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4-06-02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精选8篇)

篇1: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1] 》(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营业性演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下列方式为公众举办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一)售票或者接受赞助的;

(二)支付演出单位或者个人报酬的;

(三)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产品促销的;

(四)以其他营利方式组织演出的。

第三条

国家依法维护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演职员和观众的合法权益,禁止营业性演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

第四条

文艺表演团体是指具备《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条件,从事文艺表演活动的经营单位。

第五条

演出经纪机构是指具备《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条件,从事下列活动的经营单位:

(一)演出组织、制作、营销等经营活动;

(二)演出居间、代理、行纪等经纪活动;

(三)演员签约、推广、代理等经纪活动。

第六条

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是指具备《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为演出活动提供专业演出场地及服务的经营单位。

第七条

申请设立文艺表演团体,应当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住所和从事的艺术类型;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四)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

(五)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前款第四项所称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可以是下列文件之一:

(一)中专以上学校文艺表演类专业毕业证书;

(二)职称证书;

(三)演出行业协会颁发的演员资格证明;

(四)其他有效证明。

第八条

申请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住所;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四)演出经纪人员的资格证明;

(五)资金证明。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增设演出经纪机构经营业务的,应当提交前款第(一)、(四)项规定的文件。

第九条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应当自领取证照之日起20日内,持上述证照和有关消防、卫生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备案,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备案证明式样由文化部设计,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印制。

个体演员可以持个人身份证明和本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个体演出经纪人可以持个人身份证明和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明,向户籍所在地或者常驻地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备案证明式样由文化部设计,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印制。

第十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除了提交本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

(二)合资、合作经营各方的资信证明及注册登记文件;

(三)中国合资、合作经营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属于国有资产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提供有关文件;

(四)合资、合作经营各方协商确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及身份证明;

(五)其他依法需要提交的文件。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演出经纪机构的董事长或者联合委员会的主任应当由中方代表担任,并且中方代表应当在董事会或者联合委员会中居多数。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住所;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

(四)合资、合作经营各方的资信证明及注册登记文件;

(五)中国合资、合作经营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属于国有资产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提供有关文件;

(六)合资、合作经营各方协商确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及身份证明;

(七)土地使用权证明或者租赁证明;

(八)其他依法需要提交的文件。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董事长或者联合委员会的主任应当由中方代表担任,并且中方代表应当在董事会或者联合委员会中居多数。

第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经批准可以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演出经纪机构在内地的分支机构可以依法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居间、代理活动,但不得从事其他演出经营活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在内地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向该分支机构拨付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

第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申请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分支机构的名称、住所;

(三)演出经纪机构在港、澳的合法开业证明;

(四)演出经纪机构章程、分支机构章程;

(五)分支机构负责人任职书及身份证明;

篇2: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答:《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对除公园、体育场馆、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管理。 公共场所经营者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后,还应当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

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和《关于公布江苏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具体范围的通知》文件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包括:

(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

(四)游泳场(馆);

(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六)商场(店)、书店;

(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

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内容及卫生管理档案包括什么内容?

答:《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

(二)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

(三)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

(四)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

(五)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

(六)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

(七)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

(八)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

(九)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记录的其他情况。

问: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提供给顾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有何要求?

篇3:实施娱乐体育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现代体育的概念由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方面所组成。人们印象深刻的体育概念一直以来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以竞技为目的,把突破人体运动极限、争夺金牌作为目标,另一类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大众体育。1995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旨在增强全民体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以大众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在不同人群开展健身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娱乐体育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是终身性质的体育教育活动。

如何实施对大众健身起终身作用的项目内容,娱乐体育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并在学校体育中逐步应用,成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其项目的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参与的自由性,改变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能技巧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学习的教学方法,而是把运动的内在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它强调把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积极乐观向上的多重目的,满足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需要。这给体育工作者的体育教育观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娱乐体育作为全民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个时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有必要更深入地发掘它、研究它、推广它,使其成为现代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一大潮流。

2. 娱乐体育的理论依据

娱乐体育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是人在学习、工作之余进行的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身体活动,具有健身、消遣、娱乐、颐养身心等作用。娱乐体育既是对心理的娱乐,也是对身体的锻炼,是现代人健康、文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娱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健身方式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对娱乐体育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对娱乐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与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体育大背景下究竟哪些活动项目能够归划为娱乐体育的范畴呢?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依据娱乐体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以给出一个划分原则,即:不冲击身体的生理极限,不以争夺奖牌为目的,具有娱乐性的体育项目,均可以划入娱乐体育的范畴,如跳绳、远足等;也可以把有竞赛规则的体育项目通过加工修改后而形成具有娱乐性的体育项目,如跑跳类的趣味练习、投掷类的趣味练习等。娱乐体育按性质的不同,有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娱乐体育等;按练习者活动时的身体状态,可以分为观赏性的活动、安静状态性的活动(如钓鱼、棋牌等)、运动性的活动(是娱乐体育的主体,又可以分为:眩晕类、命中类、游戏竞赛类、自然类、节奏类,以及水上、冰上类等等)。

3. 娱乐体育教育实施的价值

对于学校体育来说,娱乐体育在教学过程中担当较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新课标提出与实施后,在课堂上根据课的任务设计一些合适的体育游戏,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帮助,不仅能娱乐身心,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所学的技术技能。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由于苦读而疲惫的神经得到很好的放松,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娱乐体育的实施价值如下:

3.1 观赏性活动。

可开阔视野、调节情绪、解除忧愁,能满足观赏的需要和欲望。

3.2 安静性活动。

可陶冶情操、发展身心、磨炼意志、在静中求乐,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3.3 运动性的活动。

能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受到教育和启发,并进行积极性休息。

3.4 能够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心理不稳定、心理素质水平低下,都会对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能够使人增强自信心与竞争力,磨练意志,敢于面对失败、力争胜利,能够开拓思维能力和提高反应及应变能力。

