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

2024-06-06

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精选8篇)

篇1: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

立体构成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

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学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

五、教材及参考用书:

教学辅助教材:《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赵殿泽主编。

六、资和教学条件要求:

1、师资要求: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30。

2、教学条件:理论教室、媒体演示教室、手工制作间。

篇2: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olid structure 课程性质: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从平面过度到立体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 分:4 总 学 时:64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中的有关专业

先修课程:《素描》、《工业设计概论》、《平面构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加强脑与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促使其形态的科学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概述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本章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认识点线面

第二节 认识体量

第三节 认识材质

第三节 认识空间

本章重点:材质空间的认识

本章难点:空间的构成认识

第三章 半立体构成第一节 一切多折

第二节 肌理构成

本章重点:表情练习——一切多折

本章难点:一切多折制作

第四章 线立体构成

第一节 垒积、衍架、框架线层排列

第二节 线织面

本章重点:线材构成

本章难点:线材构成的实际制作

第五章 面材构成

第一节 透空柱体、多面体结构

第二节 层面排列

第三节 单体积聚与形体的插接构成本章重点:面材构成

本章难点:面材构成的实际制作

第六章 块材构成

第一节 有机形体的塑造 第二节 形体的分割与组合第三节 块的积聚构成

本章重点:块材构成本章难点:块材构成的实际制作

第七章 综合构成

第一节 综合构成的要求、形式与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重点:综合构成

本章难点:综合构成的实际制作

四、成绩考核方式

以完成设计作业形式的考查课,综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如下作业:

1、纸的表情练习(一切多折)1件 15%

2、线材构成 1件 15%

3、面材构成 1件 15%

4、块材构成 1件 15%

5、综合构成 1件 40%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立体构成》 胡介鸣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立体构成》 赵殿泽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 《立体构成基础》 蒋民民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立体构成》 蔡从烈等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注:

1、本课程作业更偏于创意实践题。故教学中:

⑴突出重点,要点,更突出创意实践中思维与动手的业绩成果;

⑵必须充分利用等同于课时或大于课时的课外实验或自习时间;

2、本课程充分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模式的课堂讲授与个别传授,交流,辅导,示范,修正作业等相

结合,积极启发,激励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态度和创意,想象的创造能力。

3、本大纲须“静”“动”态的执行,视学生的学习状况特点等,应有局部的增减,强弱,取舍地运

作。

执 笔 人:杜晶晶

审 定 人:篇二:立体构成授课计划 篇三:《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艺术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艺术类专业通用

开课专业: 广告设计 资讯设计 环艺设计 动漫画设计 交通景观设计 总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任务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以便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态。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因此,它是立体设计的基础,在整个立体造型设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教学课程计划36课时,要求学生用大量的自习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对前继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三、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要求

概 述(一)教学内容

1、立体构成的起源

2、立体构成的概念及特征

3、立体构成与设计

4、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设计

(二)教学要求:主要使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一)教学内容

1、立体的本质

2、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

3、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以及立体构成的的构成要素。

作业要求: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进行四种形式的切割想象表现。2.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构成练习。教 具:范例。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一)教学内容

1、立体形态的强化表现

2、立体构成材料的加工表现(二)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对立体形态的量感,空间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认识。

作业要求:利用纸张就空间感和肌理感进行构成练习。教 具:范例。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造型形式与应用(一)教学内容

1、半立体构成

2、线材的立体构成

3、面材的立体构成

4、块材的立体构成

5、立体构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二)授课要求:要求学生在训练构成中深入理解面,线,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

律,并鼓励学生将其大胆用于实践。

作业要求:指导学生作一切多折和多切多折的构成练习;以多面体为基础试做各

种变异造型;利用线材,棒材和块材做构成练习;

教 具:范例。

四、课内实践环节与具体安排及说明

在授课后,教师布置作业作为训练内容,教师做个别辅导。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察课,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打分

六、学时分配建议

艺术设计类二年级36学时 6学时/周 6周交通景观设计36学时 6学时/周 6周七、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立体构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编:许之敏篇四:色彩构成教学计划

