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2024-06-25

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通用8篇)

篇1: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照相术传入中国是在()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初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到了19世纪晚期,照相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答案:C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________》,它揭开了中国________事业的序幕。2.解析:历史学习中要重视教材中涉及到的“最早”“第一”的内容,这往往是我们记忆的重点知识。

答案:定军山 电影

3.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在预习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民国成立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 A.上海B.北京C.广州D.南京

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答案:A 2.右图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剧照,它拍摄于()

A.1896年 B.1900年 C.1905年 D.1911年

解析: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旨在考查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史。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答案:C 3.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B.新文化运动爆发后 C.戊戌变法爆发后D.辛亥革命爆发后

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运动兴起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答案:D 4.规定废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 C.南京临时政府D.北洋军阀政府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答案:C 5.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应是() A.长袍

B.西服 C.中山装 D.旗袍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排除D项,因为这是女装。清末民初,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据此可知B项正确。而长袍是清朝时期的服装;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答案:B 6.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蕴意来解答。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参考答案:(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快乐时光

三弟危险

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去相面。相士对刘备说:“先生是白脸,心也是白的,纯净清白,好!”刘备听后很高兴。

相士又对关羽说:“将军红脸,心也是赤的,赤心为你主,好!”关羽自然也很“受用”。这时,刘备拉住黑脸的张飞说:“三弟危险,不看也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A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难夫难妻》

解析: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而《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答案:A 3.1920年,在各大城市流行的男式服装有() ①长袍 ②西装 ③马褂 ④中山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20年”可断定这是辛亥革命后,而长袍是辛亥革命前的服装,据此排除有①的选项,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马褂是清朝的官服,故又排除B项。因此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4.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不平等的是() A.剪发辫B.易服饰C.改称呼D.禁缠足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6.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称呼。 答案:C 7.右图是《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图》,请完成:

(1)长辫是在_______入关以后强令百姓留起来的,它成为_______子民的象征,也成为_______人嘲笑的对象。(2)右图中的这一现象应发生在_______革命爆发后,当时_______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解析:此题考查了发辫的变化,解答时注意结合辫子的发展史来回答。 答案:(1)清军 清朝 外国(2)辛亥 孙中山 8.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 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篇2: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思路解析: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意义的著名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其影响深远,举世闻名。 答案:李冰 都江堰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①二王庙 ②分水鱼嘴 ③石人水尺 ④飞沙堰 ⑤宝瓶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思路解析: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组成部分,二王庙是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石人水尺是用来观测内江水量的。 答案:D

3.湖北随县出土了我国战国青铜曾侯_________。这些乐器的大量出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_________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乐器,体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乙编钟 音乐文化

4.下列关于战国时编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是商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B.编钟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几件铜钟的组合

C.编钟的规模一般有三件一组,十几件一组甚至几十件一组

D.有的铜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由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几件铜钟组成,分不同的乐音和音区。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的工程是() A.分水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二王庙

思路解析: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宝瓶口将内江之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二王庙并不是水利建筑。 答案:C

2.“天府之国”是在今天的() A.广东 B.四川

C.湖南 D.云南

思路解析: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答案:B 3.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 A.青城山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随县编钟

思路解析:2000年,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B

4.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音乐是() A.韶乐 B.钟鼓之乐 C.祭祀礼乐 D.唐乐

思路解析: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有一种双音钟分侧鼓音和正鼓音,唐乐很明显不是战国时流行的,祭祀礼乐是钟鼓之乐的一部分。 答案:B

5.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编钟,出土的省份是() A.湖南 B.湖北 C.陕西

D.四川

思路解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共65件,编成8组。表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答案:B

6.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的历史年代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思路解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共65件,编成8组。 答案:C 

快乐时光

某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问题讨论课。在一个教室里,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要消除家长与学生不和的现象,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同学大胆地站起来,对老师说:“最好的办法是:您在我的学习成绩单上全填上5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 A.楚国 B.赵国

C.秦国 D.蜀国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答案:C

2.都江堰中水利工程中使江水分流的工程是() A.分水鱼嘴 B.分洪区 C.内江

D.宝瓶口 思路解析:“宝瓶口”这一人工通道,将内将之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内江并不是都江堰的工程。 答案:A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反映的是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

思路解析:从题干中“水旱”“无荒年”可判断与农业生产有关,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答案:B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改变了以前经常有水患的问题。 答案:A

5.读下列材料:

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华大地上修建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按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江水流量,合理控制,利用自然资源,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千多年前,李冰有这样高超的设计和施工安排,不能不令人赞叹!

