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4-05-13

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通用8篇)

篇1: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单位】809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8-16 【生效日期】1996-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6年8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 第一条(依据)

根据《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在本市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以及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 第三条(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

上海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主管部门。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负责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具体管理工作。

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县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业务上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各级公安、工商行政、卫生、物价、财政、税务、环保、广播电影电视、旅游、劳动、房产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本细则。

第四条 第四条(开办营业性舞厅的条件)

开办营业性舞厅,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其中经营场所的标准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包括:

(一)营业场地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

(二)舞池面积占营业场地面积的比例:交谊舞厅为40%以上,迪斯科舞厅和歌舞厅为30%以上;

(三)有两个以上的出入通道,出入通道口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和向外开启的门;

(四)舞池与休息座设置分开;

(五)有衣物寄放室;

(六)举办演出活动的,设置固定的演出舞台。

第五条 第五条(开办营业性音乐茶坐的条件)

开办营业性音乐茶座,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其中经营场所的标准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包括:

(一)营业场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二)出入通道口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和向外开启的门,其中营业场地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设置两个以上的出入通道;

(三)举办演出活动的,设置固定的演出舞台。

第六条 第六条(开办营业性卡拉喔凯厅的条件)。

开办营业性卡拉喔凯厅,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其中经营场所的标准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包括:

(一)营业场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二)供点唱的歌曲在1000首以上;

(三)出入通道口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和向外开启的门,其中营业场地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设置两个以上的出入通道;

(四)设置包房的,市区不少于10间,郊县不少于5间,每间包房的使用面积在8平方米以上;包房门无内销装置;包房门或者沿过道一侧的隔离墙离地1.2米起安装透明材料,透明材料面积在0.4平方米以上,透视清晰。

第七条 第七条(开办营业性游戏机房、游艺机房和台球室的条件)

开办营业性游戏机房、游艺机房或者台球室,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其中经营场所的标准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包括:

(一)游戏机房的营业场地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游艺机房的营业场地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台球室的营业场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二)游戏机房、游艺机房内部通道的宽度在2米以上,台球室内球台间距在1.5米以上;

(三)出入通道口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和向外开启的门,其中营业场地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设置两个以上的出入通道。

第八条 第八条(举办各类表演活动的营业性餐厅的条件)

举办各类表演活动或者设置卡拉喔凯设备供顾客娱乐的营业性餐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所的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上岗合格证》;

(二)营业场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三)有演出活动的,设置固定的演出舞台;

(四)设置包房的,包房门无内销装置;包房门或者沿过道一侧的隔离墙离地1.2米起安装透明材料,透明材料面积在0.4平方米以上,透视清晰。

第九条 第九条(开办营业性文化游乐场的条件)

开办营业性文化游乐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所的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上岗合格证》;

(二)有符合标准的经营场所;

(三)活动器具的安装和使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标准;

(四)消防设施齐全有效,并取得消防合格证书;

(五)有规定的数额的注册资金;

(六)有必要的管理制度。

第十条 第十条(成立演出队的条件)

成立营业性演出队,应当符合《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条件是指:

(一)有具备中等以上学历、熟悉业务并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队长资格证》的负责人;

(二)有必要的乐器等演出器材;

(三)有两套以上的表演节目。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成立时装表演队的条件)

成立营业性时装表演队,应当符合《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条例》第十二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条件是指:

(一)有具备中等以上学历和一定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并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队长资格证》的负责人;

(二)有8名以上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演员证》的演出人员。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申请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提交的材料)

申请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场所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取得的《上岗合格证》;

(三)经营场所建筑平面图;

(四)经营场所的消防合格证书;

(五)活动器具的名称、种类和用途等资料;

(六)经营场所的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房屋租赁合同。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申请举办文化娱乐比赛活动应当提交的材料)

以广告性赞助形式或者收取报名费举办文化娱乐比赛活动的,举办单位应当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组织机构成员的名单;

(三)比赛的组织安排情况;

(四)费用预算报告及落实情况。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禁止举办营业民生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禁止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医院、陵园、公墓、中小学校、幼儿园、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场所内举办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

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200米的范围内开办游戏机房和游艺机房。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照明要求与声级控制)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内的照明和声级控制应当符合卫生部批准的《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的规定。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经营活动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噪声影响他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人员容量标准)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人员容量标准,按以下人均拥有的营业场地面积计算:

(一)交谊舞厅为2.5平方米/人,迪斯科舞厅和歌舞厅为2平方米/人;

(二)音乐茶座和卡拉喔凯厅为1.2平方米/人。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各种娱乐项目,应当分别核定人员容量,分别售票。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根据核定的人员容量,合理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具体标准由市公安部门会同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音像制品的使用规定)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使用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目录,并交验证明音像制品出版单位、著作权人的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文化娱乐活动内容的要求)

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营业性餐厅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应当文明、健康,不得播放或者表演反动、淫秽和其他内容不健康的节目。

