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21

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篇1: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绥德县基本不涉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全县民营经济的准确定位是狭义的民营经济。

一、绥德县民营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绥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迅速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09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4597万元,增加值28072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其中工业增加值7544万元,上缴税金286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5%,利润总额4731万元,从业人员16245人。全县民营经济总量达4377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535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811万元,年平均新上、技改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绥德县民营经济民展已初具规模,并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值规模大幅增加;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是涉及领域进一步多元化;四是发展新亮点逐年增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民营经济总量小。2009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总产值1860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01%。

2、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体制性障碍还未彻底清除,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在市场准入、管理范围等方面,一些不适应民营经济发民的本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特别是还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指导越位、服务缺位和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二是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了解不够。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一些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仍然存在,使得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3、经营场地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土地审批日益严格,民营企业用地难问题越发突出,许多项目资金和技术都已落实,却因场地问题而搁浅。

4、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绥德县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5、思想观念落后。一是有些民营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决策者不是靠企业实力和自身素质维持企业生存发展,而是靠拉关系、走斜道、找优惠、钻空子来经营管理企业;二是一些民营企业领导者只注重“利己”而忽视“利他”,只追求短期效益而不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只看重数量扩大外延发展式的规模经济而轻视质量提高内涵扩充式的知识经济,只顾惜自身的政治地位而不潜心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要么只顾眼前不思长远,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么不满现实自暴自弃;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经营理念上又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自己束缚了手

脚,难以求得发展状大。要改变以上状况,既有赖于民营企业高层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其正确引导,也依赖于民营企业职工自身的观念转变、思想改观和素质完善。

6、发展思路不清晰。民营企业所有者在发展思路上,有的将经营范围任意扩大、经营战线随意拉长而不顾自身实力条件和市场需求,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乱闯市场;有的对其所经营的现有业务缺乏战略眼光和前瞻能力,忽视知识更新,抱残守缺,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去及早规划和准备,不从市场找顾客、不随顾客创业务、不依业务竞市场,从而导致其业务做不大、经营忙而乱、管理难奏效;有的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经营,缺乏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的热衷炒作市场或迷信什么“策划大师”、“某某模式”,不是靠踏实的经营作风和务实的经营思想去开拓市场、壮大企业。

7、家长式的管理。一些民营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单一的雇佣关系,由此就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正,乃至相互不信任;且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去协调双方的关系。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长期共处的“不和谐”所形成的“一言堂”,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绥德县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新论述、新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引导、全面优化环境。

1、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民营经济”回归工程”.绥德县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民、积累和提升,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其中土地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推动全县民营经济科学、快速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落实新建企业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建设、发展用地。建设大中小型创业园区,是政府扶持、服务民营企业的平台,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孵化器”,也是有效解决企业用地的迫切要求。因此,在绥德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无定河或大理河沿岸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回归”园区,形成规模效益、聚合效益、洼地效益,已经成为绥德县发展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国家政策资源,集中服务、扶持、引导;才能形成企业间合理、有效的资源、信息、资金、技术和产品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民营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服务方式,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投资不境,也包括生产环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中,新一轮的竞争必然体现为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综合环境间的竞争。当然,投资环境体现的是政府为投资者提供的投资成本优势,具体来讲,就是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创业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化解困难,确保民营经济在困难情况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同时还要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的方式,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回避内部恶性无序竞争。

3、创新产业结构,提升民营经济集群竞争力。红枣和石雕是绥德县的两大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小,收入弹性较低。所以,必须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方面要改变传统产业都是“夕阳产业”的思想认识,重视做好宣传、引导和扶持工作。只要很好地引导企业实施技改,传统产业完全可以与高科技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聚集、提升。应在红枣、石雕企业专业镇、专业村基础上,强合城镇化进程,通过统一规划,形成局部聚集,园区规模生产,引导与之相关的项目不断向其配套、聚拢、整合,既促进了产业的聚集,也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通过相关联项目在特定区域的有机配套,推动红枣、石雕产业链条的延伸,有效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4、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盯住县外民营大企业发展招商项目,立足绥德县农业、交通、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重点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对接洽谈,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工作。