请完成下列问题:

谈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思路解析:结合材料提供的线索,再根据有关都江堰的各种资料,综合分析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功能及其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是一座综合型、生态型水利枢纽。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6.阅读下列故事:

编钟的历史

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被称为“歌钟”。它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3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5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了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65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出两套2 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转为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是什么?(2)从编钟的发展史中,你得到哪些感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结合材料,综合分析评价编钟兴盛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提示: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技术的发展和周礼的盛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

篇3:档案工作应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一、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档案工作必须同步发展

首先, 符合扩大档案资料的收藏和管理范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 档案室不仅要接收和管理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料, 还要接收和管理多种新型载体的档案。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范围的扩大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其次, 符合档案信息利用多元化的需求。现今被社会公众广泛利用的档案, 不仅有文书档案, 还有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以及从档案原件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档案信息。这种档案信息多元化需求的大潮, 已经开始冲击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 要求档案部门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够使用户快捷、方便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再次, 符合档案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需求。从目前利用者对档案服务方式的需求看, 其除要求档案部门能够提供传统的档案原件阅览外, 还能够提供不同载体档案的修复、保护、复制服务以及参考咨询、信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在这种需求已形成较高呼声的情况下, 档案部门如果一味地因循守旧, 必然会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档案工作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二、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发展所需遵循的原则

1. 坚持推动档案管理原则。

档案工作要想与社会同步发展, 必须加强档案基础工作。单以整理环节为例, 档案整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能够反映档案整理现状, 人们通过具体的档案整理实践集中反映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和档案整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以档案有序整理为基础, 把便于检索、方便利用作为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前提与条件。

2. 坚持推动档案利用原则。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其目的是满足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 将档案信息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 即创新工作要为档案利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发展档案事业。

通过两者的互补互促, 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实现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三、保证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需强化的方面

1. 思想观念方面。

任何工作的跨越发展, 都必须有一个超前的思想观念作前导, 档案工作的建立、发展、壮大, 离不开观念创新这个推动力。在当今社会, 档案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 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唯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胆试, 大胆闯, 才能在探索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2. 基础管理方面。

基础管理包括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开发利用等环节, 各环节间有着一整套紧密相联的工作流程, 每一环节的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档案载体已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 加大了基础管理的难度。例如, 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 具有更方便、准确、高效的优势, 但在收集、鉴定、使用、保管、保密和安全等诸多方面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为此, 我国档案部门为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从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 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兼顾了计算机管理和手工管理两种方式。

3. 工作机制方面。

档案工作要与社会发展同步, 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证。工作机制的创新, 就是要克服和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程序用于指导和规范档案工作, 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以严明岗位纪律、提高工作实效,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就是要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找准主攻方向, 抓住工作重点, 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为解决社会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提供有效服务;就是要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 通过工作机制的创新, 带动、提高档案工作的工作实效和服务水平。

4. 人才素质方面。

应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档案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能力体系。一要有敬业精神。档案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平凡的工作, 需要档案工作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能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二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为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 使思想灵活敏锐, 进而迸发出创新灵感的火花。如果档案工作人员知识贫乏、经验不足,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熟视无睹, 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工作上就更谈不上会有改进和创新。三要有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准确地把握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自身发展的新情况和所处的新环境, 学习、总结一切创造性的先进做法和成果, 用求实创新的精神, 把握规律, 勇于探索和实践, 有效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篇4:数学教学与说话训练同步

【关键词】数学;教学;说话;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26-02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的机会就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回家后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教材改革的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说话的训练,通过说话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答案,而对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并不太注意。这样做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检测,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数学学科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该从培养“三个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有责任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要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题中。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说话训练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呢?

4.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除了钻研教材,备好课,还要备情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乐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我做过调查,在数学课上,有说的欲望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但什么时候都渴望得到说的机会的,仅占极少数。其中,当有成功把握就愿意说,觉得没有把握就害怕说的占绝大部分。可见心理因素是说话的拦路虎。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

篇5: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对西周时分封制作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受封者有义务服从周王的统治,治理诸侯国

B. 密切了西周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对全国的统治 C.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D. 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3.你认为在夏商西周时社会地位最低等的阶层是()

A.卿大夫

B.士

C.平民

D.奴隶

4.《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

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

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史书《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A.祭祀与发展农业

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

D.祭祀与打仗 6.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⑤平民

⑥奴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二、填空题

7.夏商西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活动的主要少数民族有、、、等,对中央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

8.周初共分封

国,其中同姓诸侯有

国,占据了富庶地区、战略重地和交通要冲。

9.西周实行依据

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

维度B 能力提高

三、填图题

10.下图为“夏商西周等级示意图”,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你知道当时各阶级阶层分别是哪些人吗?把每一等级的身份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四、动脑筋

11.考古新发现----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里陪葬的人有300人,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二 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①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夏商西周时的什么事实?

