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体验

2024-05-27

亲历体验(精选八篇)

亲历体验 篇1

1.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让学生自主建构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一句醒目的格言, 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体会。《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构。通过这么一个过程, 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 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例如,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 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只有一句话“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只有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才能深刻感悟到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 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用小棒摆图形, 1个, 2个, 3个……一共用几根小棒的加法算式, 都是加数相同的算式。我让学生写许多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 算式越写越长, 终于学生不耐烦了, 这时引出一种更简便的乘法。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2. 在交流辩论中体验, 让学生自主建构

俗话说:话越说越清, 理越辩越明。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多说。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说完整时, 会听到教师很客气地说:“你的意思我听懂了, 是……”在这里学生的“说”不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仅仅是个楔子, 无非是引出教师心中的结论罢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总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 形成概念、判断, 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 使之逐步完善。我经常利用课堂交流辩论,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 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引出用除号表示平均分, 于是学生都能理解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6个, 可以用除法12÷2=6 (个) 表示。而12个苹果, 每6个分一份, 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表示, 学生就有意见了, 有学生说:“老师, 你不是说除法就表示平均分吗?这里可没说平均分啊。”“这句话里有平均分的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每6个分一份, 就是告诉我们每份一样多, 而每份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不信你就摆一摆看看。”不服气的孩子拿出小棒一摆, 每份一样多, 没话可说了, 这就是平均分, 辩论中理解了除法的另一层含义。以后看到每份是几, 都会说是平均分的事。记得听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 为巩固概念, 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 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占21。”结果学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有的说这句话是对的, 有的说是错的。吴老师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当时的印象就相当深刻, 被她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教学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 不做简单的判断, 适时组织一场辩论,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在实践应用中体验, 让学生自主建构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 学生就能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很好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例如在教学完“利息的计算方法”后, 可以让学生到银行去存钱, 亲身体验存钱的过程;选择适当的存款方式, 如何填写存款单, 如何计算利息, 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存钱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在“认识人民币”后, 让学生和家长做换钱游戏, 在换钱游戏中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自己尝试购物, 去读懂商品上的标价, 去给自己买的商品付钱, 去算一算应该找回的钱数。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 让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 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认识“数对”, 设计找位置的游戏, 亲身体验数对表示的含义。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亲历求职招聘会体验 篇2

第二个面试的是东莞的莞城英文学校,排了一个多钟头后,到我。谁知道上去面试官就很和蔼地告诉我,他今天来主要是收简历的。(哎,都怪那个送饭的小妮,就在这时候送饭来,那个老师咕嘟了一句,这样长的队我怎么吃饭啊!)坐下来,老师看简历,一边小声说,六级532,专四良好。他抬起头来问我是不是有在职业学校教英语的经验,我说有。然后他回答,我们想招男的英语老师。我也回答他,我想当男的英语老师!(哈哈,真和调)他说他今天的主要目的是来收简历,回去再研究,到时候再通知面试。就这样,第二次泡汤了。。。。。

最后一个是英德的粤华教育集团,中午1点多了还有人在排队。我想了想,既然来了再试一下也没损失,刚好拉着飞飞,就两人一起去了面试投稿。。。。。谁知道面试官看了简历以后,让我说了几句英语,问了一下旁边老师的意见,ok,通知我下个月8号到他们学校,带上合同去试讲。哦哦哦哦????过了一试?哈哈,乐了!拿着通知,我笑得像个白痴一样。面试的时候刚好我爸打电话过来,我没办法按掉手机,干脆就扔到了旁边的草地了,最后走的时候面试老师很搞笑地提醒我把手机捡回去,嘿嘿。

总结一下这次招聘会,找到工作其实不是很难,机会还是有的,就是找好一点的工作竞争就大。注意一下几点:

1, 做好准备,把简历等材料,自我介绍,问题答案等等准备充分。

2 入场前最好提前考察一下会场地点和留心注意事项。我见到在我后面的女生拍了一个多小时候后才发现自己是没票的,再去换票排队?天都黑了

3 看到面试老师有礼貌大方得体,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自信谦虚一点,表达严谨清晰,不要乱了阵脚,

4 给自己做正确的目标地位,不必做无谓的抗争,否则什么都捞不到。(湛江师范的小本科和东北师范,湖南师范。。。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争执信中学的2个名额?天哪!哥们,你有勇气!)

