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2024-05-28

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共8篇)

篇1: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劳动竞赛创新创效特色工作案例预报材料:

新时期劳动竞赛的“短、平、快”

常言道:船小好调头,其实不然。八年前企业实施民营改制以来,“转机制、调结构、谋发展”面临不少难题,其中民营体制下的工会运作坚持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我们优先思考的课题:而要使非公企业经济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创新劳动方式、转变劳动观念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手段;第三,提高职工岗位创新创效能力是实现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通过开展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短、平、快”活动,在践行发展目标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所谓新时期劳动竞赛的“短、平、快”,是依据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的节点难点而开展的竞赛活动。旨在使受众一目了然其竞赛标的、竞赛方法、竞赛条件及竞赛效果。以往那种拖沓烦长的竞赛方式(年初出方案年终作总结)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快节奏的新趋势。我们从近五年竞赛工作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一、清晰“方案”要约、明示“竞赛”效果

企业原有30多台旧冲床,传动及电器结构系统的精度无法满足新产品质量要求,为此行政与我们沟通帮助出主意:我们建议采取“标的揭榜”竞赛方式,即原计划外购需花费100余万元,看哪个部门或个人能以最小的代价去完成17台旧设备的改造任务。通过竞标筛选,技术工艺部揭榜成功,5人小组历时4个月,实施数控化改造方案,仅花费31万元即完成目标。变废为宝的17台旧设备焕发了“青春”,产品加工能级提高了二倍,完全能满足大批量生产需求。

针对防火隔声门返修率达20%且浪费财力物力之状况,通过安装工人实际调研后证实存在诸多生产环节的问题,工会就联合技术质量部门一道,围绕设计和生产环节,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保质杜返”专项合理化建议竞赛,并将15条建议归纳整理成9条正式建议,逐一分解为存在问题、解疑方案、落实整改的部门及期限,用书面形式反馈给总经理室,总经理极为重视审核后当即批示生产副总,逐一按照所提出的整改方案,在生产工艺设计时予以调整并贯彻实施。经过近二年的实施检验,产品返修率降低到3~5%。

二、“方案”设计要凸显“短、平、快”特性

我们公司所生产用于噪声综合治理的产品,85%系与各省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配套供货,几乎每到盛夏季节都会发生“撞车”现象,2010年8月为完成合同约定,在剩余70天内按部就班地生产,显然不可能,于是行政要求工会制订“奋战50天攻克1500万”“短距离”劳动竞赛方案,全厂总动员,将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分配到相关生产班组第一线,中途工会还设立《劳动竞赛实施专刊》(四期),及时通报完成进度、表彰好人好事,在艰苦完成1500万工作总量的基础上,行政专题召开立功授奖竞赛表彰大会。

随着经营业绩逐年递增,培育一批生产技术骨干当务之急,选派外培显然不切实际,于是我们尝试在“企业内评定工人技师”激励机制,设计较“平”缓的竞赛方案,在生产活动的实践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受到良好效果。接受总经理聘任的工人技师不仅得到了应有的奖励,同时还承担了师徒带教义务,形成“滚雪球”效应。

针对特殊有保密义务,要求限时限刻完成的订单,我们则以“快”取胜,制订单列的竞赛措施,采取流水作业轮回转操作法,使产品保质保量达到规定要求与时间节点。良好的企业信誉赢得了军企代表十多年的合作成果。

三、借助“短、平、快”弘扬企业团队精神

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短、平、快”,它要求组织者确立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而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一个提高自身素养、提升综合技能水平的一个平台,对转变劳动者单纯“雇佣工”观念是一种纠偏的引导,使“唇亡齿寒”及“能力决定收益”理念成为共识,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才有基础。通过类似形式的竞赛活动,它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从中培育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如有三名生产技术岗位的员工,分别获得过上海市科技创新新人奖、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均是从一系列“短、平、快”劳动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他们为营造企业良好的和谐竞争氛围树立了标杆,使竞赛活动的参与者从中感悟到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

