乐极生悲,玛蒂尔德是最深的教训;贪婪金钱、至死不改,葛朗台则是最愚蠢的家伙。这样的例子运用于作文中,自然也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如:

12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书生张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惆怅中。十年的寒窗,功败垂成——他落榜了!钟声绵绵,枫叶瑟瑟,精灵般的渔火在黑暗中跳跃。依偎在寒山寺脚下的落第才子面对此情此景,信口吟诵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不是有落第之痛,那么诗的百花园里便会少了这一缕独特的芳香,张继这个普通的名字也不会如此响亮。

文章以历史名人为载体,很好地阐述了得与失的关系:得到未必珍贵,失去也许更美丽。

将一些名人名言,搜集汇总也不失为一种收集作文素材很好的办法。如:

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乳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步发展服务。”

朋友。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

四、模仿语言风格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模仿,也就没有创新。学生写作,模仿是入门之道,模仿教材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学生习作的途径。

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的,其语言风格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有的韵律整齐,朗朗上口;有的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有的委婉低沉,缠绵悱侧;有的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模仿其语言风格的,将会使作品增添异彩,尽现“大家”风范。如:

惨象,使我目不忍睹。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的眼泪仍旧不住地往下掉。小花带着撕心裂肺的哀叫跑回家,我不知所措,眼睁睁地看着它痛苦地挣扎、呻吟。小花毕竟还是死掉了,有它的尸骸为证。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还能说什么呢?

此篇全文借用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笔、文气。借用前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不失为练习作文的途径。

篇5: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

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

马立伟

2009年11月

【内容提要】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写作素材匮乏,这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而实际上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教材

积累

写作

思想

素材

对象

方法

过程

成果

l.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核心就是研究新教材中有哪些具有思想价值、素材价值、写作技法价值的文本,争取在文本教学中有意识地积累思想、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语言,从而让高二语文教学瞄准高考的阅读与写作,提高高二新教材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题材和自身真实的体验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也就成了当前学生作文所呈现的两大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我们觉得作文资源的开发的触角应该伸向课堂学习生活,回收和再生鲜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记录真实生活,体悟抒怀,尽情表达,真正体现作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生活的乐园。

1.1高中新教材是学生写作素材汲取的有力凭借

课程资源对于作文素材来说,就像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美术课中,信手涂鸦给人享受和快乐;音乐课上,美妙的乐曲给人的感动和震撼;体育课上,快乐的运动给人的激情和勇气,数学课上一个“圆”给人的遐想和思索等等,都是作文的素材,而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有力和鲜活的凭借。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正处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师为作文教学教材“寻寻觅觅”,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却是“教师作文”、“模式作文”……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有机地将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直接

与作文教学相联系。减少为寻找作文素材而带来的烦恼,从准备作文教材而绞尽脑汁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使作文教学得到变革与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1.2高中新教材是学生生活作文的一个全新视角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课堂学习生活又是教育资源创生的过程。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收”与“再生”,精彩的课堂细节,因缺少“放大”而致使教育资源流失。如果我们能把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于开发利用,让作文与各们学科有机地整合,通过写作让学生去感受课堂的多姿多彩,感悟学习的奥妙无穷,去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品尝失败的教训,品尝磨难的艰辛。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学习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流露学习情感。以学科课堂学习为题材,让学生写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写做过的事,写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及学科教学,利用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怕作文到想作文。学生在自然的作文中,展示鲜活的生命,为学生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作文学习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1.3高中新教材是作文教学中亟待开发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学科本位和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学科之间缺乏沟通、联系,更谈不上学科整合。形成数学老师研究数学教数学,语文老师思考语文教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老师探索作文教作文,最多也只是将作文融入到语文学科之中。因此,作文教学改革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进行生活作文、想象作文等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仍不尽人意,问题还较多。就作文功能来说,偏重应试作文训练;就作文主体来说,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写作;在写作形式上,采用模式导向,范文听写或复制;作文材料来源,偏离课堂学习生活;而作文的内容,或按季节写“春夏秋冬”,或按人物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妈妈”,或者结合开学、节假日、纪念日写“打算”、写“好事”。这样的作文教学为作文而作文,缺失了人文性和教育功能,高耗低能,往往过早就造成学生厌学作文,不仅影响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西中学高二学生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教育文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作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2.2.2调查法。