营业场地面积不满150平方米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营业性餐厅,不得举办时装表演、歌舞表演和其他大型表演活动。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游戏机房从事经营活动的限制)

游戏机房的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经营活动:

(一)设置含有反动、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有害内容的游戏机;

(二)设置老虎机、苹果拼盘机、牌机及类似的游戏机;

(三)利用游戏机从事换取现金、奖券、奖品的有奖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游艺机房从事有奖经营活动的要求)

游艺机房的经营者利用游艺机从事有奖经营活动的,应当将奖品目录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价格管理)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必须实行明码标价,做到价目齐全、标准准确。对消费者规定最低消费水平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必须在门口标明最低消费水平的数额。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合同备案)

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营业性表演活动的,当事人各方应当按照《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签订书面演出合同,并按照下列规定向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演出合同备案手续:

(一)在星级宾馆内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营业性表演活动的,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在其他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营业性表演活动的,报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所在地的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演员变更)

营业性演出队和时装表演队变更演员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稽查)

文化娱乐市场的稽查人员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进行稽查。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稽查人员的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稽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向当事人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统一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稽查证》。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有关用语的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文化游乐场,是指设置主题游戏、缩微景观欣赏,穿插文艺演出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细则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施行日期与废止事项)

本细则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人民政府1992年5月29日发布的《上海市营业性文化娱乐业管理办法》和1993年12月6日发布的《上海市营业性游戏机娱乐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文号】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5号 【发布日期】1993-12-21 【生效日期】1994-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3年12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5号令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上海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图书报刊批发、零售和出租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 第三条 市新闻出版局是本市图书报刊市场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图书报刊市场管理处(以下简称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具体负责本市图书报刊市场的管理工作。

各区、县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图书报刊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经营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本市需从事图书报刊批发业务的单位和从事图书报刊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个人,必须按照《上海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程序申请领取《上海市图书报刊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经营业务。

《许可证》每年复核一次。逾期未经复核或复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继续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

第五条 第五条 外省市图书报刊出版、发行单位需在本市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必须持其所在地的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或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文件和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颁发的营业执照,按《条例》规定的程序向本市的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许可证》,并向其在本市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在本市开展经营业务。

第六条 第六条 申请从事图书报刊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除具备《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的合格证书;

(三)使用固定经营场所的有效文件。

第七条 第七条 申请从事图书报刊零售、出租业务的个人,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本市常住户口证明;

(二)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证明;

(三)待业证明;

(四)经营图书报刊业务培训的合格证书;

(五)使用固定经营场所的有效文件。

第八条 第八条 从事图书报刊批发业务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条例》的规定从事有关业务。

本市邮电部门所属的报刊销售网点,可根据有关规定和《许可证》核准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从事国内报刊的批发业务。

批发图书报刊,应开具发票。发票上应注明书名、册数、价格和《许可证》编号。

图书报刊批发单位应按规定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海市图书报刊发行业务统计表》。

第九条 第九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应按《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经营地点从事经营业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不得向无《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购进图书报刊或为无《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代销图书报刊。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购进图书报刊必须建立进货记录制度,进货凭证至少应保存半年,以备核查。

第十条 第十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需经营古旧图书报刊业务的,应向市书刊市场管理处提出申请,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应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的十天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出租的图书报刊,必须经所在地的区、县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检验章后,方可出租。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需在《许可证》核定的经营地点以外的场所举办图书报刊展销活动的,承办单位应在展销活动开始的十天前向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办理审批手续,并向展销所在地的区、县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商品展销活动的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除列入市邮电部门统一征订目录的报刊外,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从外省市出版社或发行单位购进图书报刊在本市销售的,必须在销售前向市书刊市场管理处申报并交验有关出版、发行的证明及图书报刊样本,经批准后方能在本市销售。

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应在收到上述证明及图书报刊样本后的两天内予以答复。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图书报刊的广告、征订单,不得使用宣扬反动、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以及破坏民族团结或其他有害内容的画面或文字,不得作虚假宣传。

内部发行的书刊以及非正式出版物,不得登广告。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出版单位出版的内部发行的图书报刊,必须由其自办的发行部门或由新华书店按规定范围发行,不得向其他图书报刊经营单位或个人批发。

非出版单位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编印的内部图书报刊,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图书报刊市场检查人员发现有禁止销售、出租的图书报刊时,应予以扣留或封存。必要时可检查图书报刊经营者的进货凭证和进货帐目。

图书报刊市场检查人员应在三天内将扣留、封存的图书报刊样本送市书刊市场管理处认定。

禁止销售、出租的图书报刊种类,应以市新闻出版局的书面鉴定和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公布查禁的图书报刊目录为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应缴纳管理费。

管理费的收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预算管理。具体的缴纳办法和标准,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会同市新闻出版局确定。

第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条例》和本细则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新闻出版局、市书刊市场管理处或区、县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按规定分别给予处罚:

(一)无《许可证》擅自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没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个人擅自经营图书报刊批发业务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向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擅自变更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范围、方式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涂改、转让、出租或出借《许可证》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图书报刊批发单位向无《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批发图书报刊,或图书报刊零售、出租单位和个人从无《许可证》者购进图书报刊的,没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擅自经营国外和香港、澳门、台湾出版的图书报刊的,没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

(六)未经批准,在《许可证》核定的经营地点以外的场所举办图书报刊展销活动,或擅自举办国外和香港、澳门、台湾出版的图书报刊展销活动的,责令停止展销活动,没收非法所得。

(七)在《许可证》核定的经营地点以外的场所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或在经营场所未张挂《许可证》的,处以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

(八)擅自销售直接从外省市批购的图书报刊的,责令补办验证手续,并处以每种图书报刊五百元的罚款。

(九)擅自出租未经审核批准的图书报刊的,没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十)在书报广告或征订单中使用宣扬反动、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以及破坏民族团结或其他有害内容的画面或文字的,或为内部书刊以及非正式出版物做广告的,责令收回或消除广告、征订单。其中,在书报广告或征订单中使用宣扬反动、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内容的画面和文字的,按《上海市查禁有害出版物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一)违反发行内部图书报刊的规定,公开陈列,或在市场上销售内部发行的图书报刊的,没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执行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第十项时,对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图书报刊批发单位不报或逾期不向有关部门报送《上海市图书报刊发行业务统计表》的,统计管理部门可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从事图书报刊经营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不按期缴纳管理费的,管理部门可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新闻出版局、市书刊市场管理处和区、县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及没收非法所得应开具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罚没款收入上缴国库。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图书报刊市场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按《 行政复议条例》和《 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条例》所称的年历,包括年历画、挂历、日历和台历等出版物。

《条例》所称的图片,包括宣传画、年画、中堂画和门联等出版物。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条例》和本细则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起施行,****年七月一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篇3: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对策探讨

但是, 就现实情况而言, 上海房地产市场明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心区、浦东新区及各区县之间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还有较大差异, 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区域投资增幅过大, 有的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价格上涨过快, 不利于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 既有在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 政府调控经验不足、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的因素, 也与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机制没有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当前进一步推进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就是要完善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机制, 完善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 为了保证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 必须从宏观调控、市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一、利用金融政策,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

外部因素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 金融政策可以很好地调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步伐。

从资金来源看, 房地产投资资金主要来自贷款、外资、自筹资金、订金和预付款、个人按揭。目前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 需求量的下降必然带来预付款、订金数量与个人按揭贷款的减少。同时, 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波动性的忧虑也使其进一步收缩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 以避免承受因为房地产市场衰退所带来的风险。因此,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源头”有被抑制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可能造成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因素, 一方面, 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可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回复房地产开发企业信心的政策, 适度放宽房地产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规定;另一方面, 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要将自身发展目标和开发战略放在这个大局中加以调整, 应该更加注重开发产品的品质,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

二、合理使用税收杠杆

健全和完善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可以在经济波动初期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机制, 在经济出现大幅波动时, 在行业上有区别地出台相应的政策, 是可以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平衡的。当房价快速上涨是由于投机炽热造成时, 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的税收政策, 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实际上, 2005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产新政, 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 当政府再次面对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时, 对以往政策的实施结果就需要进行验证和数据分析, 就需要对执行政策后的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测算。如果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求增加, 尽管很大程度上是“提前透支”的需求, 再增加交易环节的税收对抑制住房需求未必很有用, 反而容易转化为交易的成本, 进一步推升房价。由于只考虑到对卖方市场的限制, 希望通过调整二手房交易税收来限制购房者的投机行为, 却忽略了买方市场的购买力, 制约了二手房的合理流动, 从而可能加剧了房价的上涨。因此政府应该细化贷款政策, 宜对初次置业者与再次置业者区别对待, 鼓励并帮助首次置业者购房;同时在目前阶段, 还宜降低对房屋流通的税收, 提高对保有房屋的税收, 从而盘活闲置住房, 降低购房者的成本。

三、改革、完善土地供应体制

在房地产市场中, 要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有计划地进行土地供给, 并合理控制土地交易价格的增长幅度。

对土地市场的调控, 应该按照控制增量、力求平衡、盘活存量的要求, 合理规划土地的供给数量, 优化土地的供给结构, 严格土地招投标制度, 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供应总量要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需要, 要从结构上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

1.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

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 在扩大收购储备范围上下功夫, 结合旧城改造、城市土地整理和工业企业搬迁, 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一步将城市的各类存量土地、划拨土地和各种闲置土地集中统一管理, 积极发挥土地收购储备的蓄水池作用, 为调控土地市场, 进而调控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使之发挥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 加大政府对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

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为契机, 认真清理房地产开发和非农业项目建设中的闲置土地,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按照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 区别情况依法做出处理, 并明确闲置时间未满两年的, 限期开发;对闲置超过两年的坚决收回, 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通过对闲置土地的处理, 加快房地产开发进度, 增加适销对路的商品房的有效供给能力, 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加强建设工程的监管力度, 完善措施, 对未按规定建设的项目进行依法处理。

