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2024-06-08

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共6篇)

篇1: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火花街道办事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火花办事处为全面评估辖区社会稳定形势,准确掌握社会不稳定隐患,建立健全社会对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行预测、评估、化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问题的发生,以确保辖区社会持续稳定。

一、建立维护稳定评估会议制度。在火花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派出所、民政、信访、城管、团工委、妇联、劳动保障、宗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稳定评估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稳定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矛盾纠纷预警工作,研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重大问题进行分析预警,提出工作要求。办事处维稳办定期向联席会议提供辖区社会稳定方面的全面、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一是决策预防。对可能涉及或影响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以及群众承受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研判、提出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提前介入,预防重大决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二是苗头预警。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警防范,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及时向有关单位发预

警通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认真做好防范工作。三是个案预防。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敏感时期,责成有关部门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老上访户和其他稳控重点人员、重点对象和涉法上访的有关当事人做好预防工作。四是治安形势预测。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确立了刑事案件、社会秩序、维护稳定评估指标。从重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的立案数、特殊人群和重要部位的发案数、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分析刑事犯罪变化的特点规律、治安防范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治安秩序的社会因素。

三、改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一是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责任制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以主要领导带头分析评估、分管领导具体分析排查,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整体分析评估的工作格局。二是信息预警超前,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要求各村、社区要确定专人收集信息,做到及时掌握情况、随时解决问题。三是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工作台帐、月报告、零报告、情况通报、考核督查等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和普遍性问题。坚持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敏感时期重点排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四是以信息网络建设为载体,实现信息

预警工作制度化。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办、社区、村委会信息网络。

四、进一步规范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办事处维稳办和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综治等职能部门每季度向办事处维稳办报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一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相关情况。包括隐蔽斗争情况、社会突出矛盾纠纷、信访及涉法涉诉案件、刑事治安案件发、破案情况。二是评估情况。包括综合评价、预测趋势。三是预防和化解涉稳重大问题的工作预案。四是对社会稳定风险的建议意见。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预警和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联络方式,预防和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维稳工作考评细则、和责任查究办法,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日益健全和完善。

火花街道办事处

2013年1月

篇2: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2011年04月22日 09:20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责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事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落实到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是否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审批,未经批准或虽经批准但涉稳重大隐患尚未消除的不实施。各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和下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并把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考评体系。

充分把握参考依据。一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法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所涉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二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理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按照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有无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三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科学性。主要看在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出台政策或进行决策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遵循科学方法,是否违背科学规律等。

篇3: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一、社会医疗保险特点

(一) 医疗保险产品具有特殊性

医疗保险产品即医疗服务, 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其特殊性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度专业性。健康服务的职业化特征十分明显, 在医患互动中, 对健康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诊疗方案的选择, 医生具有完全的主动权, 患者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二是异质性。健康服务产品的提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尤其对疑难、重病患者更是如此。这种异质性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三是需求低弹性。一方面个体对健康的需求日益被放大, 价格的作用在旺盛的健康需求下, 变得不明显;另一方面健康诉求对患者而言, 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第三方支付的制度下, 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几乎为零。

(二) 医疗保险参与主体具有特殊性

典型的医疗保险市场由三方参与者组成:保险机构、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系统中, 不仅具备传统保险系统中的被保险人 (患者、投保人) 和保险机构 (社会保险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 两大主体, 而且存在着医疗机构 (医院或医生) 这一主体。在医疗保险市场中不再是简单的委托代理两方博弈, 更是一个包含三个主体的复杂博弈,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首先由被保险人向保险机构支付保费, 获得医疗保险承诺;当其患病时由医疗机构提供相应服务;其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则由保险机构负责支付, 医疗机构得到补偿。

二、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

(一) 道德风险涵义

由医疗保险产品特殊性可知, 医疗保险产品供求主体之间存在广泛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信息不对称, 医疗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相对于其他市场领域更普遍、更严重。在社会医疗保险中,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提供, 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利用信息优势所采取的导致社会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从保险机构的利益出发, 为了减少保方的费用支出而进行的。由于医疗交易直接发生在医方和患方之间, 保方对他们的实际交易活动难以观测和监督, 导致这两方都可能受到激励, 用不同的方式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产生道德风险。

