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2024-06-03

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精选9篇)

篇1: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全市、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六种经济”。

一、狠抓项目建设,壮大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不发展,就不可能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作为农区大县,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逐步摆脱经济实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发展后劲不足、财政基础不稳的突出问题,才能加快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步伐。

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区大县,人均耕地近3亩,农业税占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6.7。今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县财政就减收3600万,随着今后两年内农业税逐步取消,面临着办公经费从哪里来,人员工资从哪里发的严峻形势。仅仅靠农业,很难摆脱农业大县,农民穷县,财政弱县的困境,只有发展壮大工业,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为此,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发展工业经济,把领导力量向工业倾斜,把工作精力向工业集中,把工作重点向工业转移,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真正让工业在发展中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工业,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搞好项目建设,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项目难发展。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项目建设牵动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一切经济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经济建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招商引资以工业项目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资源、工业知名品牌、现有工业基础,全力以赴上项目,成立了由县四个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六个招商引资专业组,落实一把手亲自抓、一套班子经常抓、一支队伍专业抓的工作机制,做到“四个不动摇”,即发展工业坚持民营化的发展取向不动摇,坚持外向化的发展策略不动摇,坚持品牌化的发展重点不动摇,坚持园区化的发展模式不动摇。由于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今年县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全县新上工业项目52个,总投资近亿元。全县限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4.8,实现利税同比增长43.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0.4,增幅居全市前列,限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市前列,在岗职工人均月工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4.6。

二、优化发展环境,发展民营经济

实践证明,凡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退国有进民有、退集体进个体,大胆地去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把发展的焦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摇风展旗,成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县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一是放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在政治上、政策上、舆论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全县民营企业达到700多家,个体工商户达到2000多户,成为解决就业、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二是改制。我们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强力推进”的原则,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县48家限上企业,大部分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分拆转让等改制,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实现了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企业增加效益、国家增加税收的目的。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县化工总厂,在被化工集团租赁以前,企业已是资不抵债,经营困难。通过租赁改制后,该集团当年就投资3000多万元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完成了年产4万吨合成氨生产线。今年以来,该集团又投资9600万元新上了年产3万吨甲醇、6000吨三聚氰胺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4800万元,将有力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支持。坚持对民营经济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加大在土地使用、收费减免、技术创新、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激活民间资本。我们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六条规定和十二条制度,严格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查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切实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做到多支持、多帮助、多服务、多指导,少设卡、少指责、少收费,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环境的改善,也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商户纷纷到谋求发展。

三、加快结构调整,做强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讲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必须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培育品牌,走好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

作为农村人口占80以上的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主要特色也是农业。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培育特色。在巩固壮大“全国第一大县”、“全省优良第一大县”等老特色的同时,发展壮大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等新特色,使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验收命名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和林草牧沼综合开发等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得到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和项目支持。牌生猪和牌花生制品等农副产品品牌,也成为内增收入、外增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县除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河砂资源等优势,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宣传这些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县的河砂每年实现税费收入达500多万元。发展县域经济还要学会无中生有寻找特色,要善于在资源之外做文章,重资源而不能唯资源,重传统而不能唯传统,重基础而不能唯基础,在这方面,县也在勇于探索,以坚持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经济

县域经济也是开放经济,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当前,我们聚集发展能量的根本出路就是“两眼向外”,借助外力求发展。今年以来,特别是省、市、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县从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形势和的实际出发,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一是营造开放的思想。针对我县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小农意识、封闭保守等落后观念,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了“换脑工程”,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邀请浙同志到我县作“解放思想”主题报告等形式,促进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各级干部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二是创造开放的环境。制订了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重新修订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招商引资项目工作实施奖惩的意见和优化经济环境的若干规定,并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效能监察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对骏马化工分厂等18家企业实行了第一批挂牌重点保护,严查“三乱”行为,使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外在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县逐步形成了“重商、亲商、优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使全县上下进一步形成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建成和在建项目86个,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度增长。此外,还有大批意向性项目正在联系和洽谈中。更为可喜的是,由于我们宣传广泛,政策优惠,广大群众也开始关心招商引资,积极提供线索、联系项目,全民招商的局面正在形成。

五、树立经营理念,发展城镇经济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县域城镇建设,不仅能促进工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有效启动内需,缩小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把城镇化作为优化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劳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来抓。

