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2024-06-23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精选10篇)

篇1: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学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作者:蒋琴

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4期

很少有人关注爱的功课,因为,无法为爱打分。

可是,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的学生,让与你朝夕相处的学生体验爱,感受爱,表达爱,诠释爱,是师生一起成长日子的重要元素。

最近,我细细品读《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俞丽萍老师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以她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完美、温暖的家。我为俞老师的聪明和睿智深深地折服,感受到俞老师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对学生浓浓的爱。她不愧是中国的“雷夫·艾斯奎斯”。她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就应该向俞老师一样,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上,而非只追求眼前的高分数,用严厉到让学生害怕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是让孩子一生受益,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教师是要成就孩子的一生,而不是要塑造孩子的一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好的一生的开始。做一个和俞丽萍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所要奋斗的目标。

读完《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篇篇充满爱的美文,一封封充满智慧、点亮孩子心灵明灯的信,无不证明了为什么她能在平凡的教室里创造出教育界的奇迹,一切皆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往往注意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学到什么,而这些知识大都与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这是必须的,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就是这些无可厚非的理由,总是让我们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教会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的机会。我们往往害怕因为一个学生而使更多的学生失去更多的时间,便会用一些直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表面看似乎效果还不错,但从长远看却不是好办法,而我们却不知道。试问我们有谁会像俞老师一样,为了一个学生而放慢速度,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细微的变化?她朴实的行为、细腻的情感中便有着我们所力求做到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相信只要我们心里也装着这些“心”,我们也会像俞老师一样,至少我们在向她靠近。

成功没有捷径,必须努力才行。虽然曾经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我依然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我的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是我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从俞丽萍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爱的诗意。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地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教师,更会把我们当做朋友、兄弟、父母。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让他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愿每一个生命,每一天,都充满爱,都朝向幸福,都在快乐中成长。

篇2: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摸索,我逐渐意识到,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进行换位思考,不从教师和成年人思维的角度轻易下结论作出判断,学会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往往更有助于且能够更为有效的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解《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它来源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故事的主人公是英国的海军上校斯科特。情节围绕他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探险南极展开,最终以斯科特失败并牺牲为故事的主线。这是一篇我非常喜欢的课文,写作技巧高超,并且非常具有感化和教育意义,我认为非常适合学生们。然而在上课的时候,却发生了我没想到的小插曲。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正当我们朗读完了这一部分的时候,一个男同学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他非常认真又似乎义正词严说:“老师,他就是太傻了,南极又没人,如果是我,就拔掉阿蒙森的旗子,插上自己的国旗!”整个课堂的气氛都变得凝重了,所有的同学的眼神霎时间都像针一下刺向了我。我想这不止是因为他突然举手,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也许是很多同学的问题。我并没有准备这个问题,没有预设到学生会不理解斯科特。听到他这种看法,我当时认为是极其不妥当,有一瞬间我觉得这个男孩是一个低素质的孩子。但,我立刻冷静下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或许他并没有读懂课文,更没有理解其中所要传达的感情。重要的不仅是我需要教导他理解课文的方法与角度,而且还要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发掘出这种想法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个男孩乃至班上的其他同学得出在我看来如此“大逆不道”的结论。此时,我意识到,班主任绝不仅仅依靠权威呵斥,利用教师身份去压制学生,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正当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我一面离开教室一面想一会儿要怎么回复他。要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理解斯科特确实有难度,我为什么不尝试着再从课文中想办法回复他呢。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茨威格要为一个失败者做传了。对了!就从这个“伟大的悲剧”入手吧。于是第二节课我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伟大的悲剧,到底悲在何处?而为什么又是伟大的?说着我们就开始齐读课文。很奇怪,再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家都张嘴出声音,非常卖力。通读课文之后,我们分析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能够首次登陆南极,带着巨大的使命,他们双方都非常努力去战胜南极的恶劣条件,而斯科特一方却因为计划的不周密而失败了。这已然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而在此条件之下,他伟大的人格告诉自己尊重他人,甚至能在已经知道自己失败的条件下承认了阿蒙森的成功,这个行为是非常的伟大的。经过这样一分析,全体同学都认为,斯科特是非常伟大的英雄。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我的问题。