5、实施扶优培强战略,提升民营经济档次。一是紧紧围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一批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基地,培植一批主导产业集群。二是把年上缴税金较多的企业纳入培植重点,立足技术、资源等优势扩张规模,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建“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产业”活动,培植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四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培植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6、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全县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产学研究洽谈会、小企业博览会、境内外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由传统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7、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服务水平。一是突出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公司运作机制,扩大担保金额,同时,借鉴深圳市促进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做法,设立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绥德县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民营及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专职信用评价机构,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三是建立民营经济科技信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搞好项目科学规划论证,为民营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四是抓好民营企业培训。充分利用县远程教育培训和创业培训基地,对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骨干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五是抓好创业培训。通过对技术、经营人员的创业培训,激发他创业需求,培养他们创业能力,教会他们把潜在消费需求变成现实消费需要,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领办、创办企业。培育人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充分发挥县法律中心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法律咨询服务,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七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2: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筑起农民抢滩市场的桥头堡

——对xx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民融入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增收的强力引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涿州市通过积极引导、扶持,先后发展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0个,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特色养殖、产品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发展会员2000户,带动农户6000多户,初步形成了“市场 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引领着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入市场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一、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架起三农与市场的“金色桥梁”

(一)采取“由点及面”的办法,发展“会员领办型”经济合作组织。2003年9月,xx市供销社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农民经济人协会,吸纳会员67人。为了更加广泛的发挥经济人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该市积极引导这些会员在他们所熟悉的生产经营领域创办专业协会。3年时间,这些会员先后领办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2个。如农民经济人协会会员xx于2005年领办起了xx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了会员40户,社员年生猪养殖收入达百万元。在其带动下,该村成为养猪专业村,年存栏达6000多头。

(二)采取“化零为整”的办法,发展“传统优势型”经济合作组织。当前的农产品市场,采取单兵作战的办法,难于有效的形成规模、特色、优势。该市充分发掘当地传统产业发展的“创新潜力点”,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达到生产分散,但销售联合的目的,形成了创市场的合力,打造规模优势。如,xx乡和xx镇在传统蔬菜种植业发达的基础上,组建起了xx蔬菜合作社和xx蔬菜专业社,xx乡在传统编织业的基础上组建起了xxxxx竹制品专业社,xxx、xxx在原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组建起了水稻生产经营协会,这些传统产业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引领下,再次成为了农民增收亮点。

(三)采取“能人引领”的办法,发展“大户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就是充分调动农村中致富能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带领农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增收。如,xxx党委发动起该乡的养殖大户xxx创办了肉鸭养殖协会,充分发挥其技术、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优势,吸纳农民种养户参与而共同组建协会。目前肉鸭月出栏达到50万只,产品销往北京、沧州,流向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带动起周边地区400多家农户从事肉鸭养殖,创利逾5000万元。

(四)采取“鼓励引导”的办法,发展“自主组建型”经济合作组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助等举措,鼓励农民自发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使农村经济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和领域发展。如xxx镇当地农民自发组建起了西城坊西瓜合作社,就是依托当地农技服务站,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建立,为入社农民提供籽种、施肥、护理、销售一条龙服务,目前该镇西瓜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壮大,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全方位的积极作用

(一)成功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大量难题,发挥了农民利益“代言人”的积极作用。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以助农增收为目的,以为农服务为己任,切实为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土地、资金等许多棘手问题。如,xx养殖专业社探索推行了社内无息融资,社员互相拆借资金达17万元,帮助困难户解决了资金难题。此外该社还争取村委领导支持,在废弃的大炕上建猪场,解决了发展壮大过程中场地不足问题。

(二)畅通了生产经营、产品购销信息渠道,发挥了农业信息“传播人”的积极作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依托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地为农民采集、整理、发布各类生产经营和产品购销信息,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有的放矢。如,该市经纪人协会在互联网上设立的xxxx网,自开办至今,平均每年免费为合作组织成员发布情况简介200多条,供求信息3000—4000条,使大量的农民从中受益。xxx的优质蜜桃因为宣传不够,一度出现生产经营危机,通过上网广泛公布销售信息后,使得全国各地大量客户上门收购,使其摆脱了生产经营困境。