3.5 能够促进与改善人际交往关系,使之团结、融洽。

人际关系的融洽是事业成功的平台,通过一些集体性的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开展娱乐体育有利于启发人们的体育动机。从整体上看我国娱乐体育水平还比较低,普及体育保健知识和树立正确的娱乐体育观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开展娱乐体育,积极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娱乐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娱乐体育的层次。发展娱乐体育有利于在我国建立正确的、全面的体育观,使体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娱乐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式,它的开展有利于人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体育、领会体育,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体育。

4. 娱乐体育的实施途径

许多体育学者提出了“娱乐体育”的新概念,所谓“娱乐体育”思想强调不仅将体育作为一种手段,而且作为一种内容加以实施。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学生领会并体验到乐趣,指导学生体验体育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并不强调上课要教授何种特定的技术,经多方论证旨在形成具有娱乐特色的娱乐体育教育模式。这一思想在我国的现阶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娱乐体育给人们带来欢快,给人们带来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是人们健身强体的营养剂,如何去开展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娱乐体育源远流长,然而把它用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新的内容还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尚未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前些时期国家教育部把部分省市的学校作为娱乐体育的实验点单位,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实践的经验和启发。据实验数据反映,在实施娱乐体育教育教学以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参加娱乐体育项目相当活跃。但问题也同时存在,娱乐体育需要的设施和经费明显不足,因此,学校开展娱乐体育需要更新较多的场地器材设备,这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学校来说目前仍难以办到,不过这种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必然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娱乐体育会逐渐扩大规模,不断完善、不断普及。

4.1 娱乐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不外乎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自从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推出与实施以来,学校体育的目标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使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度等不断地完善。那么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如何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全面发展?这是很多教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心态、兴趣爱好及身体状况等都不尽相同,很自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也就千差万别。鉴于种种情况,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固然适合,但如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轻松自然地愉快地完成教与学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这才是核心问题。因此,积极推动娱乐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学生喜欢田径运动的占7%,而不喜欢的占35%,特别是跑类;球类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项目。田径运动作为一种主要的运动项目,对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体型,减少体脂,使青少年体魄强壮、精力旺盛。经常做一些适当的跳跃、投掷运动,对发展人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多项身体素质十分有益。可见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学生对田径运动特别是跑类的态度,就必须使学生不觉得它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运动,如耐力跑,可用变换环境、路线、练习、组织、动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用游戏法、障碍法、音乐伴奏法、激励法、竞赛法、教师参与法等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耐力跑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新鲜、有趣中得到锻炼。

游戏可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致勃勃中既锻炼身体又娱乐身心。通常运动者都存在“运动惰性”,它是大脑皮层保护性、非条件性抑制作用的体现,是任何时候都或轻或重存在的生理现象。因此,要使学生自觉地锻炼,必先激发其学习动机与兴趣。对于跑类的练习,可以运用“传物跑”、“多人跳绳跑”、“竞赛跑”、“拉手跑”及“组合变相跑”、“变速跑”等游戏配合进行。这样学生既能增强上肢力量,又能提高协调性。同时要经常对游戏加以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又如跳类活动,可采取形式多样的跳达到使学生发展弹跳能力、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目的。上述这些灵活多样的游戏方法,只是娱乐体育教育中的一个例子,在其他活动中可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如课外体育活动既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也可以培养一些学生骨干带头开展;既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游戏,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尽情地娱乐体育。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旱冰场、游泳池开展游戏,还可组织学生观看赛马等观赏性运动,使其既增长知识,又激发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开展大众娱乐体育的趋势。

开展大众娱乐体育,适合中国体育文化的民族特点,符合中国居民生活中能量摄入与支出的特点。因此,娱乐体育是我国开展社会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群众中开展娱乐体育,首先要广泛地宣传,使人们了解娱乐体育的本质与价值,提高人们参与的欲望与兴趣;其次,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的决策者们要把成员的健康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经常开展一些大家喜爱的娱乐体育活动,使他们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娱乐体育才能逐步推广。

全面推广实施还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譬如,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农村建立各种娱乐健身俱乐部,使广大的社会群众在闲暇时有好的去处。各企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比赛,如拔河、登山、骑自行车比赛等,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刺激大家的好胜心理和参与性,使大家有意识地投入娱乐体育中。

5. 结语

娱乐体育无论是在学校体育还是在大众体育实施中都起着良好的作用,要将娱乐体育的工作落到实处,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广普及,首先,在制定体育政策法规方面要注重娱乐体育的计划措施及发展方向的规划。其次,加大娱乐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加对娱乐体育资迅的播报;突出娱乐性质的宣传,加强“娱乐”感情色彩,使娱乐体育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最后,引导科研人员加大娱乐体育的研究,加强娱乐体育理论、娱乐体育活动形式的开发,加强娱乐体育开展和经营管理的研究,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到娱乐体育中来,使娱乐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娱乐体育是体育范畴内的一个新概念, 它既是对心理的娱乐, 也是对身体的锻炼。近年来娱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健身方式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 对娱乐体育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因此, 研究推动娱乐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娱乐体育,理论依据,实施价值,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谦, 张文锁.试论娱乐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3) .

[2]应菊英.试述学校娱乐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3) .

[3]章柳云, 孙守正.试论娱乐体育的兴起及其概念的内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 .

[4]周奕君.关于学校体育中开展娱乐体育的讨论[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4) .

[5]苏肖晴.21世纪中国休闲娱乐体育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 1999, (9) .