(二) 患者道德风险

主要包括:一是患者过度消费。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原理,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当代理人的行动难以准确察觉时, 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在医疗保险市场中, 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掌握更多信息, 而保险机构所能观测到的只是就医行为的结果———医疗费用单, 而不能观测到整个就医过程。由于患者拥有信息优势且其行为会影响到保险机构的利益, 因而患者与保险机构存在着委托代理风险。病人在接受治疗服务时, 通常不会关注自己的花费, 节约使用医疗资源被认为是非理性的行为。大多数病人认为, 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是成正比的。故而, 病人倾向于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 提供保险的成本因此会逐步上升。二是患者逆向选择。在医疗保险市场中, 逆选择是双向的。健康状况差的人希望通过购买更多保险的方式来转嫁财务危机;而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对保险的需求则不强烈。身体状况差的人和高龄人群, 是医疗保险的热情参与者, 这种情形推动了保险人对保险顾客的逆向选择———通过提高保率来阻止他们参与保险。其结果会使迫切需要医疗保险的人群和健康的消费者都遭受损失。三是患者怠于防范。通常情况下, 个人可以通过对疾病的预防来减少疾病发生概率, 这可以影响保险领域风险的大小。而在第三方支付的制度安排下, 需求方防范和控制疾病的激励性不足, 尽管个体对健康的偏好总是相对强烈的, 但医疗开支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情况, 还是会明显放大需求方怠于防范疾病的心理。

(三) 医生道德风险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诱导消费。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 医生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的足够多的信息, 而被保险患者及保险人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 使得医生有诱导需求的能力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 这就产生了医疗服务提供方道德风险。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医生 (或医院) 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引起患者的过度消费, 这就是诱导需求。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采取诸如诱导需求、借医发财等机会主义行为, 对患者采取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和过度收费等措施。二是垄断。医生在其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掌握着主动权, 对医疗技术又拥有足够多信息,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能讨价还价, 难以控制卫生消费种类与数量, 加上疾病具有突发性和需求缺乏弹性的特点, 患者的被动地位非常明显。为确保经济上获利, 医疗服务提供者会利用提高市场进入门槛的办法, 来阻止竞争者进入。如果缺乏有效监管, 供应方垄断的情形会十分严重。

三、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遏制

(一) 个别制定年度承保上限

社会医疗保险开支中有许多是由于行业和个人的高危行为而引起, 这些个人或行业的高危行为将导致未来沉重的卫生保健负担和经济损失, 因而需要进行管制, 以保护公众未来的福利。具体可考虑对那些费用开支过高或道德风险规避难度高的医疗项目应出台年度承保上限, 以避免形成医疗费开支上的“黑洞”。

(二) 实行医疗费用分担机制

即社会医疗保险的享受者在每次就医时必须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如美国有的医疗保险机构规定, 按就医时序每季度有25美元的初始医疗费用不予受理, 25美元以上的部分只受理80%。社会医疗保险普及程度高是实行成本分担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唯有如此, 才能杜绝一人公费医疗 (尽管个人承担一部分费用) , 全家跟着吃药的现象。

(三) 引入市场声誉机制

目前我国医院的级别和医生的职称皆由政府评定, 因而政府在医院的声誉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医生职称和医院级别的政府评定方式, 建立市场声誉机制, 可以减弱政府在医院和医生的质量上发出的信号, 促使医疗供方减少道德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以换得广大医疗需求者的口碑, 从而树立自身的良好声誉。

(四) 加强医疗服务监督管理

监督机制可以减少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 防患于未然, 纠正偏差, 规范两方的行为。惩罚措施应规定如果参保单位不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转借病历、冒名就诊、违规配药, 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道德风险的产生。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来说, 关键是要做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 并使监督与激励的作用得到最佳配合。同时, 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 实施医药分离, 减少医生和患者的道德风险。此外,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等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4: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一、概述

