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2024-05-29

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精选9篇)

篇1: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团县委社会稳定和信访风险评估工作

“回头看”活动自查报告

根据县维稳办《关于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和信访风险评估工作“回头看”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团县委安排专人积极开展了社会稳定和信访风险评估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通过自查,团县委系统内不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安全隐患和信访问题。

下一步,团县委将狠抓日常工作,全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抓预防,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以及重点时段涉稳问题的预测预警预报,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切实增强群众工作的超前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二是抓排查,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和信息调研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实行一旬一排查,一月一研。加强社会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及时收集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般问题常规分析、突发问题及时分析、重大问题定向分析。

三是抓疏导,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青少年维权热线12355的作用,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值班解答来电,对来访和办事群众统一接待登记,当时能办的及时办,当时不能办的汇报领导后再按程序及时办理。

篇2: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探索具有曲江特色的稳评工作

随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进行,曲江街道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曲江特色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我街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我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全方位、多角度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我街道强化风险意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一是决策预防。对可能涉及

或影响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以及群众承受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研判、提出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提前介入,预防重大决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二是苗头预警。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警防范,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认真做好防范工作。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明确部门评估责任,认真组织实施。三是个案预防。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敏感时期,派出专门力量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老上访户和其他稳控重点人员、重点对象和涉法上访的有关当事人做好预防工作。四是做好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从重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的立案数、特殊人群和重要部位的发案数、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分析刑事犯罪变化的特点规律、治安防范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治安秩序的社会因素。

二、改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责任制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以主要领导带头分析评估、分管领导具体分析排查,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整体分析评估的工作格局。一是信息预警超前,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确定专人收集信

息,编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做到及时掌握情况、随时解决问题。二是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工作台帐、月报告、零报告、情况通报、考核督查等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和普遍性问题。坚持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敏感时期重点排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完善工作预案。三是以信息网络建设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三、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我街道按照社会稳定风险内容逐项进行分析评估,收集社情民意,实施重点论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单位或作出评估结论的责任主体单位要组织相关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进行听证和论证,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

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并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报告。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和暂不实施的事项,要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亟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要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四、全程跟踪评估事项,做好评估事项实施过程中的维稳工作。对己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我街道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

篇3: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发改投资[2012]2492号) [1]对国家审批、核准项目提出的新要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分为三部分: (1) 建设单位委托咨询机构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 (2) 项目所在地社会稳定评估主管部门委托或指定评估机构组织对社会风险分析报告进行评审, 出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 项目所在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管部门根据评估报告, 出具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见。

2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时机

对于需要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对于需核准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进行;对于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 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咨询机构进行开展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工作。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时, 建设单位应提供确定的项目选址和用地范围, 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评价、土地规划调整报告、项目选址报告等前期专项评估文件和相关批复文件, 以便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提供依据。

3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1)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24353-2009)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 2006.1.8) ; (2) 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改投资[2012]2492号) ;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试行) 的通知 (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 [2]; (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统计[2012]91号) [3]。

4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审批权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属地管理原则。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管部门。通常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指定评估机构, 对建设单位委托的咨询机构编制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开展评估论证, 出具评估报告, 主管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出具确认意见, 审查意见将作为附件报送项目审批或核准机关。

5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流程

5.1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

(1) 前期准备:成立项目工作组、专家组、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等。 (2) 进行风险调查与识别:进行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进行调研选点, 风险点调查。 (3) 进行风险分析和等级判断:进行风险因素、风险概率、影响程度、风险程度判断、风险等级、风险权重确定。 (4) 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确定风险防范措施, 进行措施有效性的论证。 (5) 实施措施后风险等级判断:进行措施后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变化及措施后整体风险等级判断。 (6) 编制风险分析报告。

5.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

(1) 由项目所在地社会稳定评估主管部门指定评估主体。 (2) 评估主体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收集审阅相关资料,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意见, 确定风险等级等。 (3) 评估主体编制评估报告。 (4) 项目所在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管部门出具审批意见。

6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明确项目所在地的工程流程

由于社会稳定评估工作正在起步阶段, 各省对评估主管部门、评估程序、前置条件等规定不明确, 实际工作中操作难度较大, 需要建设单位和委托的风险分析编制机构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联系, 明确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

