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精

2024-06-08

信客教学设计精(通用9篇)

篇1:信客教学设计精

信客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文章内容。

3、品味文章“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4、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培养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难点: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课型与课时安排

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搜集资料,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课堂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几句话(他是《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信客》就是选自他的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

二、比一比,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1、分别找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认读两组字词 唏嘘 xīxū 嫉妒jí 晦气 huì 噩耗 è 猝然 cù 诺诺 nuò 呵斥 hē 诘问 jié 文绉绉 zhõu 焦灼 zhuó 伎俩 jì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 颠沛 pèi

2、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写成语 长途()涉 贫困()倒 鸡零狗()低()顺()生死()福 咬牙()齿

3、在了解信客故事的基础上,为文章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梳拟文章的脉络。脉络: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后来怎么样?

三、想一想,探究几个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1)、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2)、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3)、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为什么?

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的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说一说,品一品

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句:他看得太多,对于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已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课外语段辨别: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夫妻们在自己卧房里有时候免不了说玩话: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四、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但诚信永远是做 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并为学校写几则诚信标语。

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从信客的身上汲取诚信的营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2、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将四部分文字再精简成寥寥数语,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篇2:信客教学设计精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交代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等优秀品质,说明了奉献者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2、解析

本文脉络清晰,以信客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何不做信客、不做信客又怎么样了为线索,运用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紧紧抓住了信客的品质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信客”这一值得敬佩的人物形象。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1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3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4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解析

(1学生会读会用课后生词,增加词汇量。

(2通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的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本文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4通过对“信客”的品质特征的理解,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流于浅表,缺乏进一步的探究人物精神的能力。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比较长,学生课前应充分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教师准备多谋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课——读课文——自学——讨论明确——检测——小结(二、教学情景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两幅图片(图片展示,10年来,“溜索姑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的邮递员尼玛拉木,就行走在邮路上,行程10万公里。她,被当地藏族同胞称为“太阳仙女”。她说:“人家把信交给我来送,其实就已经把心交给我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要把信件送到对方手中,因为我捧着的是一颗颗滚烫的心啊!”这是令人敬佩的乡村邮递员,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余秋雨先生给我们讲述的另一个关于邮递员的故事——《信客》。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重视字词的学习习惯(1抽学生起来读生字词,然后全班齐读。(2抽问学生几个生字词的解释

3、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全文按小标题形式已分成四部分,请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写年轻人做信客的缘由。(二、写年轻信客怎么做信客。(三、写年轻信客为何不做信客。(四、写人们推荐信客当教师。

4、课堂研讨(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线索

明确:全文紧紧围绕信客“诚信”这个主题来展开,用老信客的没落来引发信客艰难的一生。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

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后宽厚待人的事迹。这些都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所以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代信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明确:因为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从文中可以看出“信客”有哪些优秀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阅历丰富、值得钦佩

5、语言品味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请勾画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作用,尝试 明确:本文的语言典雅而又精辟。

(1典雅精练的词语,如:“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

(2精辟的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降荣辱,震撼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表现信客是联系城乡的纽带。

6、目标与检测(《练习册》P18-19第1-4题

7、小结

信客这种职业靠的是一个“信”字,其实,任何人都要讲诚信。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职权多大,只要他真正为老百姓做过实事, 老百姓就会记他一辈子。把声誉和诚信刻在老百姓心上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六、教学反思: 配餐练习A组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bá(涉私shú(颠pâi(吊yàn(焦zhuó(文zhōu zhōu(2、解释下列词语 诘问—— 噩耗—— 焦灼—— 参考答案:

1、跋塾沛唁灼绉绉

2、诘问:追问,责问。

噩耗:指近亲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焦灼:非常着急。B组练习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式。

A、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B、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 乡谊?()C、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2、当信客受到死者家属的大声呵斥时,“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 诺诺”。你怎样理解他的这一做法?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2、这些做法体现了他宽以待人的人格美。《信客》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6

1、对文章的生字词进行充分的识记。

2、这篇文章的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所要突出的主题是什么?