(三)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推广,发挥了农技“推广人”的积极作用。大部分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其服务中,都将农业技术推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使大量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到了生产一线。如,xx蔬菜专业社常年为社员的70个大棚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南荒生猪养殖专业社经常聘请专家系统讲授生猪养殖技术,帮助社员选购优良仔猪,统一调入免疫药品,自配饲料分配入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四)有效地架起农户与市场衔接的桥梁,发挥了农村与市场“媒介人”的积极作用。

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成为农民进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了发挥农户与市场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xxx庄粮食购销专业合作社,以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为主,年购销量500—700吨,每斤高于市价0.02元,带动了全镇粮食种植业的发展。xxx农副产品专业社每年帮助社员销

售草袋、草帘500—600万片,为农民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xx养殖委员会积极与三元、伊利等大型乳制品厂联系,签订常年供货合同,促进了特色养殖业的快速崛起。

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应在引导、扶持、创新、规范、壮大上下功夫用气力

(一)扶持壮大经济合作组织,就应进一步拓展其外部发展空间,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并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注重政策扶助。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注重规范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

(二)发挥经济合作组织更强更久的效能,就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使其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规范组织。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篇3: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 营业格局逐步扩展。

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 不断创新信贷产品。

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 贷审流程优势明显。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

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 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 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 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

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 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

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

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 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 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涉农支小贷款考核办法,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优惠,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如在计提坏账准备,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增加村镇银行资本积累;对面向农户的贷款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支持,从而使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进一步缓解。三是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四是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2]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

[3]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

[4]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篇4:尤溪县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财政补助

近年来,福建省尤溪县注重发展林下经济。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主要用于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食用菌、林下花卉等基础设施、技术培训、种苗、大棚建设项目等方面,通过财政补助,推动全县林下经济有序发展。

一、尤溪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尤溪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2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1%,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主要围绕林药种植、林菌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五个方面,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72.97万亩,实现产值13.76亿元,带动农户15.9页户o

(一)林药种植。依托八字桥林下中药材种植、山峰太子参、梅仙镇参源中药材、尤溪县甘霖藤茶、梅仙永胜林下中药材种植、尤溪县高春林下中药材、尤溪县康民林下中药材、尤溪县百竹、尤溪县民丰等9家专业合作社,选择太子参、元胡、薏米、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显齿蛇葡萄、三叶青、黄花远志、金线莲、铁皮石斛、银杏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药用植物进行种植和推广,全县共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基地2.87万亩。

(二)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发展林禽、林畜、林蜂养殖1.37万亩,可提供林禽160万只、林畜1万头、蜂蜜200吨以上。

(三)林下种菌。通过人工增繁措施,发展红菇1.67万亩、中华鹅膏菌0.83万亩,推广羊肚菌、竹荪、灵芝、毛木耳、香菇等菌类品种3500亩,可提供各类林下食用菌80吨以上。

(四)林产品采集加工。在笋制品方面,形成以毛竹为主导、绿竹为优势、小径竹为特色的竹业发展格局。全县可产毛竹冬笋2.33万吨,春笋2.3万吨,笋干789吨;绿笋产量8123吨,绿笋干160吨;石竹笋500吨,笋干30吨;苦竹笋300吨;黄甜笋230吨;小笋干30吨。在油茶方面,现有油茶面积24.5万亩,年可生产茶油1800吨,并开发生产茶皂素、生物蛋白质、油茶日化等系列产品。在林产化工方面,初步形成了以杉木指接材为主的集成材产业集群,以竹地板为主的竹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松香、松油醇为主的林产化工产业集群,以笋制品为主的森林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油茶保健品、中药饮片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五)森林旅游。依托森林人家、森林公园、休闲山庄,在县城及九阜山、枕头山、汤川大峡谷周边,建设以周末度假、林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利用林地4.79万亩,发展森林旅游。

二、尤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层次较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规模总量小、经营管理粗放、发展不平衡、科技力量薄弱、林下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大市场、小生产”的状态,资源利用率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二)品牌意识不强。全县现有诸多林下产品中,尚未有一个产品通过GAP认证,仅有少数几个产品通过有关农产品认证。生产全凭经验,销售全凭一张嘴,种养殖经营各自为战,产品销路各显神通,产品深加工不够。业主的品牌意识普遍不强,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料和初级产品,林下经济存在“特而不优、优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状况,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三)扶持投入不足。尤溪县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资金扶持能力有限。目前,投入林下经济的扶持资金较少,加上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多,尽管林农、企业对林下经济有想法、有热情,但受自身实力、基础、技术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速度慢,“小、散、弱”现象突出。