6.2 准确采用风险调查方式和方法

凡项目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 都应纳入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当涵盖拟建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范围。风险调查方式可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等进行。调查方法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相结合, 以达到广泛调查, 充分收集各方意见和诉求的目的。

6.3 准确定义调查内容

进行建设项目的合法性调查, 拟建项目所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社会环境状况, 以项目实施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对拟建项目建设实施的意见和诉求, 拟建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 以及媒体对拟建项目建设实施的态度, 同类项目曾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6.4 提出合理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 针对主要风险因素, 提出综合性和专项性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真正把建设项目稳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6.5 借助相关软件进行风险因素权重的计算

进行风险因素权重的计算, 目前主要采用matlab、excel和层次分析法软件进行。由于matlab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运用时较为复杂, 而excel较为常用, 可以参考先锋编写的《用电子表格excel实现层次分析法 (AHP) 的简捷计算》[4]等相关文献。

摘要:文章从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时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审批权限、工作流程以及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6个方面项目详细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

关键词:风险分析,评估报告,工作流程,审批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发改投资[2012]2492号) .

[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试行) 的通知 (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 .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统计[2012]91号) .

篇4: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1.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

社会风险是指个体与群体发生的行动对于其构成的社会整体的结构、体系、控制及传统因素以及其中组成个体的适应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各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反社会主体效应的态势。

对于社会风险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1社会风险存在具有必然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其中组成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相互行为而构成的集合体,即在社会中,相互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相互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为者资源、所处社会地位或利益不同,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超过相关个体或群体承受及处理的能力,就会导致社会风险的产生。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主体性原因抑或客体性原因,社会风险的产生和存在都具有必然性。

1.2社会风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社会内部各组成部分是社会风险产生的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社会的不同结构,社会风险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的社会发展初期,社会风险往往具有单一性、自然性、个别性和区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构建,社会风险也从较为原始的特征向多样性、普遍性、后生性、全球性等方向不断发展。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的内容、方案要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受影响群体的生活水平、居住情况、受影响程度以及区域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对移民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移民意愿及可接受性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工程建设中移民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风险识别评估问卷,详细了解各移民乡镇、各县级移民机构对坪山水库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项因素的识别程度。

调查主要涉及移民重点所在的纳雍县中岭镇、雍熙镇等地区,以及各安置区原住居民。按照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了移民与安置点原住居民,进行深入访谈。这些移民和原住居民具有较强地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全体移民和原住居民的意愿。

2.2移民户访谈法

坪山水库工程工程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移民入户访谈涉及库区、供水区和移民安置区,对移民户的访谈主要涉及目前的生活水平,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对补偿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在移民过程中存在的担忧,以及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

2.3座谈会法

座谈会法主要指评估组成员通过和当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座谈会,了解项目进行过程及将来可能存在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了解相关部门主要官员和技术人员对项目的态度,想法以及改善项目效果的建议;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宗教文化信仰、医疗水平、就业情况、人均收入水平;了解项目对当地的实际影响、工程项目相关的各项政策等。

2.4实地观察法

评估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工程区移民户、供水工程区失地农户,对移民户(失地农户)的房屋兴建、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并拍摄相关资料存档,用于工程后期移民搬迁安置实施效果的比对。

2.5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一种重要的资料收集途径。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可以起到节约研究时间和成本目标。评估组在研究过程中,将对区域规划报告、移民安置报告、建设征地实物指标分解汇总报告、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等关键性文献资料进行收集,进而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2.6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对以往和今后不同时期已建和在建同类工程的分析对比,同一县区不同规模工程的比较,坪山水库工程所影响不同地区的水库影响程度比较等等,吸取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列出潜在隐患,防患于未然,保证了坪山水库工程工程的顺利施工和运营。总而言之,比较分析法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

3.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对项目中难以量化的指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做出评价。

3.2定量分析法

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面临的社会问题比较复杂,能够量化的尽量进行量化分析,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指标等,这些定量指标采取常规的数学计算方法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

