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024-04-19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精选8篇)

篇1: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本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对学校教育产生过不少积极的影响。而从本世纪60年代起,又兴起了以苛勒和沃特海默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它以大脑中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尤其适于音乐。在感觉――行为的周期中,人类有限的能力处理的就是信息,而音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听者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量。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由于音乐是一种由人参与的活动,因此音乐心理学必将是一门与广泛的外延学科如社会、物理、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发生联系的交叉性学科体系。

站在音乐教育的立场,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我来谈一下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一般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知识和技能就包括对音乐的学习。以音乐与语言关系为例,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外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的启发、诱导,可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等,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篇2: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德安县蒲塘小学

方春妹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是搞好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科学依据;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兴趣培养,激发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我创设了“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情趣

儿童入学之后,他们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交往,乐于接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实施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第三要注意的是:赏识不能过度。

四、采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

篇3: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逐渐形成,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及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具有填补思想教育学科研究中的空白、健全思想教育的学科体系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推进和提高思想教育科学化水平等实践意义。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从探究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策略两个方面出发, 将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方法和心理原则加以灵活应用,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来研究当代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推广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去,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探讨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解决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从心理过程角度寻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对策。

一、思想教育与心理学理论的紧密联系

随着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不断发展, 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学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在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为一体, 产生了思想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思想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把思想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实施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学科研究对象, 它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实践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思想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理论指导, 以实践为基础, 孕育出了这门新学科。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既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始重视人的心理对思想教育效果的作用, 又表明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教育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提出,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少不了思想教育、示范教育和规范教育。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 这种教育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道德性和政治性, 同时具有深刻的经济性。这也就是说, 这种教育一方面是维护和稳定社会和群体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发展和促进社会和群体进步的需要。近代以来, 这种教育分化出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大真要。资本主义的教育力图在全社会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秩序, 社会主义的教育则力图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秩序, 为此都经历了一个启蒙、动员和夺取统治权的斗争历程和动员、组织和领导巩固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程。在中国, 20世纪后80年, 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其中前3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为夺取政权服务, 后50年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服务。8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圈可点, 经验和教训丰富无比。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正处于急剧膨胀、瞬息万变的状态, 人们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混杂中显得更加活跃, 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学校思想教育生长在社会大环境中,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这种倾向的或多、或少、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从认识心理的规律、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方面入手, 施以适当的思想教育方法, 对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从心理本质上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个体心理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生理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 根据个体差异施以思想教育, 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 认识个性心理倾向, 合理引导动机

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因而也是个性的主要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是决定人的态度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动机与需要、兴趣与理想等多个方面。人的个性是由智力、体力、思想、性格等构成的整合体, 它是人们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从主观上激励人去采取某种实际的行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 凡是与产生行为有关的某些方面, 都可以称为动机。要合理引导学生的动机, 同时要正确认识学生需要。需要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 它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通过认识学生的需要,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及特点, 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需要, 才能科学地预测学生的动机, 进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行为。

心理学揭示了动机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动力, 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要。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 人的需要和动机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和表露出来的, 准确地揭示人的内部需要和动机来自于全面地掌握人的外部行为。人的某种愿望和动机的产生是因为人有某种需要, 当这种需要有了可以或者可能达到满足需要的条件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和愿望, 进而激励其采取实现这种愿望的行动。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通过认识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揭示学生的内部动机和需要。动机调动、激发着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动机。当然, 同时必须认识到, 动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动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抑制消极、不良的动机, 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激发高尚、正确的动机, 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还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 预测个性的发展趋势,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自己, 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 明确性格气质, 注重意志锻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人们的性格特征, 有些是健康积极的, 有些是消极落后的。由于每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不同, 有的人会体会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乐趣,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乐于为社会做贡献。而有的可能就形成消极落后的性格特征, 甚至终日为了个人得失斤斤计较, 消沉、颓废。由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形成了对现实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施以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对于经常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 通过耐心的暗示、激励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这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反过来, 对于自高自大的学生,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总之,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先进典型, 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 通过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力, 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 并引导学生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自己的行为, 从主体性和主动性上自觉克服可能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

