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

2024-07-02

立体教学(精选十篇)

立体教学 篇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并且有机整合, 让词语教学更为立体化, 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走进词语的世界, 研读词语的意思, 体味词语表达的情感, 想象词语描绘的意境, 揣摩词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品出义、读出味、悟出情、得出法, 真正让平面的语言文字站立起来、丰满起来。

一、调动积累, 读出“义”

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如何真正读懂其义呢?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去感受语意, 在情感体验中展开形象思维, 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 从而形成对词语的直觉判断和敏感性。

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在乎”, 积极创设语境, 使学生在读懂词语意思的基础上, 深化对文本的感悟。教师先问道:“同学们, 在家里谁在乎你?在学校谁在乎你?”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体会到父母亲、老师对自己的在乎的同时, 也明白了“在乎”就是“在意, 重视”的意思。教师接着问:“那么, 有谁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呢?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说明小男孩在乎小鱼呢?”引导学生再回读课文, 想象小鱼的无奈, 体会文中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 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到“在乎”一词其实指的是小男孩对小鱼的爱, 对小动物的爱。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在乎”这个词语时, 既读懂了它的意思, 又能体验其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激发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三个儿子》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一课教学中, 为指导学生理解“沉甸甸”一词,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看看妈妈们此时的动作和表情,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从画面上妈妈提水时的表情、动作,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体会水的重, 他们纷纷说道:“妈妈此时正在擦着汗水。”“妈妈的手撑着腰, 好像还在喘气的样子。”“妈妈累得腰已经直不起来了。”……教师顺势说道:“是呀!妈妈们手里的水桶真沉!这就是‘沉甸甸’的意思。”教师在指导朗读句子“一桶水可重啦!三个妈妈走走停停, 手都痛了, 腰也累得直不起来”时采用引读的形式:“因为这桶水如此之重, 所以妈妈们…… (走走停停, 手都痛了, 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沉甸甸”的意思。

在“沉甸甸”这个词语的教学中, 教师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并通过对句子的品读,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为学生体会下文描写妈妈的辛苦, 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妈妈的人文教育目标埋下伏笔。

二、想象画面, 品出“味”

一位教育家说过:“美感的过程是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在主体的头脑中对审美的对象进行再创造, 不仅是获得美的享受过程, 而且是美的熏陶过程。感觉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文本中的很多重点词语、关键词语以及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精妙的词语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具有美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这些美的形象直观、清晰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如用图画、板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言文字绘声绘色地描述等形式再现美, 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感知词语内涵, 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词语和对文本进行补白, 去感悟文中意犹未尽、不可言喻的美, 帮助学生在感悟词语中深化理解, 在想象中生发情感, 从而走进文本描绘的意境, 咀嚼词语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领略词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

在《太阳是大家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反复诵读全文的基础上, 借“洒”一词进行拓展, 启发学生想想还可以把“洒”换成什么词而意思不变?学生说道:“可以换成泼、浇、喷、射……”教师又问:“在这么多的近义词中, 为什么作者选了‘洒’?”学生在换词后积极调动情感体验展开想象, 体会到“洒”字更能表达阳光普照的美丽情景:轻柔的阳光让每一朵花都沐浴在阳光里, 是那么富有生命与活力。教师又在屏幕上投影了柔和的阳光下绽放的花蕊、绿油油的草坪……这些生动的画面使“洒”这个原本单调的词语, 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在帮助学生理解“红彤彤”这个带着色彩美感的词语时, 教师先是问学生:“一个‘彤’字是什么意思?三个红在一起会是怎么样?”接着, 教师相机出示天边似火一样的晚霞画面:“看!这就是红彤彤的晚霞, 美吗?看着这样的晚霞, 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不禁说道:“晚霞太美了!”“晚霞真漂亮!”“晚霞实在太壮观了!”教师又说道:“一个红彤彤, 让我们看到晚霞烧红了整个天空, 让它烧得更红吧!”通过课件的展示, 教师语言的渲染, 学生陶醉于这满眼的美, 似乎与作者一同领略了晚霞壮丽的景观。这样, 学生在感受这个词语色彩的美丽的同时, 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感受其不可言状的景象, 真正品出“红彤彤”这个词语所具有的色彩与画面的美。

三、情感渲染, 悟出“情”

