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2024-05-17

质量分析会新闻稿(通用11篇)

篇1: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2016年3月11日下午第七节课,我校2016届高三双基考试质量分析会在综合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孙秀丽副校长、年级主任董梅和高三年级组33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董梅主任主持并主讲。她就本次考试各科各层次段的分值和差值情况做了具体的数据分析,希望各位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下一阶段工作指明方向,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之后孙秀丽副校长做了“如何应对接下来89天”的讲话,她首先说明了本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为各位老师切实确定了我们奋斗的具体目标,又从本校近年双基成绩和大连市双基平均分角度对比了本次考试成绩,明晰了我们的优劣势,指导教师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接下来工作。在会议的最后,孙校长还为高三教师提出几点工作建议,建议大家从考纲出发、从高考卷出发、更从课堂出发,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性针对化辅导。其中特别引用《美国学校现状》报告重要结论,勉励各位教师加大投入值,为了每一位学生,坚持最后89天!

篇2: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观一中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10月10日下午班会课时间,七八年级在会议室召开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校领导及七八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唐林周副校长首先从各门学科深刻分析了各班本次月考的成绩,他充分肯定了各班成绩的进步以及各位老师辛勤的工作态度,在冷静分析月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下一阶段的有效备考,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1、任课教师一定要备好课,背考点及易错点,特别是备好学生。

2、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任课教师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4、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用极强的责任心来感染学生。

最后杨付根校长做了月考总结。他强调四点:一是班级各科教师应该打整体仗,各备课组集体合作,才能创造共赢的局面。二是七八年级语文总体水平不理想,应找到问题所在,努力找出改进的方法。三是班主任应团结各科教师,搞好班级管理。四是自习课应逐步放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篇3: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于2004年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收视新格局中保有自己的话语权,势必要突破十一年老栏目的种种框架格局,让节目耳目一新。而这其中,栏目承接的大量政治倾向性很强的宣传任务,无疑让栏目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类选题毕竟不如民生类或事件性新闻“好看”,如何才能让这些看似“沉重”的选题变得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制作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思维,掌握“举重若轻”的本领,让这些选题变成可视性强、生动活泼、信息量丰富的节目。

为此,《新闻启示录》栏目做出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策划工作,是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先决条件,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众多操作环节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但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的品质。《新闻启示录》栏目的定位,主要面对的是主题性报道(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主)的选题,而主题性报道一般都比较厚重, 政治性强,敏感度高,表面看起来,不像民生类的社会性选题那样,与人们息息相关,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个时候,重视并优化选题策划就显得尤其重要。

优化新闻评论选题策划,重在抓“两头”:一头是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并与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宣传政策法规,让观众及时了解时政大局的作用;另一头,也是更重要的一头是,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考量,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了。《新闻启示录》栏目做了一期宣传新环保法的节目。看起来,这个节目无疑是一个政策解读的节目,那么,如何才能让节目不流于一般的政策解读,使观众欣然接受呢?

首先,在着手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环保法》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 “两头”中的“一头”。 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政策法规,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此,编导对新《环保法》进行了反复认真学习,并找来旧《环保法》进行比较阅读,不仅理解了新旧《环保法》的异同之处,同时也明确了新《环保法》在法律规约和处罚力度上,都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其次,也就我们所说的更重要的一头,如何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如果仅仅对新旧环保法进行对比解读,同样会让观众觉得事不关己,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把议题聚焦在“违法成本”上。从这个既通俗易懂同时也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点出发,对新旧环保法进行了比较解读,必将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

以南平市一家污水直排闽江的造纸厂为例,《新环保法》 实施之前,环保部门立案查处,不仅下达了停产通知书,还罚款4万元;但企业对执法视若无睹,继续排污。而《新环保法》 实施之后会有什么不同呢?记者采用图文形式,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新环保法》处罚成本将高达数十倍!这就让观众瞬间一目了然:原来“违法成本”如此之高!紧接着,主持人继续追问“新的《环保法》能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从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出发进行追问。到这里,观众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政策有了,执行是不是有难度,或者说是不是就能付诸实行呢?通过这种轻松而有条理的梳理,不仅政策解读到位,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读贴近观众的视点和心理,避免了生搬硬套的说教, 让观众轻轻松松地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当期节目省网的收视率达到2.4%,也说明这种方式为观众所接受。

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主题性报道容易给人距离遥远的感觉,一般都比较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再加上地方台的弱势,如采访空间有限,难有轰动效应的大题材等等,因此地方台要办好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必须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并从中发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和评论意义。

