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感想

2024-05-28

工业设计史感想(精选10篇)

篇1:工业设计史感想

服装史感想

甘婉雯 1400450204

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的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种习俗,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关于缠足的起源从明清时期起众说纷纭。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赞美女性脚美的名词。而四寸之内被称为“银莲”,大于四寸者则称为“铁莲”,可见崇尚小脚的程度。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方绚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又有“香莲四忌”说,“行忌翘趾,立忌企踵,坐忌荡裙,卧忌颤足”。辜鸿铭对小脚有嗜癖,酷嗜嗅女人小脚。我觉得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外服装的了解还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加深,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以后也要把眼界放宽,不断汲取中外服饰的精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

篇2:工业设计史感想

学了一本的的家具史让我产生了很多疑惑,在家具史的历史中觉得很多家具的产生只是一件发明的产物,发明与设计有着什么联系还要在弄懂。发明与设计有什么区别有待学习。在外国家具史中很多都是以发明人的名字以命名,那设计者是什么概念疑惑。。。。

风格一词在书中也有出现,风格是啥意思,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但个人觉得风格一次可以替换成流行两个字,流行是啥意思,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家具历史中的著名家具哪一个不是以有权威有影响力的人倡导出来。流行一次在当时是比较合适的。

先入为主一个词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中国为什么没有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就是因为学了家具史,因为思想被前辈们束缚,也不可能有哪一个人能超过前人,个人意见是学完家具史尽快忘掉,让思想回归自然那样才能设计出与前人不一样的能超过他们的家具来。

不过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家具史这门课程,了解到家具的由古代至今所走的道路。认识到家具的分类,风格等等。让我们了解到家具更深的层次。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创作,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家具二重特点。家具的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当时的占有情况,还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家具是某一国家或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是某种文化形态的显现,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

中国古典家具是最经典的一部分,中国自古的礼仪也是影响家具的一部分。

篇3:工业设计史教学的系统化

其实, 设计变革、设计流派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 而与各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关联。因此, 在工业设计史的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让学生能将内容放入大环境中去理解, 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注重课程内容与整个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融合,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设计思想并掌握正确的分析设计作品与现象的方法, 进而提高其设计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在很多的工业设计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的介绍工业设计发展历史,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与记忆,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其实工业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情况, 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因此, 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应该放在社会化大背景下系统的展开, 既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 同时还能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让学生学会以系统化的观点、视角去分析设计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设计史的学习可以以时间和地域两条轴线来展开进行。

1. 以时间为轴线

从时间轴上看, 人类的设计历史分萌芽期、手工艺时期和工业设计时期三个阶段, 而工业设计时期可以分探索期、发展期和繁荣期。纵观历史, 每一个阶段的更替都与当时的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密不可分。如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为前提而发展起来的, 机器化的大生产离不开工业革命;现代设计的典型特征即是对简化与净化, 对机器生产的认可, 而这与20世纪初美术运动中的立体主义等不谋而合;现代主义大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的存在根源是大众市场和大批量消费的迅速扩大, 而这又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联起来……

将设计史的发展这样进行梳理, 会发现其实设计改革、设计流派的产生都能与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结合起来, 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这些相关因素的讲解, 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课堂内容, 同时帮助学生以系统化、全局化的观点去看待设计史潮流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让学生正确掌握分析设计作品与现象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全局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设计发展趋势的能力。

2. 以地域为轴线

在工业设计史的同一时期, 我们会发现各国的设计还是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美国以商业性设计为主, 形式追随市场;而德国更注重设计的功能与理性, 追崇简洁的几何形态;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将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结合, 重视设计的温暖与自然。这些国家的设计差异性更多的可以从相应国家的经济、人文个性、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去找到根源。

教学中以地域为轴线展开不同国家设计风格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树立本土设计的观念, 在对几个典型国家进行分析学习的基础上, 可以穿插学生对于我国本土资源的分析与探讨。这其中可以安排一系列的议题, 如我国南北方的地理与生活习惯差异分析;寻找品牌手机中的本土化设计元素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 帮助学生将设计与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性格因素等结合, 培养学生本土设计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已经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注重系统化的教学手法。

