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2024-05-26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共9篇)

篇1: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地点:

三、参加对象:班主任及全体学生

四、班会目的:

生命是美丽的,世界的美好也正在于生命的存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生命,而且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生命。那么,我们关注过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吗?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因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很优越,因而养成了一种安逸享乐的习惯,解决困难的能力,心理承受力都较差。因此,当困难(在成人眼里算不上困难)突然降临时,往往不知所措,采取逃避的态度,有的甚至“轻生”。

生命只属于我的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把握青春,珍爱生命。我们要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活动形式:

诗朗诵、新闻资料、合唱歌曲、学生讨论等

六、活动准备:

1)搜集准备有关生命教育的资料;可从网站上下载,或者报纸新闻中获取。2)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及身边发生的故事。

七、活动过程

1.开场白

主持人发言:生命是美丽的,世界的美好也正在于生命的存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生命,而且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生命。那么,我们关注过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吗?生命只属于我的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我们要让生命得有意义,必须对自己负责任。2.诗歌朗诵

主持人:诚然生命是非常可贵的、非常美好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下面请听苗田同学带来的诗朗诵《热爱生命》:

当我一次次被遗忘在角落,找不到黑暗的出口,我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时,内心仍然挣扎的警醒我:热爱生命

当我仍在迷雾中穿梭,把握不住生命的方向,我以为自己的前程像汪洋中的小船时,勒住风帆的手依然告诫我:热爱生命

当我的行为被周围人所不理解,我的解释像东风一样无力,我以为自己将要被世间所遗弃,坚定的脚步仍然告诉我:热爱生命

当生活的苦难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甚至一次次将我逼到人生的死角,我感到窒息甚至无所依附时,我的精神依然像阳光一样洒出:热爱生命

当疾病的恶魔总是缠绕凄苦的人生,把生命的力量吸尽到软弱,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像秋叶般飘零,不屈服的性格紧抓住人生的尾翼呼喊:热爱生命

也许我的未来是沉浸在百年寒冰下的雪莲,永远是属于观赏而不可及的美好,也许我的生命是九九曲回的羊肠,永远在荆棘之间匍匐,请相信,我依然会执著的去为——

生命喝彩,生活高歌!

也许我的爱情是冬夏的冰火,永远在痛苦中灼烧,在热烈中消亡,我依然会为爱情的美好而赞美,不信,请看我的诗歌,那里面依然有为爱情的歌唱:热爱生命

也许我的生活落魄的如乞丐般的潦倒,也许生命的尽头仍是孤独寂寞,我仍会为曾经的追求和热烈的生命历程而举杯!

朋友们,热爱生活吧,也许他赐予我们的总是比想象的少得多,也许他不公平的天平总是倾向别人的枝头,我们依然要感谢生命的阳光和那些为苦难而作斗争的日子,只有品尝了生活的五味百态,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人生的不易,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定的:

热爱生命,相信自己!3.诗歌感悟:

主持人: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纵使遭遇再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勇敢的活下去,那么热爱生命是不是仅仅指活下去呢?答案无庸置疑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热爱生命呢?我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4.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试分析当今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如何)

1)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表示,死者的成绩不好,各门课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2)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楼跳下。医护职员赶至现场施救时,跳楼男生已不治身亡。得知跳楼者死了,一名女子趴在死者身旁痛哭不已。据称,跳楼者是该校大一学生。5.主持人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珍爱生命不仅仅是珍爱肉体的生命,更要珍爱精神层面上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种执着,执着于理想、信念、爱情、事业;珍爱生命是一种心态,或豁达、或清净,或悲壮,亦或坚韧;珍爱生命是一种挑战,挑战外物,更是挑战自我;珍爱生命也是一种牺牲,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珍爱生命还是一种崇高,一种绚烂,一种追求,一种自信。也许我们的理解还太感性,还不太成熟,还有待完善。但无庸置疑的是我们一定会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充实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如夏花之绚烂。6.班主任发言:

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所以每一朵花都不应该拒绝开放。一个人活着,你的生命就不再是你的一个人的所有。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以便让其他的生命更好的活着。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是永远是一帆风顺的,也可能是充满坎坷。但我们不抱怨,不气馁,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享受这样的过程,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八、班会效果:

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珍贵。更加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做一个身心健康、有所追求的人。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不良心态,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有些人受挫能力弱,稍微大一点的压力就超越了他的承受范围,导致精神崩溃,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向别人诉说、运动等)合理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受挫能力,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处于逆境不灰心,培养自信心。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积极面对困难。

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这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惨的人和物。(你连一根草、一只蚂蚁也不如么?)

