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26

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篇1: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

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5 22:31: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XX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富裕县,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富,财政穷”成了对XX的形象概括。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全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本文想就此问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谈点粗浅认识。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

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

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1.03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22%,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5.12%。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0.11%,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1.7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44.53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篇3: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2年底, 全县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8亿元, 农机总动力达到32.4万千瓦, 大中小型拖拉机达到1.92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56台, 配套农机具6.8万部, 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4;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75台。老乡镇每1户拥有一台拖拉机, 户均拥有4台 (件) 配套农机具。6个移民乡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2000台 (件) , 户均拥有农业机械1台 (件) , 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户只占到移民户数的25%。全县农机总作业量达到330万公顷, 农业生产耕、耙、播、铺膜、收割、打碾、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蜜瓜、葡萄、枸杞开沟和甘草采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田间井灌、植保以及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针对移民群众的实际情况, 省市县农机部门加大对移民乡镇的扶持力度, 2008年~2012年, 共投入6个移民乡农机购置补贴惠农资金850万元, 占全县农机购置补贴惠农资金总额的35%。补贴大中小型拖拉机280台, 其中小型拖拉机240台, 补贴各类配套农机具1590台 (件) , 补贴温室大棚卷帘机180台 (套) , 惠及农户1955户, 拉动农机户投资2100万元。

目前, 在移民乡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㈠移民的经济收入低迁入移民均来自我省中东部贫困地区, 迁入时绝大多数移民生活极其困难, 改造土地缺乏投入, 新建移民乡农户耕种的土地产粮1500公斤/公顷左右, 土地投入明显大于产出, 致使95%以上的新迁移民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根本无力购买发展生产所需的农机具。

㈡移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移民大多数来自干旱半干旱山区, 文盲人口多, 掌握新技术、接受新技术能力弱, 绝大多数没有使用过农业机械, 对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不熟悉, 操作使用技术知之甚少, 正确使用农业机械难度较大。

㈢移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移民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机械和安全常识培训, 车辆不挂牌照, 人没有驾驶证, 不懂交通规则, 违章驾驶现象比较严重,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㈣移民乡新成立相应的农业机械管理机构还不够健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没有专人管理, 严重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

㈤移民乡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薄弱耕地板结、盐碱化程度严重, 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1.52万公顷, 占移民总耕地的80%, 其中:盐碱地面积1.1万公顷 (重度盐碱地达到0.52万公顷) , 占移民总耕地的58%;板结地面积0.41万公顷, 占移民总耕地的22%。农业机械的严重缺乏, 直接影响到农田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

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严重不足瓜州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广大农户购买农机的热情有增无减,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从目前农户申请购机的情况来看, 每年瓜州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缺口在300万元左右。

㈦省补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瓜州县是一个移民大县, 近年来移民人口达8.2万人, 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 移民群众经济收入低, 生活贫困, 发展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十分缺乏, 急需要购买小四轮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 仅移民这一块, 每年购置小四轮拖拉机的省补资金缺口在300万元左右。