语文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本中有些词对表现文章中心, 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犹如闪耀的珍珠, 使文本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心品读、用心感受、用心思考, 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度挖掘, 把它们作为情感生发点, 引领学生在感受、品悟、体验语言的过程中与文本同情共悟。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课堂上激励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没有感情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师应该把这份情, 这份爱放到课堂上去。有了‘水’ (指‘情’) , 才能做到涵泳, 才能浸润学生, 才能滋养学生。”在词语教学中他也是这样不懈探索的。如在教学《七子之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时, 孙双金老师在学生初读诗歌之后, 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能说说这首诗歌的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吗?”然后抓住“梦寐不忘”这个词, 先让学生理解“梦寐不忘”的含义, 然后问:“同学们, 你们说说即使是在梦中或是睡觉时都忘不了的,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而三百年, 每天做梦、睡觉都不忘, 又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想象, 畅谈自己对“梦寐不忘”的理解。孙老师在学生交流后深情地说:“闻一多先生始终梦寐不忘, 那是对祖国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呀!那就是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呀!”随后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学生边聆听这动人的乐章边轻声和唱。由于教师进行多角度启发和情感熏陶, 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对文本进行品析、咀嚼、感悟, 不仅读懂了“梦寐不忘”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且理解了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情感, 更深切地体会到祖国儿女离开祖国、思念母亲的浓浓爱国情。

在《触摸春天》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中, “灵性”这个词是文章的灵魂。理解这个词, 对帮助学生领会盲女孩热爱生活的情感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可以把它换成什么词?学生纷纷说道:“可以换成灵感、灵活、感觉……”教师进一步启发:“说说为什么安静是具有灵性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安静具有神奇的灵性呢?安静的灵性又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围绕“灵性”想象盲童———安静在花园里穿梭却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的情景和蝴蝶在她的小手中扑腾, 她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跃动的情景。课的结尾, 教师让学生填空:“安静的灵性来自_____来自_____来自______。”学生写道:“安静的灵性来自她的心灵, 来自她对生活的热爱, 来自她对生命的热爱……”此时, 课堂成了一片开满情感之花的美丽园圃, 学生无不被安静这种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情感所深深打动。

可见, 学生随着对“灵性”这个词语的深入理解, 渐渐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 他们在与作者一起感叹这个生命奇迹的同时, 情感得以激发, 感悟到安静虽然看不见周围的一切, 但是她始终怀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触摸, 用鼻子去闻, 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学生也真正读懂了“灵性”这个词语的丰富内涵与情感。

四、拓展延伸, 得出“法”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过:“背诵词语, 理解词语, 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 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新教材中编排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这些文章时, 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要创设“语用”情境, 适时进行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使词语成为学生头脑仓库中的内存, 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在教学《最大的“书”》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一课中, 教师抓住“雨痕”一词, 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雨痕, 学生懂得雨痕就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教师再由“雨痕”进行拓展延伸, 启发学生想想:流泪时有……受伤时有……车子走过时有……刀子划过时有……就这样, 由“雨痕”引出的一系列带有“痕”的词语———泪痕、伤痕、车痕、刀痕……教师最后梳理:“痕”就是事物留下的印迹, 并告诉学生由这个“痕”字再想到跟它有关的词, 也是语文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自己的花是给大家看的》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中, 教师抓住“脊”字, 先是让学生用手摸自己的脊柱, 理解“脊”字的基本意思, 再顺势问道:“人有脊背, 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也有脊背?”学生受到启发, 由“脊”字再带出许许多多相关的词语, 如山脊、屋脊、书脊……由于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帮助学生从“痕”“脊”等字引发出对其字义的理解和拓展, 让学生的词汇仓库丰富起来。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2

1、本课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二是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并且第二方面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出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联系,并要求学生回忆其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的思想。

2、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整理知识中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由教师先展示空白图表,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完成图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立体 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注重学生多想多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浅谈《立体构成》教学 篇3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式美

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接触了很多立体构成。例如,小时候玩的堆木。是立体构成中的块面构成。叠纸飞机,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还有小时候玩的翻线,两人彼此协作编织出来的,是立体构成中的线形构成。这些立体构成实例都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立体构成,就是要训练大家的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是对立体形态把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面形状是二度空间的幻想,是靠轮廓去把握的,一个平面只能决定一个轮廓,而立体形态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是靠体量去把握的,它不仅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能看的见,而且也能触摸,没有固定的轮廓,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的形不同,在创造立体形态时应该注意其各个角度的变化,反复去体会,敲打。

2立体构成形式美的要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不是不着边际的,它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2.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像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没有艺术美而言的。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

2.2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叫作均齐。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它有较强的向心力。在造型中常有放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相结合。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2.3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1)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2)不同形体的对比,例如圆形和方形对比,方形和三角形对比。3)面体与线体在一起,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敏捷,面体则更显膨胀、稳重。4)粗糙的和光滑的机理对比、粗壮与纤细的机理对比等等。5)人物对比,人工设计出来的物体与自然界原有的物体形成对比。