如何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对地方台来说,重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所谓“从大处着眼”,也就是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注重新闻事实的政策性和导向性,绝不可有半点背离;“从小处入手”,则必须从本土的新闻事态出发,敏锐地发掘新闻事实的贴近性和可看性。从“大”到“小”,再从 “小”到“大”,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实现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这一过程。

为此,我们的主创人员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再出发,去芜存精,精益求精,在大量的新闻事例中筛选出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那一个”。正如柴静所说:“作为站在新闻工作最前线的人,职责本身要求我们找到 ‘带露珠的新闻’、‘冒热气的新闻’,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接近事实,从实地采访中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梳理清楚,传递出去。”[2]

福建自贸区对福建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也用了专门的段落来表述“如何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何做好自贸区的宣传呢?显然,对普通观众来说,自贸区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新闻启示录》 2015年1月6日播出的《自贸区?淘的不仅是便宜货!》从一瓶进口红酒说起(“从小处如手”),具体解释为什么它能够比市面价便宜30%,甚至一半。它变得便宜的原因是,得益于厦门关区从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一项监管创新制度———保税展示交易。从这样一个具体生动的事例入手,由点而面,不仅贴近观众,而且也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自贸区政策解读得形象易懂,一下子就没了时政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可见,对这类主题性报道,从生动形象的事例入手,通过典型细节,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

《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后,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指标,那就是着手打造轻松活泼的节目风格。为实现改版后的定位要求,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加入了动漫元素,如动漫人物、动漫语汇等等,从而一改以往新闻评论类节目刻板、教条的面貌,增添了新闻评论的趣味性和艺术美感,从而激发起广大受众更大的收视热情和想象空间。

动漫人物高小山,是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新的一员。让高小山参与其中,甚至用高小山的视角去体验去觉察, 使新闻评论的叙事显得更活泼、更生动。以《闽塔合作:不仅是“龙虾牛肉”》为例。“海鲜牛肉哪里有,永辉超市走一走。没错,高小山要带大家去的就是熟悉的永辉超市……”由高小山带着观众去永辉,这种感觉就像邻居大妈去了超市发现有优惠特意来告诉我们一样,瞬间就能带动起大家的兴致来。

之后再来一段“别的咱不说,高小山当场掏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就拿最诱人的澳洲樱桃来说吧,现在进口一斤要80多元人民币,卖价100元人民币,自贸协议生效之后,一免税,进价差不多只要60元,咱们普通老百姓七八十元也就能买到了。”改版后的节目,一下子没了时政节目的严肃和一板一眼。在这里不得不说,高小山变成了一个知心人的角色,让观众瞬间眼前一亮。而在一贯以严肃和理性著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使用高小山这样一个角色无疑是一种尝试和创新。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为配合高小山这个动漫角色,节目的解说词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上市?农业也逆袭!》是一期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专题,编导从一朵香菇的神奇之旅开始。解说是这样写的“在车间里,首先要对分拣出来的香菇进行去蒂、修整和清洗,之后,一身清爽的香菇们就被放入自动削片机,打磨出整齐好看的造型。……再配上各式各样好看的外包装,引人注目的‘白富美形象’一下子呈现出来,‘乡土气息’瞬间消失不见了!”再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 从而生动活泼的展现了香菇的工业化流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使小香菇们的逆袭之路形象生动,也让我们的节目瞬间活泼、生动了,可看性更强了。

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价值在于“深”。无论如何改版,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

那么,如何衡量新闻评论的思想深度?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评论是不是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剖析到事物的本质内涵?是不是及时反映了社会舆论,并正确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真正起到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明确指出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3]因此,新闻评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首先就必须加强节目的深度,使之能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为了加强评论,《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之后采用连线专家的方式,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互动,主持人的追问等方式来加强评论,提升节目的思想和理论深度。

在《一本暂住证,办了一年多》中,节目首先梳理了吴女士为了办一本作为孩子入学材料的暂住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一年多更换了三张身份证,但这暂住证却始终没能办成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应该为之负责?这些问题正是观众心里最想知道的。编导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马上来了个连线。而专家给出如是回答:“这实际上是行政机关的责任……实际上你没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最后是把责任转嫁给行政相对人,让他们千辛万苦跑来跑去,不断被踢皮球。”一下子清晰明了。然而,事实如此,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是观众最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 毕竟每个老百姓都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候主持人又进行了追问。这时候连线的好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梳理这些层层纠结的问题。而当吴女士一年多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这把她感动得当场下跪。主持人又问:“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心酸!不知道林教授有什么感想?”嘉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应该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官或者工作人员下跪,至少也要鞠躬道歉,因为是他们懒政造成的…… ”看到这里,相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吧。而这样的连线不仅能够引导观众思考, 更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像这样有价值的连线和评论,在现在的《新闻启示录》里几乎每期都可见。我想,通过揭示问题的根源,剖析事物的本质内涵,反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也是加强评论带来的效应。

以上从各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尝试,不仅反映着社会舆论,同时又引导着社会舆论。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收视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省网全省十名之外,到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到前三名。这些数据说明这样的形式观众是认可的,改版是成功的。以上的总结只是试探性地做一些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足矣。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在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为例,结合当下媒体的环境和受众的需求,对提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出了四点见解: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新闻启示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注释

1[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2]柴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J].求是,2014(6).