《构成基础》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学校的育人思想,严格按照振华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娴熟,综合素质良好,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专业知识服人。历尽做到效率公司化,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的愉悦的学好知识,用好专业技能知识。

二、教材分析

《构成基础》这门教材主要包含的知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主要章节和知识点具体如下表: 1

三、教学目标

1、理论层面

学生从构成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切入,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的心理、情感与色彩、平面、立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文化对构成的影响,增强对整个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

2、实践层面

通过各单元作业的实施完成过程,掌握构成组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构成规律组成不同平面、色调、立体并把握它们的转换关系,为以后的平面设计应用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认识层面 2 学生应当明确构成课不仅是对造型及形式表现的学习,更是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构成是一种能力训练的过程,而非结果。这一学习阶段应该成为学生日后学习的支撑学生应对他们如何将本阶段的学习运用到各类设计实践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色彩构成是根据人对色彩的视知觉和心理效应,用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搭建色彩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符合审美需求和设计创意的色彩效果,是一种对理想色彩的创造过程及结果。色彩构成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课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课程体系,是所有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教学重点

1、色彩构成:色彩的混合、色彩的对比、色彩及心理、色彩构成等。

2、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近似、渐变、对比、发射、空间。

3、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立体与空间、立体构成技法。教学难点

1、如何加强学生对于色彩构成原理的应用。

2、怎样使学生运用好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则。

3、如何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之间的联系统一于一体。

五、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对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认识不充分,但是学习的激情是高的,态度是好的。学生非常的活泼开朗,思维活跃,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程的优点。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从基础抓起,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做到色彩基础扎实。

六、教学措施及方法

一课堂讲授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理论阐述与图形演示相结合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作业辅导 在作业辅导中既要强调作业要求与画面视觉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与探索尽量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因势利导、充分肯定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作品评析 精典作品和优秀作业的评析是美术设计教学中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注重“比较”的方法作用根据教学相关阶段的内容与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方法、视觉效果、潜在优势等进行认识和思考。四总结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总结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应避免以作业效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代之以注重学生发展能力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使每一阶段的教学总结和评价都能够实际地起到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和推进下一步教学的目的。

七、教学进度安排 3 4 注:按18周计算,共计90课时。5 篇五:《形态构成》授课计划

学年学期: 2014— 2015 学年 二 系(院): 艺术设计系 课程名称: 形态构成(装饰)学 时: 64学时 主带教师与学时: 辅带教师与学时: 教学对象: 教 材: 教 务 处 制

学期

注: 多教师任课必须明确各自的课时及授课内容;习题课、实践请注明学时;

任课教师制定本计划要依据对应课程标准,本计划作为教学巡查和工作量认定的重要原始材料。

注: 多教师任课必须明确各自的课时及授课内容;习题课、实践请注明学时;

任课教师制定本计划要依据对应课程标准,本计划作为教学巡查和工作量认定的重要原始材料。

注: 多教师任课必须明确各自的课时及授课内容;习题课、实践请注明学时;

篇3:关于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在以往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大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在作业时会问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来做?”, 作业后还会问“这门课在以后我们出生社会用无实用性?”出现类似的问题, 是因为以前传统的课程中, 我们更多是把构成课程来相对独立的进行授课教学, 并未把基础构成课与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结合在一起, 而且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设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所以,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课中改变以前的授课模式与方法, 并合理调整授课的内容, 从授课老师重新改变构成课程中的所发现的不足,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中都能意识到基础构成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以往立体构成课程难点与重点