对比美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立体造型中,对比调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体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刚柔相济”的思想。这在形体上的对比,表现为方与圆,刚与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宽与窄、长与短、多与少等等因素的对比。对立的双方,可以寻求折衷的形体,掺和其中进行调和,也可以强调一方减弱一方调和,从而产生对比美。2)空间与实体对比。立体造型中,空间与实体是正负形互补的关系。空间中若没有实体的坐标,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它。实体表现为厚重、封闭。空间表现为通透、飘渺。表现的形式有虚实、隐现、凹凸、前后等等。3)方向对比。利用方向位置的因素形成对比,可使造型充满活力带有生气,并在视觉心理上获得力的对比美。但是,要注意这种力的对比“蓄势”,不能势均力敌,实力相当,这样会使力的动感抵消。方向对比的表现方式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前后对比、正侧对比、垂直与水平对比、动态与静态对比、整体与局部对比等等。4)材质对比。立体造型中,材质的对比最为丰富,可以使人的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受。它可以从材质的肌理上获得对比,从材料的本色和人工附加色彩方面进行对比,从材质的硬软方面对比,从透明与不透明方面产生对比,从新材料与旧材料方面进行对比等等。材质对比的表现形式有:繁简对比、锐钝对比、整碎对比、厚薄对比、光滑与粗糙对比等等。欲达到既对比又调和的整体完美效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诸形体放置的秩序性。2)注意各部分形体之间恰当的比例。3)注意形体间的类似程度,等等。

2.4节奏与韵律

节奏,确切地说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也有它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节奏感会使构成的形式富于机械的美和强力的美。富于节奏感的形象在我们周围是处处可见的。富于节奏感的现象更多是多见,如一下接一下的抡锤劳作、舞蹈中连续反复的动作等等。由此可见,同一单位的形象或同一种动作规则地加以反复能产生节奏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体会节奏美的表达方法:1)重复节奏;a.相同重复:所产生的秩序感就像钟表机械运转一样有规律的重复, b.异形反复:指不同形体和间距,在不同位置上间隔反复出现,引导视觉的刺激与兴奋,形成动感较强的节奏美。2)渐变节奏:立体造型中,渐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层次渐变等。通过渐变,产生秩序感、节奏美。3)线性节奏:线是造型中基本元素之一,又常体现在体块的棱角边缘和形体相交之处,因此,它表达节奏的韵味十分丰富。4)多元节奏:指立体造型中,形状的高低起伏、交错、旋转、虚实相映等产生的节奏美。如果在立体构成中大量地、一味地运用“节奏”形式,没有变化,不加入其它的组合方式,定会产生单调感,使人感到乏味。所以往往需要再加入韵律的因素,才会更完美。

参考文献:

高中作文立体教学“三坚持” 篇4

一、坚持主题系统教

目前, 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 特别是作文教学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原因有很多。客观上, 高中三年语文教师的变动普遍存在, 新教师往往并不延续之前教师的教学体系, 而是结合学生的作文水平, 另起炉灶;同时, 学生的变动在分班、分科中也普遍存在, 同样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特别是作文写作体系的构建。主观上, 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 大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 受限于检查、考试的需要, 更多地追求量上的写作, 很少主动构建作文教学、写作的体系。于是, 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就呈现出无序性、随意性的特点, 作文教学靠天收的现象自然也就普遍了。

作文教学应坚持主题教学、系统教学, 以此来构建学生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体系, 同时要将其上升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教学策略, 不因人事而“变迁”。如笔者对2008年高一新生, 就开始尝试这种作文教学模式, 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大胆突破原有的作文教学模式, 进行系统规划, 开展作文系列化主题教学的实践。具体从时间上:高一主要教授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小说等记叙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 开展复杂记叙文的训练;高二主要教授议论文、议论性散文、杂文等议论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 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高三主要教授作文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文采等方面知识, 开展限时作文训练。从主题上:依照学生的年龄、成长特点, 结合教材等, 分别规划, 让学生尽可能熟悉更多主题的知识, 以便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如高一设置了青春的选择、家乡的“诱惑”、人性的光芒等主题, 高二设置了“走好第一步”、“梦想与现实”、“理解与信任”等主题, , 最终这一届学生在2011年高考中语文均分由分班时年级第七上升到年级第二, 作文功不可没。

