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2024-04-09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知一般连乘应用题的特征,会口述解题思路,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运用直观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投影出示)

用 划出已知条件,用 划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二年级一班有9个小组,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 向雅安地震募捐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师:噢!也就是先划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默读题目,会做吗?(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找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答案后,教师可问学生:还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解决问题不是至少要有两个已知条件,第二个问题怎么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学生问不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这里的“复习”用作铺垫,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连乘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其中两个条件的组合,可以寻求中间问题,从而解决最后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动态出示信息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绿色生态园吗?看生态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朵。(课件出示信息图)有粉色的、黄色的,还有红色的。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漂亮吧!这里面还藏着数学信息呢!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学信息吗?(有的会发现每行有8盆,还有的会发现每种花有5行。)(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形成板书: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每种颜色各摆5行,每行8盆。)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每种颜色的花各多少盆?直接让学生解答,如果学生提出: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则板书。)

抽生完整地读一下这道题。

【设计意图:在动态出示信息图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将题目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为接下来的分析问题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2、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师:到底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盆呢?(课件出示:由实物图到点子图的变化)你能借助点子图来圈一圈、画一画,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下来吗?

学生借助点子图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

3、交流讨论,算法多样

师:谁能借助点子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预计生可能出现:

第一种: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再算3种颜色的花有几盆?

8×5×3=120(盆)

第二种:先求一大行有几盆,再求5大行有多少盆? 8×3×5=120(盆)

第三种: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盆? 5×3×8=120(盆)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师在交流反馈环节,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如果有错误方法,可以在巡视时搜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思想。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议论、去探索,在引导学生自己介绍选择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梳理了解题思路。】

4、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师:这个问题咱们已经解决了,写上答句就可以了。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解决同一个问题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回顾)

师:仔细观察,(教师指课件和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三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三种方法之间„„)

(学生找不同点时,会发现三种方法的“先算什么”也就是中间问题不同;学生找相同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连乘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板书课题:“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样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大家再来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什么帮了我们的大忙?是啊!我们以后解决问题的时候,咱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画一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比较中感悟到思考的角度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队列问题

师:同学们再请看,(课件)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国庆大阅兵。多么壮观,多么振奋人心呀!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学做小军人”的队列比赛,看!这是二年级的参赛情况,谁来读读,会做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示意图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示意图上圈圈画画,然后在下面 列式计算。

(交流时学生有不同方法,在学生对照示意图解释完算式后,教师用笔连到对应的算 式上。)

2.做贴画(教材自主练习1)

做一朵花需要6个贝壳,做这样的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抽学生读题后,教师问,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48个)

师反问:你们同意吗?(期待学生会发现问题,即还需要一个隐含的信息,即:每张画有5朵花,根据学生回答,课件补充完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3.讲数学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来讲讲数学故事吧!就讲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

(课件:每只羽毛球4元,一盒有6只羽毛球)你能接着讲完吗?(抽生解答)就像这样,你能再讲一个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吗?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仿例练习,由国庆大阅兵引入,旨在巩固新知,同时进一步体验连乘问题的结构及解决方法;第二个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隐含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练习安排了讲数学故事的练习,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提升思考

师:好了!同学们结合板书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么疑惑也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小,不但解决了生态园中的数学问题,还弄清了连乘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会了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或困惑吗?

有的同学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很了不起!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设计意图: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不仅将教学内容结构化,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结合板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疑惑,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提升方法的能力。】

篇2: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合作学习要求:

1.自己独立试做,争取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自己做完后,小组同学交流算法,说出你的想法。3.组长总结组内共有几种算法。

生讨论解法:汇报:说出你第一步先求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学生汇报一种算法我用课件演示一种,学生会边听着边看图理解着,然后再板书。)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综合算式怎么列?10×8×3=240(人)

(2)先求:3 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综合算式怎么列?10×3×8=240(人)

(3)先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10×24=240(人)。综合算式怎么列?8×3×10=240(人)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3、比较择优:这三种算法中哪种方法简便容易理解?

篇3: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 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 在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时要不要讲数量关系, 如何讲才能把握这个“度”, 等等。这些都是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带着这些困惑, 笔者设计并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连乘解决问题”这节课, 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 分4课时进行教学, 其中“连乘解决问题”是第一课时内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动活泼的学习素材、丰富的学习资源都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也是教材的一大编写特点, 例题中不同思路的呈现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次磨课过程】

第一次试教:东施效颦——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第一次试教时, 笔者直接选用课本上的主题图 (见上图) :每个方阵有8行, 每行有10人,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在课堂教学时, 则采用“两种解题思路并举与点子图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审题以后, 师生共同概括出如下的解题思路模型:

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种解题思路叫“综合法”, 但笔者比较强调这是一种从信息出发进行思考的方法, 同时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以上两种解题思路。在展示了两种解题思路之后, 又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来推导:

这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分析法”。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 学生比较陌生,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一节课下来似乎已经游离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外了。而解题思路的梳理应该结合具体情境, 而不应该凌驾于情境之上进行模式化, 这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成为模式化的牺牲品。同时对于“数形结合”理念的体现, 本次设计也是比较牵强, 仅仅用点子图似乎不够充分, 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效果也不明显。总结实践一的教学设计, 笔者仅仅是把对这一内容原有的两种思考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叠加, 正所谓“东施效颦”, 失败是注定的。

第二次试教:返璞归真——适合才是最好的

经历了第一次设计上的缺陷, 笔者开始思考:学生的起点在哪?本节课的突破口在哪?经过几次的磨合和尝试, 最终将教学设计进行了“加工改良”。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 从而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潜伏、推进”——精选素材

1.“潜伏”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做个小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两层苹果一共有多少箱?)

师:读一读,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一层有几箱苹果。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箱, 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是哪两个条件?

生:要知道每层的箱数, 还要知道有几层。

师:知道了这两个条件, 就能求出总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

生:不知道每层的箱数。

师:那我们就补上这个条件。 (课件出示完整的题目:每层有5箱, 两层一共有多少箱?) 现在能解决了吗?说说怎么列算式, 一起说。

生:5×2=10 (箱) 。

师:5表示一层有5箱, 2表示有这样的2层。

师小结: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别小看这道复习题, 其实这里“潜伏”着许多“玄机”。第一,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第二, 将简单数量关系悄无声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三, 一题多用, 为后面的拓展提升题作引子, 起铺垫作用。)

2.“推进”

(1) 师出示方阵图 (如下图) 。

师:仔细观察,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有3个方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下面, 我们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方法一:

生:4×5×3=60 (人) 。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先把一个方阵的人数算出来, 再算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老师用小圆点来表示这样的方阵。谁愿意在这幅图中找一找5×4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们发现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于是就求出了一个方阵的人数, 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

生:4×3×5=60 (人) 。

师: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想的。

生:把3个方阵看成一个整体, 每行有12人, 有5行。

师:老师把你的想法表示在这幅图上。

师:原来是把3个小方阵横着拼成了一个大方阵来思考, 这也是一种解题方法。请继续思考, 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

生:5×3×4=60 (人) 。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师:老师把这幅图移一移、变一变, 这样看就比较方便, 每个方阵中一列有5人, 现在一大列有15人, 有这样的4列, 看来这个办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 想一想这三个算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几乘几再乘几 (连乘) 。

生:都用到了这三个相同的数。

师:相同点都是用乘法来解决的, 而且是连乘。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3个数顺序变了, 位置交换了。

师: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相同, 数的顺序就发生了变化。今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就能想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2) 师出示苹果图 (如下图) 。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

生:6×4×3=72 (箱) 。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6×4表示什么?

生:从上往下看, 一层有24箱, 有这样的3层。

方法二:

生:3×4×6=72 (箱) 。

师:谁来解释3×4什么意思?上来点一点。

生:从右往左看, 一列有12箱, 有这样的6列。

方法三:

生:6×3×4=72 (箱) 。

师:这种方法又是什么意思?6×3又表示什么呢?比画一下。

生:从前往后看一列有18箱, 有这样的4列。

师:同学们表达得很清楚, 原来这道题也能用很多的方法解决。既可以从上往下看, 也可以从前往后看, 还可以从右往左看, 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算式, 但是我们都是先求一个面上有几箱, 再算总数。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 重点在于如何精选素材, 在本节课中对于这个素材的选择也是百转千回, 发现最好的就在身边。最终还是以教材为依托, 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 将数据改小以方便学生理解。此举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其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方阵图为切入点, 进行方法指导, 利用点子图、长方体自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这些素材都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 探索并学会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 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追本、溯源”——建立模型

1.“追本”

2.“溯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建立模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从复习题的追本到例题的溯源,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各种解题策略的讨论中, 不断地联系已知信息, 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解题的中间问题。因此, 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获得的, 所以,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感觉很轻松, 讲起解法头头是道。在以后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技巧。)

三、“少练、巧探”——拓展提升

1. 拓展练习

师:如果老师在上面的苹果图中再加一层,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箱苹果吗?你是如何想的?

生:72+6×4=96 (箱) 。

生:6×4×4=96 (箱) 。

师:这批苹果是食堂为小学部1~5年级的1867位同学准备的中餐水果, 每人一个够吗?你能解决吗?

生:不能。每箱的个数不知道。

师:补上这个条件, 每箱20个, 谁能用我们今天学的连乘方法来说算式?

