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2024-05-08

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通用8篇)

篇1: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浅谈党建工作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建设和谐社区,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显的尤为必要,也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健词:党建;学习型党组织;党员服务社;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是行政单位,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社会组织,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我们胜利油田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了企业自管,有别于其他社区体制,我们社区的主体、管理机制、服务水平也亟待完善和提高。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紧密相联。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谐社会是由无数个和谐社区联结而成,建设和谐社会必先构建和谐社区。

今天,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焦点。当前生活在社区中的各种人都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了明确阐述,为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指明了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建设和谐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一、油田社区物业管理水平较比市场化、专业化物业管理水平低,提升较慢,管理服务较难满足小区居民的需要。

第二、社区建设观念落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较差。越来越多的居民面向市场,公民意识增强,但对社区的依附性参与性较弱。

第三、油田各单位分布较为分散,各社区退休人员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年龄过大过不上组织生活党员越来越多,而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了,使社区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好桥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区党建与实现社区和谐的内在关系与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相处的最基本的社会细胞,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要有稳定和谐的社区。因此,加强社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共同关注,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构建和谐社区,涉及到各个方面,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从总体上来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加快发展。

第一、发挥学习型党组织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筑牢根基。

党组织抓学习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目前物业管理还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要求社区物业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对物业管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作风上、业务上管理水平上加强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教育抓起,引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可以以形势任务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为重点,在社区职工中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班组培训、班组评比、班组竞赛、导师带徒的方式,实施“日练一题,周学一技,季度一考,半年一评”活动,以干促学,以学促练,学赛结合,鼓励职工“学理论、学业务、强技能”,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组织,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党组织抓思想作风。从思想教育抓起,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服务作为一种敬业精神,关注细节、铸造诚信,理解工作、懂得敬业,不求回报,无私奉献,靠亲情服务赢得居民信任不断提升为居民服务质量,铸造诚信服务品牌,为居民提供贴心贴意的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即时管理、高效服务、树立保障居民满意的精神,认真细致为居民提供倾心服务,关注居民的每一个需求点,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操作、贴心的服务,将“精、细、美”贯穿各项服务工作的始终,从党和人民的高度加以认识,一丝不苟的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发扬油田党建创新成果,重力构建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在稳定的目的上他注重的不在于稳定本身,而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保护,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安定的社会中幸福感得到增强。

建国以来,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敢打硬仗,不怕牺牲,不愧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的先锋队。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年龄大了,离开了付出毕生精力的事业、工作,如何关怀爱护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探索的新课题。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胜利油田,党员总数现在已经近10万人,其中非在职党员占到了党员总数的35.3%,非在职党员中,既有离退休职工党员、内退职工党员,也有家属党员和协解人员党员。随着油田的改革发展,形成住宅区居民所属单位高度分散的特点,给部分距离单位较远、尤其年老体弱的非在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来了不便,油田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杨昌说:我们提出了建立党员服务社的创意,这是我们解决油田非在职党员管理现实问题的破题之举!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遍及各个社区,发展至今有4年多,在维护油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胜北社区党员服务社工作走在油田的前列,而胜北景安各党员服务社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笔者认为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与党员服务社、老年管理站和老年戏曲茶社工作相结合,积极整合小区公共资源,优化小区文化建设机制,形成同创共建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有效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一是抓好党员服务社的创新工作,不断加强在小区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共建和谐景安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共同参与景安和谐建设,党员服务社以“服务党员、服务居民、服务发展”为工作主线,目前,景安辖区樱花、桃园、百花、景运四家党员服务社今年以来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工作思路,都具备了较为鲜明的自身特色,樱花党员服务社以管家文化为指导,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有效的将非在职党员引导到参与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桃园党员服务社在社区党员服务社顾问团的指导下也初步酝酿出了养生文化,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百花党员服务社根据亲情文化内涵组织创建了“亲情生态园”、“亲情书画园”、“亲情楼道文化园”三园建设,受到了非在职党员和居民的热烈好评;景运党员服务社以小红帽文化为指导,积极带领小非在职党员开展了系列小区大家联手建和为小区主营单位提供安全叮嘱等活动。

二、抓好党员服务社的关怀帮扶作用,实现暖人心促和谐。对辖区内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职工家属、非在职党员和居民,每年都在小区进行贫困户摸底调查,并进行了结对子纳入爱心互助帮扶范围,予以帮扶助困。每年力所能及地对他们进行慰问的同时,由党员服务社牵头定期组织“小蜜蜂服务队”和小区志

愿者到困难群体家中,帮助打扫卫生、换水买面等家政服务,提升广大居民对党员服务社和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促进社区和和谐稳定。