我们在以往的立体构成教学与授课中, 涉及到的重、难点一般只是单纯的针对这一门课程, 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设置。教学重点主要是对构成要素的点、线、面、体、空间的掌握以及在设计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是对于构成要素在实际设计应用中相互关系的把握与运用。当然这些重、难点其实均包括了立体构成教学的相关主要内容, 而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时还是会出现例如“不知如何更快入手”的困惑, 出现类似问题, 究其原由大概还是老师和学生在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一关键性问题上不够重视, 甚至忽视了。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的或者概括性的反映, 是思维较为传统的诠释。通俗的说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设计思维则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意的过程中, 通过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亲身体验、总结分析, 并对素材进行有选择性的提炼加工后, 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再次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 二者也是种属的关系。其实思维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与大脑意识中的一种理性认识的加工活动, 而设计思维则更多需要经过后天培养而养成的, 一般说设计的好与坏和设计思维能力高与低其实有较为直接的联系。所以作为选择设计类的学生, 首要需要在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模式。

“立体构成”一般在低年级开设, 是为期4周的单元制课程。而单元制课程其实是一种课程较为连续而集中的授课方式。一般学生刚入学, 它就成为学生真正进入设计这一专业学习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太容易进入这一角色。出现以上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 仅仅只有绘画基本的培训经验, 而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处在一种比较初级的模仿、重复的这一阶段;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思维模式是较为抽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授课中, 需要我们将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加以引导甚至改变过来, 也就是把以往对形态的直观认识逐渐转变, 逐渐引导为抽象思维模式上;把以往对所见物体最直观的形体所产生的绘画思维, 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美再次创作的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说到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在以前授课中大家会注意到, 我们的学生其实大多都在模仿, 要求的作业也是比较生硬地在模仿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者是教材书上的作品, 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大都还是比较简单的模仿再造的思维方式, 而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比较缺乏。

在设计时的思维过程, 从一个设计条件 (题目) 的提出, 到设计概念与意象的浮出, 再到具体化的设计概念, 最后到成形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的一系列过程, 我们称为设计思维过程。这种能力应该是学设计的学生都应具备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的教学中, 把教学的重难点的安排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上面来。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老师的安排

任课教师的安排, “立体构成”虽然属于基础课程, 大都由绘画类老师担任, 但是这种安排不太合理。绘画类老师在绘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 但是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 缺乏设计意识, 较少从专业性质角度来思考把这门基础课怎么样往专业课的领域去带。因此, 在教学中会形成分化状态, 使学生只是照书模仿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不知道此课程和作业同专业和设计有怎样的关系。就好像一些学校针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线描课, 虽然对象是国画专业的学生, 但环艺设计专业学生面对这门课时, 则重点应该训练与建筑相关的线描, 从而为专业手绘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不是单纯的临摹写实的花草植物等, 使其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并没达到。虽然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但是教学内容都大致相同, 先是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的练习, 最后通过不同材料来才来完成一个综合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并没有在学生最开始接触“设计”专业时就树立好良好的专业概念。以往的授课并没有结合相关专业进行, 加上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也较为抽象, 理论知识也过于理性化, 势必让初学者有一定程度的困惑。而初学者在面对点线面这些抽象元素概念时,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比较浅显的认识, 更不用说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了。个别学生觉得平面构成就是点线面组合, 色彩构成就是色块的组合, 立体构成就是手工折纸。这样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给工造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可以更多结合该专业的后续课程, 从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技术美, 从构成产品形态的基本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关系上思考练习;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考虑制作运用到点线面元素的招贴、海报等;而环艺设计专业则从他们的专业性质上加以考虑, 把室内外空间元素抽象化, 如家具、建筑、景观等, 再结合立体构成的学习内容来进行训练。从开始就让各个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相对应的专业方向, 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设计形式美感的把握、创造与运用。因此在最基础的课程训练中应当呈现与各个专业设计方向结合的内容加以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 立体构成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较为基础的入门课程, 其实适用于所有的艺术类设计专业, 它为艺术设计构思提供了基础和方向。学生们对立体构成课程内容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才有助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空间形态创造能力的提高, 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模式, 激发他们对于设计的潜能。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表现、创造能力,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立体构成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2]、胡介鸣.《立体构成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篇4:浅谈《立体构成》教学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式美

