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2024-04-12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共11篇)

篇1: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 潘芝忠 范启智 邮政编码434100

摘 要: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体现了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目标分层;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试分层

一、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数学作为“数学为大众”的口号已经传播到全球性运动。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对每个公民的数学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产生了需要,教师必须教给所有学生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教学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对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方法。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对分层教学的理论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做初步分析。

二、分层次教学课题教学探索

1、教学目标分出层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难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每堂课制定出3个层次的目标,a层学生达到大纲目标,教会学生掌握一个一个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法则等知识要素;b层学生达到提高目标,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把形式的、表象的、离散的知识组合成有机的、严密的结构体系。c层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高层目标,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2、学生分组层次化

我们根据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兴趣、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为最基础的小组,b层为中等成绩组,c层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应考虑其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综合因素,此外还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要肯定他的进步,鼓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要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3、课堂教学层次化

首先,教师要针对分层目标对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件,按学情设计问题,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3个档次,并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精讲精导,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向目标前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a层次的学生,同一内容同一速度以基础题为主,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以讲为主,精选例题,具有一般数学思维。对于b层次的学生,通过课堂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了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c层次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强调以形助教,数形结合的方法,逐步提高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广阔性,逐步训练抽象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作业层次化

为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结合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落实需要,还应提供分层次的练习题目: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分别配给a、b、c、3层的学生做,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从解题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单元考试分层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考试成绩总是有好有坏,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考试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或者每个题型分为几个选做题,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层的试卷,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层的试卷。每次考试后各个层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层次,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层次。

6、个别辅导分层 对与c层次学生,教师要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可以指导其对课程知识加以深入探究,从探究中领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b层次的学生,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加提高内容,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对与a层次的学生,可采取学生多加强基础练习,保证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能听得懂、跟得上。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针对性更强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7、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高中数学对学生分层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又能促我们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出版社2003.[2]《《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巴班斯.

篇2: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新课标下的教育理论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为切实解决初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吃透初高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建议学校给生物学科配一整套初中教材,让高中教师知道我的学生过去学过些什么?教师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不同处理。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能够顺利将旧的知识同化为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关于“细胞”的讲述中,初中主要以细胞的结构为主,而高中生物在此基础上更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包括细胞的增殖、代谢,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阐述。

(2)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以及网络教学的便利条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恰到好处的应用好(苏教版)三册必修课本中的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问题,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探讨,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认识生物高科技的成熟心态,觉得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网络。读图可以将生物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艰辛但更有快乐,有知识条文但更有思维想象的自主学习过程。

(3)了解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衔接。长期以来,生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栏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

(4)重视做好实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学科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高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初中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验基础,做好衔接。而且实验过程对一个人的科学态度、思维品质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篇3: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前言

在高中教学阶段, 历史学科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还对满足高考需求, 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分析, 高中历史作为重要学科之一, 其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整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对高中历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从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 做好高中历史教学, 满足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需要。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因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带着问题仔细读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学实际, 保证教学实效性。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历史故事, 并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历史事件,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基础上, 老师应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指导,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自我阅读中得到持续提高,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2. 提问讨论受启发

通过学生仔细阅读以后, 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 老师应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应针对历史事件合理设置问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 老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 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大讨论,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最后, 老师应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错误观点得到纠正, 使学生能够从提问和讨论中获得较大收获。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提问讨论环节很重要。

3. 思考总结求深化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和学习基础不同, 在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能够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发展脉络, 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的目的。基于这一需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 并力求思考总结能力的深化, 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在这一要求下, 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大课堂指导, 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 学生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知识基础, 还应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获得较好的培养。基于这一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历史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不同, 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会解读出不同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能力, 决定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一分析, 高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灌输正常的唯物历史观点之外,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 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拥有独立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认识能力。所以, 高中历史教学应认识到思维独创性的作用, 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2.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现代社会是鼓励自由化和个性化的社会,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正常的知识水平之外, 还要鼓励学生拥有独立观点, 并保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提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观点, 做到标新立异。基于这一认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理念, 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总结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 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1.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时, 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应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2.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过程中, 为了保证整个培养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应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应从专业角度指出学生研究过程的不足, 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能力的迅速提升。由此可见,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是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3. 鼓励学生开展并参与社会调查

高中历史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 从学科特点来看, 高中历史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要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的社会调查中来,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本领, 达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 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原则, 重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满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守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林区教学.

[2]朱惠艳.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周道友.如何在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4]董振刚.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讨.才智.

[5]叶启锁.基于有效性教育下的历史审美教学探讨.新课程.

