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

2024-06-09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共6篇)

篇1: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A)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 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6.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D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实际政治态度是(D)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 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 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

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D)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C)A北平 B延安

C西柏坡 D上海

10.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D)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1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12.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3.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D)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纲要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方会议后,日本制造了臭名昭著的(C),提出了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A二十一条 B《对华政策纲要》 C《田中奏折》 D近卫声明

2.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事变是(C)A九一八 B华北 C 七七 D八一三

3.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不正确的是(C)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促使中共立即作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是日本灭亡中国计划的一部分

4.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被杀害的中国人达(C)余万 A 10 B 20 C 30 D 40

5.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思想根源

C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6.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明确的规定;以(A)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A减租减息 B三三制 C大生产运动 D精兵简政

7.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战争,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 B A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8.毛泽东认为: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C)地位。A重要 B战术 C战略 D次要

9.下列文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 B A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 B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 C中共“八七”会议的决定 D中共遵义会议的决议

10.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个阶级阶层广泛参加

11.抗日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C)万人。A 1500 B 2500 C 3500 D 4500

12抗日战争胜利后初期,中共的主要政治任务是(C)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A)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A发展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3.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B)A晋察冀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 D鄂豫皖根据地

4.最早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D)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三湾改编

5.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B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6.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B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7.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D A地主阶级政权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C资产阶级政权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8.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B)A党的问题 B农民问题 C工人问题 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9.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政权性质是(D)A资产阶级专政

B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C抗日民主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

1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D)

A议会斗争 B群众斗争 C地下斗争 D武装斗争

11.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B)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主观主义 D宗派主义

12.结束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重要会议是(B)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13.“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幕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1927年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C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4.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是(B)A吴起镇 B会宁 C懋功 D甘孜

15.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任务的领导人是(A)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16.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B)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新阶段》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17.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逐一进行详细阐述的著作是(C)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8.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古语作出全新解释的文章是(C)A《反对本本主义》 B《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共产党人>发刊词》

2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C)A革命指导思想问题 B发生的时代问题 C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D革命的彻底性问题

22.毛泽东全面论述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文章是(D)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共产党人>发刊词》

23.之所以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主要是指 A

A.会议确认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B.毛泽东被选举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C.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D.会后由毛泽东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纲要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C)A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B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C袁世凯在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3.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B)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C“兼容并包”的思想 D社会主义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中批孔实际上针对的是(C)A儒家思想文化 B孔子思想学说 C儒家传统道德 D封建专制皇权

5.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他们要求(A)

A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彻底废除旧制度 D宣传新思想,弘扬新文化

6.1911年至1925年间建立的下列政权中,不具有革命性质的是(B)A.南京临时政府 B.北京政府 C.湖北军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

7.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出的民主主要是指(C)

A国家主权和民主权利 B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C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民主

8.民主和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大旗,受此影响最大的是(A)A广大青年 B 无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工农群众

9.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实质是(A)A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论战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论战 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论战 D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10.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D)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11.五四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D)A上海工人觉悟高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C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3.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的新特点是(C)A商人罢市 B学生大规模罢课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D)A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口号 B十月革命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C青年学生领导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15.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在于(B)A无产阶级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B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态度 C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6.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其根本原因是:B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C.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文化,全是糟粕

17.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A)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长沙

18.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是(C)

A实现共产主义 B加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D)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组织革命武装

C发动工人罢工 D制定完整的革命纲领

20.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C)

A中共的中心任务 B中共的奋斗目标

C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21.中共二大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表明(D)A党的宗旨发生了变化 B党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C党在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D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加深

22.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D)A.建立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 B.当时新旧军阀混战激烈 C.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物资 D.坚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三民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中共三大决议

纲要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事件是(A)A兴中会成立 B 1895年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华兴会的成立

2.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3.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D A“新政”只是骗局,从来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D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6.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政权是(A)A湖北军政府 B湖北咨议局 C中华民国政府 D南京临时政府)D 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B)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创立民国 8.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C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9.武昌起义爆发后,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D)A革命党人 B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立宪派和旧官僚 10.使孙中山对军阀势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得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是在(D)事件之后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反张勋复辟 D护法运动 11.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B)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次革命(A)

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3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D)

A成立时间早 B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组织 1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D)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1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A)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国民国宪法》 16.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40-60年代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D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17.本世纪初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在中国的(A)A东北地区 B山东半岛 C东南沿海 D长江流域

18、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D)

A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C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 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向地主收买土地 19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D)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C)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符合 21.“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A)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复辟闹剧

22.“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D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B南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一战之争 D美国日本对华控制权之争

纲要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C)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2.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B)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3.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标志是(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A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率犯错误 D对封建王朝打击空前沉重

5.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B)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积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 B天京变乱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7.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C)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兴国土地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A康有为第一次上书 B公车上书

C “南学会”创立 D《孔子改制考》发表 9.中国近代资本主义(C)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上分布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0.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于日本巨额赔款 11.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C)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2.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3.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要扶持清政府以华制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C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晚清有御史上奏折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C)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15.天京变乱说明的最基本道理是(D)A农民阶级的领袖缺乏革命的进取心 B农民政权内部的斗争不可避免

C农民阶级绝对不是一个先进的阶级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16.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了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7.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B)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C.与顽固派进行论 D.率兵收复新疆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C)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3.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B)

A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4.把我国领土台湾割让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A)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侵略者第二次洗劫和焚烧圆明园的战争是(D)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1838年6月,鸿胪寺卿(D)上疏《请严塞漏厄以培国本》,主张用死刑重治吸食鸦片者。

A林则徐 B许乃济 C邓廷桢 D黄爵滋 7.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A《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A)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9.“允许外国侵略者招募华工出国”是(A)中给予他们的特权。A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法条约》 D《辛丑条约》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广西成了(C)的势力范围。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德国 11.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A)建立了第一块租界地。A上海 B广州 C福州 D宁波 12.规定在中国通商口岸可以投资设厂的条约是(C)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3.1858年,沙俄侵略者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A),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霸占,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

14.1860年沙俄借口“调停有功”,迫使清政府签订(A),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俄国。

A《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

15.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是(C)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B)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邓廷桢 17.下列哪个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B)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

18.以下哪个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B)A赔款 B把持中国海关 C制造舆论 D进行宗教宣传

19.以下(A)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A三元里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 B香港工人大罢工 C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D台湾黑旗军的斗争 20.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B)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21.(D)翻译了《天演论》一书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严复 22.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A)A冯子才 B邓延桢 C林则徐 D李鸿章 23.(C)下令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上渝

A光绪帝 B道光帝 C慈禧太后 D咸丰帝

篇2: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

1.什么是饮食文化?