下课了,我不禁长出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幸亏没有一顿批评。如果那样,不但不能正确引导同学们的思路,更有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导致同学对我的。看法,不再与我进行坦诚的交流,影响日后工作的开展。而这也促使我认真反思,如何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简单的说教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与学生,要更为深入与他们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法,才能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有意关注这个男孩。逐渐发现,他不太喜欢语文,是一个非常不乐意动手的孩子,每次我布置周记,他都从网上下载一份粘在本上,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符合作业要求。我每次一找到他,他就说:“老师我就是没什么可写的,别找我了。”我一直挺生气的,认为他是学习态度有问题,或者对老师有成见。但他数学和英语成绩还是比较靠前的,因此我判断他是一个聪明伶俐并且热爱学习的孩子。只是对语文学科缺少兴趣或者努力。也许十二三岁男孩对待语文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呢,我坚信他未来可以发展好。一场考试后,他一不小心把一个女孩的手砸到了,但他头也没回就坐下了。女孩大喊:“你给我道歉!”他只是回头白了一眼。我目睹了这个场面,心中暗自期待这一次沟通的机会,以便了解一下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又时刻提醒自己,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他,不能把他不爱写周记的事儿带到处理班级问题上来,反而让他产生抵触,要让他感觉到我是要真正和他沟通,是想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的。

我把他叫到外面,首先问了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他原封不动地给我讲了自己搬椅子,砸到前面女孩的手。我问了问他,是不是故意的,他摇摇头否认了。显然,他还是不太想跟我说话,怕我批评他。我紧接着说,如果确实是咱们自己做错了事情,是不是要和对方道歉呢?他点点头。但是我知道,他还是不想去道歉。“那你有什么顾虑呢”,我问他。他说:“我怕那个女孩,道歉的话说不出口”。这时候我想,看来他也是一个非常懂道理的孩子。我说,毕竟是咱们做错了事情,道歉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的机会,如果这时候,咱们退缩了,是不是今后咱们和这个同学的关系就会更加糟糕?作为男孩子,处理这个问题,我相信你是可以处理好的,你有这个担当。他也点点头。我告诉他,做错事不怕,有诚意道歉就可以了。我伸出手来,与他勾了手指,约定今后再遇到这种问题,会第一时间和对方沟通,不会再忽视道歉了。

通过这次坦诚交流,我帮助他一起解决了和女同学的冲突,指导他处理好与同学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我了解到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逐步掌握和运用与学生谈心的方式方法和重点。更重要的,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要能真正与学生交流,这是对班主任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很多时候处理得比较草率武断,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很不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我想这次谈话,不只是对他,对我同样是一次突破,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与思考班主任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有了一点转变。初二语文开始进入说明文单元,我有意识提示大家说明文单元属于“重打鼓另开张”,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好的.话,就非常轻松,这时我看到他的脸上有了一丝丝得意的神情,像是跟我传达他没问题的信号。看来我有意识的铺垫话语有了效果。果然,他上语文课非常活跃,竟然学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几次还参加和同学不同观点的争论。课后还和其他同学听我讲题,虽然我知道他不会主动问我题。但是这种细微的变化让我知道他“变”了。

一直到了某一天,他上交了一篇周记,同时改变了我们两个人。周记的题目叫做《高考英语改革之我见》。初看上去,我觉得写得很有道理,洋洋洒洒一千字,有理有力,心中深深对这个孩子有佩服之情。一个初二的学生,能关心到高考英语改革,真是有眼光有视野。但我又仔仔细细的读了这一篇文章,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原创。我担心在抄袭过程中,学生养成了不好的剽窃习惯,所以平时严格要求不许抄袭。但相比他过去的行为,只是打印一篇不相关的文章糊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结合之前我对他的了解,我想我不应该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了。于是我认真的给他写了一段评语:

可能这篇文章并不是你自己原创的,我感觉行文的思维应该不是中学生。但你能这么认真的关心我们身边面临的问题,说明你也是在关心思考这个问题,这特别好。

这篇文章的观点,应该是你认同的,我从中看出了许多理性的分析。我也这样认同这个观点。但愿我们都能从最好的出发点来理解教育改革的意味,也希望咱们都不走极端。

后来,我通过他妈妈了解到,他看到这些评语首先感觉到老师是认可自己文章的,认可自己关心考试制度变化的。并且,对自己从网上找了一篇文章的作法,并没有直接的指责和批评。他慢慢感觉到班主任并不是有意针对自己。而我也认为他不再害怕面对写作了,渐渐开始有了自信心,也愿意自己去创作文章了。我和他的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了。

篇3: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学生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 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能驱散每一片阴霾, 照亮每一个角落, 融化每一块寒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样的, 这就要求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和学生做伙伴, 做朋友。只有通过交流、沟通, 学生才能获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 实现心灵的转变。尤其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低年级学生, 他们的依赖性较强, 自觉性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用全部的热情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 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教育情境中学习和生活。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学生也许习惯于接受爱, 而不懂得付出爱。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去爱生活, 爱生命中一切值得去爱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类的爱薪火相传。要做到这些, 教师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 成为学生的楷模外, 更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 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爱

学生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 而课堂学习的时间又占了当中的大多数。所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师生交流的第一线。如何让孩子在一种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并积极去做的一件事。我认为应做到这样:和颜悦色、循循诱导、赞赏鼓励。作为教师,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而且他们是敏感的。所以, 坚决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进课堂。不管之前有多么不顺心的事, 心情多糟, 走进了教室, 就要是一个和颜悦色、饱含激情的教育者。所以我认为, 教师要教好学, 就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这就必须让学生爱老师, 必须给学生爱, 从而让你的课堂也充满爱。

此外, 爱其实也是一种责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之上, 教师必须是博学多才的, 必定是有问必答。因而,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深沉的爱。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爱

除了课堂时间, 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也很重要。正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远比一切现代化手段更有效。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 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教师要在与学生的课余交流中,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随时洞察并抓住教育契机对其进行诱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站在与学生一样的高度, 和学生平等对话,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需要。如果有住校的学生, 教师更要关心他们的起居, 照料其日常生活, 给予其更多的关心。总之, 教师要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给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譬如宽容、谦让, 譬如尊重他人等, 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此时, 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以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 他便学会了谴责, 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了自信。”对学生而言, 能获得教师的关注与喜爱是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渴望。而我们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期望学生成才, 却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或拔苗助长, 或任意扼杀, 结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学生需要鼓励。所以哪怕是学生有点滴的进步, 有一个创意的见解, 或一次漂亮的回答都应给予赞赏。鼓励中, 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尊重与信任。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期盼的眼神、一次赞赏的微笑, 都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 得到鼓励, 增强上进心。

总之,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对于学生的关爱, 教师要以爱心“打前阵”, 热情、真诚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增进感情交流, 适时运用教育机智, 鼓励学生不断转化和发展, 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通向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大门。有了爱就有幸福, 就有希望, 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 用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 用爱去教会学生关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主编.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课堂管理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关键词:关爱 培养 学生

教育是平凡的事业,而教育又是高尚的事业,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人们把“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无私的授予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我将它赋予我的阳光和温暖传递给每个同样热爱着我的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关爱他人。

一、秉承天职,宽容学生, 相信学生,共奉爱心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特别是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学生厌学问题,学生早恋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不良行为规范问题等等。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转化问题学生工作势在必行。问题学生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创新转化的经验与方法,才能确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现在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每次接新班时,我都花很多精力研读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掌握家长素质、经济状况,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在班级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班干部的选拔上,有意识地创造平等尊重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锻炼自己,要求他们积极坦诚,让他们懂得班干部是班级的公仆,他们在学习之余为班级服务很辛苦,大家去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理解他们。而能以一种关爱班集体心态,默默为班集体奉献的进步学生更是班集体的宝石,他们是经过老师关爱种后发芽的种子,是经过爱的滋养后的花果;人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我相信在我的果园里,朵朵含苞待放!