三、抓好党员服务社的文化娱乐作用发挥,实现党群和谐共建。做好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活动内容,党员服务社结合老年管理站、戏曲茶社在辖区内开展“戏迷演唱会唱和谐”、爱国歌曲大家唱、太极拳、太极剑培训练习、老年卡拉OK演唱赛、乒乓球比赛和健身球表演各类文体活动。在阵地活动的基础上,还应增进辖区单位之间情谊的纽带,向社区居民组织开展“零发案小区推进活动”和党员服务社“永远跟党走”文艺汇演、联谊党课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社区在展示关爱、熔铸亲情、共享文明、铸造和谐方面的作用,全方位增强职工居民的家园意识、家园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高潮。

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和谐进一步深化,社区的文明与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社区和谐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胜利油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新探索 赵冠华,张宁,锡天庆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篇2: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各项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把“促进社会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计划生育作为政治社会的一个有机组织系统、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计划生育系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找准新的工作着力点,全面加强生育文明建设,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深刻认识建设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所谓生育文明,是指在生育及其相关领域内形成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总文明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生育及相关领域内一切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内容。生育文明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生育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发端和基础;社会和谐是生育文明向高端的发展和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伴,互为促进,其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生育文明体现社会和谐。

生育文明标志着发展和进步,渗透着“和谐”的理念,代表着生育及相关领域内各种关系的协调。这些关系既包括抽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包括作为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来讲,一是在权利与义务统一方面,生育是生育主体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充分保障权利和自愿履行义务中体现和谐;二是在家庭与社会和谐方面,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在于家庭生育需要与社会生育需求的冲突,在工作的协调中体现和谐;三是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人口问题上,所产生的两个矛盾,即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措施制定和政策落实中体现和谐。

2、构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生育文明,即人口自身的和谐。

人口自身的和谐主要表现为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就是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人口安全。适度的人口规模,要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相适应,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构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是

人口安全的核心。人口自身的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3、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关注的主题。生育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动力,在促进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正在也必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促进作用。

生育文明,就是要努力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就是要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迅速提高人口质量,适当调整人口结构,使人口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明”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

二、认真总结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经验。

刻总结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以此引领今后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工作实践,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宁晋县是河北省中南部的一个计划生育困难较多、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突出的人口大县。多年来,该县致力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曾两度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也是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去年以来,该县又启动了生育文明“双评双建”(创建生育文明乡(镇)、村,评选生育文明家庭和标兵)活动,在生育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比较有代表性。据此,以该县为例,进行总结,以期共同探讨。

1、坚持与乡风、村风、民风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等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部署和开展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一是与社会主义“大文化”共建。将生育文明的创新点放在促进社会和谐,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上,与农村群众文化一道纳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农村生育文明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二是大力倡导先进生育文化。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的生育文化教育,使群众真正认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生育和优生优育优教的对社会和家庭的好处,同时,突出“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三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在利用文艺形式,教育培训,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以及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先进的生育文化,在农村形成良好纯朴的乡风、村风、民风。

2、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均纯收入是农民最现实的要求。稳定低生育水平,控

制人口增长,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整体合力。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下,明确职责分工,部门协调联动,社会齐抓共管。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生育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举措。二是严格考核制度,把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列入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三是促后进转化,加强后进村转化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差的村,实行重点管理,落实责任,限期改变落后局面,以此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

3、坚持以突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

人为选择性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由此,导致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当前社会最敏感、对人口安全威胁最大、也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在工作中,一是落实三级(县、乡、村)两全(已婚育龄妇女的全部和工作全程)包保服务责任制,对持生育证的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级负责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特别是加强对已经生育一个女孩、再照顾生育的怀孕妇女的跟踪服务,教育孕妇及其家庭生男生女顺其自然。二是依法整治“两非”。建立和落实定点B超检测,定点接生、定点终止妊娠手术的“三定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两非”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两非”行为信息采集网点,查处到位,奖罚严明,三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体协调动作,在部门协调上,明确责任,联合执法,建立跨区域协作治理组织,以利及时沟通情况,共同打击。

4、坚持以利益导向为驱动。

首先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引导和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切实兑现政策,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制度、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使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二是实施重点帮扶,积极探索对计生家庭帮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把扶贫开发、传播科技知识面、调整产业结构、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发挥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作用,积极为计生户提供技术、信息、项目和启动资金服务,促进计生家庭自身致富能力的提高。三是抓住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有关普惠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补充制定一些地方性的优先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将计生家庭纳入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把农村困难计生家庭优先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优秀独生子女给予奖学金,让计生户在发展致富项目时优先享受贴息低息贷款等。

5、坚持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

生育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生育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保障。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基础作用以及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计划生育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增强农民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

性,让农民群众在生育文明建设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服务,加强对群众服务组织的指导,鼓励其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互帮互助活动。