生:6×4×4×20=1920 (个) 。

生:96×20=1920 (个) , 1920>1867, 所以够了。

师:跟前两题比一比, 有什么不一样? (4个数连乘)

师:我们发现连乘不仅仅是3个数相乘, 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

2. 独立练习

生独立练习。

师:第三个算式什么意思? (400×7×2表示假设一天跑一圈, 7天跑多少?实际一天跑2圈。) 你们太厉害了, 想到假设法非常不错了, 这的确是假设法。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中, 利用计算苹果的箱数和总个数这一拓展练习,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连乘不仅仅局限于3个数相乘, 4个数、5个数相乘也是连乘。计算鸡蛋的个数、跑步的米数等一系列数学问题, 则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虽然选用了同样的信息, 但算的顺序不同即算法不同,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自述、自评”——回顾梳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你在自评表上写一写。

师: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老师也有收获, 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 你们不但能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而且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想出不同的办法, 在这里也祝愿我们班所有的同学越来越能干。

(设计意图:课后笔者设计了回顾整理, 从如何分析问题的回顾与整理到全课的回顾与整理再到自我评价。在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感悟】

俗话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 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 不教“学问”的现象。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用连乘解决问题”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 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也初步体验过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既然学生已有解决问题的经验, 并非从“零”开始,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到底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什么增量呢?经反复思考推敲, 最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解决问题为主, 注重解题的策略性和数量关系的分析, 而数量关系的分析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题意, 顺藤摸瓜, 找到中间问题。在第一次试教中, 笔者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盲目地照搬原有教学模式:从问题出发或从条件出发来解决问题, 致使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在第二次试教的设计中, 笔者找准学生的起点,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从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入手。在评价环节, 虽然学生无法对本节课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 但是学生的反应却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认同度, 这恰恰也是对一节课最好的评价。当笔者最终把以上设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 学生的思维活跃, 语言流畅, 师生互动频繁, 教学始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展开。

篇4:“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4.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差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活思维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借这个机会,我们三(1)班也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现在由班长小芳去超市购买乒乓球,需要买的个数如图所示,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回答:每袋有6个球,共有6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提出:①我想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乒乓球?②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

师:(对着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你是想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乒乓球吗?(对着第二个学生的回答)你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是吧?你们对这两个问题还有什么想说的?

让学生说出: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元,还必须知道每个乒乓球多少元?(根据学生提问出示:补充条件和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设计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从乒乓球的袋数,每袋几个等条件收集信息,根据信息来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二、探究新知,表达思维

1.探究解决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师:要解决一共用了多少元?你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说出:我想先求“共有多少个”,再求“一共多少元?”(板书: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再求:一共要用多少元?)

师:下面大家就按这种方法列式解答,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请两位学生上前板演,如果学生做的方法一样,再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2.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师: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3.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异同

师:观察这两位同学的算式,你发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由图像信息抽象出文字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通过表述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确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联系实际,发展思维

师:学校在运动会召开前,对教室环境进行了美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这些消息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出: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组织集体订正,学生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

让学生汇报解答过程:4×5=20(个),20×6=120(盆)。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解答过程:5×6=30(盆),4×30=120(盆)。

师:学校新开辟了一块空地,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出示一块长方形空地的情景图)。大家猜猜看,这块长方形地是用来干什么的?(让学生猜猜,如建操场、活动场地、大花园等)

师: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打算在这块长方形地上种花,种什么花好呢?

师: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之内先互相交流想法,再组织学生汇报)

可能出现三种:①选择杜鹃花,原因美丽,存活时间长。②选择月季花,原因便宜,容易栽培。③两种花都选。

师:同学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选择的花卉有所不同,如果在这空地上种10行花,每行种6棵那么你选的花种在这块空地上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

四、小组合作,现场编题

师:同学们已经能准确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了,你们能根据教室的座次,编一道用两步乘法解决的问题吗?下面同桌合作编题。(让学生编题,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编题过程中,理清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深入了解此类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阅读教材,布置作业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1、2、5、7题。

篇5:《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这节课,以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春游贯穿始终,围绕春游中发生的事来解决问题,从中学习数学。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篇6: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⑴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

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

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2、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2、对比练习

为了消除思维定势,防止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3、发展练习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结构,升华认识,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⑴出示我们三(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要求将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

篇7: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黄成淑 设计(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中心小学)张天健 评析(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例1。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方法解答,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展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1.看条件,提问题

每班45人,8个班 ——? ①

每人植树3棵,360人——?

每月用水200吨,2个月 ——? ②

每吨水1.14元,400吨水 ——?