总之,效率优先是我们开展新时期劳动竞赛工作的最大目标追求。

上海红旗机筛厂有限公司工会

二0一二年八月

篇2: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在实施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以来,我院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投资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1.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在“双赢”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专业、企业、学生多方受益。为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到相关企业、实习实训单位调研;聘请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建立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提升了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到山西来福珈国际健身会所、聚华篮球俱乐部、辰憬高尔夫俱乐部、太原红日健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调研走访、座谈,聘请王建中、李怡玲、姚雅君、杨志坚、范伟平、蒋军民、袁乃平进行论证,协同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各企业初步达成了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的意向。

在此基础上,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方向)与山西辰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合作,俱乐部向本专业学生开放所有实践岗位,建立山西省高尔夫运动队,每年可接纳35名学生进行试训实习,运动员的训练

与专业学习均在实训基地,本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也是在该俱乐部进行,由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通过努力,今年的高尔夫运动队参加了本届全运会预赛,这是“厂中校”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另一方面,我院引企入校,进行了“校中厂”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将北京华夏康顺良子健身俱乐部等企业引进校内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以这些合作企业的项目需求为对象,突出岗位技能培训,开发项目化课程实践,实施“理实一体、教训结合”的课程教学。

校中厂、厂中校的相继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我院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两年来,我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先后到南京体院、山西省体育局群体处、省社体中心、山西来福珈国际健身会所、中体倍力、聚华篮球俱乐部、辰憬高尔夫俱乐部、太原红日健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调研走访、咨询座谈,共同进行职业与岗位技能分析,确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聘请王建中、姚雅君、杨志坚、范伟平等七位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完善了山西体育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重新修定了“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基本教学思路,形成了“校企合作”的人

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社会体育专业与辰憬高尔夫俱乐部、北京华夏康顺良子健身俱乐部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有效的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构建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熟悉体育工作规律,能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发展,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大中型企业文体活动中心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体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贴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设置有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岗位课程三个平台,充实了专业基础理论课,强化了专业技术和实践课,加强了岗位技能课。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两年来,我院积极开展校企结合,与实习实训企业管理者、教练、专家合作修改制定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入第三方评价,推行学分制,采取模块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程改革上,一方面,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行业、企业和市场调研,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进行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训练,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采用“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建设期间,我专业教师王春光等人编写的《体育与健康》教材,2013年被列入“十二.五”教育部规划教材,殷利春教师参与开发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运动生理基础与应用》高职院校通用教材(待出版),曹 炜编写了《人体解剖学》专著;王素珍、张俊峰、程彦玲参加了2012年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实用方法》说课和社会体育专业说专业,均获得了三等奖,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改革;还成功建设了《社会体育指导方法》、《运动生理基础与应用》两门省级核心精品课程;借参加2013—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的机会,在体育健身实操技能运用方面,对《体质测评》、《运动处方》、《器械健身》、《运动创伤康复》等课程的教学进行丰富和改革,突出理实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两年来,我院大力加强实训实习建设投入,购置了110.2696万元的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新建了体质测量实训室,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提供了条件,较好地满足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两年间,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已达到 1324台(套),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已增至 15 家,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本省同类院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完备、实训规模大、管理水准高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山西省领先水平。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训设备不仅为校内运动员和学生进行了系统的体质测评和康复训练服务,而且为省橄榄球运

动队和省女子散打队备战第12届全运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保障,在重点运动员的体质测评、损伤康复治疗、营养指导与恢复等方面做到了周到、及时和有效。今年,我省女子散打队顺利打入了全运会决赛,男子橄榄球取得了全运会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这是我省橄榄球运动队首次参加全运会取得的重大突破。5.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两年来,我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致力于提高教师学历,鼓励在职进修。在吸收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进我系工作的同时,选派6名教师到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地进行了培训与学术交流,扩大了年轻教师的眼界,使他们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支持他们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结构优化、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期间,我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经过两年的建设,双师素质教师由建设前的18人增加到35人。

在此期间,我系很多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曹青军老师获得了

山西省“省级职业教学名师”、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山西省无线电定向越野协会常委、山西省跆拳道协会委员,作为特聘专家赴山西省教练员体育老师培训班进行讲座;何 洋担任山西省运动医学协会副主席,王素珍担任山西省田径协会委员,王春光担任山西省康复医学协会常委;李荣华老师获得“公共营养师”岗位资格证,担任山西省公共营养师协会委员;武玫老师获得“健康管理师”岗位资格证书,并聘请辰憬高尔夫教练、省门球协会教练、北京健身杂志编辑、山西省棋牌协会教练、山西聚华篮球俱乐部总经理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我专业的实践教学。6.现代化教室建设