篇4:提高经济新闻质量浅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强经济新闻报道,提高经济新闻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这里,就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略呈管见。

一、深入市场 多侧面观察经济现象

经济新闻记者首要要做的一条就是深入市场——即通过采访调研,对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的重要环节、市场的基本要素,进行比较系统周密的考察、了解,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表现作较深的发掘。当然,浅层次的报道市场,报道各种市场动态的信息和气氛,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必须进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市场是经济新闻写作的一个前提。现代通讯手段能够快速提供各类信息,对此应充分利用。但是,如果轻视对市场经济运行重要环节的深入调研、体察,不掌握具体、生动、可靠的事实“细节”,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生动的“资源”,就难以奉献给读者鲜活的经济新闻。

因此,一篇经济报道要写得生动、真切,记者就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别人见过的形象,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写出鲜活的新闻。比如有这样两篇报道,内容都是介绍全国最大的佛像——乐山大佛。前一篇简单地罗列数字,说乐山大佛像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而后一篇则不同了,形容“乐山大佛有三十多层楼高,耳朵有四个人那么高,每个脚背上可以停放五辆解放牌汽车,脚大拇指甲上可摆一桌酒席”。两篇相比,后一篇显然生动胜过前一篇。前一篇数字虽然准确无误,但读后索然无味,也记不住。而后一篇通过人、楼、酒席的比喻使干巴巴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能使人产生阅读快感,印象深刻,看得明白,记得住。

假如就经济报道经济,眼界只会越来越窄。要避免这种毛病,就要开拓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经济现象,从而拓宽报道领域。为此,新闻界有识之士主张多从“人文”角度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要写人、人的观念变化,以及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举措、心态等,而各地的历史、地理、人文情况不同,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差异。抓住差异,就抓住了有特点的经济新闻。抓住了观念性问题,可以使经济新闻具有更强的思想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它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新闻改革,分析各种新闻现象,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地融于新闻报道,提高质量,扩大品种。

二、关心社会热点 注意贴近读者

经济新闻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要使经济新闻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不能囿于老的思路和套路,不注意挖掘新的题材,不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那是拒读者于门外的做法。经济新闻是不是一定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呢?当然不是。大家都在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关心一些热点、难点、疑点,记者如能说一些读者想说的话,解答读者心存之疑虑,读者怎么会不感兴趣呢?诚然,不注意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不注意读者看得懂看不懂,这仍然是我们经济报道中的一个缺点。实践证明,经济新闻与读者愈贴近,读者愈关心,新闻的价值愈能体现出来。经济新闻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要注意挖掘重大题材并使新闻具有可读性外,还要注意贴近读者,首先要从群众角度抓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具有社会性,向广大读者提供他们应该了解、希望了解的经济信息。其次,要使经济新闻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想。第三,在写作上要注意,尽可能少堆砌数字,而用形象来说明,少用专业俗语而让读者看得明白。通俗易懂是贴近读者必要的阶梯。

例如2006年3月20日某报刊登的“给沪杭磁浮泼三瓢冷水 运营八年真能收回成本”一文,文中的一段写道:

沪杭磁浮工程预算约350亿,2008年建成后,杭州至上海的票价初定为0.65元/公里至0.75元/公里,即130元至150元。且不论这一价位是否大众,假定沪杭磁浮运营票价为150元,8年运营,一年运营365天,再以350亿元倒推,那么每天必须有79908人次乘坐沪杭磁浮。

每天近8万人次的客运量能否实现呢?据浙江媒体报道,2006年春运40天里,铁路杭州站发送232万多人次,要想沪杭磁浮运营8年收回成本,就必须将目前铁路杭州站所有客运都转移至磁浮线,而且必须每天是“春运”,所有客人都必须去上海。

在当时许多媒体为沪杭磁浮高唱赞歌,声称8年就能收回成本时,本篇文章却冷静分析,说理至深,又写得通俗易懂,不得不令人信服。

三、讲究写作技巧 力求情景交融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力。需要让作品生命力经久不衰,“情景交融”的写作风格是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些经济报道是千篇一律,措施加数字,枯燥无味。来自源头的、一线的、现场的东西少,来自汇报材料、业务通报、会议公报的东西多。而采写“情景新闻”就能克服这一弊端,使新闻“跳动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到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到沸腾的矿山,到机器轰鸣的车间,到阡陌纵横的田野,到五彩斑斓的商场。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矿藏是丰厚的,深入进去便能有所得。