3.3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要调查在项目没有建设的情况下,该县的社会状况,并预测项目建成后对该地区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拟建项目引起的社会变化,即各种效益与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3.4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首先需要识别项目所涉及到的不同利益方,编制利益相关者识别表,然后评估不同利益方对项目的态度、希望、需求以及对项目成功的重要程度,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对其重要性做出评价,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与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将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他们可能给项目施加的影响,确定贫困和脆弱群体对有关影响和代价的承受能力;最后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对各利益群体应采取的步骤。

3.5参与式评估法

参与式评估法是指使各利益相关人群都参与社会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的工作要点是真诚和广泛地听取各方利益群体的意见,通过半结构式的调查研究和全过程的参与,使得补偿、安置方案、减少其它社会风险措施等涉及各方受影响人切身利益的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和易于被农户所接受。

篇5:社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为预防和减少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使因事故需要救援或撤离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减至最小,特制定本措施及预案。

一、做好日常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1、我单位成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在事故发生时现场指挥工作,其他成员分别对应预案的响应负责。

2、定期组织对工程的各项检查。

二、对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

1、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在场人员应采取应急求援、报警。

2、发生人员伤害事故时,在场人员应采取如下急救措施:⑴ 如伤者伤势较轻微,能站立并行走,在场人员应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再设法消除或控制现场的险情,然后找车护送伤者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⑵ 如伤者行动受到限制,身体被挤、压、卡、夹住无法脱开,在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将伤者从事故现场转移至安全区域,防止伤者受到二次伤害,然后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发生火灾事故时,在场人员应采取如下急救措施:⑴若现场火势较小,在场人员应立即采用配备的干粉灭火器或消防砂等消防器具进行灭火,并向主管生产的经理报告现场情况。⑵ 若现场火势较大,在场人员无法控制住火势,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时,在场人员应立即派人拨打火警电话119,请专业消防队员前往灭火。⑶ 组织将事故现场内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同时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4、发生交通事故,在场人员应采取如下急救措施:⑴ 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害时,在场人员应立即将伤员从车内转移至安全区域,并对伤者施行急救,同时通知主管生产的经理前往处理事故。⑵ 若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着火,驾驶员应立即停车并将车熄火,并采用随车配备的灭火器进行灭火,若现场火势较大,在场人员无法控制住火势或火场可能有发生爆炸危险时,在场人员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请专业消防队员前往灭火。

三、发生一般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

1、撤离、疏散事故可能波及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将事故区域内的危险品、易燃物品及设备等转移至安全区域。

2、清理路障,并保持场内外的道路畅通,并在路口为救护车或消防车指示最近的路线;若在夜间应在现场的设置足够的临时照明。

3、协助、配合医护人员抢救伤员,将伤员送上救护车;为消防队员指出最近的消防水源。

4、协助消防队员灭火,阻止事故蔓延扩大,用警戒旗、绳封闭事故可能波及区域,并竖起“此处危险、禁止入内”的警告标志,夜间应使用声光报警设备发出信号,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此区域。

四、对监理过程中的事故应急处理

1、及时了解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损伤情况,做好文字和必要的影像记录,同时立即(十分钟内)向总监理工程师报告。

2、要求施工单位执行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

3、按权限发监理指令如《工程暂停令》,先口头再正式文书。

4、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如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严重程度、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事故的初步原因分析,抢救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下一步事故处理建议等。

5、提供相关工程资料和监理资料,协助调查组做好事故分析,努力做好自身的维权举证。

6、督促施工方落实事故调查组意见,督促检查现场抢救、补救、整改情况。

7、督促施工单位编写生产安全事故分析报告和纠正措施方案,对具体纠正措施,监理要进行监督、核查。

8、事故处理结束并具备复工条件时,对施工单位填报的《工程复工报审表》,现场监理必须认真核查,然后签批。

篇6: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从传播学视角看风险社会

摘要: 始发于近代西方的现代技术革命,给人类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了人的实践范围,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现代文明时代,并且把人类交往的范围扩大到全球的每个角落。但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风险,使人类不可避免的进入风险社会。现代性造就了风险,全球化则使得风险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就了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认识风险与规避风险的主要渠道,在风险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职责。本文主要论述媒介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与责任,并提出关于媒体如何有效合理得进行风险传播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 风险社会

