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4-04-30

可持续发展模式(共8篇)

篇1: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姓名:葛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11)通过采用适当的机械化,采用有效的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善土地管理和节约用水。

12)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化肥管理、侵蚀控制和有效的输水体系,提高用水效率。

13)通过防护林、草地管理和反刍动物繁育,保护和合理利用脆弱环境。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积极增加食物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

2)要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要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采取农业生态技术。具体包括立体种养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和庭院经济与开发利用技术等。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等事实的抽象描述上,而且还被经济学家依据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上所作的严密。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1)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被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国内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二是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认真分析各种模式的特点,选择最适应的地区进行分别实施。

具体说,在江河源头和西北等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和生态环境矛盾激烈的地区,选择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实施;在中部传统农业区和粮棉主产区,以实施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为主,逐步向高技术农业模式迈进;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实施高技术农业模式为主,力争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先导和示范。

2.针对各种模式的问题和难点,各有所侧重的重点突破.以保证顺利推行。(1)中国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处于试点建设向大范围推广的过渡阶段,将来面临的困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将有所不同。因此应该从如下方面完善:一是国家要向生态农业区提供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宣传和鼓励优秀典型z二是用现代技术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的轮种、套种、同作、施用有机肥等宝贵经验。三是合理配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结构比例。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多能互补地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证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

(2)针对传统农业区的生态和资源组合特点,在发展集约持续农业时应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稳定高产田产量,实行精耕细作,同步提高种、牧、渔、林产量和质量;合理配置劳力、科技、资金的投入和相互替代,对环境资源实行保护性利用,强调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结合,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高技术农业是中国农业21世纪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正处于摸索模拟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是资金筹集、技术使用和推广人员培训、技术和资金提供的持续性等问题。还有城市郊区面积虽大,但农业人口比例高,粮食生产仍不可忽视。如上海、北京郊区有近10个县,数百万农业人口,这也是高技术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借鉴国外经验,针对中国的国情,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1)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吸取西方生态农业的有益经验,依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以生态效益为第一性中心、经济效益为第二性中心,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它既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又强调追求高的生产力,要求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较多投入,这就决定了它对生态脆弱区和大河流域源头区、沿江河平行分布的平原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它适合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推广。一般有劳动集约型、资金集约型、劳动和资金结合集约型三种形式。其具体目标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有效经验,持续提高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持续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合理利用、开发和改善农业资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3)高技术农业模式。是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农业。它利用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资源;它要求和现代农业设施、工厂化环境结合而从事农业生产,其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很适合于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都市城郊和沿海较发达城镇。我国的高技术农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蓬勃发展的高技术农业不但净化了环境,维系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而且提供了高产量的“洁净”食品,赚得了外汇,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

篇2: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可持续性生产模式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效益.绿色产品设计是可持续性生产模式的起点.绿色生产过程是将绿色产品设计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完善的生产工艺和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生产过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绿色产品结构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是联接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重要环节.

作 者:张洪慧 张亦学 ZHANG Hong-hui Zhang Yi-xue  作者单位:张洪慧,ZHANG Hong-hui(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系,山东,青岛,266071)

张亦学,Zhang Yi-xue(青岛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2(5)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生产模式   绿色产品设计   绿色生产过程   绿色产品结构  

篇3: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 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 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 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 实行市场为基础, 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 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 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 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 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 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 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 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 同时, 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 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 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 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 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 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 渐行渐远。一方面, 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 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 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 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 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 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 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 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 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 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 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 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 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 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 效益降低, 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使得经济资源在市场化的供求关系中有其应有的价值空间, 从而使社会、企业和个人与国家这个最大的获益主体相互制衡。但是各个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中心的官员政绩考核体制下表现突出, 通过现行的相互分离的财税体制绕开中央政府的权力监督, 不惜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 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投资, 其中不乏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行为。另外, 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性融资手段将银行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国有企业大型项目或暴利项目中去, 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市场正常的运行机制被打破。最后, 政府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也决定了其对价格的掌控。为了反对价格垄断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 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某些国家战略资源、某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进行调控是必要的, 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价格机制的干预超过了应有的界限, 使既得利益主体对这些产品和要素的使用也受不到价格机制的限制, 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现象必然发生。而那些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只能承受着高成本的压力, 在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同时, 政府对于某些资源类产品和要素定价过低严重损害了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益, 使他们的实际收益低于市场经济运行下的正常水平, 由此利润不能转化为大众收入, 社会总消费就会小于社会总供给, 造成内需不足, 所以不得不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