6、坚持不断提升技术优质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关系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反映了计生科技文明程度、工作水准,体现了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水平。一是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民心工程”即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在每年都能享受一次免费的生殖健康检查。二是加强乡(镇)、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二室合一,共建共享”的方法,切实解决阵地服务问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到村。服务室做到季普查有专用房间、专用妇检床等生殖健康服务用品。三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通过宣传教育,便育龄群众达到“两个知情”,即对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知情和对避孕方法的种类知情。在选择上,通过签定《避孕措施知情选择》责任书,协议书,保证书解决群众在知情选择上的疑虑和盲目性,随意性。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目的是预防和降低残疾儿出生机率,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优生优育科技咨询服务网络,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建立孕期档案和病残儿数据库,进行专家分析,免费发放监测干预药品,实行产后跟踪干预等措施,有效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在广泛宣传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普查普治工作,要采取育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生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每一名患病妇女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加快计生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育龄女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引入、试点、推广、普及等几个阶段,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的科技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计划生痛服务的科技服务水平。

7、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农村的生产力不发达、剩余劳动力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等问题,摆脱人口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生育文明就是为了实现和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提出的要求,文明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与倡导生育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较好地整合了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在整个社会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以缓解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育文明建设还推动着家庭关系的变革,是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重要动力。

三、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以和谐计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设生育文明要求我们各级计生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人口和计生任务,切实解决人口和计生改革创新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着力打造和谐计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首先,宣传工作思路创新,生育文明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

把如何广泛深入推进生育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生育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发展规划》中,作为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的重点内容,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在开展社会文明创建活动时,对“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评,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使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在广大农村健康有序地展开。其次是宣传工作机制创新。要整合宣传资源,协调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办生育文明专题(栏)节目,利用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活动室等宣传阵地,和在互联网站设立生育文明建设专页等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再是,宣传工作内容创新,要从宣传少生优生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的宣传;从宣传人口国情拓展到社会发展战略和人口安全的宣传;从宣传生育政策拓展到计生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的宣传;从宣传独生子女奖励措施拓展到对计生奖扶、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从宣传男女平等拓展到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文明婚育观的宣传;从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拓展到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享有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权利的宣传。

2、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执政为民公平公正。

各级计划生育人员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公平公正做事。务必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位置,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度当作第一标准。第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小事做起,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要继续开展便民服务的“五上门”活动,送计划生育政策、送生殖健康知识、送避孕药具,送致富信息、送关怀温暖上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第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县乡村人口计划生育的“亲和型”管理模式,四是要全面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管理服务到基层,问题解决在乡村,优惠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户,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的实事、好事。

3、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依法行政,便民维权。

第一,摆正便民维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工作中,我们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文明执法,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德治与法治并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要维护好群众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坚决取消过去一切不适应的工作做法,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第三,依法维护群众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严格执行“七个不准”规定,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执法中要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法纪等方式和手段,注重提高依法行政的社会效果,实现计划生育法治与民治的有机结合。

4、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

建设生育文明是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和深化,工作中一是要将过去由单纯控制人口增长转为既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改善人口结构、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保障人口安全的新方法;二要将过去行政型管理转为服务型管理,防范型管理转为体贴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使生育文明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5、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社会监督阳光行政。

计划生育干部是建设生育文明的主体,他们能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权利,实行阳光行政,进行社会监督非常重要。一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实施监督。把政策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权实施监督。切实解决超范围执法、低标准执法、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防止和遏制执法腐败现象。三是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实施监督,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四是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过程实施监督。使计划生育干部切实把握好自己,不为利所动、不为欲所惑,做到廉洁自律、一心为民。

6、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部门协作共同推进。

篇3:以阅读促进社区文明和谐的思考

2015 年4 月23 日是《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确定的首个江苏省全民阅读日,也是第20 个世界读书日。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建设书香社会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凸显了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决心,对培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人生因读书而精彩!阅读,让社会更文明,让社区更和谐。读书不仅决定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社区和谐、邻里和睦,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基层教育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努力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其重视阅读的意识,使阅读成为公众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推动街道社区的文明和谐、促进居民群众个体素养的不断提升。

1 主要做法

锁金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取多种举措,实现政策支持,注重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关于阅读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引进社会组织,激发居民群众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使街道上下形成人人愿读书、个个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努力探索主动阅读的引导机制和有效举措,让阅读成为居民群众尤其是家庭、少年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推动书香玄武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书香像阳光一样洒满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读培养居民的文明意识,提升居民群众的公共道德观念,提高其个人修养,从而促进街道社区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

1.1 加大宣传力度,让阅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读书有“三益”“三知”,即于公有益、于己有益、于人有益;知不足、知敬畏、知进退。据调查,我国人均年阅读量少得惊人,大多数人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不知道阅读的好处。因此,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阅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一是利用江苏省首届读书节举办的契机,开展宣传活动,宣读全民阅读倡议书,为居民群众发放阅读倡议书。设计读书系列活动宣传海报,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居民知晓、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二是根据辖区内老年人多的特点,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每个小区设立宣传栏,利用电子显示屏,对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三是利用街道网站对机关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阅读活动宣传。四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让社会更文明”等主题的宣传。五是组织专题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解读,依托书本,传递思想与智慧。六是走进社区学校,对青少年开展读书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在街道、学校等公共场所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尤其是提倡家庭阅读,宣传阅读对孩子成长与智力发展、德育观念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作用。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好的阅读氛围,做到以身示范。一系列宣传措施让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成为社区和谐,个体全面发展的载体。

