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2024-05-15

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共8篇)

篇1: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2006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6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等。通过抓好“三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

园wenmi114.com。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6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6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6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6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6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6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篇2: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篇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农村建设

一、生态农村的内涵

(一) 定义

生态农村是在“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所需”的大背景下, 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 运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 按照“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指导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前提下, 从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生态化建设, 把农村地区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环境宜人, 各产业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 社会、经济、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特征

生态农村与一般农村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经济生产清洁化。

在进行经济生产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这一理念,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旅游经济等无污染的清洁经济发展模式。

2、村容村貌整洁化。

在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建设中秉承合理规划的原则, 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 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农民在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使村庄环境宜人。

3、社会状态和谐化。

建设生态农村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存, 调和人类代内、代际之间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

4、思想观念生态化。

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 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5、发展可持续高效化。

可持续化发展是指在改善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经济的同时, 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化发展表现在以最小的消耗, 通过延长生产链, 获取最大的利益。

二、创建生态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村在我国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创建生态农村, 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 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农村建设, 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各个方面,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引导农民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 建设美好家园, 既涵盖了生态的理念, 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然而, 有些农村虽然经济发展了, 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态农村建设聚焦“三农”问题, 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潮流, 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满足了农民群众实现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 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胡锦涛同志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精辟地概括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能否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 是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农村在创建过程中, 把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技术资源等多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 协调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四)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农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 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它既可以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存, 又可以调和人类代内、代际之间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五)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 它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生态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生态农村的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 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创建生态农村是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途径。

三、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心放在城市, 广大农村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导致农村潜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首先是面源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当前农村畜禽养殖大部分是传统的放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影响环境, 同时又导致有害病毒扩散和传播, 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

(二) 工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

首先是乡镇企业生产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工艺落后, 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并且有些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 偷排、超排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次是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例如, 城市的“转二产促三产”, 在成为一些地方农村致富的财源的同时, 也导致空气和河流被污染, 癌症等疾病多发, 让受害农民痛苦不堪。

(三) 生活污染加剧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村寨建设无规划, 农村中无公厕、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养、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活废水随意排放、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等问题依然普遍,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卫生。

(四) 资源遭到极大破坏, 利用率不高

首先, 土地不断被开发, 面积不断缩小。靠近城郊的大批土地被用来建开发区、大学城等;内地农村则主要缘于大兴各种土木工程、墓地占地和房屋基建用地。

其次, 矿产资源遭到破坏。农村不少矿藏的开采权承包给了私人经营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 水资源污染严重。农村各方面的污染, 使水资源污染严重, 农民饮水存在安全问题等。

(五) 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等行为, 污染不断加剧, 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四、构建生态农村的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态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我们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稳步推进生态农村的建设。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创建生态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制度和立法, 以制度和法律的强制形式来协调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减少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

(二) 农村经济走生态化发展之路

以生产生态化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用生态经济理论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增加施用有机肥;提高农村工业的生态科技含量, 置办治理污染的设施和尽可能的进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农村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型生态经济形式, 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 不断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 对农民进行生态人格培育

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从整体上影响着农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这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把生态文明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让生态文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倡导生态的生活方式, 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这是提高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要适应农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 革除生活陋习, 使用清洁能源,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 强化污染防治

鼓励农村企业进入工业小区生产, 采取污染集中治理的办法, 解决好工业污染防治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确保农民饮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引导科学施用农药、化肥, 加强污水灌溉管理, 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五) 修复已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在创建生态农村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创建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个透彻的理解, 掌握创建村所存在的生态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 水土流失, 可以植树造林;生活垃圾污染, 可以推行集中处理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在有效防止生态破坏的同时极大地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

总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 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 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创建社会主义生态农村。生态农村的创建, 必将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实现意义。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在我国的众多领域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是全国的生态屏障, 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进行生态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准确掌握生态农村的内涵、创建生态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制定有效的生态农村构建措施,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立敏, 彭克明, 赵宏伟.现阶段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

[2]、吴敬秋, 彭惠娟.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J].党政干部论坛, 2008 (2) .

篇4: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关键词 生态文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整篇来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农村的污染排放己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1]农村的生态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本文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试图对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进行深入阐述。

1 农村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ommunis,表示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187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其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并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社区是由居住区域关系引发的共同生活体系。农村社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们构成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其基本功能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对区域内农村居民进行管理以及促进居民的经济增长。”[2]农村生态社区是由传统社区发展而来,是以是以自然生态为本底、以农村人口为主要居住人群,以农村为特定社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镶嵌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强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表明中国农村建设的理念、目标、模式和体制,向着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社会迈进。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態社区的特征

农村生态社区中生活的人和环境之间建立了持续的、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所关联的共同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包含而又超越了生活共同体的更大的生态共同体,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2.1 生态性

生态性是农村生态社区的首要特征,它强调农村居住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改变过去农村过度消耗资源的状况,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社区通过绿化、净化、合理处置污染垃圾等方法改变农村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手段,促进村容整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区产业间的合理联结,实现良性循环。

2.2 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生关怀。如果农村生态社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那么农村生态社区的人文精神就是软件,它指向的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中,更注重村民的内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享乐文化、世俗文化在逐步蔓延,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在非理性膨胀,农村文化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碎片化,精神虚无化。农村生态社区需要培养村民的公益精神、参与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构建村民的精神家园。