二、对策及建议

㈠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机构, 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目前, 6个移民乡只有腰站子东乡族乡成立了农机站, 其它5个乡的农机站机构还不够健全, 人员配备不齐, 给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新机具推广、农机人员培训带来很大难度。各移民乡农业技术中心必须下设一个农机站, 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开展经常性的农机应季培训,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使移民乡农业机械化尽快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㈡加大农机扶持力度, 增加农机拥有量针对移民群众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的实际, 必须加大对移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农机具购置配套补贴扶持力度。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是调动移民购机积极性的强大动力。移民中农机拥有量少,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一定要向移民乡倾斜, 采取国家补一点、财政扶持一点、移民自筹一点的办法, 帮助移民购置必需的耕、耙、播、收机具, 充分调动移民群众自力更生, 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2012年, 农机部门结合移民群众缺资金、缺机具、缺技术的实际, 为6个移民乡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政策, 投入补贴资金220万元, 为移民群众购置拖拉机等农业机械590台件,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台, 小型拖拉机120台, 播种机、开沟犁、旋耕机等各种配套机具380台 (件) , 惠及农户495户, 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充分利用省上把瓜州县列为重点扶贫参照县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有利机遇, 积极向上争取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土壤盐碱地改良等推广项目, 率先在移民乡实施, 加快土地改良步伐, 从土地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动员和组织全县各级组织、各帮扶包抓单位、县内知名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移民购置机具, 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发展农业生产。四是积极争取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帮扶活动在瓜州县移民乡举办, 争取市直部门的支持和援助, 为移民解决机具紧缺的问题。五是加大县财政对农机的支持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 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 进一步改善移民乡农机装备结构, 提升农机装备档次, 减轻劳动强度。六是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移民群众的帮扶力度, 采取联户担保、亲朋好友担保、实物担保等灵活多样的办法, 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 帮助移民发展农机, 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力争通过3年~5年的艰苦努力, 使移民乡平均每0.5户拥有一台拖拉机, 每一户平均拥有2台配套农机具。

㈢加强农机科技培训, 提高移民技术水平一是抓好配套机具应季培训。移民对农机具缺乏了解、掌握不够, 要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 重点围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发展, 农机和农艺相结合, 开展耕、耙、播、收等配套机具适用技术培训, 熟练操作机具, 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 促进科学种田, 科学养畜。二是抓好农机动力机械技术培训。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为移民群众讲解拖拉机、电动机、多功能微耕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动力机械构造原理、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移民群众尽快掌握最基本的农业机械技术,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三是抓好农机维修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 采取校企联培、用人基地和单位联培、委培、举办短期专项对口培训班等方式, 在移民乡开展电焊、农机加工、机具维修等技术培训, 让移民群众掌握2门~3门实用技术,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㈣因地制宜推广新机具, 为移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产工具,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移民群众对农机的认知程度低, 在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过程中, 必须紧密结合移民乡实际, 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机具就推广什么机具, 移民需要什么技术就讲授什么技术, 把推广使用新机具、新技术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增加移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要根据不同农时季节, 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 实地操作, 手把手教会农民怎么用。同时农机推广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县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集中财力物力推广适用的农机具,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

㈤加大农机安全宣传, 提高移民安全生产意识一是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安全宣传栏、应季培训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向移民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章处罚规定》、《农机事故处理规定》等农机安全法律法规, 散发农机安全宣传资料, 播放典型事故案例,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教育农机户遵章守法, 增强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意 (下接第64页) (上接第61页) 识。二是要加强移民乡学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农机部门每年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移民乡村小学, 在寒假和暑假开学后, 给学生上安全教育课, 用典型案例教育学生遵守安全规则, 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要教育学生家长严禁用拖拉机接送学生。三是要加强田检路查。在“三春”、“三夏”、“三秋”大忙季节,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讲解机具操作技术和安全使用常识, 按操作规程使用农业机械。要深入乡村道路, 检查无证驾驶、客货混装等违章行为, 合法经营农业机械。四是定期进行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检审验工作。切实履行农机安全监理的社会管理职能, 不断拓宽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真正赢得农机手的理解和支持, 为农机户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五是要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 密切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全力抓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着力构建和谐农机, 确保各类农业机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㈥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农机综合效益针对移民经济条件差的实际, 现阶段让所有移民购买农机也不现实, 并且也不划算, 必须综合利用全县农机资源来推动移民乡农机化进程。一是要大力推广跨乡作业模式。采取新老乡镇互助的办法, 充分利用老乡镇机具过剩的实际, 动员一部分有机户到移民乡镇服务, 有效解决有机户有钱挣, 无机户有机用的问题。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机大户。积极争取农机大户扶持资金, 帮助经济条件好的农户购买大中小型农业机械, 将一家一户经营农机变为农机大户经营农机, 这样既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 也解决了无机户的实际困难。三是要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机大户组织起来,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以资产联结为纽带, 以股份为收入结算依据, 以理事会为管理模式, 以章程和规章制度为约束机制, 规范运行, 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按照“诚信、互利”的宗旨, 签订协议, 明确作业时间、收费标准、质量要求, 严格按协议为周边没有农机的移民群众提供机耕、机耙、机种、机收等有偿服务, 将农业机械由自购自用、自我服务为主的小生产经营转变为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营方式, 从而加快农机服务的市场化步伐, 提高农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腾出更多的劳动力通过劳务输转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增加移民群众收入。

