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构成

2024-06-12

教学构成(精选十篇)

教学构成 篇1

“构成”本是一种造型概念,是将不同视觉元素有意识地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视觉形态,也就是说,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它的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方法与实技教学,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原理与制作技巧,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与实践。

在今天,色彩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何快速提高色彩的审美与应用能力也是我们今天面对的课题。当学生刚开始接触色彩构成的时候,我们常用惯性思维教授规范的色彩基本知识与规律,其实学习色彩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控制和使用色彩,色彩作为视觉元素中的一员,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和创造不同的色彩。

色彩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当万事万物呈现在眼底时,它先于形象反映在人的大脑里,所以我们称它为第一视觉语言。马克思说:“色彩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具普遍性的形式。”我们在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色彩审美、色彩创造、色彩表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如何采集色彩,辨别美与丑才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中达到最快的色彩审美?其实环境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努力去采集那些令人兴奋和愉悦的色彩结构形式,并对其特定的色彩组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所以大自然是让学生接触色彩最直接的方法,任何色彩的搭配我们都能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寻色彩的规律不难成为切实的好办法。打破传统的口授,走出课堂,在环境中结合教学的命题,让学生从以往的观察事物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眼光和观念对色彩进行采集、观察、感悟、分析、整理、记录。如果一个设计师倘若对色彩没有自己的理解,审美没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根本不可能画出或者设计出让人感动的作品。

二、提取、归纳与整合

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大自然或者是万千的绘画与设计作品中提取符合命题的审美元素,根据色彩构成的原理与规律进行大量的分析与分类。然后从分类中确定自己的目的性与参与性,分析各种色彩与色彩的组合所带来的不同视觉美感,理解色彩元素的心理暗示与情感体现,最后进行归纳与整合成自己的色彩情感符号。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用独特的视角、理性的自我认识与分析,然后通过将自然界复杂万变的色彩现象、色彩规律以及构成法则整合归纳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所不同的是,设计构成色彩强调对自然色彩进行抽象和提炼,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使学生对色彩由个人的直觉提升至对应用的创想与设计,最终达到在各种行业性设计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色彩,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与技巧进行符合功能性和审美需求的设计。

三、解构、重构与体验

色彩构成的练习不能只停留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心理、色彩对比和调和训练的基础上,前期的采集、归纳、整理都是为了解构、重构、体验做准备,所有训练的目的都是一切以色彩元素作为表现手段的创造。色彩的解构与重构的构成方法,是在学习他人的色彩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段。也就是说,将人工组织过的色彩或自然界的色彩进行分析、解体、提取、重构的过程。一方面,分析其色彩组合的成份和构成视觉特征,保留原有的主要色彩体系与色块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主色调、主意向的精神特征、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另一方面,打散原有色彩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可以借助与原先的构图加入自己的表现意念,以构筑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然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体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去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这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加入前期平面构成中学习的点、线、面等的综合运用。可以开展互动主题性设计教学,把设计观念、对形态的设计以及自己的情感引入色彩构成课程,让师生一起研究与分析,如“色彩与大师对话”,“颜色与音乐的共鸣”,“形与色彩的综合表意构成”等课题。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我们除了用色彩去重构一幅大师的作品,也可以让语言或者表演的方式重构。如色彩有听觉,你可以想象、可以产生共鸣,甚至可以开口去唱。色彩的搭配,我们也可以进行一场主题的服装与色彩的搭配表演等等,有意识的去引导、去体验和创造。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意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色彩的构成方法、手段的运用,做尝试性的创造,以期建立自己的色彩体系与审美。

参考文献

[1]《设计构成》林家阳沈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色彩构成设计》刘宝岳宋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色彩构成》尹定邦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4]《我们所不知晓的绘画》李睦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平面构成》教学反思 篇2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立体构成的基础,它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学习构成的目的是培养灵活的设计构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对于八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首先选择了“圆”作为基本元素进行学习尝试,在这一课时,先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圆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们感受下落感(悬空)、稳定感(上下左右作用力一样)、安定感(没有地方可掉),进而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图形,当位置发生变化时,圆点给与人的不同画面感和心理感受。