篇4:“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情节的认定

内容摘要:《刑法》关于性侵害犯罪的规定中,均将“在公共场所实施”作为加重情节。但社会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法律条文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上述规定在适用时存在较大的争议,有时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边缘呈现模糊状,因此在公共性和个体封闭性共存的情况下,怎样对“公共场所当众”进行判断极为重要。站在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立场上,司法机关应对司法解释进行扩张适用。

关键词:公共场所 当众 司法认定

一、“公共场所”的实质要件与形式维度

《刑法》中关于“公共场所”的规定,主要是在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解释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为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2条也以列举的方式对“公共场所”作出了规定。上述规定虽未说明判定“公共场所”的标准,但根据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其“……等其他公共场所”中的其他公共场所要与“等”字以前的车站、码头应当具有等价性或类似性。司法实践的困难在于,上述类似性要做出怎样的解释。理解“公共场所”的含义,要从其实质和形式两方面进行理解,即正确理解“公共”以及“场所”。

(一)“公共”属性是“公共场所”的实质要件

有观点认为,“公共场所”是指车站、码头、公园、影剧院、学校、医院等人多且流动性较大的地方[1]。这是对公共场所最为狭义的理解,将“公共”属性理解为“多人”及“流动性”,是按照现有司法解释做出的最为狭义的推断。[2]

诚然,从司法解释列举的场所共性来看,上述场所都具有人员较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但是这种观点较为片面,例如即使车站、码头内暂时无人,我们依然会认为这些都属于公共场所。有观点认为“公共”就是“不特定或多数”[3],认为“多数”是“公共”的核心,“不特定”是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所以当没有现实的“多数”时,“不特定”也是评价“公共”属性的要素。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如果“多数”是评价“公共”属性的要素,那么“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条文中的“当众”又要如何评价?是否意味着二次评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从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属性的判断不在数量的现实与否,而要根据场所的特点去限定。所以“公共”属性应当是指相应的场所具有空间开放性,不特定人可以自由出入,强调的是“不特定性”和“非排他性”,场所的封闭性或者人员种类的相对特定性不影响其“公共”属性的认定。

1.“公共”属性的首要特点是不特定性

不特定性指的是,该场所向不特定人群开放,并不针对某个人群,其人员的组成不具有固定性,这实际是受公共场所的功能所决定的。不特定性的反面是“固定性”,场所内人员可能具有相对特定性,但是相对特定和固定性有所区别。

例如,使用教室的人员一般只有学生和教师,但是教室应当认定具有不特定性,因为使用教室的人员并不具有固定性。相比较之下,学生宿舍不具有不特定性,因为按照一般学校的管理规定,宿舍的使用人员具有固定性。

2.“公共”属性的另一特点是非排他性

排他性又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即个体是否具有能力阻止不特定他人窥视隐私或进入空间。例如当客人入住宾馆后,一般都认为入住的房间就不再属于“公共场所”,理由是当客人入住宾馆后,客人对该空间具有一定支配权,私密性较强,该房间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排他性,因此不属于公共场所。场所的相对封闭或隐蔽特征并不代表成立排他性,某些场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因需要会采取必要限制,例如上海市、江苏省、昆明市等省市均将歌厅规定为公共场所,而上海市更是明文将包厢规定为“公共场所”。[4]并有相应的判例认定。[5]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二、案例三的作案地点虽然位于教室或“多功能厅”,但实际上均具备不特定性和非排他性,应均认定为“公共场所”。

3.“公共”属性不应添加其他限定要素

如果仅仅参考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解释,我们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公共场所”须具有人员流动性,但性侵害案件中的“公共场所”与寻衅滋事犯罪的“公共场所”应当有所区别,因后者的法益保护包含社会秩序层面,而性侵害案件中,公共场所的秩序是否被破坏并不是本罪所关注的重点。将人员的流动性或在场人员的数量作为公共属性的限定要素无疑是对公共场所的缩小解释,不利于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犯罪的放纵。

(二)现实场所是“公共场所”的形式维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逐渐从虚拟向现实过渡,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第二空间”,它本身从虚拟性的空间转向虚实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正逐步地走向交叉融合,“双层社会”正逐步形成。[6]在这种背景下,将猥亵、强奸过程进行拍照录像后传播至网络,或是在猥亵、强奸过程中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扩散,是否属于“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就产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网络空间扩张为“公共场所”,这是对“公共场所”作出的突破性解释。[7]但这种解读偏离了司法解释原意。上述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是,网络传谣行为所危害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的言论环境,更危害了公共场所的秩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煽动群众、组织群体性事件,将危害的结果从线上扩张到线下。司法者并不需要等待虚假信息造成了实质性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方予以处罚,而是在其危害尚未影响到线下时就予以打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该解释的实质是将寻衅滋事罪的法益“公共场所秩序”扩大为“公共秩序”,其实有为了打击犯罪而将寻衅滋事罪作“口袋罪”之嫌疑,但不能得出将“网络”也认定为“公共场所”的意思。场所的目的在于功能,它植根于人类的现实社会,所以场所本身就带有实体性。

二、“当众”的两个标准:感知的可能性和即时性

(一)“当众”的第一个标准是感知的可能性

1.司法解释确立了“当众”以感知的可能性作为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了“当众”的标准。从字面意义上看,“当众”须令多人现场感知该猥亵行为。“当”既可以指他人感知猥亵行为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已感知的结果的状态。对状态的证据要求比较明确,就是有人证实看到了犯罪经过。

《意见》出台以前,司法实践对此的认定并不一致。有的认为须以感知犯罪的确定状态为依据,例如案例一、案例二的判决均没有认定“当众实施”,其逻辑基础就是没有确切依据能证实其他人感知犯罪存在。有的判决认定以感知犯罪的高度盖然性为依据。如吴玉滨强奸、猥亵儿童案发生于深夜火车卧铺车厢内,该判决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认为“当众”是指行为的公然性,评价标准是犯罪行为能否为不特定的3人以上所见到,被害人处于卧铺车厢的下铺,同格卧铺其他旅客、路过旅客看见犯罪行为具有高度的可能性,且已有旅客证实看到犯罪行为,印证了犯罪行为具有被不特定多数人感知的高度可能性,所以应认定为“当众”实施。[8]

以上判决的认定标准均较为严格,其实质都是以感知的状态作为评价“当众”的标准。即使是吴玉滨案的判决宣称以感知的可能性(高度盖然性)作为“当众”的标准,其依据也是产生了明确的感知后果。所以可以看出在《意见》出台以前,司法实践均对此持慎重态度。《意见》第23条规定,明确提出有其他多人在场即可认定为“当众”,该司法解释无疑是向司法机关传达了一个信号,即“当众”不以明确的他人感知后果为依据,只需存在他人感知的“可能性”即可,在“可能”和“状态”之间,司法机关的立场是保护被害人权益。因此案例一应当认定具有“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