篇4: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一)学生的分层

一般说来,往往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A类为优等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占班级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但在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比例。这一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好的接受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往往有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总之情况复杂,往往是班级教学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教师要下大功夫的,花大力气的才能使他们有所进步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一部分同学往往是被放弃的对象。

学生层次的分类不能简单的凭印象,草率了事。教师应认真地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等,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各种考试的成绩,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来认真完成。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后,应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各方面来重新组合,重新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必需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础,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则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情况下,应划分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

如在“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的教学中,我分别给三类学生的目标是:C类、记住六个公式,并能直接运用;B类、熟记公式,理解公式的证明,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综合运用;A类、掌握公式的证明,能综合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一堂课下来C类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了,B类的学生则有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A类的学生则感受到新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并能留下一定的空间给他们以想象发挥的余地。这样就真正做了面向全体,个个有所收获,人人有进步。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是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的分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要求C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上的公式,公理,定义,性质等等,并尝试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对不懂的问题和地方作出记号,以便达到带着问题听课的目的。B类学生要求理解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熟悉教材上的例题,尽力完成教材上的习题。A类学生要求掌握教材内容,理解教材上的例题,完成练习和习题。

(2)课堂提问:在课堂上的问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有具体的针对性,使每一类学生都有完成问题的机会,不能只偏向一部分学生,使学生在完成问题时有一种收获感和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所必有的,它是对学生在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一方面教师在练习中可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熟练程度。在这里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如让学生上台演算,可个别辅导,或让学生相互检查,甚至可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总之要有多样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让他们获得收获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评价与检测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评价与检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里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是否能按时完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这里教师在课堂上的点名表扬是必不可少的,课后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難,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也是一种方式。在这里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

(1)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要做到非常熟练,这样才能明确各层次学生的要求,才能做到有针对性,不会提出超出对应层次的教学要求。如对C类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就会给他的信心以打击。如对A类学生提出相对较低的要求,则失去了课堂的延伸和拓展。

(2)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许多,而且这样的工作是长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这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工作热情,认真的备好每一堂课,组织好每一次教学,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讲评好每一次检测,这都是需要下真功夫的,下大力气的。

(3)在班级分层教学中,分层仅仅是一种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才是目的。分层教学是从差异出发,最终达到消除差异的目的。有些学生处于较低层次是由于学习兴趣引起的,那我们就需要加强对他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些学生处于较低层次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引起的,那么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给他补一补;有些学生处于较低层次是由于没有一个好学习习惯引起的,那需要教师找出他的问题,引导他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零起点型”、“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以“实践、探究、拓展”型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层层剖析教学内容;以交流、任务和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必须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具备一定的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原学校师资水平的影响,使得高一的新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市、县级高中,差异尤为突出。其一,生长在市县城里,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的参加过各种竞赛培训,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达到了学习新课程的标准;其二,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不具有学习新课程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2.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源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分层教学思想。

3.“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调查模底,动态分层

首先,理论和技能测试。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问卷调查。以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结合、互助协作。

3.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3.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

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旧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长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引入信息学奥赛知识,分组竞争,共同探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普通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急需帮助的学生则须耐心讲解,个别辅导,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方法,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唤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信心,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

3.4练习设计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第四章每1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安排了三道题:(1)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回答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分为几个过程。(2)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并修改口令密码。(3)设计一小软件,对某一指定的文件加密。对于上面三题,都是依据书本而产生的侧重实践的练习题,所有同学都可完成(1)(2)两题,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巩固,而少数特长生则可完成第三题,完成小软件的制作。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5学习评价的分层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评价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通过评价以及下课堂或课后给学生的矫正、调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高深信息技术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2] 《信息技术教育》2007.4

篇6: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中 期 报 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验课题,是2011年5月申报,同年11月进入准备阶段。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确立

确立该课题有以下几点理由:

(1)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从现状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毕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毕业考和升学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毕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升学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3)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教学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学困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 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班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找到一种让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优化、后进生不掉队以至得到转化的教学策略呢?

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课题的前期工作

1、确定课题名称:《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龙如山 刘克 陈永 孙贤刚 时光勇 杨虎

3、确定研究的初步方案;

4、进行前测分析: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共8个班,346人,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15%,学困生约30%,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2%,差等生约53%,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好。住校学生约点46%。

三、课题的实施 分层教学操作措施及做法

(1)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既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困生(10人),分一大组,B层为中等生(25人)分两大组,A层为优生(15)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A层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C层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学生,就把C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C层。同样,A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层,B层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A层。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差生”词,同时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C层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困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备课时都做了一定的考虑。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巧妙 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以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激发C层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层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C层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3)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②、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4)作业分层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对学生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C层同学布置的作业经常是那些中高考题或者是与中高考题难度相近的题目,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给B层同学布置的就是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给A层同学布置的当然就是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了!

(5)测验分层

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张试卷分A、B、C三类不同要求,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类的试题,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类的试题,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类的试题。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以进行总结和改进。并定时由本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并由此作出适当的调整方案。

四、实验的成果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试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篇7: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

作 者:刘伟涛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xx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8: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高中那个阶段的历史教学, 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替身以及学生认知水皮的提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的角度讲, 历史是高中和高考的一门不可或缺的科目, 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高中教学整体的角度出发, 做好历史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探究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下,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进行综合的改革, 使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同时, 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二、新课标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标下, 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活动予以完善。