在城市化建设上,县一方面出台了户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做好资本置换、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变城市资产为经营城市资本,加速城市资产向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及经营有方的经营者流动,不断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以城镇建设带动产业聚集和升级。县城建设上,我们以土地开发为突破口,实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走好“以地建城、以地养城”的路子,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也初步形成了以地生财、以财兴城、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几年来,我们还累计投资近亿元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实施各类实事工程40多件,使城市形象和功能明显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上,我们坚持经济立镇,产业兴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放宽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加快了各种产业、资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集中,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小康村建设上,我们结合生态村治理、村庄归并、土地整理等,形成了以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型小康村建设模式。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力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5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8.2。

六、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务经济

目前,我们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县域范围内,劳务队伍规模庞大。这笔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就是优势、是财富,开发不好可能就是负担、是包袱。无论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

篇2: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我国已经加入WTO,县域经济必然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未雨绸缪,扬长避短,沉着应对,完全能够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认为必须把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国家宏观政策大势和本地客观情况的实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工作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做到敏于谋势,善于造势,敢于借势。第一,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入世,要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内陆意识,树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大市场观念,树立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大生产的思想,大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破除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严重背离的各种形式的地方或行业保护主义,树立促进公平竞争,遵循市场规则,依法实施保护的新观念;进一步破除各种人治和权大于法的思想,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规范和管理好市场秩序,积极营造与WTO接轨的市场环境,在创造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的信用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上下硬功夫。加强商德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把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落到实处。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要根据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产业转移趋势,着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体到我们谷城县,重点抓好车桥公司、东银公司、银纺公司、石纺公司和骆蓄公司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要以石花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车桥公司国家级星火技术区域性支柱产业承担单位两块国牌为龙头,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重点支持铝合金系列材料规模生产、抓好皂素新技术应用、双密度聚氨酯泡沫垫材专利产品开发、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开发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二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趋势,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集聚的道路。鼓励那些分散、零星的企业向工业产业园区集聚,鼓励他们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县内中小企业向县外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协作配套、松散联合、加盟重组都可以。具体到我县,今后主要是以资本联合、市场联合、生产联合、技术联合为纽带,积极推进以车桥、骆蓄两大集团为核心的兼并重组和协作配套,扩张新和公司规模,抓紧组建南河流域水电集团、纺织工业集团、纸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竞争能力。三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区域化特点,进一步巩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县域农业必须打破封闭型结构调整和有限开放型结构调整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的新流程。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增加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方面的补帖。要增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理念,力争在入世过渡期内,把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县和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抓住入世有利于畜禽水产品出口的机遇,发展以牛羊、肉鸡、特种水产为重点的养殖业。四要根据国际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变化,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消费产业。要真正把文化特别是旅游、服务等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我们谷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要尽快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这是我们今后主抓的工作重心,创建全省旅游先进县。第三,以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入WTO后,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更加突出。要保证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营强镇。用经营城镇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镇建设,把城镇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彻底改变城镇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实施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县级可组建城镇开发总公司,选择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出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建设经营权、户外广告标牌、冠名权和产权,走经营城镇之路。二是产业兴镇。有业才有镇。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人气旺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的束缚和阻碍问题。实行城乡内外平等择业,允许进镇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第四,以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政策支持。取消一切所有制界限的规定,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银行应支持那些经营规范项目好、能按期还贷的民营企业。在经营范围上,应放宽市场准入,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或专营的商品以外,其它放开经营。二是搞好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把依法管理与热情服务统一起来。避免对民营经济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限制。应及时研究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三是加强引导。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速度、上规范、上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开发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三高一强产品,不断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要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兼并、收购、租赁或承包国有中小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增强发展后劲。第五,以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抢抓入世后各类生产要素大举进入中国的先机,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加紧建设中西部生产基地的先机,抢抓台商纷纷抢滩大陆的先机,敏锐捕捉招商机遇,尽快打通投资渠道。在抓好现有招商项目跟踪管理的同时,采取以外引外、上门招商、活动招商、网络招商及中介招商等多种办法,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大品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六,以提高经济外向度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谷城县特点,适应入世新变化,积极调整出口策略。在出口范围上,由周边国家的小额贸易,向欧、美、非洲国家大额批量贸易转变;在出

口主体上,由单一贸易主体向多元化复合贸易主体转变。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县具有12家自营出口企业的优势,扩大集装箱角件、合金铅、不锈钢刀盘、骆驼蓄电池等产品出口份额。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状况,寻找比较优势,建立竞争招标和公派自营的机制,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带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开放型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工作重点