二、课堂研讨(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4)、从文中可以看出“信客”有哪些优秀品质?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18-19 第 1-4 题

篇3:《信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 理解思想内容;

(2)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能力目标:

(1)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赏析文章的角度;

(2) 内容探究上, 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 揣摩佳句, 提高品位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难点: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字词预习反馈。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 学生注音。

二、自主确定目标, 建构学习过程。

1.看到题目《信客》, 你想问余秋雨问题吗?你会问些什么问题呢?说出来听听。

(教师根据学生以前的阅读经验和本文的思想内容猜想, 学生的提问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品质面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教师帮助学生规范提问的语言、理清问题的层次与条理、适当对学生的问题做补充完善, 最后筛选归纳出最贴近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 以此展开下面的学习。

主要问题可能有:

a.信客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b.文中写了信客的几件事?哪些事情是重点写的?

c.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d.余秋雨为什么要写《信客》?

e.带着以上问题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不用面面俱到, 选择一到两个问题仔细思考即可, 必要时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勾画重点语句)

三、自由选择问题, 谈出独特感受。

1.默读思考完成后, 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 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认真聆听, 适时指导, 及时纠正知识错误, 鼓励独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a.用课件补充余秋雨对信客的描述和评价;

b.提示学生注意详略得当的写法;

c.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 以及从人物研究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d.提示学生关注作者的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在学生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后,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赏析文章的角度:把各个问题换成相应的角度。

a.信客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文章内容

b.文中写了信客的几件事?哪些事情是重点写的?——选材、组材

c.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人物形象

d.余秋雨为什么要写《信客》?——立意

四、品味好词佳句, 我选择我喜欢。

1.师:除了从以上的角度来欣赏《信客》, 本文的语言还非常有特点。余秋雨曾经说:“我是用心来写作, 每个字的寻找, 推敲过程中, 也增加着我自己的感动, 这是写作的第一个层次——把自己的生命投入, 但没有完, 一个声泪俱下的演员是演不好戏的, 还需要把这种感动变成能感动其他人的潇洒的文笔。”

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余秋雨很用心的词语或句子, 或者你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 画一画, 读一读, 评一评。

点拨:从文章的词汇、语体色彩、语言修辞、语言的表现力、表达 (记叙、描写、议论等) 等多方面赏析语言, 品出语言的美点。

学生找读划, 最后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

(1) 质朴的语言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信客信客, 就在一个信字。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2) 典雅的语言

穷愁潦倒风尘苦旅感叹唏嘘满脸愁容猝然昏厥赋闲在家

(3) 精辟的比喻

眼神——打分探询他——神经末梢眼圈——利剑

(4) 畅达的排比

一个个码头, 一条条船只, 一个个面影。

憎恨城市, 憎恨外出, 连带也憎恨信客。

五、课文总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 收入却很微薄, 生活也很贫穷, 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 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心灵感到极其痛苦。但信客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诚信无私, 恪尽职守, 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文章语句优美通畅, 精炼含蓄, 有着深厚的底蕴。

六、拓展迁移。

时代在发展, 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山村, 信客却依然存在, 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行动依然感动着这一代人。播放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张顺友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更加生动的画面去感受信客的艰辛。

七、选择性作业。

1.信客死后, 有很多人来吊唁, 请你写一段话, 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 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如:伏尔泰的墓志铭:“他的心存放在此, 他的思想遍布世界。”

冯玉祥的墓志铭:“平民生, 平民活, 不讲美, 不讲阔。只求为民, 只求为国。旧志不懈, 守诚守拙。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尽心尽力, 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 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 一点不错。”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篇4:《信客》教学案例

1.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2.感知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3.在品位和探究中领悟文章的质朴、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在品位和探究中领悟文章的质朴、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做个小调查,家中有电话或父母有手机的举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家庭都有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一个电话,相隔万里的亲人也可以互致问候,发个伊妹儿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如同近在咫尺,上了网全国各地的朋友可以面对面的聊天。先进的通讯技术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可是在上个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你对信客这种职业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获得了这种印象?

