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2024-04-27

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精选15篇)

篇1: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原因是它与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五个教学环节中的四个环节相符: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这个知识点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并运用有理数的乘方,根据这个目标,陈老师给学生安排任务并提出问题:“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方的概念,那就不难回答上面折纸问题中折 10 次、20 次、30 次„„,50 次以致 100 次的层数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3)自主探究 本节课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完成。

(4)总结提高 陈老师提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 50 页。”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1)启发式教学策略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方的概念,那就不难回答上面折纸问题中折 10 次、20次、30 次„„,50 次以致 100 次的层数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2)情境教学策略 陈老师要求同学们动手折纸,并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中的道理吗。

(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 a, 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 a • a,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今天我们遇到了更一般的情况。一般地,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 a • a • • a(n 个 a)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 n 次方.”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答:我认同陈老师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设计。理由如下:

(1)乘方的运算结果数据有的比较大,不通过计算机很难迅速的计算出结果,用Math 3.0方便快捷,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乘方的运算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优越性,便于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独立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实践意识。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

(1)在创设情境方面设计符合小学生特点并且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可操作性强,而且生动有趣,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2)在问题设计方面根据教学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在知识拓展方面陈老师所设计的作业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缺少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如果增添学习一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这一节课将会更完善。

篇2: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做出正确反应,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反应之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在教学中陈老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小单元:折纸、乘方的概念、幂的符号规律探究。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每一步陈老师都有问题,学生解答正确后才进入下一环节。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1)呈现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纸。本课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仍未脱稚气,折纸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 ;陈老师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最后陈老师给学生精选了知识拓展(选作),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某种细胞每过 30 分钟便分裂一次,即由一个变两个 , 问这种细胞一天能由一个分裂成多少个?、某工厂的生产产量预计每年以 7% 的速度增长,则 10 年后该工厂的产量将变为今年的多少倍?、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

杰米是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给你 10 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 1 分钱,以后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说,真的?你说话算数?

在合同生效的一个月里,杰米破产了。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杰米和韦伯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面中的数学:一根 50 ㎝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如此反复操作 10 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

(三)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操作——折纸,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由此认识新的运算——乘方,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样得到的知识,比老师反复地强调100遍的效果还要好。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观察纸的厚度是成倍的增加,从而得出如果折n次纸的层数是 n个2相乘。紧扣了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猜想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做、去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这节课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与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陈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多媒体来讲解新知识、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能有效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并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该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白纸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的目的。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陈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折纸问题”,那么“折纸问题”概念就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其中陈述性组织者体现在学生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后,教师讲述: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比较性组织者体现在: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规律。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 a, 2简记作 a,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 a · a,简记3作 a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例如: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练习3 :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

(1);(2);(3);(4)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多么想参与啊!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组织形式不是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识吗?

(4)、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例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策略。(5)、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 50 ㎝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如此反复操作 10 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不认同他的设计。看了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我觉得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直观看到前面呈现的连乘的算式很长,写起来不方便,让学生体会简记的必要性。出发点非常好,但此时学生对乘方并不了解,对于乘方和相同因数相乘的关系还处于接受的初级阶段,而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只是简单地输入乘方输出积,这容易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出现断层,不能很好地理解简记的必要性,还可能会多了一种困惑:乘方原来就是那个看起来很复杂的数啊?这对后面知识的呈现也是弊大于利。简单说就是一句话陈老师所选用的教学媒体Math3.0不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问题设计: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知识拓展: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篇3: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有理数的乘方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其应用价值更加凸显.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鼓励支持自主思考,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基础上,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的应用价值

1.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弊端

在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弊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笔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学生缺乏良性互动,往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自由,而且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增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

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以

“有理数的乘方”为例

1.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提升学生自主解决知识难点的能力,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而且需要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巧妙的问题设置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设置得更加生活化. 比如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解析上,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留意生活中常见的幂、底数、指数(依附一定的事物),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尽可能地使用学生易懂的语言.