写经济新闻常犯的通病在于,记者的采访思路往往随着企业领导的思路转,跳不出“问题——提高认识——举措——效果”的框子,所选择的事实大都是些物化了的事实,写出来的新闻如同工作简报一样,“见物不见人”。在一个经济事件所包含的事实中,工作过程、措施和数字固然重要,但仅仅写这些,往往是内行不解渴,外行不需要。而人的活动和透过人的活动折射出的时代内涵,是更重要的事实,而这部分事实,往往是生动的、多彩的。目前的一些经济报道恰恰把这部分事实漏掉了。

我们应当善于将经济新闻中的“人”与“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重点放到人的活动上,特别是有意识地追踪人的轨迹,表现人的实践和精神风貌。

例如2006年3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推出一篇报道,《吴仁宝和他的村支书“黄埔军校”构想》文章开头写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代表之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在思索,也在传授。除了每天对中央新农村政策进行宣讲,吴仁宝还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办一个全国万名村支书培训班。

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抓住了,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典型的问题。接着文章又写“村支书要丢掉两个包袱”、“治村三个重点”等。请看:

“现在村支书要丢掉两个包袱,发展最慢的地方,有包袱;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有,他想一直保持先进,这也是包袱”。吴仁宝说:“全国有将近70万村支书,5年里,每年请一批支书到这里来看看。到我们华西来5天,食宿统统由华西来承担。我们打算500元一个人,1万人就是500万元,5年2500万元。这个钱花得值,如果说来5万个支书,有一半回去发展了,这个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这可以看作是吴仁宝的村支书“黄埔军校”构想。

文章还有许多精彩看点,如“华西是新农村的榜样和代表,那么,为错过者讲解,为村支书培训,都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到华西学什么?”“建设新农村这条道路是否可以复制?”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经济新闻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还应当在写作技巧上下一番功夫。一是少用经济专业术语。对有些非用不可的,作者在写作中应巧妙地加以解释或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这对读者了解新闻事实,是有帮助的。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经济建设的成果,或者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出一个较重大的问题。事件是新鲜的,问题是受众急于了解的,只要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会更强。■

篇5:安全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自2017年11月开始,****项目建设进入施工高峰期,现场施工队伍增多,施工范围扩大,管控难度增加。项目部结合2017年终检查结果和项目现场实际情况,讨论决定发起以“保障安全、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安全•质量月”活动。本次活动自2018年1月1日开始策划,成立活动小组,明确人员分工,购置活动物资,制定活动细节,动员现场所有人员参与其中。并在2018年1月9日下午4点,项目部组织召开“安全•质量月”活动启动大会,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和分包以及班组管理人员参加。

动员会上,项目部领导对活动安排和活动要求进行了宣贯,安环部部长和质量主管分别针对项目前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后期工作要求。会后,所有参会人员一道进入现场,核实问题,明确管理责任人和责任班组,并确定整改时间。

篇6:每周质量报告 周新闻

第五期(总第005期)

江苏东航食品有限公司 质控部 编 2011年11月28日-12月04日

———————☆—————内—部—参—考—————☆————————

☞国内热点

▶工商部门称多数网售洋奶粉未检验存安全隐患(摘自工人日报2011-11-28)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网购“奶粉”以及食品时首先要查看网店的资质,看清网店是否有工商部门颁发的电子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销 的食品是否有QS标志;同时还要查看产品是否有相关检验报告、产品质量报告书等,注意食品的标签、说明,如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厂名、厂址、生产许 可证编号及产品执行标准等,对于一些无中文标示的食品要慎购。

消费者在收到邮购的物品时,要重点检查收到产品与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是否一致,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如果产品出现 问题,要注意搜集证据,包括网络上的聊天对话记录、产品宣传资料截图、购买商品的当日时间、商品规格及数量、单价等内容。一旦发生争议,消费者可以向网店经营者所在地或购物网站经营者所在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以便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违法惩处加重 专家称要罚得企业倾家荡产(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8)

对于在食品安全案件中的渎职人员,最高法院将依法从重严惩。包括收受贿赂,包庇、纵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腐败分子以及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查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渎职人员。同时,将不断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严格缓免刑的适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秉龙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要依法管理,要加强食品安全执法机构特别是基层执法机构的建设水平,检测食品安全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从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人员培训和仪器检测水平;其次,从企业层面说,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严于自律,另外,由于食品很多是由农户生产的,规模小,难以按共同标准来生产,要加大建设农业合作社、塑造品牌,提升整个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和安全程度;第三,从消费者来说,要提高质量安全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