问卷调查:发放《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与沛县语文教学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修改与完善,并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对实验班做了预实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2.3访谈法。深入高中一线,与语文教师、高中学生一起交流、座谈写作教学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随机访谈和跟踪访谈。

2.2.4 总结法。对文献研究、调查结果、测试进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措施

3.1高中新教材与作文题材的开发。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素材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

3.1.1寻找高中新教材中的习作点

作为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习作点”,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重点要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有目的。教师要明确某一习作点的习作功能是什么?育人的功能又什么?二是对要有趣味。作文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乐于玩、乐于写。三是要有意义。习作点的选择使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懂得真善美。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把作文与育人统一在活动之中。

3.1.2高中新教材利用策略

回收——将课堂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精彩场景、心理体验等进行个性化表达,保留其原汁原味。

再现——将学习生活的重要事件,通过各种手段,如照片、影像等,有选择在课堂习作中进行有目的的展示,并进行习作练习。

放大——对所选择的习作点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对课堂生活的细节把握和表达。再生——依托课堂教学实践原形,设计新的作文教学的题材。3.2高中新教材整合环境下作文教学的设计

将课程资源转化为作文教学设计是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2.1体现学科的特征。如科学学科与作文的整合,要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过程,养成观察、想象等作文习惯。又如音乐学科与作文的整合,更多的则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体验。

3.2.2要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作文教学的设计必须始终凸现趣味这一主旨,切忌枯燥乏味。

3.2.3要适合学生自由表达。教学的设计不要成为学生习作的模版,而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催化剂。

3.3作文课堂操作的策略

3.3.1自由表达型。淡化作文方法、作文形式的指导,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但必须注重对作文题材的把握,切忌漫无目的。

3.3.2半指导型

这种课堂操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习作材料的把握,教师在不影响本学科教学的前提下,指导习作于无形之中。或者说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如科学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生态瓶”,这是一个观察周期比较长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情况作简要的记录,然后在把它写成一篇作文。

3.3.3指导型

教师把作文素材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加于实施,使其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作文课。

4.研究过程

4.1调查摸底阶段。

4.1.1课题研究前期,主要利用座谈会形式,了解学生的作文心态。

2008年11月,我召开了高二部分同学座谈会。会上,同学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也很心急于自己的作文现状,都急切于作文的提高,只是苦于作文之路“漫漫”

且“茫茫”--学生的写作动机明确而强烈,这为后续的作文指导与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4.1.2课题研究开始,2008年12月,我对我们高二段的学生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学生(因为这是我们学生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作视野,为写作资源的开发提供路径和方向。

A、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我制定了《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组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了400份,其中在高二发了200份,高一和高三分别发了100份。整理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调查问题:

★你觉得中学生应该阅读吗?A、应该86%

B、不应该0%

C、随便14% ★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喜欢60%

B、一般36%

C、不喜欢4% ★老师对同学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A、支持51% B、反对15% C、任你自己34%

(说明:理科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文科班,理科班老师对学 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25%;文科班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80%;所有课任老师中,被调查学生中普遍认为文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最高,达到100%。重点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高一高二的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的课任老师,随着年级的递增,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课任老师中除语文老师外其他课任老师态度几乎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和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复习资料,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42% B、反对12% C、任你自己46%(说明:理科班学生的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大低于文科班学生的家长,理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15%;文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75%;重点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的学生家长;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学生的学生家长;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的态度与学校课任老师态度几乎惊人的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甚至有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有些家长连电视上的新闻都不让看,更不用提课外书了。)★你通过何种途径取得课外书的?A、亲自去找62% B、同学介绍33%

C、老师介绍15%

(说明:座谈会上许多同学反映,除语文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除学习辅导资料以外的课

外读物外,其他老师很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偶尔推荐一两回,也只是教辅资料)

★你喜爱哪一类的课外书刊?A、文学52%

B、娱乐33%

C、武侠15%

★你阅读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A、课外52%

B、一有时间就看(包括上课)16%

C、学习之后32%

★你阅读课外书的方式是

A、通读71%

B、精读24%

C、边读边玩5% ★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无帮助?