二、用心观察,耐心倾听,信守承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需要无限的爱心、耐心,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不偏见,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张赢同学,性格内向,经常迟到,家访了解到他放学后不能按时回家,妈妈对他寄予了极大地希望,为了能约束他的学习,尽管家住的离学校很远,却每天坚持让他走读回家学习,可是他一度成绩一路下滑,上课打瞌睡,我观察几天后,发现他有早恋倾向,我用关切的眼神和友善的态度和他进行了三次总计长达六小时的谈话, 真诚的引导他青春时期如何和异性同学健康交往,并信守为他在同学之间保守秘密,同时和妈妈及时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度过青春萌动时期,经过一年的感化努力,毕业实习前以全校前茅的优异的成绩考入邮政班,张毅的妈妈更是激动不已,每逢节令天气变幻,我总是会收到一条温暖的短信:“天气转凉请您保重” ,字里行间一句句温暖的信息,为我疲惫劳累一天的的身体做了最好的按摩。恪守信用,履行给与学生的每一个承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相互配合达成和谐, 将为我们引导问题学生进步成长搭建起坚实的平台,实现教育成果。

三、师生真情互动,平等互爱、让学生快乐成长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建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平等的交往。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树立“做学问先学会做人的”班风班训,我利用教自己所带班级的主专业课程的教学机会,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认识、提高、在活动中发展自我。我在教学平面设计课时,要求设计贺卡,并打印出成品,我在班会时买他们的作品,希望将教学活动与爱心活动能有机的集合在一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学生爱心,也教会他们体会由设计到实施出成品,核算经济成本,珍惜父母劳动。两周后同学们大都是送给我和他们的妈妈的,甚至有的同学还多做了好多张,送给同学,在班会展出时,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争着让我“购买”他们的贺卡,听到有的同学为此花费大量时间修改,并在家里让家长做第一评审,特别是在这次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引导了一些父母离异的孩子, 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由于单亲而缺失的爱,他们把大量的爱与被爱寄托在老师的身上 ,在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双重活动中,增强了孩子们的友爱,拉动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也为教师送上一份满意的祝福。

四、父母的熏陶,家庭的支持,成就着我平凡而又高尚的教育事业

回想十几年前第一次带班,那时的我还是一名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 爱人工作特殊不能经常顾及家庭,我一个人承担家庭重担,教学上又是超负荷,担心工作压力大影响教学,怕带不好班伤面子,矛盾与犹豫之时,是教师出身的母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化解了我心中的困惑,她说,做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创造优秀的教学成果,如果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那才是完整的教师人生,也将是你一辈子享用不尽的事业财富,勇敢的去承担吧! 今天我才深深意识到,教育事业伴我和学生一起成长!默默为热爱的事业奉献着,我拥有了珍贵财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 ,激励着我 ,我深感一名班主任的责任,也深感一名教师的光荣,我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做学生尊重和喜欢的,富有人情味,仁爱,公正的好老师,为美好的教育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5: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珠海路小学(东校区)陈兆卿

在我接手教这个班之前,我就认识了这个叫王娟的女生,虽然还没教她,但她给我的印象是比较聪明,感情细腻,做事有条理。教这个班之后,我发现这名学生的表现跟我预料的差不多,整体表现很好。但好景不长,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王娟表现得很不好,出错很多,甚至“九九乘法表”也是频频出错。我有些茫然了,真不知道她是怎么了!

我考试跟她谈话,她告诉我就是没学好,不太懂。我仔仔细细给她重新讲了一遍,让她做了几道练习题,做得还可以。我原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接下来的几次小测试中,她依旧错误百出,接下来的几次谈话,她告诉我他的妈妈学车去了,没有时间照顾她,一天到晚几乎见不到妈妈,所以心情不好,没心思学习,上课听讲也不认真。我又给她讲了一遍。但我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我通过侧面了解,确实有别的原因,这个学生有些自卑,所以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自然就好办多了。我重新跟她谈话,跟她谈人生、谈理想、谈挫折,跟她讲法国总统萨科奇的故事、林肯的故事,给她打印相关的文章阅读,慢慢的学生有了信心,走出了自卑的阴影,越来越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也稳定了下来!我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有一天,我生病了没有去学校,她从她班主任那里知道了情况,她给我发来几个短信问候,字里行间显示出浓浓情谊。

篇6: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厢黄旗小学兰淑华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下面我谈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感悟。