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它是人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学生, 其心理活动特征也有较大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方面, 以及反应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 气质是没有优劣与好坏之分的, 对于教育对象要善于扬长避短。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因人、因事而异实施思想教育。如对于胆汁质的学生, 就要教育他克制自己易急躁、任性、易发脾气的弱点, 发展积极、热情、精力充沛的特点。由于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的方面。在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就要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对象实施相应的教育方式, 做到因人施教,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抑郁质的学生, 应当根据其接受能力, 多关心其内心感受和实际体验, 尽可能的避免因所提的要求过高、过急而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同时要发挥、发展这种类型学生所具有的认真、细致、负责的气质特点, 逐渐激发他们勇于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意志是指人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由于意志与行动紧密联系, 对行动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强化意志力的培养, 激起进一步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实践证明, 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反过来, 容易半途而废的人大多都是因为意志薄弱。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 也就没有克服困难去达到某种目的的行动。思想教育的效果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使教育对象真正实现知行的转化。这同样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 用先进的人物和事迹鼓舞学生, 在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和意志紧张的情况下, 适当给予帮助和支持, 同时创设一些为完成一定任务克服困难的情境, 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使他们经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

(三) 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能力培养

理想是心理活动的纲领。现阶段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厚情感, 使学生在不断提高对共产主义理想认识的基础上, 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以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确定的科学、正确的目标, 通过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相结合的理想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有了远大理想, 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方向,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理想反映生活发展的趋势, 思想教育工作要把学生远大理想和其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以顽强的意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理想的实现需要能力为基础, 因此还应加强能力的培养。虽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但是个体能力的发挥与其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能力是完成某种具体活动并影响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 主体积极、生动活泼, 环境令人舒畅, 更利于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因此, 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引导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 又要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结论

心理学理论对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思想教育要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教育对象的情感及其规律。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真理、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 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

摘要:学生思想教育是塑造、引导学生心灵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无论是宏观功能的发挥还是具体内容的成功实施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心理学方面的成功。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解决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以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思想教育,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大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159-163.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23-136.

[3]邓婷婷.心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知识经济, 2009, (13) :33-34.

[4]王新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17) :9-10.

[5]刘永平.浅谈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理论界, 2009, (10) :65-66.

[6]龚雨玲.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心理学依据[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1) :37-38.

篇4: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们把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主观感受的过程,是需要写作者主观心理为条件的,因此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是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的。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作文教学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心理学作文教学观察 真情实感

作文是语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动态的、内在的、心理的运动过程,也是令学生头疼、教师费心的一个教学难点。作文课上,学生经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常常是找不到灵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好文章。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过程语文学科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们把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感知然后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动机、兴趣、情感等非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们心理和情感的合理表达,来调动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与灵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素材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要首先打好腹稿,然后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成为写作的基本框架,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相对才会顺手。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往往对于需要写作的题目没有什么话可说,就是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无从下笔,要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内容空洞,情感虚假。这一问题的出现是与学生们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密切相关。从常规来看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的作文往往是自己关注过的,这样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所谓观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够看到一点就写。”这事实上说明了日常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就是既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物,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走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主观动机对于做事情的态度和过程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他们往往才会主动去做,喜欢去做,学习的效果才会优化。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学习中有目的去引导学生主动去写作,对于一些热点话题和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作文的练习,通过布置周记来慢慢的使学生们习惯写作,这样学生们内心的畏难心理才能够慢慢的消除。另外,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写作契机,如每年的清明节扫墓、春游、运动会等学生们喜欢参加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活动前给学生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在参加的过程中留心体会和观察,自己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作文来就方便了许多。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教学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作文中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创作创设恰当的情境,也就是提供写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特点;也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动物王国;或者是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头饰,演一演这些动物,然后再进行习作。这样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创造力也油然而生。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现实,以学生为主体,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进科.立足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深化新课改对策浅探【J】.吉林教育,2011(22)

【2】周健.网络让作文教学从“有限”到“无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3】孙秀萍.抓好作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篇5: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例,提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的建议与方法,定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备课上课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失很多。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地对教育有所研究的话,就应该多读些理论上的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底蕴,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共64条规律和效应,比如,首因效应、暗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名片效应、手表效应、近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等等,分别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和引导。

2.心理效应与教学生活的巧妙结合2.1做亮细节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为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这正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吗?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亮细节。

读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扪心自问,我做的很不好。翻开一本本作业,上面的评语简单而又重复着。回想之前发作业时,学生那渴望的眼神,而如今黯淡的目光,我感到深深的自责。评语写的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思考就写下。长此以往,试想这样的评语,学生见到之后还会受到触动吗?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不疑,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份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和期待。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宋云天同学这次考试很不理想,翻开他的作业本,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的潜力很大,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你会做的更好!加油!”他受到鼓励以后,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正是教育中的细节,我们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做亮,慢慢累积,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有时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会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错误、专断地教育学生,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如果老师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道,成为学生生命中新的起点。

伟大正是存在于这样的细节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把细节做亮!