经过两年的不懈建设,在学院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现代校园信息数字化建设,我院新建了8个多媒体教室,开办了专业教学网络平台,包括:教学资源信息数字化平台、专业教师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专业学生成绩信息数字化平台、专业招生信息数字化平台、专业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状况信息数字化平台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增加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职业教学的质量。

篇3: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创新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龙头。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突破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构建了“校农联合培养”、“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两轮实践工学交替”、“职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和“2121工学交替”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出大企业的参与,突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突出全方位工学结合。例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深化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及现代农业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校农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要求,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学期)在校内培养,根据农业生产过程,完成第一轮生产性实训;第二阶段(4-5学期)在哈尔滨市农科院培养,进行第二轮生产性实训,完成12个生产性实习任务;第三阶段在现代农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之本,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和关键。在师资队伍上,学院创新建设思路,采取“学习、实践、研究”等措施,实现了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突破。为使师资队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的主要路径有:

一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广泛参与企业锻炼与调研,提高职业实践能力。

三是出国培训,转变理念提升素质。

四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明确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确定了“一名教师一栋棚、一个项目一组学生、一项技术示范一个村”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确定了“依托纽荷兰,参与四环节”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

通过以上路径,师资队伍能够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思想观念能够得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了教育教学双师型,服务社会专家型。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创新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亮点。

1. 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学院根据各重点专业特色,以作物生长过程或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需要,重构课程体系,梳理出典型机械零件的普通铣床加工,机床电气原理图、接线图、位置图的识读、生产线执行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等44项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137项能力,重构了10个专业学习领域,这10个学习领域与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一同构建了培养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的“463”专业课程体系。

2. 课程建设彰显特色

为构建职业教育的“类型”,学院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打破学科体系,对原有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导向”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建立职业教育“类型”区别学科教育的根本所在。组建了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156人组成的44个课程建设开发团队。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基本完成了44门课程学习领域教学情境的开发,制订了42门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3. 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实践的创新

学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本着学生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的原则,按照校企合作组建建设课程团队, 进行企业与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岗位能力和基础能力要求———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创设学习情境———实施试点的改革步骤,先后完成了《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等五门课程的改革工作。

《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29项典型工作任务, 以活动为载体, 开发了主题演讲、求职应聘、活动策划、来访接待、社会调研等5个学习情境。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由主讲变成了导读, 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采用“实境教学”和体验式等方法, 组织实施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环节。课程改革后,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了岗位需求, 教学方法更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学习兴趣浓厚, 表现出强烈的探索、进取及合作精神,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条件创新

实验与实训条件建设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实训条件建设全面推进了以教学设备与设施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管理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工作。确定了实训室、实训基地设备与设施建设要实现生产性与教学性相融合, 功能上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与生产产品相融合, 服务面向学生与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相融合, 建设成能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实施提供可靠支撑、职业环境特征明显的实训教学环境, 使实训条件更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建设思路。

篇4:技术创新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主题活动,2007年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从开始启动就受到全省职业院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各学校选送的作品涉及的知识面广、类型多,充分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巨大潜力。评审委员会经过初评、二次复评、现场问辩以及项目查新等多个程序的评选,共评出高职类一等奖12件、二等奖25件、三等奖56件、优秀奖81件;中职类一等奖6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82件、优秀奖191件。各学校选送的作品涉及面广、类型多,充分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巨大潜力。靖江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中职学校,走在了创新教育的最前沿。

作为中国发明协会单位会员校,靖江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成立技术创新办公室,组织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活动。在教学中逐步形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6年,在全省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学生自行设计创造的“船舱工作安全帽”从5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篇5: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各市教育局职社处:

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继续征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案例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6号)要求,今年将继续征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案例。请你们按照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征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09〕151号)的具体要求,围绕我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组织有关部门和学校,认真总结本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形成主旨明确、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语言凝练、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的典型案例。案例正文字数以2000字以内为宜。一般应包括:1)导语;2)做法与过程;3)成效与反响;4)政策建议;5)重要资料和文件等可作为附录(不计入正文字数)。