1.2 实现政策支持,让全民阅读活动有效推进

1.2.1 全天开放图书馆,建立社区教育联盟

锁金村街道辖区内设有金陵图书馆锁金村分馆,面积120 平方米,配有阅览桌椅,12000 多册文艺、少儿、生活类纸质图书,20 种报纸和各种报刊杂志,近50 万种电子图书资源,金陵图书馆除提供图书外,还提供了借阅所需的软件系统等,街道提供场地并配备管理人员。

2013 年起,街道制定新的图书馆开放制度,实现图书馆的全天候开放,为居民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辖区内中小学及高校多的优势,与学校建立社区教育联盟,实现学校教育项目基地、场馆定时对居民开放,方便辖区居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每年的暑假,利用这些院校的场馆、图书馆等,带领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等夏令营活动,并做到及时传达读书活动信息,鼓励居民群众参加各家院校场馆的读书讲座。多次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南京图书馆的好书推荐活动。

1.2.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推介活动,鼓励家庭阅读

2015 年5 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响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推介、演讲等活动,以推进全民阅读。5 月26 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玄武社区学堂暨锁金村街道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亲子读书推介会”,辖区内的小学、中学的学科带头人与家长、同学们就阅读的重要性及家长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做了交流,《金陵晚报》对此次活动作了报道。

街道每年六一、暑假都组织辖区学校学生开展读书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督促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每年的社区学习节活动中,街道会对学习型家庭进行表彰。

1.3 增加经费投入,让全民阅读活动落在实处

为了满足学习型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街道不断加大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经费的投入,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掏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区教育中心创建投入机制。除区财政社区教育经费人均2 元外,我们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创建经费纳入经常性开支,并力争做到逐年递增。街道图书馆每年更新图书1000 多册、征订各种报刊杂志70 多份。

同时,街道及上级社区教育部门设立教育专项资金,增加经费投入,做到教育专款用于教育,让全民阅读活动落在实处,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举办的“玄武社区学堂暨锁金村街道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亲子读书推介会”活动上,向参与活动的每一对亲子赠送2本书,并为六一受表彰的街道十佳少年“,阅读之星”发放奖品,扩大表彰面,以激励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

1.4 依托社会组织,让读书交流活动有序进行

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书香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文化享受。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也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为此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引进、依托与读书有关的社会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与“起跑线”及“七分钟悦读”签订协议,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免费提供活动场馆、办公场地,并提供其他的支持、优待政策,让读书会在锁金扎根,以此来培养居民的阅读意识,为居民群众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阅读方向,传递正能量,使阅读为促进社区居民的精神内涵与道德素养助力。此外,街道还为街道党员干部开展“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专题讲座,在街道上下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读书促进自律、修身等方面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多读史书,真正做到以史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洁品行。在多个读书会的引领、影响下,街道的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形成长效机制。做到针对不同人群,培育和引导辖区内青少年参与读书会活动,提高全街道社区不同人群的知识素养与文明程度。

2 案例成效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的成效在短时间并不能一眼看出,然而,坚持读书的益处确实是不爱读书的人所体会不到的,在一系列推进全民阅读的举措下,在一场场读书活动、一个个读书会的引领下,爱读书的人更多了,街道社区上下形成了浓郁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孩子们,可以说是书香社区的重要受益者,老人们更是把图书馆当成了学习休闲的天地。

2.1 孩子的收获

锁金二小的董萱在演讲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书不仅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还浸润我们的道德,让懵懂的我们向文明迈进。记得有一本书,讲了一只狼在走迷宫,它左边的道里有一只羊,右边的道里也有一只羊,他两只都想吃,他跑向左边,右边的羊就跑了,他心里一急,急忙去追右边的,呀,结果左边这羊又跑了,最后他两只羊都没抓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心,一贪心,就什么也得不到……”

锁金一小的唐若琪说:“是读书唤起了我内心对善良的推崇、对丑陋的厌恶,书就如一个无声的老师,悄悄引我追求真、善、美,那是一股多么神奇的力量!”