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办理的案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行为、缠诉闹访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各级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矛盾、风险和隐患,进行信息排查、风险预测、程度评估,进而提出防范及处置措施的工作机制。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当包括矛盾信息排查、信息评估、信息处理三方面。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尽早发现和全面掌握案件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转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腐败、失业、贫富差距、公共安全、人口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心理状况等社会风险的威胁。[1]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同样面临社会矛盾风险挑战。然而,当前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并不完善。部分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虽有制定相关工作机制,但明显缺乏规范性。有的仅仅提出要对存在重大矛盾隐患的案件制定预警处置机制,却没有科学的信息矛盾信息排查与评估要求;有的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制定了涉案矛盾分析评估制度、涉案矛盾风险预警机制,但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检察院层面没有实现统一性的操作模式。同时,现阶段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的排查梳理尚不规范。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由于处在涉检信访工作的首位,对于来信来访环节的涉检社会矛盾按照《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处置,但是公诉部门对于诉讼流程以及办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和完善。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时间节点、工作环节、信息处置流程等不明确,均是导致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参与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因此,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有必要完善参与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优化公诉部门办案工作以及相关机制的同时,有效进行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公诉办案过程中社会矛盾发生,根据风险评估后制定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妥善处置,避免事态严重化,维护社会稳定。

二、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公诉工作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发现矛盾并及时有效处置的工作新要求。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控申首办责任制办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各内设机构处理来信来访的具体分工,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落实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

然而,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规范的主要是控申接待窗口受理的来信来访件,对于当前大量在公诉部门作为首办部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没有相关的公诉工作要求。有的公诉部门及其责任人,将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的意识还不够强,尤其是对于不起诉等易发矛盾的办案环节,对当事人释法说理或开展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尚不够到位,进而出现涉检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同时,承担首办责任的公诉部门对于首办件的办理意识虽不断增强,但在工作实践中仍缺乏“定纷止争”的首办责任意识,缺少后续跟踪、跟进服务等维稳手段,存在公诉部门审结案件后当事人仍旧缠闹访的“案结事不了”现象。这就对公诉部门的执法办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办案中能敏感地发现信访隐患,结合宽严相济等刑事司法政策,依法办案与化解矛盾并行,尽力将涉检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二,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提升公诉执法规范化和执法公信力的新途径。近年来涉法涉诉矛盾逐年增加,除了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增强维权需求增多,也出现了佘祥林、赵作海等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诉讼执法环节的程序违法或瑕疵情况。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理应是公诉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其核心要求是,公诉部门在执法办案中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其主要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执法办案是公诉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职能形式。但是,如果在执法办案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依法,过程和结果不清廉、不文明、不公正,本身又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1]而优化规范且统一的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能够时刻提醒公诉工作流程中的每名公诉人员未雨绸缪,树立风险意识,严格规范执法,降低因没有充分听取被害人意见等导致当事人对公诉工作不满到处信访涉检社会矛盾的发生概率。

第三,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是检察机关内部构建社会矛盾大化解工作格局的必由之路。社会矛盾成因极为复杂,包括贫富差距过大、失业、腐败、通货膨胀高、群众上访无法解决、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多种因素。[2]公诉环节出现社会矛盾的成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有当事人本人的原因,也有公诉部门及承办人的原因,还有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等原因。处理涉检社会矛盾工作仅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和公诉部门的有限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诉部门全面参与,与检察机关各个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从而形成“大化解”工作格局。

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处置机制要求执法办案要实行“一岗双责”制度,案件和事项的处理既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又要力求案结事了,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穩定的涉检矛盾发生。这一方面促使公诉人员在作出诉与不诉等决定时,通盘考虑,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公诉人员增强处理涉检矛盾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性,通过办案和化解矛盾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为轴心,公诉部门等各环节联动,全员参与的“一盘棋”矛盾化解工作格局。

(二)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基本工作要求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优化,必须确立以下基本要求:1.谁承办谁评估,分级负责。要按照首办责任制的规定,从源头上增强发现涉检矛盾的责任意识。公诉部门案件承办人员、公诉部门以及分管检察长,要各负其责,将化解涉检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以公正办案来化解矛盾;2.掌握信息、动态评估、及时预警。要根据涉及公诉环节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信息,对风险作出评估与处置,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限定在可控范围;3.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在对社会矛盾全面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办法,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和效果;4.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分散式的职能部门行为已经无法应对实践的挑战。[3]要有效化解涉检社会矛盾,必须树立系统化工作的理念。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公诉部门以及相关案件的承办人员要加强与控申部门等环节的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切实提高化解涉检社会矛盾的时效性。