A、有帮助70%

B、没有帮助20%

C、妨碍学习提高10%

②、经过对一些同学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举行座谈会,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应该进行课外阅读,有少部分同学对课外阅读不在意。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有30% 学生的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甚至妨碍学习。不喜欢阅读的同学只占少数,这说明课外阅读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课外也是支持的比例高与不赞成和反对的比例。那么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整天捧着课本、试卷、参考资料不放呢?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上填的多数同学喜爱文学作品,阅读时间在课外。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同学习在上课看武侠小说、娱乐新闻呢?有的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在班上说,不许带其他(除教科书及其资料)的书进教室,发现一本没收一本。还有同学在座谈会上反映:有些老师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就是读好课本上的东西。看什么课外书,课本上的东西都学不好,不许看课外书。B、调查启示

通过这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基本了解学生的主要精力和主要任务放课本课内的学习,尽管有很多学生有阅读的愿望,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很少有闲暇进行课外阅读,缺乏课外阅读,视野就窄,见识不广,知识的积淀少,造成“无米下炊”。这为我下一步如何从教材中开发学生写作资源指明了方向。4.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搜集作文素材资源阶段。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5.研究成果

5.1汲取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新教材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的特点,为语文创设了新的学习情境,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习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文本思想碰撞,从而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精神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与思考教材、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抓住契机,巧借联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放飞学生的思想。积累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5.1.1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必修一第一专题中有一板块叫“设计未来”,文本很好理解,但如何对学生进行“设计未来”的教育呢?笔者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导学生设计未来时,我先请学生找出马克思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后我请学生思考:马克思做到了吗?同学们七嘴八舌之后,我把必修四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前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了解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由此我便延伸同学的思考:由马克思的一生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同学们很快得出:人只有有了大境界、大理想,才可能有大作为。

到此,学生们还只是就文本而谈文本,怎样让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呢?我便启发学生进行因果联想,联想古今中外因有大理想而成就大作为的人和事。这下,同学们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周恩来少年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时,在他的“言志”作文《咏蛙》中写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校长李园圃阅后,惊异的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去了一名建国材。”美国一国务卿在幼儿园时立志长大了要当

一名国务卿,结果它实现了梦想;还有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向同学们提出,我们是否该在自己年轻时设计我们的未来?并设计怎样的未来呢?此时同学们都在凝眉思索,一个个远大的理想插翅飞翔了。

5.1.2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解说中谈到: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但学生的读书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况且这种感性认识也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前人的知识积累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并不大,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体现经典的力量的关键句 “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曾读过哪些经典著作或经典名言,让你当时有所感动、触动,或有所思考呢?请互相说说看。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踊跃发言:

如读《少帅传奇》,被张学良在个人前途、家仇、国恨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正义所感动;

读《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让人触动,鲁宾逊流落孤岛后,开了两个清单,一个上面写上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一个上面写上自己目前可以感恩的事,结果发现,第一个困境是没有衣服穿,而第一个可感恩的就是岛上阳光灿烂,天气很暖和,可以不穿衣服;下一个困境是粮食都淹没在海里了,而接下来可感恩的就是岛上有丰富的水果和水源;这一路写下来鲁宾逊发现,每一个困境之后,都有一个可感恩的事情帮助解决。由此人们意识到,乐观的态度能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读《老人与海》,使我们明白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

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读过的经典著作的经典思想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和

梳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的继续阅读经典,因为他们已经尝到了阅读经典的甜头。

5.1.3立足新教材,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教师对新教材要有独到的发现与思考,进而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感悟自然”板块,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很容易把握苏轼的感慨和感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学生很容易理解苏轼的乐观旷达,但怎样将这句话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呢?我便引导学生进行相反联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苦苦追求本“非我所有”的东西而降低生活的质量或造成人生的悲剧呢?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