读书让社区孩子们明白了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明白了君子应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洁身自好立足于尘世中的品格;明白了有一种力量叫坚强,它使海伦·凯勒取得了成功……

2.2 老人的痴迷

如果您来到街道所属的金陵图书馆分馆,一定会看到图书馆里坐满了前来读书看报的老人,他们虽然头发花白,可学习知识的劲头不亚于年轻人,他们图书馆一开门便来到这里,除了午饭时间,一直到晚上六点,他们都一直在这里,看到他们专注的身影,不由让人敬佩。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如此酷爱阅读,那么整个社区上下的学习氛围可见一斑,老人爱读书、学习,也利于老人用新的观念去影响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从而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谐。老人们痴迷阅读的身影成了锁金村街道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 结语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而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不能仅仅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锁金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基层教育组织的职能,用行动推进全民阅读,提倡居民群众都从忙碌中走出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养成“每天看看新闻、每天读读书本、每天健健身”的好习惯,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读书中学习技能、练好本领,在读书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朱永新说:“世界是用行动改变的,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个世界就因此多了一份书香。”而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惯需要的是每个团体组织、每个个体尤其是基层群众组织的实际行动来落实的,以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摘要:为了让社会更文明,让社区更和谐,锁金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取多种举措,大力开展关于阅读的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居民的阅读热情,引导群众有效阅读,让阅读成为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人文素养,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篇4: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十七大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毕节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8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整体框架之中:“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是益严峻,全球关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它与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我们党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呢?

一、生态文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尊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呢?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以有什么关系呢?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和谐——失衡——和谐”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和谐更多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和不和谐,因为人类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是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暧、荒漠化、动植物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并且达成了共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次会议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和碑,它不仅使可持续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里约精神的鼓舞下,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即: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敕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益突出。我国也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等。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们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把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对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区的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二、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

毕节地区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纪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9日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按照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建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扬坚定信心,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生态建设方面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沟壑纵横的高原山地面积点了93%,是联合国认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来性循环”。试验区建立以来,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中,摸索出一套便于操作实施的“五子登科”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地埂种草配经果林拴带子,山麓坡土种绿肥盖地膜发展种植业铺毯子,山下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使我区使我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从2000年的28.42%增加到2008年的37.68%,每年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坡改梯,坡土种绿肥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土壤肥力明显增强……

此外、我区由于长期开垦和乱砍滥伐,全区每年水土流失9165.3万吨,石漠化面积981.1万亩,每年有相当于30多万亩耕地的活土层冲到了下游的乌江,赤水河及至长江和珠江流域,为了保护生存,生产环境,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我区在石漠化防治方面根据各县实际,采取多种模式,积极探索石漠化综合防治之路,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毕节试验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民变富了,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当然,我区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

(二)生态保护方面

对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建设进行修复,那没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应该加以保护,试验区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卓有成效。

1、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实施保护,抓好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和森林防火工作,还组织开展代号为“飞鹰行动”的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同时,积极推进森林管护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双向目标责任制,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二是推行定人、定责、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工作方法;三是积极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森林管护新模式。如“分片管理,个体承包管理模式,股份制管护模式等,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毕节地区农村改革)

2、在农业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3、在工业方面,毕节地区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并在污染减排工作方面成效明显。毕节地区始终把减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并印发了《毕节地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及政策措施。将污染减排和对干部的奖励结合起来,切实推行污染减排的落实。全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实现了双下降。同时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淘汰大小炼铁、铁合金、水泥、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如2007年,全区共淘汰小炼铁72家,取消土法炼锌炉3479节等)

4、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通过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削减化学元需氧量排放总量,总投资1.6亿元,日处理8万吨的生活污水的毕节市污水处理厂,2006年12月投入试运行并于2007年9月29日通过省、地、市环保“三同时”验收。总投资4500万,月处理450吨生活垃圾的毕节市城市垃圾填埋场已建成投入运行。此外,还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程。毕节环城绿化工程(第一期)作业设计和毕节市环城绿化工程步游道规划一期投入资金1660万元,计划营造景观林7.9公理已基本完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停止人为生态破坏,逐步走向生态良性循环理念的指导下,毕节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处理好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当代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生共荣。

参考资料

[1] 《党的十七大报告》

[2] 《毕节地区农村改革》

篇5: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中共奉节县XX镇委员会 奉节县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6日)

XX镇位于全市六大精品景区之一的天坑地缝腹地,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市级重点镇,先后荣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市级文明镇”。

随着天坑地缝景区的逐步开发,全镇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农村的陈规陋习仍在蔓延,人居环境差,设施欠缺,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村民素质不高,生活方式落后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全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按照“人人都是形象,处处都是风景”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以农村道德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明村创建等为抓手,多载体带动,全方位推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促使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实现“将天坑地缝景区打造得比张家界更具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度重视,全面保障

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 容,做到领导、考核、保障三到位。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全镇及各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每年都制定专门的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村社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巩固体制。二是严格考核与监督。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各村(社区)年底重要考核内容,并不定期进行检查。三是从场地、人力、经费等方面进行保障。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统筹精神文明建设,将村级活动中心、广场等配套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场地保证。成立镇文化体育办公室和文化站,引进了多名专业人才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工作;为各村(社区)配齐了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加大投入,严格确保工作经费,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和地域环境的限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往往难以找到科学合理的载体。我镇结合本镇实际,从多方面着手,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它相关工作相结合,丰富建设载体,确保了建设效果。

