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1

2024-06-27

中国饮食文化1(共6篇)

篇1:中国饮食文化1

中国饮食文化授课提纲

一、中国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代时晋泉州道人谭景升在《化书》中说过:“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此道理深刻地说明了饮食对人类自下而上的重要性。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中国饮食的宗旨是: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

二、中国文化 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最基本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另一类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张廉明、孙玉书、陈学真)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体系: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

文化的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而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

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三、中国饮食文化及基本特征

(一)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包括烹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消费方式以及上述诸方面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演变。凡是从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都应属于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范围。

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其中包括学科理论及有关联系、比较等研究成果和在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在历史名宴中所追求的精食、佳茗(茶)、美器、可人(美女)、良辰(吉日吉时)、美景(环境)、韵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与宴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基于它所具有的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重食、重养、重味、重利和重理。

2.饮食文化涉及科学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其主要表现在:分类繁多,流派纷呈,世界地位显耀等方面。

3.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包括(1)五味调和,以味为本;(2)医食同源,疗养并重;(3)注重造型,怡趣形象(文化底蕴);(4)和(合谐)节(节约)范(规范)适(适可而止),平衡膳食(营养)等方面。

四、中国饮食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1.世界四大烹饪国之一,世界四大烹饪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

2.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菜系,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为代表的清真菜系。

3.世界四大风味流派之一,世界四大风味流派:以味为核心的中国风味流派(用嘴吃饭),以色、形为核心的日本风味流派(用眼吃饭),以香为核心的法国风味流派(用鼻子吃饭),以养为核心的美国风味流派(用脑子吃饭)。4.世界三大就餐形式之一,世界三大就餐形式:以中国的筷箸形式(模仿鸟类)、西方的刀叉形式(模仿老虎)、伊斯兰的手抓形式(右手抓饭、左手方便)。5.世界四大营养类型之一,世界四大营养类型:西方的富贵型(消耗动物蛋白质200公斤左右)、日本的小康型(消耗动物蛋白质100公斤左右)、中国的温饱型(消耗动物蛋白质50——70公斤左右)、落后地区的贫穷型(消耗动物蛋白质20公斤以下)。四大国粹:中医、烹饪、京剧、国画(无数)

五、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文化与饮食文化同步、150万年左右人与动物分开;用恩格斯的话讲:熟食最终将人类与动物分开;书市是人类发展的前提)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悠久、漫长,大体可分为萌芽、形成、成熟、繁荣、发展、提高六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时间:距今50万年——5000年的原始社会

重大事件:(从有感情到有了理智;从会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饮食创造了人类文明;满足人类的生理机体的需求)

1.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 2.宿沙氏发明了“渚海为盐”;

3.伏羲氏发明了“渔猎牧和人工养殖”;

4.神农氏发明了“种植”;

5.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石刀)

6.发明了陶器,开始了烤煮蒸等烹调方法;(不漏水)7.出现了酸梅、蜂蜜等调味品;

历程阶段:经历了火烹至石烹到陶烹三个阶段。从而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使人类脱离了动物世界而步入了人类社会,开始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和实现人类文明的大飞跃。

(二)形成阶段

时间:夏商周奴隶社会,距今5000年至2500年 重大事件:

1.发明了铜器、铜锅、铜刀,可切条、片、丁等,开始了炸、炒、炮、炙、烹等烹调方法。2.夏朝发明了天干地支纪念日法、节气,种植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3.商朝发明了酱、蜜、饴、桂、椒等调味品;

4.产生了饮食礼仪,出现了“钟鸣鼎食”的饮食文化; 5.《周易》一书中出现了“以木巽火,烹饪也”,产生了烹饪一词;

6.出现淳熬、淳母、炮、捣珍、渍、熬、糁、肝肾的举世闻名的周八珍。历程阶段:经历了从技术向文化礼仪发展,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从技术体系向价值体系的延伸和飞跃。

(三)成熟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至秦汉帝国,距今2500年至1500年。重大事件:

1.发明了铁,提供廉价、方便、实用的烹饪工具;

2.秦汉帝国的统一和扩张,使饮食原料、技术、工具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大融合。3.魏晋南交朝我国出现了《安平公食学》、《食珍象》、《食经》、《齐民要术》等烹饪专著,以及与孔子有关的饮食学说,使中国烹饪实现了由“木”到“学”的飞跃。

