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24-04-18

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通用9篇)

篇1: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张村学区贾河口中学 王艳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本文着重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这一评价方法对中学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初中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状况,其评价结果还能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客观公正的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又有哪些变化呢?如何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呢?将于下文进行具体阐述。1 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是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制定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判断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前,学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与激励的作用;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特点;强调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评价,忽视量化积累对质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正如潘永庆在《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中所表述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维的。要通过评价,发现、促进学生强势智慧,借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用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习题能力的个体。”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能力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2 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以甄别与选拔为目的,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终结性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其独有的个性特点;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标准,忽视质的评价。它将教育教学活动禁锢于思想的樊笼之中,没有将教育看成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并且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构建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评价即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有助于挖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即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就是要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得出更精确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自我认识、实现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强化。综合素质评价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2.2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传统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教育和评价方式,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师的培养思路也以考试的指挥棒为向导,不注重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使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3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即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也重视人才的创造能力;即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2.4学校整体工作优化,发挥学校特色的需要

以往的评价方式下,校际间的比较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的多少,其实也是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恶果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从整体的办学思路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即对学生整体培养方式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测定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科成绩当作惟一目标的状况。对学生实行多元的全面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根据地区和学校特色,开发符合本校初中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评价,形成和发挥学校独有特色,从整体上优化办学效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校际间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3.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中以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错误做法。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发展独特个体,在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以发展的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并不强求划一。3.2主体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任务型教学法下,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主体性原则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者由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承担,并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者作用协助评价。通过使学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两者之间有机地融合为统一的整体。3.3导向性原则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导向对书本知识的片面追求。综合素质评价也注重方向性和导向性,但是不同之处是,其提出的标准是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立适合自己情况的合理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通过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反映中学新课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学教育与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正确的导向。3.4差异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符合美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人的智力构成成分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不可能在每种智力中都得到均衡发展,而只可能在某方面显得较为突出”的理论。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以机会,综合素质评价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元性、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表现,保护了学生的独特各性与创造性。3.5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制定要合理,有较强的可评性;方案的实施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要取得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要实现信息化,简便易行,要、且直观、易于使教学组织、考试考查组织、中考录取等方面的操作。4 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内容、结果与公布 4.1 评价的方法

学校建立成长记录袋(内容有:学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体检表、活动登记表、常年评估表,参加各类活动获奖证书复印件、探究实践考试、学生自评互评记载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结合实际制定的系列表册等),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学生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成长记录袋由学校建立,其内容包括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在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上的日常表现,以文字定性描述。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通过学生对照20个评价要素以班为单位进行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价小组要尊重学生自我评价,并在学生互评和学生成长记录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参考学期学年评价结果,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3]。4.2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列出的六个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学习发展性目标。这六个方面依次为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根据六个方面的要求,以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为原则细化为20个要素,每项要素下设多项关键表现,即要能体现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具体内容体现在各地制定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以其作为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4.3评价的结果陈述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性评语,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以整体性评价,运用文字加以定性描述,展示学生的个人潜能和特长。综合性评语由评价小组成员集体研究,形成共识,由专人认真填写,并注意语言表述准确、言简意明,关注个体差异,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第二部分为三年综合评价等级,等级分为A、B、C、D四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A级指标控制在所评总人数35%以内,其他等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4.4 结果的公布

评价结果的公布包括过程评价结果和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结果两种,过程评价结果在每学年结束前的适当时候向全体学生进行公布。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结果通常在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评价结果在学生参加初中学业考试前的适当时候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在学生所在班级公布综合素质为A级学生名单。学年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记入学生档案并交由学校专人保管,作为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学生中途转学证明材料,随学生档案进入就读学校。终结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备案,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如有重大分歧,需提交校评价委员会裁决。评价结果需上报教育局,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段学校招生依据。5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5.1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注意将现代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渗透到评价体系之中。多方听取和采纳不同层次群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在形成的基本框架后,对其合理性、完整性进行研究,经过反复沟通与讨论、增、删、改,取得一致意见,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总目标→子目标→具体指标。即重视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重视在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角度与多层次,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的结合。5.2 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加大先进教育评价理念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使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参考指标。5.3 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条件,规范收集、管理和保存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数据,注重日常的观察、积累和实证资料的收集保存。注意评价信息的获取要多角度、多渠道。还应加强参与评价人员关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培训。

结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 :

[1]卢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表的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2]李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8)[3]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4]马亮,何芳,马和民,陈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8)