当前,县域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在产业发展上,正由资源依托向创新导向、由单体发展向协同发展、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在经济布局上,正由分散的点状经济向特色集群的块状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上,正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笔者认为在工作指导上必须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

一、深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深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抓产业支撑。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相关体系建设,按照“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拉动大发展”以及“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优势产业与加工企业、交易中心相配套的农业板块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促农,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一二次产业良性互动。三是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四是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深化产业化与合作制的结合,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推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冷链物流和“超市+基地”等新型经营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发展

工业园区是实现县域工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大园区支撑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工业的发展理念,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基地化。一是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间生产协作流程,并注意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与发展高端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的衔接,促进园区集约化发展,为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二是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向优势园区集聚,并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品牌效应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同时对有条件、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申请成为全国或全省的产业基地;三是推进园区内外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园区的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全国和省“名优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产品名牌、企业名牌向区域性品牌转变,推进县域产业高端化。

三、依托生产和消费,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

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型服务业相结合,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拉长服务业“短板”,着力解决服务业在县域经济的比重过低问题。突出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

四、科学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针对土地利用规划滞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到位的客观实际,建议加紧完善各项规划,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扩大城市、提升城镇、缩减农村、城乡一体”的思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活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做大做优县城。目前多数县城常驻人口已接近或达到20万人,按国际通行的城市划分标准,已属于中等城市,要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并注重加强城市的品牌建设,以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推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推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产业向农村扩散,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针对多数县市乡镇财政形同虚设、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的客观实际,县级政府要改变过去仅重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事乡办、村事村办的做法,统筹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县乡村一体化、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四是推进城乡生活融合。一方面以优惠政策吸引农民离开农村到县城或小城镇购房;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生活逐步城市化;再一方面,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管理体系。

五、搞好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推进清洁生产和终端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等技术,加快建设节能步伐。

六、强县富民并举,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效种植养殖和农村工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并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二是扩大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维护农民工权益,强化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推进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对农民去城镇购房给予补贴,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及异地置换宅基地、异地住房搬迁的办法,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七、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中小企业融资难、欠发达县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目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四大难题。一是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破解建设用地缺口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加快推行以“撤村并居”为重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民住房楼房化改革,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退掉宅基地、异地置换宅基地和适应土地规模开发需要的住房异地搬迁,腾出的土地复耕后通过市场手段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盈余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和打造“企业联合体”为重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向融资性担保公司投资入股,以增强担保公司的实力并体现担保公司的政府背景(取信于银行),同时出资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基金,专门用于化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政府搭桥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以加强企业之间以相互提供贷款担保为重点的全方位协作。三是以建立“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为重点破解欠发达县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的内生发展动力。具体是:加大对欠发达县“办事财政”和“民生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过桥”贷款基金和发展风险基金;建立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基金,对新建金融机构由政府给予定向费用补贴,对贷款增量给予奖励;建立“县乡基础设施最低保障机制”。

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篇4: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第一,要提高认识,切实把县域突破战略摆上重要位置。不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就不能实现全省加快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加快发展的总体任务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采取措施,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第二,要抓住机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大力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现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很浓,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发展的势头很好。最近这三五年,将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时机。各县(市)要增强信心,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求发展、千方百计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努力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第三,要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集中力量发展民营经济,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制高点。要树立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观念,营造尊重致富、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三是要加大投资。要充分抓住机遇,包括国家安排我省的软贷款和硬贷款的机遇,做好工作,包装好项目,抓好建设落实。四是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以开放促发展,突出解决资金、项目、人才、产品、市场等问题。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开发区建设,每个县都要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要拓宽思路,不要把开发区单纯理解为工业区,开发区也可以搞房地产、搞商业区、搞旅游和其他产业。关键是要规划好,使土地增值。五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品牌,形成规模。

篇5:清涧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

清涧县今年继续依托红枣、粉条、石材等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的路子。红枣产业进一步壮大。在政策有效推动下,“土地集中流转、大户承包经营”模式得到广泛推广,红枣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红枣基地6.8万亩,改造低产园7万亩,全县枣林面积突破80万亩,其中盛果林达45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达20万吨,新建红枣烤炉300座。“清涧红枣”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县267个红枣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亿元;2户枣木企业加工工艺品5000余件,实现产值1500万元。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清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0多名专家常年在清涧开展红枣科技研究推广工作。枣业战略开发思想体系全面形成,产业文化不断出新,并成为清涧枣业的两大亮点。