2.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发达的食文化,滞后的食研究”的现象? 3.“食医合一”与“饮食养生”有何差别? 4.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是如何形成的? 5.在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 6.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7.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8.中国菜的地方性有哪些表述方式? 9.关于“菜系”的数目,目前主要有哪些流行的说法? 有的专家提出用“菜系”表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有的专家提出用“饮食文化圈”表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试分析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认为如何表述较好,为什么

10.什么是饮食文化区?中国有哪些饮食文化区? 11.饮食文化区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2.什么是素食?什么是斋食? 13.中国各饮食文化区的大致区域范围是什么?各饮食文化区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14.什么是饮食文化层? 试论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15.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有哪几个层次? 16.果腹层主要由哪些人群构成?基本特点是什么? 17.小康层主要由哪些人群构成?基本特点是什么? 18.富家层主要由哪些人群构成?基本特点是什么? 19.贵族层主要由哪些人群构成?基本特点是什么? 20.宫廷层主要由哪些人群构成?基本特点是什么? 21.试述各时期宫廷饮食文化的特点。

22.试论中国历史上各饮食文化层的典型代表及文化特征。

2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24.什么是民俗?什么是饮食民俗?

25.试述中国主要传统年节的食俗。将“七夕节”宣传为“中国情人节”的时代意义? 26.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 27.中国的餐制是怎样发展的?居民的食物结构有何特点? 28.什么是人生仪礼? 29.诞生礼食俗主要有哪些内容? 30.婚事食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1.寿庆食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丧事食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什么是宗教?宗教信仰食俗有哪些特性? 34.试述佛教食俗。

35.试述伊斯兰教食俗。36.试述基督教食俗。37.试述道教食俗。

3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哪些食俗是积极健康,需要提倡的?哪些食俗不良,甚至是迷信、恶俗,需要拚弃的? 39.试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原因。40.茶叶有哪些种类? 41.茶艺与茶道有何关系? 中国的茶道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试比较分析各家茶文化。

42.中国的茶道有何特点?与日本茶道有何区别? 43.茶馆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四川、杭州、广东、北京的茶馆有何不同? 44.中国酒道有什么特点? 按白酒的特点分,白酒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45.什么是酒令?酒令有哪些常见的种类? 46.试述中国饮食的“十美风格”。举例说明你对菜点浓烈美与清淡美,以及菜点触感设计艺术的理解。

47、什么是合卺?

48、什么是乌兰伊德?

49、什么是满汉全席? 47.饕餮贵族食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48.庶民大众的食思想是怎样的? 49.为什么说清正之士的食思想是历史上饮食思想健康科学的代表? 50.本草家的食思想是怎样的? 51.试论素食者的食思想。52.试论美食家的食思想。

53.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食思想?

54、什么是查干伊德 ?

55、简释《茶经》。

56、简释《随园食单》。

57.如何理解“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有何作用? 58.中国传统宴席的座次有何讲究? 先秦时期筵席的含义是什么?

59.参加中国式宴会应注意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弘扬中国饮食礼俗的优良传统? 60.按白酒的特点分,白酒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61.试述中国筷子的功能与文化意义。

一、基本概念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陆羽:陆羽(733~804)唐中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茶学奠基人、茶道创始人,民间称其为“茶圣”、“茶神”、“茶仙”。所著《茶经》为中国、亦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茶学巨著。

10、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11、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2、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14、《随园食单》:17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成熟典范的食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食经”,著者袁枚。该书约二万字,由十四单和一序组成,记载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个别食品上溯至元明时代)的326种肴馔茶酒等名食,系统的食学理论和详确可行的烹调方法。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并有相当的国际影响。

15、酒道:中国酒道源于上古时代形成的酒礼,体现敬、欢、宜的精神,根本要求是“中和”,即孔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

16、乌兰伊德:蒙语“红食”,泛指羊、牛、马、骆驼以及禽兽的肉或肉类食品。

17、查干伊德:蒙语“白食”,鲜奶、酸奶、奶酒、奶茶、奶干、奶酪、奶豆腐、奶皮子、奶点心等各种奶品。

18、糌粑:藏族的传统和代表性食品,是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用茶和后手食,若调以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则更香甜可口。藏族谑称为本民族的“方便面”。

19、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清真、清俭、清正、清明;真—真情、真性、悟真、归真。

20、合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新婚夫妇洞房中的共饮合欢酒礼,破一匏瓜为二杯,一线连两端,取夫妇一体、同甘共苦之意;现代婚礼中的“交杯酒”是其遗俗。

21、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22、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二、简答题

1、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怎样?

答: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选茶、制茶、用器、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与风格;“道”则是指艺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体现的思想。茶艺有名有形,是外在表现形式;茶道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悟识,是精神、道理、本元与本质。有艺无道则空,有道无艺则枯,艺道结合则灵;二者是相辅相成、表里互张的关系。

2、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如何?

答:食疗是针对目标进食者的已发疾病,以特选食料的计划进食为手段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二者形似而实异,原则和目的均不同。但两者都源于“食医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是科学合理的进食。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羊大为美”的意义?