1. 在教学中引入形象思维

在工业设计史的学习中, 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加入形象化的元素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理解。在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内容中, 设计流派、设计作品等都可以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来呈现,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可以将社会政治人文背景以形象化的方式综合呈现, 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然, 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史实资料作为支撑,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展开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同时, 也可以要求学生将部分课堂内容转换为形象化的材料, 如工业设计史流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要求学生以图片或FLASH的方式呈现, 学生完成该课题必须先对总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提炼,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2. 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作用, 其实, 学生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接收者, 而应该成为主体参与教学。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 主题讨论、学生论述等互动活动应经常展开, 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探讨,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会思考的设计师。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引导, 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看待工业设计史在学科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应该侧重对于学生的引导,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如现在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能为社会所认可的?商业性设计背景下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是否合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讲课过程中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来看待, 而是要把其看做整个工业设计学习中的一环来对待, 是培养学生设计思路和正确设计观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日后学习所需的内容进行介绍, 如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及其发展、CIS系统的由来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地位、绿色设计的核心及产生背景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工业设计学科的概况、内涵、学科构成、社会责任、存在意义以及来龙去脉等进行全面了解, 明确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并树立对工业设计后期学习的兴趣, 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未来工业设计史所扮演的角色,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 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设计史中事件的产生放入大环境中去展开分析,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真正对工业设计史的发展有所感悟, 学会以系统的观点分析设计, 掌握设计发展的规律并把握设计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了解工业设计学科,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以系统论的观点重新审视工业设计史教学, 以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事件的能力, 帮助学生把握设计发展趋势, 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教学,系统化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孔祥富.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深度教学[J].沈阳航空工业, 2009, 26 (6) .

[3]邓碧波.原点与幻觉——关于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思考[J].设计, 2012, 2.

篇4:工业设计史感想

在清代,史学的发展继承了明朝的特点,清廷继续编修前朝历史和本朝的“实录”、“宝训”的史书,并特别设立了“国史馆”和“方略馆”,形成了独特的史书编撰。如《平定三逆方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金川方略》、《安南纪略》、《廓尔咯纪略》等等;其中《明史》的编撰是清代史书中最大的成就,此书的质量是很高的,新增了《阉党传》、《土司传》和《流贼传》等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但是在书中也一味回避明清关系、建州女真和南明历史的内容;清三通和续三通也是很好的史书,三通体裁也得以贯通古今。清代的私人修史也很盛行,如《东华录》(蒋良骐)、《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罪惟录》(查继佐)、《续资治通鉴》(毕沅);其中清代的考据学最为盛行,如《廿二史考异》(钱大昕)、《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廿二史札记》(赵翼);在史论方面有《读通鉴论》(王夫之)、《考信录》(崔述)以及《文史通义》,其中《文史通义》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正典也”,【1】为后人所推崇,对近代历史学影响很大,在中国学术史上意义重大。

在中国的历史上,史学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大动荡、社会的转型,还包括史学观的发展以及个人著史等因素。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的《春秋》、汉武帝时的《史记》(司马迁)、唐中叶的《史通》(刘知几)和《通典》(杜佑)、北宋时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宋元之际的《文献通考》(马端临)、明清之际的《读封建论》(王夫之)、《宋论》(王夫之)、《日知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这些都说明了历史时代的变化对史学名著的的催生效果。中国的史学观发展经过了天命神权史观、人道史观、封建皇权史观、进化论史观和唯物论史观的阶段,如在《尚书》的“恪谨天命”、《左传》(左丘明)、《二十四史》、《天演论》(严复)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等代表作的不同反映。历史学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能称得上史学传世之作的史书皆为个人之著作,而集体著书根本无法与之相媲美,中国古代史书的十大名著都是私人著书,如《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典》、《资治通鉴》(实际是司马光个人的史学观点和史学风格)、《文献通考》、《史通》、《文史通义》等等。刘知几曾评价《晋书》曰“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悦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2】。”这句话是对历史学学术的经典概括评价,是古今皆可有效的著名论断。集体著书之所以不能产生传世之作,是因为这不符合学术创作的规律,学术活动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是学者个人心理的体现,是学者个人意志和学术信念的独特反映。