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瓜州县农业机械化发展, 不仅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也是缩小城乡差距, 发展“三农”的重要条件, 对于巩固发展瓜州县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4: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调查思考

郴州市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全市共有8474家中小企业。2011年以来,在稳健货币政策大环境下,基层央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11年上半年,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达到了71.18%,比上年同期上升13.7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52.05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9%。

一、郴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信贷融资力度不断增大。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快速增长。2011年6月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48.54亿元,比年初增加28.12亿元,增幅为17.63%,快于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速6.97个百分点,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4.17%,比年初提高6.62个百分点。二是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大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1-6月,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71.18%,同比增长13.74 个百分点。同时,在人行的抽样调查中,企业也反映当前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程度较上年提高,11家调查企业中,有6家在2010年下半年以来发生过贷款业务,在贷款笔数满足率上,全部满足的企业有3家,满足50-80%的有2家,满足20-40%的1家。

(二)融资环境不断优化。一是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1年6月末,全市3409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375户企业获得银行授信意向,288户企业获得57亿元银行信贷支持;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3万户,累计对32万农户发放183.75亿元。二是担保体系有效健全。上半年全市9家担保公司累计发生担保业务339笔,累计担保金额8.79亿元,同比增长35.65%。其中,1-6月累计为中小企业办理抵押担保业务 6.71亿元。三是融资主体不断发展。2010年以来,全市共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村镇银行2家,设立小额贷款公司8家。1-6月,上述14家机构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2.52亿元。

(三)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一是中小企业信贷创新不断深入,信贷产品不断丰富。2011年以来,郴州市各金融机构加强市场需求分析,不断细化信贷产品品种,改进或新推出了订单融资贷款、库存商品抵押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电子化循环贷款、助业易贷、国内信用证贷款和保理业务等信贷品种,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大力推进私募股权融资,以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1年4 月6 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截至6月末,已实现私募股权基金融资达11.3亿元。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受通胀影响经营成本激增,企业融资需求加大。2011年以来,我国CPI高位运行,企业原材料、水、电费以及劳动力等价格猛涨,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资金压力陡增。一是原材料普涨。据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生产所需无烟煤、焦碳等基本原料成本分别由去年同期的450元、1560元每吨上涨为目前的1780元、1870元以上,上涨幅度分别为295.5 %和20%。调查企业桂阳杰鹏金牧发展有限公司反映,该企业生产主要原材料次氧化锌2010年6月份购进价2960元/吨,目前价格为7850元/吨,涨幅165%;宜章凯威服装有限公司每件衣服面料成本上涨50%;马仰铅锡冶炼有限公司主要原材料白银价格由2010年同期的3300万元每吨左右,上涨至目前的7000万元每吨,涨幅112%。同时,原材料的上涨,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前述马仰铅锡反映,目前,企业每采购一吨白银原材料较去年同期增加财务费用近30万元。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调查企业均反映,目前的劳动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20%以上,马仰铅锡冶炼有限公司则反映,该企业2011年每生产1吨白银需要工人工资72.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41万元,增长42.1%。

(二)融资方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展。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显单一,银行贷款(包括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企业自有资金、民间借贷仍是企业融资主要方式,11户调查样本企业中,只有1个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融资。据了解,到目前止,郴州市尚未有中小企业使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融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或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等进行融资。