三、信息排查: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执行基础

公诉环节清理排查社会矛盾信息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要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必须搞清楚公诉案件办理过程中主要容易产生哪些矛盾,立足于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自身的职能能够解决哪些矛盾。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无的放矢,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4]所以,有必要开设基于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清理排查行动,对于重要节假日或有重大社会活动的,更应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排查,将可能发生的集体上访、可能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可能导致非正常上访等作为信息排查重点,明确专人负责,对排查出的案件按照涉检风险评估等级进行评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员。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其他检察工作部门以及政法机关的司法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在信息的对称互通、传递反馈中增强政法机关之间工作的信任和合力,提高准确及时掌握矛盾信息的能力。[5]

nlc202309022215

(一)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排查范围

公诉部门办理的案件总量大、种类多。要使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工作在公诉业务环节得到落实,需要公诉部门提高涉检矛盾风险评估信息排查的预见性和正确性,在案件准备作出处理决定时,必须整合案件矛盾信息,为风险评估结果和息诉工作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坚持一般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在要求公诉部门在日常办案中增强敏锐意识的同时,对公诉部门办理的重点案件和环节,应进行重点信息排查评估。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排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拟作不起诉、撤回起诉、不予抗诉决定的刑事案件;2.拟作维持原判的抗诉案件;3.拟作取保候审的案件;4.公诉工作中存有瑕疵,当事人表示不满的案件;5.公诉人员因执法不文明、不规范可能引发信访的案件;6.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处理决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工作、生活造成比较严重影响的;7.涉检或者涉案的网络舆情;8.其他可能引发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案件。

(二)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时间要求

为了使社会矛盾信息排查工作常态化,有必要就公诉部门社会矛盾排查工作做出制度性规定:1.对于各重要法定节假日、区(县)以及市级层面以上的重要活动及其到来或开展之前,一般可规定为20日前或者在接到相关活动安排通知之日起,公诉部门应及时启动对所承办案件的社会矛盾排查工作,并视情况上报本院涉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确定为控告申诉检察部门);2.对于公诉部门办理的案件,公诉人员应在各个关键节点就是否存在涉检社会矛盾及相关情况作出信息排查说明。对于案件办理过程中即时产生的涉检社会矛盾信息,应做到及时发现、排查和研判;3.对于检察机关定期开展的涉检社会矛盾专项排查活动,公诉部门应根据专项排查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排查完成;4.对于公诉部门承办的案件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性涉检社会矛盾事件,公诉部门应在了解掌握事实状况的同时,及时进行信息排查分析研判。

(三)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报告要求

根据所排查的涉检社会矛盾信息的轻重程度,及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逐级报告,是评估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的必要环节。为此,应坚持定时报告和及时报告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完善报告的内容要求,确保排查报告无疏漏、无拖延。

1.对各法定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涉检社会矛盾排查,应于排查启动后一周内完成排查研判上报工作;2.对于公诉部门所办理案件的排查报告,应以移送案件审查起诉报告形式,向主管领导报告。必要时,还应同时向本院涉检社会矛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3.对于突发涉检的重大社会矛盾在初步评估后,一般可以规定为了解介入事态后的2个小时内,必须及时处置和视情逐级上报。

为了确保排查报告的全面准确性,有必要对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做出相应的规范。除公诉过程中所办案件的涉检矛盾情况报告,可以“应当予以说明”形式作为审查起诉报告的一部分外,一般应单独就报告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该报告的格式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户籍所在地址及实际居住地址、所属街道及派出所、联系方式、有无特殊身份及需要说明的问题。二是涉检矛盾事由及处理经过。包括当事人所反映的问题及理由,当事人向检察机关、党政机关等单位或部门信访的经历。若有领导批示或上级交办意见应注明。涉检矛盾的原处理情况。原责任单位及相关办案部门对涉案矛盾事项的处理、答复等情况。三是当事人目前的状态及主要诉求。包括当事人当前的信访状况、诉求目的,已经或可能引发过激言行,甚至越级访、缠闹访等非正常信访情况。四是处置方案、步骤及预期目标。针对涉检社会矛盾人员提出的主要诉求及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异常信访情况,分析未能结案和息诉的原因与症结,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及息诉计划。处置方案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确定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的公诉部门承办人员;拟定合理的完成时限和时间节点;具体稳控方法和措施。