二、坚持示范典型带

系统教学和主题教学是一个整体规划, 贵在长期坚持。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在示范带动。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培写作典型, 通过放大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激发全体同学在作文写作上的兴趣。在选树典型上, 不能仅仅选择那些天赋好、写作能力强的, 这样的选择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强化学生的“写作靠天赋”的感觉。一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典型:一是确实在写作上有一定天赋和能力的, 作为全班学生学习和赶超的标杆;二是有写作潜力, 但因为不够重视写作, 短时间内强化成效就很明显的,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模范;三是写作一塌糊涂, 但比较勤奋好学, 能够在教师辅导下努力学习, 改变写作现状的, 作为激励写作后进生的样板。三类典型, 即可一网打尽,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 营造全体学生写作的激情氛围, 创造作文系统教学的有利环境。

在具体的示范教学中, 要善于创新形式,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10年, 一位乡镇学校分流过来的学生进入我所带的班级,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她原学校的成绩, 发现语文成绩从未及格过, 最好成绩不到90分, 大多是70几分, 作文肯定是大问题;接着通过谈心谈话, 我也大致了解了其原学校的作文教学情况, 基本上就是“放羊”, 同时我还发现, 这位女生成绩虽然不太好, 但还比较愿意学习, 特别是渴望受到老师重视。于是, 在接下来的一次作文训练中, 我有意识地以之作文范本, 详细点评, 批改的文字超过了她所写的作文字数, 并亲自将其喊到办公室, 就主题、立意深化方面指出修改意见, 要求其再写一稿, 写好后, 再就语言、文句、表达等方面, 一句句帮助剖析, 让其写成第三稿。她很激动也很感动, 在我的讲解下, 写得很认真, 连本来有点潦草的字迹都变为一笔一划工整起来, 从中我可以感受到她被激发的信心。在接下来的全班作文教学中, 我将前后三稿结合我的修改、点评全部印发, 以之为例, 进行教学, 三稿的对比, 让全班学生都很震惊, 原来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全班学生在这种激励下是树起了多写、多改的写作意识。后来课代表还告诉我, 这位学生现在学语文都学“疯”了。果不其然, 在一年以后的高考中, 她语文考了127分, 考上了本来想都想不到的本科, 凭借此改变了命运, 更关键的是树立了写作和表达的信心。

三、坚持下水辅导引

学生的示范毕竟和教师的设想往往会有一定的距离, 很难将写作教学的关键点呈现出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亲手一试, 写“下水”作文。现在的情况是, 很多语文教师长于点评、不善于操作, 自己不写, 仅靠书本上的写作理论, 难免出现操作的误区, 特别是很难提炼出写作的真正诀窍和经验, 不能给学生以真正的帮助。写好下水作文, 就能在实际写作中, 明白学生写作易出现的误区, 明白写作的操作路径等, 在具体教学中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引导性。

写“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 重在结合作文教学辅导讲解。如在一次全市公开教学中,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我以“油菜花开”为题, 和学生一起写了“花开”的半命题作文, 我没有采取直接讲解, 而是以自己文章为典型, 请学生为评委, 来讲解作文写作的一些关键点。我这样设置教学环节:首先, 下发我写的下水作文, 投影评分标准, 让学生大胆打分;接着, 随机分别抽选打分高或者低的学生来说明评分理由;再次, 我自己“夸口”说, 这篇文章我有十大得意之处, 请全班学生来找一找, 这样在分析过程中, 作文如何来写师生达成了共识;最后, 我再“卖关子”说, 这篇文章我还故意设置了五处漏洞, 请各位“神探”查一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寻找毛病, 这样在找寻过程中, 学生也就学会了辨清作文好丑的本领。一堂课下来, 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完全被激发, 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也赢得了听课专家、教师的好评。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篇5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立体几何要说难也难,要说简单也简单, 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定理定义比较多。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较难学,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1)他们对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熟练,给出符号语言,他们画不出图形,更不会用文字语言表达。

(2)定理、定义记不得。例如证明线面平行,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3)不会分析观察图形。给出一个图形,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如何入手。特别用空间向量来证明立体几何,很多同学建系是错的。所以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看着学生上课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心里也很着急。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复习立体几何基础知识及应用。我举例正方体来讲基础知识,我知道正方体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用空间向量来做也比较容易。在复习时,我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学生的确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但由于在这用时过多,使立体几何的应用没有讲解。

三、没有做到精讲精练

这节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少,整节课都是自己在台上讲,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知道以后自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充分、认真备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注重精讲精练。