(三)融资成本大幅上扬,企业经营压力增大。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四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在利率定价上对中小企业也相对执行了较高浮动,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显示,今年来,6家发生过贷款业务的样本企业中,利率下浮没有,维持不变的仅1 家,另5家上浮幅度均在30%以上,其中上浮50%以上的有2 家。11户样本企业中有民间借贷的5家,民间融资额占企业总融资比重最高的达28%,利率多在月10%以上,最高的达月20%。另据人行民间借贷监测反映,上半年,监测企业6个月以下期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26.4%,高于去年同期6.47个百分点。

(四)缺乏有效抵押,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难。由于目前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未有效建立,加上广大中小企业普遍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和抵押,受信贷管理制度约束,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度较大。如永兴中南三泰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现有水田3273亩、山地3000亩,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购置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公司急需发展资金1500余万元,因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资产,贷款需求很难满足。

三、相关建议

在通胀预期管理背景下,为减轻政策的叠加效应可能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影响,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一)适当下放中小企业贷款权限,给予地市分行或部分支行一定的产品创新权限,并进一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流程,提高贷款效率。

(二)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拓宽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开展专利权、机器设备、大型农机具抵押等信贷产品创新,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

(三)放宽企业债务融资条件,让部分发展前景好、业绩突出的中小企业借助债务融资途径实现低成本融资。

篇5: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富裕县,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富,财政穷”成了对的形象概括。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全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本文想就此问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谈点粗浅认识。

一、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

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

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变等优惠政策,让干部放心地、大胆地在民营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创造高效优质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下大气力遏制“三乱”行为,完善并加强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检查要严格实行纠风部门审核和税费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重复检查、无章违规检查和对同一问题

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现象;要大力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获誉、失信失利”的信用观念,努力打造“诚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5、对劳务输出工作赋予新的职能,在大批劳务输出人员中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善于经营、有创新精神的有为青年,迅速将他们培植并成长为本地的企业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强化服务中,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形成特色,输出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赚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受市场的洗礼,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返哺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大力培养文化素质高、有能力、善于研究经济的学习型、专业型、务实型的年轻优秀干部。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储备、推选后备干部的标准也应该调整,重点培养懂经济、懂工业的年轻干部,迅速在全县

形成层层抓企业建设、促经济发展的专家型领导干部群体,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篇6: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XX县广播电视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文化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加快发展县广播电视业的调查与思考。

一、广播电视业发展现状

1、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我县50个乡镇均建起广播电视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电视入户率达34.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光纤电视工程已架设光纤传输网260多杆公里,联网38个乡镇,发展光纤电视用户4.5万户;开通了互动点歌、图文信息、海外加扰电视在内的36个电视频道;率先在全省市县中启用计算机可寻址用户收费管理系统。

2、行业管理逐步规范。2000年8月,我县按照“行政手段整合、市场机制运行、企业方式管理”原则,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改过去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为“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组建了县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将乡镇广播电视站划入网络公司,成立片区分公司。公司组建,意味着全县城乡广电网络的有效整合,具备了做强做大广电产业的先决条件。

3、新闻宣传导向有力。我县广播电视台开设的《XX新闻》、《经济百业窗》、《记者视线》等专题、专栏节目,立足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务,高扬时代主旋律,确保了政治“喉舌”功能的充分发挥。该台采制的《大山有个菌种王》、《不寻常的记事本》、《今日高云山》、《高云山的的儿子》等广播电视节目(稿)先后荣获国家级奖;协助省电视台拍摄的《深山船家》获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2005年有7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市政府一等奖,3件作品获省政府奖。其中《目击》、《患难情深》两件电视作品获省政府一等奖,在全省开创了自1980年来一个县级台同时获得省政府两个电视一等奖的新纪录。

二、广播电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改革亟待突破。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我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站采取“乡镇与县级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应尽量以乡镇管理为主”原则,将其合并到乡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造成“谁都管、谁又都管不到”的局面。各乡镇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对广电部门不愿上划,县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却要完全执行行业改革精神,致使目前乡镇广电体制改革处于举步难艰的两难境地。