史学发展到今天,在史学方法论上随着唯物论史观的引入,诸如“历史主义”在中国史学界的被重新重视、“阶级分析法”的重新评判、“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界定和讨论等内容,此外,一些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大量出现了,如口述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历史比较研究、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假定研究等都给新时代的历史学研究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不论在何种年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学的研究都会受到政治色彩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史的研究很是棘手、忌讳很多,然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当代人不能说的话或不便说的话,后人依然会替今人来说出口的。同时,应当针对由于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所导致的历史学被忽视淡化的现象,重视史学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效果,重新树立史学在新时代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易教》

[2]刘知几.《史通》之《采撰篇》

篇5:团史团情 心得感想

今日,市团委的两位领导一行特来到公司,给公司的团委班子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又精彩的“团史团情”讲座。

通过讲座学习,我们感受到组织对我们青年的重视,以及党对青年的充分信赖和寄予厚望。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在新时代锐意进取,努力奋斗,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寄予的厚望。放飞青春的梦想,点燃青春的激情。我们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关于“革命理想高于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事业靠本领成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教导,怀有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在实践出真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指导下,增长能力才干,锤炼高尚品格,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篇6:化学史的感想与体会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2013级1班

姓名:李安琼

学号:201310140116 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历史是相当有必要的,抱着对化学的执着与热爱,我选修了化学史这门 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与耐心的解释,对化学历史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在短短几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史上留下的光辉,我们了解古代应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火的使用,在绚丽的陶瓷中窥视古代化学工艺,从对金属的冶炼中,在战场上领略古代化学冶炼的古老与精湛的技艺。

在化学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伟人杰出的成就,他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为后代化学奠定基础。其中包括推动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波耳义,有发表原子论的道尔顿和分子学说的阿伏伽德罗,有发现电子的汤姆森,有推动元素周期论发展的纽兰兹,迈尔,尚古多,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巨人门捷列夫,有辛苦劳作,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居里夫人,富兰克林。

化学的发展日趋于完善,近代化学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有那些把终身都奉献给科学而未成家的绅士化学家,有卡文迪许,有那些在研究的同时,不忘培养后人的大师,有舍勒发现法拉第之美誉,有法拉第培养麦克斯韦的史话,有李比希投身化学教育的先驱,正是这些伟人,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传承了教育的先驱,他们既是开拓先河,同时肩负传承的重责。

了解了整个人类的化学史,我学到的不仅是他的曲折历史和坎坷道路,也不仅仅是人类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所作出的种种贡献,我还学到了为世人所敬仰的伟大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未来的大学生,我们现在处于储能的阶段,这些大家风范以及他们成功的历史,无不是我们学习的,了解伟人精神,了解整个化学史的化学专业的学生,乃至从事化学教育,从事化学工作和研究的人,所应当掌握的

通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化学最早起源地之一,然而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中西方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第三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一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阻碍了科学发展,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让实践动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

放下化学家的贡献先不说,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所具有的共性,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前人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总结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经济也越来越好,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有想法,有创新意识,有目标的大学生人才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伟人精神,多了解他们的事迹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对我们的成长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几周的学习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伟人身上奋发的精神给予的鼓舞和启迪,相信化学路上会有更多的人不断挖掘,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

姓名:李安琼

学号:201310140116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2013级1班

篇7:物理学史对我的影响和感想

夏毛

(重庆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09物理学重庆永川)

摘 要:简要介绍牛顿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总结了牛顿的几个重大成就,并从产生背景、牛顿思考过程、解决的问题和结果做出分析讨论。介绍了牛顿除了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外,社会方面也对世界做过贡献。玻尔创建的建立微积分学说,对当今影响巨大,切牛顿的作风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 牛顿;二项式定律;建立微积分;方程式和变分法;牛顿运动定律;光学贡献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二项式定理

在一六六五年,刚好二十二岁的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这对于微积分的充分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二项式定理在组合理论、开高次方、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以及差分法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项式级数展开式是研究级数论、函数论、数学分析、方程理论的有力工具。在今天我们会发觉这个方法只适用于n是正整数,当n是正整数1,2,3,.......,级数终止在正好是n+1项。如果n不是正整数,级数就不会终止,这个方法就不适用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时,莱布尼茨在一六九四年才引进函数这个词,在微积分早期阶段,研究超越函数时用它们的级来处理是所用方法中最有成效的。