2. 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

知识拓展,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且课内或课外均可实行. 其中,课内的知识拓展(也就是所谓的反馈训练),可以充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教师可以及时地纠正其错误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水平、内在发展需求等,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并且保证监督与指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且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够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aman=am+n”后,那么“am+n=?”及“amanap=?”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拓展知识的问题设置为:

(1)已知2x+3y-2=0,求a2x+3y的值;

(2)已知am=3,an=5,求a3m+2n的值;

(3)已知25x=2000,80y=2000,求的值.

3. 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及深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智较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能力、内在发展需求、心理承受能力等,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更加高效的、尊重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理念,如“引导—探究”教学理念. 在尊重、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人才更加受到青睐. 因此,应当不断地优化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推行素质教育,并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地发展课外数学教学活动,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知识交流会、数学知识竞答赛等. 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课堂教学主动权回归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且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体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即可. 这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且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辅导的情况下)时,教师进行及时指引,保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便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在巧妙的问题引导下,在教师的辅助、支持下,学生进行自主猜想,可以使知识结构欠缺、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并且将“引导—探究”的初中数学教学价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加快.

结语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 另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青春叛逆期)、实际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内在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4: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答:,我认为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1)发现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动手折纸,反思概括等;(2)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如: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教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4)探究性教学模式。如:拓展作业的布置.。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1)情境教学策略:用“折纸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关系”,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为引出“有理数

乘方”概念铺设了道路,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通过折纸、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再呈现学习材料与任务。

(3)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探索新知,讲授新课”时,利用小学时的“正方形面积”和“正方体体积”

公式,启发引导,推出乘方运算的方法;

(4)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学习幂的符号规律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非常认同。

因为一些抽象的、深奥的、、语言表述不太好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均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当前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既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深入理解乘方的含义,又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这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电脑,使用电脑。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方面(1)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2)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问题设计方面(1)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能突出教学重难点;(2)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强化重点知识;

知识扩展方面:知识拓展能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学与用相结合。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篇5: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老师、学生、家长。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虽然也作为评价者参与评价过程,但更多的是作为评价的监控者和组织者,但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

二、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以下几种评价量规和档案袋:

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评价量规和档案袋评价两种评价工具。其中,评价量规主要是发给学生的三种卡片,包括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期末终结性评价卡。每张卡都有三种形式,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还有发给家长的三张评价表,分别为学期初的观察记录表,每月的月评表,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表。而档案袋则是让学生用来装卡片的。档案袋用于收集和保存装学生各种评价卡,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三、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四、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答: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评价的角度应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就是说,新课程理念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也体现了这一理念: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综合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杨老师运用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答:我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优点:它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在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篇6: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答:

一、王老师列出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对应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领域。

(1)王老师在基础知识目标中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代表作,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古风”文体的基本特征等属于认知领域中的知道这一层次;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对应认知领域中的理解层次。

(2)王老师在基本技能目标中活学活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应认知领域的运用层次;分辨古诗文中的虚写和实写部分对应分析层次。

(3)获得怎样学习古诗的方法目标对应认知领域的综合层次。(4)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对应认知领域的评价层次。

二、王老师列出的体会老妇一家的不幸,差役的蛮横;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素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应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情感领域。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答: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归类分析法。她采用的树状图,各目标本身之间不存在逻辑层次或程序。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在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来分析。思维导图能绘出主题分枝出去的树型思维结构,能使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这是其它软件不易办到的。

word软件,是我们比较熟悉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在画层次结构图上,它的作用不如思维导图,但在文字处理上,它却有它的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

而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操作简单容易,比较实用于课堂应用,还可以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录音或者图片等。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王老师针对教学做出的调整体现了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起点能力水平分析、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分析。

篇7:“有理数的乘方”评课

宋老师的说课内容调理清晰,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了说的特性.宋老师的说课对教材分析透彻,她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说清楚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体现了教师钻研业务的精神,也表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我再对蒋春英老师的课进行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蒋老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伦敦奥运会引入,巧设引题,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方法—延伸拓展的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还突出体现了两个“做到”

第一个“做到”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用教”

例如:在“摩拳擦掌”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类比、猜想、总结等数学活动,自主学习,老师又通过让学生看书这一要求,让学生自学新知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将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一理念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这一环节中.