2、网络发展不平衡。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建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由于当时缺乏资金、技术等,网络质量不高,加之有线电视技术更新换代快,各乡镇因资金缺乏无力对其进行技术改造,致使乡镇网络质量提高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二是2001年实施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工程来,目前仅联网38个乡镇。

3、产业经营理念不强。我县广播电视业这几年发展较快,收入(主要以广告为主)也在增加。生存压力可能不大,但发展压力巨大,尤其是发展资金十分匮乏,调查报告《对加快发展县广播电视业的调查与思考》。然而将广播电视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理念不强,没有很好地看到这一产业能创造利润,贡献税收,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倘若广告业一旦受到冲击,在目前收入模式较单一的情况下,潜在的危机将转化为现实的崩溃。

4、节目总体质量不高。我县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专用频道因时间多、容量大,栏目堆砌、节目拼凑现象时有发生。一是节目制作带有盲目性。节目做得平平淡淡,一般性报道多,深度报道少;许多节目播出一、二次后就入库,利用率低。二是栏目缺乏个性。栏目形象、节目定位以及主持人风格等千篇一律,没有就栏目、节目、主持人本身形成特色。

三、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业的对策措施

1、规范县乡行业管理体制。为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原有资产和资源,实现全县广播电视系统“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广电分公司可以采取“成熟一个、收回一个”的办法,即光纤联到哪个乡镇便将乡镇广电分公司收归县广电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对收回的分公司严格按公司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有债务由县广电网络公司拟出还债计划,督促各乡镇广电分公司逐步偿还。

2、牢固树立经营广电资源的理念。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正确对待广播电视业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强化“喉舌”功能、确保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的同时,着力把广播电视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办。二要加快光纤网络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全县光纤电视网络一体化传输,与国家、省、市广电网络顺利对接。广播电视要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基本业务向增值业务快速更替,光纤电视网络的形成是基础。三要办好一批喜闻乐见的精品栏目,借助栏目的高收视率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3、完善内部科学管理机制。一要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通过竞争、选择、调整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用事业、成就激励人才,用感情、待遇留住人才,用胆识、魄力雇用人才,用环境、前景吸引人才,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二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要与创收、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和重奖。三要强化成本核算。转变“投入靠政府、花钱找财政”的观念,千方百计降低人力、设备器材、后勤管理的消耗成本,把成本核算单元落实到部门、岗位、栏目和个人,提高各项管理工作水平。

篇7: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日光 荣海燕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4-18

在全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市统计局对全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全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全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我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

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我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

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篇8: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低保”政策的现实困难与艰难选择

(一) 农村“低保”政策的群众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党中央明确指出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稳定持久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同时也指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可以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农村困难群众,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在调查中, 问及“你是否明确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目标与意义时”, 回答基本正确的不到10%, 50%左右的人对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目标与现实意义是“说不清楚”。就是被调查的十个乡镇的部分乡镇干部, 还有近1/3的干部认为农村“低保”政策是一项“德政工程”, 可有可无, 有钱就多搞一点, 没钱就少搞一点甚至不搞, 有近50%的乡镇干部认为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行“主要还是由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 本地经济不行的话就很难认真贯彻到位。由此看来, 于官于民, 在贫困地区对于农村“低保”政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党中央还明确指出农村“低保”制度不同于此前的农村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指的是对特困户进行定期定量生活救助以及临时生活救助, 对农村困难群众给予救助;而农村“低保”政策则是将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常年困难的人口纳入保障范围, 以可以形成解决困难群众“天天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确保贫困群众依法得到救助。然而, 在实践中, 超过60%以上的群众将农村“低保”政策与社会救助划等号, 就是在部分乡镇村干部的宣传贯彻中, 还有干部认为农村“低保”政策就是对以前农村社会救助的规范与完善,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低保”政策, 这使群众对这一政策的认知更加不清, 降低了这一政策执行的质量与效果。

