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

2024-05-03

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精选6篇)

篇1: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对生活好像越来越冷漠了,对人对事不善于从热心、怜悯、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对社会缺少一种责任意识。于是乎有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有年轻人围观欲跳楼轻生者,却不加阻止,反而讽刺挖苦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的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回归生活”——主要是力求使新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的理念为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洞开了新的天地。新课程教学中更加重视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使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在已往的课堂上很难做到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价值不只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而更应当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滋润情感、端正态度,从中感悟,并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此,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必须着眼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将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体验性教学就是其中的优选策略之一。

一、思想品德课中应用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1、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体验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恰逢“5·12汶川”地震,让学生利用新闻,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感受生命的坚强;为坚强喝彩。生动的实例,感人的场景,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进行直观的再现,更深切的情感体验,感动了每一个学生,令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坚强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奇迹;既能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坚强的意志品质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努力去做意志坚强的人。

思品课采用体验性教学,符合思品课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唯有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显然与新课程的标准、宗旨等是一脉相承。

2、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体验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 1 “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通过体验性教学,不再局限于教者于学者的格局,而是真正发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探究者的学习氛围,不再局限于教者说这是什么,学生理不理解都现认知为是什么,而根本没有进行自我的思考于体验的过程与空间。只有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真正让他们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到这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

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真正融入体验性教学,教师就应在日常教学法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故事、问题、诗歌、小品、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统一和谐,获得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运用音乐、诗歌、图片、视频等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创设视听情境。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课教学中,我出示了刘翔在奥运会比赛前自信的讲话和他在比赛时精彩的场面,引起学生共鸣,确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将让我们更快获得成功。在“走进法律”感受身边的故则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小调查,感受身边的规则,让喜欢运动的学生,为大家介绍关于竞技场上的诸多规则,教师搜集网络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生活又会是怎样,自然引发了学生认识到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使呆板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类似的视听教学情境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以学校,家庭,公共场所为模拟场景,进行小品表演,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换位分析、思考、体会,在活动中使“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主题得到内化、深化。角色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哑剧表演,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是角色的互换。如在学习“我能行”这课时,我请三位平时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自卑、自信、自负,与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性格截然当反,三种不同的性格体验,通过表演使表演者体验不同态度的不同感受,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会渲染整个学习环境,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2(3)运用想象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当学生没有相应的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进而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进行体验学习。如学习“自立与自主”这课,我假设了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了班主任的管理,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假设父母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学生在这虚拟环境中的体验、感悟,将课本知识所要求的“青少年要自立、自主”主题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行为准则。

(4)运用心理测试,加深学习心理体验。如我们在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我出示了一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日常的自理能力。这组测试题共有15题,每题分ABC三类,每类又有不同的比分,测试结果以分数为界分四类,我在课内请学生自我判定。面对测试结果,有些学生激动不已,自豪地宣布“我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我将继续保持”;有些学生被测试为自理能力较差,低头不语感到羞愧,决心增强自理能力,做生活的小主人。这组测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自我自理水平,为学生培养自理自立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生通过类似的测试,加深了自己的体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振奋了学生的精神。

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实践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学习“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来到大自然,亲身感受生命的多彩,世界的美丽。这是一种别致的学习体验,同学们在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中,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激发了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不仅达到了本课原来的教学要求,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这种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定社会角色,体验者更容易理解、感悟那些实际角色承担者的生存处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形成该角色所需的道德境界。如学习了“走向自立人生”后,我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去做一件你以前没做过的自立的事情。有些学生选择了学习烹饪、有些学生选择周末帮父母当一天家;有些学生选择去在这一周中学会做大米饭,洗衣服,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们的学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艰辛,劳动的辛苦,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热情,也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3、教师主导,课堂情趣盎然

开展体验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体验性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组织体验性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秩序,要注意课堂中的随机变化,让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

(1)教师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带入体验性教学中。例如学习“面对挫折也从容”时,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挫折,但面对挫折要学会从容面对。学习“我能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自己因自信而成功的事例,现身说法,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成为体验性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身的示范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自尊、自爱、自信、乐观、勤奋、自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都将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思想品德课要求通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与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开拓,学会创新的同时,更让他们学会做人,用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篇2: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

一、精心选择绘本,挖掘数学知识合适的数学绘本,能用它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入思考之中。数学绘本不同于单

一、直白的故事书,而是一种可以不断让学生的灵感得到启发、思维发生碰撞的一种载体,能够让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例如,《十个人快乐大搬家》中就有特别精彩、好玩的一个小游戏:十个学生,在两幢新旧程度不同的美好建筑里,新的建筑中拥有明亮的表面,里面则是与之相反的素色,同时有许多的装饰物„„如果没有下一个指示,需要学生去崭新的建筑里面选择需要多少装饰物,还可以拨动窗户„„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从一到十的概念和变化,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其他加减法的运用。