四、信息评估: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中枢程序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信息评估是指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执法办案过程及作为首办责任人在信访接待工作中,通过对案件背景、案件性质、社会影响、涉案人数、当事人情绪、审查案件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以及对拟决定事项或其他公诉行为是否存在引发社会矛盾风险进行论证,对有可能引发涉检矛盾的,制定矛盾风险化解、处置预案,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把握工作主动权,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检社会矛盾的发生。信息评估是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中枢程序,社会矛盾信息评估程序标准的具体设计必须突出本院的整体作用、公诉职能作用以及公诉人员的能动作用。

(一)设定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涉检社会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对涉检矛盾案件根据风险程度,科学界定风险等级,有利于调动有限力量,对引发较大矛盾风险的案件,在各个办案环节及时进行情况掌控,实行动态预防,将矛盾风险逐步化解。实践中,可通过区别风险性质、风险程度等不同的角度确定具体的评估标准。一般可将涉检矛盾风险分出层次等级,在实务操作中便于执行。建议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涉检矛盾风险案件的影响程度,作三种分类:一是重大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自杀、自残表现或暴力倾向以及可能进京、非正常上访、引发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二是较大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明显意见和明确信访苗头的;三是一般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一定意见和未表示息诉息访的。

(二)建构评估组织

公诉部门必须确定一名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专职人员,负责对本部门风险评估后案件的搜集整理,并将可能上访的原因,案件目前办理情况,主要矛盾和息诉方案通报控告申诉部门。控告申诉部门针对相关业务部门通报的案件情况进行分类,一案一档,建立预警信息资料库,形成预警信息网络。有必要建立健全涉检社会矛盾联合评估工作小组,由作为首办责任部门的公诉部门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公诉案件首办人和信访接待人员作为预评估人员。检察委员会作为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最高业务机构,是当然的风险评估组织。对于提请检委会讨论的具有重大风险的案件,在讨论并作出案件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一并对涉检矛盾风险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

(三)设置评估流程

应严格落实“谁承办谁评估和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对于进入公诉环节的各类案件,案件承办人作为首办责任人,应在拟作出案件决定意见前,負责对所办案件进行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存在激烈行为和语言观点的,或者有上访隐患的,首办责任人作出风险程度评估意见后,填写评估预警表,及时报公诉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送本院涉检社会矛盾风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审查并提交联合评估工作小组进行审核确定预警等级后,报分管检察长审定后发布。跨部门案件由各负责人联合审核,部门负责人召集联合评估工作小组对风险程度进行复核确定后,上报分管检察长审核决定。对公诉环节矛盾隐患突出的案件,控申部门可以提前参与,同公诉部门一起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同时了解发展态势,掌握后续工作主动权。

对于重大风险的评定,必须经过领导小组最终评估决定。必要时,应当报送检察长后,提请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于发生的网络舆情,要进行归类分析,研判舆情形势进一步恶化或失控的几率、对检察机关社会形象的损害程度以及舆情的发展趋势,研究应对措施。必要时要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会诊”或联系专业舆情研判机构提供咨询,提高舆情研判的专业化水平。

nlc202309022215

五、信息处理: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结果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形成信息处理结果,即确定与发布预警等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预警处置。