4.宴会盛行,奠定了中国传统宴会的基本模式。5.饮食行业形成,使烹饪由家庭走向了社会。

6.养生食疗理论大发展。

历程阶段:使中国饮食从重食、重味向重养、重利、重理方向发展。

(四)繁荣阶段

时间:两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距今1500——100年)重大事件:

1.发明了瓷器

(中国),完成了中国烹饪色香味形器的五大属性。

2.发明了椅子,使中国饮食形式由蹲跪式转换到坐式用餐,由分餐至聚餐(优点:营养全面、保温、活跃气氛),形成了餐饮形式的一次革命。

3.出现了女性任厨的“厨娘”,打破了以往厨师行业只有男性的垄断局面。

4.由于唐朝的对外交流和元、清两朝的入驻中原,形成了中国餐饮第二次大的交流与融会。5 .中国烹饪四十余种烹调方法已基本形成。

6.形成了中国地方餐饮的四大菜。

历程阶段: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完成了技术和价值两大体系(饮食与文化)。

(五)发展阶段

时间:清末至民国1911年——1949年 重大事件:

1.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烹饪与民族文明联系到了一起,把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孙中山先生把烹饪从技术提高到艺术、科学的高度。(悦耳(音乐)、悦目(画展)是艺术;悦口也是一书)3.由于推翻了满清王朝,原来在皇宫、官府及寺院中的厨师(御厨)都流向了社会,因此,在市面上增添了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使原本丰富的中国餐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历程阶段:使中国饮食文化两大体系得到理论和官方的确认。

(六)提高阶段

时间:新中国建国以后1949年至今 重大事件:

1.烹饪进入了教育轨道。(60年代以前是以师带徒;72年代开始有了全国办学)2.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使中国烹饪掀起了第三次大交流、大竞争、大融会、大发展、大提高的高潮。特点:(御林军走出宫廷;粤军北上;川军东进;东北南下;胶东西初等局面)

3.餐饮行为由经验管理走向了科学管理新时期。

4.饮食行业向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方向健康发展。

5.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由温饱消费向健康、卫生、享受方向发展。历程阶段:饮食文化由经验传统型向科学时代型发展。

六、中国烹饪的分类

中国烹饪分为宫廷菜(御膳)、官府菜(孔府、谭家菜)、寺院菜(清圳)、民族菜(羊肉串、烤全扬)、药膳菜(美味佳肴可治病;如:山药、枸杞、人参等)、庄园菜(2500年的封建历史出料如刘文彩、牟氏庄园等)、民间菜(片片鱼、虎头鸡、虾酱、博山酥菜等)、市场菜(属于四大菜系范畴)。

七、地方菜系

菜系(1975年确定):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的肴馔体系。菜系一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旧有的“帮口”一词转化而来的。中国烹饪由于原材料生产、烹调方法、风味特点的差异,历史上形成众多的帮口,但各帮口之间相互渗透,形成若干共同或近似之点,于是又形成了较大的帮口——菜系。其特点在于具有独特的烹调方法,有特殊的调味手段,有品种众多的烹饪原料,有从高到低,从小吃到筵席等一系列风味菜肴,并且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其主要的因素有:丰富的特产、悠久的传统、有一批精于烹饪的人材、有一定数量的风味餐馆,烹饪文化相对较发达。这就是菜系的定义和形成菜系的要素及特点。

(一)鲁菜

风味流派:胶东风味、济南风味

原料:胶东以海产品为主,特别是小海味产品。济南以河鲜湖品为主,擅用禽畜肉及其内脏。突出烹调方法:爆、局、扒、炒、溜、拔丝 调味方法:善于制汤,多用葱、姜、蒜调味。

风味特点:以咸鲜为主,突出本味,清(咸)鲜、脆嫩、原汁原味 面点特点:北方面食具有特色

代表菜:清汤燕菜、奶汤蒲菜、葱烧海参、清蒸加吉鱼、油爆双脆、油爆海螺、糖醋鲤鱼、九转大肠、泰安豆腐等。

综合特点:注重火侯、火在山东

(二)苏菜

风味流派:淮扬风味、姑苏风味、金陵风味、徐海风味

原料: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豆腐、面筋、笋、茹号称江苏素菜“四大金刚”。突出烹调方法:炖、焖、煨,尤以炖、焖见长。