案例:

我有一名叫孙镔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很差,课堂上爱说闲话、接话茬,课余打架、骂人如同家常便饭,而且总认为自己有理,在班级的影响很坏。课上他经常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我得三天两头找他谈话,他的家长也成了我接待的常客,但收效果甚微,一段时间后依然如故。

偶然在一次劳动课上,我看他劳动特别卖力气,累得大汗淋漓,我劝他歇会儿他都不肯。干完活后,我对劳动情况开了一个总结会,重点表扬了孙镔同学。我说:“今天的劳动如果评一个模范你们猜应该是谁?”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议论之后我恳切的说道“非孙镔莫属”。接着我赞扬了他吃苦耐劳,勇当先锋的可贵精神。借此我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希望。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他的确做到了老师对他提出的课堂要求,比以前进步了。于是我说:“孙镔今天把劳动的可贵品质也表现在了课堂上,像改头换面了似的,大家用掌声对他的进步给予祝贺。”一阵掌声之后,我看到孙膑的脸上也洋溢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字“循序渐进,贵在有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他取得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他的学习成绩现在并不不突出,但他进步了,更难得的是他的行为习惯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他会变得越来越好。

篇7: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

----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台城中心小学方青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中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在自主参与中体验“探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便是他的不幸。”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探究,尽情表现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和创造的乐趣。如学生学习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情况时,我

1先出示了几组数让学生求最大公约数,并要求他们找规律:(1)35和7、40和5、12和6、77和11(2)8和9、15和37、16和9、4和7,探索过程中,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不用短除法就能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啦!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接下来我让他们举例验证,他们态度认真,不断尝试,为证实自己的发现毫不放松。最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探究中推向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从探索到发现再到完善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方法的理解,还为后面学习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学生完全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我先播放配乐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躲在圆栓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闹的滑稽画面,然后话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种紧张而有趣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他们情绪高涨,很兴奋地 “玩”了起来: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桌面滚动,再拿出一个圆柱体学具在桌面上滚动,在探索比较中同学们感悟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多角,跑不动,而圆圆的柱子可以滚动,所以米老鼠躲在这种形状的小屋里跑得特别快。又如“装有水的容器里放入石头”,为了让学生理解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这一关系,我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一个装满水的量杯,一块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一个小桶,让他们玩起“测一测,量一量”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玩起“剪剪拼拼”的活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又组织了学生玩起“画一画,剪一剪,作出最美的图案”活动,学生通过“玩”展示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对称”,还感受到对称的美。由此可见,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玩数学”的乐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就会在交流中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把35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对于初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理解,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说一说“你怎样区别并解答两个问题的?”经过一番的讨论,得到了始料不到的效果: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用35÷7=5就可以算出,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35米看作单位“1”,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那每份就是全长的了。又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是求每份数,我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就求出来,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理解为每份所占的分率,把总数看作单位“1”,用117

÷7=就求出来,还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计算,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根据“每段长度÷总长度=每段占全长几分之几”这数量关系用5÷35=,等等不同的说法,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想,道出了各自卓越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体验到精彩的畅所欲言学数学的情趣。又如,我在教完“归

一、归总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钢管长300厘米,截下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剩下的一段钢管重多少克?”先让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并解答,场面非常热烈,解答的思路有多种情况:①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剩下几厘米,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

30)×(300-30);②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出共有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300-450;③把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看作一份的数,求出剩下的厘米数即剩下几份,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列式为450×【(300-30)÷30】;④先求出300厘米可以截成长30厘米为一段的有几段,再求出共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0÷30)-450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畅开了思路,深化了认识。

四、在生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走向自然、面向社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我在教学“利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解决以下的实际问题:

1、生活实际中储蓄的种类有哪些?哪种的储蓄方法利息最高?

2、如果某客户把5000定期储蓄3年,而他两年半就提款,该怎样计1717

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如果延迟半年提款,又怎样计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

3、张平有500元,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用于生活。

五、在总结反思中体验“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的得与失,师生共同总结与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评价体验。学生可以在评价中体验到与人分享、相互鉴赏,促人进步的乐趣。为了发挥这种“双促进”导向功能,每次上完课,我都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以下的总结评价:

1、你认为这堂数学课有什么作用?自己在这堂课学得怎样?给自己打几分?