三、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林地资源、自然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抓紧组织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便于推广、注重效益”原则,既要重视做好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还要注重做好林下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品种规划、区域规划,把林下经济发展的种类和规模确定好,把鼓励发展的56当代农村财经2016~第6期区域、限制发展的区域划定好,切实以规划引领林下经济科学发展。同时,要注意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确保林下产品既能增量又能增收。

(二)加强示范引导。要突出尤溪县发展特色,积极培育品牌,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好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林下经济朝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个区域一个特色的新格局发展。同时,加大林下经济产品的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加快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示范引导林下经济科学发展。

(三)加强技术储备。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人才技术储备库,尤其要加大中药材种植技术和深度加工方面的研发力度;要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形成产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大林下经济品种的研发,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减少种植成本,确保种苗质量;要推广适宜尤溪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四)加强产业联动。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优势主导产品,培育林下产品专业市场,延伸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林下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林下经济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尤其是与电子商务、旅游业的联动,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加快探索网络交易、仓单经营等现代交易方式,丰富市场交易模式。

(五)加强服务保障。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合力共为,推动林业加快发展。建议把林下经济作为最近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的重点产业之一,抓紧制定出台有关措施办法,推动林下经济加快发展,并将重点放在推动林药、林菌以及森林休闲旅游的发展上。各相关部门在技术服务、资金帮扶、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要多想办法、多出实招,通过政策“组合拳”,保障林下经济科学发展。

(六)加强管理到位。发展林下经济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绝不能只顾发展而牺牲生态。既要积极推动,又要严格监管,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依法执行林木采伐制度,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名擅自改变林地性质或乱砍滥伐、毁坏林木。要坚持适度、适量,避免因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禁止在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进行任何形式的林下经济开发,禁止在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发展林下种植、养殖;要禁止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涵养林内养殖畜禽,限制影响水源水质的其他林下经济活动。同时,限制在生态公益林内养殖对植被破坏较大的畜禽。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篇5: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入38.8万元,人平纯收入1047元,三项指标比值均大大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经济规模小、经济增幅小、基础薄弱是该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笔者于2005年8月23日到&&乡就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使我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做活山水生态文章,突出抓好楠竹、药材、牲畜三大主导企业,破解交通、通讯和自然条件三大要素制约,主攻一产,提升二产。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的比较优势

1、土地资源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乡地广人稀,海拔由南向北呈梯度上升之势,立体气候较为明显,适宜不同农作物品种生长,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野生竹笋、中药材和草食牲畜的生长。

2、林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呈“八分半山一分田”格局,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青山绿水,群山环抱。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生态林的保护力度,&&乡又迎合省市县退耕还林政策,加强了生态林的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

3、畜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该乡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适于草食牲畜的生长,再加上山区农民历来都有养殖牛、猪的习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目前,&&乡&&在&&乡发展奶牛养殖和蜜蜂养殖,年创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二、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的思考

1、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

人文环境是整体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归根结底来讲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人的问题。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该乡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高上有新突破。一是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靠开放、靠项目,&&的竹木资源,就有如养在深闺之中,未能庐山一露真面目。要强化“零资源发展观”的资源发展观,克服长期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化劣势为优势;三是增强进取意识。进取是动力,不要满足一时所取得的成绩,要不断的去实践尝试,马克思说过一名至理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发展生态林业,造成楠竹大乡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农民的一大副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森林覆盖率提高至历史新高,以林养水,使天更蓝、水更青、山更绿。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桂东楠竹、药材大乡。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加快楠竹低改步伐,把楠竹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楠竹产业是该乡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有句俗语说:“与其耕种一亩田,不如管好五分竹”。楠竹一身是宝,农民既可得竹笋,又可得竹子,砍下竹子剩下的竹尾、竹枝还可以作为柴火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3、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乡

&&乡由于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禽畜产品均保持了具有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加上一般是农家饲料养殖,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连片种草,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统一。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深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林业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林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深加工,实现产