每市选择推荐3—4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于2月15日前,以纸质和电子版两种形式报送省教育厅职教处,联系人:余晓燕,邮箱:yuxy0606@163.com,电话:025-83335607 传真:025-83335665。

附件:1.关于继续征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案例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6号)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一览

篇6: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一、项目名称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

二、项目单位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三、项目带头人蔡宏娟

一、项目名称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

二、项目单位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三、项目带头人蔡宏娟高级讲师、***

caihongjuan123@163.com

四、合作者全校师生

五、主要内容

(一)案例简介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成人,再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德育为先。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为实施德育教育,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努力创造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环境和服务体系,创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和优雅环境影响下拥有较好的教养和修养,进而形成高雅的人格素养,学校实施了“三高育人工程”,即凭借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形成高雅的素养,通过刻苦磨练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凭借高素养和高技能,借助学校精心创设的就业平台顺利实现高就业(高就业率和获得高薪水),即让学生“养成高素养、掌握高技能、实现高就业”,故简称“三高育人工程”。其中养成高素养是核心,掌握高技能是根本,实现高就业是目标。只有做一个具有高素养的学生,才能实现高就业。因此,形成“高素养”是三高育人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二)背景分析

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大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学习兴趣较差,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学生素质越来越差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难题越来越多。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但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些人无人生理想、目标,厌学,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贪图安逸享受,追求高标准生活,攀比心理强。这些都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素养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有数据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要求的排序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职业品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认知水平,而这些素养不是天生的,必须靠后天培养。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改变学生素质落后的现状,养成高雅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主要做法

1、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由学生上网、调查等方式征集高素养的外在和内在表现;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的形式加以整理总结;由学校聘请单位和企业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做讲座,了解他们对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聘用标准。比如IT产业的基本素养要求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高素养的重要性,并形成学习的迫切需求。

2、拟定计划。强化训练。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和实施步骤,广泛宣传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

第一阶段外在素养的养成阶段。

(1)通过仪容仪表的检查,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比如杜绝奇装异服和另类叛逆,要求学生站的挺直,走的稳重,说的文明。

(2)通过宿舍文化创建,提高学生生活素养。宿舍要保持干净、整洁、舒适,物品摆放整齐美观,宿舍文化布置要有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审美品位。

(3)通过纪律考评,训练学生时间观念。学生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时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4)通过阳光晨跑,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学校每天早上6:30开始阳光晨跑,在阳光中在微风里开

始 一 天的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阶段 内在素养的养成阶段

(1)进行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阅读励志书籍,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古诗名句,激发

学生的生活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升旗仪式,提升学生民族精神。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纪念运动红歌比赛”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弘扬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一二、九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3)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技能大赛为核心,让学生感受专业的价值,重塑

学生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4)通过学习雷锋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月活动,让学生感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雷锋是爱的化身,他对人生对生活充满的无限的爱恋。雷锋是积极阳光的典型,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他阳光快乐,不被苦难压倒,无论生活怎样回敬他,他总是微笑着回报生活。雷锋是敬业的模范,他热爱工作,刻苦钻研,被称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雷锋。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心灵的守护神。

(5)通过法制报告会,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报告会的精彩讲座、模拟法庭的生动再现、劳教所少年犯的真诚忏悔等活动,给学生心灵带来冲击和影响,树立法制观念。

第三阶段 高雅素养提升阶段

(1)组织活动,提升风采。鼓励学生认真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如“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万人签名活动。教育学生要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主人”;在家里要做孝顺父母、关爱亲友、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帮手”; 在学校要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伙伴”; 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要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卫士”;在社会要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标兵”。

(2)互帮互助,感恩社会。通过爱心捐赠、自愿献血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每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定期到敬老院服务,义务劳动。

(3)深入社会,寻找价值。利用周六周日和假期的时间,组成各种不同的团体的志愿者,深入到城

市的街道、社区进行文明交通、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公益事业的宣传,为企业搞促销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享受美好的人生。

(4)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守纪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3、考核评比,互相促进。