明确:苦

工作劳苦 终年跋涉

生活贫苦 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 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2.你喜欢这个信客吗?喜欢他的什么?从那里体现出来?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3.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多吗?请举例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那些不为名利,安心干好本职工作的人都是。

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 、理解。

研读课文:

1.文章第一部分提到一位老信客。对于老信客所犯的错误你是怎样看的?(展开辩论)

明确:这并不能表明老信客就是一个不讲信誉,贪图小便宜的人。他只裁了窄窄一条。

老信客辛苦一生,为父老乡亲做了数不尽的好事,可就是关键一步走错,落到如此凄凉的下场,由此你想到的名言警句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2.作者写老信客有何用意?

明确:写老信客说明了信客职业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3.现在我们回头来看题目“信客”的“信”不仅是送信而且是诚信。现代社会,经常有人为了利欲而放弃了诚信,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品位语言:

余秋雨是个学者,他的文章语言质朴典雅,警辟又畅达。请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拓展提高:

1.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2.请你为信客写墓志铭:

师出示几位名人的墓志铭: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约翰.特里奥:可怜地生活,可怜地死去,可怜地掩埋,没有人哭泣。

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

篇5:第十课信客.doc教案(精)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 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 奖, 《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 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 但是传 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 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 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 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 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 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 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 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 你回用 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 二 课 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信 客

篇6:信客教学设计精

一、教学内容: 《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信客”帮助住在市区的人送信时发生的故事。文中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因私裁客户的一条红绸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受到人们的敬重。全文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示标导航: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能力目标: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情感目标: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四、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 情境创设法 诵读品味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透读感知文意 品读赏析语言 叩读探究拓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动中有悟”“边读边品”“探究拓展”“教师感言”五个环节.〈一〉.解题导入: 前几年流行一句广告词“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可见,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二〉.动中有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 悟.早自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高参,速度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

明确: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提高了阅读效率。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___人生

“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

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 苦涩人生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

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 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 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此活动实现了从文字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究,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会不断审视自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的方式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习理念。〈三〉.边读边品: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选来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放录像:配乐朗诵《老马》

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点拨: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

2、“学以致用”,接下来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 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四〉.探究拓展: 古人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过去了一个世纪,作者为什么还要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呢?文章有无现实意义? 学生立足文本,可做多角度阐释。我适时提供两个角度的问题,把拓展探究引向深入。

问题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诚信为立国之本”!并提供诚信格言。

问题二:引导学生关注无私奉献的一类人,看看我们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师总结归纳:榜上有名者固然可敬可佩,如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见幻灯片;但无名英雄又何止千万?像守望敦煌41年的樊锦诗、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攒的钱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白方礼、中国的霍金金展鹏……(见幻灯片乃至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

帮助学生感悟:关爱他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五〉.课堂小结: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六〉当堂检测:

仿写: 例

1、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同情是。

2、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信誉就是你。信誉就是你。

3、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之间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批评,。〈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八〉板书设计: 信客

篇7:信客教学设计精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语言。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字词。

2、熟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3、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老师:对“信客”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对象及分析:初二学生,班中学生语文基础虽不一,但都有自己情感体验,能提出自己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

教学方法:

1、自学点拨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信客》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文字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其表达出的精神意韵也值得八年级的学生挖掘与学习。故此,我认为学习此散文,要在文字层面和精神精神层面加以探究,老师在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后要适当地加以启发,在以上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信客》这一散文深刻地反映出这一点,所以在《信客》的讲读中尤其注重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并要由此拓展,引发学生由课文到生活,感觉生活中责任与诚信的重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现代电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说到20世纪初期的乡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信客俨然成了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信客为远行的人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难的远行者。让我们在这样一个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苦涩而又饱满的人生。

二、走近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资料。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余秋雨先生(出示课件)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 zhōu ............焦灼 zhuó伎俩 jì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diān pèi .......