3. 加快地价监测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城市地价监测点和基准地价动态更新系统及地价信息发布、查询系统,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对全市供地价格进行监测, 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为市场提供价格导向, 避免盲目追求土地拍卖“天价”。

4. 改变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结构

政府要把土地收入的相当部分拿出来作为经济实用房与廉租房的投入或补贴, 通过大规模扩大住宅供给来缓解住宅供求关系, 特别是要给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住宅保证。土地实行的批租制度转变为公开拍卖制度后, 土地价格就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进而导致了房价出现成本推进的加速上涨。各级政府就应当将相应的土地或土地收益作为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投入, 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以缓解这部分群体为了安身之所而加入购房大军所造成的对整个商品房市场供应的压力。

四、加快调整和完善房地产供给体系

继续加强住宅建设, 特别是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 搞好普通商品房建设, 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控制商业营业用房建设, 特别是严格控制高档写字楼、别墅和高档公寓建设。进一步搞活住宅二级市场, 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和市场服务。调整和优化房地产企业组织结构。

1. 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

制定完善地经济适用房购买制度, 使真正困难的群众优先购买经济房。每年确保一定比例地经济适用房新开工建设, 同时, 严格控制经济适用房准购条件, 防止经济适用房成为新的炒卖房源。

2. 大力发展中低档普通商品房

要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发中低档的普通商品住宅, 有关政策要主动倾斜, 以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总量。同时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的各项工作, 使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尽早拿到住房补贴。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中低价位的二手房或经济适用房, 要全面开放房地产二级市场, 取消不利于二手房市场交易的各种限制措施, 合理调节交易各方的收益分配办法。同时还要逐步调整普通商品房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水平的平衡点。

3. 完善廉租房供应体系

每年要从经济适用房中安排一批政策性房源, 专项用于解决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对部分收入低、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居民, 由政府提供福利性的廉租房;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要适时调整放宽廉租房的申请条件和标准, 进一步扩大廉租房的社会保障面。

4. 适度发展高档商品房。

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及其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高档商品房市场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品质, 应适度发展高档商品房、连排别墅、花园别墅和景观房产, 引导有购买能力的居民购买。

5. 控制非住宅类用房的建设

上海市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需要建设相当数量的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房, 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 非住宅用房开发的面积占总房地产开发面积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否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短缺。, 这个问题在2008年已经凸显, 这就容易造成在今后2~3年内, 商品住宅供应量的下降, 直接影响商品房价格的走势。

五、严格监控个人贷款不良率

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 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也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动荡。虽然我国银行业没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类型的金融产品, 但这次危机也提醒银行业要做好个人住房贷款的放贷和不良率监控。

1. 掌控个人贷款客户的信用度

美国次级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客户信用度差, 还款能力的不确定。银行业间要避免行业内恶性竞争, 认真掌控个人贷款客户的信用度, 防止客户提供虚假信息, 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贷款出现的机率。

2. 加强个人贷款不良率的监控

房地产市场偏热或者过热, 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个人贷款不良率的上升。因此在市场有偏热或者过热的趋势的时候, 就应该加强个人贷款不良率的监控, 及时处置不良资产, 减少不良资产的损失, 避免不良趋势的蔓延。

六、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 减少人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

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 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 使整个房地产市场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让购房者不再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例如在商品房预 (销) 售活动动态监管方面, 如商品房基本情况、预 (销) 售范围、销售进度、销售动态等信息, 及时、全面、准确在网上备案系统和销售现场进行公示;还有在商品房预 (销) 售管理方面, 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 不得非法销售商品房, 不得以认购 (包括认订、登记、选号等) 收取预定款性质费用等各种形式变相预售商品房。

另外还要从政策、法规上明确认定虚假欺骗行为, 对“囤地不开发”、“捂盘惜售”、“虚高报价”等行为进行量化, 使整个房地产市场都明确规范行为的底线, 也为处罚明确了标准。

七、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 准确及时地采集数据, 客观全面地分析, 为各级政府实施房地产市场监测, 客观全面地分析情况, 为各级政府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为房地产企业投资经营和居民消费提供信息参考。

1. 强化数据采集, 整合信息资源

在开发项目预售许可前, 要依托房地产开发管理业务系统, 通过落实项目手册制度, 加强信用档案管理, 建立和完善开发项目管理系统等管理手段, 采集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资金投入、拆迁安置、建设进展等信息, 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依托房地头交易登记管理业务系统, 实时采集市场信息。通过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 建立楼盘表, 采集商品房供应总量 (分布、套数、面积) 、供应结构 (用途、户型) 、供应价格等信息。要通过建立楼盘表等方式, 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采用统一的楼盘和居室编号等识别信息, 加强所采集数据的整合工作。积极加强与金融、土地、计划发展、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通过房地产市场信息预留的数据接口, 实现信息共享。