一是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党员的带动示范左右十分凸显。在农村建设方面,我们通过将其与基层党建活动相结合,先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影响其他村民。具体来说,我们要求每个村(社区)至少组织党员群众代表收看一次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远程教育节目,这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 生活,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同时,我们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为契机,引导各村自发组织了各种文艺节目,村民跳坝坝舞已经成为了习惯,我们还利用各种节庆,组织全镇范围的文艺节目表演,为这些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了物质条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指导思想,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在巴渝新居建设的时候,我们将村级活动广场、文化中心、文化墙、村村通等作为重要内容,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保障。同时,我们还高度重视爱国卫生改厕项目,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三是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持“以镇为引导,以村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的原则,高度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我们定期开展先进典型评比活动,对评为先进的农户进行表彰;另一方面,我们将杉木、回龙、友谊等村(社区)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打造,取得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果。

三、围绕中心,服务发展

作为旅游大镇,旅游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促进。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将服务旅游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一是改善整体环境,增强景区魅力。我镇由于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仍不高,农民意识、素质都十分有限,镇村环境与世 界级的旅游景区十分不匹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措施不断改善镇村环境,增强了景区魅力。2009年以来,我们以文明村创建为契机,以爱国卫生改厕项目为重点,促使农民环境卫生意识得到大幅提升、农村环境得到大为改观。同时,我们坚持开展“十佳文明户”评比,农户的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我们再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为期3个月的镇村容貌整治专项行动,拆改了各种有碍观瞻的建构筑物,对镇村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促使全镇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景区沿线的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二是提升农民素质,营造文明景区。我们深知,作为旅游镇,景区内处处都是风景、人人都是素质。因此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与日益开放的旅游大环境相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我们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发放宣传单、印发《文明倡议书》和编印《XX镇文明手册》等途径,引导农民从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和睦、告别陋习和热情友善等多方面不断加强文明教育,村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各种影响景区长远发展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为促进全镇旅游进一步发展打好了基础。

三是改变农民观念,参与旅游发展。旅游虽是富民产业,但是老百姓要真正富起来,首先必须参与其中。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其传统观念。为转变老百姓的观念,我们做了三件事情。首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习惯,由传统的土豆、玉米转向规模化种植油菜、葡萄、蔬菜等观光与经济价值双高的农产品。目前,我镇景区沿线的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农民的收 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其次,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除了丰富且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凉爽的气候也是我镇吸引游客的重要优势。今年以来,我镇鼓励景区沿线和城镇郊区农户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增添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也为游客增加了新玩法。第三,引导农民参与传统节目表演,增添了景区的人文魅力。今年以来,我们在全镇召集了一批文艺爱好者,编排了一台极具本地特色的文艺节目,获得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篇6: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城市公共交通独特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使短短的车厢很自然的成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在这里,人们即可以看到该公司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可以体察到本市的城市文明程度。因此,如何强化我们自身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语言和行动来维护“窗口”的形象,就成为我们的首要责任与义务。

首先,提高认识,摆正位置,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首要,常抓不懈。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注意抓住三个环节:一是抓住“龙头”,强化领导班子建设,认真学习党的路线与方针,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和改制,用纪律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二是抓住中层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逐渐形成坚强的中坚力量,为全面推动经济工作和改革进程夯实基础。三是通过普法教育、多种形式的竞赛、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就是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推动双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会议精神,克服诸多困难,坚持锐意进取,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各项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一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着力提高公交设施的科技含量。二是发展新型公交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品牌经营,创新服务,满足乘客乘车需求。四是节能减排的管理要到位,科学优化合理利用资源。

然后,要重视投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形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通过媒体在市民中聘请服务监督员,以加强职工与市民的沟通,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二是用规范的服务标准对驾驶员进行全过程专业培训,将服务考核标准与员工收入密切挂钩,奖惩兑现。三是认真处理社会监督投诉,对群众的投诉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最后,以人为本,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如可以调整儿童免费乘车的身高标准,持证老人免费乘车范围扩大,中小学生持IC卡可享受半票优惠,盲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免费乘车等,这是一种义举、一种善举。

篇7:党建工作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我市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回信和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地区陈规陋习仍在蔓延,人居环境差,设施欠缺,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村民素质不高,生活方式落后,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小,群众参与面和覆盖面窄,影响了农村的形象和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扎实做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工作,努力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全面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民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创新、自立自强、民主法制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新农民培育机制,重组培育资源,创新培育形式和内容,完善培育网络。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着力培育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带动农民闯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2.组织实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进村入户工程,大力营造文明风尚。以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意识、观念和知识为重点,以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实际,入村、入户、入脑为基本方法和途径,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文明新事”、“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里”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农民追求真善和美,鼓励比学赶帮,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创评过程中得到新的提高,从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优秀村民等对象中推出优秀代表组成“道德评议会”、“文明点评会”,对农村违背道德规范的言行、现象进行评议,通过批评、教育、感化、转化被评议者的错误思想,纠正不道德行为,使村民从被动的受教育变为积极参与,促进他们自觉履行村规民约、文明公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步伐,着力建设先进文化。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做到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文”等公益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先进典型示范,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促进农民群众树立和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基层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赛歌赛诗会、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等,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群众团体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笑送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共享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