2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结论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牛顿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是创建微积分。他超越前人的功绩在于,他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特殊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遍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如:面积计算可以看作求切线的逆过程。那时莱布尼兹刚好亦提出微积分研究报告,更因此引发了一场微积分发明专利权的争论,直到莱氏去世才停息。后世认为牛顿提出微积分概念虽然更早,但莱布尼兹的方法更加完善。微积分方法上,牛顿所作出的极端重要的贡献是,他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大胆地运用了代数所提供的大大优越于几何的方法论。他以代数方法取代了卡瓦列里、格雷哥里、惠更斯和巴罗的几何方法,完成了积

分的代数化。从此,数学逐渐从感觉的学科转向思维的学科。

微积分产生的初期,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巩固的理论基础,被有些喜爱思考的人研究。更因此而引发了著名的第二次数学危机。这个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极限理论建立,才得到解决。

3方程论与变分法

牛顿在代数方面也作出了经典的贡献,他的《广义算术》大大推动了方程论。他发现实多项式的虚根必定成双出现,求多 项式根的上界的规则,他以多项式的系数表示多项式的根n次幂之和公式,给出实多项式虚根个数的限制的笛卡尔符号规则的一个推广。

牛顿在还设计了求数值方程的实根近似值的对数和超越方程都适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修正,现称为牛顿方法。

牛顿在力学领域也有伟大的发现,这是说明物体运动的科学。

第—运动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这个定律阐明,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作恒速直线运动,那么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将保持静止或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种性质: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和由运动到静止,也可以使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此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体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运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体的运动产生变化。它说明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即加速度a与力F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力与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与力相同;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就由合力产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动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过微积分推导出来。

此外,牛顿根据这两个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对于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这个定律比较易于理解。书本对子桌子向下的压力等于桌子对书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引力也是如此,飞行中的飞机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数值上等于地球向下拉飞机的力。牛顿运动定律广泛用于科学和动力学问题上。

4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为“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及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当m单位为kg,a单位为m/s2时,k=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光学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像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对我的启迪

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巨大,是他奠定了他物理学泰斗的基础。他专注、专心是做好事情的基础,牛顿对于科学研究的专心到了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

件事,生气地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正是牛顿潜心于科学、宇宙的探究,使他错过了两次甜蜜的爱情。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想的都是宇宙、科学。他往往领带不结,鞋带不系好,马裤也不扣好,就走进大学餐厅。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扑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热情都集中到了科学事业上。可以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但牛顿是一个追求用科学中的光线谱来解释他的理想的特殊类型的诗人。他让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藩篱。在他的整个心田里,填满了自然、宇宙,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牛顿虽然是科学巨将,但做人很低调。对于他的发明和发现,他这样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的专心,认真,谦卑都是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榜样。也正是牛顿的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崇拜的人。这也是牛顿这位科学伟人给我的启示,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

参考文献:

[1] 褚圣麟.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0

篇8:《景观设计史图说》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2月1日

篇9:室内设计创新史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历史

一、室内设计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室内设计创新是指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所进行的具有首创性、价值性,能够生成新成果的能动性活动及其过程。室内设计创新的特征包括新颖性、价值性、可行性、和未来性。

1.新颖性是指创新在时间上的先进性,形式上的新颖性,代表一种时代的精神。它是室内设计创新最主要的特征,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艺术上产生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至少在统计上是鲜见的;在技术上表现为采用新的组合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造;倡导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赋予某种室内环境以新的意义。

2.价值性是指创新必定涉及室内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关怀。

3.可行性是指创新必定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解决特定问题。

4.未来性是指创新要对未来设计方向具有指导与标准化的作用。

二、室内设计创新的内容

室内设计创新就是赋予室内设计涉及的装饰设计要素、结构设计要素(包含承重结构要素和围护结构要素)在艺术、技术、美学观念等方面的新意,以及能够使这种新颖得以持续、评价、完善和充分的发展的活动。《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中对装饰设计下的定义为:“当我们挑选了色彩、线条、质地和图案,并将其应用于某一设计的产品或表面,对其进行美化和装饰修饰时,其结果就是装饰设计。”