2. 加强信息分析, 完善信息发布

要加强市场信息分析, 形成定期市场分析报告。要充分利用现有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生成的动态数据, 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认真加以分析, 重点关注供求总量、结构、价格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并定期形成市场分析监测报告。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3

篇4: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应运而生,明确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履行信息上传等义务,实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办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可追溯的食品种类

根据《办法》要求,上海市对十大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实施信息追溯管理,包括粮食及其制品、畜产品及其制品、禽及其产品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豆制品、乳制品、食用油以及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类别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10大类。

经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品种目录(2015年版)》现已公布,详见表1。

需要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有哪些

《办法》规定,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包括14类单位,即从事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屠宰厂(场)、批发经营企业、批发市场、兼营批发业务的储运配送企业、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中型以上食品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学校食堂、中型以上饭店及连锁餐饮企业等。

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需履行哪些义务

生产经营者的信息追溯义务主要是将下列两类信息上传至上海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一是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经营许可等基本信息;二是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餐饮服务环节产生的与追溯相关的信息,包括追溯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追溯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产地证明、质量安全检测、动物检疫等。

《办法》中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已分别对追溯食品生产企业、追溯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经营者、零售经营者、餐饮服务提供者等的信息上传义务做了明确规定。

篇5: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

(1995年10月27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7月7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8年11月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0年7月13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3年6月2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保障文化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下列场所:

(一)舞厅、卡拉OK厅;

(二)音乐茶座;

(三)游戏机房;

(四)游艺机房;

(五)台球室;

(六)国家或者本市确定的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本条例所称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是指:

(一)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中的各类营业性表演活动(包括时装表演活动);

(二)营业性餐厅中的各类表演活动;

(三)文化娱乐经纪机构和经纪人的中介活动。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市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以及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

第四条依法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应当文明、健康、有益、安全。禁止从事有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第五条本市对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二)制定本市文化娱乐市场发展规划,实行宏观调控;

(三)负责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四)负责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考核;

(五)对为繁荣本市文化娱乐市场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

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的市社会文化管理处负责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依照本条例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条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县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业务上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根据本市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规划,制定本区、县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区、县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四)对为繁荣文化娱乐市场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

第八条各级公安、工商行政、卫生、物价、财政、税务、环保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本条例。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九条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应当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第十条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所的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已经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上岗合格证》;

(二)具有符合标准的经营场所及配套设施;

(三)场所的建筑结构安全合理,消防设施齐全有效,并取得消防合格证书;

(四)卫生、通风、防噪声等设施符合标准;

(五)有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

(六)有必要的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成立营业性演出队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熟悉业务并经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合格的负责人;

(二)有已经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演员证》的演出人员;

(三)有必要的乐器和表演的节目;

(四)有必要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成立营业性时装表演队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负责人;

(二)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排练场所和演出必需的器材设备;

(三)有已经取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演员证》的演出人员;

(四)有规定数额的资金;

(五)有必要的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在本市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演出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并经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取得《演员证》。

艺术表演团体在职的专业演员要求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从事演出的,应当取得所在单位的同意,并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演员证》。第十四条设立文化娱乐经纪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具备一定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负责人及熟悉业务的从业人员;

(二)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设施;

(三)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有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

(五)有必要的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文化娱乐经纪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从事文化娱乐业务的经历。具体条件,由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或者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在星级宾馆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文化经营许可证》。

(二)在其他地方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审批意见,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提请核准报告之日起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经核准的由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文化经营许可证》。

(三)组建营业性演出队或者营业性时装表演队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演出许可证》。

(四)设立文化娱乐经纪机构或者个人从事文化娱乐经纪活动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文化经营许可证》。

经批准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其中,申请开办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还应当同时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十七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展示《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上岗时应当携带《上岗合格证》。

演出队、时装表演队和演出人员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演出时,应当携带《演出许可证》和《演员证》。

第十八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不得聘用无《演出许可证》的演出队和无《演员证》的演出人员从事演出。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安排无《上岗合格证》的场所负责人、音响师等有关工作人员上岗执业。

第十九条《文化经营许可证》、《演出许可证》、《上岗合格证》和《演员证》不得出借、出租、涂改或者伪造。

《文化经营许可证》、《演出许可证》、《上岗合格证》和《演员证》每年验证一次。第二十条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演出,当事人各方应当就演出内容、时间、场次、收入分成以及违约责任等签订书面演出合同,并向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不得超过规定的人员容量标准售票或者接纳消费者。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人员容量的具体标准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第二十二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应当使用经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激光视盘和其他音像制品。

游戏机房和游艺机房使用的机种及其游戏和游艺内容,必须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第二十三条禁止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进行赌博和色情活动。

营业性舞厅、卡拉OK厅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营业性游戏机房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接纳未成年人。

禁止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转承包经营。

第二十四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必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物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实行明码标价。

第二十五条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表演队或者个人来本市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应当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手续。

第二十六条外国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表演团体和个人来本市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演出,必须由承办单位持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领取《演出许可证》的手续。