二、合理利用绘本,优化教学设计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及经验。数学活动更应将操作的作用凸现出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活动中的思想方法,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故事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这样的一种转变,即变“口述教”为“放手学”,使数学绘本的教学与绘本阅读的活动明显地区分开来。例如,在“找钥匙”的环节中,我就请学生观察水果树,引导他们发现水果树上水果的排序规律,而非以倾听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讲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观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又通过对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中所要传递的数学思想。

三、通过绘本故事,掌握学习方法数学绘本,可以让一些看起来毫无生命力的东西变成学生喜欢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小说、精彩的小游戏,通过情节展现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趣味化。例如,在《顺序》一文中,学生学习制作纸牌,然而其中会有不对的地方,就好像6个黑桃的纸牌上应标记“8”“9”却变成了“10”等。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修正这些错误,然后让学生看看并列的纸牌,解决“左边的第5个是什么”“右边的第7个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记忆楼高、相应地址的号码等形式,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定义和数字进行思考与运用。

篇3: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关键词:学生教育,引领,感悟,成长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只做班级的管理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是不够的, 还应该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引领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感悟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在感悟中成长。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力量的源泉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那么, 怎样才能做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呢?

(1) 教师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吴非在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 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所以, 教师应该首先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或许你会说, 我既没有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 也没有于漪老师过人的教育艺术, 从何而来的思想?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他的思想来自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 来自对教育的感悟。比如:课堂上学生胡乱插嘴, 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学生这样做, 这就是教师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表扬优于责备,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犯错时, 教师没有大声地呵斥, 而是与学生促膝谈心, 这就是他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又能做得好的, 这就是教师的思想, 因为他懂得张扬学生的个性, 放飞学生的心灵。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学生, 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 教师要有“智如泉涌”的学识。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除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不断地学习, 拓宽自己的视野, 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 补充新知识, 吸收新理念, 才能使自己言行间充满自信, 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谈吐不凡, 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而且让学生羡慕教师的学识才能, 激发学习的动力。

(3) 教师还要“行为可以表仪”。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镜子, 在学习成长中举足轻重。比如:在教师不经意地拾起黑板下散落的粉笔头的时候, 在教师一次次用抹布抹去讲台桌上的灰尘的时候;在教师俯身捡起教室里的一片纸屑放到垃圾桶的时候;在教师小心翼翼地拾起掉落在地的钢笔放回学生课桌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更要借助教育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前不久, 《人民教育》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70多岁的退休班主任说, 50年前教过的某个学生现在像儿子一样对她好, 她说以前也没有特别之处, 只是有一次, 该生家里发生不幸, 她去家访, 拉着孩子的手一小时左右, 什么话也没说, 想不到这学生记了50年……”当然,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如果教师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 并且持之以恒, 我们说这就是人格魅力, 看得见、体会得到的人格魅力, 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悟“震撼教育”

在学校, 我们常常能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听话, 不如以前好教育, 现在跟学生讲什么, 他们都很难感动, 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漠与无动于衷。笔者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动, 而一个“小燕子”、一个周杰伦就能把大多数的少男少女迷倒?名教师成旭梅在《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中写道“教育, 须要触到灵魂, 才是于人真正有效的教育, 道德的引入, 他律的严守, 不外乎成全大而立的‘人’。故而, 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是的, 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能感动学生的, 教育就是要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所以, 要给学生讲一个道理, 要借助一些真实的事例作为引子, 真正把道理讲得生动、深刻, 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班级里面部分学生偏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感恩父母, 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 排斥传统文化等不良现象, 笔者坚持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弟子规》等“震撼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课播放励志视频对学生作“震撼教育”, 例如邹越教授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台湾一校长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的视频、甘肃青年胡斌讲述学习《弟子规》后对他的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的视频和《天堂的忏悔》等经典视频。通过视频中活生生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通过催人泪下的演讲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 进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让教育切实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震撼教育”, 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团结努力、积极进取, 绝不辜负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期望, 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三、让学生感悟榜样的力量

笔者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例如河南学子洪战辉在贫困中携妹求学12载, 在贫困中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榜样人物的崇高品格和洗练人心的人生经历, 深刻地教育、启迪、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期, 笔者还在班级举办两期“聆听师兄 (师姐) 成长的故事”专题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全部是我历年任教班级里面的优秀毕业生, 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如何学习, 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时, 如何开展工作, 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如何做好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等;有的嘉宾讲述在母校期间同学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情谊;有的嘉宾讲述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访谈过程中, 学生还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师兄 (师姐) 提问。学生通过“聆听师兄 (师姐) 成长的故事”这一活动, 以师兄师姐为坐标, 为榜样, 树立信心, 克服苦难, 让人生的梦想顺利起航!