篇2: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王艳敏同志,是化二车间合成岗位的一名主操作,2007年进入合成岗位,该同志工作责任心强,业绩突出,无条件地服从领导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 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工作中认真学习安全知识,以及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并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班中生产查找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配合班长做好班组建设,严格执行厂规厂纪,全年无违纪,并制止他人违纪。

二.虚心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操作中一丝不苟。4月11日白班,她正在精心操作,突然发现1号提氢1号洗氨软水流量由原来的一千多下降为零.1号提氢泵跳闸,立即通知现场开备用泵,并分析氨含量,结果备用泵启动不起来,她立即联系调度并通知双氧水切气,1号提氢做停车处理。经查明原来是电器原因,导致提氢泵跳闸,并联系电工检修电源,很快又把泵开起来,恢复正常生产。由于她发现及时,处理果断,避免了一次氨含量超标事件,为公司减少了经济损失。8月31日4:57分正值大夜班,她发现1号氨分液位土人上满,氨冷温度急剧上升,根据她多年的操作经验断定是仪表空气带水,立即通知现场开1号氨分放氨阀和氨冷器加氨阀,排仪表空气总管里的积水,并联系调度调整检查仪表空气,和仪表工修现场自调阀。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稳定了工况,这次仪表空气大量带水,由于她发现及时和处理得当,避免了一次停车事故的发生,为公司挽回了不少损失。像这样的事情工作中不计其数,举不胜举。由于她平时精心操作,严格遵守执行工艺指标,多次获得操作第一名。

二. 乐于助人,积极奉献,在平时工作中能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帮助新员工学习业务知识,使他们尽快掌握业务技术水平,尽早能顶岗操作,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为领导分担解忧。平时加班加点积极认真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

三. 谦虚谨慎,虽然在过去的一年的学习中她成长了许多,但她认为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遵守厂规厂纪和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企业文化,扩展企业文化内涵。经常希望领导多分配一些工作

给她,因为她觉得多做一些工作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公司的美好明天而拼搏奋进。

综合上述情况,该同志具备了当选先进个人的条件。相信该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辱此光荣称号,为中能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二车间:

篇3: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科学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都有新的转变。传统教学评价———单纯由教师根据学期末测试对学生进行评定排队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使教学评价不成为虚设环节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必须改变过去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下面就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谈谈浅显的认识。

1.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传统教学中评价主体是教师,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教师就像裁判员一样主宰学生学习发展的“命运”,这样的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化是不客观的。科学课中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把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家长、教育科技管理部门及社会有关组织(人士)都作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情况、对同学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状况的评价,必将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自己、同伴学习的负责人,定会认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看到自己、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合作。让家长参与教学评价,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状况加以了解,并提出宝贵意见,发挥促进作用。可以采用“开放课堂”形式让家长听课,也可以采用“家庭科学课”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搞科学活动,从而让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家长参与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让家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功, 家长希望看到孩子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特别积极努力,这样有利于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伴随学生学习整个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还要积极调动教育、科技管理部门及社会有关组织(人士)支持我们的教学活动参与教学评价。

2.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以前我们以学生的试卷成绩或某一项活动、实验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片面评价使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不清,使教师的教学找不到改进方向,因而影响教学效果。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1)评价学生的科学知识即学生对基本科学概念、事实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及应用情况, 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多少信息。 (2)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 热心参与有关活动, 发展对自然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要评价学生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能“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

3.教学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书面测验和考试已不能适应科学课程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内容、不同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我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和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归纳总结几种教学评价方法。

(1)综合观察评价法 ,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或某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科学学习各方面表现给予评价。

(2)口头评价法 ,就是在学生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之后由评价主体(教师、学生等)依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在口头上给予肯定鼓励或点评。口头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法。口头评价能促进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唤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发展方向。

(3)测试评价法 ,通过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 针对不同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评价表评价法 ,就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表格形式制定出一些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标准。常用评价表有 :活动评价 表、单元评 价表、自我 评价表和 师生家长 共评表等。

(5)成果评价法 ,就是把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科学知识笔记(资料卡)、活动设计、制订的计划、实验和制作、调查报告等展示出来,然后评价主体共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有竞争意识,有上进心。

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势, 如果在教学评价中使它们相互补充、合理利用,就会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促进作用。

4.教学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以前教学评价中很多教师忽视“全程化”这一理念,只重视终结性评价,使我们对学生学习、发展状况不甚了解,对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学生的意见想法、教学需要不能及时获取,从而导致不能有效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中高考;学业水平测试