石材和粉条产业稳步发展。清涧装饰石板和文艺石雕加工业蓬勃兴起,全县53户石材企业加工石品1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1.5亿元。清涧粉条由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品牌化包装和网上订单销售,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全县23户粉条企业、2000余个个体加工户实现产值1亿元。

能化产业开发有序推进。按照“探明储量、合理规划、有序开发”思路,该县加强与延长、长庆油田公司的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快了地下资源的开发步伐。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亿元,新布能源探井、评价井31口,其中4口天然气井、2口石油探井已完钻,15口岩盐探井已完成前期工程。

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依托境内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县上积极构建以“两河峡谷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革命之乡经典教育游”四大板块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体系,精心打造枣乡“双红一日游”线路。目前,高家洼毛泽东诗词园项目已完成征地、土地平整及圈墙修建;枣林则沟红色旅游景点改造项目已完成,正在进行布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预计实现文化旅游增加值560万元,同比增长37%。

篇6: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参加首届全区边境和牧业旗市转型发展论坛,我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结合我们??旗近年来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基本情况

??旗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全旗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蒙古族占总人口的75%。全旗拥有天然草牧场2678万亩,占总面积的82%,占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2%。境内有丰富的矿产、畜牧及生态、旅游、口岸资源。拥有发展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风电、有色金属及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良好条件。

二、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近年来,旗委、政府带领全旗各族人民立足旗情,坚持科学崛起、绿色发展、富民强旗的发展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畜牧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是2007年2.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是2007年2.1倍,年均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4.7:38.3:37.0调整到19.7:45.4:34.9。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走工业强旗之路,坚定不移地。

套、牧民进城定居房、游牧民定居房630套、改造牧区危房226套。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小;资源开发不足,工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紧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我旗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赶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思路是否正确、路径是否对头。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立足旗情,从生态地区、资源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生态保护、牧业稳旗,资源转化、工业强旗”战略,打造“四大”产业,做好“五篇”文章,全面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幸福??旗。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加快打造“四大”产业。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全力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打造四大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旗实现富民强旗、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没有工业的快速突破就不能实现??旗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要坚持实施“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力支持阜丰、中铁、华能、国华、山东枣矿、大庆石油等企业在??旗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呼伦贝经济技术开发区??旗五一煤田产业地和满东工业园区建设进程,重点建设煤基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推动白音查干煤炭开采项目年内实现投产,加快推进华能铁南矿煤炭开采项目,做好中铁资源200万吨化肥和阜丰集团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前期工作,加快多金属、石油、风光电等非煤资源的开发进程,集约发展煤炭生产、煤化工、煤电多联产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二是打造现代畜牧业基础产业。我旗有2678万亩天然草原,每年出栏80多万头只牲畜,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加快建设呼伦贝尔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在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引领、合作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扶持北京东来顺一期肉类加工项目年内投产,加强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合作,积极实施“提质增效”和“品牌战略”工程,进一步提升“??旗羊肉”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发展“基地+企业+牧户”的订单模式,打造更加紧密的企业和牧户利益连接机制,努力实现以龙头带基地、连牧户、接市场、创品牌。三是打造草原旅游文化产业。??旗有着无以伦比的巴尔虎文化底蕴和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构建“巴尔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为重点,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在培育壮大旅游品牌、精品线路、牧户游上取得新成效。积极融入“海额满阿”黄金旅游圈,重点建设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道勒都景区、伊和乌拉景区,抓好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4a级晋级工作,鼓励和支持牧户游、边境游发展,打造“阳光草原、长调之乡、宗教圣地、战争遗址”四张民族文化旅游名片。四是打造口岸商贸流通产业。??旗北部的满洲里市正在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南部的兴安盟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两个地区都享受国家或自治区的优惠政策,都属于加快发展的地区。??旗西部毗邻蒙古国东方省属于资源富集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旅游等资源。当前,蒙古国正在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我们要大力实施“南联北开“和沿边开放的发展战略,借助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和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开放融入、借力发展转变,以加快构建呼伦贝尔对蒙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依托,切实加强与蒙古国、兴安盟、满洲里市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口岸查验区等基础设施,加快额布都格口岸常年开放,加快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程,积极推进满东工业园区建设,与兴安盟共同建设合作园区,主动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城镇发展文章。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打造草原民族风情魅力小城镇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统一修编完善各苏木镇总体规划,努力打造市政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的阿木古郎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打造嵯岗自治区级“城乡一体化”新牧区建设典范、苏木所在地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提升县域经济带动作用。要大力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快城镇扩容提质,重点抓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镇区外环路和新区道路、供热扩容、自来水扩建、保障性住房发等工程。要加快建立城镇块状、带状经济点,积极培育建材、手工艺品、畜产品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篇7: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期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在北京市长研修学院9天的学习让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城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将学习心得报告如下:

一、感受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地区发展之源。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梁平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梁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内需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依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梁”,全面推进“137”总体部署的战略选择。

(三保护好了环境,亦是对子孙的贡献。

(四高层次、高规格规划,是搞好一个地区城镇建设的前提。(五借助外力,招商引资,是搞好一个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捷径。

二、建议: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规划共融。

规划科学是最大财富。要牢固树立“七分规划、三分建设”的理念。一是要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不能搞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规划修编要有战略眼光,必须根据远期发展的需要,按“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设计,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兼容性。三是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以小城镇为骨干,中心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

(二狠抓产业发展,强化项目支撑,实现城乡居民共富。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增强城镇经济发展后劲。三是要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提高集约化水平,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四是要大力展现代服务业。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 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

(三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一是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二是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三是按照择优扶强原则,加快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其他镇为基础的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城乡发展序列,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小城镇,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医疗、就业、文体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四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城镇建设环境。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

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要广开就业门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切实为群众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五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镇宜居水平。

21世纪的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宜居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一是加大环境友好型县城、乡镇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城镇化的特质,推动城镇发展中的生态理念与绿色环境、生态经济和绿色行动的协调统一。二是创新理念,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提升城市功能,重点发展反映县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人力培育等生产型服务业,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达到最佳配置。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积极发挥市民在城镇化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

篇8: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一、立意要“新”

在政务信息采编过程中, 就必须大力把好三个关口, 以确保立意新颖。一是角度选择关。在日常工作中, 人们接触到的信息, 往往都是表面的、直观的现象。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这些现象, 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得出不同的主题。政务信息的角度选择准确与否, 产生的价值大不一样。因此, 要坚持从事物本质属性出发, 从领导决策需要出发, 把那些有新意、有特色、有借鉴、有启发的情况展示出来, 提高政务信息的“含金量”。二是观点提炼关。编写政务信息时, 既要提出观点, 以观点统率内容, 用内容支撑观点, 做到观点与内容相统一, 防止只有事例罗列, 没有观点, 缺乏灵魂的现象, 更要提炼观点, 着力去发现新的思想, 提出新的见解, 摆出新的观点, 使信息在思想和内容上始终与时俱进, 永不僵化, 为各级领导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标题拟写关。“题好一半文。”新颖、准确的政务信息标题是吸引各级领导的关键所在。很多情况下, 领导往往通过看标题来决定是否看信息的正文。因此, 我们在拟定政务信息的标题时要做到题文一致, 一语破的, 准确简洁。比如, “某市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明显好转”这个标题中“明显好转”就不够清晰, 不如“某市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加××亿元”醒目、直观。

二、内容要“真”

信息员在政务信息的采编过程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以确保内容真实。一是反映情况要真实。坚持实事求是,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 掌握第一手资料, 充分反映工作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做到讲成绩不夸大, 树典型不溢美, 摆问题不遮掩, 找差距不隐恶。特别是对领导高度关注、急需掌握的信息, 可以通过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座谈等形式, 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二是揭露问题要客观。坚持讲真话、说实话, 客观如实地反馈问题, 杜绝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既要积极反映成绩和经验, 又要大胆披露问题和不足, 既要反映工作进展情况, 又要摆出存在的困难和相应的建议, 为各级领导建言献策。比如, 介绍某单位项目建设工作, 在讲该单位完善工作机构、加快项目报批、强化资金筹措、优化人员配备等成绩时, 也可以将诸如工程用地、服务保障、工作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摆出来, 便于上级领导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引用数据要准确。采编政务信息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容不得半点马虎随意, 有关数据必须认真校对, 防止出错。要与相关单位加强沟通, 对信息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定量要素等进行核实, 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三、结构要“巧”