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接触了很多立体构成。例如,小时候玩的堆木。是立体构成中的块面构成。叠纸飞机,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还有小时候玩的翻线,两人彼此协作编织出来的,是立体构成中的线形构成。这些立体构成实例都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立体构成,就是要训练大家的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是对立体形态把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面形状是二度空间的幻想,是靠轮廓去把握的,一个平面只能决定一个轮廓,而立体形态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是靠体量去把握的,它不仅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能看的见,而且也能触摸,没有固定的轮廓,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的形不同,在创造立体形态时应该注意其各个角度的变化,反复去体会,敲打。

2立体构成形式美的要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不是不着边际的,它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2.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像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没有艺术美而言的。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

2.2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叫作均齐。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它有较强的向心力。在造型中常有放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相结合。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2.3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1)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2)不同形体的对比,例如圆形和方形对比,方形和三角形对比。3)面体与线体在一起,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敏捷,面体则更显膨胀、稳重。4)粗糙的和光滑的机理对比、粗壮与纤细的机理对比等等。5)人物对比,人工设计出来的物体与自然界原有的物体形成对比。

对比美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立体造型中,对比调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体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刚柔相济”的思想。这在形体上的对比,表现为方与圆,刚与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宽与窄、长与短、多与少等等因素的对比。对立的双方,可以寻求折衷的形体,掺和其中进行调和,也可以强调一方减弱一方调和,从而产生对比美。2)空间与实体对比。立体造型中,空间与实体是正负形互补的关系。空间中若没有实体的坐标,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它。实体表现为厚重、封闭。空间表现为通透、飘渺。表现的形式有虚实、隐现、凹凸、前后等等。3)方向对比。利用方向位置的因素形成对比,可使造型充满活力带有生气,并在视觉心理上获得力的对比美。但是,要注意这种力的对比“蓄势”,不能势均力敌,实力相当,这样会使力的动感抵消。方向对比的表现方式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前后对比、正侧对比、垂直与水平对比、动态与静态对比、整体与局部对比等等。4)材质对比。立体造型中,材质的对比最为丰富,可以使人的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受。它可以从材质的肌理上获得对比,从材料的本色和人工附加色彩方面进行对比,从材质的硬软方面对比,从透明与不透明方面产生对比,从新材料与旧材料方面进行对比等等。材质对比的表现形式有:繁简对比、锐钝对比、整碎对比、厚薄对比、光滑与粗糙对比等等。欲达到既对比又调和的整体完美效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诸形体放置的秩序性。2)注意各部分形体之间恰当的比例。3)注意形体间的类似程度,等等。

2.4节奏与韵律

节奏,确切地说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也有它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节奏感会使构成的形式富于机械的美和强力的美。富于节奏感的形象在我们周围是处处可见的。富于节奏感的现象更多是多见,如一下接一下的抡锤劳作、舞蹈中连续反复的动作等等。由此可见,同一单位的形象或同一种动作规则地加以反复能产生节奏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体会节奏美的表达方法:1)重复节奏;a.相同重复:所产生的秩序感就像钟表机械运转一样有规律的重复, b.异形反复:指不同形体和间距,在不同位置上间隔反复出现,引导视觉的刺激与兴奋,形成动感较强的节奏美。2)渐变节奏:立体造型中,渐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层次渐变等。通过渐变,产生秩序感、节奏美。3)线性节奏:线是造型中基本元素之一,又常体现在体块的棱角边缘和形体相交之处,因此,它表达节奏的韵味十分丰富。4)多元节奏:指立体造型中,形状的高低起伏、交错、旋转、虚实相映等产生的节奏美。如果在立体构成中大量地、一味地运用“节奏”形式,没有变化,不加入其它的组合方式,定会产生单调感,使人感到乏味。所以往往需要再加入韵律的因素,才会更完美。

参考文献:

篇5: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赵国平苏毅超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 要: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本文在分析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复合式的“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以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关键词:成人高等学校、立体构成、一课两制、互动式教学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立体构成,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它“通过一系列数学化结构的几何形态,并施以标准化色彩,按照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方法,创造出各种非自然的形态造型,这些造型有的可直接用于设计中,有的可启发产生其他新的造型”。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课程体系内,《立体构成》属于设计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大多数成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课程,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立体方面的造型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设计实践打下造型基础。