答:《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美”。羊在古代是黄河流域先民最主要的肉源;羊的行走、产乳、繁殖、增肥加重诸特点为一切人所需要依赖,是最重要的财富与食料;是最普泛的一般等价物;祭祀和会盟时最重要的牺牲;人际交往中的最重要礼物。

4、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类别怎样?

答: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5、“满汉全席”演化的历史阶段性、基本特征与原因是什么? 答:满汉全席是清代光绪年间流行的官场筵式模式。但其在清代的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满席—汉席分立、满汉席、满汉全席三个不同形态的阶段。康熙皇帝为了永固爱新觉罗皇朝政权统治的政治目的,不断强化满族的文化优势地位,于康熙二十三年对宫廷宴事礼制实行“满席—汉席”分立的改革。“满席”名目正式出现,获得了“国宴”的尊贵名分,并且一直严格维系到清帝国的最后岁月。但满席—汉席分立的习尚在朝廷以外的官场维系到道光初年便逐渐被合一的“满汉席”筵式所代替。光绪初期,满汉席又被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筵式所逐渐取代。这既反映了满族饮食文化再造与维系的发生演变历史,也同时表明满、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并最终融汇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整体的必然结局。

6、“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和不可或缺的品种是什么?

答:“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是指燕翅加烧烤的基本格局。不可或缺的品种是指烤猪、烤鸭、烤排子和燕窝、鱼翅、海参等所谓“海八珍”类肴品。

7、“十美原则”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十美原则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重要的思想结晶。其具体内容是: 质:原料和成品品质与营养的严格要求,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香: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色:悦目爽神的色泽。

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膳品形态。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适:舒适的口感。

序: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宴饮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境:优雅和谐又陶清怡性的宴饮环境。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8、试说中国茶的种类及其代表品种 答:中国茶业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少。有的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有的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有的以加工方式而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9、试说明粽子的起源

答:“粽”字已见于东汉末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子又名角黍,起源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三代时期,古人有以大公牛祭祀社稷的礼俗,后渐改为以芦叶裹黍米如牛角状代替杀牛祭祀。南北朝以后,逐渐有了端午吃粽子以纪念屈原之说,并流传至今。

10、孔孟食道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答: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主要禁忌是什么?

答: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饮食禁忌不善不洁者,主要是:猪肉、自死畜、血、未经呼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奇蹄目动物、一切异形动物,以及酒等。

12、怎样认识“七夕”节庆重新热起的现象?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等,本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名。七夕节的主要饮食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晚,家家陈瓜果食品,焚香于庭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相当长时间以来,七夕节在大陆地区已经被人们淡忘。但近年来由台北等一些城市酒店业的率导“中国情人节”的营销活动,使这一中华传统节日又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七夕节已经开始再次被炎黄子孙所心仪,开始重新回到民族大众(首先是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来。

18、如何理解中国饮食史上“文化创造线”的意义?

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即居于果腹层与小康层的分界线与果腹线之间。所谓“饮食文化创造线”,应当理解为是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只有长期相对稳定地超出果腹性纯生理活动线之上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水准,才能使文化创造具有充分保证。

13、简述中国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1)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2)崇祖好祀。中国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3)讲求功利。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如过年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等。(4)异乎寻常。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节日饮食则相对充裕得多。(5)区域差异。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6)功能显著。传统节日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加强亲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性意义。

14、简述北京茶馆的类型与特点。答: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1)市民文化味道浓郁的“书茶馆”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饮茶只是媒介,饮茶与文化娱乐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

(2)其乐融融的“清茶馆”与“棋茶馆” 北京的清茶馆,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皆用盖碗茶。早晨茶客们在此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中午以后,商人、牙行、小贩则在这里谈生意。“棋茶馆”是专供茶客下棋的娱乐的场所。

(3)颇具田园情趣的“野茶馆”

“野茶馆”多设置在风景秀丽之地,一派田园风光,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4)功能齐全的“大茶馆”

大茶馆集饮食、饮茶、社会交往、娱乐为一体,所以较其他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深远。

15、简述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原因。(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2)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3)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答: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5)各层次间交互影响,高层次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方法论意义主要是:是正确认识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事象、规律、性质、原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认识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同时,这一方法也适用于一切历史文化领域。

(要求正确画出“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示意图”)

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答:(具体内容见简答题答案6)意义可以理解为:“十美风格”审美原则的形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历史文明不断进步、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的标志。它说明,自遥远的古代,我们民族的先人,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们,一向非常注重从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的高度来审视、理解与追求“吃”这一物质活动。饮食文化,作为精神和心理因素的一面,始终与物质和生理因素的另一面紧密结合并渗融参悟,逐渐形成民族饮食文化特征和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的完美系统的审美思想。

3、试论中餐公宴进食方式改革的出路与意义

中餐公宴传统人手一筷到底制的进食方式一直处于越来越强烈的责难声中,它的不文明和不卫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碍于传统势力,改革的呼声虽高,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的出路不明确。在公筷轮流制、小姐分食制、分餐合食制等方式一一被检验出局之后,我们认为“双筷制”是最具可行意义的选择,其意义是:

1、中国人用筷助食的6000年文明不能中断;

2、中国烹饪的艺术性和中餐公宴的和合性得以保全;

3、筷子文化得以提升;

4、宴享场合的文化品位与气氛更加突显;

5、“一筷制”的弊端尽除。因此,可以说:用“双筷制”——每个人用两双筷子吃饭,取代“一筷制”——人手一筷到底制的中餐公宴进食方式不仅是保留而且还是更好张扬中华民族筷子文化的最佳可行选择。

4.试述中国历史上五个饮食文化层的主要范围、典型代表及文化特征。

层次 主要范围 代表及特征 总体风格 果腹层 农民为主体 乡村农民饮食文化 清闲的村野情趣,粗糙简单 的饮食,浓郁酣畅的乡土味几乎是纯生理生活。粗,吃“无奈”