大众传媒

风险传播

议程设置

当全球化以势不可当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的时候,现代性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文明发生断裂,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危机也相伴而生。高科技的运用越广泛,风险系数就越大。这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和危机状态,也是现代性的一种后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其概括为“风险社会”,风险超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铺设了时代语境。在这种语境下,新闻传媒在传播风险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如何发挥好媒体的拟态环境建设和议程设置的功能,这是每个新闻从业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点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问的关系。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正在枯竭、失去魅力。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风险具有四个特点:

(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

(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

(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

(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①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近期日本核电站事故、近几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艾滋病的传播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等等无不警戒着人们,我们已进入风险社会,且风险传播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化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风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风险社会下的大众传媒

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政府、社会、各种组织机构和公众成为风险的治理共同体。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指出,大多数公众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②也就是说,通过接受新闻媒体的风险传播来规避和降低风险,已经成为风险社会中公众的生存依靠,成为其做出风险决策的依据。因此,风险社会也构成了现代传媒的传播语境,进行风险传播成为传媒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

在对风险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中,贝克充分肯定了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积极的传播功能:“对已经确定的风险的定义就像是一支魔棒,在一个对自身造成威胁的迟钝的社会,它可以激活政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大众传媒)对风险的揭示就成为流行的思想狭隘的‘更多同样的事’这一态度的解药。” ③但是,他同时也冷静地注意到:大众传媒对这一事实的揭示往往带有欺骗性,由此更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更依赖于消费系统。

媒体通过风险传播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感知。但在引导风险认知、决策的同时,也可能会扩大再生产风险,其正负功能即风险化解和风险再生产效应矛盾共生。风险是被构建的,这是风险的本质之一。媒体在风险传播的同时,无形中构建着风险,成为风险制造环节的一部分。媒介一旦在传播风险信息时有稍微的偏颇或煽情,都会影响到公众对于风险的认知,从而加剧公众的恐慌或者引导公众忽视风险的危害性,妨碍公众对风险的防御和决策。

2003年SARS事件中媒体的集体失语和信息公布的缺失,导致疫情一度恶化,降低了人们对SARS的危机感,延缓了事件的有效处理期,使SARS一时间肆意横行,严重威胁这公众的健康。同时由于官方信息的缺失,人们的知情权得不到保护导致一些小道消息疯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恐慌。而类似地,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媒体对盐能防核辐射的报道使得市场上食用盐一度供不应求,出现抢盐热,哄抬盐价,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在一些校园行凶事件的报道中,多数媒体把报道的重心放在了事件经过和受害人及其亲属上,血腥的情节、悲痛而气愤的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针对此类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剖析、罪犯心理解读、危机预防和干预等方面的报道则浅尝辄止。这样的报道倾向,只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认知偏差,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生存的环境是不安全的,每天都生活在胆战心惊之中,给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又如,甲型H1N1流感被发现初期,被称为“猪流感”,结果一些媒体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便不负责任地在新闻报道中将其与“猪”联系到了一起,以致人们谈猪色变,不敢吃猪肉,不敢接近猪一类的动物,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致使猪肉生产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汶川地震中由于媒体对灾情进行全程直播,予以高度的关注和保证信息的高透明度公布,使得社会公众对灾情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力的支持了政府对灾情的控制和社会公众对受灾区的援助工作。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公众的态度和风险的发展。

三、合理设置议程,重构传播秩序

正因为大众传媒在风险信息公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风险社会下的传播秩序重构才显得急切且必要。我认为,大众传媒在当下的风险社会中应做到一下几点:

(1)真实客观,实事求是

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向亟待了解信息的群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在风险传播中,媒介能否为公众提供真实的风险信息直接关系到公众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安全保障,关系到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才能避免公众思想混乱和社会无序。

(2)以人为本,准确定性

风险社会具有人为性,风险和危机常常涉及到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新闻媒介应注意“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关心社会风险和危机事件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关心公众的命运与安全。同时要将风险准确定性,既要引起人们对风险的关注又要避免过度的渲染导致社会恐慌。

(3)及时传播,掌握主动

在风险社会中,具有预警、告知和培育公众风险意识的新闻媒介,天然地成为风险信息的发布平台。及时传播风险信息,不仅是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是新闻媒介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站在新闻及时性和公众知情权的角度,媒介应关注事态的发展,传播最新鲜、最及时的动态新闻,使公众掌握最新的风险情况,做好防御准备,做出正确决策。