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做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会做的更好呢?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2.2“以柔克刚”

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威风,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情感效应。它告诉我们:教学、教育、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泰戈尔说过:“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的确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情啊!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 “四颗糖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整个地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这样,谈话就很难深入其心灵。

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对着学生拍桌、甚至体罚时,学生的大衣就会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发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学生谈心,帮他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就会特别的信任我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我们交流。当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的候,多深入到小组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当课外活动的时候,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跟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边活动边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的用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有许多地沉甸甸的收获。

就让我们多实行温情教育吧,多些真诚的表扬,多去关心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沟通,能够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年少无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其自发自醒,感受到浓浓温情,相信会比我们简单粗暴的训斥要好很多。

2.3暗示的神奇力量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棒在发挥着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我们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用暗示做自我调节也讲究一定的艺术,要使用积极的话语调节自己,而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

比如当我们在参加面试时,不要暗示:“我不要紧张”,要暗示“我要镇定从容”。尽管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积极的词汇来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营造我们生物实验室的温馨氛围。如果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一进实验室就会满眼绿意,感受到勃勃生机。或者在生物角学生自己养几条小金鱼,既是一种环境暗示,也陶冶了情操。

再比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我们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中,一幅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它由全班所有同学的一寸照组成,班主任的一寸照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摆开,组成了一个“家”字,预示着我们八年级一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辉煌。这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对联、或学生作品,也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

3.“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建议

3,1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效应的运用。

3.2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依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效应

3.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记录下运用不同心理效应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以后工作服务。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能够使我充分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应用它们,加深对这些心理学效应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地将它们附诸于行动,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篇6: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需要一定数量、一定素质的人员支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会在企业在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即是对企业中的人进行管理的工作,负责人才引进,以及将企业内部员工放在最适合的岗位,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增强,企业管理也越来越人性化,即意味着,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适当的运用心理学,会对人才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心理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分析

(一)心理学重要性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即通过对员工的心理分析,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积极或消极,挖掘出引起不良心理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以尽可能消除不利因素,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因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不良心理导致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屡有发生,也存在不少员工为个人利益而泄漏企业机密的案件,而员工缺乏归属感而导致的整个企业缺乏生气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均不利于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发展。所以,首先从心理上对员工展开详细分析,再寻找能让员工由消极心态转为积极心态的契机,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心态,是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的。

(二)心理学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许多行为都是受心理和情绪支配的。如果能找准员工的心理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意味著员工大多数时候的心理会处于积极状态,会让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即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让管理的所作所为有据可依,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特殊手段,帮助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让心理学方法为管理服务,也体现了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逐渐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原则,以员工自身的发展为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多数行为是被内心所驱动的,所以,这就要求认真分析员工心理,从心理上找出影响工作的因素。

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员工的行为作出研究、总结,也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指导。用心理学对人力资源个体进行详细研究,能将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让人才分类更准确,更有利于人员的具体岗位分配。掌握好心理学的管理方式,能让管理者更懂员工,更善于知人、用人,而且,也能让员工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并愿意以更优质的工作来回报知遇之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人员选择上的运用

企业在引进人才、企业内部结构变动时选调人才等环节,均需有一定标准,只有运用好这个标准,才能为企业培养与吸引优秀的人才,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人才选拔上,除了人才本身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的员工,才有可能在企业面临困境时,继续留下不动摇;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足够冷静的进行处理,不会让情况进一步恶化;在面对挫折或竞争失败时,首先会想到的是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而不是嫉妒、愤恨或者自怨自艾。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积极的心态,会让员工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会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扩充自己的学识水平,丰富自身业务经验,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的发展。若每一名员工都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自然而然带动整个企业的员工队伍,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在薪酬管理上的运用

薪酬是企业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实际付出的情况,以货币及实物的形式直接付得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薪酬管理,即需要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工作质量上的综合分析后,制定不同激励等级。