2、速读课文,抓全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试给4个部分列出小标题:(1)为何做信客——来由(2)如何做信客——经历(3)怎么不做信客——艰险(4)转行及成就——归宿

四、“信客”面面观:

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带着以下问题跳读课文:

1、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不熟悉,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2、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苦)

3、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1)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2(2)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了;遇到谋生才客死他乡,信客不仅要充当代理人,还常常遭到失去丈夫的村妇的怀疑和憎恨;文中还具体写了年轻信客一次遭人诬陷欺凌的事情,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总结: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4、信客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也从而造就了他们特殊的品质和素质: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阅历丰富、增长才干。

五、语言魅力:

再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议一议。引导学生体会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背影》:朴素平实。《台阶》:十分口语化。

1、质朴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的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而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赋闲在家”等等。

2、精辟而又畅达的语句特点。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祝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等。

六、缅怀信客:

齐读末段:信客死后,很多人来吊唁,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用来缅怀这位历史过客。(出示课件)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括,语言力求简洁流畅。....示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墓志铭: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中国近现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冯玉祥墓志铭: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信客墓志铭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村中之翼。

※您的功劳是为我们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诚信无私,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七、课堂结语: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这是老人对年轻人最后嘱咐,老人要告诉信客的是: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而信客一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正是他恪守老人这一教诲而得到的。文章就是在宣扬“信”字。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这些品质也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善良、宽容、有诚信的人。

八、实话实说(作业):

老信客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上。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更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张名片。德国大哲学康德是这样看待诚信的:在一切宣称中,坦白和诚实都是一个神圣而又绝对庄严的法令。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无可选择,他必须讲真话。

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诚信行为写下来,并简单谈谈体会。

九、课后反思

篇8:《信客》教学实录

《信客》一文通过叙述两代信客的艰辛, 让我们认识了信客这个现在已消失的职业在当时的重要性。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信客终年跋涉, 非常劳苦的一生, 他们收入微薄, 生活贫穷;他们任劳任怨却蒙受怀疑;他们诚信无私, 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肯定。文章情节曲折, 耐人寻味, 语言质朴典雅又精辟畅达, 值得品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信客”:

教师:同学们, 何为信客?你想了解信客吗?让我们走进文本找找吧?

(多媒体投影:1、速读课文, 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

学生1:我读出了第一部分是说做信客的原因。

学生2:我读出第二部分是介绍信客的职责。

学生3:信客的职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累。

学生4:我认为是:冤。

教师:同学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信客这一职业, 概括得很准确。

学生5:我认为第三部分是写老信客遭人陷害。

教师:同学们很会读书, 并且知道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括。不过要知道信客的性格怎样,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呦!

二.解读“信客”:

教师:台湾著名的导演曾经想把《信客》搬上荧屏, 假如余秋雨选你做导演, 你会选择哪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读一读, 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个画面, 比比谁导演的真实、感人。

学生6:我喜欢第二部分的第五段, “回到乡间, 他就夹上一把黑雨伞……”这段话让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一幅画面:年轻的信客来到死者的家中, 乡亲看到黑雨伞就知道噩耗来临了, 只见那位妇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喊着丈夫的名字, 一边拽着信客不放。年轻的信客无助地看着这个妇女, 任凭她撕破自己的衣服也不还手, 只是跟着哽咽。

教师:你的想象很丰富, 感情更真挚, 你含情的描述让老师读出了你的善良。

学生7:我喜欢第三部分的第5段。我从中读出了信客职业的艰难。

教师:你能让文中的场景再现吗?

学生7 (读)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 我已经撑持不了。”

教师:如果配上音乐, 该如何配?

学生8:凄惨、无奈。

教师:假如你就是那个年轻的信客, 你来到老信客的墓前,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演:“老人家, 原本以为好好待人就会有好报, 如今我却遭人诬陷, 您说, 我该怎么办呀!……”

(教室一片寂静, 学生们好像走进文本, 来到了现场一样。此环节把教学推向高潮, 信客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鲜明。)

三.点评“信客”

教师:信客是本文的主人公, 那么他有哪些遭遇,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 设计一个档案来帮助大家认识信客吧?