业互动,经济相融。一是发展小水电开发,走“以林养水、以水养电、以电兴工、以工强乡”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二是强化意识,推进服务,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制定和完善生态经济环境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发展经济,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迅速壮大。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引进乡外资金和吸收民

间资本,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乡富民。

(五)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篇6: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与判断

1、中国经济现状的思考

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我个人认为总体仍健康,局部较困难。比如电信、通讯、烟草等诸多支柱或重要行业目前蓬勃发展势头仍然强劲,但也有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深陷困境。受益于国家房改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新建的住房面积已超过之前近百年的总和,尤其是2000年至2011年这十一年期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速度。纵观历史,中国的钢铁行业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及“铁公基”建设的投入也经历了1983年至1985年、1993年至1994年以及2000年至2011年的三波大发展,其中以2000年至2011年这个阶段的发展周期最长、速度最快。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也给钢铁、煤炭、建材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一段相当辉煌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钢材产量近些年有50%以上为房地产行业所消耗,而煤炭、建材、电力等行业则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但是房地产行业不可能长期一直超高速发展,一旦其发展势头放缓,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行业则立时凸显出其产能过剩的问题;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依赖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目前形势尤其不乐观,中国长期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出口附加值偏低的产品,换回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带来的结果从目前来看最突出的就是推高了国内的物价水平,且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正面临不断变相蒸发。

2、云南经济现状的思考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工业领域,两烟曾一度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农业领域,花卉、畜牧业等优势条件明显,但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旅游、冶金、电力等行业优势也较为突出。工业方面往细点说,云南省煤炭资源储备在南方省份中相比总量大,品种全,是我省工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受制于开采条件,煤炭开采无法实现规模化,导致我省煤炭行业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值相对较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升级与发展。

3、**经济现状的思考

**目前人口500余万,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均在全省排第二位。目前来看,**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工业。**工业基础条件较齐全,以传统工业为主,**烟叶总产量占到全省产量约30%,但卷烟优势并不突出。另外,**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马龙——麒麟——沾益——宣威一带,其他区域工业基础较薄弱,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的农业虽然发展条件好,也有部分农产品在国内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如宣威火腿,但并未充分发挥畜牧养殖加工的地区优势,尤其是

**畜牧业的优势发挥受制于行业养殖周期长的特征,必须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长期大力扶持才能实现,绝非短期能够形成。另外,**地区的卡斯特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看似丰富但实际开发利用难度大,工、农业的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二、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应重视**市经济发展中长期产业规划、布局,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邀请资深专家对全市产业布局、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并形成类似宪法的文件,确保规划的实施不因政府换届而受影响。

2、根据**当前煤炭虽有一定区域优势,但铁矿石资源缺乏,全省物流成本高,对外销售优势不明显的现状,建议**钢铁行业的发展定位为严格控制总量,实现钢铁大部分产品自给自足即可。

3、建议下大功夫提高全市公民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形象,避免城市发展仅停留于硬件改观等表面。

4、建议大力抓好农村环境改造,为农民创造健康、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与不妥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正。

**有限公司

篇7: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

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

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

篇8: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驻马店市人事局坚持政务公开, 打造“阳光人事”;坚持服务承诺, 打造“诚信人事”;坚持依法行政, 打造“法制人事”;坚持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人事”;坚持廉洁从政, 打造“平安人事”。驻马店市人事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强化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不断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为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 其公共人事人才服务观念刚刚确立, 服务水平、服务手段、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二是在工作实践中, 如何处理好政策与服务、需求与可能的关系, 仍然是其亟待破解的难题;三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上, 工作的探索性、政策的配套性和人事工作的常规性, 三者关系的处理有时还不够到位, 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被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当前, 人事部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应以时不我待的意识, 只争朝夕的精神, 以“四个转变”“六个着力”为重点, 破难攻坚, 奋发向上, 坚持不懈地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 坚持“四个转变”

1. 转变思维定位。

新时期人事部门和人事工作者要从过去单纯管人管事中解放出来, 树立大人事、大人才观念, 自觉地把人事人才工作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

2. 转变管理模式。

实现从依靠制度规定管理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转变。人事部门要转变过去靠制度、靠经验管理的方式, 严格按照《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规规定, 在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等工作中依法开展。