调味方法:镇江醋、玫瑰酱、桂花卤、田美优酱是江苏菜常用的调味品。风味特点:清鲜平和、咸甜适中、色彩秀雅、菜形艳丽

面点特色:扬州的早茶、太湖船点

代表菜:松鼠鳜鱼、大煮干丝、清炖蟹黄狮子头、三套鸭、拆烩鱼头、徐州狗肉、金陵桂花鸭等 综合特点:注重造型,刀在江苏

(三)川菜

风味流派:高级筵席菜式,三蒸九扣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家常便餐菜式和民间小户菜式五种菜式组成。原料:干货原料、深山大河的珍品特产,银耳、竹荪、雅鱼、贝母鸡、腊子鱼、东坡墨鱼、汇团等。调味料丰富:自贡盐、中坎酱油、保宁老醋、潼川豆鼓、郫县豆瓣、宜宾芽菜等。

突出调味方法:干煸、干烧、小煎、小炒为川菜四朵金花。调味方法: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胡椒、花椒、辣椒。风味特点:以麻辣鱼香为主,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面点特色:四川小吃特别丰富,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棒棒鸡、四川火锅、四川担担面等。代表菜:毛肚火锅、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干煸牛肉丝、开水白菜、家常海参等。综合特点:注重调味,味在四川。

(四)粤菜

风味流派:广州风味、潮州风味、东江风味、港式风味 原料:明味清初学者屈大均曾说过:“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 突出烹调方法:炮、局、煲、扒、煎等。

调味方法:除常用调料外,多用泊来调味料,蚝油、鱼露、柱侯酱、沙茶酱等。

风味特点: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面点特色:广点为中国三大点之一。

代表菜:三蛇龙虎凤大会、金龙脆波乳猪、红烧大裙翅、盐局鸡、蚝油网鲍片、南海龙虾等。综合特点:广集中西之长,用料广泛,料在广东。

此外,还有闽菜系、浙菜系、微菜系、湘菜系和海派菜、京派菜等。

篇2:中国饮食文化1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约束,和谐统一,稳定,理念的一致性等传统的文化特征明显地反映为现代企业文化特征,并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伦理道德约束,和谐统一,稳定,理念的一致性等。这些传统的文化特征明显地反映为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官僚型和支撑型特征,并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道德伦理性,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做“崇德”型文化。

从对社会创新和企业创新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以道德为本位的宗法制度无疑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东西。这种道德观念认为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要求人们约束自己,服从整体。它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维护了尊敬老人、慈爱幼孩、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它亦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天仍应提倡的东西。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征有利于合作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所谓以人为本,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二、企业文化

在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思想可视为是一种社会资本。社会是群体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依靠个体利益的相对满足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逊让与彼此互利。而社会群体存在关系的基本认识态度,则要通过传统思想与文化价值观的产生与传承来实现。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有三件最可怕的事情:一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二是永不磨灭的犹太精神;三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量。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最终仍然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强大文化融合征服力量。所以,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有资源优势的,如果能够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整合传统文化,必将在该领域大放异彩,中国企业发展不可限量也。企业文化的精神气质可以融合全球,但是其表现形式一定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

中国企业文化是附属于中国文化的,它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当今许多企业,都是初创者当初凭着其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取得了令人称颂的成就。他们的勤俭敬业的创业精神、审视应变的创业能力,坚忍不拔的创业意志,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篇3:糖友饮食技巧(1)

由于糖尿病饮食是一种计量 (称重) 饮食, 故在烹饪制作过程中对许多调料如油、盐、酱、味精、糖等都有严格控制, 再加上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对食物血糖指数影响较大, 这就要求在烹饪制作糖尿病饮食时有一定的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低盐、少油、烹饪方法与器具的选择等。

低盐菜肴的制作技巧:摄取食盐过多同样可以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饮食全日用盐最好不要超过5克。在烹饪时要尽量做到: (1) 不选用含钠高的食品和调料如用盐腌制的鱼、肉、蛋、蔬菜及豆制品和酱料、味精、鸡精等; (2) 不选用用盐多的烹饪方法如卤、暴腌、做汤等, 烤和拌等方法用盐较少; (3) 用香、酸、甜味 (甜味可用非糖甜味剂) 代替咸、鲜味; (4) 选用用盐较少的一些食物如南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韭菜、鲜豆类等。