第二、政府掌控投资方向, 不但投资效率降低, 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就会相应降低。地方政府为了彰显政绩, 往往都把投资目光投向短期收益大、政府重点建设的项目及政府启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投资效益遭到忽视, 重复投资、许多建成项目本身不合格、地方产业割据和保护主义及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另外缺少了市场导向使得一些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从而造成投资与消费失衡, 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最后, 政府在重点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必然限制了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层面的投入, 老百姓就不得不自己为这些公共产品买单, 形成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 社会发展也就相应滞后。

第三、“国进民退”的隐忧。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国有企业获得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但是国家变相的干预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是我国财政税收的主要贡献者, 所以政府必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政府的介入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压力, 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提高。同时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总之, 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候, 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必然受到挤压, 危机就会发生。这最终归因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总是滞后于经济体制的转轨, 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越位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使其社会管理者的角色被弱化, 而经济受益主体的角色则被强化, 这种职能上的错位导致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障碍。因此转变转变政府职能,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迫在眉睫。

三、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解决路径

在探讨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解决路径之前, 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模式一旦形成就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僵死的, 而是有其内在的创造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就是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框架下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现实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正。而我国当前必须要转变和调整的就是政府职能和权限。

首先,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缩小政府权威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界限。

针对当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所在, 当务之急是转变政府职能, 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权力界限。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经济领域交给市场来调节。政府应由原来的对微观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转换为以市场主体服务为中心;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换到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上来;由为国有企业撑腰转换到为不管是国企还是中小私营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由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转换到政企分开、政社分明、政事明晰上来。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正常有序运行, 也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才不会因为越位而无暇顾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总之, 政府与市场要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

其次, 以人为本, 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不支持单纯以GDP为中心的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而政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载体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的理念真正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 只有这样政府的权力就不会无限膨胀, 而是逐渐退出微观经济领域, 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人民也才能更多地享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一个国家只有人民真正强大了, 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强大。

最后, 打造“小政府大社会”, 多元整合。

中国模式在宏观结构上表现为“强国家———弱社会”, 公民社会的力量无法有效制衡政府权力的越位与膨胀, 这也是中国模式的顽疾。所以, 当前我们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来多元整合社会矛盾, 让公民社会来制衡国家的绝对权威, 这样社会利益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公民社会不但可以替国家分担了一部分的维稳负担也有利于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另外, 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也有利于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和民主化, 同时公民社会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围与培育创新型人才方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使我国从国家权威主义更快更好地走向民主政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必须是政府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即不能将公民社会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看, 而是要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帮助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总之, 中国模式既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又有着强大的自身创造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国模式在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当前中国模式在应对全球化浪潮中最需要做的战略调整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重新划定政府权力界限, 使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世界保持同步, 让中国模式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 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 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解振华.人民网.2009年11月26日21:28

篇4:大型养路机械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管理系统;精益化检修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加快,铁路运输密度也随之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给繁忙干线的维修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维修保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应该采用大型养路机械来进行维护。大型养路机械是机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应用大型养路机械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所谓大型养路机械主要指的是维修、整修以及养护铁路的机械设备。线路道床整形设备、线路道床稳定设备就是其中的典型设备。

大型养路机械设备设计方面非常多,它自身具有满足线路修理规范标准的功能。系统的集成性强,技术难度大。在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大型养路机械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大型养路机械涉及人员多,非常庞杂。在实际工作工程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各项性能就需要设计完善的生产综合管理系统。

(一)实现功能。通过设计生产管理系统将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生产调度与作业管理。所谓生产调度管理就是要用计划来组织养路机械运行的重要设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生产调度管理功能的实现有助于大型养路机械科学高效地运行。此外系统还能够根据完成保养维护路线建立起保养预警模型。这样在铁路一旦发生故障之后就能够及时予以维护;二是数据监测及预警功能。为了保证大型养路机械正常运行而在发生故障之后能够及时应对,系统就需要能够实现对作业车状态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中首先是由车载无线传输装置连接车载监控设备、之后再通过移动互联网把数据传输到地面通信服务器。这一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三是GIS展示。GIS展示是决策指挥的关键,系统中GIS展示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系统中GIS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来自通用GIS数据、实时采集运行数据以及铁路线路数据。GIS的展示指的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系统通过运行数据实时展示、预警提示等形式展现在GIS上。生产计划进度通常会以公里标的方式通过不同颜色展现出来。