对开展的各类活动做到安排之前有计划,实施过程有督促,活动结束有考核、评比、总结,考核评比工作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工作采取自查、抽查和普查方式。坚持分类表彰的办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四)基本成效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整体状况正按照如下目标向好的方向发展。

1、思想道德素养:(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能够发挥表率作用。(2)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养成个人的美德,遵守职业道德。(3)积极参加学院、班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形成团队精神,在活动中能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服务他人。(4)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能主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2、知识素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赢得最高学习效率。能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难题。

3、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能主动创造美。

4、创造性实践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勤劳的习惯。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锻炼意志和毅力。通过不同劳动实践调节大脑机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能主动进行创造性实践。

5、身体素养: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能主动养成练体强身的好习惯。

6、心理素养:(1)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身心正常发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2)调动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激发实现目标的强烈责任感。积极参加学校各部活动,锤炼意志品质,学会掌控欲求和愿望。能积极制定意志锻炼的计划。

当然,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化。

(五)创新点

对于职业类学校,特别是职教中心,促进学生知书识礼,做一个讲文明、知荣辱的人,一般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自身素质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而我们学校的创新点在于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成人”教育:“成人”中的“成”,其含义不是“成年”,也不是“成熟”,而是“成长”。所以,“成人”是指“成长为人”。对于如何才算成长为人这个问题,不同的办学层次“成人”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职业中学的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来说,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即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如何能够成长为人?成长为人不是以个人为标准,而是以社会为尺度。对于当代中国的学生来说,要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长为人。

首先,民族精神的薪火不能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形成了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当前,我们要把牢固树立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学校党委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其次,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和照顾,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不太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缺乏奉献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和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在生活上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写信、打电话回家最主要的事就是向父母要钱;在就业选择上,嫌苦、嫌累、嫌报酬低,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现在提倡要艰苦奋斗,也许有人会说,人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才去艰苦奋斗的,勤俭节约是为求生存的初期积累阶段,一旦生活条件优越了,就不必再奋斗勤俭。也许还有的大学生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要提倡消费,才能拉动经济发展。其实,艰苦奋斗是人的精神动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即使居家过日子,也要懂得“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的道理。所以说,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其新的内涵。它不单单表现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和消费方面的克勤克俭,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念、内在动力和行为作风。

第三,团结合作的意识不能淡。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现代化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决定了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整个工程汇聚了全国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同学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六)推广普及

我们学校的“三高育人工程——养成高雅素养、掌握高技能、实现高就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企业的标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即体现创新,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实现教育与管理同步结合的原则。自推行以来,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逐渐改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思想道德品质逐渐完善,能够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精神、积极进取、文明礼貌,符合国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这项工作值得推广和普及。

(七)社会反响等情况(可以配上相关照片)。

1、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目标和计划一步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2、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很多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我们学校培养。

3、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许多用人单位与我们签订订单培养的合同。

篇7: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峥

【案例简介】:

针对班级里出现有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工具进行破坏这一情况进行探讨,弃绝传统的一教到底的教育模式,采用“交流-考察-分析-探寻-动手”这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和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课桌文化”这一扎根在班级里的顽疾。

【案例背景】:

我们教室去年换了新课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桌上出现了同学写画的痕迹,不少同学向我反映有的写得很不文明,据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很是头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询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有了这次活动„„

【主要做法】

一、交流、引导,发现问题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环境,上学期投资几万元装备了所有教室,新添了一些硬件设施,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眼睛总是看课桌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告诉我:我们的教室设施是很齐全,但是我们发现课桌上总有一些刻画的痕迹,我们上课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看这些内容。结果导致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降低了上课45分钟效率,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二、实地考察“课桌文化”

这些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课桌文化”课桌文化这东西是早有渊源的。你们除了在我们的教室里看到过还在其他教室里看到过。

内容比较“丰富”,有简单的画儿,还有鸟兽鱼虫甚至奥特曼等动漫形象,还有看上去蛮通顺诗歌,有的绘画,颇有专业水平,当然也有的是乱涂乱画的一些很不文明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看得出所谓的“课桌文化”的内容开始有文学,不成文词或是词组,再有些短句;甚至连诗、散文,连ABC也搬上了桌面。在众多的内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不健康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至此时,课桌上的东西便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有大家美其名曰为“课桌文化”。