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 每页贴了15张邮票,贴了3页 ——? 2.对比练习

①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②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每箱可以卖多少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评析:第一道题的两间是递进关系,第二道题让学生从三个条件选择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然后把求出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再求出最后的问题。此练习沟通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为新课学习分散了难点。]

二、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复习题中对比练习两题的异同点。如果把第①小题的“一共有多少热水瓶”,第②小题的“每箱可以卖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去掉,这两题就变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板书)[评析: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奠定了学生对新课进行探索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启发讨论

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读题,摘录条件和问题: 条件

问题 5箱热水瓶

每箱12个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每个热水瓶卖11元

2.讨论:我们知道,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就能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三个已知条件,这三个条件哪两个可以组合?组合后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把求出的问题即中间问题转化成条件后,再加第三个条件组合,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讨论后,根据各组的汇报板书(投影)

[评析:运用条件与条件的组合,突破解答两步应用题的难点--寻找中间问题。运用不同的条件组织揭示不同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自主解题,说明思路

1.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把这道题分步解答出来,鼓励用两种方法解答。2.让程度“中”、“下”的学生回答:你是怎么解答的?你是怎么想的? 3.说解题思路时,启发学生也可以从问题人手,用“分析法”思考。(板书)

4.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吗?在本子上列式。评议。

5.小结:一道应用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其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五、尝试练习

1.学生尝试练习:第100页“做一做”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装多少盏灯?(用两种方法解答)2.可以先选哪两个条件组合?提出什么问题?再和第三个条件组合,能否求出问题? 3.师巡视,吸取反馈信息,出示错误列式,让学生加以矫正。

六、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三1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知道用不同的条件组合,不同的思路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两种方法可以相互检验。今后我们在做题时,遇到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八、作业练习二十三第2、3、8题。

[总评:本节课让学生从三个条件中抽取两个相关联的条件,先求出一个问题;然后把求出的问题作为条件,与另一个条件组合求出最后的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掌握“综合法”思考方法,同时也启发学生尝试用“分析法”进行思考。这种教学应用题的方法颇有新意。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动脑、动口、动手,理解两步应用题为什么要寻找中间问题,该怎样寻找中间问题,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教学内容:应用题 例1 课时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的方法。

3、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板书设计: 应用题

(一)每箱卖多少元?

(二)5箱有多少个?

(学生板演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我班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买一些彩丝,买两捆,每捆10条,每条5角,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一)2×10=20(条)

(二)10×5=50(角)20×5=100(角)=10(元)50×2=100(角)=10(元)

学生讨论:那种方法准确,每一步求什么?

3、列综合算式该怎样做? 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 交流讨论 师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指名板演 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实践应用

练习二十二 第4、5题 独立完成,再订正。

五、交流收获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略)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8:《买矿泉水(连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买矿泉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利用在运动会上老师买矿泉水这一情境来导入,正好我们学校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这就使我得到了灵感,确定了用开运动会这个主题来导入新课,学生既熟悉又亲切,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我们班获得第几名?

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校运会上,我看很多同学都在喝矿泉水。大家瞧!今天黄老师也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1箱矿泉水)

生:矿泉水

师:这一箱矿泉水有几瓶呢?

生:一箱矿泉水有24瓶。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排有6瓶,有4排。(出示课件:每箱24瓶和每瓶3元)

……

板书:买矿泉水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引导估算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买2箱矿泉水大约要花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师:把24看成30多估了,把24看成20少估了,所以黄老师买2箱矿泉水要花的钱应比120元多比180元少。

2、引导精算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真不错!那到底要花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本子上列式解答。(师巡视,请四个学生板演)

……

3、验证估算

师:同学们,老师一共要花多少钱呀?我们的计算结果有没有在估算的范围内呢?

生:有。

4、引导分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出示课件:四种方法)那我们再接再厉,把这四种方法分分类,同学们看看可以怎样分,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分类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生1:我是按分步和综合来分的。

生2:我是按它们解题思路来分的。(出示课件:把算式分成两类)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师:你真厉害,还懂得按解题思路的不同来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反思提升

师:像这种连续相乘的算式叫连乘。(板书小标题:连乘)。解决连乘问题时,既可用分步算式,也可用综合算式。计算综合算式时,一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生:从左到右)对,计算时,还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第1题前2小题。

15×4×7 125×8×6

……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第2题。

师:大家在我们学校学习二年多了,如果让你们估一估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你打算怎样估?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学校实际有1105人,看来同学们的估算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

3、第3题

出示: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

(1)学生说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师:请同学们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喜欢的一个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先求出什么,再求出松树和杨树的和或它们的差。跟我们前面学的连乘问题一样吗?所以以后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回顾与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可真棒,收获真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遇到困难多动脑筋,困难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

篇9: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画线段图解应用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答案:(1) (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 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例1与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4)将上面两个分步列式改成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5)师生共同总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入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入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三、巩固发展.

1.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1)每只母鸡每月下25个鸡蛋,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照这样计算,3只燕子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2.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5、7和8三个数字自编一道连乘应用题,并用两种方法解.

上一篇:五华区民政局行政审批事项下一篇:为群众办实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