(二)系统关键技术。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型养路机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采用的是MVC架构。这种架构主要是分为控制器、视图层以及模型层三个层次。采用这种架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在系统需求发生变化之后只会影响到控制器而系统的整体架构不会受到影响。实际设计中控制器通常采用的是Spring应用程序框架、视图层采用的是异步Java脚本和可扩展记录语言编程技术。系统模型则采用的是Hibernate中间件来实现同数据库的连接。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在Hibernate基础上设计通用的数据库访问接口,工作中要以实体对象当作输入参数。

大机定位技术。大机定位技术的应用对于保证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在大型养路机械中安装GPS定位装置,安装该装置就能够把大机经纬度信息实时传送到系统中。此时系统经过专业处理之后就能够获得大机线路里程位置。实际工作中会发现有不少线路是没有线路里程及经纬度信息的,此时将就需要通过已知车站经纬度信息来计算大机实际线路里程。计算过程中首先是要通过字符串分析算法来得到经纬度信息、而后再根据车站里程同经纬数据映射表来找到离大机位置最近的车站,最后再利用GIS距离计算函数来算出大机同车站之间的距离。

二、精益化检修

大型养路机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精益化检修,实现精益化检修是保证其顺利运转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精益化检修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实现精益化检修必须要建立以下系统:

(一)大机综合检修保障信息系统。该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采用B/S结构框架,该框架使用起来将会变得更加方便、灵活。采用该结构之后工厂检修工人通过工位终端、局域网、互联网把综合检修保障信息系统连接到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实现同检修生产指挥调度部门、设备物资部门之间相连接。现场抢修人员通过使用车载终端以及定位装置将能够有效确定抢修位置。

(二)大机故障智能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则主要是由专家知识库维护管理系统、专家诊断系统以及Web诊断咨询系统。专家系统通常是由知识库、推理机、解释机以及Web接口组成的。事实库主要是用来存放事实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些事实包含现实的事实、中间结论、最终推理所得事实等。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位终端会通过浏览器来发送故障现象描述并进行咨询,之后服务器在收到咨询请求之后将会展开推力判断。最终把结果发送给客户端。这样就实现了故障智能诊断功能。

(三)交互式电子手册系统。交互式电子手册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技术培训、技术资料查询等功能。通常在运行过程中利用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系统能够在非现场环境下演示出设备内部结构、拆装顺序、进而实现透明化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可以把机械动作展示给使用者。该系统的应用对于提升大型机械检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的结构主要采用的是基于主体的护具模型,每种主题信息又是由多个子信息报组成的。此时把主体信息中的子信息报进行组合就能够建立起用户所需要的应用信息。该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精益化检修的必然要求。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应该保持高度重视。

三、液压系统设计新思路

液压系统设计是大型养路机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设计:一是对于车辆的走向应该尽量采用闭式系统方式来进行设计。所谓闭式系统主要指的是液压泵进油管同执行元件回油管直接相连。在闭式循环中工作液体将会封闭循环。这样就能够平稳传动。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能量损失。二是机电一体化。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形势下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一体化也将更有助于高效能的运转。当前无线技术+PLC控制+CAN总线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这样一种组合能够取得比较好地效果。三是开放式系统采用负载敏感变量+负载传感多路阀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工作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液压系统工作将会变得更加稳定准确,液压系统效率也将得到有效提升,系统发热将会减少。这样一种设计思路主要适用于有减振要求的,同时也对系统平稳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

大型养路机械的应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铁路建设的必然要求,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大型养路机械的有效运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精益化检修。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点,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正兰.大型养路机械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铁道建筑,1999(11).