应将食品安全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之一,提高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民生指标的考核标准,将是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作为地方官员能否升迁的参考标准之一。此外,还应提高食品行业准入门槛,抬高违法成本,大幅提高处罚力度等。

▶下月起QS标志变脸 购买食品要认准“QS生产许可”(摘自台州商报2011-11-29)

QS标志是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启用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国家原制定的QS标志为“QS质量安全”,后来为了更为准确地表达生产许可证的内涵,强调食品生产实施许可证制度,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发布公告规定:自2010年6月起,将QS标志中的“质量安全”字样变更为“生产许可”,之前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有18个月的过渡期完成旧版生产许可证标志包装物的更替。国家如果没有再出台顺延旧标签使用时间的政策,那么,从下月起,所有出厂的食品标签中QS标志不得带有“质量安全”字样,一旦发现带有旧标识的商品,将以标识不规范进行查处。

查计算出每天的肉类摄取量,再根据量分成5个小组,调查与癌症的关系。其间共有788人患结肠癌。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中猪牛肉摄入量最多(每天80克)的一组与最少(不足25克)的一组相比患结肠癌的风险要高出48%。

“研究显示,膳食结构以肉类为主的群体患癌风险更高,”研究团队带头人笹月静说,“我们不认为食用牛肉或猪肉是危险的,只是说应避免过量食用。”

▶日本加强对中国产萝卜中异丙威、松蕈中乙草胺中的监控检查(摘自厦门WTO工作站2011-11-30)

1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监视安全课发布食安输发1118第6号:加强中国产萝卜中异丙威、松蕈中乙草胺中的监控检查。根据2011进口食品等的监控检查计划,按2011年3月30日发布的食安输发0330第15号(最终修正:2011年11月18日发布的的食安输发1118第5号),对中国产冷冻萝卜、生鲜松蕈实施检查时,发现其违法了食品卫生法。因此,将对萝卜及其加工品、松蕈及其加工品中残留农药的监控检查频率提高到30%。同时,也加强对美国产杏仁中2,4-滴(2,4-二氯苯氧基乙酸)的监控检查。

▶加拿大对所有进口海产品都将实行新规定(摘自第一食品网2011-12-01)

从2012年12月10日起,加拿大对所有进口的海产品(包括鱼类,软体类及甲壳类)都将实行新规定。这些新的进口规定显示了加拿大对进口水产品管理的一些变化。因此,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正在增补一系列商业政策,将于2012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之前为过渡期。

篇7:质量贯标培训新闻稿件

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总的纲领,要确保认真贯彻公司的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关键是要强化执行意识。所谓强化执行意识,简单说,就是要求经济运行管理部工作人员遵守以下两点:凡写在质量体系文件上的`就一定要做到,凡做过的事情(即开展过的质量活动)都必须有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有工作“痕迹”。为了强化执行意识,要做到定岗、定职、定责、定人,确保各就各位,全面到岗运行,依据经济运行管理部各岗位的设定,结合公司工作实际,对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工作权限和职责,例如,督察考评员、投诉受理员等必须熟练掌握督察走访工作流程、投诉、咨询处理流程和节点说明中的具体操作要求、工作时限等,做到严格按照体系文件中规定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办事,确保工作规范和流程顺畅运行。

篇8:做有质量的民生新闻

内容决定形式, 风格决定影响力。电视民生新闻也是一样, 有什么样的栏目内容, 打造什么样的栏目风格, 就有什么样的影响力。怎样打造和培育电视民生新闻的风格, 让其影响力更持久呢?笔者认为, 民生新闻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 改变同质化的现象, 做有质量的民生新闻。

彰显主流意识力戒庸俗报道。近年来, 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媒体参与行业竞争的劲旅。因其贴近地域, 乡土味浓, 以其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 直接反映百姓群众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状态而广受百姓的欢迎。但是, 不少民生新闻节目沉湎于那些偏离了新闻的基本属性, 一味媚俗的伪民生新闻题材。曾经有人总结说:所谓的民生新闻就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有些栏目用一些媚俗、琐碎的小事和零碎的生活片段充斥大量的节目时间。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 热衷于跟踪报道暴力、色情、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 而那些反映党的好政策、好法规、好环境和它们给群众带来实惠的题材却被拒之门外, 这种“庸俗化”现象, 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把电视文化引向平庸、肤浅甚至低俗。