(一)确定预警等级与发布预警信息

公诉部门应根据社会矛盾风险程度作出区分和等级确定,一般可以与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与一般风险相对应,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预警。主要是指上级部门交办、领导批办的案件,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有激烈行为和语言,对公诉部门的决定表示坚决反对,有明显的上访苗头,或者当事人曾经因为别的问题有过上访情节的,并表示自杀或者上街示威等行为的,或有可能引发非正常上访、有可能引发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案件等;二级预警。案件当事人对公诉部门作出的有关案件处理意见,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意情绪和意见,息诉息访困难较大,可能发生越级访、缠访或者5人以上集体访情况等;三级预警。当事人对公诉部门作出的有关案件处理意见,存在疑虑,不理解,没有息诉的意思表示,可能发生5人以下参与信访的案件等。同时,检察机关应当根据办案规律,对涉检矛盾风险范围内的案件设定预警标准,达到预警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预防措施。预警信息应当由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负责汇总、发布,公诉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二)预警处置

列入风险等级的案件,在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作为首办责任人的公诉人员应当采取措施,化解症结,填写风险评估情况表,提出息诉化解工作预案。涉检矛盾风险一级预警的案件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最后决定息诉工作方案,涉检矛盾风险二级预警的案件由分管检察长决定息诉工作方案,涉检矛盾风险三级预警的案件由公诉部门负责人决定息诉工作方案。

对公诉环节产生的社会矛盾采取分级化解制,可以在处置比较重大的涉检社会矛盾风险时,成立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为组长,控申科、公诉部门参与的专案化解小组,同时,有必要在全院抽调熟悉相关法律政策、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業务骨干参与处置化解,成功化解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等。

实践中必须深化落实首办责任制。确定分管检察长为评估预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公诉部门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公诉案件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对预警处置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还可以通过办公室定期督办与纪检监察定期效能检查的方式,对作为案件首办的公诉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评估与检查,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首办责任落实。

同时,应当看到公诉工作处于检察环节相对后续环节的特点,检察机关应建立健全涉检社会矛盾化解信息共享、联动联调内部工作机制,确保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化解工作中,还要紧紧依靠上级机关、地方党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和基层组织的支持,建立社会矛盾信息库,实行与外部的信访信息的资源共享,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吸收律师参与化解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网络舆情,应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的要求,事先制定应对处置预案,分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主流平面媒体澄清事实、借助“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组织网评员“跟帖”、通过网宣网管部门“删帖”等等,要建立与政法宣传部门、网宣办、公安机关网管部门的联络机制,确保在发生涉检网络舆情时能够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公诉部门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知名网站的沟通,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沟通,建立长期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提高网络时代与群众互动的能力和网上舆论的引导能力。

强化领导和工作责任考评是评价公诉部门预警处置的重要环节。除建立督办催办制度,将落实涉检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的情况作为督察公诉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问责力度以外,还应当加强上级检察院公诉部门对下级检察院分管领导、公诉部门及其负责人涉检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督促指导,就首办责任人实施工作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定期进行通报,并把该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公诉业务和公诉人员实绩的重要依据,列入对公诉业务与公诉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篇5: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定海区委维稳办

【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日益突出,牵制了党委、政府大量工作精力。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和稳定风险,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推进“两创”总战略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定海区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有效办法,于2008年开始推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定海区该项工作在2008年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交流,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十大重点课题”之一。

【基本做法】

——深入开展调研。2007年初,区委、区政府就把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列入调研计划,由区领导牵头组织维稳办、政研室、公安分局、发改局和有关乡镇、街道负责同志,对全区稳定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定海区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并于2008年1月正式组织实施。

——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维稳、信访、法制、发改等2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组织开展工作,将风险评估结果报区委、区政府,由区委、区政府决定是否实施重大事项。各有关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强化责任落实。《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区委、区政府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管理,列为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相应责任追究办法,对贯彻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力、酿成重大不稳定事件的,按照《浙江省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由上一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行政法规、规章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玩忽职守、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科学实施评估。

1、明确评估内容,实施科学评估。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凡需经区委、区政府决定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关系较大范围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重大政策,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就业、医疗改革、企业改制、行政性收费调整等敏感问题,都属于应当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分级评估。对情况复杂、易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重大事项,经区委、区政府或领导小组指定,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估。对存在风险、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其它重大事项,由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自行组织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包括合法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和可控性评估。

合法性评估:主要由区法制办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该重大事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是否有充足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重大事项所涉及的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