有利欲熏心、丧失原则的贪官陈良宇、程克杰等;有急于求成、欺世盗名的花儿乐队、被韩国誉为“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的科技骗子黄禹锡等;有求胜心切不按规矩出牌的足球黑哨及服用兴奋剂取得冠军的美国女子短跑巨星马里昂-琼斯等;有功利心极强既想让孩子成为政治家又想让孩子成为经济学家、艺术家、数学家、文学家而逼着孩子奔波于各培训场所的家长;还有为外界虚名浮利所诱惑岌岌与物质追求疲于奔命而没有心灵自由的芸芸众生。

接下来学生再思考,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教训、在短暂的人生中如何生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同学们第一次认真地、郑重其事地进行了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谈了很多,但无论如何,大都认为,人活着,于私,要能做到心灵的富有、灵魂的自由;于公、要能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1.4立足新教材,带学生“走进”荒野,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思考自然”板块,学习《象山那样思考》,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两句话进行相关联想,“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那么放眼社会、自然,联想现在有哪些安全潜藏着长远的危险?荒野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像山那样作了哪些思考?有了怎样的补救措施?

这个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由于目标明确,同学们很快就有了结果: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分使用造成的土壤的污染;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造成了森林面积的减少,木材资源的浪费;有位同学还提供了具体数字,我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高达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株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长此以往,潜藏着多么长远的危险啊。

来自荒野的启示如沙尘天气、洪水肆虐等。

当然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重视,并已行动起来,如青藏铁路的建成并通车,施工人员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建筑工人,每一个人都为保护青藏高原铁路沿线的环境作出了努力:青藏铁路沿线的工人生活营地和施工现场竖立着500多块类似的环保宣传标语牌;青藏铁路工程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在青藏铁路上跑的列车全是新型的全封闭车厢,车窗打不开,而且大小便、垃圾也不能像其他列车一样直接排到路基上,这种车备有集便器和垃圾打包机,车到站了才能将垃圾清理出去;青藏铁路全线将建立调度集中系统,34个车站,仅有11个站有人值守,把全线运营管理人员压缩到最低程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铁路沿线生态的影响;青藏铁路的建筑工地上流传着这样的话:“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为保证藏羚羊的产仔及自由迁徙,工程建设指挥部多次为藏羚羊停工让路„„

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的视线由文本引向社会、自然,从而更容易让他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学习真的不能只拘泥于文本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以文本教学为阵地,启发、引领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联想,多整理,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文本要具有高度的敏感,善于发现作者的暗示,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对应现实、引发思考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做多方面的联想与思考。这样,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学生的思想,一方面也为一些人文话题积累了相关的写作素材。

另外,学生的这些思考不在乎多么成熟,多么深刻,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久的思考命题。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今后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相关的现象,会更加的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积累。

5.2汲取新教材的素材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为了给广大同学解决作文材料提供一点方便,笔者指导学生,合作互动,以分组的形式从十五各方面对高中的语文课本进行写作素材的梳理,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族、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被敌人暗杀了。(见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还劝牢头造反。(见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虽曾彷徨过,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见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见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见《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瑁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后,宠幸伶人,交涉无度,最终身死国灭。(见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楚国,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见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得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见孙犁《荷花淀》)

5、屈原被放逐之后,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6、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化解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凭着伟大的母爱使史铁生重获新生。(见《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细节中。(见归有光《项脊轩志》)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道:“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见《寡人之与国也》)

3、强秦不施仁政,失去民心,因而失去天下。(见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强秦,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见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见《劝学》)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长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见韩愈《师说》)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见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是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慌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八、博爱情怀

1、史怀哲拥有一颗伟大的博爱之心,他尊重一切生命,并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一理想,他试图通过行医来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非洲人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赤道非洲。(见史怀哲《我的呼吁》)

2、贝多芬在痛苦中还曾希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见罗曼罗兰《名人传记序》)

九、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见孙犁《荷花淀》)

3、刘邦明知去鸿门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脱身。(见司马迁《鸿门宴》)

4、刘和珍、张静淑、杨得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在明末阉党横行之时,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周公被捕的义愤,而与阉党发生冲突,为了保护其他群众,他们挺身而出,英勇就义。(见张浦《五人墓碑记》)

6、柳毅面对不幸的龙女,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冒险为龙女走访洞庭龙宫。(见李朝威〈〈柳毅传〉〉)