(4)巧设议程,引导舆论

不少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的往往是公众激昂的个人情绪表露,这是一种“潜舆论”状态。然而,这种潜舆论并不是纯粹的个人情绪的表现,往往预示着多数人的预存立场,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显舆论”。对媒体来说,如果能在公众意见处于潜舆论的阶段时就巧妙地设置议程,进行恰当地引导,效果会比潜舆论转化为显舆论时再引导要好得多。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媒介虽然不能引导受众想些什么,但可以引导他们怎么想。新闻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吸引公众关注议程所设置的内容,引导其按照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齐心协力得应付社会风险,共同维护社会稳定。这种议程设置可以强化新闻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政府凝聚人心、团结民众抵御和应付风险事件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5)注意平衡,把握好“度”

适当控制报道的流量和流向是新闻媒介在风险传播中首先要考虑的“度”的问题。一家成熟的媒体应该是成熟稳重、冷静中立的。在风险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介应从大局出发,及时客观地进行报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要考虑到多方面信息的平衡,通过控制报道流量和流向,使其他稿件也能及时与受众见面,适当舒缓受众的思想压力。

其次,要考虑到报道对象和报道观点的平衡。在风险报道中,媒体要掌握事件各个方面的信息,善于用平衡报道的方式,给事件中涉及的矛盾各方平等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实现舆论的平等和公正。

小结: 总之,风险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公众对风险信息获取的平台,媒介应站在独立公正客观的角度,勇敢得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发挥自身不可取代的风险建构作用,向公众传播正确客观精准的风险信息,并掌握好传播的平衡和“度”,供公众进行合理的风险决策,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维护社会稳定。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 风险社会

篇7: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正在枯竭、失去魅力。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徐艳晴-p32)

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徐艳晴-p34)

篇8: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

一、桂西水电工程概述

桂西地区,即广西西部河池、百色和崇左三市所辖的30余个县市区,地区土地面积共8.71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总人口达到1017万人,占广西省人口总数的20.7%,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主要集聚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旅游胜地。2015年,我国拟在桂西地区兴建水电工程,以满足地区人民的用水、用电需求,工程总投资约为47亿元,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基本项目工程并投入运行,同时,规定工程建设前,应先就工地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所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相应评估,从而确保后续工程的顺利、稳步进行。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以下简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科学性、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即所设计的风险评价指标应以桂西地区人民对水电工程建设反应的实际调查为基础,将客观事实予以充分反映。可行性原则,即所设计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指标应符合移民的实际生活,相关指标的衡量应具有可行标准。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在对工程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计时,应从地区移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将桂西输电工程建设涉及到的移民利益作为指标构建的核心,通过切身体会移民感受,理解移民的相关做法,进而设计出符合移民自身利益且兼顾工程经济社会效益的相关指标体系。三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在建立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应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型分析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定量分析对各个指标进行处理,将各指标以量化的形式予以直接呈现,为定性分析提供有力依据[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包括桂西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在内的全部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工作进行分析可知,该项工作面临的最大风险即社会稳定风险,而对于桂西地区人民而言,其在长期的区域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对家园的高度热爱,故相关社会稳定风险不仅应包括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社会风险,而且还应将宗教、习俗风险予以充分考量[2]。在此基础上,建立如表1所示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三、风险定量评估及分析

(一)模型构建

在社会风险的相关指标中,部分指标容易计量,部分指标不易计量,针对此种情况,可选择主客观相结合的指标评价方法,即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不同方案进行评估,进而确定出社会稳定风险相对较小的处理方案。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是基于模糊评价法和层次评价法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不同策略中的各个层次进行逐级评价,从而获取最终的总评参考量,确定出方案的优选顺序。构建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具体如下:

1. 构建目标向量

目标选取集合的统称,即目标向量。对于本文研究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言,目标向量是一个非数值向量,且以目标集的形式存在[3]。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备选方案的评估工作均以目标向量为基础,具体形式为:

2. 目标策略得分向量

目标策略的得分向量是由不同策略分值所构成的向量,其主要作用为,判断不同策略的优劣。通常情况下,在评价标准中分值越高,则表明该策略所对应的风险就越大,故在该向量中,分值较低策略更为优越。将目标策略得分向量SO表示为:

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不同目标下各相关因素进行打分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模糊评价法的评价带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故需借助相应的评价标准来使相应的评价指标确定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借助专家主观评价法对各因素进行定权,同时,借助客观存在的参量对各因素进行打分,其中,专家主观评价法采取的是百分差别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4.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即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素的层次结构,对于单层模糊评价体系而言,完成相应的评价较容易,因为其无需考虑不同层次的递归效应。但对于本文研究的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体系,系统结构相对复杂,层次较多[4]。因此,在分析时,应将目标层、作业层和操作层依次按顺序设置,即目标层下一层为作业层,作业层下一层为操作层,具体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图中,O1、O2、O3为目标层的三个不同变量,A1-A4为作业层对应的四个变量(一级指标),P11-P15为与A1相对应的三个变量,其他变量以此类推。

(二)模型处理

对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处理主要以判别矩阵的构建为主,本文研究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两个判别矩阵,即主观判别矩阵和客观判别矩阵,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表3中,N为被评价向量的维数,X和r分别表示被评价因素和专家评价给予的分值,可见,主观评价法下的判别矩阵为一个N*N矩阵[5]。表4中,O和X分别表示目标向量与被评价因素,M为各目标向量的维数,N为评价因素的实际数量,可见,客观评价法的判别矩阵为一N*M矩阵[6]。

构建主观判别矩阵后,应在主观评价矩阵中获取各因素权重,权重向量以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主,故可将特征向量进行如下定义:Ax=λx,其中,λ和x分别表示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由特征向量定义可知,其实际上是对矩阵的伸缩转换。因本文建立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观判别矩阵是一个关系方阵,故伸缩转换后,相应的特征向量则成为主观判别矩阵的权重向量。

主观判别矩阵中各因素权重确定后,需要对客观判别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的处理如式3所示。式3中,pij表示客观判别矩阵标准化后矩阵中的各变量值,Pij则表示标准化前客观矩阵中各变量的实际值,Pimax和Pimin分别表示同一变量值在不同目标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矩阵中每一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时3可知,在对客观判别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其值介于0-1之间,从而为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更具可行性[7]。

最后,综合化全部矩阵、向量,从而获得用于评估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的实际参量。具体办法为:将上述获得的权重向量和标准化处理后的客观判别矩阵进行矩阵乘法运算,最终得到同目标向量相同维数的向量,即目标策略的得分向量,在这一向量中,分值越低,表明所选的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策略越优越。至此,通过评估出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四、结论

本文以桂西水电工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其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予以构建,并分别从构建目标向量、构建目标策略得分向量以及获取评价标准与建立层次结构等方面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相应处理,从而获得了该工程项目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为促进水电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开展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无疑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以桂西水电工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电工程项目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其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予以构建,并分别从构建目标向量、构建目标策略得分向量以及获取评价标准与建立层次结构等方面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相应处理,从而获得了该工程项目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以期将工程项目建设中因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降至最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桂西水电工程,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石伯勋,尹忠武,王迪友.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1,7(13):123-128

[2]刘灵辉.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7):141-148

[3]杨瑞璟,杨贵平.关于水电工程征地移民顶层设计问题的思考[J].水力发电,2015,5(12):21-25

[4]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1(24):35-45

[5]张绍山.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补偿机制的发展与改革[J].水利发展研究,2014,8(16):17-23

[6]龚和平.水电工程移民问题与对策探讨[J].水力发电,2014,3(11):1-4

篇9: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

关键词:现代性;风险;风险社会;和谐社会

风险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却如贝克所言存在于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当前,风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西方,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流派:一是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们主要从制度层面来研究风险。他们认为风险的出现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风险的解决不是要消除现代性制度,而是对它们进行反思性变革。二是以尼克拉斯·卢曼为代表的关于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主要从系统理论出发来阐析风险问题。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选择的社会中,不得不面对风险,现代社会的分工形式和不同的功能系统中的决策是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因为这些问题分散在不同的功能系统中,所以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以玛丽·道格拉斯、威尔德韦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他们主要从文化层面来研究风险。在他们看来,当代社会的风险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加剧,相反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与风险社会不同,“风险文化依存于非制度性的和反制度性的社会状态之中,” [1]它体现出对风险社会的自省与反思。