管理者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心理分析,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在薪酬方面的愿望,帮助员工一起设立薪酬的目标,即员工的努力方向。在向这一目标进发时,员工自身会形成一定的内在驱动力,当未达标时会不断自我激励,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向目标靠拢,并最终实现目标。当然,通过员工的上述努力后,不仅达到了薪酬上的既定目标,也就以直接激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薪酬的奖励及提高,也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间接提升作用。当员工看到自己的个人努力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时,同样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起到间接激励的作用。

(三)在职业规划管理上的运用

篇7: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近半个世纪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社会组织与成员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契约的交易关系。契约原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以界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合同等正式契约不同,是未成文的非正式契约,如承诺、互惠等,对于组织与管理者赢得员工的忠诚,改善员工与组织关系,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建设等领域。

心理契约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在探讨心理契约概念的同时,也对其结构提出了很多理论。有的侧重于契约内容特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因素提取,得出二维和三维因素两种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契约结构。我国心理契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而关注心理契约与学校管理的人更少,因此,研究心理契约在教师管理与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Psycho1ogicalContract)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对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内隐的、没有明文规定出来的各自所怀有的各种期望,有的清晰些,有的则比较模糊。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首先运用心理契约概念描述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心理契约之父”的莱文森(Levinson)认为心理契约是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是组织与员工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

大量研究揭示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等特性。这是因为心理契约是个人的主观感觉,而每个人对自己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体验与感受有很大差异,心理契约还会因工作环境、个体心态的变化而不同,双方的期望也会随员工在组织内工作时间的增多而增多。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组织与成员双方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不断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国外研究者还发现心理契约主要体现在交易、关系和团队三个方面]。交易维度是指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方面的交互关系,可以用工资、奖金等经济价值度量;关系维度是比经济利益更为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包括忠诚、责任、福利保障、专业发展等;团队维度则是指员工能够组成一个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遵循特定规范要求的集体.每个员工都能积极从事角色职责以外的工作和任务,主动为他人的事业发展承担责任。中国学者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主要由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构成,即组织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发展空间等。员工则遵规守纪、尽职尽责、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等。

二、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约

学校和教师之间除正式的聘任契约外,也存在着规约双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心理契约。上述研究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前提。

通过宣扬办学理念和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学校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教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自律、尽责,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校工作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师也总是通过提教学建议、参加教职工代表会议或其他活动,关注并期望学校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希望得到预期的报酬与晋升,希望民主参与权得到尊重,以至获得个人职业与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等。

相对于地方一般居民和其他职业的从业者而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论是从学历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来看,都属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知识群体,追求并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在关注个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还特别在乎高质量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个人名利也较为淡泊,在与学校的心理契约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个人价值与追求的诉求表达与处理方式总是比较温和。一般情况下,教师没有尽职尽责或出现违背契约的言行时,会得到学校给予的明确的降职、降薪甚至开除等处分;而学校违背心理契约,教师发现自身地位、待遇等与学校承诺不一致时,管理者的改革措施与解释缺乏说服力时,个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教师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奔走的并不多见,其问题与要求很难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与补偿,只能以时间的流逝或自嘲淡化自己对学校的失望和愤怒情绪。因此,如果学校在管理中过于依赖规章制度、合同条款或质量控制等外在制约因素.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管理绩效既不现实又不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甚至有教师认为这样的管理是对自己人格和修养的侮辱。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分析心理契约的管理效应,认真履行学校对教师心理契约的承诺,提高教师满意度.对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建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模式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摆脱过去那种通过制度管理教师、通过经济手段制裁教师或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思路,站在尊重教师人格、满足教师期望的角度考虑激励措施,把学校的组织目标与教师的人生意义、职业目标统一起来,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1、建立符合学校、教师特点的心理契约。研究表明,挑战性愿景使组织成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会提高成员对组织以及组织管理者的心理认同度。学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教师是社会成员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精神追求的群体。学校管理者应该针对学校教学科研、养成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内容与要求建立不同的教师团队,分别赋予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期望,结合其热切追求的共同回报,引导他们产生趋同于学校的心理期望,建立既符合教师自身价值追求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校发展愿景。这样的学校愿景不仅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认可与尊重.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与实现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易于引起教师的心理共鸣、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可以有效提高并持久保持学校凝聚力,使教师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