[2]李洪升,贾文.浅谈大型养路机械的配套发展[J].中国铁路,2001(7)

篇5: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在其他国家一直倍受重视,尤其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校纷纷开设美术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风生水起,国内的很多高校也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向西方学习,很多高校也开始开设美术专业,但是由于起步晚,教育水平较低,美术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大学美术教育开展缓慢,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严重脱节,与时代不相适应;其次我们的美术教育缺乏创新,学生对美术教育重视度不够,很难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突破,这就导致美术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社会对美术教育的不够重视,引进美术教育教学过多的停留在表面,在根本上不够重视,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速度。大学美术教育虽然有了一定得发展,但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仍不容乐观。

(二)大学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大学教育中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应试教育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学生们更加注重的还是分数,只有分数才能代表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很多的学生想要去接触、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迫于分数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去获得更高的分数,很显然,美术就是这些东西中的其中一样。除了极少部分的美术专业生,大部分的普通大学生对美术教育都不够重视,甚至是一些美术爱好者,在升学的路上也还是会放弃美术。美术教育完全沦落为一种“无用教育”,造成这一结果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

2.大学教育中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大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残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在校大学生继续深造成为其努力的方向,他们每天忙于各种考试和比赛,一味的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美术作为一种提高综合能力的公共艺术,对个人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美术教育很有必要。

3.大学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老套。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但是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并且教学内容都延续了传统,教学形式也没有创新,所以导致大学美术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对大学美术也没有很高的兴趣,大学美术教育随时可能会被取代。

4.大学美术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大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不能脱离生活而去创作和教学,只有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灵感和体验。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美术教学中,课本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味的在课本中寻找灵感,同时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很难与大师有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现在大学美术教育应该着重从这一个方面下手,提高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联系生活,切忌脱离实际。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

在推动大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首要的任务,只有在思想上进行了改变,在行动上才不会有大的差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1)改变教学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只有真正明白了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提高自己;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充分动起来才能真正的收获东西;

(3)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差别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保证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缺点,融入时代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增加社会实践,联系生活增加一定得社会实践

对美术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的与外界接触,接触不一样的人和事,更好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2)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与大自然进行接触,触发生活与艺术的灵感,开拓自己的思路;

(3)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与社会进行直接的接触,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通过社会实践来感悟生活,体验与课堂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与社会接轨,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就要紧密的与社会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提高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相对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美术教学更需要耐心和灵感,这使很多学生都对美术望而却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具体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要让大家知道,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统的画图,还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处理;

(2)结合实际,紧贴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更加的能够吸引人;

(3)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带动课堂节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感受美,欣赏美,课堂也是很有趣味性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推动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对老师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力量

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必要,开展教师工作培训,参与教师课程调研,落实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力量。

篇6: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最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提升,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强化培养师资,提升物质保障等等。但是,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多,国内很多高校在这放面都是被动的模仿西方国家,没有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

体系尚未形成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就课时安排以及执教内容来看,大部分教师大都侧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未对创新创业教育加以重视。由于任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实践经验缺乏,甚至把这部分教学内容一笔带过,一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普及教育之一,仅仅针对的是部分学生,因此讲课的过程中重视就业指导,这严重挫伤了一些学生的创业意识,他们获得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较少。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商务实践,把其限制在创业实务上,对实务技能的训练过于重视,而轻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种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如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者辅导员。他们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以及管理学生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对创新创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大多依靠书本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不和学生分享一些实际案例或者实践经验。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相比,师资力量和数量较为缺乏。

(三)校内缺乏创新创业氛围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这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创新创业课程单一,活动缺乏,课堂设计简单,难以形成深刻的影响。一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活动浮于表面,各高校创办的课程、教授的内容极为相似。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同学缺乏沟通和展示的平台,这也严重抑制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培养高校教育主体

长时间以来,人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虽然知识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精神。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知识经济作为主导力量,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自身,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实践中运用这种素质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显然,这种素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系统的锻炼和学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主导。

(二)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高校教育结构进行调整

当前,一些传统的痕迹在高校内教育结构中还有存在:细化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学习,时间能力缺失,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提升,和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比,教育的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之后,有机的结合教育主体和学校、社会的发展,保障学校走出粗放型、走向集约型。所以,我们应在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便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拓宽

高校要把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向社会输送,更需要致力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角度而言,其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更能保障高校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显然,以学生学习、就业、成才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育人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教育效果。

(四)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校生态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和学校育人、学生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并连接服务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在教育主体、客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保障这一系统发展获得可持续进行。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连接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对和谐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加以重视;