三、历史上的装饰设计创新

(一)1000-1200年,罗马风时期

在装饰设计上,罗马风教堂的装饰程度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排斥任何形式的装饰,只考虑结构要求;有的地区装饰得到很高发展,细部装饰得极其精美。与早期基督教时期装饰设计创新和结构设计创新的关系相比,这种不平衡的特点正反映了创新模型中过渡阶段的特征。比如,罗马风时期的艺术家创造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构图技巧,以人像和风景为主题的石雕石头是其重大创新。装饰最初起源于满足特定使用功能需要,后来经常会日趋繁复,发展为纯视觉装饰。(如图一、二所示)

(二)在1200-1400,哥特时期

由于结构的发展,墙体不再承重,窗的重要性在哥特大大提高。玫瑰花窗、哥特式窗花格是这个时期装饰设计特征的典型代表,而壁画由于没有可以附着的墙面,所以被彩色玻璃画取代。装饰设计创新经历了从早期结构性装饰到晚期非结构性装饰的过程。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窗花格的图案设计,法国辐射式哥特风格窗花格的图案设计是“S”形曲线造型(如图三所示)。家具设计风格由10和11世纪的质朴厚重到转化为12世纪精巧细致。室内装饰广泛以尖拱、细柱和哥特式实芯窗花格为装饰母题,取得了与这时期上述建筑实践的某种一致性。在哥特时期的末期装饰达到夸张的极致。教堂上的创新开始扩散到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中,比如市政厅、贸易的行会大厅、税务厅、医院等(如图四所示)。

(三)1400-1800年,文艺复兴

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建筑类型不再是教堂,而是资产阶级的府邸,装饰设计创新很容易感觉到中世纪思想正让位给某些新事物。装饰题材由圣经故事转变为叙述人文精神的日常生活,装饰技法由先前的视幻觉变成透视技法。早期府邸的室内壁炉成为主要的装饰要素。

四、创新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前提

第一,室内设计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在先,思想观念上的认识滞后;结构设计创新在先,装饰设计创新滞后。一项创新开始之初一定是先披着传统的外衣,创新就是一个逐渐跟从的过程。当思想观念上对创新成果认可之后,一项创新形成稳固的体系了,这时逐渐会对成套的标准规范感到束缚,渴求变化和创新的思想促使新一轮的创新。第二,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是它上一级周期过程的一部分,而它本身又是一个周期过程,创新使这个过程具有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周期性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上一级的周期过程来讲,可能处于创新前期的探索阶段,自身作为一个过程,又包含自身发展的周期规律,必然经过创新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才成就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每一个时期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室内设计创新就是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3]齐伟民.室内设计发展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10:工业设计史重点

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危急条件下,由生存的愿望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是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和能力就会产生出生存设计。这种设计的质量决定了设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计者的生与死,因而常常是很成功的设计。早期人类的1919——1933.07分三个阶段,魏玛时期设计在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尽(1919.4-1925.3),德骚时期(1925.9-1932.10),柏管这些设计在技术上都是极为简单的,但在实际使用上林时期(1932.10-1933.4)

却非常有效。人类的设计就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的三任校长:格罗披乌斯、汉内斯;迈耶、米斯;凡;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洛

手工艺设计阶段两个特点:一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三个办学地点:魏玛 德骚柏林

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较简单的生活用品,生产方式三个基础观念: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装饰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这些观是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二设计、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了解,这就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包豪斯贡献及其局限性:贡献——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纵多优秀设计作品。

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明代家具分类:一为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方凳等;二为几案类;三为床榻类;四为台架类;五为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与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屏座类。

向了新的高度。局限性——

1、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哥特式风格:13世纪后半期,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的几何图形,“立方体就是上帝”,无论何种产品,何种筑风格风靡欧洲大陆。又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动势为设计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时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

2、严格的几何造型和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缺少应有的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人情味。

3、包豪斯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但由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于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因而曲高和寡,只能花边风格(名词解释)19世纪的玻璃工业产生了玻璃压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阶层所欣赏。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简答)产生的原因、特点、典艺术装饰风格