第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高中历史使故事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教师为了更好的保证其教学效果, 便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使其从大量的历史材料中抓住核心内容。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细读。新课标下, 教学实际使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而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为了保证该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 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并且结合教师的指导, 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以提升。此外, 通过历史阅读的训练,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综合提升。在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进行适时的提问, 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以及提问的适时性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使其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教师的提问和引导, 使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分析, 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引导其进行适时的总结思考, 通过这一训练来锻炼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 并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 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标下, 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中,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有多种理解和解读,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同一历史问题, 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以及其思维能力等,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 形成自己的观点, 实现其思维的独创性, 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此外,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新课标下,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 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历史知识。通过高中历史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应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 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理念, 使其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均能得以提升。

第三, 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 为了更好的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便要从多方面出发来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更好的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来完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 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此外,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使其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 使其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等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 将社会调查等活动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使其更好的将历史与社会相联系。通过这种社会调研的开展, 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历史的规律等相关内容, 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最终实现其历史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历史教学活动进行完善和创新。教学实践中, 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 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等的培养, 使其能够通过培养和锻炼提升其历史阅读以及思维能力, 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激发其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文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小组讨论法教学浅议[J].大观周刊, 2013 (3) .

[2]戚传森.论新课标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J].文教资料, 2011 (24) .

[3]辛高兴.新课标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2) .

[4]上官伟萍.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施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19) .

篇9: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代言人,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心悦诚服、乐于追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阶段,许多教师面对它手足无措。要实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保障数学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数学教师是关键。因为课程与每个教师息息相关,是由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等方面所决定。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不能固守成规,应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如今90后的学生思维更活跃、语言更丰富,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做新型数学教师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进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合作意识、生本意识、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只有树立起这些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文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创造的渴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得守住自己的主阵地——课堂,使自己的课堂能被学生肯定和赞美。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组织学生注意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心智成熟阶段和求知欲兴旺阶段,具备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数学教师的语言与其他教师的语言比较起来有更高的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学生听课才会感到情绪高涨,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一,准确性和精练性。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确切地使用概念,简洁清楚、干净利落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决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

第二,逻辑性和形象性。高中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较强。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符合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规律。使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都应该符合逻辑,用学生熟悉的形象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第三,启发性和科学性。教师是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师的语言在语法上必须是健康的,在逻辑上是经得起推敲的,在科学上是有定论的。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浅显易懂,又要含义深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三、做一个“多角色”的教师

在新课程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凝问。教学课堂不再是气氛沉闷,只有教师教,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的场景,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课堂,实现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做一个“多角色”的新型教师。一是“学习型”教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课程研究者。很多新课程、新内容是以前教材没有涉及到的,需要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研究。积累教学方面的经验,形成一套在实际中不断完善的科学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设计型”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及基础现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多地研究和创造数学素材,设计出反映数学内容的问题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教学理论分层次,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形成自学能力。从而使高中数学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提出不同的见解,完全让学生感到师生双方的合作关系,以使其自由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师生只有在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合作学习,才能在新课程下共同发展。

篇10: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冯群超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篇11: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组 汪彬

【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指导思想的差异,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需要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思想指引下,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中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我们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都应该是合理的。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打破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的,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的局面。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一,二类中学是科学的合理的。因为这些学生有那个知识基础去猜疑,有学习的主动性去尝试,有能力探索。而相对于三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没有那个知识基础指引他们猜疑的方向,这样的猜疑只能是“前是空中楼阁,后是盲人摸象”。例如:“我们有个老师问: “由杜甫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类似这样的问题让老师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学生之所以进入三类学校,出了文化基础差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中的惰性——厌学。学生是否愿意去尝试也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无猜疑,无尝试就无所谓探索,更谈不上失败后成功的喜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考虑教学对象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动态教学。该讲解的还是需要详细讲解,留给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去思考。这就像摘桃子的故事,当一个人跳一跳能够到的时候他就会尝试摘

取,当他觉得遥不可及时,他就会本能地放弃。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我们我们重点还是在重新培养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在让学生有基础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希望,乐于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改革应避免一刀切,而是要基于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只知道听,没有记笔记思考的习惯;听多少算多少缺乏主动性

5、有的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上面情况,大部分是各地三类学校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各地一中,二中等重点中学相对这种情况少一些。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而不能一味地学习重点中学老师上课习惯,教学方法。应该面对现实研究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我们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老师不断探讨,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走出课改就是彻底推翻现有的教学方法的误区,而是要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高效的适应自己教学环境的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体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为了追求学校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小组合作学习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该小组合作学习的也让小组合作完成(2)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3)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为完成课程安排内容,学生还没得出结论达成小组共识时,合作学习被叫停。(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课堂合作学习太多”。这样只能适应个别尖子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教师需关注学情,安排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会合作,合作内容应该少而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四,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

某些学校把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是否是新课改教学活动的标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一种误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种直观的知识展示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到教学当中。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大老师喜爱,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老师板演的时间。也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也要考虑学校及所在地区实际的条件,盲目的强制要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使得老师把当做应付检查听课时必需的表演。认识不到其真正的价值。从而走入另一个认识的误区,采用多媒体就是新课改。对于那些对新课改认识不深,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条件不具备。从思想上放弃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对没条件的学校课改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综上可见,新课程改革重在思想指导,而不是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学对象,我们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不能给予其完不成的任务。也不是每一部

上一篇:语文德育计划下一篇:诱导效应指数与脂肪族胺、醇和醚的气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