然后,从“直线”、“曲线”的角度,认识,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认识美术基本元素“点”与“线”的关系。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点”:衣服、写字、为期、人民大会堂的红灯笼、药丸等,再出示一系列与“点”有关的设计作品,渗透“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的相关知识,最后再作业阶段,对作业步骤、作业形式进行详细的界定,这样孩子们的设计过程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进入“平面构成”内容的授课过程时,就选择了平面构成的“骨架”进行讲授,引入“透视”的元素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理解。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进行赏析:整齐排列的公共座椅、候机大厅的屋顶横梁、延伸向远方的铁轨、08奥运会开幕式演员方阵等,在这些照片中寻找透视,感受不同的排列形成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了解平面构成的“骨架”,即排列规律。

再选择一系列平面构成作品,对比学习,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方式: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对于“平面构成”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图案设计课程中,作业形式,尺寸等作业要求的统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业的最后呈现形式更为规范、整齐。

平面构成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是从点、线、面、体开始的,学习的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学了,也只知道上的是平面设计基础课,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学过的内容。学生作业也大同小异,很难挑出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认识上不重视平面构成,而产生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不急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扩展想象空间的思考。

一、观察生活,寻找灵感

让学生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校园,感受自然界中的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拍照等,让这些基础较弱的中职生能联系生活,避免因过多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

例如,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让学生理解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夜晚桥上的灯光个体视为点,点的不断连续为线,还有桥体真正的线,桥面视为面,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大小不同的点,但相对大海这个大的面而言,跨海大桥概括为线。学生可以通过实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巧用兴趣,启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在一次教学近似构成的设计中,一个女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她设计了一组小猫的动作,很可爱,也可以看出她绘画的基本功,她画出了小猫46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画得很生动。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惊讶平时不善言辞的她能画得那么好,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该女生也比较有成就感,以后再学习构成时也更加主动、积极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找来大量的图片及作品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渐变构成中,老师展示一组图片:一个苹果由完整渐变为大半个、最后只剩下果核。学生思维很快,联想到一条完好的鱼,渐变为一条鱼骨头。这样就在单向渐变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视手绘,发挥想象

学习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越来越普及,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比较多。但是,设计家好的设计思想最初是从手绘中表达的,之后再运用电脑进行处理,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以手绘为主,而且要求手绘工整、细致、干净。但只注重手绘能力是不够的,手绘是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后期如何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想象力。在训练中,教师对一个规律要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一个独立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评价作品,提升理论

班级里的学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作品评价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别人来了解这幅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创意、色彩、绘画的基本功、认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指出画的优点和缺点、值得学习与改进的方面。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信心,也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面构成可以在二维空间,利用黑白关系表现设计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平面构成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设计的来源、设计需要那些方面的技能,开始思考联想与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构成 篇4

目前社会对环境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涨, 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有平面设计课程, 面对市场需求, 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教给学生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 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针对计算机专业的photoshop课程安排, 单纯以学习操作为主的教学就显得枯燥无味, 所以, 除了要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 还要加强实用美术基础的专业培训, 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并能设计出一些实用的商业广告。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可以在平面广告行业有所发展, 课程内容需要及时调整。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 , 但是做平面设计又需要对色彩和构图有一定的了解, 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对他们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使用Photoshop对色彩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 基于photoshop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所具有的很强优势, 讲解photoshop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 融入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该工具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的讲解;而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 轻松地掌握了色彩搭配规律。在平面设计作业的制作上, 可以用photoshop替代手绘来完成, 避免了手绘所带来的颜色涂抹不匀和造型不准等问题, 这种方法有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

2.1 结合photoshop进行三原色的讲解

结合photoshop工具讲解光的三原色 (HSB) 包括色相、饱和度、明度, 可使学生更直观明了的认识颜色, 然后延伸出色的三原色,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配色原理。例如:要配出一块黄色, 就可以启动photoshop打开拾色器, 分别在RGB中输入R=255、G=255、B=0, 就可得到一块理论意义上的黄色。理论上, 在photoshop中, 红 (R) 、绿 (G) 、蓝 (B) 三原色可以调配出任何的颜色, 每两种等量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称为中间色, 但是实际我们在运用颜料在纸张进行颜色混合调配时, 由于调配品无法达到纯正, 所以很难准确地调配出较纯正的颜色。