②你知道当时奴隶怎样的生活处境吗?

12.西周统治者是怎样统治国家和人民的?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怎样治理整个国家?

维度C 探究应用

五、我看历史 13.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祭祀,是把酒、牺牲、稻黍和玉帛等物品奉献给崇拜对象,以祈求神灵保佑、降福免灾的一种仪式。早期祭祀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灵为主。周朝发展成维护政治统治的、严密的宗庙祭祀制度。其中,祭祀社稷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祭祀祖先则成为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强化血亲意识和增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材料二:礼的原义是祭祀祖先、天神的仪典。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问题:

① 你知道古代社会里是怎样规定尊卑等级身份的?

②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礼仪规范?

篇6: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5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了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后汉书》

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诗歌B.散文C.词D.戏曲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辛弃疾 ④陆游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纪传体B.都属于编年体C.都是断代史D.都是通史

5、下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

A、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B、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

艺术。

C、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D、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摘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

①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②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周郎是指谁?

③这首词怀念了古代哪一历史事件?④这首词,你朗读后感受到什么?

2、问答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

三、课堂延伸

宋词知多少!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蝶恋花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家教电话:010—6256125

5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2、李清照的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3、辛弃疾的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课堂训练

1、B

2、C

3、B

4、D5、D

提示:

1提示:见书P862提示:唐诗宋词元曲3提示:见书P87-88

4提示:编年体纪传体通史5提示:以叙事为主

二、课堂回顾

1.材料题

答:①苏拭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②魏、蜀、吴;周瑜③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大军。④“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豪迈奔放。

2.问答题

答: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司马迁写了《史记》。《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

三、课堂延伸

1、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老夫聊发少年狂 射天狼

把酒问青天 高处不胜寒 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7: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2.下列的描述中,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A.参战兵力多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C.交战区域广 D.持续时间长

3.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 B.推行重农抑商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广牛耕生产

5.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与战国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6.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A.霸主出现更多,更替更频繁 B.周天子的地位有所提高 C.诸侯国的数目不断增加 D.战争更为频繁惨烈

7.“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A.变法的背景 B.变法的领导人 C.变法的内容 D.变法的影响

8.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2)战国中期以后,在“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中,先后崛起的是哪几个 2 国家?

(3)根据“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说说商鞅变法带给你的启示。

【读经典著作,析变法举措】

材料二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4)分析材料二,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游中华大地,赞祖先智慧】

材料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 名录。

(5)都江堰是哪一年由谁主持修建的?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由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故选择B项。

2.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排除A、C、D三项。“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故选择B项。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治世不一道”,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便国不法古”,是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治理天下 4 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商鞅用这句话来对付那些墨守成规、反对变法的旧贵族,故选择C项。

4.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措施。A、B、D三项都属于经济上的措施,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排除这三项。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而土地私有是封建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选择C项。

5.C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择C项。

6.D解析: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排除A、C两项;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排除B项。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故选择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商君”即商鞅,是变法的领导人;“决裂阡陌”等是变法的内容;“秦无敌于天下”是变法的影响,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择A项。

篇8:历史与社会同步训练

一、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努力建成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

小康社会短板归根到底还是发展问题,经济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条件。广西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平稳较快发展速度。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动力,创新驱动添活力,改革激发新活力,转型升级增效益。

(一)突出创新驱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这是广西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因此,要把创新驱动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建设创新型广西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驱动创新发展动力。努力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使创新成果转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内在活力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在激活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上下功夫,在鼓励民间投资上下功夫;在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及时作出安排。这一系列的改革,必须从综合配套入手,广西要利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宁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等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摆在更突出位置,既做大产业规模,又做优产业结构,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改造提升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下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生物农药、海洋产业、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结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广西第三产业比重,加快结构转变,这是广西的薄弱点,也是广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型业态,抓好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最大内需

坚持以人为本,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城镇化发展中问题,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迁移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大力进行城镇的产业化建设,以产业带动城镇人口的有效增加,让农民既可以“进得来”城市,也可以在城市“立得稳”、“过得好”;继续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各地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步伐,提升规划建设水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新支撑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张、功能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也是推动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和优化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等系列重大战略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和互联互通水平,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投资吸引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交通运输对广西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和对外联络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打造面向连接东盟和国内重要区域、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高效综合交通体系。