7、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机智与英勇维护了赵王的颜面。(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追求真爱

1、氓是一个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感情不专一的男子,诗中女子被氓一开始的憨态所迷惑。(见《卫风·氓》,选自《诗经》)

2、刘兰芝和焦仲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爱情。(见《孔雀东南飞》)

3、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为自己的真爱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见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一、人格独立

1、屈原忠君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第 清白而投入了汨罗江。(见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见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二、对旧时代的看法

1、中国旧时代可概括为: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见鲁迅《灯下漫笔》)

2、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清末被西方国家大肆掠夺,愚昧的清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辉煌的文化。(见余秋雨《道士塔》)

3、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知县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见关汉卿《窦娥冤》)

十三、尊老爱老

1、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不愿走前街,怕被婆婆看见,让婆婆伤心。(见关汉卿《窦娥冤》)

2、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见李密《陈情表》)

十四、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其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诚实的劳动还清了借款。(见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便主动向他负荆请罪。(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其他

1、解放思想

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见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见鲁迅《拿来主义》)

3、做事要果决

项羽妇人之心,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至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见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

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按照树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的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见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

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见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

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见巴尔扎克《守财奴》)

7、知恩图报

侯赢深得信陵君的恩惠,他知恩图报,在关键时刻帮助信陵君去完成使命。(见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8、品行谦虚

马谡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招致街亭失守。(见罗贯中《失街亭》)5.3学生的收益

5.3.1学会积累,建立了作文素材库,库里分门别类地装着各类素材。他们的写作思路更开阔,不再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同学生病老师帮;公车上让座,马路上推车;赖宁雷锋爱因斯坦马克思等“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而能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无不可写作之内容。--作文有了一定的厚度。

5.3.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有了理性的思想光芒。

5.3.3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得以较好地训练和提高。

5.3.4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运用写作资源的一些技法。能活用自己累积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百变”材料而使作文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笔清秀了,清词丽句迭出,妙言巧语皆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6.课题总结

6.1本课题主要解决的是写作素材积累与技巧的形式上的问题,而作文却不仅仅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鲜活的内容、深邃的意境、火热的情感,形式也就毫无意义和价值,所以作文还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以更充实的储备,去参与、去实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御训练,研究新的途径,开拓新的渠道,为作文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6.2应该说本课题和适合于高中冲刺阶段的操作,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显著。能基本保证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高一高二的学生是否也适用这种见效快,却有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因为作文教学是为“应试”还是为“人”?我们有些困惑,也很矛盾,这也许

是中国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之怪现状吧

篇6:写作之素材的积累素材

南坪镇任集中心校马香君

摘要: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素材从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多媒体中来,并且介绍如何积累素材。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素材、素材的积累、素材的来源、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林润生、《中学生写作素材大全》 余歌、《最新中学生写作素材》 英才作文研究室

笔者所谈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就中学生的写作来说的,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考场呼唤绿色作文,因为中、高考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个性风采。

作文功利化,心口不一,人文分裂,形成灰色系列作文。有的是文笔优美,犹如散文诗,可是不知缘何而发;有的是传统素材,如同产品加工,属于同一品牌,像扶盲人过马路,送盲人回家,雨中送伞,救落水儿童,生病爸爸妈妈背着送医院等;有的是无病呻吟,创造悲剧气氛,写老师会写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或者病逝,写家庭会写自己父母离异,如何坎坷面对;有的是文言现代文夹杂,以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极深,让老师不知所云;有的用英文汉语互映互衬,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互映互衬,以显自己阅历匪浅;还有的因为看青春偶像剧倍受启发,写起来恋爱素材„„这些文章让阅卷老师大跌眼界,没有文质兼美的作品怡情,没有情景交融的作品养眼,所以对绿色作文的呼唤应运而生。

所谓绿色,源于自然的生命之色,用到作文中,也就是对生命作文的呼唤,文章本来就应该是人文结合,作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反应,要经过心灵的加工,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抒发自己独特的看法,还要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才能为文,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示,也是值得老师探究钻研创新的课题。学生作文缺少生命之色,归根结底是素材贫乏所致,所以积累素材为作文训练之基础,值得一探。

一、什么是素材?