2.2 结合Photoshop进行色彩对比的讲解

讲解色彩对比的相关知识点, 需要准备大量的素材, 为了满足学生对色彩对比知识点的理解, 使用Photoshop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示范, 并有大量的色彩对比范围, 随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制作色彩对比范图。例如红色和青色是一组互补色, 教师可以在Photoshop中选择两个图层, 并在两个图层上分别绘制出大小相同的红色块与青色块, 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集中感受到两种颜色之间的鲜明对比;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调整其中某一图层的纯度或明度, 让学生更加明确的理解如何合理地搭配补色的方法。

这样利用Photoshop进行色彩对比的分析运用,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还可以反复地让学生直接集中感受色彩的对比效果,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入色彩构成, 利于计算机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网络专业学生在进行网站设计时, 如果图片或照片的色彩有偏差或与主题不符, 可运用对颜色的理解和调色技巧, 在Photoshop中进行相应处理;软件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管理系统的开发时, 用户界面所使用的素材风格要与系统主题保持一致, 因此若能在使用之前先用Photoshop处理一下, 会让用户使用起来更舒适。

3 使用Photoshop对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运用

单一性的学习photoshop软件对学生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需要更深一步的结合实际应用, 就不得不提到广告设计。目前, Photoshop在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招贴设计、报纸和杂志的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等等, 在广告设计中, 涉及到平面造型的时候很多, 因此, 学生要了解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 而平面构成培养的就是在二维空间中, 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融入平面构成的教学中, 要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并加强教学与实践设计的联系, 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本专业接轨的训练内容。

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 学习兴趣不高, 从教学实践来看, 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 所以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内容不够重视, 觉得把工具学好就可以了, 因此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设计制作出的图片存在布局不合理, 没有美感。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photoshop制作出合理、漂亮的广告, 需要在讲解photoshop工具的同时, 融入点、线、面的知识。

3.1 结合photoshop讲解点的运用

点的使用一般体现在服装面料设计构成形式, 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案, 而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采用重复的点构成, 画面具有强烈现代感。如可口可乐饮料包装上采用重叠的泡泡图形, 背景为蓝绿渐变, 立体的白色字母标题, 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空间感、层次感、运动感。实际教学中, 结合photoshop直接进行相应案例的讲解, 过程中融入点的知识。

3.2 结合photoshop讲解线的运用

线的使用一般应用于如标志、广告、包装设计、服装等, 如丘比沙拉酱分别采用红白、绿白、蓝白相间的粗的竖线做背景, 不同口味采用不同颜色, 使沙拉酱几个字清晰、突出、醒目;而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风格就体现在线条上, 一般采用采用线构成创造出层层叠叠的空间感, 独特的造型, 体现出服装大师的风范。实际教学中, 使用photoshop矩形工具等制作出丘比沙拉酱的背景, 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便于理解线的概念。

讲解线时, 还可以在Photoshop软件中, 应用滤镜命令里的扭曲, 以把一条直线为例, 分别对其进行“挤压、旋转扭曲、极坐标、水波、波浪”处理后, 产生不同的线, 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3.3 结合photoshop讲解面的运用

面的形状通过本身的轮廓线来决定面是何形状, 面有扩张感、量感。主要分为直线面、曲线形面、自然形面、偶然形面。面多运用于封面设计、包装设计, 如MG野玫瑰紧肤舒颜面膜的包装, 正方形中央一朵粉色玫瑰花的设计, 一层层花瓣逐渐开放, 形容皮肤像花朵般粉嫩细腻、柔软、光滑, 富有浪漫情调, 更加吸引女性消费者购买, 案例同样可以使用photoshop来呈现。