5 有耐心点,排队,排队再排队,坚持坚持再坚持!

亲历过程 升华体验 篇3

一、体验式学习及其特征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中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并将这些感受交流和分享,再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与以往的学习活动相比较,体验式学习的优势体现在,它强调做中学,重视学习主体的切身体验、领悟和认知建构过程,尤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注重情感、态度的内化以及个体经验的激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实施

1.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环节

对于体验式学习模式,最被认同的当属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的“体验式学习圈”。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申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1)亲历体验阶段。教师精心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亲历体验。

(2)分享体验阶段。“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在经历学习体验后也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分化。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会对某种体验情境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把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展示其个性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3)反思拓展阶段。在交流分享体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应该学会聆听他人的见解。通过评价、接纳和反思,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4)总结升华阶段。教师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见解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5)实践应用阶段。从实践中提炼升华的知识,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必严格按照以上的结构,可以根据体验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均属于体验性目标。因此,学生的体验更多集中在对情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体验上。体验内容与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策略有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辩论和方法探究等。

(1)情境模拟

情境之于体验非常重要。只有恰当的体验材料和情境才能成为学生认知的停靠点,才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时,应力求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思考。例如,在讲解“信息的特征”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认识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征,有教师告诉学生一个“好消息”——学校打算组织学生看电影。所有学生欢欣鼓舞,争相传看教师的放映通知。待认真阅读通知的内容后,不少学生发现通知已经过期,开始有失望、不满等反应。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此时的感受及领悟。学生感叹“‘电影票’变废纸了”“老师应该早些告诉我们”……教师最后总结提升“以后我们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进而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在网上查询中国现在的人口数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将结论在实践中应用。

学生在情感经历了由兴奋、期待到失望的波浪体验后,领悟到了信息过期就是“废纸一张”,在教师的帮助提炼下,“信息具有时效性”这个结论让学生超越体验,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即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历过程、交流合作与价值构建等来体验学习活动。整个学习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讲解“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一课中,为让学生理解DNS的工作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演绎局域网接入的工作过程——学生分为四组(用户机组、代理服务器组、DNS服务器组和Web服务器组),模拟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工作过程,并记录各组的活动过程。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将直观的、形象的活动过程移植于枯燥的科学理论理解之中,使得理论强的内容(数据请求过程以及网络相关设备的作用)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将学生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解DNS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分组辩论

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辩论,强化了课堂中的生成,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更加开放。例如,针对学生沉迷网络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执教“认识因特网”一课时,让学生简单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及基本功能等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因特网,并负责任地、安全地使用因特网。有教师就在这节课上设计了一个“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作为正方或者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罗列出学生上网的种种利弊,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火花激情迸发。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打断双方,引导学生一体两面,辩证地认识网络的作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网络本身并没有对或错,对错的关键在于,网络被使用的方式。我们应该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更应以身作则,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得到了升华。

(4)方法探究

方法探究针对的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偏重于过程性、方法性的知识与内容。与角色扮演相比,它更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提升出方法。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由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一致被认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尤其涉及排序算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有教师就从几个学生排队的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排序开始,让学生到讲台由原来的按学号排队变成按身高由高到矮排队,并把学生两两比较身高并交换位置的过程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现给全班学生观察和思考,相当于把算法设计者发现方法和规律的过程再重演一遍。通过这个重演,学生对排序算法有了直接、感性的体验,并在队列排序的过程中,与教师之间交流每一次排序后的结果和下一步排序的方法,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梳理出排序算法的方法和步骤,强化了对排序算法的理解。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获得的对排序算法的体验将是内在的、深层次的。

三、实施体验式学习应关注的问题

1.体验学习更关注过程和发展

体验式学习关注的不是学生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体验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特点,他人无法替代。它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亲历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学生获得了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亲历体验话沧桑》教学案例 篇4

按照教学需要,几天前八年级(8)班的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去找寻体现沧桑巨变的遗址或文明状态的资料,他们有的上网,有的去图书馆,还有的成立了QQ群和老师保持联系,每个同学都显得非常积极活跃。