篇2: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中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中国生命教育的萌芽。国家很多政府文件精神也提倡和要求加强生命教育工作,但是都在探索中进行。

在科学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生命观: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这是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的生命观有以下几点。

1.生命存在观。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2.生命独特观。

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时间的一维性也决定了人的物质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

3.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只有融入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

4.生命超越观教育。

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5.生命责任观

人生责任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求和行为关系,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可以从个人对同志、对亲友、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发生,又可以从个人对集体、对阶级、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的关系中发生。

篇3: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安全状况可以说不容乐观,笔者身边就发生过因学生自己麻痹大意导致旧病复发身亡的案例。此外,有关大学生生命安全事件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4名女生失火身亡事件、2010年“药家鑫事件”、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等。

这一幕幕惨剧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如此令人担忧的生命安全现状,使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深感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之重大。那么,这些令人惋惜的安全现状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呢?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背后的因素

1. 心理健康因素

大学校园是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各种性格、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严重者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现象。

2. 家庭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孩子整个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当今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娇生惯养,家长们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一般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生命安全教育。

3. 高校对生命安全教育相对滞后

高校对学生安全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安全工作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但一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财物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等;而学生生命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教育往往对这一块重视不够,同时也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防、管控机制。

4. 社会失范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因社会失范而产生的价值取向错误、个人信仰缺失、功利思想泛滥、生命观念淡薄、安全意识缺乏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越是失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高校在大学生生命安全工作中无疑承担最主要、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多路径探寻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方法。

1. 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高校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案例,因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真实且说服力强,可以通过分析解剖来“以案释法”。

2. 多途径锻炼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

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地震、火灾、救援等疏散演习,还可以利用军训、体育课、选修课、社团等学习军体拳或简单的自卫技巧,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学习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

3. 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

组建大学生安全管理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稳定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布满“眼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发现并上报,将危害尽可能降至最低。还可利用班干部、学生会宿管部等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自查,平时多注意观察有情感波动或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的举止动向等。

总之,大学生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生命安全。尤其是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以不同方式,从不同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确保大学生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116-117.

[2]翟春,宋成.略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5):9-11.

篇4:关注学生生命,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报载,某校初二学生,因打赌“看谁的胆子大”,数人集体服安眠药,所幸剂量不大,经抢救脱离危险,才没有酿成悲剧。

报载,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数名女生,刚入学因不服从学校不准留长发的规定,而集体服毒,幸亏发现较早、抢救及时,才把这些花季少女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每每看到这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消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都心如刀绞。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因自杀而失去生命,自杀已成为当代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因。看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议程,且已是刻不容缓。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让学校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求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求:探究的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求、责任承担的需求。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求,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求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在校内开设了“心语吧”,并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会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语吧”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导,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其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特点

1.创设舒适的环境。舒适的环境,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学生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建造沟通的桥梁。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发展。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渠道沟通的机制。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新父母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充实活动的载体。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1.实施挫折教育。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確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挫折教育来磨炼学生的意志。适度和适量的挫折教育能使学生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要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

2.讲述生命故事。“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学生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学生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学生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篇5:大学生命教育论

柴志明 何仁富

《大学生命教育论》是2010 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柴志明//何仁富。主要讲述了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样态、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生命教育从经典教育中获取智慧等。

《大学生命教育论: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的论文集。全书按照论文的主题相关性,分为如下专题:(1)生命使命与生命教育;(2)生命学问与生命教育;(3)生命课堂与生命教育;(4)生命实践与生命教育;(5)生命样态与生命教育;(6)生命涵养与生命教育。全书对大学生命教育的宗旨、使命、目标、学理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做了系统而多元的探讨,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样态、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生命教育从经典教育中获取智慧等也做了多元探讨。全书各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建构起了大学生命教育的整体理论和实践框架。

作品目录

总序代前言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第一篇 生命使命与使命教育 让生命教育为生命插上翅膀--在“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在人间天堂建设育人天堂--在“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生命教育与大学使命--在“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人类生命二维四重性的思考--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 生命自我敞现的维度与生命教育的使命 身心灵与全人生命教育的目标 实施“三生教育”的思考 论生命教育的三重境界第二篇 生命学问与生命教育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 建构与传导生死之学--营建一块知识的地盘