其次,就设置交互手段和教育模式的来看,需要确立兼并互溶,相互吸收的原则;最后,在对教育之间各方利益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很好的统一学生、社会和学校三者的效益。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在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

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秉承服务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对学生培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精神和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构建的时候,可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把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以创新的眼光对待创业教育,把不同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充分的交叉和融汇,把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把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把基本知识、理论向学生讲授,还需要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耳濡目染学生。

(二)强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平台

从学生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一直到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验收以及最终的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学校要给与重视,并重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经济、制度等倾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扶持制度建设。在高校内积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对学生新课题的研究加以支持并扶持。构建相关学生确认制度,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获得发明专利,取得学术比赛名次等,可以申报科研创新学分。完善各类勤工助学活动机制建设,让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秉承自强不息意识以便于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可以创设创新创业导师、科技创新学分、创新创业基金会以及各种与此相关的讲座等形式,不断深化和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在高校内积极举办多种多样的实践性创业活动,营造高校浓厚创业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学科竞赛的开展,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被科技促进,在高校内广范围宣传和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尽可能提升。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外部环境进行优化

促进各高校所在地政府部门制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的政策扶持。只要和制度相符合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就应该在政策、资金上进行扶持,以便于保障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合理的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在税收、土地等进行倾斜,完善科技资源、设备设施的建设,更应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保障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梦想。对创业之后的培训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成立相关机构,由培训专家,专业教师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咨询机构,让大学生获得的服务更完善,在其项目选择、审批、计划制定和修改等中给予帮助,解决大学生经验少所带来的弊端。

(四)在高校内构建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篇7: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大型煤矿企业浪费现象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不同开采阶段、不同宏观分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以及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5 条途径。关键词矿区 可持续发展 模式 途径

In large shallow coal enterpris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ation ways

AbstractBased on large co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t present situation of waste

phenomenon Put forward different phas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macroscopic strategic mod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5 pathway

KeywordSmi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Way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炭开采和燃烧工艺的现状和水平,导致矿区环境逐渐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面塌陷和矸石堆积带来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据统计,全国己有40 万公顷塌陷土地,煤矸石堆积已达30 亿吨,并以每年2 亿吨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煤炭开采已造成19% 的溶岩水资源被矿井排出,加上每年2800 万吨洗煤废水、每年298 万吨火药厂废水的排出,污染了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我国煤炭行业的甲烷排放量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总量的1/3~1/4。其中,大型煤炭企业由于规模大,产量高,其所占比重较高,已成为制约矿山发展的主要阻碍。

日益资源枯竭的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因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地表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气及其它废弃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这些都是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型煤炭矿山企业对的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城市或城镇,因资源枯竭、地面沉陷、水土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有时后者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为严重,如我国东北的阜新、抚顺就是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滞。

这些情况表明,如何解决我国大型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每一个大型煤炭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只有走可持续发

1展的道路才能根本解决上面所陈述的这些问题。

2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的定义,矿区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和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矿区内的各种资源,使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环境优化型的新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技术来实现。

煤炭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不仅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不仅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剧下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3.1 不同开采阶段的战略模式

(1)新建矿区实行业主赎权模式。矿产资源所有者将一定井田范围内的探矿权和采矿权通过招标有偿出让,并与获得采矿权的业主签订承租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订立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对于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井田开采,必须规定业主同步保护和修复治理的责任义务。实行“业主赎权”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矿产资源管理的行为中来,有利于规范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对矿产资源及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行“业主赎权”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矿产资源的科学评价。

(2)在采矿区实行制定环境标准,依靠科技进步,采、治、监并行的模式。在采矿区的开采布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为实现“绿色矿区”的目标,应在减少环境损害方面下功夫。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在采矿区制定出环境保护的标准,使企业的生产计划按环境标准要求制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条带开采、离层带注浆、复垦、无矸石山开采、瓦斯与煤同采等新技术,尽可能减少环境损害。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实行“采、治、监并行”的开发模式,使企业在生产收益与环境补偿的平衡点上运行,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要延伸以煤为主的产业链,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煤矿进入衰退期时,有替代的新兴产业。