(3)要谦虚,再谦虚,多向别人请教、共同提高。

立体交叉型教学法 篇6

立体交叉型教学法,主要是把《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交叉使用,利用上述教法中的优点,实现互补使课堂更加完美,要使课堂有立体感带来生机、活力,要有学科间的交叉、时间上的交叉,小组合作与小组间的竟争都出现在课堂,才是体现立体交叉型教学的本质。立体交叉型的教学结构是:《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好的途径,现笔者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1 教法上的交叉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导入新课时,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本身是提高学生兴趣,常用歌曲、诗歌、故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在上《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台湾是我的故乡》这首歌。听完后,我接着提问题,为什么台湾是作者的故乡,请用史实证明。要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与小组间竟争,一步步的深入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一堂课搞搞小品,这一点是值得借用的。但这种教法最大的不促是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这需要《目标教学法》来补充。

1.1 吸收目标教学法中的优点

《目标教学法》是先确定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法,但很单一,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失败的,特别是《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更不可思议,先确定教学目标,而目标中也没有这个问题,只有把《目标教学法》与《题型设计教学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既能科学提出问题,又能科学解决问题的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被动的由老师“填鸭”变为主动“觅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上述目的,只有充分利用好《题型设计教学法》。

1.2 题型设计教学法的作用

(1)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老师最根本的任务。明天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只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只教给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课本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不够的,更应该教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设计题目不只是老师的事,更应该把设计题目的方法技巧教给学生,要他们自己设计,科学的提出问题,比如,我在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课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我提供的材料是: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和这一课的内容,指导学生把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问题:

①此材料出自哪部作品?

②作者是谁?

③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是什么?

④作者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⑤作者建立了“太平天国”,请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⑥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动起义?又在什么地方封制?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筛选、评比,指出题目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教师设计“列举中国从古到今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以指导学生设计从古到今同娄性质的题如“从古到今的赋税制度”等等,设计问答题时,要求学生把握好“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的要求。让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同娄找异,异娄求同。

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因而引导学生设计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积极地寻找问题,敏锐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本领”

(2)题型设计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作用

题型设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也是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法,它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因为问题提出后必须解决,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把竟争引入课堂,让学生互动。

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科学,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准确,也可以让一部份学生当评委,对题目的提出和问题的准确要评价,使课堂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同时,教师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差生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让中等生、优等生设计问答题、材料题、配对题、连线题、识图题,培养其概括能力,以达到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朝着美好的披岸前进的目的。

(3)题型设计教学法对预习新课的作用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预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主要在课后进行,但如果教师按传统教学编写预习题纲,或先提出小标题,让学生在小圈圈里读记,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预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教他们去设计各种不同题型,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看书,分析材料、寻找知识点,不但提高了读、思、议、记的能力,更重要的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老师要加以指导、点拔、学生得到的收获远远高出传统教育的若干倍。自从我采用这种教法,学生高考突破省极格率。统考时,全县第一名,而且是在学生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取得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不算是应试教育吧!

(4)重点、难点的突破要科学

对于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个问题分散成几个小一点的小“疑”降低坡度和难度,由浅入深,各个突破的方式进行,如初二课本第1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十大和抗战胜利是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突破,但效果都不佳,今年我给了学生这样一则材料“放手发动群众,状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我要求他们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设计题目,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①上述内容被概括为什么?

②材料中有“打败日本侵略者”一句,请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是什么?

③在制定此材料的会议上,毛泽东做了什么报告?

④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心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老师要求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综合,引导、点拔,把知识编成网络,重点和难点就轻松突破。

(5)《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把知识点落实到位,挖掘教材内涵,这些需要教师精彩深刻的讲解,需要把知识讲活,讲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所教的学科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是一堆死的知识,而是一个无比瑰奇的迷人的知识世界。要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要象一个出色的导游,把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入知识的胜境,善诱不仅贯穿讲读教学中,而且要贯穿在听写和设计题目过程中,《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高度的思维能力。

2 时空上的交叉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发挥历史的现实功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历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为现实服务,充分关注现实、关注时政热点、纵横古今,贯通中外思维开放而活跃,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觉相结,增强历史亲切感,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真正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那么遥远,历史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要把古人的东西借到今天利用。

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会穿越时空,把学生带到另一个“世界”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想到当时的状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上《抗美援朝》一课时,讲到上甘岭战役,我说,“当时我也在现场,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一挺机关枪,我呢,也用身体堵住敌人的另一挺机关枪,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看上去是几句话,但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说实话,一堂课中,有一个学生不听课,你这堂课就应是失败的,为此,认真利用《情境教学法》,才能使教学更加完美,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3 学科间的交叉

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上课时,就不能按《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给出的目标去教学,哪样会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似懂非懂,知所然,不知其所有然,在拿小学语文《长征》这一课做了一实验。先出示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流,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河水柏追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红军的长征》这一课的内容,指导把材料和课文有机结合,让他们提出问题。

①这首诗是谁写的?它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②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③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④诗中的泸定桥是我国的哪一省?请描述泸定桥战斗情景?我们应怎样向当时的红军战士学习?