虽然表面上看来,学者们对风险的认识各有差异,但透过这种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风险的一些共识。实际上,风险(risk)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人们的一种认知体验。风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2]是现代性的后果,它预示着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danger)和“灾难”(disaster),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风险可以区分为“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两种类型。“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由传统或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3]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称“人造风险”。而且,当人类由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转向时,风险也呈现出模糊性、全球性、更广泛的关联性、平等性、不可控制性等不同的特点。

风险与人类共存,人类社会正是在与风险的相互抗衡中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我们要看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社会转型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也是我国当代社会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1、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是产生社会风险的物质起因

社会转型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经济形式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竞争性使经济运行充满了风险。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易导致社会风险的出现。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经济,这种调节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这就使社会发展具有风险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出现。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竞争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竞争缺乏规范、不正当竞争严重、竞争不足与竞争过度并存和竞争的补偿机智不健全。这种不正常状况必然使竞争具有高风险性,使社会处于高风险状态。

2、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是产生社会风险的政治诱因

所謂社会政治转型主要是指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主化能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民主化的推进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的保守观念、守旧势力发生碰撞,出现人心骚动、社会动荡,从而产生一些无法预测的政治风险;法制化的运作一方面能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但另一方面在其正常的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种种阻力,出现人们无法预测的政治风险。

3、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是产生社会风险的精神原因

社会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虽然传统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保守、落后,现代文化也不一定意味着开放、先进,但总体上看,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是由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过程。无论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文化,其实质都是一种单一文化。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当代中国的文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更对其展开了反思,同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进一步与国外文化进行了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大的变化,并逐步融入世界文化之中,正在形成多元并举的文化模式。多元文化共存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它对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产生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文化又必然会出现冲突和碰撞。这种冲突可能会使思想道德发生混乱,终极信仰发生危机,从而导致文化风险的产生。

当代,风险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它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向全世界不断扩散,使人类进入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国现在虽没有进入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面临着经济领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风险及风险社会对人类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灾难和危险,它同时也预示着机会和希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不断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全球风险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不断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强化风险意识是社会风险治理的先决条件。虽然和谐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但是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中,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已使风险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结果可能出现两种对待风险的极端态度:一种是极端的恐惧。这种人在生活中由于对风险的极端恐慌和焦虑,从而对其产生一种过度的防范,导致惶惶不可终日;另一种是极度的漠视。这种人对风险的态度是听天由命,对风险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这两种态度都无助于风险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培养健康的风险心态,采取科学的社会生活方式 ,正确面对风险,不断强化风险意识。

培育和谐的发展理念是社会风险治理的观念选择。发展有风险,但风险又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的,这关键取决于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发展。首先,和谐发展必须凸显人的发展,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根本和最终标准。其次,和谐发展必须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只有社会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一致才能降低发展的片面性、单一性和短视性所带来的风险,才能维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第三,和谐发展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社会发展不和谐就会产生风险、出现危机,如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可以不断降低发展的风险,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从风险社会向和谐社会的飞跃。

建立有效的社会风险管理機制是社会风险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风险是无法回避的。虽然贝克认为当前风险已具有不可控制性,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避免之。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社会风险分析系统、社会风险控制系统和社会风险补偿系统等有效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来应对风险。我们必须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采取多种风险防范措施、实行多种风险补偿办法来全面、系统、动态地防御目前日趋严重的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开展全球风险治理是社会风险治理的未来走向。人类正处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方面使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强化,同时这种全球性交往和依存关系又使得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风险的全球化意味着任何国家的内部风险都可能演变成为外部风险,进而很快波及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和地区,最后可能将整个世界引入风险和灾难中。这一切都表明,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单靠民族国家本身和冷战时期建立的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机制已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身处全球化时代的风险社会中,要有效地治理风险,必须走全球风险治理之路,实行风险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风险治理机制的互动化,风险治理方式的宽泛化。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谐中国,才能把世界构建成一个和谐世界。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52.

[2]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9-121.

上一篇:自荐信结尾下一篇:生产组长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