(二) 农村“低保”政策的对象界定难以确切到位

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界定, 不论是在搞试点还是全面铺开以后, 一直是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 对象的界定更加难以准确到位。一是农民收入核准难。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对象, 按政策要求是其收入符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要求, 然而, 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虽然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计算方法, 但由于农民的收入多以实物为主, 由于价值转移的随意性,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准确认定, 在认定过程中, 常出现核定没达标, 而群众自认为远远达到了“低保”的要求的现象。同时, 由于农民实物收入还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以及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其他收入受务工情况的影响, 农民收入呈现动态变化, 难以准确认定, 在实际中经常出现“上半年没达到低保要求而下半年就达到低保要求了”的情况, 到底是该保还是不该保, 操作十分困难。二是配额式的对象界定难以落实。现在各地对农村“低保”的对象普遍采用的比例分配制, 所调查的三个县都是采用配额制, “低保”对象占所有户籍人口的5%。这种名额分配的做法一有上面要求的根据, 二有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 但5%的名额分配让操作相当困难。由于贫困地区普遍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基础差, 困难达到“低保”要求的, 远远高于5%, 如所调查的龙山县二个乡基本达到7.5%, 泸溪县的石榴坪更是达到10%以上, 沅陵县也基本在7%———8%之间, 并且这些贫困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又不太明显, 加之前面所述收入界定的困难, 说不好谁比谁穷。导致了村干部“真是分不下去了”, “没有还好, 一有就起矛盾”的局面出现。三是以户为单位的保障模式使对象界定更复杂。在龙山县华塘乡的华塘村, 村支书说“就是按5%的比例来分, 我们村有37个名额, 按上面要求必须以户为单位, 我们是怎么也分不下去, 按现有户籍人口来分不是大于37就是小于37”。再如沅陵县借母溪乡一六口之家, 家中有一残疾儿, 算上一个病残的话, 达到“低保”要求, 如若不算情况比其他家庭要好, 到底是否该算?凡此种种, 这种与配额相对的以户为单位的保障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

(三) 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程序难以正确归位

作为一项制度来推行的政策, 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有一系列程序, 有申请“低保”的程序、审核发放的程序、及时变动的程序等等。在实际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程序的执行不尽如人意。先看申请程序, 应该是由户主向乡 (镇) 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村民委员会展开调查, 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初步意见, 经乡 (镇) 政府审核, 由县人民政府审批。在这个程序中, 户主提出申请一环没有到位, 因为在前面所述的对象配额与以户为单位的情况下, 哪些户主可以申请不能明确, 现行基本做法是通过召开村委会与召开村委代表会拟定人选, 这不仅使得程度颠倒, 也损害了户主的自主申请权。至于乡镇与县的审核与审批, 多只是走走程序, 上面按要求报上来, 报谁就批谁。整个过程没有体现依程序而行, 没有让群众充分行使权益。可以说现行的是一种带有行政干预性的申请程序。对于审核发放程序, 要求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进行张榜公布, 实行群众监督, 并要求有关部门经常进行抽查、检查。在现实操作中公众评议还落实较好, 但后期管理少有落实。在调查中, 一旦对象确定下来以后, 相关部门除了发放低保金以外, 监督与检查没有及时。据被询问群众反映, 几乎没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管理, 对于抽查与检查还没执行过, 这其中也有今年是刚开始执行的缘故。同时在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包括对象的确定、核准、审批、监督、检查等各个程序环节, 还存在很多人为的干预因素, 有少部分工作人员为自己的亲人“谋利”, 在收入认定时降低收入水平, 纳入“低保”范围;也存在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 难以确保程序执行的公正。