《设计构成》教学大纲 篇5

一)设计构成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计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构成是现代实用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二)设计构成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色彩的构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色彩方面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值的可变换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色彩搭配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立体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讲究通透,这种内外合一把建筑的实体与空间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对景物的情思。三)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及要求 第一章 色彩构成基础

1、色彩的三属性

2、表色体系和色彩调和论

3、配色练习

第二章 配色基础练习

1、明度练习

2、彩度练习

3、色相练习

4、匹配关系练习第三章 主体性配色

1、季节的表现

2、味道的表现

3、音像的表现

4、轻重、速度的表现

5、气质、风格的表现

6、乐曲与地方特色的体现

四)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及要求 第一章 形态的构成元素

1、点的构成

2、线的构成

3、面的构成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加工

1、纸的材料

2、金属的材料

3、木制材料

4、废旧材料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态感觉

1、量感的表现

2、运动感的表现

3、空间感的表现

4、肌理感的表现

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做到:

(一)能顺利而准确地完成本课程的各项课程设计;

(二)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规律,具有交叉和综合应用的设计表现能力;

(三)具有分析、评价优秀设计作品的初步能力。

让学生借助每一个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充分利用电脑媒介,完成教学与练习。五)教学环节的必要说明

1.因学生条件,各校情况有差异。教学组织可在总的指导思想下,有相应的灵活性,最好能结合专业应用方向,教师适当的补充相应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训练课题。

2.教学方法与形式可多样化:接合幻灯讲座,理论讲授,课题分析,示范作业详解,电脑辅助教学与练习,录相,电视等各种形式,对于教与学有利的,都可广泛采用。

3.提高学生快速草图表现主题构想的能力。结合大量的手绘草图训练,教励学生电脑完稿。

4.作业讲评,学生作业互讲互评,提高概念解释能力和创意思想交流。

5.构成应用电脑技术答疑,研究构成史,开出学生参考阅读书目,指导学生理论的学习,加强审美与表达能力。

六)考试的基本方式成绩评定参考与必要说明

1.考试基本方式:作品考试。

2.成绩评定参考:平时40%,考试60%(其中平时成绩40%中平时作业80%,出勤20%)。

3.评分标准:构成形式40%,表现技巧与效果30%,创造性30%。六)参考考题

A卷:

1选择色彩明度渐变作为表现手段,完成一个具有形式美感的构图(具象,抽象形具可)。

2.以线的构成为主要手段,表现立体空间。(1,2任选)

B卷:

1选择色彩纯度渐变作为表现手段,完成一个具有形式美感的构图(具象,抽象具可)。

2.以面的构成为主要手段,表现立体空间。(1,2任选): 要求:

尺寸20x20cm。

C调性明确,对比适度,色组合要美。根据所学的色彩对比的方法,完成色彩对比作业一组。

要求:任选其中一组做(如色彩强对比与弱对比)并应注明所做内容。

1、色彩强对比(用对比色)色彩弱对比(用同类色)

2、补色强对比(1----2对补色)补色弱对比(1----2对补色)

3、纯度强对比(大面积使用纯色)纯度弱对比(大面积使用灰色)尺寸:15×15厘米×2张。

造型上抽象具象均可,2张作业使用同一构图。

色彩对比要符合要求,要适度,色彩关系要美。

评分标准:构成形式40%,表现技巧与效果30%,创造性30%。

A卷B卷C卷任选一题。

平面构成教学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維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如,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空间形态构成》教学 篇7

一、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艺术的融合

艺术学院里学科间的界限是极其模糊的, 各专业的知识相互交叉, 学生自由跨学科选课, 这一宽泛度对我们艺术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纯艺术学科、设计学科及建筑学科交互在一个大视觉的概念下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视觉空间去自由表达。美国艺术学生的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 这都的源于从不同艺术领域获得知识和营养。

《空间形态构成》教学中, 首先, 平面构成部分加入色彩创作成分, 在平面布局上进行色彩创作, 完美结合。然后, 循环渐渐, 再进行立体空间形态设计。在平面布局和色彩使用上就能体现空间感来, 色彩的空间感主要是通过色彩心理学来完成。三大构成的完美结合, 这就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