第二个“做到”是“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沉着冷静”环节中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错,当蒋老师发现学生第5和第6小题有错时(⑤ 4个6相乘的相反数 ⑥ 4个 -■相乘的相反数 ),并不急于给学生纠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5和第6小题是教师提前预定的两个生成性问题,在此环节充分达成、体现了团队在备课中重要的是备学生.

在 “来点儿机智”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乘方运算中的符号法则.例如16=( )( ) 这道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火眼金睛”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充分说、交流、互相纠错,既节省了时间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又一次体现了“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这一理念.

在最后总结这一环节中蒋老师特意加了一句话:“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此时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敢于想到,善于想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习的创造性.又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下面再谈谈本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使用了诸如“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已经具备了牛顿的素质”等激励性的语言,使用频率过高,且不精炼.

另外在“夜谭乘方”这一环节中老师如果让学生思考后再列出式子就更好了,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在教学中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篇8: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反思式的学生自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促进孩子的自我评价功能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活动。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表现活动等方面加以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是指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的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心观众,为孩子写评语,也进一步促进了家长和老师的联系沟通,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有力的督促自己的孩子。家长的赏识评价,犹如给孩子注入了一支兴奋剂,让他们激动无比,信心百倍。老师评价是对学生、家长评价的总结和扩展,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的基础上,老师运用鼓励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评价,以达到引导与激励的效果的活动。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2、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的评价工具有:⑴杨老师准备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学习档案袋,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袖珍文件夹,让他们写上自己的名字,指导学生在档案袋中每星期放入一张“进步卡”,每个月放入一张“阶段评价卡”,并要求学生从每一单元中收集至少一篇自己满意的作业放进文件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她将不断引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⑵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学期初的《学生观察记录表》,目的是便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在上一学期和假期中的学习情况。⑶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每月的月评表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如期末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终结性评价。⑸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3、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目标性原则:无论是进步卡还是期末终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都体现了教学目标;

关联性原则:使用了档案袋、作业、调查问卷等多种评价工具;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杨老师的评价方案是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整体性原则:杨老师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评价。

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答: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同时,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这些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都有所体现。

5、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篇9: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doc

王老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列出《石壕吏》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中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先确定分类方法后,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因此采用了归类分析法;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如: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对学习者进行了分析:采用了起点水平分析法,如:学生伊拉克战争的故事知之不多,造成学生对此类内容的了解比较生僻,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估计不足,因此需要调整。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但是求知欲很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从教学过程看目标,本课的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比较充分,如:体会到差役的凶恶、老妇一家的不幸,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厚重感情,难点得到突破。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本课在体现过程和方法目标水平的同时,要穿插字词句的含义的理解,这对理解整篇文章有帮助。

篇10: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

(1)探究式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孕伏铺垫同时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这一节学习新知《有理数的乘方》打下了基础。

(2)情景式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来启发引导学生,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但如何感知这种运算数值的大小建立乘方概念,如果乘方数值较大学生计算太麻烦,我们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感知数值,进一步感知概念,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与生活。在教学中陈老师都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如让学生来玩折纸的游戏,降低学习的起点,很容易突破了学习重难点。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问题设计: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吃”的饱,让学困生“吃”的好。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篇11:“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1. 把以下各式写成乘法运算的形式:34 =;43 = ;(-1)2 =;1.13 = .

2. (- 4)5读作 ,其中- 4是 ,5是 ,(- 4)5是 (填正数或负数).

3. 3的平方是 ,-3的平方是 ,平方得9的数有 个.

4. 计算:- 23 + (- 3)2 =;- 13 - 3 × (- 1)2 =.

5. 当n是正整数时,(-1)n+(-1)n + 1 =,[1-(- 1)2n](n2 005 - 1) =.

6. 计算-2 004× (- 4)2 005所得的结果是 .

7. 观察下列算式:

32 - 12 = 8 = 8 × 1;

52 - 32 = 16 = 8 × 2;

72 - 52 = 24 = 8 × 3;

92 - 72 = 32 = 8 × 4;

……

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猜想2 0052 - 2 0032= 8 ×

.