2.感知的可能性以不特定多数的现实存在为客观标准

《意见》明确了只要存在他人感知可能性即可认定为“当众”,同时提出了评价他人感知可能性的标准是不特定多数的现实存在。即司法机关只要证实了有其他多人在场,就视为存在他人感知的可能性。上述规定可理解为,只要现实存在“众”,就认定为有“当”的可能性,可认定为“当众”,其实质是通过对部分事实的客观性来证实感知的可能性。但是上述规定似乎传递出一个信息,该认定标准的出发点是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适用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而对于涉及成年人的性侵害犯罪是否同样适用却不明朗。

(二)“当众”的第二个标准是感知的即时性

司法解释明确了只要在场有现实的“众”就可以认定为“当众”。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在场”。

在理解“当众”的含义时,应当从立法原意出发。通说认为,强奸、猥亵行为侵害的是个体性的决定权。“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强奸、猥亵犯罪侵害的不仅是性的决定权,还有公民的名誉以及羞耻心,同时也是行为人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极大挑衅和蔑视。因此在公共场所内空无一人或人数较少(二人以下)时,犯罪行为尚不足以对上述法益造成侵害。即使该场所的人员具有很大流动性且面向不特定人群开放,但只要在犯罪时场所内人数不足,则其犯罪在客观上就未对公民隐私、名誉等客体造成实质性侵害。司法解释规定了只要存在现实的“众”即可认定为“当众”,正是出于其法益保护的考量。

从公共场所的属性上看,只要公共场所内存在其他多数人,就有极大可能性感知到犯罪行为。那么反过来讲,评价是否“在场”就应当从感知的即时性考量,即其他人能否即时感知到性侵害犯罪的存在。在这种感知不具有即时性时,则不宜评价为“在场”。

三、司法解释扩张适用的必要性

正如上文所述,在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时,应当对两个要素“公共场所”“当众”进行分别评价,即场所属性和行为恶劣性(后果)。对上述两个要素的认定标准均存在缩小解释和扩张解释两个立场。其中缩小解释有利于保护被告人权益,对使用加重刑罚的限定更为严格;而扩张解释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权益,对犯罪的打击力度更为强化。从司法的功能角度看,在认定该加重情节时,应当从保护被害人权益出发,采取扩张解释的适用原则。

(一)《意见》具有扩张解释的倾向性

《意见》实质是对“当众”作出了扩张解释,但这种解释并未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范畴,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如案例一和案例二的判决未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其中案例二给出未认定的理由是“证据不足”,而案例一则未作出说明。适用《意见》规定的情况下,案例一、案例二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刑罚加重的直接体现在刑期,而间接在法律震慑力方面产生系列效应,最终形成对被害人权益完整保护的法网和司法认识。《意见》的扩张解释恰恰体现出司法机关要对未成年人权益加强保护的倾向。

(二)扩张解释有利于被害人权益的全面保障

《意见》的最大局限性是仅仅规定了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被害人为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能否适用则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裁量,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被害人为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也应当参照适用《意见》,因性侵害案件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防护制度,方能实现刑法的首要目的。在没有明确的标准时,司法实践更应当从保护被害人权益的角度出发进行适用,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注释:

[1]参见苏敏、黄应生:《强奸罪的死刑适用标准研究》,载《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11年第66期

[2]参见(2012)呼铁中刑初字第1号判决。

[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01-602页。

[4]详见上海、江苏、昆明等省市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

[5]参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诉案件指导》2013年17期(总第45期)。

[6]参见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载《法学》2013年第10期。

[7]参见武诗敏:《“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的解释逻辑与未来适用》,载《法学论坛》2014年第3期。

篇5: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5题)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录,至少保存(c)。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五年

2、(a)应当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

A、公共场所经营者 B、部门负责人 C、卫生管理员 D、卫生监督员

3、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c)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A、每季度 B、每半年 C、每年 D、每两年

4、公共场所经营者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每年不得少于(a)。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5、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每(d)复核一次。A、季度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6、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应当向(b)办理变更手续。

A、工商管理局 B、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7、公共场所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b)前提出申请。

A、10日 B、30日 C、60日 D、90日

8、公共场所经营者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将处以(d)罚款。A、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B、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 C、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 D、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9、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c)以上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半年

10、公共场所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对顾客用品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保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的可处以(b)以下罚款;

A、一千元 B、二千元 C、三千元 D、五千元

11、公共场所经营者未按照规定设置与其经营规模、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以(b c)罚款。

A、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B、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 C、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D、两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

12、公共场所经营者安排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d)罚款。A、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B、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 C、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 D、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13、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处置,并及时向(a)报告。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4、对公共场所中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污染物品应当进行(d)。

A、封存 B、丢弃 C、没收 D、消毒或者销毁

15、对拒绝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监督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处以(d)罚款。A、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B、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C、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D、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题)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2011年3月10日发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2)

2、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2)

3、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2)

4、公共场所室内装饰装修期间可以试营业。

(1)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

6、卫生执法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监督检查,采取现场卫生监测、采样、查阅和复制文件、询问等方法,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隐瞒。

(2)

7、公共场所应当配置与其场所规模相适应的照明设施,尽量采用自然光。(1)

8、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给顾客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

换。

(2)

9、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并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

10、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2)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A

5、D

6、B

7、B

8、D

9、C

10、B

11、C

12、D 13

二、判断题

1、√

2、√

6、√

7、×、A

14、A

15、√

4、×

5、√

9、√

篇6: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县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企个监、市场分局、注册分局、消保股和各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为办公室主任。各所也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落实工作职责,抓好专项整治。

二、重点目标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以查处取缔无证照非法经营的游艺娱乐场所为重点,收缴和查处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违规机型、机种和变相赌博等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治理,全面查处取缔无证照经营游艺娱乐场所,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方法步骤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主要采取宣传疏导、查处取缔,督办整改的方法,突出重点,全面治理,稳妥推进。行动从__月__日开始到__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_、宣传动员阶段(__月__日至__月_日)。县局将召开动员会议,专门部署此次游艺娱乐场所专项治理工作。各单位要搞好动员教育,切实增强执法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利用媒体全程跟踪、全程报道专项整治情况,营造舆论和群防群治氛围。要向经营游艺娱乐场所的业主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游艺娱乐场所经营者依法经营意识,让经营者服从大局,积极配合,主动整改。