2、选择班里的一两个同学,评价一下,表现怎样?你给他打几分?

3、老师在这堂课中表现怎样?还有什么改进?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激励自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互相督促、相互赏识、取长补短。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也是时下数学教坛的流行语。体验学习确实能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

篇8:让学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可是,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的学生, 让与你朝夕相处的学生体验爱, 感受爱, 表达爱, 诠释爱, 是师生一起成长日子的重要元素。

最近, 我细细品读《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 俞丽萍老师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 以她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完美、温暖的家。我为俞老师的聪明和睿智深深地折服, 感受到俞老师对教育的一腔热忱, 对学生浓浓的爱。她不愧是中国的“雷夫·艾斯奎斯”。她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 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就应该向俞老师一样, 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上, 而非只追求眼前的高分数, 用严厉到让学生害怕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是让孩子一生受益, 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 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教师是要成就孩子的一生, 而不是要塑造孩子的一生,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好的一生的开始。做一个和俞丽萍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所要奋斗的目标。

读完《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一篇篇充满爱的美文, 一封封充满智慧、点亮孩子心灵明灯的信, 无不证明了为什么她能在平凡的教室里创造出教育界的奇迹, 一切皆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 我们往往注意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学到什么, 而这些知识大都与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这是必须的, 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就是这些无可厚非的理由, 总是让我们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教会学生享受学习, 享受成长的机会。我们往往害怕因为一个学生而使更多的学生失去更多的时间, 便会用一些直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表面看似乎效果还不错, 但从长远看却不是好办法, 而我们却不知道。试问我们有谁会像俞老师一样, 为了一个学生而放慢速度, 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细微的变化?她朴实的行为、细腻的情感中便有着我们所力求做到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相信只要我们心里也装着这些“心”, 我们也会像俞老师一样, 至少我们在向她靠近。

成功没有捷径, 必须努力才行。虽然曾经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但我依然热爱自己的职业, 热爱我的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是我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 从俞丽萍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爱的诗意。爱是一种感受, 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追求。拥有爱的人, 付出爱的心, 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 我们对学生的爱, 应是发自肺腑的爱, 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 又是不由自主地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 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教师, 更会把我们当做朋友、兄弟、父母。总之, 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 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 让他们心中拥有爱, 很多问题都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篇9: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那天,满头大汗的博闻一进教室,只见头上冒烟,刚一落座,只听"啪"的一声,他滚圆的身子居然把衣服撑破了。看他狼狈的样子,我只好把他带到办公室。

11岁的博闻人高马大,比我还高出半头。是一个极难调教的学生。作业不写,上课不听讲,偷拿别人的文具,不按时站路队……名副其实的调皮大王。此刻他乖乖地坐在我面前,咧嘴笑着。我找来针线,给他缝衣服。

"你妈妈给你缝过衣服吗?"

"经常缝,我的衣服常常开线。妈妈总批评我淘气。"

真是个顽皮的孩子。这时,学校通知老师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我抱歉地请同事给我请两分钟假。一边用心地缝着衣服,一边开导他:"你也不小了,应该懂得分寸,今后努力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好吗?"

第二天一上课,博闻就给我一个惊喜,只见他坐得端端正正,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呢。课间批改作业时,居然发现他的本里夹着一个小信封,中间一片纸写着:老师,我再也不让你生气了。多么单纯的孩子,我不禁笑了。

接下来的日子,他显然努力了,上课用心听讲,家庭作业也明显看出用心写了。《爱运动的我》这篇日记,他写和爸爸骑车到县区旅游,生动有趣。为了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辅导他逐句修改,并推荐参加《全国小作家》杯作文大赛,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二等奖,给他全家带来了巨大喜悦。

两年来多少次严厉地批评,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开导,收效甚微;而缝衣服这么小的一件事却真正触动了他。让我也深深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爱的旅程,当爱投射到学困生的心田,唤醒他内心的进取心时,转化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当然,有时学生还会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

篇10: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上一篇:高校党外干部工作下一篇: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性关键岗位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