型产品、人物

卡地亚设计的“坦克”表

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由于缺乏廉价劳动力,代表产品:甲壳虫小汽车

机械化速度加快。为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PH灯名字的由来: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生产的模式和工艺,特点是: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PoulHenningsen名字简称为PH,由此得名。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机械操作中使PH灯的四个特点:

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美国制造体系”。怀特

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尼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

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模数—20世纪初,家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标准单无论从任何角度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位。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英国海德公园“水晶宫”国际博览会—1851年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拉斯金为建筑和产品设计提出的若干准则:

1、师承自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139

然,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旧有的样职业设计师:提革、罗维、盖茨、德雷夫斯德雷夫式。

2、使用传统的自然材料,反对使用钢铁、玻璃等斯《为人民的设计》开创了关注于人机学的传统。工业材料。

3、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实质感。

汉宁森克兰特马姆斯登阿尔托 工艺美术运动的贡献、局限性: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艾格里胡高沙逊威斯加德 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汉宁森设计的PH—5吊灯 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汉宁森设计的PH洋蓟吊灯

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维纳设计的系列“中国椅”之一 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局雅各布森于1952年设计的“蚁”椅 限,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是违背历史发雅各布森于1958年设计的“蛋”椅 展潮流的,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沙里宁设计的“胎”椅 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

沙里宁设计的“郁金香”椅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最先提出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核心、形式

了“形式追随功能”口号。

由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第二代芝加哥学派中最负盛名的人物是 莱特 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因而一莱特——落水别墅

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设计风格

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设计师比利时: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位:霍尔塔和维尔德 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霍尔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喜欢用葡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设计萄蔓延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美国商业性设计条”或“鞭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法国:最重要人物是宾,另一位吉马德,他做有影响的使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作品是为巴黎地铁做的设计,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买新产品。商品的废止制有如下三种形式:

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地铁风格”—起伏弯曲的功能型废止,也就是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完善的功能,植物纹样)。从而让先前的产品“老化”。

法国南锡:盖勒

合意型废止,由于经常性地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原来西班牙:安东尼·高迪—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的产品过时,即因为不合消费者的意趣而废止。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

质量型废止,即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一段德国:新艺术被称为“青春风格”—雷迈斯克米德贝时间后便不能使用。

伦斯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畸形儿,对美国:蒂法尼

于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厄尔等人认为这是对设计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的最大鞭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且在自己的设计活格拉斯哥四人”—麦金托什和妻子,以及妻妹、妹夫 动中实际应用它。另一些人,如诺伊斯等则认为有计划维也纳分离派—霍夫曼(受麦金托什影响,喜欢规整的的商品废止制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对消费者的不负责垂直构图,并逐渐演变为方格网的形式“棋盘霍夫曼”)、任,因而是不道德的。

莫瑟、奥布里奇

代表设计公司 :平尼法里那设计公司意大利设计公德意志制造联盟

贝伦斯的学生——格罗披乌斯、米斯、柯布西埃 代表人物:乔治亚罗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

阿斯卡尼奥于1946年设计的“维斯柏”98CC小型摩托立体主义:产生并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车

它的基本原则是用几何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萨帕于1927年设计工作台灯

乔治亚罗设计的“中华”小汽车

战后包豪斯(乌尔姆斯设计学院)的创建者:马克斯.比尔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双轨制的表现形式、共同点、典型产品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

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所谓“双轨制”,重视文化积累和保留,严谨和俗丽兼而有之。

典型产品———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 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公司识别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潘顿于1968年设计的整体成形玻纤增强塑料椅“潘顿”椅

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无名性”设计产生的原因、特点:在设计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占着主导地位。它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这种设计观念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与早期现代主义不同,并不着意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

代表作品: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师:皮阿诺、罗杰斯 后现代主义

斯恩特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孟菲斯”(Memphis)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绿色设计 形成原因(经济、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造成了温室效应,资源枯竭、臭氧层的破坏,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植被锐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及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际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风格上的花样翻新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后现代已成明日黄花,解构主义依旧是曲高和寡,工业设计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于是不少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永续发展的关系,力图通过设计活动,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标志着工业设计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绿色设计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当今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简约主义”(Minimalism)

上一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个人研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