(3)衰退矿区实行政府主导、重建环境的模式。对于已进入衰退期的矿区和报废矿井,一方面积极寻找接替资源和发展非煤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做好矿区的重建工作。科研和司法部门必须建立起对矿区环境损害的评估制度,划分矿区损害的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整套环境修复、整治和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为各级政府制定报废矿区环境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这个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也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特点。

3.2 不同宏观分类矿区的开采战略模式

(1)人文型矿区实行绿色开采战略模式。人文型矿区是指矿区具有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和文化条件,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针对人文型矿区的基本特征,以煤炭资源开发开采为主导的矿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绿色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充分考虑矿区地缘(包含地理及相邻关系)、经济和生态环境等[1]

因素,把资源开采全过程形成的熵增负面影响控制在矿区发展具有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同时,使矿区各子系统在资源开采—环境保护—矿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平衡架构下高效协调运行。

(2)生态型矿区实行生态开采战略模式。生态型矿区也可称自然型矿区,是指矿区仅具有人类居住的基本条件,但难以形成极化集聚效应,使矿区成长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对于生态型矿区应推行生态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重点考虑开采前和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的一致性。

(3)索取型矿区实行一次性开采战略模式。索取型矿区是指矿区处于人类无法长期居住的区域,如沙漠、高原、高寒、高热、山区等,这些矿区完成采矿使命后即撤走人员,因此,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水平实施基准只能选择不可发展类。对于索取型矿区应推行一次性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地回收矿物资源,同时尽可能少地给矿区及其周边造成环境灾害。

4矿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

矿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必然为矿区内环境保护、社区

[2]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资金积累,这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托和保证。

4.1 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组建和培育大型或特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是融转机建制、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壮大矿区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4.2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优化矿区产业产品结构,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炭深加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多种经营方向转变。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并逐步延伸产业链。这是实行渐进替代型多元化发展模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持矿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也是矿区经济由产品经营走上资产经营轨

[3]道,从煤炭行业向非煤行业渗透发展的有效方法。

4.3 依靠智力支持,永续经济增长动力

煤炭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科技发展和应用为主导的智力支持系统,具体体现在职工文化教育素质、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三个层面上。其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又成为推动矿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内核。

4.4 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以自己的优势或可能拥有的优势去打开相应的最有利于优势的发挥,最能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那部分市场。为此,要建立灵活、高效的企业营销组织,造就一支懂专业技术、懂经营核算、懂法律法规、通营销技巧的销售队伍,选择安全、畅通、快捷的营销渠道和制定灵活有效的销售政策。

4.5 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矿区经济的增长依托矿区内煤炭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而煤炭企业实力的增强离不开资本经营和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资本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手段。如果没有资本的大规模、高效率

运作,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炭企业集团是不可能的。煤炭企业的资本经营有实业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无形资本经营等多种形式。煤炭企业资本经营水平的提高,依靠企业决策层和专业人才的正确运筹,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相结合。

加入WTO 使我国的企业置身于一个完全开放、统一的全球市场体系下,外国企业和资本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对我国市场的进入,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已经跨越国界延伸到世界市场。因此,煤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成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能够利用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在巩固煤炭出口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到境外投资建矿、办厂和劳动力输出,以及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姜福兴、耿殿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矿区”模式.科技导报,2002 ,2 2王家诚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1).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年版

3范维唐等.关于实施3 项重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思考和建议.科技导报,2002 ,3 4潘伟尔.2001 年煤炭经济运行评析, 2002 , 07 , 12

http :/ /

篇8: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牛,人们常把它比作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象征。在“最为困难”的牛年,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牛劲、牛气,使经济增长取得了“极其不易”的8.7%的成绩。而虎,又是勇猛威武的象征。我们坚信,在即将到来的虎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定虎虎有生气,以其勇猛威武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关系作为。虎年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工作总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指导思想,具体说,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思路理不清,发展模式老道,工作就形不成合力,效益就不会提高,就容易打乱仗。而要理清发展思路,首要的是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真正学懂吃透,这是我们分析判断形势和制定发展规划的依据,也可以说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再者就是把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实际弄清摸透,这样,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才有亲和力、执行力和有效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一起来,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回升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过程。概括地说,就是着力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上下功夫,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上下功夫。

上一篇:考前必背翻译句子下一篇:邀请函模板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