二、案例描述

(一)对话文本,体验感知。

课始,大屏幕上显示题为“蓝田人家园今昔”的表格,学生们因为准备得很充分,依次回答得准确完整。

“蓝田人遗址在古代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学生东东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由表述……

这时候坐在角落里平时比较文静的倩倩面带微笑站了起来,手里拿着几张打印资料,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篇很好的资料,想和同学们共享。”老师点头表示赞许,她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大河流域的古今”的资料:

“古埃及尼罗河水泛滥,留下一层沉积层,使这块土地有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规律农业造就了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然而……现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一。”

“谢谢倩倩同学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资料,不只中国,世界各地其他文明发展的区域都有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作为主角———人类在变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老师适时作了小结,并给学生抛出了新问题。

(二)展示资料,分享成果。

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都有点兴奋。第一组发言人一伟落落大方地走上了讲台,他是社会课代表,经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表现。他熟练而又自然地打开了电脑桌面上的PPT文件,这是他们组合作的成果。题目是“长城的前世今生”。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现在被破坏得惨不忍睹。”

接着第二组“梦回楼兰”……第六组“黄河的美丽和哀愁”……

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和注意力,因为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同学共享当然高兴,而且显得有些自豪。每一组的汇报同学们都会不吝称赞,特别是第五组,当熟悉的家乡小山,那里曾挖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掌声再一次在教室里响起,甚至连老师也被感染了。

负责评选的小组同学适时走上了讲台,经过短时讨论,一致推选第五组“家乡春秋”获得最优合作成果奖,第一组为最佳合作小组。评选组作了简短的胜出说明:第五组图文并茂,叙述生动,结合生活中家乡的实例。第一组合作找资料,利用电脑课处理资料,做PPT,每个同学都参加了全过程,非常团结,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精神。

(三)问题讨论,反思认识。

待学生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些,大屏幕上出现了新的讨论话题:

“上述同学们的报告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带来哪些后果?”“反思历史,面对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同时出示补充材料。

学生们开始再阅读手头的资料,踊跃发言。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热烈起来了。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人们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植树造林,科学开垦农田”、“经济发展也要和自然和谐”、“要政府制定措施保护文明遗址”、“保护资源防止过度开发”。

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老师也能感到一种愉悦感悄然升起,并产生了意犹未尽的滋味。最后师生一致决定把探究成果做成手抄报在学校的宣传廊里展示。

三、案例反思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披情入境,在活动中体验交流、感悟内化,从而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空间。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采用体验学习方式,因为体验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能体验教材以外更多的文本资料,在课堂、师生、文本对话中体验,在展示讨论问题时体验学习过程建构知识,获得相应的发展。因为课前课内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所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课堂里生成了意想不到的和谐氛围和智慧火花,老师也受到鼓舞。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资料的搜集。

(二)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支点,他们也许能支撑起非常美好的课堂晴空。

教师也因此成为了活动的指导者、思维的引导者、找资料的辅导者。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学会了做PPT,展示成果时课堂内一声轻轻的惊叹也许会成为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学生成功地找到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许多资料,在活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但限于认识水平,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大部分知识只能点到为止。

(三)成功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形成人本意识、认同心理,提高能力,教师应采取合适的多角度的客观评价才不违背教育的发展性原则,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成长 篇5

一、参与班队活动,在亲历中成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实践的主阵地。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生活,很多是在校园内完成或提升的。

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时,笔者就邀请中队辅导员一道,组织了一场真正的中队干部竞选。

1.课前准备。(1)印发岗位设置和职责。(2)队员自主报名。(3)确定各岗位候选人。(4)各候选人准备演讲稿。(5)调查一些同学当上干部的想法和做法。

2.第一课时。(1)讨论交流:①我喜欢的干部;②怎样选干部;③人人轮流做干部好不好。(2)竞选队委:①发放选票;②各候选人演讲;③全体队员无记名投票选举;④监票员统计票数;⑤公布选举结果。

3.第二课时。(1)调查汇报:我了解到的一些班队干部的想法和做法(不涉及人,只说事)。(2)文本对话:看看教材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想法和做法,这些想法和做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体现吗?(3)讨论交流:我对这些想法和做法的看法;分析每种想法或做法是否对集体、对大家有利。(4)中队长总结:当干部是为了什么?干部该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职责?(5)每人给中队的干部写一句希望、称赞或鼓励的话。从中选几句制作课件,全体同学读一读。(6)教师总结,主要说说对班队干部的要求和希望。