(四) 农村“低保”政策的补偿机制有待适度调整

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行重在补偿的落实。国家明文规定了各地确定“低保”补偿标准的原则, 一要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二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要结合当地物价。作为贫困地区, 落实“低保”补偿标准, 这三个方面的原则很难统筹兼顾, 从现行的标准来看, 湘西州的龙山与泸溪县实行的是分三类的做法, 分为每月25元、20元、15元的标准进行, 沅陵县实行的是人均每月30元的标准, 从这些标准来看, 都低于2006年全国“低保”户领到的低保金月人均33.2元的标准, 湘西州的龙山与泸溪县还低于2007年第一季度月人均27.6元的标准。所调查地区标准的制定, 多侧重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维持困难农民基本生活与物价水平考虑较少。在调查泸溪县浦市镇一农户时, 他们自谑“国家每个月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斤猪肉”, 显然这个标准没有预期到近期的物价上涨。在调查乡镇政府及相关县直部门负责人时, 他们却说, 制定这样的标准, 当地政府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每年财政专项支出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沅陵大合坪乡, 现有人口22000多人, 按要求有1100人享受低保, 全年此项财政支出为396000元, 对于一个农业大乡, 加之县财政也相当困难, 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但还是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中央对投入资金也做了明确规定, 过去是各级地方财政自行筹措农村“低保”的补偿资金, 今年以来则是在各级地方财政负担农村“低保”补偿资金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将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资金补助。政策虽如此, 但大部分资金还得地方自行支出, 据被调查的乡镇反映, 很少有乡镇每年有充足的预算资金来确保补偿资金, 多数的做法是临时抽调资金, 这种体制给农村“低保”的补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这与中央的规定:各级各部门要保证“低保”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人到户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 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管理有待规范加强

中央明确指出现行的农村“低保”政策的管理部门是民政部门。从管理部门的属性来看, 还是符合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救济的本质属性的, 但是, 这种管理部门的设置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由民政部门管理, 很容易使人将农村“低保”与社会救助划等号, 误导群众对政策的认识;二是民政部门职责重在临时性救助, 而不重在制度性、长期性的保障, 将对农村“低保”政策制度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由民政部门管理, 缺乏强制性, 在与县、乡 (镇) 、村进行工作协调时带来一定的困难。是否能改为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或实行双线管理, 还值得探讨。现在农村“低保”的组织管理方式采用的是属地管理, 不论是对象界定, 还是申请等各环节都是以户籍地为标准, 中央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明确政府责任, 实行属地管理”。但是结合城市“低保”来看, 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在城市中生活与生存, 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农民, 按农村标准不符合“低保”标准, 但却多数达到了城市“低保”的标准, 这虽然与当前的农村“低保”政策没有关系, 但是与政策的延续性及全民“低保”制度的推行有着密切相连, 为此, 在制度设计之初应该有长期眼光, 不能为以后的制度建设设置障碍。当前, 对农村“低保”政策的监督管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低保”资金的管理, 中央要求要规范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保证专款专用, 推行通过代理金融机构直接发放“低保”金的办法, 确保各级财政安排的“低保”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户手中。所调查各地基本实行了与金融机构代理发放, 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工作开展较晚, 还没有落实。但是这也有一个现实问题, 贫困地区多为偏远交通不便地方, 而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很少在乡镇设立办事处, 很多地方农民领取一次补偿金得花一整天时间, 有的得花两天, 中途还得住宿一晚, 农民支出成本较大。也有个别地方, 是与农业银行或建设银行进行代理, 领取点多集中在中心乡镇或县城, 农民的获取成本更大, 采取什么样的代理与领取方式, 还有商榷的空间。

完善农村“低保”政策, 促进贫困地区和谐发展

(一) 加大宣传力度, 让“低保”政策深入民心

首先, 作为政策执行者要正确体会“低保”政策的要求与目标。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 正确领会政策的实质内涵, 从大局的眼光入手把握其内在要求、总体目标、运行机制, 不能一知半解, 产生误导。其次, 作为政策宣传者要切实送政策到农户, 服务到家。改变现有的只向村支两委宣传, 甚至只向村支两委主要领导宣传的现状, 要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 让群众面对面的了解政策的实质, 并对政策进行“本地化”的解释。也要经常深入农户送政策, 及时反馈广大群众的质疑,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不能解决、解释的及时向上一级部门反馈, 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执行力。其三, 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政策观。让群众正确理解党中央的政策, 不能由于其他干预因素或心理怨恨来抵制政策, 甚至阻碍政策的传达、执行。总之, 作为政策传达的各级政府、部门与组织要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 树立为农民服务, 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二) 健全运行机制, 让“低保”政策惠及民众