第二十七条无《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需要举办临时性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应当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临时性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发布的演出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健康,禁止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

第二十九条文化娱乐经纪机构和经纪人,一年内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取消其经营资格,收回《文化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其工商登记。第三十条不得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中小学校、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以及本市规定的其他场所内举办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

第三十一条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文化娱乐活动的营业报表,向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第三十二条文化娱乐市场的稽查人员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遵守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稽查。

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稽查证件。

第三十三条对检举或者协助查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中的违法案件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社会文化管理处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以对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处以五百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的,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一)未按规定携带《演出许可证》、《演员证》或者《上岗合格证》的;

(二)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安排无《上岗合格证》的场所负责人或者音响师等有关工作人员上岗执业的。

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并处责令停业、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演出许可证》或者《演员证》。

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社会文化管理处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聘用无《演出许可证》的演出队和无《演员证》的演出人员的;

(二)出借、出租、涂改或者伪造《文化经营许可证》、《演出许可证》、《演员证》或者《上岗合格证》的;

(三)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表演队或者个人未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在本市从事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组织外国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表演团体或者个人来本市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演出的。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并处责令停业、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演出许可证》或者《演员证》。

第三十六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进行转承包经营的,由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表演或者播放反动、淫秽、色情作品的,或者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进行赌博、色情活动和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活动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社会文化管理处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全部上缴国库。

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处罚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将处罚决定抄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九条当事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社会文化管理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当事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社会文化管理处的行政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社会文化管理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四十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市社会文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所称游艺机是指经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允许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游戏机。

第四十二条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施行。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篇6: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海历史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认定、利用、传承、传播等保护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新闻出版、规划国土资源、经济信息化、商务、工商、农业、卫生计生、民族宗教、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承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体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机构,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

第六条本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人士组成,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七条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权益维护等工作。

第八条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组织、公民、法人通过研究、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第二章调查与保存

第十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协调,并对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调查难以覆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三章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十四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从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遴选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向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十五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选取五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对拟列入或者被推荐、建议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十六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经专家评审后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异议的,可以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书面提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异议情况进行核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二十日内,书面告知异议人并说明理由;认为异议成立的,重新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分类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实行分类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或者本市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下转◆16版(上接第15版)

第十九条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等方式,实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十条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二十一条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扶持、引导、规范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应当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第二十二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需的濒危原材料予以保护;鼓励依法种植、养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或者开发、推广、应用相关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第二十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企业的传统技艺,优先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促进本市工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十四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相关的场所和实物,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区域空间规划的,由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第二十五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以尊重其原真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为原则,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歪曲、贬损、滥用。

第二十六条鼓励和支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等方式,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二十七条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依法予以保护。

第五章传承与传播

第二十八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执行本条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并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档案。

第二十九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知识和技艺传授、艺术创作与生产、展示、表演、学术研究等活动;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三)取得传承、传播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相应的报酬;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其他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或者补充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十一条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从愿意承担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义务,具备开展保护工作所需人员、设施、场地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程序,认定该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作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第三十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研究;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三)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其他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计划,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二)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资料、实物,对有关资料、实物、建(构)筑物和场所等予以保护;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活动;

篇7: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努力做到统一部署、整体推进,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健康文明、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坚决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坚决清除淫秽色情出版物,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社会风气服务;坚决查处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活动,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净化文化市场服务;坚决打击盗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稳固的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和队伍,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区已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工业区要于20*年年底前成立相应的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化市场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类工作机制。

1、组织协调机制。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协调、处理、总结全区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文化市场管理日常工作,根据市、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本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计划,督促落实工作要求,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组织、协调、监督重大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突击行动。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本辖区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其成员单位职责参照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2、现场处置机制。在联合执法现场中,由各执法主体按以下分工进行现场处置(包括现场取证、出具暂扣单、制作现场笔录、谈话通知等法律文书):涉及“黄”、“赌”、淫秽、色情以及政治性和“法轮功”邪教等违法案件的执法主体为公安机关;涉及未经许可设立网吧、开设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出版物印刷除外)、从事音像制品放映经营行为及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经营行为等查处取缔的执法主体为工商部门;涉及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的游商(地摊)的执法主体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涉及合法经营单位违法经营行为的执法主体为文化行政执法机构。

3、移送处置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发现暂扣物品超出本部门执法权限的,按下列程序衔接:各执法主体应在暂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暂扣物品抽样及鉴定申请书交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送鉴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暂扣物品抽样送交鉴定机构鉴定,且在收到鉴定结论起3个工作日内将鉴定结论送达申请鉴定的行政执法主体。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不属于本部门处罚的案件移送给有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收案件移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将案件的查处结果在查处结案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抄告移送部门。

4、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区文化市场应急处置行动小组,根据上级部署或市民举报开展临时性、紧急情况下的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行动。应急处置行动小组由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按需处置的情况由领导小组成员中相应的执法部门或管理部门安排1至2名人员参加。