二、加快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努力建成更加普惠的全面小康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

(一)以着力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

持续增加财政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职责。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各类福利制度之间的衔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制定出台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鼓励发展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养老结合,扶持中医药和壮瑶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二)努力增加居民工资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着力健全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广西目前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200元,排名比较靠后。全面落实国家《最低工资规定》的要求,尽快提高广西的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经营性收入加快增长,继续实施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增收入的倍增效应。优先扶持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要在税收、财政补贴、场地安排、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改善企业的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大本地非农务工的指导,鼓励指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直接融资领域,鼓励个人投资多种理财产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三)以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自治区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扶贫成本极高的贫困群众,要尽早实施搬迁脱贫。要加强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帮助贫困地区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啃下脱贫致富这块硬骨头,确保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掉队。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

(四)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目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于“看”。既要看到差距,又要看到潜力,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政策为保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把各项工作措施部署到位,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满意。特别是优质、高效农业,离不开农民增收、素质提高、发展理念转变。因此,必须倾力推进科技兴农,知识富农,理念强农。这样“看老乡”,我们的新农村就不只是希望的田野,更是民富的乐园。

三、以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为契机,努力建成更加美丽的全面小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严峻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以主体功能落实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是增强广西及各市(县、区)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规范开发秩序,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集约、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落实和推进主体功能区差异化考核机制。根据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件精神和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推进林业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严格划定生态红线,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控,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保护必须抓紧不松劲,实现广西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二)坚决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生之痛,要铁腕治理。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至0.65吨标准煤/万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至2.5吨/万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要严格环保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提高群众对环境改善的感受度。

(三)进一步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严峻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进耕地和水资源管理、生态红线管理、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制度建设。强化价格引导和税费调节,建立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排放排污权交易等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财税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

(四)打造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对建筑、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有序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特色经济。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生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建设。

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努力建成更加幸福的全面小康

(一)促进群众喜爱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培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150元。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书画、演艺戏剧等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文艺作品。

(二)打造一批具有壮乡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是着力打造壮乡风格的文化产业品牌。在文化景观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着力打造像桂林山水式样的文化旅游品牌;在人文风情资源浓厚的地方,着力打造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歌节和瑶族盘王节等式样的民俗文化品牌;在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方,着力打造像靖西绣球式样的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等;二是加大对特色文化的开发整合力度。运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促进广西特色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业、演艺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发展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和产业链长、产品链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三是推进广西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布局。突出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文化、开放文化,桂西经济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西江经济带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的特点,依托南宁、桂林、柳州、百色和北海等中心文化城市,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的具有壮乡风格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此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创意文化与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打造像“印象·刘三姐”式样的民族文化创意品牌。

(三)着力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

以大项目带动形成大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基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支撑和城市竞争力。加快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节庆、影视广告、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出版印刷、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降低文化消费门槛,使文化消费覆盖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

五、建立健全协调以及监督考核机制,努力建成更加规范的全面小康

(一)建立分类指导机制指导各地工作

建议参照国家做法,根据广西各地经济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和全面小康进程等实际情况,建议将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板块进行差异化统计监测。与此相结合,应加强对若干个区域板块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明确各自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把全面小康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起来,把对区域和县区的指导统一起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责任更好地对接区域板块、对接县区,更好地调动县区的积极性。

(二)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动态跟踪广西和各市(县、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认真分析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各市总体进展情况,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跟踪监测力度,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同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相统一、可行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考评体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施综合考评。

(三)建立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特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促进全体党员干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和带头人。鼓励工商企业等自觉参与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引导和支持各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同步小康创建活动。

此外,广西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给广西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时期,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重大机遇,切实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平台,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合作开放新格局,着力构建面向东盟、对接港澳,多元发展、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一是着力提升打造合作平台。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加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总体设计,加快建设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二是着力加快互联互通。继续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建设,完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三是着力参与和推进次区域合作。大力推进泛北部湾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大湄公河、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全面拓展与东盟的“海路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广西日报,2015-12-07.

[3]刘国良,胡远志.决战决胜“十三五”克难攻坚再向前[J].新湘评论,2016,(1).

[4]时江涛.工业化驱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姚庄镇为例[J].上海经济,2015,(12).

[5]庞丽萍.广西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的思考[J].广西经济,2015,(11).

[6]杨会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J].新湘评论,2010,(11).

[7]夏宝龙.推动“两富”“两美”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

上一篇:16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毕业论文演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