二、融入家庭生活,在体验中成长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亲身去经历,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是品德课最好的第二课堂。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爱我家》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活动过程的。

1.课前铺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为:①家里有几口人?②几代组成?每个人之间什么关系?③你爱自己的家吗?④画出自己家的样子。⑤创作几句爱家的广告语,让学生同家长一起完成。

2.课中导行。(1)析“家”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爱自己的家吧。你们知道什么是家吗?家是人们遮风挡雨、团聚栖息的港湾。“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下半部的“豕”是猪的意思。按常理,“家”字应是“宀”下有人,可为什么却是猪呢?原来,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人们生活没有保障,因此,多在家里养猪,以防饥荒。于是,房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2)欣赏画作:投影部分同学的家庭画作,让学生感受家。(3)全班讨论:你什么时候最想家?爸妈什么时候想家?人们为什么都爱自己的家?(4)小组讨论:你能为家做些什么?(5)朗读语句:投影几条爱家的广告语。

3.课后巩固。要求学生再反思自己对家的理解,对家的感情;把爱家落实在行动上——每天为家里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

家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融入了家庭,培育了亲情,规范了行为,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走进现实社会,在辨析中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时,应是水到渠成,让其自我感悟,不作苍白无力的灌输。

社会是个大课堂。无边无际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诚信》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调查。让学生采用回忆生活经历、调查访问、从媒体搜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有关不诚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2.课中明理。(1)汇报:先讲生活经历,再说调查访问的事例,最后交流从媒体搜集的相关报道,必要时,教师作相应补充。(2)讨论:不讲诚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3)交流:①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不少人心中总怀有几分猜疑或戒心?②当社会诚信缺失时,那些讲诚信的人会受到什么影响?③当人们之间失去最基本的信任,那些讲诚信的人会受到什么伤害?(4)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还使整个社会不安全、不和谐。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个人、家庭、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它像金子一样宝贵,不,它比金子更宝贵!

3.课后践行。要求学生与家长交流诚信话题,加深认识不诚信害人害己;践行诚信,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这次活动,自始至终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认识了社会,锻炼了能力,修养了品德。

四、品析文学作品,在参悟中成长

寓言、童话是品德课教学常用的辅助教材。用到它们时,需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一课时,笔者重点放在激趣导入上,讲了《哪个更重要》的故事。一个年轻人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一个渡口时,他已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七个背囊。船到江心,突然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动,艄公说:“渡船太小了,人货太重了!客官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能安全地渡过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哪个都不舍得丢……

这时,笔者抛出问题:假如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扔掉哪个包袱?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

接着讲故事:……这个年轻人将诚信扔掉了。然后问学生:你觉得他做得对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对诚信就有了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

然后,引出课题:诚信很重要。除了生命之外,诚信比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都重要。现在,一起学习课文《诚信是金》。通过讲寓言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效果明显。

接下来的活动主要是思考讨论: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还会失去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怎样理解孔子的“人无信不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诚信在人生的重要位置,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为后续的课程作铺垫。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开展有效的活动,想方设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为学生优良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做好体验式新闻——从亲历职场谈起 篇6

体验式新闻让新闻更好看

如何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 使得新闻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是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不少报纸和报人广泛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传播效果, 让读者爱看, 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场感强烈, 记者参与其中的体验式报道。

体验式报道之所以好看, 关键原因是题材选择得好, 记者能够亲身去体会。大河报作为新兴都市报, 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报道的可读性和活泼性, 体验式报道始终受到重视, 从开始的“记者打工”到“记者体验”, 再到后来的“亲历职场”, 一直秉承着这一风格。各类体验式报道我都是参与者和亲历者, 从中获取的感受也最丰富和真实, 特别是2006年《教育在线》专版推出的“亲历职场”, 由于我采写的报道最多, 也最受读者肯定和欢迎。这个栏目持续了近3年时间, 推出了80多篇报道, 我自己占了50多篇, 所体验的职业可以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足迹从城市到野外、从省内到省外、从陆地到水下, 飞行员、潜水员、煤矿工人、火车司机、消防队员, 等等, 不为外界所了解的职业, 我都亲历亲为, 做了尝试, 既有职业和人物的描述, 也有职业要求的介绍, 可读性、服务性都得到了大大增强。