8. 观察下列算式:

1 = 12;

1 + 3 = 4 = 22;

1+ 3 + 5 = 9 = 32;

1 + 3 + 5 + 7 = 16 = 42;

1 + 3 + 5 + 7 + 9 = 25 = 52;

……

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1 + 3 + 5 + … + 197 + 199 =.

二、选择题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 与|- |互为相反数

B. 5的相反数与的倒数的差等于- 2

C. - (- 34)与- (- 3)4的值相等

D. 当a为负数时,- a必为正数

10. 若-x2y > 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x > 0,y > 0B. x < 0,y < 0

C. x与y异号D. x ≠ 0,y < 0

11. a是任意有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 1)2的值总是正的B. a2+ 1的值总是正的

C. - (a + 1)2的值总是负的D. a2+ 1的最大值是1

12. 若a是任意有理数,则下列各式一定正确的是().

A. a2 = (- a)2B. a3 = (- a)3

C. - a2= |- a2| D. a3 = |a3|

13. 计算- 22 - (- 3)3 × (- 1)2 - (- 1)3的结果为().

A. - 30 B. 0C. - 1 D. 24

14. 计算(- 2)100 + (- 2)101的结果为().

A. 2100 B. - 2 C. 0 D. - 2100

三、解答题

15. 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且|y + 1| = 5,求y2 + (a + b + cd)2 004+ (- cd)2 005的值.

16. 若a = (m为正整数),且a、b互为相反数,b、c互为倒数,试求ab + bm - (b - c)2m的值.

(答案在本期找)

篇12:模块五必选案例分析

1、老师没有发现上网和玩游戏的同学,也没有发现一直没有完成基础自测的同学,你觉得原因是什么?谈谈你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答:我认为首先是上课的王老师针对网络环境下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弊在备课时考虑的不充分,对学习对象的学情分析不到位,网络条件对改年龄段思维、学习行为等的影响,;第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的自由度高,教学难于管理,以至于有些学生脱离老师的教学引导,进行“自由活动”;第三,学生可能会专门寻找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一些漏洞,在广播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学生机脱离广播教学网。第四、使用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例如,监控上设备故障,使老师没有发现一直没有完成基础自测的同学;再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机不接受的现象,使学生不能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出现“掉队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第五、是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教师单纯依靠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并没有深入学生中去实际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

针对以上种种可能我认为上课的王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改进:

1、备课时,学情分析要充分,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应对措施;

2、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

3、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巡视、指导、帮助”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状态中;

2、“电子称象”课中,老师和学生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哪些功能?

答:在“电子称象”课中,(1)我认为王老师播放动画让学生看,运用的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2)王老师在教师机的监视器上随机观看学生的自学自测情况是利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屏幕监视功能。

(3)学生用电子举手功能示意通过检测,有些学生因为遇到了问题使用电子举手来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这是运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电子举手功能。(4)老师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遥控指导对学生进行检测辅导,运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遥控辅导功能。

3、你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别在哪里?

答: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王老师大胆尝试将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整合,选择在网络教室与同学们完成《称象》这一课,比较好的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课堂容量,特别在课堂上设计了“课文游戏互动区”这个同学都能参与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因为媒体环境的创设,学生个别化学习也有了空间和机会,老师对于媒体技术运用也颇为熟练。课堂上学生用“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求助,增强了交互能力,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失败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给人更多的感觉是“电灌课” 王老师完全依赖教学设备;

2、老师没有更好地发挥互动作用,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进入状态。

3、对于二年的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有些不妥。

4、王老师在学生个别化学习中未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差异,如学生自觉性的差异,学生对于媒体使用水平的差异等,导致课堂监督调控力度不够,课上出现“开小差”的同学,更出现一直带着困惑而未能解决的同学。

5、课堂评价方式过度单一,机器评价代替了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6、这节语文课,上成了一节信息技术课,失去了语文课的特征。

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答:第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多媒体信息。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学生、某个小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第二、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容量大的问题。第三、需要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再进行语言指导。第四、需要及时查阅某些资源进行网上学习。第五、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试题库或新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第六、学习的内容自主性强,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学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