在普通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内,《立体构成》课大多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相对的独立性。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这一出发点来看,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符合设计教学规律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以本科四年制的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为例:其在读学生大多具有艺术和设计基础。早在其中学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经验,对形式美各因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已经接触过三大构成(即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树立了比较牢固的构成观念。进入大学后又经过了比较系统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教育,为学好《立体构成》课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艺术设计院校(系)整体艺术、设计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通过自学、专业实践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来获取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但这种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笔者也曾经在最初的几年立体构成教学中尝试过这种模式,效果差强人意。成人学生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单一模式的教学极难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立体构成》课程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笔者提出建立复合式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一课两制”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于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所谓“一课两制”,是指同一班级、同一课程内,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大课” 与“小课”相结合,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成人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实施“一课两制”的复合式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一课两制”,大、小课相结合。

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而不能简单

①地将它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最多只能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其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这里主要是指艺术基础和设计基础)的学生。而各成人高校的学生显然并不在此列。除了极少数毕业于美术或工艺美术中学的学生以外,大多缺乏艺术天赋,没有艺术和设计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立体构成教育,甚至连更基础的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也没有接触过,构成知识极为欠缺(只有少数本科层次的成人高校的学生情况稍好)。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另外,各成人高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内部,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都会有较大的不同,根本无法实施单一模式的教学。

“一课两制”的教学模式,便是基于以上诸因素提出的。

在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做初步的调查摸底。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将该班分成两部分。将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织为一个相对独立于所在班的“小班”。

正常授课面对全班同学,即上“大课”。主要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从最基础入手,内容的讲解与辅导,要特别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同学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原属非艺术类生源的各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尽量从最基本的形体入手,多进行基础造形技法的传授。对于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其较为熟悉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原理在形式美学中的反映,要重点讲解,并尽量安排能够发挥其逻辑思维优势的作业练习。讲解尽可能地详细、具体、直观。课程前期注重知识量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概念的感性认识。而到了课程后期,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小班”同学可有选择地放弃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小班”的同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可在“大课”之余进行小集体授课,即上“小课”。由于人数较少,可灵活选择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手段上,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

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立体构成》课,大多安排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之后。通过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对形式美学的造形法则有了些许的认识,但仍很不足。立体及空间概念的存在,使得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相比,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复杂。从二维平面观念过渡到三维立体观念,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部分立体空间观念差的同学,甚至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

所以,立体构成教学应首先从立体与空间观念的培养入手,让同学们首先对立体的形态特征、空间的虚实、动静感、平衡感、量感等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前期的作业,应注意基本形体和基本空间关系的把握,使其树立牢固的立体、空间观念。

立体构成中的立体、空间概念,大多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仅仅靠对文字和图片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不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的立体形象。照片只能提供单一观察角度下的立体效果,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作品,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件物品,对物品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的判断也不尽相同(对于规则的、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说,效果可能会稍好),所以要有大量真实的作品来进行演示。对于《立体构成》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实物直观远远优于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又远远优于言语直观。如果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再加上图片的绘制,结合模象直观以此来突出其本质要素,则更为有效。当然,照片也必不可少,通过图书、资料和网上下载等手段,各种照片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现实中的三维立体作品(由于立体构成作品往往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教学中不可能一次性展示太多的实物)。而且,平面二维的图片在携带和陈列、展示方面的方便程度,远非三维的立体构成作品可比。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多媒体形式的电脑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充分、更直观展示授课内容”,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模式的主要趋势”。同时,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可以突破一定的③时空界限,以弥补因成人学生到课率低而造成的课堂交流不足的缺陷。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际操作,以及多方面的互动,也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立体构成的实操性很强,所有的空间以及立体关系必须通过材料来表现。因此,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加工方法,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的认知,甚至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使同学们对着材料找灵感,籍此培养他们对材料的感受,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只有亲自动手制作,才能对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制作工艺有亲身的感受。在作品构思和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不断地修改,学生有了更加直接的、更加真实的感受。所以多做作业,以此来不断地加深对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十分必要。