低脂菜肴的制作技巧:多数糖尿病饮食中烹调油的用量不会超过25克, 个别特殊情况甚至只有5克左右, 如果此时仍按照平常的烹饪方法去制作糖尿病饮食, 结果很可能会因烹饪油过量而使饮食控制失败。事实上, 少油或无油同样能做出美味的食物来, 但必须掌握下列技巧: (1) 选择含脂肪较少的食物。以便在控制总脂肪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烹调用油量。如选用瘦肉代替肥肉或五花肉、选择低脂的鱼、兔肉代替猪、牛肉;适当地以豆制品代替动物肉类;许多蔬菜、菌藻类食物如白菜、萝卜、黄瓜、海带、磨菇等均是低脂食物。 (2) 用少油或无油的烹调方法来制作菜肴。在日常烹饪方法中, 油煎、油炸、鎉、焗、红烧、爆炒等耗油较多;而氽、煨、炖、水煮、清蒸、水炒、涮、熏、泥烤、卤、拌等方法耗油较少, 如凉拌海带、黄瓜等, 只要把其它调料配好, 不放油或仅滴几滴香油即可。 (3) 选用不粘锅系列炊具。许多菜肴在烹制过程中由于少油或无油而极易发生粘锅使菜肴烧糊或影响菜肴的外型, 如果采用不粘锅系列炊具就完全可以在少油或无油的情况下制作出满意的菜肴。 (4) 烹制前对食物预先作一些处理。预处理的方法如剔除附在禽、畜肉上的脂肪或将瘦肉放入沸水锅中煮一定时间, 使肉中的不可见脂肪部分溶解出来, 经去脂后的瘦肉可直接拌入调料食用 (热拌) , 肉汤凉后放入冰箱中冷冻, 等浮油凝结后再去油, 去油脂后的肉汤可用来做汤菜或作面汤;又如炒茄子, 若能将茄子切好后上笼屉蒸几分钟再烧, 不仅省油且味道好。 (5) 用其它调料代替油。吃西餐时, 常将黄油或奶酪涂抹在面包上, 如用无脂肪的沙拉酱便可代替含脂肪极高的黄油。 (6) 使用微波炉烹饪食物。由于微波炉烹制食品与传统烹饪方法明显不同, 即使不加烹饪油也能烹制出既营养又美味的食物来, 故特别适宜烹制糖尿病或减肥饮食。

烹饪其他技巧:糖尿病饮食不宜采用糖醋、糖渍、拔丝等需要大量精糖的烹饪制作方法和盐腌、盐浸等方法。如需要用糖来调味, 也只能限量使用, 一般每次限量10克。我们更多地主张用非营养性甜味剂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等来代替糖。

对于谷类主食的烹饪方法, 尽量避免选择加工过于精细的原料和使用烹饪时间过长的方法。如大米饭, 如果选择部分糙米代替精白米, 可明显降低病人餐后血糖水平, 同样用大米饭代替稀饭也有明显的控制血糖水平作用。

克服美味食物诱惑的技巧

为什么有的糖友血糖总是不稳定?其中多数人是因管不住自己的嘴所致, 道理很简单, 由于病前就已经养成了一个见什么新奇、好吃就不免要试一试的习惯, 一旦遇到美味食物, 就很难抵抗住其色、香、味、形的诱惑而动心。在饮食治疗初期阶段, 由于对治疗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未完全适应, 偶尔一次也许可以原谅, 随着饮食控制时间的增长, 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克服。但经常如此, 则饮食控制就名存实亡了, 对稳定病情极为不利。因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打破“战胜食物诱惑的唯一方法是向它屈服”的神话。下面这些措施可供参考。

1.思想上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一旦患有糖尿病, 需要长期或终身饮食控制, 只有在饮食控制较好的前提下, 其他治疗才会有效。如果病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对美味食物的诱惑就有了一道防线, 抵抗诱惑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因此, 糖尿病人在饮食治疗过程中要多学习有关饮食的营养知识, 经常仔细观察饮食与病情变化的关系, 做好记录及时分析总结, 从实质上了解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2.远离美食环境。见到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想吃, 这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条件反射, 克服这种条件反射的方法就是脱离能引起反射的环境, 故糖尿病病人一般不要去光顾美食店, 小吃店或食品店。没有特殊情况也不要随便在朋友家进餐或赴宴。就是在家里, 身边也不要存放美味食物。