四、让学生感悟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班级里全面倡导“当绅士, 做淑女”活动, 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做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不是与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相比, 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但我们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我今天做作业时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的表现是不是比昨天更投入?我今天向老师请教问题时的态度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比昨天更充分?每天都不是最好, 甚至每天都有遗憾, 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 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使自己不断地向做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近。让自己今天成为最好, 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有进步。超越自己, 学会管理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努力, 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自己更好, 只要你坚持努力, 你就完全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之以才, 导之以德, 足为师矣!”教书先育人, 育人需用心, 让我们教师认真履行师者的责任与义务,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成旭梅.教育思良, 先让灵魂登岸[J].中国教师, 2007 (9) .

篇4:让学生亲历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 数学;圆的面积;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地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然而,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弱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因为数学思想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讲不讲,讲的时间多与少,教师的随意性太大,长期以往,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是死知识,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无趣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认知过程,还要向学生有机地渗透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周长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渗透化曲为直、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获得结论。

一、以旧引新,渗透化曲为直思想

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的每一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旧知突破新知,将陌生的问题归结成比原先简单或者思维难度不高、易于解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在新课的开始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在方格图上出示了一个圆,向学生问道:你们可以估一估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吗?(假设方格图中的1小格是1平方厘米)

生1:可以数方格。

生2:可以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正方形与圆的关系,估计出圆的面积。

学生2的想法,成功地把曲线的圆转化成了直线的正方形,这就是化曲为直的思考过程。得到正方形后,就回到了以前学过的内容:用半径×半径,算出所画正方形的面积(r2),它的面积比1/4个圆的面积大一些,然后再乘4,估计出圆的面积比4r2少一些,很显然这是直观、简便的方法。这也为后面把圆进行平均分,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交流应是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上述案例,通过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层次、更灵活地探索新知,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分析更有深度,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升华。

二、动手探索,体验转化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转化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求同、求简。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渗透转化思想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结构的建立,从而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他们运有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探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吗?在这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能不能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进而出示活动要求:①请以小组为单位,把圆平均分成4、8等份,剪一剪,拼一拼,你们发现了什么?②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

生1: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个相等的扇形,拼出的图形有点像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生2:我们小组将圆平均分成8个相等的扇形,拼起来的平行四边形比刚才的更像了,而且8等份的底要直一些。

……

很显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思想地渗透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上述案例,教师通过铺垫,将圆片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此时呈现的也许是零散的、朦胧的想法,只要教师加以引导,他们就会发现有价值的结论。

三、直观演示,感悟极限思想

在以往图形的转化过程当中,学生的所见、所得都是实实在在的转化,而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所以不能仅仅用简单的几次平均分,进行拼接,就能得到标准的已学图形。所以,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直观演示,凭借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向他们渗透极限思想,获得理性上的结论。

在刚才的小组活动后,教师继续引导:刚才拼出的图形,是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说不是,要让拼出的图形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怎么做?生:可以将平均分的份数变多,可以分成16、32、64份……师:是呀,如果把圆分成64等份、128等份甚至无限等份,那圆会更接近于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教师通过课件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把圆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平面图形就越近长方形。师: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你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生:拼成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πr),拼成的长方形宽等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面积=πr×r等于πr2,从而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弥补了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充分体验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从而抽象出圆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并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篇5: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

靖边四小 闫 韬

【摘要】伟大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更是瑰丽无比,独放异彩。为了学生全面、多维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他们得到传承。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借助于“快乐读写”的形式,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去感悟传统文化,进而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本文将从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快乐读写 感悟 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读写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贯彻落实《标准》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针对目前学生读写水平不高的现状,将以上几方面有机结合并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快乐读写系列尝试活动,使读写落到了实处。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阅读与写作,是战车的两轮,飞鸟的双翼。轻松阅读,率性写作,是未来读写方式的潮流和趋势。那么,作为学校快乐读写的具体实施者,如何指引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将是面临的一个颇具探究意义的课题。

一、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中央也曾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有关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

8、选择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据相关资料介绍,在56个民族中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就汉语而言,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由故事或者典故演变来的短小精辟的成语、有劳动人民约定俗称的谚语和歇后语等,都可以作为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是无所不有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与教学实际,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快乐读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基本的方法是:

1、树立和培养学生在读写中的信心和耐心。没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全才,都有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早期树立和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耐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无形中感受到轻松快乐而不是压抑乏味,感受到有所收获而不是一无所获。这样,学生才想去学,才有可能坚持学。

2、注重和强化学生在读写中的积累和应用。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积累与应用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切忌急于求成,立竿见影,这样不仅达不到提高的效果,反而会将学生刚刚建立的信心彻底摧毁。我们每天在有形无形中哪怕学习一丁点,就引导学生去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会越来越丰富,感悟会越来越深刻。只有当感悟的深刻了,应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总之,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仅是一点浅见,还有很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当然,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方法一定是多样的,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同的地域特点等一系列客观因素进行,但总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最终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并让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6: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

实小美术组

一、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上一篇:胡小闹日记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风寒感冒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