_、摸底排查阶段(__月__日至__月_日)。各单位要主动协调文化、公安部门,对本辖区的无证游艺娱乐经营场所进行排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内无证游艺娱乐经营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情况,了解游艺娱乐经营场所遵规守法经营情况,并登记造册,确定整治的重点对象,上报县局企个监股,为集中整治做好充分准备。

_、集中整治阶段(__月_日至__月__日)。各单位要始终采取高压态势,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十五、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从重从快依法查处和取缔无证照经营的游艺娱乐场所,收缴器材设备;对违法违规经营的游艺娱乐场所依法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游艺娱乐场所擅自降低设立标准,改变机型、机种的要责令停业整改,情况严重、影响恶劣的要吊销其证照,决不手软。

_、总结验收阶段(__月__日至__日)。县局将组织对单位游艺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检查验收,认真总结,巩固治理成果,进一步清理查处遗漏问题,通报开展专项治理情况。

四、行动要求

_、提高认识,加强协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次专项治理行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制定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具体贯彻落实,切实把此次行动抓出成效来。

_、强化责任,严格执法。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流于形式,坚决排除干扰,严格依法执法,不留后患。对查处不力和存在渎职、失职的要追究当事人、主管负责人。

篇7:北京市交易场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据《北京市交易场所管理办法(试行)》(京政发〔2012〕36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对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交易场所、外地交易场所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准入和变更

(一)新设交易场所、分支机构

第三条 区金融工作部门须根据相关规定,对申请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于申请材料齐全、内容准确和完整并符合相关规定的,需自收到全部符合规范的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初审意见,并将申请材料报市金融工作部门。

市金融工作部门收到区金融工作部门报送的材料,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及组织专家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同意设立的意见,并上报市政府批准。名称中使用“交易所”字样的,市政府批准前,须取得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的书面反馈意见。

新设交易场所的申请获得市政府批准后,由市金融工作部门向申请方出具批复文件。申请未获批准的,由市金融工作部门向申请方出具书面答复。

申请方须持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第四条 本市交易场所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须经本市人民政府批准,并获得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批复文件后,按照属地原则履行报批,并接受属地监管。

外地交易场所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需分别经其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和本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属地原则由本市进行监管。

第五条 新设交易场所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符合本市城市功能定位及经济发展规划,并有利于促进市场化配置资源。

2.拟申请的交易品种,原则上不得与本市已获批交易场所正常交易的交易品种相互重复。

3.制定了严谨而齐备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已承诺志愿加入行业自律组织及本市统一登记结算平台,并接受行业自律管理。各类交易场所须建立健全交易主体准入和资金管理等管理制度。

第六条 交易场所股东须符合下列规定:

1.交易场所控股股东原则上须为法人机构,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净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

(2)申请的交易范围须与其现有主营业务相符,且在该业务领域内处于领军地位;

(3)出资结构清晰,具有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4)近三年内信用记录良好,无违法违规记录。

2.交易场所的其他法人股东,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从事正常经营活动,具有相关行业背景,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2)符合本条第1.(3)、(4)项规定的条件。

3.交易场所的自然人股东,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无犯罪记录,且须符合本条第1.(4)项规定的条件。

第七条 新设交易场所名称中使用“交易所”字样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其他新设交易场所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交易场所在申请开业前,注册资本需实际缴付。

第八条 交易场所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须具备以下条件:

1.能正确贯彻执行本市要素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政策;

2.熟悉并遵守有关经济、金融和行业法律法规;

3.具备与担任职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具备与担任职务相称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

5.近三年内信用记录良好,具有公正、诚实、廉洁的品质,工作作风正派。

第九条 申请新设立交易场所时,申请方须提交《关于交易场所设立的申请书》(见附件1)等申请材料。

申请设立交易场所分支机构时,申请方须提交《关于交易场所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书》(见附件2)等申请材料。

第十条 区金融工作部门就新设交易场所或交易场所新设分支机构出具的初审意见须包含以下内容:

1.申请材料齐全;

2.申请材料内容符合《管理办法》及本实施细则的要求;

3.区金融工作部门对申请方在辖区内设立交易场所或交易场所分支机构的意见;

4.区金融工作部门具有相应的人员承担交易场所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

区金融工作部门需参照《关于交易场所设立事项的初审意见》(见附件3),向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书面初审意见。

第十一条 市金融工作部门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审慎审批”的原则,受理新设交易场所的申报材料,具体受理条件如下:

1.申请材料符合本实施细则第十条的规定;

2.拟新设交易场所的行政区域内,在本未发生过严重的交易场所违规事件;

3.区金融工作部门具有相应监管能力及风险处置能力;

4.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条件。

不符合上述任一条件的,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书面《不予受理告知单》(见附件4)。

第十二条 交易场所在获得市金融工作部门批复后1个月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后的5个月内经区金融工作部门向市金融工作部门申请开业,并符合以下开业条件:

1.上线交易品种及其交易制度须与设立审批时报批的材料相符;

2.交易系统须符合安全、稳定、合规标准,并提交有资质第三方出具的业务系统安全测评报告和业务系统检测报告;

3.经现场勘验具有与开展交易业务相符合的经营场所,且该经营场所须与注册地址一致;

4.已志愿加入行业自律组织或已递交加入行业自律组织申请;已接入登记结算平台,并签订了登记结算协议。

市金融工作部门组织进行现场检查,通过检查的,由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书面开业通知。未通过检查的,由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书面限期整改通知。未按期完成整改的,由市金融工作部门报请市政府批准,取消交易场所企业名称中“交易”或“交易所”字样,并核减企业经营范围中的交易业务,不再纳入本市交易场所管理范围。

(二)变更审批

第十三条 交易场所申请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须经审批后方能进行变更,即:

1.因变更交易品种或交易方式而变更交易规则的;

2.因调整交易范围而调整企业经营范围的;