小康层 市民、农村中 普通市民饮食文化 食品质朴可口,食品制作

小地主,下级 简便易行,具有桥梁作用。俗,吃“实在” 胥吏

富家层 中等仕宦富商 士大夫饮食文化 追求饮食艺术,格调雅致,不重奢侈。雅,吃“滋味”

贵族层 贵胄达官累世 “衍圣公府”饮食文化 显赫的贵族气派,鲜明

望族 的私家风格,浓烈的文化氛围。贵,吃“气派”

宫廷层 宫廷饮食 清宫御膳 华贵尊荣、气势恢宏,注重礼制和

篇3: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各民族共同表现出的, 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 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1)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 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典章制度、书法、绘画、戏剧、养生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并且对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近些年, 社会开始掀起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 不仅社会上开展了各种活动, 电视荧幕上这类节目和影视剧也开始登台亮相。

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往往是严肃古板高雅, 其实这样的印象与媒介之前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文化在电视传播中出现了异化, 使大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可能在生活中公众也想对传统文化多一些了解, 但是电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让很多观众避而远之, 不乐意去接受。如今的电视节目不仅有传播信息和教化的功能, 更多要肩负起消遣娱乐的功能, 所以娱乐功能与传统文化的平衡点很重要。笔者认为探讨娱乐元素在传统类节目中的运用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和意义, 本文将以湖南卫视最新推出的《百科全说》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 电视娱乐节目的综述

刘大强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探索》, 这篇文章对电视娱乐节目引进、分类、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电视娱乐节目具有轻松活泼、趋附时尚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文章提到的娱乐节目具有思想教化意义、审美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在娱乐节目风行的现代, 也要平衡很多关系, 比如通俗和庸俗、传统与时尚、商业文化和电视教化以及引进与传承。

石磊的《浅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式》中,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论述了四种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式, 第一种就是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法;第二种就是引进新的节目样式, 注入本土化特征;第三种是扩大节目的受众参与模式;第四种是增强节目的个性化特征。我认为总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节目本身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不断地进行尝试新的娱乐方式, 在一些节目中敢于突破现有节目的一些模式。

刘杰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特征初探》, 文中主要论述了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一个趋势和三个路向的特征, 一个趋势就是分众化, 三个路向是娱乐新文化、娱乐游戏化和娱乐明星化。其中我觉得娱乐游戏化这一路向在节目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很多节目都把游戏当成主要的娱乐元素, 这不免是对娱乐元素的误读。

刘宏的《透视中国电视的娱乐节目热》, 文中对娱乐节目走红的几点总结我觉得具有借鉴意义:第一就是过去不大敢提电视娱乐, 第二电视晚会已经不能适应多层次观众的需要, 第三是市场经济导致的电视娱乐的克隆现象, 第四是电视娱乐节目是上星台可以展开竞争的突破口。文章的作者认为娱乐节目热不会持续很久, 我对于这种观点持有保留态度, 其中作者的一点理由是认为电视谈话节目相对较弱, 给电视娱乐节目留出很大的空间, 但是我觉得作者没有看到电视谈话节目在发展, 电视娱乐节目也在发展, 其中提到每期节目编导都会在游戏这件事情上绞尽脑汁, 但是娱乐节目并不代表一定会有游戏, 这种理解很明显地是把娱乐误解为游戏为主。

陈建平的《电视娱乐节目与消费文化》, 文章中提到“现代以游戏娱乐文化为特点的消费文化, 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审美的合理性, 从理性的沉思走向感性的娱乐, 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性的沉思和价值判断。”作者认为应该正视这种电视节目的娱乐文化现象, 因为其中其实包含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 积极的与消极的,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应该将其积极的方面发挥到最大。

综上所述, 关于电视娱乐化的研究大部分就其娱乐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批判性的研究居多, 由于涉及到娱乐化问题, 所以很多研究都对其中的导向问题提出了质疑, 但是正如陈建平在《电视娱乐节目与消费文化》中所说, 电视娱乐化有其合理性, 是历史的必然,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所以更倾向于追求消遣娱乐的生活, 并且最好能从中汲取营养, 所以电视娱乐并不一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不能对其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观看节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娱乐节目可以胡来, 当然要遵循一定的度, 万事过犹不及, 过分的娱乐就会使节目庸俗化, 正如之前所说娱乐也就成为了“愚”乐。

(二) 传统文化传播中电视元素的运用

李文辉的《用娱乐方式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为例》, 这篇文章通过对《天天向上》节目模式和内容的分析, 来探索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节目娱乐功能之间的平衡点。整篇文章主要是对《天天向上》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但没有上升到一般的理论。

魏鹏举在《知识娱乐化:电视传媒对于历史与知识的改造》一文中指出:娱乐栏目在总体上呈现出这样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历史甚至整个知识系统正在以整体的方式被娱乐化 (2) 。

熊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文章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界定以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介绍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电视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文章中有充分的数据和理论作为结论的支撑, 对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在论述传承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形式时, 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即电视讲座、电视历史剧、电视纪录片、娱乐益智类节目、电视诗歌散文、电视动画片。作者还提出在电视节目中要引入人际传播, 融传统优秀价值观于电视节目之中, 电视节目宜采用故事化的讲述方法。这篇文章由于其论述的详细和研究方法的严谨, 所以很多论述和探索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 电视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如今这个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电视, 并且多样的电视形态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很大的空间。在娱乐元素的运用上, 可以说一味地提倡和反对传统文化节目中娱乐因素的运用都是不合理的,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应时代之需, 充分运用娱乐因素, 但是针对不同的节目采用不同的娱乐元素和方式, 并且娱乐要适度, 不要使有价值的娱乐变成庸俗的无聊的娱乐。