亲历职场是典型的体验式新闻形式, 主要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人物描述职业, 不少职业大家可能知道但并不了解, 大家有好奇心, 想知道, 这样的体验就能够勾起读者读的欲望。亲历职场之所以好看也是因为记者能够俯下身去, 亲自去做, 只有真正体验了才能写出生动的东西, 也才能告诉读者真实的东西, 这样的报道才会受欢迎。

如何让体验式新闻更具传播力

要想写出有传播力的体验式新闻, 就要在深化新闻主题上下工夫。因此, 在采写体验式新闻时, 记者不仅仅停留在反映行业工作的艰苦性上, 还要善于发现从事行业工作者的高度责任心和与众不同之处。如体验高空蜘蛛人, 他们的责任心和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就是高空和危险, 记者需要腰拴绳子悬挂在裕达国贸40多层的高楼上, 在风中晃来荡去, 擦拭每一块玻璃。体验潜水员时, 他们的责任心和与众不同之处是水下和危险, 我真正穿着潜水衣潜入海洋馆水下世界, 与鲨鱼做伴, 顶着巨大的水下巨力, 做各种表演动作。

这样的体验式新闻, 在写作中不仅深化了新闻主题, 也提高了传播力, 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体验式新闻需要记者的敬业精神

体验式新闻是“跑”出来的, 天上永远不会掉下好稿来。在体验式新闻采访中, 记者必须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对事业执著追求, 心中要永远燃烧着新闻激情, 自我陶醉在新闻事业中。采写体验式新闻, 记者要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的“三入”, 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各种能够打动人的新闻细节的情节, 从而催生出报道的客观性。

采写体验式报道不是找报道对象简单回忆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 而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 去身体力行。比如体验民航飞行员, 记者与南方航空河南分公司的张西岭机长一起飞到厦门, 在蓝天白云间, 在密密麻麻的仪器边, 记者知道了飞机是如何起飞、降落、避险等, 两天时间4000多公里, 我与两位飞行员成了好朋友, 他们对我无话不谈, 我对他们也敞开心扉, 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稿件也写得非常成功, 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肯定。还有在郑煤集团裴沟煤矿体验采煤工人, 记者在500多米的井下累得差点晕倒, 从井下出来时, 完全成了一名黑脸的煤矿工人, 井下的采煤工人听说大河报的记者和他们一起采煤, 他们十分钦佩记者的敬业精神。

体验式新闻题材的选择

首先, 要选择那些“不同点”的题材。要想写出“不同点”的体验式新闻, 记者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不是到现场指手画脚当“导演”, 去制造、炮制新闻。一线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基础, 只有沉到一线这个出新闻的天然宝藏里, 搜集那些鲜活、感人的新闻素材, 才能写出感人至深, 容易打动读者的“不同点”的体验式新闻, 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当然要想取得“不同点”的体验式新闻题材, 需要记者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和新闻职业道德, 方法得当, 途径正确, 既要亲临现场采访, 对事物进行细致体验和深切感受, 掌握典型过硬的具体细节材料, 积极主动地做好采访工作, 又要对所掌握的报道素材进行认真筛选, 反复思考琢磨, 从捕捉到的报道题材中提炼出“不同点”, 再结合记者的体验, 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体验式新闻来。

其次, 要注意把握社会“冷点”题材或者“冷门”题材。所谓“冷点”即要选择那些被人们“遗忘”的题材。在生活中, 并不是缺少新闻, 而是缺少发现, 最好到一些平时记者和通讯员很少涉足的陌生地方去找新闻。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写体验式新闻也是如此, 要把新闻触角伸向那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选择那些平时人们很少听说, 读者很少在报纸上见到, 不被人们注意的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 除了采写防暴警察、厨师等外, 还可以采写警犬队员、测绘队员、潜水员、采煤矿工, 用体验式新闻形式加以报道, 一定能赢得读者的眼球。当然不能越过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不能去猎奇, 不能无中生有, 笔下生花, 更不能为体验而体验, 对报道的人物和事件任意去拔高、夸大和虚张声势, 实事求是地采写体验式新闻, 让“冷点”新闻得到读者的“热捧”, 发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而这正是提高传播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媒体的生命力所在。