对于农村“低保”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对象界定难、执行程序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现状, 各级政策要结合实际, 逐步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制度基础, 健全“低保”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要更加科学设置“受保”对象界定方案。实施合理的实物价值计算标准, 核准农民收入;实施动态收入核准方法, 随时关注农民收入变化;实施年度对象界定方式, 让真正贫困群众都受到保障。适度提高“低保”对象配额, 针对贫困地区现状, 设定在7%———8%是较为合理的。实行“按户”与“按人头”结合的模式, 使该保障的得到保障。二要适度调整补偿标准。结合所调查的实际情况, 不宜实行分层次的补偿标准, 应该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 既使会导致补偿支出增加, 但可以通过“受保”对象比例的调整进行补充。作为贫困地区补偿标准应该高于本地域其他较富裕地区的标准, 也应与国家水平持平。结合当前贫困地区收入现状, 沅陵县补偿30元/月的做法是可行的。三要进一步健全执行程序。要改变传统的办事规则, 严格按国家的规定程度来执行, 必须走“申请———调查———审核———审批”的程度, 不能越俎代疱, 广泛尊重群众的应有权利。充分发挥群众民主, 进行民主评议, 因为农民知道农民的实际情况。审核要落到实处, 审批要严格把关, 该保的不错过, 不该保的不放过。真正实现“低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目标。

(三) 搞好协调配套, 让“低保”政策实现民本

要让农村“低保”政策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 明确各方职责。其一, 要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在当前明确农村“低保”归口民政部门管理的前提下, 民政部门要与县、乡、村各级政府与组织分清职责, 搞好协调, 不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影响“低保”政策的执行。作为政策直接执行者的乡镇政府, 要及时与民政部门、村支两委、金融机构进行协调,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其二, 要协调好资金的筹措。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 要及时筹措各方资金,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补贴资金, 努力争取县级的补偿款及时划入帐户, 也要积极准备乡级政府负担的部分 (这部分较少, 现一般由县级政府直接负担) 。做到补偿金充裕, 确保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其三, 要协调好项目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低保”与社会救助的关系, 不能因为“低保”的实行而忽视社会救助;要协调好“低保”与扶贫开发的关系, 不能因为扶贫开发的存在而弱化“低保”, 要突出“低保”的重要性;也要处理好“低保”制度建立与其他保障制度的关系, 农村“低保”只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因为“低保”政策的实行而弱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四) 加强监督管理, 让“低保”政策确保民利

针对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要真正让农村“低保”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 必须加强其运行的监督与管理。一要加强组织管理。对当前民政部门主管的现状, 是否可以作一调整, 笔者认为归口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更有利于其制度化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在不能更改管理部门的情况下, 这种由民政部门主管, 而由乡镇政府操作的管理模式也值得商榷, 总之是减少政策执行的中间环节, 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让农民得到实惠。二要适度调整管理模式。在农村“低保”初步实行阶段, 可以严格实行属地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城市“低保”政策的实行, 社会“低保”体系逐步社会化, 可以探索属地管理与居住地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减少政策执行过程的摩擦与降低政策执行的成本。三要适当实行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认定实行动态管理, 农民收入提高超过“低保”标准后及时退出, 农民收入降低到“低保”范围后及时进入, 即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进退机制”。四要加强对运行过程的监督。重点加强对补偿资金流程的监督与管理, 防止资金被挪用、挤占甚至被贪污、流失;也要加强对审核程序等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五) 完善法制建设, 让“低保”政策永注民生

上一篇:中文系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路基压实度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