三、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目前电视节目的格局来看, 电视娱乐节目已经覆盖了全国很多频道, 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娱乐热”的现象, 但是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发展不完善, 所以现在的娱乐节目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电视娱乐节目过度娱乐化, 造成了节目的庸俗化。娱乐化只是为了适应受众消遣娱乐的需要, 这种娱乐化的元素其实本质上还是为内容服务的, 但是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暂时的眼球效应, 过分娱乐, 使节目庸俗化。

2.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问题。现在的娱乐节目缺少创新, 对于一些娱乐元素反复进行运用, 使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 可以看到同样的娱乐元素在不同的频道不同的节目里重复使用。

3.电视娱乐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运用形成模式化, 娱乐元素缺少创新性, 所以电视节目对于娱乐元素的运用上, 过于模式化, 使观众对这些模式化的娱乐元素产生了一种倦怠心理。

四、《百科全说》中娱乐元素的分析

(一) 《百科全说》节目形态介绍

《百科全说》定位于“第一档职业生活智慧脱口秀”, 也是一档生活智慧脱口秀节目, 诸多生活方面的专家做客现场, 主持人由李维嘉、方琼、朱梓骁、唐笑、李易峰一共五个主持人组成“百科同学会”。它是湖南卫视的一档全民励志, 学以致用, 满足当下国民精神和生活实用诉求的百科全书式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

节目每一期都会请一个养生方面的嘉宾, 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会进行互动和访谈, 整个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传递了我国深厚的养生文化。

(二) 《百科全说》娱乐元素的运用

与其他传统养生类节目相比, 《百科全说》无疑要更加符合现代电视节目的传播规律, 《百科全说》充分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这个时代是一个大众娱乐的时代, 如果强迫用“严肃”的方法让大众接受印象中严肃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节目必然不会受到欢迎, 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使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刻板的印象。所以, 《百科全说》对大众的需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其中娱乐元素的运用为养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 使逐渐对养生文化淡忘的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养生, 开始关注传统文化。

《百科全说》对娱乐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脱口秀元素的运用。

娱乐脱口秀是现在很多娱乐节目的一个亮点, 节目中脱口秀这一娱乐元素的运用无疑为节目增色不少, 脱口秀使整个节目生动活泼, 能充分调动现场的气氛, 使整个节目更有看点。

2. 现场互动元素的运用。

现场互动会有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 也会有主持人之间的互动, 还有一种就是观众和嘉宾的互动, 有时候嘉宾讲到养生知识的时候, 主持人会主动和嘉宾进行互动, 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向观众展示其中的道理。嘉宾也会运用讲授的养生知识和观众进行互动。充分的互动保证了现场的气氛, 调动了现场的主持人、嘉宾和观众, 这比养生节目的老模式, 即嘉宾+主持人要更吸引观众, 也更能引起观众观看的兴趣。

3. 动态元素的运用。

养生节目的传统演播室就是嘉宾和主持人坐在一起对养生问题进行探讨, 使这个气氛显得很正式很严肃, 而《百科全说》一改之前养生节目的这种全静态的讨论形式, 加入了很多的动态元素, 比如每期助理主持都会就一些养生知识进行表演, 这样就使很多严肃的问题通过动态的表演更加娱乐化, 也使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容易接受, 也使节目更加具有亲近性。

五、浅论娱乐元素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双赢效果

通过对《百科全说》中娱乐元素的运用, 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其实不是公众想的那样曲高和寡, 传统文化中也不是不可以运用和融入娱乐化的元素, 只是之前受众通过媒体已经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刻板印象, 并且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节目不敢贸然对传统节目形式进行挑战和创新, 所以以至于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一直没有突破, 不仅削弱了其传播效果, 反而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加漠视。

从《百科全说》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文化中融入娱乐化的因素不仅使整个节目更受欢迎, 而且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使节目的整个效益达到最大化。所以, 我认为对于娱乐元素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运用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节目一定要善于创新, 敢于突破以前的节目形态, 因为具有传播的效果,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 一定要寓“传”于乐, 充分探索各种娱乐元素在这些节目中的运用, 而不应该为现有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所局限和束缚。但是这种娱乐元素的运用要适当和有度, 不能过分地滥用, 不要把庸俗和娱乐混为一谈, 这样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2.我国虽然有很多传统文化精髓, 但是如果要在如今这个时代进行传播, 就要结合现今的特点进行, 对观众的需要和心理进行分析, 以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通过对受众的分析, 可以知道节目中什么样的娱乐元素最能契合观众的需求, 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传统类文化节目中对娱乐元素恰当的运用, 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不仅成就了节目, 而且也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

摘要: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问题, 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上了电视荧幕, 但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如何使受众在这样一个“娱乐”的时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文将以湖南卫视推出的《百科全说》为例对娱乐元素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娱乐,传统文化,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大强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探索2004年1期视听界

[2]余艳红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方向初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4卷第4期

[3]石磊浅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式当代经理人

[4]刘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特征初探当代电视

[5]刘宏透视中国电视的娱乐节目热

[6]陈建平电视娱乐节目与消费文化当代电视

[7]李文辉用娱乐方式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为例实务探讨—媒体与节目研究2009年第九期

[8]熊斌《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1]熊斌《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7月

篇4: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

[关键词] 全媒体整合传播; 中国文化软外交 ;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 汤天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王梦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风险社会视角下中国电视传播的响应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CXW0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媒介融合视阈下高校软实力建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SKA06)的阶段性成果。

《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酝酿两年,首集播出后受众关注度颇高。从图1尼尔森网联官方微博第1集《脚步》收视报告可看出重点城市央视一套《舌尖2》收视率平均过3,郑州和西安最高,分别达到了9.03和11.91,图2则表明各地均收视平稳良好。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的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突出表现。

《舌尖2》凭借其精良品质一举夺得上海电视节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奖,其全媒体整合传播布局和国际化路径在形成中国软外交、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上表现突出。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经营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图1 《舌尖上的中国2——脚步》重点城市收视表现