在这里,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互动,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大”、“小”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尤为重要。因此,在作品的构思与创作阶段,应该两课合一,以充分发挥“小班”同学的优势,使其带动“大班”的同学。《立体构成》作为一门研究视觉美学规律的课程,感性思维占极大分量,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其知识点的非线形的特征,决定了单靠集体授课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只有通过个别辅导与充分交流,才有可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立体构成的造形法则。而且,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方式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只有通过互动交流,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在“一课两制”的模式下,“小班”是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组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在作品的构思与制作阶段,“小班”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作品的质量水平比较高。

“小班”所取得的成绩,对“大班”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大班”同学成绩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大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水平的缘故,“大班”同学也比较容易适应这一模式。

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学们掌握立体构成知识的难度有明显降低,理解、消化的周期缩短。在作业安排时,以二、三个人为一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构思作业,使同学们做到了优势互补。同学们普遍反映,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对于专业基础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较差的同学,这一做法意义更为重大。事实上,两个同学合做十个作业,比之每个同学做五个作业,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参加广州市学校科幻美术创作大赛,获得了大学组的一、二等奖各一名。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造形基础。学生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设计实践中。其中的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参加省、市级高校大学生设计比赛,共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奖若干。

四、讨论与建议

从设计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立体构成的教学,除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以外 还要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各专业不同的教学要求。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除了部分美术和工艺美术中学以外,基本上没有三大构成教育。而且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设计教育观念大多比较片面,往往将美术等同于艺术,忽视文学、诗歌、音乐、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学科门类对设计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视觉美学现象的专

④门研究,更为欠缺。

因此,要学好立体构成课,就必须鼓励学生翻阅大量优秀的图书资料,多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展览和专业讲座,从书法、舞蹈、建筑、美术、音乐、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找灵感,并“从生活中学会观察,科学地认知各种物象形态”,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能够全方位地、较逼真地地模拟现实中的立体构成作品,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立体、空间关系;省却了材料的购买、加工等麻烦,节约了时间;摆脱了材料加工与制作的限制因素,使同学们可以集中精力于形体的创造上来,对于开拓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色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立足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立体构成课的课程特点来组织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作者简介:赵国平(196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形式美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苏毅超(1960—),男,汉族,广东番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⑤参考文献:

[1][2][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 张柏盟.电脑辅助立体构成教学研究[J].装饰,2000,(5).

篇6: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服装立体构成设计 英文名称 Clothing dimensional cutt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服装化妆专业(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年第6学期(本科)

总 学 时:102 其中讲授学时:34 实践学时:68 计划学分: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作与工艺 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是建立在人体学、服装结构设计学、服装工艺学、造型设计和服装材料学的基础上,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服装和人体的构成概念,了解服装立体裁剪原理,并能根据人体,运用面料在人台上直接进行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裁剪制作,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基本技能。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 材:

《服装立体裁剪》

邹平吴小兵编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立体裁剪教程》

王旭、赵憬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美国经典立体裁剪》

庞绮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立体裁剪实训教材》

刘锋等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四、课时内容与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立体裁剪概述(讲授2学时)理论:1.立体裁剪简介 2.立体裁剪的用具和材料