(学生小组合作制成卡片, 请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

8组展示为:

学生9:我认为他们设计的座右铭很好, 善于引用名句值得学习。

教师:同学们都善于思考, 文章大面积的颂扬年轻信客, 为什么在第一部分还要写一个老信客呢?

学生10:为了暗示做信客的艰难。

学生11:说明信客关键在“信”字。

教师:是呀, 这就是写作中的“伏笔”。

四.抒写“信客”:

教师: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或许人们已经忘记他们了, 但作为学习本文的每一个人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快拿出手中的笔, 来为信客写一段墓志铭吧!

学生12朗诵。

信客铭

高尚之士———信客也。体不在劳累, 有力则行;职不在大小, 奉献就好。吾虽卑微, 功不可没。为人宽厚, 待人诚信, 虽被误解, 却要坚持。辛苦吾一人, 幸福传万家。

学生13:老师他善于模仿《陋室铭》来写。

篇9:《信客》中老信客的作用分析

余秋雨选择文化散文,他自己说是为了“恢复全部生命感觉”,“找回超越理性的、感性的、内在的、丰富的自我”。[2]余秋雨对于老信客的描写并非寥寥数笔带过,而是有意塑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老信客形象,寄托着某种超越感性的思考。笔者以为,《信客》一文中,对于“信”的诠释意义最大者应当是老信客。老信客在文章中至少起着以下几点作用:

一、“信”的现实践行者

老信客就是“信”的践行者。作者呼他老信客,从“老”这一称呼以及后文他给年轻信客详细讲述当信客要注意的事项这个细节中推测出他干这一职业已经很长时间了。很长时间一直受到人们信任,自身必须实地践行着“信”。再看看导致他“名誉糟蹋”的原因。“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却值得我们仔细玩味。首先,只是“窄窄的一条红绸”,和“两匹红绸”相比,数量上极其微小;其次,他的动机只是简单的“捆扎礼品,图个好看”,仅仅装饰自己的礼品而已。因为这点小事,“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事实上老信客从事“信客”这一职业以来,物质上是一无所得。“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这是何等凄惨的处境。即使这样,在帮助对方送两匹红绸时,对方还是不信任,另托口信,且事发后“各家都在回忆疑点”。作者还交代了一个细节“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老信客自身生活贫穷,没有家庭儿女,事业上又没有取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甚至连一点宽容和同情也没有获得。这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精神苦旅”。[3]

他本可以一走了之,离开这个绝情的地方,从此不再过问。作者却在他看似“反面”的背后继续解释着“信”的内涵。他“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而且这个时刻还要想着把这份职业托付到另外的人身上,理由只是简单的“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他离开这一职业后依然“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

孙绍振教授指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或者说打入第二情境,使之显出非常规心态或者第二心态,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是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使其来不及调整,其内心深层才能暴露出来。”[4]老信客内心依然留恋着这份差事,直到最终默默离开。这一切的经历都是源自老信客对“信”的践行——无论他是否离开。作者将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又继续刻画他“信”的一面。这种践行此时已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深度依赖和自知自觉。

二、“信”的精神引领者

可以说,没有老信客的引领,就不会有年轻信客的从业,也就没有了后面年轻信客的故事。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作用主要在于精神引领,这种精神引领的基础是老信客对于“信”的信仰和自身的践行。