一、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学生教育问题,意识到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开始对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予以关注。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素养、身心健康、情感态度等重要核心素养的集合。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呈现学生状态,以不同阶段学生成长所设定的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质是个性发展评价,同时又是真实性、过程性评价、内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学会学习,终身发展。

第四,综合素质评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都要目标、导向和鼓励,评价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二)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评价为现代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迅速,在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发展,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才逐步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我国,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中明确提出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首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式纳入考试招生制度框架内。2014年12 月 16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评价程序分为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与学业考试、中考、高考等外部评价互动、结合,共同构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合格毕业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考核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涵盖学业水平考试

通过列表对比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涵盖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八大学习领域。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习能力维度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成绩测评,更侧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取代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无法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所以统一组织的标准参照性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能更客观采集学生学习信息,监测学校教学的质量。

3.学业水平考试难以覆盖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素养维度很难在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下描述恰当,把学生道德素养归入学生的学业水平则的确不合时宜。

4.学业水平纸笔考试无法替代综合素质评价

纸笔考试不可能全面地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标,不能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测量准确,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高考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系到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学生评价实践活动。关于综合素质评价争议焦点是否应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人以中高考为核心的选拔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背后观念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初衷在于倡导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特征特性描述,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高考的结果是数字分数为高等学校选拔合适的新生,是以甄别和选拔为根本目的。

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缘于先天察赋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后天教育环境的不足,会限制甚至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空间转化成现实的發展水平。专业化和公平是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高考挂钩的前提。中高考的选拔性体制则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遵循共同的框架和标准,综合素质评价指向的是个性化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林珑..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考试2009(4):14.

[2]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6.

篇5: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针对政治素质的指标体系设计问卷, 在多所高校中发放问卷, 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处理, 最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问卷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价模型所采用的指标变量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但对于它的结构组成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结合文献资料, 在反复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政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构建了具有两个层次、11个指标的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体系, 将大学生政治素质分为政治信念、政治品格和政治能力三个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划分如下 (见图1) :

1.政治信念指标

评价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理想56.信念的坚信程度;政治立场的坚定程度;政治态度的明确程度。这项指标主要是通过课堂考勤、考试成绩、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

2. 政治品格指标

评价大学生:政治作风的优劣状况;政治品德的高尚与否;政治责任感的强弱程度。这项指标依据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内外表现获得。

3. 政治能力指标

考察大学生对政治的鉴别力和敏锐程度及参加相关政治活动的情况等, 包括参加各种报告、论坛、讲座、座谈、演讲等。这项指标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获得。

二、基于问卷调查统计的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965年, 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首次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 进而创立了模糊数学这门新的学科,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它已经渗透到科技、社会、经济、工程建设等领域, 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模糊数学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是将各种不确定信息用定量表示出来, 经过模糊运算得到评判结果矩阵, 通过评判结果矩阵得出评判对象的评判级别。

1. 因素集的确定

把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评价对象, 首先将政治素质的评价因素集分为两级, 第一级包括政治信念X1、政治品格X2、政治能力X3三个因素集, 这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内容。其中X1下设理论知识X11、理想信念X12、政治立场X13和政治态度X14四个二级因素集;X2下设政治作风X21、政治品德X22、政治责任感X23三个二级因素集;X3下设政治敏锐性X31、政治鉴别力X32、政治思维X33、政治参与X34四个二级因素集。

问卷设计内容覆盖所有的二级因素集, 分别对不同的二级因素集调查结果打分。对分数进行分级, 统计不同分数段的百分比。也就是应用统计方法确定隶属函数。对所有指标设定评语集, 如理论知识, 可设为扎实、比较扎实、一般和较差四个级别。

2.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是模糊综合评判非常重要的环节, 权重的恰当直接影响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应用Satty提出的AHP方法, 按照各指标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价的重要程度, 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构造判断矩阵。相容性检验按下式进行: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指标个数, 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 对于1—7阶判断矩阵, 其RI取值见表2。女文科理科工科本一本二本7%43.3%38.1%23.9%38.0%45.9%36.5%17

当CR小于1.0时, 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直到满足CR小于1.0为止。

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如表3所示:

设定目标层的权重, 如变量 (X1, X2, X3) 权重分别为B1, B2, B, 且。

3. 建立政治信念模糊评价矩阵

权重向量B与模糊评价矩阵R1的模糊乘积结果即为政治信念的模糊评判结果。

对于政治素质的模糊评判结果, 需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结论。

三、程序设计

由于模糊乘法是取小运算, 模糊加法是取大运算, 与一般矩阵乘法不一样, 为了提高效率, 采用Excel VBA进行编程, 界面如图2所示。

当在Excel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相关调查统计结果, 即可计算出各指标的评判结果。第一指标计算的代码如下:

四、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政治信念、政治品格、政治能力三个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R1、R2、R3。分别乘以权集, 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 可得到政治素质的综合评判矩阵R。R乘以权集, 最后归一化处理, 即得最终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 (0.22, 0.35, 0.29, 0.14) 。政治素质的评语集为 (优良, 中等, 合格, 差) 。结果表明:被调查人群有0.22的可能政治素质优良, 有0.35的可能政治素质中等, 有0.29的可能政治素质合格, 有0.14的可能政治素质差。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总体是好的, 合格率大于85%, 也存在一些不足, 这就是少部分人的个别行为。

五、结论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的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论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们从“社会角色”的理论境域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建议。即, 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全社会角色评价与规范, 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二是要加强学校角色教育与管理, 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三是要转变家庭角色期望与观念, 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四是要加强自身角色学习与认知, 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

运用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进行总体评价,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进行总体评价, 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出不足,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便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确立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模型, 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2]张文修等.模糊数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3]袁萍.试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7) :101-104.

[4]于淼, 李建东, 边振兴等.AHP法在桓仁县人口压力评估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6, (6) :62-66.

[5]文章代.高校德育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100.

篇6: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状况 评价研究策略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2]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 2010(10).

[3]张利兵. 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篇7: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近年来, 虽然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但从目前的评价研究中, 理论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这样直接导致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要求。 因此, 构建合理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要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又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 本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研读国内外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了专家、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企业及学生的意见, 确定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从而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方法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 是体现高职学生在热爱祖国、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集体观念、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要求, 主要由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对国家、对党、对社会及对学校所持的态度, 道德素质主要体现高职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素质, 法纪素质主要体现高职学生对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和遵守。 在调研过程中,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在其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可以按照不同等级进行评价, 比如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2.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 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体育素质测试的合格标准、是否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达到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是否具备一定的受挫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及保持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心理素质的评价同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3.学业素质

学业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学业素质包括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学习成绩。 学习过程的表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评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学习成绩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语计算机水平及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课程的评价可以按照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进行计分,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换算到五级评价, 如通过调研我们将专业课程成绩的换算标准为平均成绩在90分及以上者为A, 80分及以上者为B, 70分及以上者为C, 60分及以上者为D, 60分以下者为E。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作为现代社会的通过能力, 同样可以通过成绩将其进行换算。 外语通过四级以上者为A, 三级以上者为B, A级以上者为C, B级以上者为D, 未通过者为E。 计算机根据一级考级成绩在90分及以上者为A, 80分及以上者为B, 70分及以上者为C, 60分及以上者为D, 60分以下者为E。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 可以两个等级进行评价,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此项评价可以获得满分, 未取得不得分。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本质体现。 能力素质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研究发明专利、研究课题立项、发表论文等。 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并且能否切实地转换为实际成果。 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能力素质中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不同学校因为自身基础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 因此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确定各项活动不同的赋分标准, 再将其对应到五级标准进行转换评价。 实践能力、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都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5.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素养和艺术修养。 人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面和参加人文素质活动的积极性, 其中人文知识面是指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精品的了解、理解和运用能力。 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参加艺术文化活动的情况及参加文化艺术比赛的情况。 人文素质的评价同样可以按照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和计算

根据现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着客观性、 导向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的设置原则, 咨询专家组意见后运用AHP层次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 确定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学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为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中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构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具体如下表:

根据上述所设置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 通过等级评价方法先对单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再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迭加法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另外可以通过编制数学公式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多因素分值加权叠加法操作简单容易,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先评价中依据上表所列的评价内容先进行等级评价, 确定等级评价对应的分数标准, 再根据其设定的权重组成从二级指标到一级指标均依次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学生的素质总分值, 从而获得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式中P—综合素质总分, n—评价指标总数, W—评价指标权重, F—评价指标分值。

另外每一项评价指标的主体确定可以根据其评价指标的特点、环境及相互关联者进行确定, 并可以给予不同的评价主体设定不同权重, 这样更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性。

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 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 必须把握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使其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差距,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社会输送高规格、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 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2]杨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4 (29) .

[3]原兰兰.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

[4]陈宝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实证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5]陈文娟.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其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 2010.