3.立体裁剪的准备

第二章:立体裁剪原理和技巧(讲授4学时,实操8学时)理论:1.立体裁剪的技术原理

2.立体裁剪的操作程序及表现方法

第三章: 立体裁剪基础(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理论:1.基础线的设置与作用

2.紧身衣的制作 3.手臂的制作

练习:1.基础线标记训练

2.手臂制作训练 3.人台体型补正训练 4.紧身衣制作训练

第四章 : 衣身立体裁剪(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理论:1.衣身基本型

2.省的设计与应用 3.分割线的设计与应用 4.褶裥的设计与应用

练习:1.原型立体裁剪训练

2.人字省、Y字省立体裁剪实训 3.分割线立体裁剪训练 4.褶裥立体裁剪训练

第五章 : 部件立体裁剪(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理论:1.衣领的立体裁剪

2.衣袖的立体裁剪 3.装饰物的立体裁剪

练习:1.衣领的立体裁剪训练

2.衣袖的立体裁剪训练

3.装饰物的立体裁剪灵感启示练习

第六章 :立体裁剪的肌理设计方法(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理论:1.服装立体裁剪技法(抽缩法、编织法、缠绕法、堆积法)

2.整装设计与工艺

练习:1.细节肌理设计灵感启示练习

2.婚礼服立体裁剪训练

第七章 : 代表性服装立体裁剪(讲授4学时,实操12学时)理论:1.生活类服装的立体裁剪

2.艺术类服装的立体裁剪

练习:1.垂浪领女套装的立体裁剪训练

2.晚礼服的立体裁剪训练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1、考核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

2、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期末考查占70%。

六、编制与审核

编 制 人:吴啸峰

编制时间:2009年9月10日 教研室审议:

篇7:立体构成教学计划表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篇8:变能启盛——立体构成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立体构成,观念设计,课题整合,趣味教学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不仅仅是1+1的简单量化, 而且与人的认知心理、人文艺术、社会学原理、创造科技学等公共意想相关联。研究立体构成的作用不在于因袭传统的形式, 而在于不断促进视觉交流系统的更新, 而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存在如下困惑。

(1) 作为设计类专业基础必修课, 立体构成如何适应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建筑学等不同学科专业倾向? (2) 立体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设至今已有30年历史, 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如何适时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设计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3) 该课程作为造型学中探求造型可能性的一个分支, 可否将一成不变的“点、线、面、体”形式语言融入“视、听、触、嗅、味”“观念”“人文”“语境”“情景”“表达”等多向维度。 (4) 既然立体构成也是材料形态变化的过程, 那么还可以利用哪些多元材质, 而不仅仅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延续至今的纸材造型? (5) 应该在这门课中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基本能力? (6)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当如何在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中切实地贯穿和培育学生成为一个“理智和心灵完整合一的人”?

经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整合, 笔者在教学中借鉴两点主要线索:其一, “立体的观念”:即设计性一般原理的基本配置和应用;其二, “观念的立体”:即这些基本配置和配置格局所依据的思维目标和心理结集。着眼于柔性化表达, 将“立体的观念”和“观念的立体”融进连贯而独立的单元性基础训练中去, 侧重将形式的选择建立在个人对形态关系的理解和审美的把握之上, 不但努力寻求形式的个人化, 也力求表现形式的普遍效用。通过深入浅出、不断创造的过程, 在新奇有趣的课题实践中, 通悟立体构成艺术的认知规律和特质文化,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突破常态的探索, 创造可能的新形式, 并获得在设计实践中的创造动能, 这应该是当下立体构成教学的新思路。

1 因材施教——整合传统课题和主题性课题

在立体构成教学中, 实践环节当是其特色点之一。立体构成课题设计的考虑除了要符合平台教学的一般性原则, 更重视建立基础课程对专业方向的映射, 以实效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可以考虑将设计单元课题研究将分为两个层次: (1) 整合优化传统课题, 使其成为各个专业都适用的通用课题; (2) 增设主题性课题, 与专业方向相联系。通过课题训练可以提升全面应对问题的能力, 一旦掌握了方法和规律, 释放了想象力, 其创作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2 寓教于乐——“无法之法”中游戏“有法之法”

“从无法到有法, 再从有法到无法”, 立体构成教学中可将这一过程具体概括为:守、破、离。守:学习吸收传统构成原理, 锤炼基本功;破:在对形式有透彻的了解与掌握, 进而创造更新 (而不是制作) ;离:随性而发, 意趣天成, 使形式真正对心灵产生作用, 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自由表现。在教学内容中, 参考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相关先进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主动、积极有变的“趣味式”和“游戏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立体形式和材料进行探索, 将观念引入设计, 在此, 创新变成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引例如下。