5、信息通报机制。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信息联通渠道。各职能部门确定一个信息通报联络机构,凡以职能部门名义发出的文件均由联络机构负责转接。经各职能部门审批、核准、备案进入或退出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及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各职能部门依法查处的各类涉及文化市场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案件基本情况,应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重大案情应及时通报。各职能部门在日常执法检查中发现涉及文化市场经营违法行为,但又不在自己的执法范围内应当及时抄告或移送相关案件至相应行政执法部门或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将国家和市有关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最新动态和有关会议精神、业务学习培训信息等通报或转发各职能部门。

6、舆论宣传机制。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和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意义和成果等,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文化市场管理中执法活动及时报道,对查处的各类违法经营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组织新闻媒体对典型案件跟踪报道,以达到宣传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化经营者遵纪守法意识,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惩防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治理销售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游商地摊和无证照经营行为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主动负责、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各镇、街道、*工业区要组织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确保辖区内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各司其职,不断加强常态、常效管理。

文化执法部门应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制度,了解和掌握文化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文化经营者和文化经营单位守法经营。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应加强对主要道路、景观地带、商店、超市门口等地区的巡查,及时查处取缔无证照摆摊设点、流动经营的非法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经营行为。公安部门应将歌舞娱乐、营业性演出场所和网吧等重点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纳入日常治安管理范围,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未经许可设立网吧、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出版物印刷除外)、从事音像制品放映的经营行为及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加强对辖区内的文化市场巡视,把握文化市场动态,发现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及时与执法部门联系,组织辖区内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并报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依法对文化市场相关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提出加强监管措施,协同相关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承担文化市场领域管理的法制宣传和培训工作。

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要设立1名联络员,在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单位分管领导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各单位联络员负责在每个月25日前将本单位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信息数据以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告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为日常检查数据、罚没物品数量、处罚情况、案件移交情况、市场动态分析、发现的新情况和重要举报信息等),如有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联络员上报的有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汇报工作。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负责人例会和联络员例会。主要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部署区文化市场管理阶段性工作和集中行动,研讨重点、难点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市场信息等。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组织一次文化市场管理集中行动。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文化市场管理集中行动。

五、加强队伍管理和工作考核

篇8:上海市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典型的推式供应链,供应链成员主要是菜农、销售者和消费者。批发市场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将菜农、合作社、零售商、超市、配送中心等各方随机的组织起来。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拥有巨大的潜在客户群。蔬菜批发市场中各个批发商和交易主体具有随机性,可以提供的蔬菜品种多,种类全。由于交易较为自由,可以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予以变化,具有多样性,能够通过其资源优势,组织货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2 以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供应链

2.1 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背景介绍

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是上海市重点规划的三个综合大型批发市场之一,占地10hm2,交易面积15000㎡,停车面积20000㎡。地处上海市曹安公路1936号、312国道与上海外环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捷,没有进城通行证的限制。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蔬菜量2500t左右,最高时每天可达3500t,是目前上海市大宗蔬菜批发总量最大的市场。该蔬菜批发市场以自身为核心,将农户、合作社、零售商、超市等各方随机的组织起来,在批发市场中完成农产品的交易活动,通过各级批发市场构成农产品的流通网络。

上海市的大部分蔬菜市场和农贸市场都到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批发所需的蔬菜,上海市场上60%的蔬菜来自江桥,同时也辐射到江苏、浙江等邻近的县市的蔬菜经销大户。另外,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及单位团购也到江桥市场采购蔬菜。批发市场主要以客菜为主,客菜量占98%以上,所有交易蔬菜品种主要来自于浙江、福建、山东、安徽和江苏5个省。批发时段主要为夜市,每天晚上八点到次日凌晨两点是市场交易高峰时期,同时实行24小时交易服务。交易方式灵活:“代收款”,市场过磅、开票、收款;“对手交易”,市场过磅、开票、客户自己收款;“一次性收费”,客户自己过磅收款。

2.2 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供应链管理特征

2.2.1 严格执行先检测后销售管理流程。

供应商将蔬菜运至蔬菜批发市场后一般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采集样品进行检验,然后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销售。然而,由于检测结果需要一定时间,最快也要一个小时,供应商为了减少经济损失,获取最大化利益,蔬菜进入市场后往往还没有拿到检测结果就已经开始进行销售,这使得检验形式化,检验作用受到影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鉴于这种恶性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先检测后销售的管理流程,具体如下:供应商入场后,市场负责采样的工作人员进行采样;待一个小时左右后拿到检测结果,若检测合格,供应商持检测合格证至市场登记处登记,过磅,没有合格证不能登记,也不能过磅,蔬菜便没办法销售,由此杜绝了未出检测结果便销售的现象,严格执行先检测后销售的管理流程。

2.2.2 凭单交易,严格执行追溯管理体系。

标识和可追溯性的建立是有效实施蔬菜质量安全的保证。在ISO22000:DIS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建立可追溯性系统,确保能够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销记录的关系。可追溯性系统能够识别从直接供应商的进料和终产品分销至直接分销商的情况。可追溯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期限保持可追溯性记录,以便对体系进行评价、对潜在不安全产品进行处理和可能发生的召回。