3.在市政府批准的交易范围内,新设涉众(面向不特定自然人投资者)交易品种的;

4.分立或合并;

5.其他重大事项,包括以下情形:

(1)住所迁出本市或迁出原区行政区域的;

(2)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3)市金融工作部门认为需要审批的其他重大事项。

凡不属于上述情形的,由市金融工作部门会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后办理。

第十四条 交易场所申报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变更审批事项的,由区金融工作部门初审后报市金融工作部门,市金融工作部门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组织专家评审, 并将评审意见作为报请市政府意见的参考依据,由市金融工作部门报市政府审批,或经市政府授权审批。对于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变更审批事项涉及工商登记事项变更的,申请方持批复意见向区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有关评审程序和评审要求,将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交易场所申报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变更审批事项的,申请方须提交《关于交易场所变更的申请书》(见附件5)等申请材料。

第十六条 区金融工作部门就变更审批事项出具的初审意见须包含以下内容:

1.申请材料齐全;

2.申请材料内容符合《管理办法》及本实施细则的要求;

3.区金融工作部门对申请方就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所涉事项进行变更的意见;

区金融工作部门需参照《关于交易场所变更事项的初审意见》(见附件6),向市金融工作部门出具书面初审意见。

(三)变更备案

第十七条 交易场所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需到市金融工作部门备案:

1.变更名称;

2.变更注册资本;

3.变更住所(不含第十三条第5.(1)项);

4.变更法定代表人;

5.变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6.变更股东(不含第十三条第5.(2)项);

7.修改章程;

8.变更交易品种(不含第十三条第3项);

9.变更交易规则(不含第十三条第1项);

10.注销;

11.市金融工作部门认为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交易场所进行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事项变更备案涉及工商变更及备案事项的,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完成登记备案后,须于10个工作日内向区金融工作部门提交本实施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材料,区金融工作部门对于申请材料齐全、内容准确完整并符合相关规定的,须于10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报市金融工作部门备案,由市金融工作部门抄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交易场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完成登记备案后,未按照上述规定向市金融工作部门申请备案的,市金融工作部门将约谈交易场所相关负责人并限其改正。

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第1至6条规定的备案事项,须符合《管理办法》及本实施细则对交易场所设立条件的相关规定,否则,市金融工作部门将约谈交易场所相关负责人并限其改正。

第十九条 交易场所申报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变更备案事项的,申请方须提交《关于交易场所变更备案的申请书》(见附件7)等申请材料。

(四)特别事项

第二十条 交易场所发生多个事项同时变更的,须按本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同时报请批准或进行备案,如变更事项中同时具有需报请批准事项和需备案事项的,须按照报请批准的相关规定提交材料并履行程序。

第二十一条 根据《管理办法》及本实施细则规定,需经审批或备案事项,交易场所须向区金融工作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具体要求依照《提交材料要求》(见附件8)。

第二十二条 各交易场所不得将其所获交易资格或交易平台进行出租、出借或变相出租、出借。凡交易场所以外的任何机构或非交易场所管理层成员,均不得管理或运营交易场所的交易业务。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三条 交易场所须制定依法合规的交易规则,交易规则中须对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及时在交易场所网站上对外公布。

第二十四条 交易场所须制定依法合规的风险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公平交易制度、投资者信息保密制度、会员管理制度和纠纷解决制度等,并及时在交易场所网站上对外公布。

第二十五条 交易场所须制定会员管理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加强会员管理。

交易场所实行会员制的,须设置合理的会员准入条件,交易场所须与会员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交易场所须建立健全会员监督管理机制,履行对会员合规管理职责。

会员不得通过盈利承诺等欺骗手段诱导投资者入市交易,不得进行代客交易,不得拒绝投资者进行其账户信息查询,不得收取客户交易资金。

对于会员代理多家交易场所的,交易场所须在其网站上对外公布其会员名称,并明示会员所代理其他交易所名称。

第二十六条 交易场所需具备与业务相适应的交易场地。交易系统须符合安全稳定要求。交易系统和交易数据需及时进行备份管理,并接受监测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本市建立统一的登记结算平台,并制定管理办法。

该登记结算平台,由在本市设立的交易场所自愿联合发起并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运营。

各交易场所须接入登记结算平台。未接入登记结算平台的交易场所,须制定接入计划并报市金融工作部门同意。

第二十八条 交易场所须对应每种不同交易制度制定相应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严格投资者准入要求。

商品交易仅限于现货交易,其参与者仅限于有实物现货需求的投资者。

交易场所的投资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

交易场所在投资者开户前,须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做好风险承受能力测试,签订入市协议书、交易资金第三方存管协议等合同,并加强投资者教育,向投资者充分揭示交易市场存在的投资风险,提示投资者谨慎投资,并做好相关材料的留存归档。

交易场所需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接待、解决投资者的投诉、举报等相关事宜,并建立健全纠纷解决制度。

第二十九条 交易场所须向市金融工作部门指定的信息监测平台报送信息,在信息监测平台投入运行以前,交易场所报送信息,须遵

守以下规定:

交易场所须于每周一向区金融工作部门及市金融工作部门同时报送本交易场所开展的涉众交易业务上周交易数据。

交易场所须于每月月初五个工作日内向区金融工作部门及市金融工作部门同时报送上一月度交易数据,并抄送各自行业主管部门。

交易场所须于每季度开始前十个工作日内向区金融工作部门及市金融工作部门同时报送上季度工作报告,并抄送各自行业主管部门。

交易场所须于每年第一季度结束前向区金融工作部门和市金融工作部门同时报送上一财务报告,并抄送各自行业主管部门。

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市金融工作部门认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交易场所报送专项报告。

市金融工作部门如经核查发现报送内容有虚假、错误或遗漏之处,将通知交易场所限期加以纠正补充。各交易场所须在接到市金融工作部门对上报资料予以补正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正,无合理理由逾期不改正的,视为违反监管规定。

第三十条 交易场所须严格按照工商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品种、交易制度依法经营,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或者变相吸收公众资金,不得通过公开方式发布募集资金的广告或虚假宣传,不做保本付息、定期回购或给付回报的承诺。