从平面构成入手再到空间构成诚然是必要的, 如室内设计方向的, 须抓住形态及空间构成手法基本相通的原理, 对要素进行分割、积聚、组合, 再根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 进行课题设计, 突出空间秩序与空间感。在立体空间教学练习中, 也可渗入专业设计特点, 比如给予一定的材料、尺度限制要求, 而这要求又和室内设计的有条件限制设计相一致, 因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类同, 均受材料、功能、技术、经济条件制约, 而符合人的空间尺度比例又是其中的关键。对这些因素的强调, 为专业设计打下了基础。立体空间构成的模型制作, 是当代室内设计创造新形象的手法之一, 在训练中, 以室内常接触的木材、塑料等材料, 进行艺术与技巧综合练习, 熟悉材料的性能及其寓意, 为日后的模型表达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艺术课程的灵魂

教学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而是实践性的自我发掘过程。实践是艺术学院课程的灵魂,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提高动手能力, 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从而进入职业轨道。

平面构成部分的教学, 打破传统应用颜料绘画的方式, 直接应用材料进行主题创作。如:点的表达可用碎纸、小花朵、米粒、小糖果等相对小物件来表现;线的表现形式可通过绳子、毛线、树枝等线形事物来呈现;面可用一片树叶、一张纸、片状的橡胶泥来完成。这种直接与直观的操作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 表现内容也更丰富。色彩构成部分的教学, 就由色彩创作来完成, 主要注重的是色彩的心理感觉, 能刺激大家的视觉感官。实践操作也是直接用实物表达, 如色彩的过渡, 可用彩色铅笔、粉笔、彩色气球的排列表现。色彩的通感练习, 如用色彩表现一种心情, 一本书, 一部电影和一段音乐等。色彩创作也包括肌理练习, 在户外捡一片树叶、一缕青苔、一块岩石地等来直观的表现, 这样我们可以更贴近和发现自然。立体空间模型的制作, 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建筑、环艺、雕塑方向的可注重室内室外的空间感。平面专业方向的就注重视觉冲击力, 进行广告和产品设计。服装专业方向的主要研究的是材料之间的对比和形态的空间感。空间形态教学中还有一个比较自由而有趣的设计创作环节:旧物改造或废物利用, 这可以使学生再重新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 大胆的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此过程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看出在操作过程中, 空间形态构成的理念已深深渗入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中。

三、旅游考察——艺术灵感的源泉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产生是具有某种机缘性的。

艺术来自生活, 来源于大自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在其中寻求灵感。旅游或艺术考察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大诗人陆游说过“汝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仅使产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得到提升, 而且使人们内心的自然生态情怀被再次唤醒, 这样的设计方式为各个设计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设计的造型、色彩搭配、表面纹理和设计理念, 都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头就像翠鸟的喙, 因为喙非常细长, 当它从空气进入水面的那一瞬间产生的阻力非常小, 几乎是无声无息, 因此设计师们就从翠鸟身上得到了设计灵感, 把新干线的车头进行了改装。德国公司Sto.Seeking把荷叶表面结构特性糅合在涂料生产当中, 生产了一系列自洁式涂料。

灵感是能量积蓄、压缩、爆炸的过程, 是内心深处的积累, 是一种气场酝酿。大牌设计师全是博物馆、艺术节、全球稀奇旅游地常客, 他们本身的艺术修养都极高, 更高的是从艺术作品里高效提炼灵感的职能技巧。所以在此重申旅游考察的重要性:提高设计师的艺术修养, 储存设计素材, 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 同时激发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四、总结

鼓励学科间的交叉, 通过开放的跨学科的批评方式和讲座形式能开发个人的审美能力, 高度个性化的性格和观点能够使课程更加充满活力, 也可以促进和鼓励学生对其他理念的尝试与创新。同时, 学生一定能从各学科的交叉影响中获得灵感;实践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利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

我们知道, 当今是个灵感稀缺的年代, 重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吞噬着创意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也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大众对快餐的生活方式, 也未必喜欢。数量的积累只能填补空虚, 而创意的独一无二性可以击碎空虚。我们设计师们应该把设计构思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世界, 使设计的创意灵感多元化。

摘要:以《空间形态构成》教学为例, 浅谈教学的几大注重点。首先,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 增强跨学科选课的自由度;其次, 注重实践操作,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是艺术的灵魂;最后, 旅游考察, 艺术灵感的源泉, 艺术来自生活, 来源于大自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关键词:空间,构成,艺术

参考文献

[1]朱曦.来自大自然的灵感[J].跨世纪, 2008 (12) :64.