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篇7

一、专心倾听,虚心悦纳——前奏曲

学生往往会基于儿童的经验保持着独特的“语言频道”,作出自己的思维表达,这种儿童经验及其背后丰富的儿童语言、思维规则和文化需要老师用心去倾听、去悦纳。

1.专心倾听。我们真的能听懂学生在讲什么吗?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零时,当出现1×2×3×4×5×6×7×8×9×0=0,学生看到出现了这一大串的内容时,学生的反应:“哦,还是得0”,“爆掉了,算式被爆掉了”。“爆掉了”,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这么形象生动的语言会给更多的孩子一种冲击,也会让老师更多地沉思。反思一下我们有时是否会好心好意地把自己成人化的语言、书本标准化的语言教给孩子,用固定的模式去滞固,使孩子的语言失去了童趣、丰满和想象。我们倾听孩子的新鲜,便能给大脑充电充氧。

2.虚心悦纳。学生的语言,可供老师学习借鉴。当然我们应做有心人,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求百分率,六(1)班订阅三种刊物。85%的同学订《作文与考试》;75%的同学订《中国卡通》;60%的同学订《小火炬》;三种刊物都订阅的同学最多能占()%?我正考虑得用集合圈或者从什么角度给他们做个解释,有同学站起来说:“这还不简单?短板原理,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高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顿时其他同学一下子恍然大悟。学生的想象多么活跃,直觉各不相同,课堂上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创造的灵感。一个智慧型的老师,会用心倾听,抓住要领,成就这“无法预约的精彩”。知己知彼呀,方可更好地设计数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亲历活动——主旋律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磨砺、慢慢积淀、逐步积累、渐渐深化。

1.现成的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街心广场》的教学设计,有位老师提出:先把小数看成整数,用整数乘整数的结果,再看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在相应的位数前面点上小数点,直接告诉学生即可,感觉似乎行之有效,做题的正确率相当高。但这只是方法的迁移,传授知识,冰山一角啊!我们把学生当成什么了?容器呀,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况且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却是灾难性的,这是罗素掷地有声的语言。现成的数学,虽有其突出的优点,但只能复制,不能创新。“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的机会就只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作问题。这不可能包含真正的数学,留着问题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

2.活动的数学。数学是让学生经历的过程,经历什么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亲历活动。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研读教材,如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不仅获得学问性知识,而且获得体验性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刚开始要求用橡皮泥和小棒,结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橡皮泥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的换作橡皮擦,有个同学竟然用小萝卜块作为顶点,可见同学们偶尔的“异想天开”会让顶点更坚实。由于经历了这个过程,同学们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也了然于胸。孔子曰:“吾听,吾忘;吾看,吾记;吾做,吾悟。”(我所听的,我可能会忘记;我所看的,我也许会记住;我所做的,我一定会理解。)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单一学科性知识,而且获得跨学科性知识。学生不仅获得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了方法性知识。

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于享受这个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能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亲历体验 篇8

关键词:亲历,实验,探究,乐趣

[案例背景]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义务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九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酸碱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作用,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更是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本节课被作为独立的一节,是在前节酸和碱性质学习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盐的知识作铺垫,使学生对所学的酸碱盐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把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案例描述]

我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的教学经历: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

第一次教学(片段):(教师演示实验)

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请同学们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现象。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对,那么现在要使实验有明显现象就要借助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溶液。

演示P60【实验10-8】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前要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生:观察实验、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结论

……

第二次教学(片段):(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师:请同学们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少数学生说感觉有点热)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哦,那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会反应呢?引导学生)

师:同学的设计听上去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方案。

生:分组实施实验方案。

师:巡视,指导。

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想象及对应的结论,各小组相互质疑。

师:分析解惑。

通过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方案1可行性比较强,现象明显。

师:我们还学了哪些酸、碱?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了?

……

[案例反思]

第一次教学虽然做了实验,也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但都比较表面化、形式化,没有巧妙预设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但学生的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还是很有兴趣的、逐渐的学生就觉得学习很被动、枯燥、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率也不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上一篇:妇幼保健院设计重点下一篇: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