三、分析“课桌文化”出现的原因。

“课桌文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主要是无聊

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说实话,有的是因为实在无聊,学校生活太乏味了。有的是因为表现一下,还有的人是看别人写了他也就效仿了。有的把考试内容抄在桌子上,方便考试作弊。当然,还有的人素质不好,故意破坏,刻画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

实际上,“课桌文化”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职校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荷尔蒙的分泌过剩决定了他们相比我们成年人有着更旺盛的精力,水满自缢,精力也一样。当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孩子,没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没法让孩子释放精力时,孩子就把注意力放在别的方面,利用肢体去释放掉那些过剩的精力,因此,“课桌文化”就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慢慢滋生出来了。

四、探寻杜绝“课桌文化”出现的方法。

其实,不单单在我们苏高职,在很多的学校都有“课桌文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仅仅靠批评教育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在活动中请同学出主意,看看我们有没有办法减少或杜绝“课桌文化”出现并把好的建议写出来。

同学们交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的情况,并针对“课桌文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认为所谓的“课桌文化”出现原因:校园内出现的这种“课桌文化”,首先是因为人们有一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留在客观事物上的意愿,这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成效感;其次,少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总想发泄内心的情绪,但又没有发泄的途径,于是他们就通过这种课桌留言的形式刺激自己;第三是环境问题,即有的学生看到桌子上已经有人留下了刻痕或笔迹,就去模仿,这便使“课桌文化”愈演愈烈。

当然,课桌文化的产生,教师也值得反思,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整、去改,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去挖掘改变深层次的东西的做法是否具有长效性?在我看来,只疏不导,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灵活性的,具有互动性的元素,这样一来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二来释放了学生过剩的精力,从根本上杜绝了课桌文化的衍生,起到了一个双赢的作用。

五、自己动手。治理“课桌文化”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先应该加强教育与管理,由于教室人员流动量大,出现问题不容易找到“始作俑者”。所以我首先将班级学生排定座次,即使每周轮换座位,也做到桌椅一起换,做到包产到户。同时,每周的班会课都进行定时的督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到

课桌的所有者,采用一些手段如罚做值日,有限赔偿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以儆效尤,杜绝“课桌文化”泛滥成灾,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针对已经出现的“课桌文化”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治理方法。

1、对出现的用笔写的文字和图形课余用擦洗的方法进行清除;

2、对刻画在课桌上面的文字和图形,先用砂纸打磨,然后用清漆油漆。

3、实在因严重破损而擦洗不了的文字和图片,采用上报总务,由总务派专业人士进行处理,费用由班费支付。并做好历史记录。

4、建议老师上课多给我们开展些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班级那些捣蛋鬼没那时间也没心思再去开发课桌文化。

同学们的建议非常好,也有操作性,为了验证建议的可行性,我们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先对艺术教室的“课桌文化”进行整治,我们用擦洗和油漆的方法将课桌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除。有的同学还顺便将破损的课桌椅进行修缮。大家表现的都很积极。同时,我也和大家保证,老师今后将会多多开展一些课堂互动性教学,让大家的手动在学习上而不是课桌上。大家听了都很高兴,响亮的掌声顿时在班上响起。

【基本成效】

经过努力,教室焕然一新,当同学们看到修缮一新的课桌整齐排列在教室里的时候,都开心地笑了。同时,大家也知道了这份整齐来之不易,同时也知道,如果自己的课桌出现人为的“课桌文化”,那自己将会承担一定的思想责任甚至经济责任。因此大家不但不再破坏自己的桌椅,还保护好自己的桌椅不让别人破坏。通过这样一套管理体系的执行,在整个一学年中,班级再也没有出现“课桌文化”事件。学期结束时,教室桌椅就像新的一样。

【创新点】

在整治“课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了无聊和厌倦的感觉,这些成为“课桌文化”产生的温床。简单的进行口头教育,去掉痕迹只是从表面清理掉“课桌文化”。而要让所谓的“课桌文化”永远消失就需要我们各方面一起努力,我的做法是:加强教育宣传,教室定人定课桌,经常性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检查结果和个人操行甚至德育学分挂钩,从制度上保证了此项整治活动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应组织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发挥出来,有了正确的引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就不用在课桌上“一显身手”了。认为此项活动不仅仅是让课桌表面干净整洁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是非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普及推广】