可行性评估:主要由区发改局或其他主管部门牵头,会同重大事项涉及的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主要分析评价该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否正确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批、核准、备案的法定程序;是否进行严谨周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的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重大事项实施或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基本具备;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并与周边地区相关政策基本协调一致,不会导致相关地区、行业群众的互相攀比。

可控性评估:主要由风险评估责任主体牵头,会同应急办、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对该事项是否会引发较大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是否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群众有何较强烈的要求;是否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隐患进行评估。同时对重大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进行预测,对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具体,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否能保证切实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进行评估。

2、规范评估程序,细化评估措施。在评估程序上分为5个环节:一是确定评估事项。需要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由风险评估责任主体按照规定的评估范围确定,或由区委、区政府及领导小组指定,或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议确定。二是制定评估方案。决定重大事项进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后,风险评估责任主体着重了解掌握评估对象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制定评估方案,报领导小组同意后,适时组织评估。三是组织开展评估。风险评估责任主体及部门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及其他相关问题,深入实地、深入群众,了解掌握情况,收集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后,认真全面分析评估,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项分析,评估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评估时间一般为1个月,涉及事项有特殊时限要求的,可按要求另行确定时限。四是作出评估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及部门汇总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及各职能部门的评估意见,深入讨论、分析评议和科学论证,提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依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据评估结果,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决定,报领导小组审定。对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重大事项,组织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将听证结果报区委、区政府,由区委、区政府统筹决定,同时将有关评估资料一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五是落实维稳措施。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后,重大事项所涉部门及乡镇(街道)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评估认定可实施的重大事项,及时研究落实解决矛盾问题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不稳定隐患的,经评估认定暂缓实施和暂不实施的重大项目,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实施;对符合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亟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重大事项,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严防涉稳重大事件发生。

3、落实动态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列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把它作为源头防范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信息情报上,主管或实施部门设立信息直报点和信息直报员,确保信息灵敏、畅通,一旦出现重要情况超前防范、迅速处置。监督管理上,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委维稳办等部门督促重大事项责任部门和各职能部门及时研究制定评估对象的维稳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促进源头防范工作取得实效。

【成效评价】

——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重大事项晾晒在最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切实落实项目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及合法利益。

——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评估过程中,通过广泛征集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在决策层和普通民众之间搭起一个立体的互动桥梁,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强了政策透明度,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增强了维护稳定的工作实效。2008年以来,定海区先后对特种船舶制造项目、城区教育学区划分等一批重大事项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及时对可能出现的不稳

定因素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有效避免和解决了事项开展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切实增强了维稳工作的实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确保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形成后,有关责任部门根据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举措,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针对部分群众不必要的顾虑,着力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对项目的认知度;针对苗头性不良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得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创新亮点】

——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维稳工作的新路子。

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使党委、政府对重大事项的把握更加全面,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决策结果更加科学,从而紧紧抓住影响稳定的主要矛盾,对容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进行全面预测,针对重点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实行全面的跟踪处理,有效防止因决策、政策、项目的失误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是切实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维稳工作实效性的新路子。——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载体。

篇6: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议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施方案》

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发改委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县综治委部署要求,现就在我委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出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利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服务对象最关心的问题,注重从决策、政策、服务、监管等方面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基本标准,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2.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把实现发改委的和谐稳定作为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预防和解决工作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

二、主要内容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 1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统筹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征求了相关人员意见,是否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能否确保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恰当;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四)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应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

三、责任主体和基本程序

(一)责任主体。由发改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工作,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工作。

(二)基本程序。一是确定评估项目。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由评估责任主体自行确定,或由同级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议确定。二是指定评估方案。了解评估对象基本情况,把握评估重点,提出科学的评估步骤和方法。三是组织开展评估。在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四是报告的审批与备案。发改委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对有关事项作

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决定后,责任主体应及时将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留存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五是落实维稳工作措施。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研究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化解工作。

四、组织领导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制定出台有关决策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对应进行风险评估的事项做到不事先进行评估的就不研究、不出台。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本单位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管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协调督促把这项工作抓好。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不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关事项应评估而不评估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造成评估失实,或因风险预防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根据已制定的实施细则,严格操作流程,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上一篇:教育的滚汤圆现象解析下一篇:做蛋炒饭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