⑤诗中三军指哪三军?

问题提出后,把竞争引进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回答。再回过头来,按上语文课的要求,对这节课进行讲解,过程如下。

内容结构图示

第一句、第二句总领全篇

第三句、第四句 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

第五句、第六句 红军长征中战斗的激烈

第七句、第八句 总结全诗

〔重点句子解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里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开头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总括。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泸定桥的两面三刀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泸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名诗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分段及段意〕

《长征》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总领全篇。

第二、三句:选择了长征途中跨五岭、越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高度概括地描绘了长征途中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和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第四句:总结全诗。用“更喜”、“尽开颜”写出了长征即将结束,展望美好的革命前景时,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心思想

本诗对红军长征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细浪”、“泥丸”等词,形象地烘托出了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

(2)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暖”字抒写了红军战士渡江时的热烈情景,“寒”字烘托出泸定桥的险恶环境,景中有情。

(3)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对仗工整。

通过上面措施,得到的教学效果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么的好。

探索高职英语立体化教学 篇7

1 高职英语立体化教学的概念

高职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 高职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生存技能, 面向社会单位, 向一线职位输送高技能人才的特色教育, 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具备从业技能。

高职英语教育是以英语理论知识为基础, 培养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现状无法避免, 高职学生因为这一原因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和要求, 学习兴趣渐渐降低,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英语交流活动少。针对高职教育的这一特征, 高职教育近年来的探索发展中, 根据塔朗菲—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 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立体化”教学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了适合高职英语教育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题, 多层次具体化的教学。

2 高职英语立体化教学的内容

2.1 课堂教学模式立体化

语言学科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知识教学,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讲究学以致用, 生活中时时刻刻能够检验学习的质量。根据这一特点, 英语教育要求教师多采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 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与学生的双向的交流, 从看、听、说各个层面营造英语学习的气氛, 与其说是英语教学, 其实是语言交流, 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下, 学生置身于英语交流的环境中, 抛掉“学习”这一重担, 在交流中去享受知识, 运用知识, 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

2.2 课堂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教育中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需要思考, 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happiness”这篇课文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提出“reason”、“process”、“result”这样的线索, 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 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2.3 课堂教学手段立体化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 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采用丰富的现代化立体化教学手段帮助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立体性营造英语教学气氛。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最大化、高效率地向学生立体化展示英语知识, 让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创建良好的、轻松的、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多媒体、教师之间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环境, 教师作为引导者, 可以发起一些教学活动, 如英语生活对话、演讲、谈判等, 实现教学手段立体化。

3 高职英语立体化教学的方法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高职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英语教学与一般理论学科教学的不同, 建立立体化教学思维, 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探索, 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教学模式, 提高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尝试新的教学理论,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学会运用现代化的设备,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综合多层次教学手段和设备,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结合高职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联合基础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双语教学三类教学内容, 将知识传授变为语言交流, 让学生在用中学习, 边学边用。从立体化教学的核心出发, 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2 加强硬件建设

立体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设备, 再好的教学理念都需要借助硬件载体去落实去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硬件建设, 完善英语教学设备。比如语音实验室、语言制作室、语用功能的多媒体教师、网络实训室、校同语音发射台等。硬件设施是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立体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路景菊.成教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171-172.

[2]王鹏.立体化教学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1 (5) :75, 77.

[3]夏小华.高职英语立体化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36) :77-78.

地理教学当构建立体模式 篇8

一、强化课前自主学习作用

初中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联系紧密程度稍微薄弱,许多地理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缺乏直观的感知体验。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强化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坚持预习,通过预习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首先通过预习熟悉教材内容,其次是在预习中筛选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搜索、相互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在预习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积累地理学习的技巧。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前,笔者要求每一个合作小组准备一只地球仪,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地球公转,结合公转演示去探讨研究一系列现象,这样的课前自主预习活动融操作性与知识点分析为一体,学生遇到不清楚的内容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上网搜索,集中大家的智慧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经过前期的预习研究,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了,学习中难度大为降低,与教师的互动有效性也得到了增强。地理教学将预习环节的作用体现出来,可以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为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师生互动交流作用