2.3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内容。在经济方面,就是要引导农民建立与自然环境相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社区产业发展优势。在政治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规范社区内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费生态化行为,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鼓励村民的公共参与,赋予农民话语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在精神文化方面,充分挖掘社区生态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建设农村生态精神文化。

3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的路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树立大局意识,认清生态社区建设重要性

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能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视为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去完成,农村生态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维系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呈现出多样性联系的地域共同体。通过改善村民居住地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农村社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幸福、人文和谐”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和资源配置效率,传承乡土文脉,保护自然生态,重构乡村魅力空间。其实质是要让农民参与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农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能够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农村社区。

3.2 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3]农民是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决定了农民是农村新型生态建设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生态社区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推动力量,是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生态社区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要让农民看的到实惠,摸得着幸福,通过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标语和公开栏等各种形式,把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介绍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评判权,让农村在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经营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开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要从村民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解决村民们的实际困难,让村民们切实感觉到社区建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3.3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素质水平存在着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而不应设计一个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本地区当前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综合考虑农村山水风情、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资源环境等因素,把握其内在的肌理,并统筹兼顾到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开发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社区建设,而一些地方在生态社区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这与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相违背。为此,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规划是当前各个地方建设生态社区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予以明确的,需要作进一步具体的研究。

3.4 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建设过程需要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推进规划管理由粗放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做好社区项目规划的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向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咨询,多听不同意见,避免长官意志,提高生态社区规划建设决策的科技含量,依法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其次,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运用市场经济理念和政府财政手段,调节生态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生态与经济利益,确立资源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最后,制定和完善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相关的其他各项法规与政策,将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法治精神融合在一起,从制度和法律上的理顺各种关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生态社区建设在有序的轨道上顺畅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干杰.探索我国农村环保新道路[J].瞭望新闻周刊,2011(6).

[2]李海舰.国外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中学刊,2013,28 (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会,1991:137-140.

篇5: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因此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从区域划分上看,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作 者: 戴圣鹏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期 刊: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 (7) 分类号: X3

篇6: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两会观察丨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3.全球首份国别美丽生态指数评价结果出炉

4.重磅!中央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5.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6.特色小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盈利模式 7.案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实例借鉴两则

8.四部门发文整治垃圾围村:2020年基本遏制垃圾向农村转移 9.“垃圾包围农村” 农村垃圾处理前景广阔 10.11.12.13.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密集出炉 黑臭水体、劣V类水,是什么水质级别?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运作模式探讨

篇7: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 万元,水泥 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 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 米,新建沼气池 座,新建卫生厕所 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篇8: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又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作为农村生产、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 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到农民朋友心中, 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 同时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 切实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以实现农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总而言之, 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道路, 为此必须着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对于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不应顾此失彼, 只追求生态建设而忽视农产品的产量。当前, 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机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因此, 在全国很多地方, 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 大力提倡农民种植产量较低、附加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一时间,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从表面来看, 虽然有机农产品单位产量有所降低, 但其较高的售价却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并且有机种植对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 因此对农田的破坏也更小, 似乎这已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文明”的快捷路径。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 这条所谓的“快捷路径”似乎并不完美。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 直至今天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仍高居不下, 如果不顾现阶段我国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而片面地推行大面积有机种植, 那么这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存在潜在危害的。为此,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 发展生态农业并不意味着片面地提高有机种植面积, 而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农业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合理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以确保农田的生态安全。同时, 从保证食品安全性的角度来讲, 要做到既确保农产品产量又兼顾农产品的质量, 让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提供安全可靠的放心粮并存。

二、正确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新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其实质是改变农民朋友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广大农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水平较差, 部分地区居民居住条件恶劣。总的来说, 这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 很多农民在农闲时节发展小规模养殖业, 这对农民的增收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 由于资金以及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畜禽舍都建在农民自家院内, 这使得农民居住环境受到很大影响, 并极易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因此,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整治的重点。当前, 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抓好这一时机, 在顺应农民朋友意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在农村开展转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破除各种陋习的科技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 它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 积极主动地建立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农村生态文明要求农民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 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人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因此, 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强弱决定着未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也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推动者, 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仅仅依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引导是不够的, 还需要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 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到农民心中。只有广大农民都具备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才会获得长足发展, “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四、正确处理好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当前,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 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卫生状况, 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一直以来, 农村的卫生状况问题解决起来都很困难, 这主要与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有关。为此, 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 切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工程。同时, 也要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作用, 设立村民卫生监督检查小组, 对各家各户院落周围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切实制止农民随意倾倒垃圾等的不良习惯;二是提高农村地区植树造林面积, 推进农村绿化工程进度。广大农村地区承载着我国绝大部分的森林资源, 但由于连续多年的乱砍滥伐使得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林地面积逐渐缩小, 导致林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应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 修复森林生态系统, 为实现生态农业打好基础。同时, 也要推进村内绿化工程进度, 营造出房前花团锦簇, 村外绿树环抱的环境氛围;三是进一步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进行硬件建设。如:对主要街道村内小巷进行水泥 (柏油) 硬化, 以及在村庄主要街道安装间距相当的路灯等;四是科学处理农村废物, 鼓励农民修建沼气池, 使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人畜粪便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 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对其不合理利用所致。为此在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对农业废物进行处理, 使农业废料转化成经济效益。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难看出,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在新的发展阶段, 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 并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 使中国早日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受祜, 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2.

[2]王克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J].乌蒙论坛, 2012.6.

上一篇:从来没有这样作文650字下一篇: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