3.消除饥饿感。饥饿感是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初期一种常见症状。饥饿有时会令人不顾一切地去摄取食物, 这正是所谓的“饥不择食”, 更何况是美味食物呢。所以消除饥饿感也是克服美味食物诱惑的重要措施。

应对饥饿感的技巧

篇4: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1

汉字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比《四书》《五经》还古老的《三坟五典》,都是凭借汉字才得以流传下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但毁不掉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因为汉字是在读书人心中生了根的。秦朝灭亡之后,很多读书人还是凭借记忆,用一个个汉字,将《四书》《五经》等珍贵典籍默写了出来。

汉字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它是以表意为主的。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汉字的创造方法为“六书”。汉字的大家庭里,形声字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形声字根据形旁就能领会其含义,根据声旁就能读出其语音,只有少部分例外,所以我国旧时有“秀才识字识半边”的俗谚。有一本教科书的编者就希望学生在阅读陌生文本时,遇到生字,试试猜读的办法(事后再通过查字典正音)。那也是根据汉字形声字特别多的特点,教学生阅读的一个比较管用的方法。而汉字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字,更是一看字形就能正确理解其意义。

有些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体内缺乏中华文化的因子。我们从小生活在汉语文化的社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学汉字觉得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的事情。很多孩子在学前就认识了成百的汉字。比如,他们在街头看到“美丽家”“五芳斋”“肯德基”等店名招牌,听大人一说到店名,就知道并认识了那些汉字,就是“美丽家”的“丽”是繁体字,他们也认得。这就是中华文化环境下汉字的可识性与易记性。

当然,汉字也应与时俱进,并且一直在与时俱进,这可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籀文以及篆书,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还有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现代的简化字等发展与演变轨迹就可明了。上世纪末,汉字曾经遭遇到据说是难以输入电脑的困扰。优秀中华之子王永明发明了汉字五笔输入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与称赞。汉字五笔输入法迅速得到普及,其打字速度超过了英文输入法,这也说明汉字的发展与运用,一直在与时俱进,一直紧跟着科技的发展,一直在忠心耿耿地人们服务。

毋庸讳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一些人对英语着魔发疯般的追求,不少人英语功课的考分比母语高;一些人英语讲得很溜,但汉字水平很差,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字;而且常常提笔忘字,下笔别字连篇;况且书写潦草:可以说,这些人的文化之根已经松动,有愧于作为炎黄子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谓应运而生,十分及时,很有必要。据说有人认为这是“要求今天的学生,把美好的青春用于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这种人不懂或者装作不懂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国在地球立足的根与本,是客观上的数典忘祖忘本,笔者深以为不然。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固本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使自己对于汉字的修养根深蒂固,坚不可摧。

【点评】本文根据题目材料后发出的指令,综合了材料中三方面专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确立了如作文题所示的写作意图。文章开篇扣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热播的情况,提出了“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四段分别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汉字的优秀特点、以及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的原因、汉字的与时俱进等四个方面,通过例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明汉字的前世今生及其未来的发展,具体阐述中心论点。结论部分的最后一段,也借助对比论证与引证等方法,强调“听写大会”这种形式很好,“十分及时,很有必要”。并将不予苟同的某些人的观点与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作对比,指出我们应该“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使自己对于汉字的修养根深蒂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5:中国旅游文化论文1

宁乡七中欧立强410635***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 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农历计算),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例如,云南的澡堂会是一个很有卖点的资源,但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很不容易。一是仅在春节期间的四五天内,时间比较短,开发成为一个常规产品不容易;二是如何体现和展示特色的问题,它不是一般的集体洗浴活动,而是一种民俗民风,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例如,多声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国目前有23个

民族保持和流传着,仅就演唱形式而论不是惟一的,如要评论其艺术、文化、旅游价值,则往往更要关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内容,否则过于推崇、宣扬这种歌唱方式,实际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个“火龙洞”,是一处不同于温泉的地热资源,当地人对它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旅游开发价值。上述五个方面,决定了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第一方面决定着是否值得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二方面决定着实施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第三方面影响着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第四、第五方面关系着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的市场前景。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 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

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地区,有僳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 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篇6:中国传统文化体会1

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结束了,从中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益良多。进入大学之后,时间比以前充足了,所以我决定在大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作为中国现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了解和传承的。虽然不能像学者那样深入的研究,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有必要学习的。而这学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也正好满足了我学习的需求。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传授了太多的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上一篇:最新求职简历封面+内页word版可编辑下一篇:2021过重阳节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