地理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点传授的过程,也应当包括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全面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应当将师生互动交流的作用体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能够优化流程,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有交流的平台,有互动的载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的互动学习之中,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注重将师生互动作为教学最为有效的推进环节,发挥交流互动的促进功能。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研究题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研究:把握农业的内涵,明白农业的主要部门以及发展农业的意义;国内种植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作物为主以及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畜牧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和降水有何关系、主要有哪些牧区以及有名的畜牧业产品;国内林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与降水有何关系;了解渔业分布情况及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置了这样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分小组开展学习研究,每一个小组进行探究的过程都是对教学任务进行突破的过程,思考题涵盖了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及时开展巡视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提问以及分组汇报等形式开展互动,进一步检查教学成效以及完善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地理学法指导作用

地理学习虽然相对枯燥,但是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想方设法缓解这样的状况,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技巧,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也是立体化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促进地理教学成效的提高。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技巧指导,首先强化了地理知识点建构方面的技巧指导,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要孤立地记忆和理解,要将前后知识点连贯起来开展学习记忆,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复习过程中会产生“串珠子”的神奇效应,减轻了学生记忆、理解的难度。其次,笔者指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坚持“动口、动手、动脑”,遇到学习难点的时候多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成效;课堂学习中做好笔记,将知识要点及时摘记下来,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再被动等待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另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确定巩固记忆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四、强化课后拓展活动作用

地理学科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研究。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后拓展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思考研究的能力,让地理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在《水资源》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假期开展调研活动,按照居住地为单位组成研究小组,了解本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资源数量以及水污染水平等。通过这样的专题调研,学生对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具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教育的一体化。

从上可见,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意义重大,广大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当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许多教师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效停滞不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将教学模式的优化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提升教学综合成效。教师应当强化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学会高效开展预习,在课堂上发挥出师生互动的促进效应,予以学法指导,并将课外活动的拓展作用发挥出来,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成效。

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研究 篇9

一、小学数学立体教育模式的概况分析

1.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烘托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对每一个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充分了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认识到自己位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出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小学数学立体化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小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老师在准备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从知识的根源出发到知识点的发展过程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通过激发、释疑的方式来组织引导并启发学生,让学生遵循着知识的发展不断进行独立和多角度的立体思考,让小学生从以往的单向思维向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模式转变。

2.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的分类

总体说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分为教材的立体化呈现、老师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使用,学生学习氛围的立体化营造等三个方面,下面就老师的教学手段立体化使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二、教学手段立体化的开展策略

1.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教学手段的好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化,老师一定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多样化。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一般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传递过程,这个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养成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很不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之间互相分组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与讨论,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探索,吸取好的教学经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灵活性和新鲜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够做到对知识的触类旁通,同时很好的培养的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灵活运用。

2.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辅助设备

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感到无限好奇的年龄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无法抵触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依靠粉笔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学生很容易会感枯燥无味,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传统模式下枯燥的语言和板书转变为图形、图像和色彩的有机结合,将知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呈现出来,采用独特的动画效果将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和具体,营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让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备的有效使用填补了语言表达的单一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是提高教学成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的有利手段。

3.在教学用语的使用上要更具感染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主要意思就是说老师的语言素养对于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表达语言所用的方式以及语言质量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有着关键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染是非常大的,优秀的语言素养能够有效的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带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这一门学科。从这个方面看来,老师们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语言素养,有效改善上课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加轻松。

另外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对教材进行进行丰富使其更加具体化也是教学课堂立体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老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内心的想法进行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手段;对教材内容不断创新和开发,在学生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使教学内容更具生活化,不断寻找新的数学题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老师的教学手段立体化使用的特征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先进行预习的准备工作,然后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同学们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问题不断的深入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再利用多元化的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和探究,让他们主动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对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有很大的促进的作用。

(2)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时效性

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对不同阶段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问题解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由于不同阶段的问题之间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形成了整个过程的系统性和内在的科学严密性,这其中又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运行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增加了学习的时效性。

(3)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下,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脑力的运转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运用自己的手进行直观的操作和计算,同时又需要学生展开相互之间的讨论,加强语言的训练活动,用多种语言方式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清楚的表述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由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三、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的作用

通过开展立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前根据相关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长期坚持下,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能让学生在后期对知识的理解上更加容易,也更加深入。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立体思维活动对问题进行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加强对学生直观操作的训练,对于学生大脑立体思维活跃和协调更具帮助作用,让学生不断突破自己,一步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结语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把自己的身和心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老师的教学手段不断进行丰富、对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塑造的更加立体化、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更具立体化和个性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已有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种立体思维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着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构建一种新的立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创新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善策,聂开宇,钟玉华.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与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4):37-40.

[2]杨洪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9):56-56.

[3]王春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5(24):41-41.