以存放死亡 生命的现代神性关怀--蒂利希宗教哲学简述 生命及人生意义探索 和谐社会与和谐生命的辩证统 生命教育:呼唤生命的觉醒 浅析生死之辩证性与互渗性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第三篇 生命课堂与生命教育 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特色探讨--以彰化师大、吴凤、南华与北护为例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高师院校生命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对民族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生命教育初探 生命教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新视域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政治理解力培养 把中医养生纳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以《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选修课为例第四篇 生命实践与生命教育 生命无价人间有爱--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为中国大陆生命教育做些什么? 尊重生命与快乐有约 生命教育视域的心理辅导--一个心理咨询与生命辅导相结合的危机干预案例 生命的境界:从爱到仁爱--“5〃12”大地震的生命教育 从心理重建到生命提升--灾后心理重建与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身心灵的全面安顿--生命教育视野的灾后救助第五篇 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 回归生活世界--以80后的生活状态为引子 大学生“郁闷”现象浅析 大学生“郁闷”现象解析 大学生自卑现象分析--以云南“三生教育”为背景 大学生爱情观管窥--以电视剧《奋斗》中米莱为例 浅析现代网络愤青现象 探析当代大学生焦虑现象第六篇 生命涵养与生命教育 从知识传授到生命涵养--经典诵读与生命教育 以经典浸润人生--以传统经典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困境及探索 浅论生命教育与经典读诵 《弟子规》的生命教育思想--兼谈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生命教育的意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

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

篇6: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与健康教育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读一本与生命有关的书籍,经过同学推荐和自己以前的了解,加上自己之前一直想看,我选择了余华的活着这本获奖无数的小说,花了一段时间每天读一点,读完之后,感慨万分,生命的产生,消亡,生长过程,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的主角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吃喝嫖赌,一次在城里大赌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气得身亡,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这个时候开始,悲情故事却不断上演。首先意外死亡的是儿子有庆。在当时那个年代,儿子因为给县长老婆输血过度而死亡这种事就这样真的发生了,有些荒诞,但在那个年代,人的生命可能确实就这样脆弱。接下来的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全都离福贵而去,从早期的父母的病故到人的各种生离死别福贵都经历了一遍,期间还有福贵在国民党部队期间战友的接连死亡,赢了自己家产的地主的被枪毙,以及幸存的战友也就是后来的县长在文革中自尽身亡,几乎所有的人物都离福贵而去,只有福贵,最后来乡亲的感叹中,甚至买了一头老牛,给老牛取了和自己一样的名字,还坚强的一直活着。

书中不仅仅只写了人的离开,也有生命的降临,儿子和外孙的降临无疑对福贵和老婆来说是世界上让人喜悦的事,我们也看到了新生命给环境带来的活力。而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显然是对生命的过程的最佳诠释,经历过富贵贫穷,生离死别,在经过一生的时间洗礼后,显然这个人物的历程不仅仅能用丰富来形容。正如书的名字所说,活着,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上过老师的大学生生命这门课后再读这本书,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人物的来临,离去,各种经历,都是老师上课内容的体现。可能上完一门课,看完一本书就来思索和探究生命的意义所在有些不太现实和过去肤浅,但是我想我还能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生命的到来是不容易的,是由父母的结合,母亲十个月的孕育和经历了分娩的痛苦才产生的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首先应该在生命出生之前就开始尊重生命。有一节课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主题是关于人流的,上过老师的课和看过纪录片后,我全面的认识到人流的过程,我觉得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人流是对生命的蔑视,因为事实上早在几个月之前,生命就已经诞生和形成了,胎儿也应该享有和人一样的活下去的权利。

同时生命的终结也是避免不了的,正如《活着》中主角福贵经历的父母,妻儿,女婿,外孙的离世。我们也会必然地经历各种亲友的死亡,我们必须以科学和理智的心态,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去看待死亡这一生命终结的严肃自然规律。

正如有的人所说,看过了《活着》,就再也不会想到自杀。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活着,是种奢侈品。当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等各种社会原因,心理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就经常有了类似于大学生跳楼之类的轻身的新闻出现,今天还在网上看到有一对中学生情侣竟然因为父母反对一起跳河殉情。这显然是对生命不尊重不负责的表现,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活着》中的福贵在发生那么多悲情事件之后依然选择坚强地活着,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大的珍重。现在大学生人生经历有限,学校社会也没有给大学生足够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容易走进误区,因为一时的一点心理挫折就承受不了,从而做出的轻生的决定,对此,给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足够的生命教育是必须也是急迫的。

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身边人的生命,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冬天乞丐在路旁冻得几乎死去,人们却不管不问,这样漠视生命的社会现象应该得到广大社会的重视,在社会上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当务之急。

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毒死室友事件,以及之前的马加爵甚至更早的朱令案,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同寝室室友之间的惨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是否每天朝夕相处的和自己同等的生命就可以这样被践踏。