交易场所须建立与所从事交易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和体系,根据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等具体情况,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度量、防范和处置,满足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

交易场所须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开展异常情况处理、违约处理、风险处置和应急处置等有关风险控制工作。

交易场所须配备风险控制人员,专职从事交易场所风险控制工作,并及时向交易场所的高管和监管部门反馈风险信息。交易场所高管人员、风险控制人员须了解所从事的产品交易风险,参加相关业务培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交易场所须明确有关交易、结算、交割等环节的审核、评估、批准及交易信息系统的操作权限、程序和行为规范,有效防范工作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交易场所须建立审计制度,审计报告上报市区两级金融工作部门。

第四章 监管

第三十一条 交易场所须接受和配合市金融工作部门或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对其交易品种、交易规则或交易方式的监督和管理,并需及时按照相关整改或处置要求办理。

第三十二条 北京市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联合每年对交易场所的经营管理、业务活动、财务状况等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可采取下列措施:

1.询问交易场所工作人员,要求其对被检查事项作出解释、说明;

2.查阅、复制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3.检查交易场所的交易、结算、登记及财务等系统;

4.约谈交易场所高管人员及其他与被检查事件有关的工作人员;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交易场所须积极配合现场检查,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交易场所在上现场检查中未被发现有违规行为,且本符合本实施细则各项监管要求的,本可免予接受现场检查。

第三十三条 市金融工作部门可将对交易场所日常监管情况,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也可通过本市企业信用系统向社会公 开交易场所违规事项。

市金融工作部门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不定期向社会公开已通过审批的交易品种。

第三十四条 区金融工作部门须设置专门岗位,配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交易场所进行监管,并须将相关岗位和人员的配置情况报市金融工作部门备案。区金融工作部门协助市金融工作部门对辖区内的交易场所进行日常监管,独立或配合市金融工作部门,对辖区内交易场所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置。

区金融工作部门须按季度向市金融工作部门提交辖区内交易场所运营及风险监管情况报告,或应市金融工作部门要求提交专项报告。

第三十五条 交易场所在经营过程中,区金融工作部门若发现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须及时报告市金融工作部门,并协助市金融工作部门采取约见谈话、发警示函提示风险等方式及时处置,要求交易场所进行整改:

1.交易规则、交易品种未按规定报批报备的;

2.未按照规定披露交易信息的;

3.未按照规定提供报表、报告的,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的;

4.未按规定向市金融工作部门报送信息,或所报送信息内容有虚假、错误或遗漏之处,且在接到市金融工作部门对上报资料予以补正通知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无合理理由不予改正的;

5.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交易业务的;

6.拒绝或者妨碍非现场监管或现场检查的;

7.业务规则、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未有效执行,可能或已经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的;未制定或未报送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风险管理或者内部控制等存在较大缺陷,经营管理混乱,可能影响交易场所经营安全或者交易安全的;

8.业务系统存在重大缺陷,可能造成有关数据失真或者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

9.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重大关联人出现停业、重大风险或者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情况,可能影响交易场所持续经营的;

10.存在可能影响客户交易安全纠纷的;

11.没有接入登记结算平台、不符合有关客户资产保护或者客户资金安全存管规定,可能影响客户资产安全的;

12.投诉举报集中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且交易场所存在相关责任的;

13.未加入自律组织或登记结算平台的;

14.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市金融工作部门可会同相关部门责令其取消违规交易品种、停止违规交易行为、不得新增交易会员或停止开展新设交易业务,并将相关违规信息通知结算机构的监管部门。市金融工作部门可报请市政府交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交易场所不得继续使用企业名称中“交易”或“交易所”字样,并核减企业经营范围中的交易业务,不再纳入本市交易场所管理范围。

第三十六条 区金融工作部门须配合市金融工作部门,对其所辖区域内交易场所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置。

第三十七条 交易场所发起设立行业协会组织,为会员服务,维护行业利益,建立第三方纠纷解决机制,开展行业自律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在本实施细则实施之日前已经设立的交易场所,不符合本实施细则任何规定的,在60天内需完成整改。对于未通过市金融工作部门组织验收的,市金融工作部门有权依照本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对违规交易场所进行处置。

第三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金融工作部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

本实施细则未予规定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执行。

篇8: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

分级监管是突出监管重点, 提升监管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领域, 国内就如何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管理进行了大量探讨, 但多集中于前期的分级研究上, 对分级后的管理建议主要体现为监管强度的差异[1,2]。对监管部门而言, 监管工作既涉及到作业场所现场的监管, 也涉及到现场监管实施前的决策, 例如分级监管强度的确定, 以及监管资源的合理分配等[3]。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 对如何有效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1 监管原则

分级监管的目的在于突出工作重点, 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最为需要的环节, 而且, 分级监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工作, 因此,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应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动态管理、分类与分级监管的原则。对较低风险企业, 以指导为主, 向企业提供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信息, 推动其自律;对中等风险企业, 要指导与监督并重, 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对风险较高的企业, 要通过加大监督力度, 以推动企业认真整改, 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组织管理等措施, 降低职业危害风险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

2 监管决策

2.1 确定重点监管区域

不同行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企业构成情况、可利用的监管力量、职业危害管理状况以及可利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状况等因素存在差异, 其发生职业病或者职业危害事故的风险因此不同, 对于职业病高发、高危职业危害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当确定为重点监控领域以加强监管。区域职业危害监管优先顺序主要根据区域职业危害风险的大小确定, 即对风险较高的区域从政策上优先予以考虑, 并针对导致该区域职业危害风险升高的主要原因, 从加强监管力量配备、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改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等方面采取措施, 以促进该区域职业危害风险水平的降低。

2.2 确定作业场所监管优先顺序

对于每一个行政区域而言, 区域内存在众多的企业或作业场所, 由于其职业危害风险存在差异, 因此, 应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水平的高低确定监管的优先顺序, 对于职业危害风险较高的作业场所予以优先监管与重点监管, 以促进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持续与有效改进。