篇8: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成长。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学生成长和区域教育生态变革意义深远。因此,我们立足现实,紧密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融入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育均衡等诸多方面,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7-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全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全面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广对.《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的生态》[N].《光明日报》,2016.2.16

[2]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篇9:王艳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关键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虚化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 各中小学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为此, 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各省市在方案中都强调要与高校招生挂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这项工作往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中学轻视、高校招生不看重, 甚至出现学生在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

一般人都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难以量化, 难以操作, 因此会得出学校轻视德育的现象。其实我们看到, 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每个学校都有完善的与教学管理机构并行的德育管理机构, 在党团口有党委 (党支部) 、团委、学生团支部;在行政口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处 (或政教处) 、班主任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很重视, 不仅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还有各种活动, 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可以说德育工作抓得扎扎实实。但为什么评价工作却弄虚作假或虚晃一枪, 出现了“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现象有多种原因, 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层面来看, 主要有如下原因:

1. 认识上的误区:重视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 忽视了其导向功能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过分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 特别强调它与高考挂钩, 认为只有与高考挂钩学校、学生、家长才重视。正是由于存在这一误区, 所以教育行政部门想的是如何使评价结果让高校招生人员认可, 如何使综合素质评价量化便于操作, 甚至有的把各项评价指标换算成分数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一套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它“有用”“没有用”, 认为能够用于高校招生的就是“有用”, 不能用于高校招生的就是“没有用”, 想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把尺子, 在学生的高考分数之外再找出一把量化尺子, 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按分数或等级进行大排队, 直接用于高校招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一认识误区, 人们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么尽量分数化, 使它“有用”。或者认为它不能量化, 在高校招生中很难操作, 干脆平时不用, 高考前应付一下就行了, 所以出现了学生造假的现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影响升学率, 干脆都是“A”, 所以就出现了学校和学生联合起来造假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在不能具体量化的前提下, 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显得很无奈。

2. 在操作上的误区: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不接轨

多年来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德育体系, 这些体系主要是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未成年人道德规范等制定的。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 有些带有创新性, 如“责任教育”“孝敬教育”等等, 找到一个切入点, 把学校的德育工作统领起来。学校在制定这些运行体系时主要是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管理的角度, 并没有想把它与高校招生挂钩。而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往往是政府行为, 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让学校运用, 与学校原来的德育运行体系不接轨, 又强调与高校招生挂钩, 所以各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并不运用这些东西, 只有在高考前才例行公事的让学生“糊弄”一番。

3. 评价中的误区:学校实际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也不接轨

正是由于各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 也导致了学校在评价中的不接轨。多年来各学校不仅自己研究制定了一套比较成型和成熟的道德教育运行体系, 与之相应的也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学校搞得很仔细, 如千分评价法、百分评价法、等级评价法等。甚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 提倡“发展性评价”,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给学生分个你高我低。甚至有的学校搞一些个性化评价, 如读书小状元, 运动小健将等。有的还提出“让学生经常带着荣誉回家”。这些评价并不与高校招生挂钩, 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觉得得心应手。而现在强调与高校招生挂钩, 评价就变味了, 由原来的发展性评价变成了“功利性评价”, 所以学校和教师都变得谨慎起来, 谁也不愿意在事关学生终生大事的高考问题上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上问题不解决,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会成为多余的鸡肋。如何使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也需要针对以上原因从三方面入手解决。

1. 在认识上, 不要过分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 主要是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出要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 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录取的做法, 把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目的是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注重学生三年的学业水平,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但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时过分强调它与高校招生挂钩, 并且这一评价体系不是由学校来制定, 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强化它的甄别功能, 忽视它的导向功能。这一体系的六个维度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基本能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就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发展。所以要更多的发挥这一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而不是甄别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各有特色, 甚至行之有效, 但有的可能没有这么全面, 所以应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 使其真正成为发展性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不要过分强调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 如果做得好, 高校在招生中愿意参考, 便于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三年的发展;如果高校招生不用, 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它的目的也达到了。

2. 在操作上, 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原有的德育工作经验, 研究制定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体系

虽然各学校在原来的德育工作中有成型的运行体系, 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时期对中学生的要求相比, 可能还不够全面、还有差距。所以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各学校要建立新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各学校应该依据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和各省市出台的评价体系, 制定自己的实施细则。要把本校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融入这一体系中。其实各学校的一些做法只要梳理一下, 就能纳入新的评价体系。笔者曾把教育部《通知》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六个方面的内容与原有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做过比较, 发现大部分是一致的, 不需要另起炉灶。

3. 在评价结果上, 主要是发挥它的激励作用, 淡化它对学生的利害关系

上一篇:各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网格化建设先进集体下一篇:2022年度网络公司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