3. 转变工作方法。

实现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人事部门要从“管理人”向“服务人”转变, 改变过去人事工作只当“守门员”, 坐等别人上门来办事的被动方式, 向主动走出去调研、上门去服务的“运动员”转变。

4. 转变运行机制。

实现从分散独立工作向协同配合转变。人事部门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人才工作新格局的要求, 利用党管人才带来的机遇, 自觉地在大局下找准位置,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主动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 注重调动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工作合力。

(二) 坚持“六个着力”

1. 着力打造人才引进“洼地”。

引进人才是人才聚集中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办法, 是改变驻马店市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最佳途径。要立足该市实际, 扬长避短, 降低人才门槛, 采取项目引才、柔性引才等形式, 大力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 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引才的针对性, 重点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带项目、带资金来该市创业的人才以及其他紧缺人才;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 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 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 与产业互动, 以带动产业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层次, 优化产业结构, 做大产业规模, 使驻马店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技术聚集地、企业聚集地。

2. 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 是激发活力、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要在坚持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下,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研究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搞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实施后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兑现落实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 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做好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及聘任工作, 规范职业资格制度, 拓宽职称工作服务范围, 进一步做好农民技术人才和民间艺人的职称评定工作, 促进农业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3.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人才队伍建设是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近几年, 通过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以人才高地为代表的各类人才工程蓬勃发展, 人才总量不断壮大, 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有力地支撑了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人才数量偏少、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成为制约全市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障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 把握规律, 拓宽思路, 扎扎实实地抓好四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核心, 以基层公务员队伍为重点, 大力弘扬公务员精神, 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素质和能力。以“凡进必考”为突破口, 把最优秀的人才选进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促使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适时把年轻公务员放到艰苦岗位、基层一线去锻炼, 加快成才步伐。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继续在全体公务员中开展大规模培训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二是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已有的选拔培养制度, 创建新的载体和平台, 站在战略的高度, 借鉴先进经验, 制订符合该市市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建立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快速反应与绿色通道制度的同时, 健全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工作业绩相联系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是先进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直接传播者、具体实施者和典型示范者。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加快培养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领头雁”。要以人才评价为手段, 进一步发挥职称工作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激励作用。要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改善人才队伍结构,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四是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抓紧培养、统筹开发这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促进其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着力构建人事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人事公共服务体系,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也是拓宽人事工作领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人事部门作为政府人事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 必须思在新处、转在深处、创在实处, 将公共服务贯穿于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 建立起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人事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人事公共服务能力, 不断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人事公共服务需求。要整合职能, 拓展领域, 在人事人才流动与档案管理、人事信息发布等方面,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构筑人事公共服务载体, 大力推行人事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 提高服务效率;要树立人事公共服务品牌, 改进服务方式, 构建统一、公正、高效、务实的公共服务体系, 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域、所有制壁垒, 加快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5. 着力加快人事法制建设。

加快人事法制建设, 是人事部门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明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 做到职责明确、程序规范、各司其职。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录、调配、考核、奖惩、任用、招聘、职称评聘等各项人事管理活动, 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要大力宣扬依法办事的先进典型, 树立人事系统的严格执法榜样, 促进人事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 积极有效地强化自身监督, 严防人事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同时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要结合行风评议和政务公开, 加强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人事执法的监督, 从而促进人事部门公正执法。要进一步强化人事法制宣传教育, 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实施规划纲要, 大规模开展人事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广大人事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人事法制宣传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6. 着力强化人事宏观管理。

人事宏观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人事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进程,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诸多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充分的保障。要紧紧围绕人才强市这条主线, 树立大人事观念, 将全社会人才资源纳入人事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视野;要强化公共人事管理意识, 将公共部门作为人事宏观管理的主体;要强化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责任, 将各级行政机关作为人事宏观管理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人才规划体系, 将中长期人才规划与人才强市战略相结合, 把人事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 充分发挥规划的目标导向功能;要大力改进人事计划管理, 增强人事计划的科学性, 提升计划的综合协调能力;要努力加强人事宏观信息管理, 探索建立人事宏观信息定期分析发布制度, 提高人事信息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人事监管机制, 提高人事宏观政策的执行力。

三、几点启示

上一篇:类型参考1: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回家是最好的药作文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