2.1 立体与意味单元

请每个同学在一张纸条上写出或绚丽、或平常、或新锐的词语, 然后把这些词语分别抄在黑板上, 让其他同学凭直觉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词汇 (不可以选择自己写的词) , 随即按此主题进行创作。此种方法将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然澄清的本性状态, 理解他人, 尊重新鲜的看法和观念。当学生领到主题后, 启发他们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 将无拘无束的自由构想基于深入的人文思考之上, 从实践上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这“有意味的形式”。当艺术作品借助造型却不是让造型相加时, 整体的形式就会给人意味深长的感动。同时, 这样的教学形式也营造了一个愉快、宽松、交流、合作、互动的学习环境。

2.2 创新思维发散单元

带给学生一摞色彩斑斓的小卡片, 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物品, 让每个同学都上去抽两张, 然后要求他们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感觉, 能想得越多越好, 再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 设计出作品, 形式不限。这种方式, 乍一看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和游戏意味, 然而这种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正可以培养学生们学会从许许多多不同的事物中, 找出最大化的联系, 在紧张而自由的状态下启发灵感, 使设计富有创造的价值。

2.3 设计五觉联合单元

做一份材质样本, 如:玻璃、纸张、金属、木材、塑料、泥、布……形式不限, 但必须在设计中基于视觉、触觉, 并联合“听、闻、味”三觉。指尖的触感无限, 而人本身更像是有敏锐传感表皮的球形体。视网膜对光的反映产生视觉;耳膜对空气震动的反馈形成听觉;而味觉和嗅觉来源于黏膜的作用, 每种感觉都由皮肤和大脑共同生成, 人们由此才能认知到完整的世界。视觉也许高于其他感觉, 但其差别又是暧昧而不确定的。人类的感觉器官彼此嵌套, 触觉与听觉相互作用, 共通介入视觉的创造之中。这个教学训练, 是希望启发学生能超越单纯视觉的认知, 去创作能愉悦人类所有微妙感官的立体构成设计。

2.4 场景置换单元

将学生完成的创作, 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下, 场景转换越适合越好, 通过改变作品的人文语境, 而赋予其多元化的意义“。时过境迁”的立体作品, 应以思想为内核的唯美姿态示人, 在众多场景下的眼波流转中, 它们是什么?它们这样“身世”辗转地矗立在不同时空中, 又能传递出其中的几多况味?仅仅形式的美, 不管是什么, 都是空洞和无意义的。在观察者的“艺术之前”的感官愉悦中, 内容之美会丧失。美, 要么是 (多重) 力量向量的 (作用) 结果, 要么什么都不是。

3 以情所系——唤醒主体自我意识

立体构成的课程主体既然是学生, 就不得不考虑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已经从“本能的自我”开始向“经验的自我”过渡, 而艺术教育的细腻体验恰恰有助于他们对自我深刻体悟, 使他们由对理论的“个人的亲历”, 上升到对真理的“集体的共历”, 从而把自己从“自然的自我”文化人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很难想象, 没有激情没有目的的教学何以实现艺术教育“形象的解读”?何以唤起学生创作的“本真”?

面临这个问题, 智慧教育的“三心二意”原则或许可以带给人们些许启示, “三心二意”即:“爱心、慧心、恒心, 创意、随意”“。爱心”是美德的种子, 是感恩的延续, 是理解的别名;“慧心”是通彻本质的能力, 是感悟至理的心智;恒心是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定势;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 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 是大智大勇的同义, 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随意是天生此性, 纯本自然,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创造状态……籍此, 引领学生将自我情怀扩展到对人类福祉的关爱, 成为他们作品背后的力量。这样,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才能真正完成承载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盖尔·格里特·汉娜, 著.设计元素——罗依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M].李乐山, 韩琦, 陈仲华, 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一篇:正规施工日志填写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