民生新闻作为关注人民生计, 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 应当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 表达民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 关注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社保、就业等一系列民生事件。通过关注社会问题通达社情民意, 突出主流声音、反映主流民意、传播主流舆论、增强受众价值判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百姓身边的小故事, 反映大民生, 用身边的小人物, 反映大背景, 彰显社会的主流意识。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为和谐社会的建构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团结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种做法切口很小, 但是反映的面很广, 主题较深。

多呈现深度报道力戒同质化竞争。作为电视民生新闻, 反映民情、民心、民声、民意, 是它们的首选。而时下有些看似红火的民生新闻栏目, 却走入了误区, 我们很难看到眼睛为之一亮的东西, 也很难有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打开电视机, 名目繁多的栏目、各种样式的新闻尽收眼底。同一地域、同一城市, 众栏目一面、众栏目一腔, 几乎每天重复、频繁堆砌的就是一些火灾车祸、停水停电、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环境卫生、投诉告状等内容, 这些民生类栏目乍一看很有意思, 但是看过之后, 没有留给人们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作为民生新闻, 它的生活并不等于庸俗化, 它的贴近性并不等于肤浅, 它的民本取向并不是琐碎。

在选题策划上既要关注群众生活的小事, 更要站在民生的角度来宣传、解读好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关注点、兴奋点、结合点的新闻宣传, 媒体才能既有高度, 又有深度, 既弘扬主旋律, 又出新彩。

商丘电视台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纠纷的题材《还我庄稼阳光》, 题材中农民李德中邻居家的一行桐树遮住了他家庄稼的阳光, 造成了庄稼连年减产, 因此, 李德中要求其邻居将其桐树刨掉, 还其庄稼采光权, 并赔偿损失, 在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 李德中通过法律为其庄稼讨回了采光权。这虽然是件小事, 但反映的却是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我国民主法制进程取得巨大成果的大背景, 该片题材虽小, 人物虽小, 但主题深刻, 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的好评, 并被评为2004年河南省新闻奖二等奖。

多呈现人文关怀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百姓的桥梁和纽带, 只有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新闻回归到百姓中去, 显出人文情怀,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亲和力, 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同时, 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弘扬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传统的中华美德, 在社会上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温暖氛围。

商丘电视台创作的专题片《生命之花》, 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战胜病魔的故事。商丘市一中14岁的初中学生马玥, 自幼家境贫寒, 但她自强不息, 品学兼优, 曾被评为“商丘市百佳少年”。不幸的是, 2007年8月, 她被诊断出患有左腿胫骨恶性肿瘤, 生命只有8个月的预期。在左腿被高位截肢、连续化疗的残酷情景下, 马玥仍表现得异常坚强, 该片播出后, 马玥的事迹在商丘市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为马玥奉献爱心的队伍之中,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为马玥筹集了大量的医疗资金。该片不仅赞扬了马玥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也表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马玥的爱心救助, 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温暖,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其对生活事件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该片被评为2007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入围奖。

多呈现理性监督力戒简单化曝光。在日常一些监督类报道中, 不少民生新闻节目缺乏建设性思路, 为监督而监督, 为曝光而曝光, 监督形式过于简单、报道内容过于肤浅, 不仅使得新闻的传播效应难以达到最大化, 也使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大受损。作为民生新闻要理性地处理好舆论监督, 要以解决问题、消除矛盾、共创和谐作为舆论监督的起点和归宿, 报道既要有深度, 探究表象背后的原因, 还要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帮忙。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披露的同时, 要给予理性的疏导。特别是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揭露, 在监督曝光的同时, 要给社会和公众以信心。

篇9:怎样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关键词:新闻稿件;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65-01

说到新闻的写作,多数人都知道,新闻要具备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有些通讯员说:我经常给报纸、电台投稿,五要素也具备,可是投的多,采用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觉得这就要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1 新闻写什么呢

(1)要写新事,写不见和少见的新闻;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有些事件属于特别新鲜或突发的,或者是重大的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只要具备5个W,字数不要求太多,一二百字也可,三四百字也可,这类新闻一定受听众或读者的欢迎,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一般会采用。有时一些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但还没有结果,事态还在继续,作为首次报道,应首先把事件发生的消息告知读者或听众,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也会采用。然后再对发生的事件继续进行后续报道,对了解到的还在发生中的事件在当前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综合报道。有时候,有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更超越事件本身分量,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的新闻,这就为新闻报道者提供了更大的报道空间,此时的后续报道也尤为重要,听众或读者也非常关注,作为新闻编辑也特别注重,此时报道者,应及时跟踪,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与编辑部配合及时播发。

(2)写新好事,就是效果好、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新闻线索往往是从简报、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信息里找新闻眼,把一些呆板的简报变成鲜活的新闻。

(3)写故事,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东西必有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深思考,找由头,挖掘情景,了解背景,写出综合性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符合主旋律,体现新闻正义。