立体教学 篇10

一、教学环节有效前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课前的有效预习, 将教学活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45分钟, 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学习重难点不够突出,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充分发挥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的效用, 提高学生预习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前延, 对于教学成效提高具有积极帮助。

1. 提高学生预习意识

问卷调查显示, 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初中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并未养成充分的预习意识和习惯, 预习活动没有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首先向学生进行了预习重要性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预习活动首先是对新授内容中基础知识的一次清除, 凡是能够自己解决和在课前解决的内容, 决不应该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习活动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另外, 笔者还让学生认识到, 预习活动能够帮助自己筛选出语文学习的难点方面, 便于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提高针对性, 做到重点突出。

2. 给予预习技巧指导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并没有掌握过硬的预习技巧, 这就导致学生想预习而无法预习好。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 并汲取先进做法、精华, 帮助学生总结和推广了四字预习法, 即读、查、思、做四步预习法。首先通过反复诵读熟悉教材内容, 其次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手段, 查询自己所需了解的文学常识、背景资料以及解决生字词等方面问题, 接下来针对预习提纲中相应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 自己努力尝试寻求问题的答案, 最后结合课后习题等方面内容, 做一做检测一下预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预习技巧。

3. 发挥预习环节作用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因此预习活动成果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解决相应的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等方面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方面只是给予简单的回顾式提问, 不作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方面, 则将其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 鼓励学生将其作为本组探究的内容之一,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预习活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铺垫与导向, 从而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精髓与主阵地,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紧扣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 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优化其中的不足, 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有效体现并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1. 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习惯以单向讲授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输, 这样的方式看似能够将全部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 让学生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对象, 成为了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 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在教学中将原本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 多给予学生发言思考的机会, 不再直接地将答案给予学生, 而是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深入地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思维活跃起来, 教师则在关键环节、难点部分给予思维方式的点拨引导,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2. 变“单独思考”为“通力协作”

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都是依靠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个人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向角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一定尽善尽美, 但是集中更多人的力量则可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 让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优势。基于这一点考虑,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将学生从单个的学习主体转变为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 按照6到8人一组的规模, 合理安排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 组成一个个独立的合作学习小组, 每一个难点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智慧集中起来, 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也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3. 变“直接裁判”为“引导深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笔者不再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放羊式讨论学习, 而是注重有放有收, 收放结合, 该放手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只是在他们遇到难处的时候给予思维方式点拨引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自己的合作努力去逐步攻克目标。在这一模式学习的最后环节, 笔者还为各小组安排了分析与交流活动, 各小组依据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与汇报, 小组之间出现认识上面的差异是较为正常的, 许多教师采取直接点评和补充的方式进行答案的纠正, 这虽然是一种方式,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让学生在内心思想深处认识到问题的根本, 才算真实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 笔者更多的是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代表进行辩论, 在辩论的过程中, 由其他同学进行完善与补充, 辩论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在逐步纠正偏颇走向正确答案的过程。久而久之, 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出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事例的能力, 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三、延伸语文课堂教学, 充分拓展初中语文教学空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完全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是狭隘的, 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向前后延伸, 其中充分发挥课后活动的作用, 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种种不足, 对其发挥巩固作用。

1. 有效发挥竞赛活动作用

以赛促学是许多教师乐此不疲的一种教学模式,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每进行一阶段内容的教学之后, 可以结合语文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竞赛活动, 如古诗文翻译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阅读分析竞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等, 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 将相关知识点要求与能力要求蕴含其中, 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实现巩固旧知的目的。有了竞赛这样的形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在竞争性氛围中你追我赶, 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提高。

2. 有效发挥专题研究作用

专题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难点内容的一次巩固与突破, 教师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语文检测反馈情况, 适度确定一些难点, 组织学生对其进行专题研究, 让学生对其集中智慧与精力, 实现突破与巩固的学习目标。例如针对阅读分析、新材料作文, 以及语法知识等方面难点,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混淆与出现错误之处, 进行专题研究、逐个突破, 以此巩固学生在这些难点方面的掌握效果。实践证明, 这样的专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能够起到重点突出的效果。

3. 有效发挥兴趣组织作用

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小组不仅活跃了初中生的课余生活, 也是对各门学科学习的有效巩固与促进,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 与其相关的兴趣组织种类繁多, 如文学社团、古诗词研究、朗诵、口头作文、书法等等,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 尤其是教学薄弱环节内容, 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巩固,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建相应的语文类兴趣小组, 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活动, 并给予相应的指点, 提高他们的活动与技巧, 提高实效性。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构建课堂与课前、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 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化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锋锋.也谈初中语文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6)

[2]郭文军.初中语文教学对策初探[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8)

上一篇:下属的榜样下一篇:侧面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