2、加强沟通、保持期望的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学校和教师的期望都在随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管理者必须理顺学校信息反馈体制,建立健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沟通是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接受,是知识型组织成员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各自掌握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管理者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创造一种开放的沟通环境使教师能够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想法,表达自己的失落感和满足感。如果教师们能够顺利地表达内心情感并得到理解与认可,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误会和成见.就能更好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因此,又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各种会议、文件等方式向教师表达学校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希望和要求,并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教师自身的诉求,随时了解并掌握教师个体及群体对学校的合理期望.实现教师与学校双方期望的协调统一和默契,保持双方期望在动态中的平衡。

3、信守承诺、及时解释。作为一种信念系统,学校心理契约建立在教师与学校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学校违背契约会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背叛感.甚至失去安全感。研究发现,组织有意违约、无力兑现与理解分歧等原因导致52%的从业者经历过心理契约违背,81%的人反映组织至少有一个承诺没有履行,对个人的组织评价、工作态度和职务行为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大降低。学校在心理契约中始终处于主动和强势地位。管理者应该首先要信守对教师的心理承诺。尽量履行承诺,以换取教师的忠诚。因为每位教师都会认为.只要自己履行契约中自己的责任.组织就会履行对他们的义务。当学校不能满足教师期望,或者教师反映学校有心理契约违背时,管理者不能漠然处之,应该迅速开展调查和研究,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偿措施,对于学校已经无力承担的承诺或教师自身的理解错误.应该通过耐心细致地引导,给予教师合理解释,以免教师出现极端行为。

4、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着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摸清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掌握教师工作状况.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个别或集体谈话、会议反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教师对工作条件、人际氛围、业务进修、晋升机会、工资报酬、组织效率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了解教师对学校的总体满意程度。掌握这些信息以后,就应该及时调整学校的发展思路和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提高对目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但是,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具有一种高估自己的能力与成绩而低估他人的倾向,即相当多的不满情绪不是来自工作环境、学校目标或他人,而是来自个体对自己工作成就或失败原因的非理性认识.即把工作成绩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隐于外部条件或他人。因此,当教师对薪酬有抱怨时。解决的方法不是有求必应,而是通过全面对比以佐证学校薪金福利体系的合理性,或加强部门间、教师间的交流,或引导教师从单纯重视物质收入转向兼顾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理想价值的实现。

篇8: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职业教育,管理,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国家教育事业、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采取一定的新思路, 另一方面, 在管理上充分调动在职管理者对学校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热情。尽可能使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规律, 实现科学管理,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此,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管理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一方面, 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 对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究其根本,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有着一定的积极调节作用。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目前, 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也在变化, 这个过程进一步诱发了学生自卑和焦虑的心理, 而心理学的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丰富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端正了学生的思想态度, 同时还使得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创新性。

总而言之,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对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我国时代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在职业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2.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诱因

所谓“需要理论”主要是人们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一种必要性的主观体验, 同时也是从心理上对人的内驱力的一种反映。从根本上说, 有了需要才会有动机的产生, 而动机又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行为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首先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其次就是安全需要, 之后是爱和归属的需要, 在前面三个都满足之后, 需要的则是尊重, 最后是自我实现。而现如今, 职业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有着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价值, 这些价值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现代化职业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对其自身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多少要求, 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应该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物质需要, 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效性。 (2)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 教师在实际的职业教育管理中, 更应该不断发展自己, 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使自己的科研水平得以提高。 (3)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在职业教育管理中,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进一步激发自己的积极性, 本着“对科学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 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

2.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所谓“公平理论”是指人工作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受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 同时, 报酬的相应值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教育管理中对公平理论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职业高校要有良好的心理环境, 同时也着重强调社会要有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发展理念。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要从根本上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 尽可能地实施绩效挂钩, 本着公平奖励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 在职业高校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3.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一个班集体的动力系统是由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四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在现有的职业高校管理中, 班级上的管理要注重结合榜样的力量, 使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实质性的模仿心理。运用社会心理动机机制对促进班级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职业高校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而职业教育管理更重要的目的则是尽可能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培养。在实际的激励理论中, 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理念, 注重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并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3.3 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进行培养。但是, 面对现如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经济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 职业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其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 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还要有一定的安全感, 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高成就动机、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

4 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使得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管理更加完善。总而言之, 心理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戴虹.试论心理学理论在高教管理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 2013 (4) :154-155.

[2]黄盈.浅析几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7 (6) :55-57.

上一篇:大学英语3期末考试下一篇:社区一街一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