(4)写新故事,新闻宣传要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对负面的事情正面写,这就要求记者或通讯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换位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①新闻稿件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告知广大听众或读者。②新闻稿件要有深度。

2 要提高新闻的深度

如何提高新闻的深度是由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决定的。素质和能力涵盖了好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思想、品格、性格、写作基础、概念、写作方法,还要博览群书,等等。新闻是一门综合学科,写新闻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用心感受,只要心中有大局,努力实践,都会写出好新闻。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掌握与政策稳合的基本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新闻事实的规律点。评价一条新闻,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思想性,因为思想就是灵魂,有思想性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写的角度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含金量是新闻的内涵。一般来说,重要新闻、头条新闻应该是承诺少、解读多。对重要新闻延伸探索的话,就是深度报道,注重挖掘内涵、注重来龙去脉,善于背景的利用,引深故事,推波助澜。

3 如何写出好新闻

(1)写新闻要有眼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有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对事物分析,选角度、求突破。要抓住脉搏找准切口,细心研究。我们平时要多听广播、多读报纸、多看电视新闻,从中掌握新闻媒体当前重点宣传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作者抓住新闻点就等于找到了泉眼,再进行归纳再提升,有针对性地为新闻媒体投稿,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了。

(2)新闻要有品位。要使物质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就要做很多考虑去分析研究,提高改进,我们写新闻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什么样的目的。有品位的记者写出有品位的作品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了解事物的真谛,做到学习永恒的4个转变,即:从有文凭向有能力转变,从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从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学有专长到一专多长转变。

(3)新闻要有理性。写新闻要具备对事物的判断力、推理过程、加工等工作,往往事物的本身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影响并促使你去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不论是要当好一个记者或做好一个通讯员,只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新闻工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强化学习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新闻工作者要把学习当成终身大事,作为职业追求。”这对于通讯员来说也同样重要。

How to Enhance the News Manuscript the Quality

Zhao Jianming

Abstract: How does the article in view of enhance the news manuscript the quality, how discussed the news to write anything and write the good content the question.

篇10: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实践证明,备好稿是播好新闻的前提。备稿应该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新闻播音语速快,在单位时间内要传播大量的新鲜的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必须口齿清楚,具备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语速快不是乱,要快而有序,尤其是在重音的把握上要做到少而精。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声音是转瞬即逝的,广播电视的传播环境又决定了大部分受众是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接受信息的,不可能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收听,只有重点清晰,节奏分明,有着明确导向的新闻才会吸引人的注意,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新闻媒体具有引导受众的责任,播新闻尤其要注意鼓动性和号召性。只有真正理解新闻内容,熟悉新闻背景,明确播出目的,才能播得态度鲜明,分寸得当,才能让节目具有感染力,真正达到鼓舞受众,引导受众的作用。新闻节目配音员应该是成熟充满智慧的,懂得新闻的内涵,要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的新闻播报上更要分寸得当。比如报道我国乳制品产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新闻,刚刚播出就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举国震惊。像这样性质恶劣、影响极大的新闻,就不能用平和客观的语气进行播报,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邢质斌做得就很好,她在播《最新检测出的含有三聚氰胺乳制品企业名单》的新闻时,用非常严厉的语气进行播报,播出之后,大快人心,受到了一致好评。

篇11:质量分析会新闻稿

随着质量技监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其工作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质量技监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质监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一、质量技监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必须重视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宣传,能使百姓更加了解此项工

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质量技监部门的工作。

从宏观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离不开质量技监工作。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质与量达到统一,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竞争与质量竞争,质量技监工作同样也是抓在政府手中的重要工作。随着职能不断扩大,其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质量技监工作具有助推器的作用,推动工农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技监工作有制衡器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维系效益与速度、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此外,质量技监工作还有稳定器的作用,特别是当经济工作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能够抵御风险、化解矛盾。这些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不仅是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质量技监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区(县)局的领导应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给予宣传工作大力支持,对宣传工作人员有任务、有要求、有关心,做到在工作上要求、思想上教育、生活上关心,积极支持宣传工作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三、把握宣传舆论导向,创新宣传形式,构建全方位宣传网络。舆论导向是做好质量技监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工作。

作为系统内的宣传部门,就是要树立质量技监系统“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紧紧围绕省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宣传。要以质量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主题,突出质量这条主线,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投资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