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从2011年开始对蔬菜部执行可追溯管理系统。供应商销售蔬菜时,经由批发市场的地磅过称,然后才能出售,过磅处开出四联单据,第一联供应商联,具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单号信息,包括追溯码,单号,日期;第二部分相关人员信息,包括供应商姓名,供应商卡号,采购商姓名,追溯卡号,司磅员号,机器编号;第三部分蔬菜信息,包括批号,品名,商品代码,重量,单价,金额,剩余销售重量。第二联留存联,由市场保存,主要也是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内容。第三联采购联,由到市场购货的购货商保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号和日期,与第一联、第二联的单号相对应;第二部分是相关人员信息,包括供应商姓名,采购商姓名,追溯卡号,采购卡号,采购卡原额,采购卡余额,司磅员号;第三部分是购买信息,包括商品代码,件数,规格,重量,单价,合计金额;第四部分是出门联,此联主要是市场为保证供应商和采购商货品安全,只有持此联才能带货出市场,由此减少偷盗损失。出门联内容主要包括日期,单号,供应商姓名,采购商姓名,品名,件数,重量。此四联单据具有法律效力。采购商通过此单据可以明确地知道所购蔬菜的产地、品名等相关信息。如果出现蔬菜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过量问题可以直接凭此单据联系到供应商和市场,进而一方面能够保证蔬菜的安全,另一方面维护采购商合法权益。

2.2.3 与蔬菜基地对接,保证货源,稳定物价。

市场与蔬菜基地进行对接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障货源,稳定物价。市场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为蔬菜基地的蔬菜种植品种,种植量,品种的优势劣势进行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市场带领农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蔬菜基地进行土壤测试,提供种子,种植的技术指导,农药化肥使用指导,从源头上把握蔬菜质量。例如安徽某乡镇,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很低,江桥市场带来农科院专家到当地山上进行土壤测试,原来的一片荒山现在却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经过农科院的专家认定,该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降水情况十分适合刀豆的种植,于是建议当地农民种植刀豆,并且为农民提供种子,进行技术指导。刀豆种植出来大受上海市场的欢迎,不但为江桥市场提供了好的货源,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当地经济。江桥市场在全国除香港、新疆、西藏、台湾、澳门之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蔬菜基地,地域上的广泛有利的保障了充足的货源,即使某些省市遭遇自然灾害而不能充分提供新鲜蔬菜,其他省市照样可以提供充足的蔬菜,充足的货源保证了稳定的菜价。第二,获取当地政府支持。江桥蔬菜市场与一些大的蔬菜基地所在的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政府为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给出相应的政策的优化;其次政府充当监管的角色。本来蔬菜的种植政府是有监管职责的,而江桥市场获取政府支持后,其监管效果十分明显。以苍山为例,山东苍山是上海江桥绿叶菜的重要供应商之一。上海市对绿叶菜的需求量十分大,因此苍山的绿叶菜供应对江桥市场来说十分重要。江桥与苍山蔬菜基地建立对接,由政府牵头,在苍山当地,政府负责农业的部门分配到人,由具体的负责人监管具体的一片土地,整个种植过程,从选种,种植,化肥使用,农药喷洒,都由政府全过程监管,一旦出现问题,由负责人负责解决,杜绝了推诿、无人负责的现象,并且从根源上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

3 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供应链管理促进蔬菜安全的启示

3.1 核心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关系控制蔬菜供应商的质量生产行为

作为蔬菜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江桥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契约设计来控制供应链上游的成员的行为,以确保蔬菜源头的生产安全。这种企业的质量管理行为是源于供应链内部自发组织制定实施的,不同于外部政府公共管制与监控,其约束力是有效的。

3.2 蔬菜供应链管理建立安全追溯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蔬菜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蔬菜安全问题。系统的实施可推进蔬菜生产的信息化,能够识别从直接生产者到最终零售商的情况。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上有效的保证了蔬菜安全。

4 总结

蔬菜安全是蔬菜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责任,也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或不到位,政府难以有效地介入供应链的内部质量管理过程中。处于供应链中心地位的核心企业,对蔬菜安全的态度与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安全问题,江桥蔬菜批发市场在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对上海市的蔬菜质量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蔬菜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 还更加关注营养、口感, 由此对蔬菜提出了更新鲜, 更安全的质量要求。而随着生物技术发展, 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却也带来了灾难。人们可以一年四季随时吃到想吃的新鲜蔬菜, 而蔬菜的质量安全却不断出现问题, “毒韭菜”、“美容番茄”、“有毒豆芽”等频繁出现。上海市人口密度大, 对蔬菜的需求量极大, 而上海本地蔬菜种植地极少, 所以主要的蔬菜供应都是来自全国的其他地方。由此以蔬菜供应链管理来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主要调查和研究了以上海市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上一篇:我与花博会有个约会作文400字下一篇:经典优秀小学生植树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