篇13:模块五必选案例分析

答:我觉得这位老师过分依赖教师机上的监视器,同时也过于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自控力不强,老师不能像教大孩子一样,坐在教学机旁边让学生跟着电脑学。同时,屏幕上只能一次调看一个孩子的情况,不能同时监测到所有的孩子,所以老师在上面根本就发现不了下面学生的情况。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采用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一个学习好的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他做完了可以帮助没有做完的学生,同时可以监督小组成员的行为。二是可以下来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辅导和监督的作用。三是加强多媒体的管理,如计算机上不装游戏、QQ等娱乐项目,同时也要设有限装功能,学生自带U盘也不能安装。

2、“电子称象”课中,老师和学生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哪些功能?

答:教师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屏幕广播、屏幕监控和遥控指导等功能,学生应用了“电子举手”功能、交互式学习等功能。

3、你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别在哪里?

答:我觉得这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动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计“自学测试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设计“课文游戏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实践,理解了课文内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当然,从听课反馈来看,本节课存在着很严重的不足就是老师没有监管好学生,课堂是让学生学习的,如果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课堂中,那这节课还是失败的。这节课就出现学生玩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没有被老师发现,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等。

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答:认真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它比较支持的课程是:学习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资源,学生在普通教室不能很好利用上述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我认为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必须采用网络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只有选材适当,恰当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

篇14: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专题

答: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主要采用了归类分析法分析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所以我认为王老师在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时同时采用了信息加工分析法。、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个软件辅助?请对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 word 软件进行辅助。

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枝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3)分枝由产生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或图构成;(4)各分枝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能使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而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可以很方便地画出相应的层次结构图。而 word 软件,则是我们比较熟知和经常使用的,可以在菜单栏“插入”→“图示” →选择组织结构图也可以画层次结构图,在板式上有许多变化,在文字处理上,它有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起点能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校长还谈到: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但是求知欲很强,这个班的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同年级最好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与调整是及时的、科学的、明智的,是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环节。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王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较高的,也可以看出他的课堂教学非常机智。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王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大部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阐述较为明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 ABCD 模式,即 A ——对象; B ——行为; C ——条件; D ——标准。应按这个标准进行更细化的阐述,如“获得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和“提高古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这个的标准就不够清楚,需要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篇15:中考中有理数的乘方

一、考查基本运算能力

例1(1)(2007年南昌市)计算(-1)2 008的结果为().

A.2 008B.-2 008C.1D.-1

(2)计算-32的结果是().

A.-6B.6C.-9D.9

解析:根据乘方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所以(1)中的(-1)2 008==1.故选C.(2)中的-32=-3×3=-9,所以选C.

评注:在进行乘方运算时要注意(-a)n与-an的区别,前者表示n个-a相乘,后者表示n个a相乘的相反数.

二、考查非负数的性质

例2(2007年深圳市)若(a-2)2+|b+3|=0,则(a+b)2 007的值是().

A.0B.1C.-1D.2 007

解析:由题意得:a-2=0,b+3=0,所以a=2,b=-3,(a+b)2 007=(2-3)2 007=-1,选C.

评注:本题求解时要抓住任何一个数的平方与绝对值均为非负数.从而才能运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均为零”的性质.

三、考查程序计算能力

例3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输入的x值为1,则输出的y值为.

解析:当输入的x=1时,根据运算程序得2x2-4=-2,此时结果不大于0,故需要把-2再重新输入,此时2x2-4=4符合题意,故答案为4.

评注:在计算机普及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所设定的程序运算型问题便应运而生.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解决它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新程序的数学意义.

四、考查阅读图表能力

例4邓老师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那么,当输入数据是7时,输出的数据是.

解析:依次观察表中“输出”的各数据(分数)易发现:分子分别为“输入”数,分母分别为2,7,14,23,….其中,2=(1+1)2-2,7=(2+1)2-2,14=(3+1)2-2,…,因此,当输入数据是7时,输出的数据是,即.

评注:以表格形式展现的考题,给人一种直接明了的感觉.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表格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令人感动的一件事600作文下一篇:8年级语文作业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