“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是政务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基本框架。政务信息虽然篇幅短小, 但应精心谋篇布局, 力求结构巧妙, 引人入胜。目前, 政务信息按题材分类, 大致可分为动态型信息、问题型信息、建议型信息、反馈型信息、预测型信息、措施型信息、突发型信息、经验型信息八种。常用的信息结构大致有倒悬式、综合式、罗列式、直叙式四种。一篇政务信息究竟采用何种结构方式, 应根据其主题需要而定, 既可采用固定的结构方式, 也可几种结构方式交叉使用。比如, 对动态型信息, 可采用倒悬式结构, 先把信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列出来, 统领全篇, 再逐步介绍信息背景、相关情况等内容;对突发型信息, 可采用直叙式结构, 按照原始信息提供的某一主题层层推进, 或按活动发生的时间顺序, 或按事件的发展进程依次展开, 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编写几个不同单位的经验型信息时, 可运用“综合式+罗列式”的组合结构。但在安排政务信息的结构时, 关键是要使信息要素齐全完整, 内容贯通自然, 布局合理匀称。不同类型的政务信息, 其基本要素也各有侧重。一般而言, 动态型信息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采取的措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问题型信息要把相关问题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 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点明造成问题的责任对象, 并说明请求上级解决的问题;经验型信息要简单交待背景和目的, 具体介绍主要做法和成效。

四、语言要“精”

政务信息篇幅短小, 一般不分段落, 一段成篇。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语言精炼、用词规范、简明扼要、表述清楚。一是忌大话套话。政务信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 杜绝惟上惟文件、高屋建瓴、放之四海皆为真理、言不及义、扬长护短等现象。诸如“认真贯彻××指示精神, 在××的大好形势下, 在××鼓舞下, 在××的基础上”等套话都应避免。二是忌言之无物。政务信息要说明一个问题, 原则是必要的, 但必须有生动活泼、说服力强的事实或数据, 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为领导决策起到积极作用。比如, 在讲工作措施时, 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切忌语言空洞, 华而不实。三是忌用词不当。遣词要规范准确、恰如其分。例如, 描述时间时, 应采用“目前”、“当前”等词, 不用“眼下”、“刚刚”等口语;表示成绩时, 是用“显著”、“优异”、“良好”, 还是用“较大”、“一定”, 应根据内容认真推敲。四是忌语句繁冗。多用短句子, 善于把复句变为单句, 把长句子缩短, 减少语句中的修饰成分, 砍掉多余的“枝叶”, 尽可能合并“同类项”。

五、时效要“快”

“言当其时, 一字千金;言背其时, 一文不值”。政务信息一旦失去时效性, 精品也会成为废品。为此, 我们要坚持“四快”, 切实增强政务信息的时效性。一是发现问题快。在全面熟悉本单位中心工作, 了解各级领导关注的重点任务以及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不断增强信息的敏感性, 主动“找米下锅”, 善于见微知著, 及早察觉工作中的规律性、普遍性、前瞻性和预见性问题。二是采编撰写快。信息员要加强政务信息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 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采编能力, 熟悉不同类型的政务信息的基本写法和要求, 一旦掌握原始材料或接到工作任务, 要快速总结、加工、提炼材料, 形成信息含量大、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的信息。三是送阅审批快。创新报送载体, 充分运用信息刊物、政务信息网站、电子邮件等手段及时报送政务信息, 确保需要领导掌握的紧急信息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加强与各级领导的沟通协调, 重点抓好需要领导作指示的政务信息的催阅、催批等工作, 尽快获得其处理意见和工作要求。四是反馈落实快。着眼于培养立说立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 打造具有较强执行力的队伍, 建立信息跟踪反馈机制, 落实责任, 一抓到底, 抓出成效;建立工作督查考核制度, 对领导批示的政务信息工作开展情况全程督查、定期通报、强化考核, 确保各级领导的批示要求尽快得到落实, 有效推进工作。

六、审核要“严”