数据时间:2014.1.18

研究受众:四岁以上所有人

图2 《舌尖上的中国2——脚步》重点城市收视曲线

中央一套:21:00-21:53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mTAM)

一、全媒体整合营销之国家形象构建

在全媒体背景下,为有效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影响力,《舌尖2》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多渠道多落点,多层次构建品牌,尝试走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路径。

1.多渠道联动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在现代技术发展和融合的全媒体背景下,《舌尖2》整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多种传播渠道,以多平台联动的方式,全方位地建构了鲜活可感的中国国家形象。具体来看,《舌尖2》提供给受众的是全时段、全方位和全媒体的传播服务,以双屏联动,多屏体验互动的集合式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成功地走进了国内外受众的视野。从图3可知,《舌尖2》的总搜索量持续走高,一周内,“舌尖2”在腾讯视频的点击接近3000万次,优酷超1500万次,总视频点击已经超过6600万余次。

图3 百度指数“舌尖上的中国2”

2014年4月17日到5月21日整体热点趋势图

视频点击数成倍增长的原因之一是《舌尖2》的网络版权购买者对其全方位的深度加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多渠道、多落点地播放《舌尖2》,成功地引发了受众的集群效应。如2014年4月19日,《舌尖2》在腾讯视频专辑客户端上的播放量就已突破210万次。随后,腾讯视频将其视频PC端、客户端联动推广,配合微信、微博平台,充分地与受众进行了互动,其官方微博上有关第二集预告片的阅读人数即高达72万人次,转发阅读人数逾12万人次。与此同时,腾讯网还针对每期不同的主题,在各频道进行短视频宣传,如新闻频道的《90秒带你读懂舌尖美食》,生活频道的《舌尖2美食制作过程全揭秘》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网狂欢之态。

2.多层次品牌建构

由《舌尖2》所推动的舌尖系列品牌,已经实现了从电视热播到社会现象,从社会现象再到文化品牌的转变,大力提升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舌尖2》在《舌尖1》所积累的品牌效应基础上,采用了策划先行、宣传造势兼大力度的广告投放手段,使其未经播出就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4年4月17日当晚,其百度搜索量就已逾10万。“舌尖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近百万,由他发出的“舌尖微博”更是成为粉丝们竞相转发的热点新闻,配合着《舌尖2》的周播模式,意见领袖与网络平民共同围观着这场“舌尖”盛宴。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有关《舌尖2》的话题即登上了微博话题最热榜,并持续发挥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脚步》播出后,网民们纷纷模仿其解说词,自发地创作了“舌尖体”,将《舌尖2》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

毋庸置疑,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O2O即Online To Offline,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将碎片化流量和个性化内容,相互进行投射行为,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由《舌尖2》所开启的食品O2O新模式,大大刺激并满足了那些围观、热爱甚至死忠于“舌尖”品牌的粉丝,利用其溢出效应大大深化了食客与食品、食材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食品行业A股的O2O竞争抢滩以更大的助推力反作用于《舌尖2》的品牌扩散,使舌尖美食迅速进入经济领域,形成了多维的品牌构建体系。

二、全媒体整合传播之国家形象构建

当前,全媒体完全实现了信息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全面整合,即按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来决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全媒体背景下,《舌尖2》巧妙地在美食中融入了高识别度的中华元素,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nlc202309031528

1.“治大国如烹小鲜”,讲述“中国梦”

作为电视艺术形态之一,纪录片凭借其纪实性的内容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及传播过程中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之一。《舌尖2》一推出,即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传统治国理念作为其文化内核,如《相逢》将美食元素融入海峡兄弟情的历史环境中去展开,饱含了真切的家国情怀。即使是最简单的家常便饭也讲究落座顺序和朝向,其围绕餐桌所体现出的传统辈分已经成为一种最自然的仪式。在血脉亲情与团圆相守的镜头背后,是一代代心怀梦想、憧憬未来的中华儿女。

2.受众为先,打造中国名片

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全面的媒介体验是全媒体整合传播的目的所在。《舌尖2》即是运用这种以受众为先的传播理念来选材,尝试用文化输出的方式来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在跨文化、跨语境的传播情境下,注重情怀与价值伦理的表达,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国内外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内容方面,《舌尖2》兼顾中外食客的美食诉求,描摹出了全国饕餮地图,其中,八大菜系与多种烹调方法均有体现。如《家常》选用了法国大厨钟爱的食材贻贝,并将中式和西式的烹饪方法糅合起来;《相逢》的主题定位于中西共通的“缘分”和“命运”,将来自美洲的香料辣椒与中国的烹饪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拉近了与西方受众的距离。此外,《舌尖2》在选题方面特别注重与西方高度关注的某些中国议题相结合,旨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演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深入挖掘社会文化,以艺术的表达方式积极地回应了诸如“和平崛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留守儿童”等多方面问题,塑造了真实可感的中国国家形象。

3.以中华元素为核心,诠释国家形象

在全媒体背景下,《舌尖2》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伦理等元素,用鲜明的“中国智慧”演绎国家形象。如《脚步》用味道里的乡愁诠释了中国人“故土难离”的传统情结;《心传》通过传统的技艺传承来表达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节》中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思想;《家常》以长幼尊卑、仪式礼节来表现中国人的人伦孝道与社会关系;《相逢》中家庭团圆的天伦之乐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根基。拜神、祭祖和坐月子等中国特有的人文习俗在《舌尖2》中被娓娓道来,其在向世界普及中国文化的同时,还以一种极为温情的方式建构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包容与分享的中华价值观念不仅让食材碰撞出新的美味,其中微妙的“缘分”更是演绎了聚散离合的百态人生,这些处处饱含中国元素的片段以极高的识别度广泛传播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全媒体整合传播下的中国文化软外交

当前,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的首要问题是打破国际壁垒,《舌尖2》以全媒体整合传播的理念与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旨在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和“中国故事”来塑造“中国形象”。