篇7: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是引导生命个体去理解、领悟和实践“尊重生命,热爱自己及其他人生命”的价值活动,不仅包括对个体身、心的健全成长方面的帮助,还要积极引导个体将内心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使个体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之目标。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身体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二是实践层次,个体除了具备维护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能够真正加以履行,不轻视、不践踏自己和别人,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情意层次,应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根本核心,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发展生命”的目标。[2]因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困惑与伤痛,使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不仅爱惜自身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生命,保护自然界的生命,不断完善生命的价值理念,进而丰富生命的意义,创造美好的生活。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似乎成为了一个生命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群体。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对世界以及人生态度比较敏感的阶段,如果自身的需求与现实差距太大,就会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消极的态度,加上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他们很容易发生一些极端的行为。而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极少能落实到实际中去,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缺乏沟通以及对问题的梳理,很容易使他们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为说明问题,特举几例如下:

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

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付成励,携刀进入学院教室内,将准备上课的老师程春明砍成重伤,不治身亡。

年1月8日晚,宁波万里学院操场上,一名男生将皮带悬挂在单杆上上吊 。

2017年3月29日凌晨3点左右,富士康一名员工坠楼身亡。据悉此男子为刚毕业大学生,跳楼原因为压力太大。

篇8: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追求,而各种具体的追求目标回溯的终点就是幸福[1]。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感受到生存的幸福,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出发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先生曾指出,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唯有和谐才能焕发主体的生命活力,才能使主体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才能使主体巨大潜能得到最极致的开启[2]。人与自身、与周围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即是达到物我融合,主体从内心中感到一种持续和稳定的快乐,这就是幸福感。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他们不容易找到永恒的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因此即使我们把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讲得再透彻,他们只要反观自己的生活时发现偏差,就不会认同。更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耐挫能力差,情绪调控能力弱,一旦多变的社会生活给其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时,就会被不良情绪左右或沉湎于低落的情绪中不能自拔,甚至选择自残或自杀。所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

二、感受幸福需要感性素质

创造幸福生活需要理性素质。感受幸福生活需要感性素质———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

感性素质的养成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一是认知能力。感受幸福首先要发现幸福的存在。“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3]据此,我们认为人一生的奋斗过程,就是不断在追求幸福。对学生而言,理解幸福,发现幸福是感受幸福的前提。

二是体验能力。幸福无处不在,而能否感受到还在于个人的主观体验。体验幸福是一种心理能力,是人对世界、对人类和对自己所持的一种态度。现今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又受到家庭的宠爱和社会的关注,大多数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贫困生家庭,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父母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家中最好的条件都给孩子。但很多学生就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甚至在某刻还感到了不幸,这就是缺乏体验能力的表现。

三是感恩能力。西方有句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你信赖的朋友。”由此可见,拥有感恩之心才能感受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体验幸福,怀有感恩之心才能使情感健康,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幸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认知教育是幸福教育之首。

认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和理解自己周围世界中俯拾即是的幸福。对于大学生而言,幸福不是没有,而是他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对于自己周围世界的人与事,对于现实的生活很少关注,很难体会现实的幸福。于是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却发现,期待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到来。所以,幸福感和得到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成正比,而是与自己的认识相关。个体对其所处现状及生活方式的洞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对于他的幸福追求实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只有直面生活,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4]。幸福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去发现生活中那围绕在身边看似平常却温暖的点滴。

2. 感恩教育是实现幸福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使“感恩”成为一个人的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馨香而恒久地存在[5]。弗洛姆认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高相关联;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联。”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幸福感[4]。而且据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作的研究表明,大学也正是幸福感开始减退的时候。研究称,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6]。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备受关爱的温暖,感受世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5·12”汶川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很多人转瞬间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面对灾难,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再次体会了那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所包含的幸福。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的脆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倍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享有的幸福。虽然地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灾难面前政府和举国民众所展示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和行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有大爱,让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依然体会到了那备受关爱的幸福。因此,即使在大灾大难面前,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幸福也无处不在。

3. 责任教育是实现幸福教育目标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的个性文化传入中国,一些大学生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人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家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在沉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分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习惯于把过失归咎于外界,把希望也寄托于外物,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出现挫折,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就会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勇于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在任何时候,出现任何问题,保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迁怒于他人,不轻易对自己所享有的幸福发生怀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

自律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包括: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7]。幸福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感受是需要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体会。有了自律意识,大学生才能不断地用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去体会社会的关爱,体会自身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

摘要:大学生选择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因此,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激活和提升学生的感性素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惠.学生幸福:教育重要的伦理使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2]杨怀祥.和谐德育让学生诗意地栖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3]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5]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6]张文凌.幸福课能使“80后”找到幸福感?[N].中国青年报,2008-04-24.

篇9: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独生子女96人,占48.7%,非独生子女101人,占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

1对于珍惜生命方面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选择“否”占1.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对生命的意义方面

被试者中有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对生命的体验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9.6%。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好成绩”、“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意识构建

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

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

(三)环境构建

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性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许海元,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

[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

[4]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200()2):39-43.

上一篇:送给花甲老人的祝寿贺词下一篇:党性党风自我剖析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