4.强化新农村“文明双提高进村入户工程”的保障措施,全面塑造和谐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党政组织以及农业、林业、建设、水利、交通、宣传、文明办、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科协、司法、民政、财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细化目标,制定措施,落实项目。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制定不同地区、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尊重农民意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量力而行,确保效果。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共促新农村发展”活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业绩考评机制,严格考评,奖罚分明。全面塑造和谐形象,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题,引导农民从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各种不良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实施好“一、二、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创建一条文明示范街、两个文明示范村、三个文明示范窗口。以文明示范窗口为点,不断向四周辐射;以文明示范街为线,不断向整体延伸;以文明示范村为旗,推进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乡风文明的建设,要让乡风文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明确重点,拓宽思路,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让那些积极、健康的古朴民风得以传承,让那些崇尚科学、理性的现代文明之风吹拂人心。如何抓,笔者认为应抓好“六个一”。

夯实一个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文明素质。结合农村实际,要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尤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农民道德协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界限,逐步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高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等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良好风气。

明确一个目标,弘扬先进文化,提供文化支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尽可能恢复农村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一些文化组织并正常发挥作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特别要善于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己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突出一项重点,开展“四在农家”和“整脏治乱”,提升文明形象。“四在农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整脏治乱”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搞好“四在农家”创建,组织开展农村“整脏治乱”,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义务整治公益活动,推行群众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村容村貌长效保洁。

完善一系列机制,实行项目化建设,提升创建实效。按照文明村寨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成小项,成立项目组,建立考评制度,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在乡镇逐步推广在城市开展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立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核,积极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邻近企业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村挂钩,促进共建发展,推动农村乡风文明。

突出一个主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提升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如分水乡的民情民意服务中心值得借鉴推广。发挥农村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把不是党员的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乡风文明的带头人,让村里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带头人,文化能人参与管理村组事务,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劲吹文明和谐之风

——西和县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纪实近年来,西和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在“创”字上用心思,在“建”字上下功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西和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 健康生活为目标,大力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先后创建市级文明乡镇8个,文明村11个;县级文明乡镇4个,文明村5个。

“星级文明户” 评出新风尚

一直以来,农村一些村民不孝顺老人、婆媳恩怨、邻里纠纷的事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农民健康、文明、向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西和县通过不断深化“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让村民自己来评身边人、身边事,既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又促进了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形成,“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在西和评出新风尚。

“十星级文明户”:农民自己的榜样时下,只要你一踏入西和境内,在农村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十星级文明户”代表公示栏;最让村民羡慕的要算“十星级文明户”标牌,吸引过往村民驻足观看。

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西和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多次举办全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培训会,专门就如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工作进行讲解和培训。各乡镇组织村委会、居委会采取分组、分片包干制,深入家庭院落召开小型会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评选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召开农户、居民大会开展认真评议;使群众在评议中受到教育,在评议中得到提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初步确定的星级文明户要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召开宣布大会,或以村社、居委会为单位组成挂牌宣传队,大张旗鼓地挨门逐户挂牌,并将星级牌挂装在农户、居民住宅大门框上。评选工作结束后,对农户、居民要逐个进行立卡建档,加强管理,建立星级文明户登记表、册、卡。目前,各乡镇严格标准评选,全县“十星级文明户”总户数达到13000户以上。其中,达到七星级以上标准的为35%, 八星级以上的为28%,九星级以上的17%。

提高农民素质 服务“三农”

近年来,西和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的经济发展。

西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的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普法教育、理论宣讲等。在全县20个乡镇进行巡回宣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精神、创建“五型”机关教育、警示教育 活动中,共宣讲381场次,83750人次的干部群众受到教育。按照“理论宣传进农村”和“开展构建小康社会理论对谈”的安排,赴汉源镇、姜席镇、长道镇、石峡镇、西峪乡等乡镇及磨沟铅锌矿、尖崖沟铅锌矿等企业开展理论对谈活动12次。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先后在20个乡镇确定专人负责本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形成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网络。先后实施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公示牌”。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建设农村公众文化服务网络,建成的12个文化站,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17个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其余乡镇、村的文化站、文化室都达到有阵地、有牌子、有人员,并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春风化雨溶无声,百姓脸上绽笑颜。西和县将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协调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临安市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临安市立足实际,围绕建设“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目标,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以“八进三建三创”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