1.人本传播的理念与视角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纪录片《舌尖2 》将美食上升为一种文化深处的阐发,镜头深入到美食背后一个个鲜活的劳动者,展现他们与美食之间的故事,以挖掘美食中所凝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为契机形成其独有的软外交手段。

(1)以美食见中国人、中国情与中国事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传播手段的融合和提升,全媒体应运而生,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媒介体验,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也因此而更受关注。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2》从受众的立场出发,以人为中心,深度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与生存状况。其“以美食见人生”,将人本传播理念赋予人与食材、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中,展现出了当前真实的中国国情与中国风貌。与此同时,创作者也将其个性化的认知与感情融入了对素材的选择和剪辑中,《舌尖2》“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以及社会文化,其将真实的生活转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保存和传播的形态,成为人类的集体记忆——历史。

(2)平视视角中的人文关怀

在以往的中国纪录片中,中华文化更多地被诠释为波澜壮阔或神秘隽永,朴实平视的角度往往被忽视,这极易造成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狭隘认知。基于此,《舌尖2》借鉴了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卡罗·佩特里尼《慢食运动》中西方人对食物的理解,将镜头的焦点聚集在与食物相关的普通人身上,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命运以及朴素的人生观。片子以平视的视角讲述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如人们收获时的淳朴笑容、团圆时的心满意足和离别时的忧伤不舍等,而这些情感丰沛的朴实画面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略。也正因此,美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成为打动人心的无国界符号,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了软外交的积极效应。

2.打破国际壁垒

全媒体旨在建构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平台,随后则演化为一种全新的媒介运营模式。《舌尖2》在整合全媒体资源,如渠道、技术和品牌等的基础上,尝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艺术与科技并进

在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介表现元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不同媒介形态间的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要求媒介产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提供高端的多媒介体验。《舌尖2》不仅自主研发制作了全自动的微距拍摄设备,还采用支持4K的F55摄像机,以专业构图的大光圈拍摄技术来记录最自然的场景。这些技术使成片画质高清,主题突出,色彩饱满,提供给受众逼真的观感体验。分集《脚步》跳跳鱼的捕捉采用高速回放技术,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舌尖2》还注意融合科学知识与专家智慧,如在由李荣春教授所参与拍摄的《秘境》中,白蚁窝被拍摄得像宫殿一样。

nlc202309031528

高品质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个将时间、空间无限放大的过程,《舌尖2 》行程40万公里,历经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其在保证叙述完整的前提下达到了150:1的高剪辑率,每集50分钟的成片平均镜头数量是1500个,几乎每2秒钟切换一个镜头,信息量十分密集。其中,《心传》扣三丝和油爆虾的拍摄时间长达27小时,但剪辑后时长却不到3分钟,更是超过了150/1的平均片比。

50分钟7个故事,《舌尖2》在故事节奏的把握上,采用了视觉传播中被广泛认可的“八分钟定律”原则,即在观者视觉疲劳期的八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此外,《舌尖2》还采用了国际化的电影拍摄手段,如《脚步》有明显的公路片电影风格,《心传》模仿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2)国际化叙事讲述“中国故事”

针对中国的纪录片,Discovery 频道的运营商曾指出 :中国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画面精美,内容也新颖、充实、生动,其无法打开海外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舌尖2》特意在叙事技巧上侧重于突出矛盾冲突和悬念设置,如《时节》中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只在大雁飞来时生长的菌类雁来蕈和只在春雷滚滚时才开始冒尖的雷笋都带给受众强烈的紧张感和期待感,大大提升了片子整体的美感与趣味。

《舌尖2》一方面运用国际化的拍摄手法与技巧来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采用了西方社会更为关注的个体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片中不仅介绍了每一种食物制作者的姓名、居住地和职业,并以真实的人物为线索,呈现出每样菜肴从采集、运输、加工到成品的完整过程,把复杂的工艺转化为一个个娓娓道来的“中国故事”。如《脚步》中山西麦客与雇主砍价,边吃腰带面边盘算着与收割机抢地盘的事情。诸如此类的 “中国故事”在彰显人性温度的同时,也以更加柔软的方式传播着中国文化。

四、借鉴与反思

综上所述,《舌尖2》运用了全媒体整合传播的渠道与手段,在用美食描摹出中华文化版图的基础上,将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以国际通用的审美标准予以传播,给予受众多元的媒介体验。其在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探索国际化市场路径,建构国家形象及打造文化软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综观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的现状,仅以《舌尖2》作为案例,来普及推广其做法则未必适用于所有的中国纪录片。而针对《舌尖2》的各种负面评价,如抄袭,主观设计过多,某些分集煽情过度等同样不可忽视,其采取的“周播”模式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但其品质还亟待稳定。因此,以纪录片作为载体来呈现中国文化与建构国家形象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1]张同道,胡智锋.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何苏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智锋. 电视品牌的特征及创建[J] . 中国电视,2003(9).

[4]陈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创新研究[J] . 新闻传播,2011(4).

[5]舌尖上的中国微博大数据收视分析报告[EB/OL]. http://www.36dsj.com/archives/7732.

[6]贺艳.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征研究[J] . 中国电视,2012(9).

[7]李劲松. 浅谈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平民化[J] . 中国电视,2013(7).

[8]沈桐. 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 [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罗鑫. 什么是全媒体[J] . 中国记者,2010(3).

[10]徐迎新. 020——掀起你的盖头来 [J]. 商业流通,2013(12).

[11]姚君喜,刘春娟. 全媒体概念辨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12]崔莉.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观念与策略[J]. 中国电视·纪录,2012(9).

[13]姚君喜,刘春娟. 全媒体概念辨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14]蔡之国.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悬念 [J]. 现代视听,2007(7).