要大力宣传质量技术监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报道力度,坚决揭露和打击各类制假、售假现象;要抓好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报道,敢于监督和批评质量问题,增强宣传报道的质量特色和针对性;要按新闻规律办事,改革和加强工作报道,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加重。新闻宣传工作如果总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中,其生命力势必会大大削弱。因此,新闻宣传也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保证。首先要着重提高宣传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素养,除了加强培训之外,还要在平时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注意搜集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以及本单位的信息,开展工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其次队伍的政治观念要强,凡是上级和领导要求的,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不得随意改变,要有是非观念,什么应该宣传,什么不应该宣传,要严格把握,不能含糊;把握好分寸,该怎样宣传,宣传到什么程度,什么时机宣传,对于影响大局的错误言论要坚决抵制。最后处理好与其他部门,特别是新闻宣传部门的关系,理顺渠道,形成合力,提高宣传工作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工作中,也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系统内的个别地区、单位宣传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极少数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二是对“新闻宣传”和“宣传信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基层单位报送的只是单一的信息,没有情节,忽视了新闻的六要素,致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或事件被埋没。三是新闻宣传的有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虽然有一些规定制度,但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宣传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总之,要通过重视和加强宣传工作,把质量技监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宣传出去,让政府肯定,社会认可,不断提高质量技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质量技监事业跨越式发展。

加强质监宣传工作的思考

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担负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质量技监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反映质量技监工作的社会影响,体现质量技监工作的有效性,都需要质量技监宣传工作跟得上,做得好,打得赢。

正确认识看清问题

在目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省

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下,从整体上看,当前质量技监宣传工作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是部分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这些领导思想认识片面、狭隘、孤立的看待新闻工作,没有看清楚新闻宣传工作对营造氛围、推进工作、树立行业形象、促进事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是视为一项软任务,甚至是负担,被动开展,拖沓实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新闻工作没人研究,研究的人施展不开手脚,资金投入少,形成了单位的宣传盲点。

二是宣传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规律性。宣传工作实施的主体是宣传工作者,工作者的素质高低体现着宣传的水平,工作者的计划性和规律性体现着一个单位宣传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和宣传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有的单位对媒体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新闻工作如何实施、如何推进、如何加大力度、要达到什么目的,茫然不知,结果是工作被动应付,宣传效果发挥不出来,宣传工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三是反应不够快。宣传工作是质量技监工作的反映,就要紧跟质量技监工作的发展步伐。对于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一些单位和个人缺乏认识,对此不上心、不在意、不以为然。对于发生在本地的媒体曝光事件、恶意炒作等事件不跟踪、不报告、不采取得力措施,贻误了机会,给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四是宣传形式、方式比较单一。有的质量技监宣传工作仅限于工作性报道,形式呆板,内容不好理解,使社会对质量技监工作的理解不透彻、不形象,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质量技监工作的有效性和社会影响力。

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一、加强“三项建设”。一是加强对宣传工作思想认识的建设。宣传工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仅靠领导重视和宣传工作者的努力做不好宣传。只有形成人人关心宣传,人人支持宣传工作的局面,宣传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发展。二是加强对宣传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战斗力强的宣传工作队伍,做到召之能战,战则发挥效果。三是要加强宣传设施建设。没有战斗武器,就不能发挥自身的长处。给予较为充足的宣传经费、配备适应工作要求的宣传器材,给予采访的便利和使用车辆的保障,都是做好宣传工作的必备要素。

二、做好“三个改变”。一是改变疲于应付的局面。在突发事件、重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要主动宣传,引导群众,而不能总是跟在舆论后面疲于应付。二是改变肤浅宣传的局面。要注重挖掘深层次的宣传题材,在一个问题发生时,善于把更多的质量技监工作情况和其产生的效果及时宣传出去。三是改变单一呆板的局面,要善于运用群众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同时,要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和提炼,提高宣传的前瞻性,多管齐下,扩大宣传效果。

三、妥善解决好“三个矛盾”。一是解决正面宣传与曝光问题的矛盾。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适应公众希望了解揭秘性内容的心理,对于曝光问题要做好正面引导。二是解决宣传好企业、优质产品和防止变相广告之间的矛盾,既要扶优扶强,大力宣传优势产品,但不能使宣传成为变相广告和变相担保。三是解决打击假冒伪劣与维护国家形象的矛盾。既要曝光处理假冒伪劣产品,做到准确无误,更要保护名牌和名牌企业,维护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的形象。

四、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质量技监部门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处于焦点位置,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澄清模糊认识,防止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大有必要,势在必行。二是建立新闻宣传考核制度。对新闻队伍的工作成效按照制度考核,优胜劣汰,有助于提高工作效果,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与媒体沟通联谊制度。宣传工作仅靠自己是不够的,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就要让媒体能够了解质量技监工作的性质、任务、内容等等,要做好这一点,与媒体建立沟通联谊制度就成为了必然.

上一篇:一年级看图写作:保护树木下一篇:新年个性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