2.3 确定不同职业危害风险等级作业场所的监管频次

对于不同职业危害风险级别的企业或者作业场所, 应根据辖区内可利用的监管力量、监管工作效率, 对不同职业危害风险等级的企业或作业场所实施分级监管。计算示例如下:

undefined

式中, F—不同职业危害风险等级企业或作业场所监管频次;I—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等级指数; P—区域内可利用的监管力量;E—监管工作效率;K—常数项。

2.4 分配区域职业危害控制资源

2.4.1监管力量配备

监管资源状况是影响区域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且不同区域差异较大[4,5,6]。影响不同区域监管资源分配的要素主要包括, 区域职业危害风险水平、区域内企业与从业人员的总量及其分布情况等。因此, 可以根据行政区域内上述要素的情况、我国当前职业危害监管力量的总体配备水平以及职业危害风险水平确定不同区域职业危害监管力量的配备, 计算示例如下:

区域职业职业危害监管人员数undefined

式中, N—区域内工业企业工人数;σ—全国职业危害监管人员平均配备水平或建议配备水平;RQ—为某区域职业危害风险值;R—为同期全国职业危害风险均值。

2.4.2 技术服务力量配备

不同地区的职业危害总体状况差别较大, 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7,8,9], 因此, 监管资源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都宜根据特定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同职业危害监管资源配备情况类似,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也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职业危害总体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进行分配。此时, 不同区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配备水平计算示例如下:

区域职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数undefined

式中, N—指区域内工业企业工人数;δ—全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平均配备水平或建议配备水平;RQ—为某区域职业危害风险值;R—为同期全国职业危害风险均值。

2.5 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有关工作

2.5.1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宜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和企业从业人数的差异, 对企业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配备具有资质的专职或者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分别提出要求。

2.5.2 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

对于职业危害风险级别不同的企业或者作业场所, 其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周期不同, 风险等级越高, 检测评价周期越短。

2.5.3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为促进职业危害风险等级较高作业场所有针对性地改进职业危害控制工作, 宜对职业危害风险较高的企业实施现状评价, 以确定导致风险升高的原因并促进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

2.5.4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监护

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2007) 规定的职业健康体检周期, 结合企业或者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级别, 实施作业人员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

3 监管实施

3.1 组织实施程序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的组织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10]。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的组织实施程序包括:启动 (需求分析) 、风险评估、风险分级、分级监管、企业整改与分析总结几个阶段的内容, 如图1所示。

3.2 阶段工作目的与内容

每一阶段的目的与具体工作内容见表1。

3.3 动态管理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不同的分级监管周期构成。分级监管工作启动以后, 对于风险相对较高的作业场所, 需要不断改进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 以降低职业危害风险。因此, 一个周期的分级监管工作结束之后, 需要再次评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由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定与日常监管工作密切结合, 且评定周期应包含监管工作, 因此,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定周期的设定应考虑上述内容。

4 配套规章制度建设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的推动及其效果离不开配套规章制度的规范与支持, 因此, 应加强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 其建设的具体内容宜包含分级监管原则、监管决策、监管组织实施等上述所探讨内容。

5 总结和展望

分级管理理念广泛应用于各类管理工作, 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领域, 我国原劳动部曾制定过若干分级管理办法对粉尘、毒物、噪声等岗位或者作业进行分级管理, 近年来卫生领域有关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11]。当前, 我国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形势较为严峻, 采取分类与分级监管方式, 有助于突出工作重点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既包括重点监管领域的确定、有关资源的分配, 以及对不同职业危害风险等级企业日常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等, 也包含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上述内容的科学合理确定是有效推进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的基础, 也是构建有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作业场所危害监管工作实施不同阶段有关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程序和制度建设等内容, 但若干关键技术环节的重要参数、指标或者要求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合理确定, 从而为建设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震伟, 朱磊.量化分级管理——职业卫生监管的新模式[J].劳动保护, 2006, (12) :74~75LU Zhen-wei, ZHU Lei.Supervision by quantified graduating:new mode for occupational supervision[J].Labour Protection, 2006, (12) :74~75

[2]任卫国, 潘春生, 徐巧生, 等.职业卫生监督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可行性探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0 (3) :172~173REN Wei-guo, PAN Chun-sheng, XU Qiao-sheng, et al.Feasi-bility exploration on quantified grading of occupational health su-pervision[J].Anhu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 10 (3) :172~173

[3]张忠彬, 孙庆云, 郭金玉, 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影响因素及其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2) :35~39ZHANG Zhong-bin, SUN Qing-yun, GUO Jin-yu, et al.Study on quantity assessment of factors affectin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at workpla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 (2) :35~39

[4]李涛, 张敏, 苏志, 等.我国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3, 29 (4) :201~202LI Tao, ZHANG Min, SUZhi, et al.Analysis on establishing sta-tu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gency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staff in China.Industri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2003, 29 (4) :201~202

[5]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EB/OL].Heavy responsibili-t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Taian city[EB/OL].http://www.tawsjd.gov.cn/list.asp-art-id=742

[6]余顺先, 张忠, 陈辛幸, 等.六盘水市职业卫生监管现状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7, 22 (1) :24~26YUShun-xian, ZHANG Zhong, CHEN Xin-xing, et al.Analysison statu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supervision in Liupanshui city[J].Occupational Health and Damage, 2007, 22 (1) :24~26

[7]夏天南.徐州市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2 (5) :83~87XIA Tian-nan.S Discussion of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in Xuzhou[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 (5) :83~87

[8]江门市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EO/BL]Status and countmeasures for pren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supervi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in Jiangmei city[EB/OL].http://jmhe.jiangmen.gov.cn/ReadNews.asp/NewsID=1964

[9]王超英, 李勇强, 黄梅菊, 等.广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8, 26 (2) :104~106WANG Chao-ying, LI Yong-qiang, HUANG Mei-ju, et al.Inves-tiga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technique service agency in Guangxi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2008, 26 (2) :104~106

[10]周建新, 任智刚, 刘铁民.基于风险优先的分级监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2 (3) :23~27.ZHOUJian-xin, REN Zhi-gang, LIU Tie-min.Research on in-spection based rank by risk priori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 (3) :23~27

上一篇:基层团委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班级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