篇9:突出六个重点发展县域经济

PART1

县域经济发展三大问题凸显

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否决定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县域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与否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质量,进而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县域经济发展好坏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好坏。然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县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工业方面,东部地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业和服务业基本上以传统行业为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服务业基本上处于空缺状态,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外部疲软的冲击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基本丧失;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产业链下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例如对煤炭需求下降导致煤炭价格下降,严重影响到产煤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是受到刚性约束。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发展模式难以维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产要素日渐稀缺问题开始凸显。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稀缺的现象开始显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县级政府对产业布局并没有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分散现象比较普遍,土地的集约利用度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明显。除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外,发展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有研究表明,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更差,困难也没有得到缓解,然而县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并没有减少,例如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在相应地增加,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导致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分配受到严重限制,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这进一步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本位主义严重、政府服务环境不优、服务能力不强、执法能力不强等现象,在落后地区尤为明显。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会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又会损害县域投资环境,进而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PART2

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六个一”

新常态下,要克服上述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坚持“六个一”:即坚持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产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坚持技术进步的第一抓手、坚持工业园区的第一平台、坚持招商引资的第一菜单、坚持发展环境的第一竞争力。 “六个一”从发展思路、资金供给、技术进步、制度建设和产业聚集等方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方向。

——坚持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显示,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先进技术的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坚持产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载体。在生产要素一定的条件下,配置到不同的产业结构中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产业内部配置也是如此。发展县域在于选择培育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于对优势产业的甄别和选择:首先,确定综合优势明显的现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然后,根据发展阶段确定备选产业;最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等现状确定主导产业。另外,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产业的甄别与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总之,发展县域经济,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把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技术进步的第一抓手。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要素。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是工业化进程的支配因素,用生产函数来研究投入要素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资本与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增加只能部分解释产出的增长,很大一部分要靠技术进步来解释。技术是联系资本和劳动力的一个履带,没有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有可能处于分离状态,不可能有生产过程的出现。技术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资本相对劳动力等要素稀缺的情况下,会出现技术偏向的现象,技术进步将偏向资本,并且能够提高既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劳动力等要素相对资本稀缺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偏向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至于技术进步类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县域现有的资源禀赋来确定,盲目选择技术进步的类型,不但不能体现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率也不能提高。

——坚持招商引资的第一菜单。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仅依靠本县域的供给,有可能使资金供给陷入恶性循环陷阱,因此,需要积极利用外部的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利用外部资金第一选择,可以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的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本以及本地在外经商的能人,从外地引进资本。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本引导外地资本,可以减少外来资本与本地环境的磨合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外来资本投入生产的时间成本。产业链招商的合理性在于充分发挥本地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优势,这种优势发挥的基础在于本地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这种区域性的影响力可以号召上下企业或产业到本地落户,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nlc202309091607

招商引资引进的不只是资金,还包括技术。无论是以商招商还是以产业链招商,引进来的企业除了为本地带来资金外,还带来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资本与技术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劳动,而技术却可以消除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

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是县域经济发展最稀缺的两个要素,对于如何确保这两个要素的有效供给,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本地优势,充分抓住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菜单。

——坚持工业园区的第一平台。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现象开始显现,实现集聚式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园区是实现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早在20世纪初期,马歇尔就已经阐述了产业集聚发展带来的优势。产业集聚的前提是要素的相对集中,要素相对集中有利于相关联企业的相对集中,企业的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和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成本的节约首先表现在供给成本的节约,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者可以集中供给基础设施,节约供给成本。地方政府作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者,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相对有效的基础设施供给,给政府节约了建设成本。其次是需求成本的节约,大量同类或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可以带来大量劳动技能相似或技术类似企业集聚,这样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寻到自己需要的劳动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劳动力招聘成本,另外,下游产业的集聚可以带来上游产业在其周围集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此外,产业在园区的集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经济发展规模效应,或者是规模经济。

对当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来说,利用工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不但能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园区。把布局优化、用地集约、突出特色、规模发展作为工业园区建设原则,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载体,充分体现建设工业园区在成本节约上和产业集聚上的科学意识,为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奠定基础,凸显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

——坚持发展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既然制度是一种生产要素,那么好的制度也能体现出比较优势。制度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市场交易的框架。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结合在宏观上的表现不仅是一种技术关系,还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表现。从微观层次来看,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反映某一技术关系的生产要素组合才能实现;从宏观层次看,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经济发展史看,制度的变迁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技术进步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相匹配。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由于发展环境存在异质性,县域政府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环境。根据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任何人都是以个人利己动机为出发点参与经济活动,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这种个人利己动机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使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使得整个市场出现无效率的状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解放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把发展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比较优势。

上一篇:经济的持续发展下一篇:安全工作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