当老信客自己“名誉糟蹋”后,他告诉年轻信客的第一句话不是替自己辩解,也不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委屈甚至愤怒,只是一句简单但是崇高的话语“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这是对“信”身体力行的践行。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老信客交代年轻信客的场面,“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作者没有详细展开老信客失信事情的叙述,却用如此大的篇幅,只是描写老信客的叮嘱。从作者这样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是肯定老信客这个人的,甚至是在夸赞他的“信”的品质。这个可以从年轻信客身上得到佐证。“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年轻信客接受信客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老人讲的多而且细。信客的道路是很艰辛的,“从头至尾”年轻信客没有答应。这是一种拒绝的态度或者长时间犹豫的状况。最终接受的理由作者轻描淡写一句,仅仅是老人的话多和细。这一点,逻辑上看似不通。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不符合现实状态的细节,巧妙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拒绝,长期犹豫和最终接受这几种情绪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中可以推测出,年轻信客最终的接受是被老信客的品质所感染,所触动。这种品质就是一个信客应该具有的认真、耐心、敬业、真诚、奉献等等。“他也不再回绝”其实是年轻信客在精神层面与老信客达成的默契。

后文中当年轻信客向死者家属报丧遭受呵斥,送遗物遭受怀疑时,作者写道“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可能就是信客这种职业的最崇高的意义诠释吧。年轻信客因为一次正义的行为,被同乡狠狠打了两个耳光,扭送到巡捕房。回到故乡后,他对着老信客的坟头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可见,信客生涯的持续是一种“撑持”状态。这需要一种内心强大的精神意志去维持。由此可以看出,老信客不仅仅引领年轻信客身体入行,更是引领他精神入行,让他在生活中领悟、践行着这种精神。

三、“信”的品格反思者

在信的反思中,作者主要采用反差的艺术来引起读者深思。老信客自身因为一次极微小的事情,招致所有人的怀疑,没有受到一点的同情、宽容,多年建立的信誉毁于一旦,最后落了个看坟场来糊口的下场。他将自己的一生(至少很长时间)都献给了这个事业,而且“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乃至他离开后“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老信客结束信客生涯后的处境是更凄惨的。作者将老信客放置在一个极端的情境中去有意展现这种结局,让老信客前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反差。

年轻信客在当信客时,靠着精神的“撑持”帮助自己面对一次次的苦难。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受到死者家属的“憎恨”和怀疑,“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甚至招致别人的打和诬陷。看起来实在有颇多的狼狈之感。他结束信客生涯以后,“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生活过得比老信客要宽裕的多;“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地位比老信客要尊贵得多;“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死后受到的待遇比老信客要高的多。而他自身前后的处境也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这种巨大反差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理性思考。这就是文学的巨大作用。“文学是人的情感表层和人的智性的深层学问,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让人的表层瓦解、深层暴露,使人与人的感情发生错位的过程”。[5]这个深层次原因就是老信客当初私自“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窄窄的一条”这个细节加大了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文本自身的张力。如果换成“宽宽的一条”,虽然意思相差不大,但文字传达出来的触动读者内心的东西就会下降。这是情节、文字的反差艺术。这种反差背后的根源就是失信。年轻信客“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这时人们才“陷入恐慌”,“想起他的全部好处”。“信客这种古老职业消亡于非诚信的客观环境”,[6]也只有这时年轻信客奉献的一切才逐渐受到人们的感激。老信客一时的糊涂导致自己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变,最终落了个落寞、凄凉、无人信任的结局,这就是失信的后果。信客信客,信誉大于天。失信了,哪怕细微的一点,也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两个信客自身前后生活状况的对比,彼此之间命运的对比,让读者深思着“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信无大小,失信就是无信。在强烈反差中加深读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老信客是一个扮演了悲剧角色的人物。也正是他的那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带给了每一个读者沉甸甸的思考。有了他的惨痛教训,年轻信客才走对了,也走稳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见,老信客在文中并非是一个小角色,陪衬年轻信客。他的作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于年轻信客,承载着作者很多的情感和观念。正是老信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内心的那份“信”,也使文章显得更深邃,更有张力和魅力。

参考资料:

[1][4][5]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2]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 2000年第6期。

[3]刘宏业《诚信文化的一次精神苦旅——从文章结尾探寻〈信客〉的主旨》,《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

[6]张晓毓《时代的变迁与无法负重的“信”——余秋雨〈信客〉的文化良知》,《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

上一篇:控烟监督员职责及工作制度下一篇:自我定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