一、“八进”丰富“文明乡风进万家”内容。一是孝老爱亲进农家。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设置“美德榜”、“孝子榜”等宣传栏,开展“十佳好媳妇”评比等活动,挖掘宣传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先进典型。二是和谐邻里进农家。以“邻居节”、评比“和谐好邻里”等活动为载体,促进邻里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弘扬互相关爱的社会风尚。三是健康生活进农家。通过建立完善村民学校、图书室、阅报亭、宣传栏(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设健康知识大讲堂,深化“种文化”活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抓好“春泥计划”试点等措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四是法律法规进农家。加强农村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把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多种形式和渠道送到农村,送进农家,培养农民懂法守法,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五是清洁卫生进农家。积极开展“清洁乡村”、“爱国卫生村”、“清洁庭院”创建活动,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把清洁、环保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六是文明过节进农家。突出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深化乡风评议活动。通过乡风评议会、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形式,引导村民对封建迷信、聚众赌博、铺张浪费等陋习进行评议,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科学、节俭、文明过好传统节日。七是惠农政策进农家。整合心里话宣讲团、基层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广播村村通、气象电子屏幕等资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解读宣传党和政府涉农方针政策。八是实用技术进农家。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创新培训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三建”夯实“文明乡风进万家”基础。一是建立“和事佬”调解队。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由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调解处理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及时劝阻有悖乡风文明的行为,引导村民群众参与乡风评议会,使之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同时,宣传“美德榜”、“孝子榜”,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二是建立“山里人”文艺队。各行政村依托民间历史文化资源,在广泛开展民间艺术、排舞、腰鼓、秧歌、象棋、篮球等文体活动的基础上,建立1-2支品牌队伍,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促进农村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和繁荣。三是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自觉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向孤寡老人送温情”、“向困难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并组织服务队积极参与“清洁乡村”、修桥补路等社会公益活动,逐步树立“公心、热心、爱心”的良好风尚。

三、“三创”丰富“文明乡风进万家”载体。“三创”主要是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各类创建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示范文明村民、示范文明户、示范文明村三大创建工作。每年培养、发现、宣传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全市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2010年计划创建示范文明村5个,示范文明户50家,评选示范文明村民100名。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的、微观的,是物质文明的范畴,它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具体表现手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是精神的、宏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思想,是保证,是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其实就是是农村四个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执政机关的要求,是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载体,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和生化剂和助推器,只要这样,才能促进和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代表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是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村寨、五好家庭等活动来进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和推动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时期农村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狠抓宣传教育,促进“文明新风”创建活动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还要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农村全面、深入、持久在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整脏治乱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坚决制止和遏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二)大力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和载体。要抓住载体,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三)注重创新我们的工作形式

要大胆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形式,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应着重突出四“变”。一是变“书面语言”为“地方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编成地方说唱词,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方便群众,起到听得懂,容易记的效果。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三是变“群众听”为“群众问,干部答”。四是变“念经式”为“干群互动式”。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法宝

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党员活动室、家庭播放点、示范基地等宣传文化阵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以及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党的富民政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打开山门奔市场、勤劳致富求发展。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做致富不忘国家、不忘邻里、乐于扶贫帮困、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好公民;教育和引导农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好吃懒做行为。要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规政策,逐步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加快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进程。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实现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伞

篇8: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社会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其标志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联系, 相互包容, 互为促进, 共同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社会文明, 但同时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支撑,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是解决生存问题,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解决的条件下, 根本就谈不上生态文明的问题, 更谈不上生活质量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 生产力非常落后, 物质非常匮乏, 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群众生活极度困难。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我们从贫穷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了小康, 而今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社会财富相当雄厚, 文化生活十分丰富, 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在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方向迈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逐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已经使我们有限的资源消耗过度, 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现代文明的新标志, 它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快速增长为标志, 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也随之带来的是资源的过度开采, 特别是科技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 资源的开采利用率不高, 形成资源的高开采、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穷的国家, 无论是矿产资源、淡水资源, 还是森林覆盖率, 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瓶颈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资源型经济走向知识经济, 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才能走出资源匮乏的困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提出生态文明是党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把握。人类文明迄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是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进而造成生态危机, 暴露出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破坏。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 造成臭氧层损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遇到挑战, 倡导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并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必然潮流。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消除资源环境威胁, 实现当代中国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7%, 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靠的是高消耗、高污染, 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 是一种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经济损失巨大、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针对这一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经济总量大国, 更是一个消费大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毕竟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中国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三、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㈠发展是第一要务,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建设生态文明, 并不是要限制发展, 更不是要停止发展, 而是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支撑, 是一个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 否则, 那就是原始森林。建设生态文明, 是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占有、消费的不合理不科学性变革为资源配置合理、公平、公正, 是对改善民生、实现民主的高度关注, 保障每一个公民喝上干净水, 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品, 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目前, 有3.6亿农民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水, 近一半城镇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 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互为促进的, 并非矛盾对立。

㈡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必须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模式向生态型、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绿色消费模式转变, 创造一个安全、富足、绿色的生存环境;三是主要运用行政办法处理环境事件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提高人们的环保道德意识。

上一篇:参观抗战纪念馆观后感500字下一篇:2015凰幼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