篇8: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案例

一、实施典型案例交流会的理论诉求

(一) 高职院校开展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特色性和实效性。我曾分别在2010年、201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大中专人才交流会上做过问卷调查,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责任心、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等隐形素质的焦虑胜过学历、证书、成绩等方面的考虑。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通过实施一个系统的教育活动, 把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剖析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开展交流、讨论和商谈解决方案活动,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 高职学生的特点需要探索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学生活力四射, 实践能力较强, 但是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习自信心较低, 渴望自我实现, 渴望社会的认同, 是存在成功潜质的群体。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可以促使教师用心沟通, 通过多层面、多途径的师生交流来理解他们的渴望与迷茫, 给予尊重和关爱, 减轻他们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提高职业素养, 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的开展形式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分为典型案例搜集整理和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两个阶段来实施。先由全院辅导员根据自己学生所在专业、所处阶段的情况, 就目标确立、班委组建、班风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创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案例搜集、整理, 并由相关领导、老师和辅导员代表共同探讨案例、事件和现象能否引起思考共鸣, 能否反映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普遍性, 是否具有典型性, 最终确定案例典型。之后进入交流分析阶段,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首先, 选派几位政治辅导员分别进行典型案例呈现、汇报, 引发问题思考, 分析案例现象中可能涉及的原因, 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方法。

其次, 各系部书记和全体辅导员以小组形式 (15人一组) 进行热烈的讨论, 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并将学生工作中凝练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技巧进行广泛交流, 集思广益, 探讨处理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提出反思和建议。

最后, 由学院领导和各系部书记对案例分析交流会进行点评和总结。他们从更高的视角对案例呈现、处理办法、剖析形式和改进意见进行点评, 并总结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很多有价值的思路和设想。

三、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

在长期的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实施过程中, 我们明显感受到学院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成效。

(一)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上, 讨论的话题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规范管理、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等各个方面, 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对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缩短与职业人之间的差距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使学生逐渐成长、成熟、成才和成功。

(二) 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典型案例交流会上, 不同专业、年级的辅导员各抒己见, 充分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方法, 为解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借鉴经验, 是辅导员进行集中业务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良好机会, 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的有效培训和辅导方式。

(三) 有利于学院领导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在案例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 学院领导和各系部书记进行了集中点评和总结, 并提出建设性评价和意见, 对学生思想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规划, 不仅有利于他们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动态, 掌握学生思想发展主流, 而且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有利于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四) 有利于开发案例教学教材。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坚持每月召开一次, 年终将案例分析资料整理、集中、装订入册, 开发教学教材, 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同时, 案例教学法因有效地提升了个人思维能力和教学情境的凝聚力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的经验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提供了第一手教材, 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途径。

四、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实施的思考和总结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 在交流讨论中缺乏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思路过于狭窄、案例总结中理论升华不到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由此, 要想利用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真正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 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吸收更广泛的人员参与交流讨论。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上主要针对的是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如果学生缺席, 将使我们不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和想法, 无法掌握交流的问题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 讨论的现象是否具有共性, 总结的经验、方法是否符合他们的特点。因此, 应选派学生代表参与到典型案例交流会上的讨论、交流中, 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听到最直接、更广泛的心声和需求。

(二)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思路要开阔。

在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上, 汇报的辅导员只是针对本专业、本年级学生提出案例现象和解决方法, 没有从更广阔的思路或领域探求其他的解决途径。因此, 在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的实施中需要找到问题的共性,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和探究原因, 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并提出多渠道、多层次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三) 案例总结中对理论的升华要到位。

在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上, 大家对案例总结多是从经验和教训、优点和不足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思考, 使案例总结难以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理论对其升华, 以给人更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发挥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 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作为高职院校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在交流中总结, 在总结中收获, 在收获中提升, 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在推进高职院校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明显优势, 作者总结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在实施中的方式、方法, 总结其中不足, 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 为高职院校特色性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进行探索性尝试。

关键词: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性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10) .

[2]王亚楠.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报告[J].河北企业, 2007, (11) .

上一篇: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讲话下一篇:名字的烦恼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