篇5: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A.“先尝” C.“尝鲜”

B.“先品”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A.《史记》 C.《左传》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离骚》 C.《诗经》

B.《楚辞》 D.《大招》 B.《汉书》 D.《资治通鉴》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A.吴承恩 C.于慎行

B.罗贯中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A.“食补” C.“药膳”

B.“药补”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A.淮扬菜 B.鲁菜 C.粤菜 D.川菜 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法典《酒诰》颁布于()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两汉时期 9.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七夕节 D.重阳节

10.到藏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向客人敬上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A.烤茶 B.擂茶 C.酥油茶 D.盖碗茶 11.中国的茶神是()A.陆羽 B.赵佶 C.裴汶 D.卢仝 12.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13.饮食消费者性格开朗、活泼、易变,用餐时情绪比较强烈,讲究用餐的气氛、环境和服务的是()A.胆汁质的消费者 B.多血质的消费者 C.黏液质的消费者 D.抑郁质的消费者

14.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指的是()A.宾客之事 B.祭祀之事 C.冠婚之事 D.军旅之事

15.沂蒙山区一带在送聘礼或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有的两样礼物是喜糖和()A.喜火烧 B.鸳鸯肉

C.枣子 D.饺子

16.标志明清时期人情小说的问世,也使得饮食描写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的作品是()A.《红楼梦》 B.《西游记》

C.《金瓶梅》 D.《喻世名言》 17.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8.对于新科进士,唐宋时代都按例赐宴,称为()A.“恩荣宴” B.“谢师宴”

C.“曲江宴” D.“闻喜宴” 19.根据食物原料的属性,《医心方》将原料分为()A.寒温平三类 B.热寒平三类 C.寒温热三类 D.热凉平三类

20.在二十一世纪,下列哪项食物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A.为生存提供营养 B.饱口福

C.视觉欣赏 D.保健功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1.中国饮食文化可划分为__________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类。

22.我国在__________出现了温室栽培蔬菜技术,这对原料的丰富有重要作用。23.菜肴名称可分为实名类和__________类两种。

24.文人的酒令称为__________,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等。25.我们常见的盖碗茶茶具是由__________、茶盏盖、茶托三部分组成的。26.颜色对菜肴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进食欲,二是__________。

27.我国__________族人民制作的糕点独具风味,其中萨其马很受大家的欢迎。

28.汉代的__________是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在《子虚》和《上林》两赋中有关于饮食的华丽描写。

篇6:中国旅游文化试题

姓名:专业:年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

2、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具备稳定性与__________统一,民族性与__________统一,开放性与__________统一等特征。

3、我国现存最大型、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是__________的明代城墙;平遥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位于__________省。

4、芦笙是彝族、__________族和__________族喜爱的乐器,这些民族都跳 芦笙舞。

5、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族。

6、新疆维吾尔族人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发__________并开挖地下暗沟渠,称作“__________”。

7、土家族的“__________舞”和“__________锦”屏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__已成为旅游交通企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A.节约成本B.游客至上C.有特色D.准时

2、保护和发展生态文化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

A.优化文化生态位B.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

C.加强对生态文化的研究D.媒体保护与传播

3、__________已成为旅游交通企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A.节约成本B.游客至上C.有特色D.准时

4、__________构建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任务。

A.培育共同的旅游企业价值观B.树立良好的旅游企业道德风尚

C.打造积极的旅游企业精神D.塑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

5、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独特要素是__________。

A.建筑B.理水C.动物、植物D.匾额楹联

6、当代西方休闲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__________。

A.信息化B.主体化C.个性化D.特色化

7、我国下列少数民族中都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是__________。

A.傣族、德昂族、布族B.傣族、布依族、阿昌族

C.白族、纳西族、傣族D.佤族、羌族、布郎族

8、以下道观殿堂中,供奉的是青龙、白虎神的是__________。

A.山门殿B.三清殿C.玉皇殿D.灵官殿

9、下列我国古代园林中,依次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一组是__________。

A.恭王府花园、可园;B.承德避暑山庄、寄畅园

C.北京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D.个园、何园

10、按佛教天台宗说法,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与他们相对应的佛名依次是__________。

A.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B.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

C.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D.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每题所有正确项前字母标号填入横线上。每题2分,共10分,少选、多选或错选全题不得分)。

1、旅游文化的主体结构论主要包括以下__________方面。

A.旅游消费文化B.旅游经营文化C.旅游主体文化D.旅游客体文化

2、旅游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文化,其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

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制度文化D.行为文化

3、下列各组名菜中,依次为浙江菜、福建菜、安徽菜、湖南菜的是__________。

A.西湖醋鱼、佛跳墙、清炖马蹄鳖、麻辣子鸡B.火腿炖甲鱼、肥鱼肚、生炒鳝片、太极芋泥

C.东坡肉、燕子归巢、红烧果子狸、腊味合蒸D.鸡汤金海蚌、清炖甲鱼、冰糖湘莲、问政山笋

4、下列帝王陵墓中,其丧葬制属群葬制的是__________。

A.北宋帝王陵B.清东陵C.唐乾陵D.明十三陵

5、基督教的教义和信条是__________。

A.信始祖原罪B.信仰上帝

C.灵魂不灭,末日审判D.信基督救赎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旅游客体文化:

2、宝城宝顶:

3、藏传佛教

4、药膳

5、旅游企业文化: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述中国当代旅游观念的文化特征。

2、回族在饮食方面有哪些比较严格的禁忌?

六、论述题(共21分)

1、举例论述旅游饭店企业文化的层次区分及其构建理念。(10分)

2、佛教在中国是怎样发展传播、怎样中国化的?(11分)

七、用连线将四大菜系的名称、口味特点、代表名菜连接起来,使其内容正确。(共8分)

广东菜口味多样,风格独特九转大肠

江苏菜味型多样,注重调味,适应面广油泡虾仁

山东菜酥烂鲜香,原汁原汤圆,樟茶鸭子

上一篇:以端午安康话题作文下一篇:小学课文《称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