写作素材简言之就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

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而这一类的素材基本上来源于书本,诸如学生使用的教材:语文、政治、历史等,还有文学艺术作品比如小说,唐宋诗词,成语故事集,名人名言录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写作素材也相应拓宽了范围和渠道。从艺术的发展道路看,一切作品都来源于对世界的模仿,也就是说写作也不例外,它真正的源头还是世界,可以说只要是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与主观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有关的一切就构成了写作素材,甚至写作可以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比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

素材从哪里来?如何积累素材?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又参阅了同仁的各种看法,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素材从哪里来?

(一)家庭是学生的乐园。学生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家庭生活,家庭中的一切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例如写家庭的故事,家庭的发展史,家人名字的故事等,家人的梦想等。

(二)学校是学生的天堂。从幼儿园到学龄儿童,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可以说学校生活占据了学生整个的青春时代,最美好、最纯真、最激情洋溢的时光,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校生活自然成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作文素材。每一堂课的学习与收获,每一次的师生交往,每一天的同学相处,为梦想而飞的艰辛与荣光,失败后的痛苦与奋起,赛场上的努力拼搏,考场上的思考与战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三)社会是学生的舞台。在学校和家庭外,孩子会接触到社会生活,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把社会生活融入自己的写作,成为写作的素材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而社会是最丰富的竞技场,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因为将来学生要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所以社会生活必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

(四)大自然是学生的伊甸园。随着人类的足迹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呼吁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的发展。自然之美可以怡情养性,如果学生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并把她转化为自己的文墨,那么这种作品往往是充满灵性的,所以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山河大川,日月星辰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

(五)随着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人类的信息化交流途径日益便捷,网络也是一个丰富的自愿世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那么网络将成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之一。

三、如何积累素材?

(一)写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时时都会冲激学生的心灵,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记录下这些心灵的火花,生活的浪花呢?笔者认为日记是最好的武器。要求学生写日记,坚持每天一篇,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写事情,写景物,写人物,会写了再写感悟。

开始可以是粗略的记忆,会写了再去求章法,如何写,开头些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如何操作。懂得了章法可以继续提升,写出事情的曲折发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色,抓住景物的特色,可以细节刻画,也可以大笔渲染。日记的字数由开始的不限,到一百字,两百字,五百字,最后回归到仍然不限。

这样循序渐进的写日记,一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二可以引导学生去享受人生,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四可以宣泄学生心灵的压力,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总之日记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实效,可以跨越时空的写作积累与练习的手段。

(二)笔记摘抄。魏书生先生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⒈写自己最崇拜的名人、伟人、好人„„„把自己崇拜他们的理由写出来,把他们的重要事迹写出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⒉写上在这个班集体中,你要追上哪名新同学,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下来,然后奋起直追,这样前有榜样,后有追兵,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全力以赴。⒊针对自己心里的疾病,弱点,不足之处,写一句警示自己的话。这是魏书生先生对他的学生的笔记的三点要求,是笔记摘抄不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引领自己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动力之船。魏书生先生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笔记摘抄没有统一要求,凡是学生认为好的经典的作品、故事、名言警句,笑话、歇后语等等,都可以摘录,同时还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写感想,收获,不足等,也可以把笔记摘抄本作为随笔本,写下由自己灵感而生的作品,这样,这个摘抄笔记,既是对素材的积累,也是对素材的创新,也是佳作的训练本,为学生下一步更好的写作打坚实的基础。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诗歌,读散文,读论文,去欣赏,去感悟,去思考,去借鉴,去创新,这样就可以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有了良好的文学底蕴,加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作思路自然敏锐,写作素材自然源源不断。

(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去了解社会的人间百态,去体会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才能拥有真实的体验,这样在写作中才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题可议,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素材,才能写出独具个性风采的作品。

(五)借助现代多媒体工具,引领学生了解世界,丰富生活阅历,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学生看鲁豫有约,了解榜样人物;让学生看精彩电影,培养审美水平;让学生网上冲浪,进行资料的查阅搜集„„可以说现代多媒体利用好了,就是为学生开辟了另一块天地,也就成了学生的又一素材基地,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

上一篇:数形结合初中数学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