文学教学美的艺术魅力构成 篇8

这一段对艺术魅力的探寻的论述, 同样可以适应文学教学美感效应即艺术魅力的分析。文学教学的艺术魅力, 乃是一种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作品是优美的, 但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 或者给不同的对象讲授, 其感受艺术魅力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在文学教学中, 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审美综合, 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欲求, 合成并传达出一种大体与作品试图接近, 却与原著中艺术美不同的美感综合效应。原著中的情节、人物与思想, 通过教师的富于教师自我的审美理解而使得原著中的某些因素被强化或削弱, 甚至可能被完全忽视。

文学教学中审美效果的综合性,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 在对学生的审美讲授中, 还要加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这两重因素。所以, 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与受众产生积极互动, 文学作品的教学的审美就无从谈起。所以, 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是授课者将自我的审美理想与之产生砥砺, 进而经过讲授者的加工和再创造, 最终由讲授者、学生两者共同完成的一种美感综合。如果教师缺乏对美感的灵敏鉴赏能力, 那么就不足以创造出吸引学生的审美效果;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美感领悟能力, 那么就无从进入审美的境界, 从而无法达到对作品的完美感受。所以, 这里说的教学的艺术魅力———教学美感的综合, 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对作品美的共同创造。

在对文学作品的讲述过程中, 美感效应的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美感的综合应该是师生互动、互补、互促的过程。如果任何一方缺乏必要的美学手段, 就使得学生不会产生对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审美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讲述中, 讲授者即教师应起到主导的作用, 即便是在学生没有文本阅读的体验时, 教师也应该通过作品的讲述, 将文本中的美感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对作品以及教师教学的美感, 不过, 在此种情况下, 学生所感受到的美感相对较差。如果学生的文学修养较高, 或此前已经对某一文本进行了阅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美学评价, 那么教师就应该调动足够多的审美手段和讲授方式,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教学中的美感的还可以通过感官的“互通”而产生。也就是说, 教学美感的传递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进而产生文学作品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经过对文学作品美感的再创造之后传递给学生, 又经过学生共同参与并认同后而产生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作家在作品中是否对外在世界进行充分挖掘,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美的事物进行恰如其分、尽善尽美的表达, 就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由于这个原因, 每每提供出一些教师发掘与升华教学美的用武之地, 高明的教学有时会比某部作品更富有艺术的魅力。但在通常情况下, 作家对客观事物以及对情趣美的发掘和表达已获得相当的成功, 于是, 在这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面前, 教师就要在讲授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 对原作中的情节、人物、审美格调进行再加工, 发掘出其中的听觉与视觉艺术因素, 让学生既能亲耳听到, 又能亲眼看到的同时将这两种感性感官与理性知觉连接在一起, 即通过感官的“互通”, 在一种隐喻式的转化的帮助下, 形成一个具体可听、可看、可感的完美形象, 进而形成对感官美的感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乏这种感官“互通”效应的例子, 它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 又进入到审美领域。在教学中, 我们的文学课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有现实生活经验又已经进入审美领域的感官互通同美的再创造与鉴赏联系起来。

最后,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美感的增值效应也是应该注意到的。概括来说, 美感增值就是在文学课上,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讲授过程中, 传递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可能比原著中的美感更为真切、集中和深化, 也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 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艺术作品中的更易捉摸、更集中、更强烈, 也更感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这种美感的增值效应是常常见到的。不过, 所谓“增值”的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其他意外情况而有所变化, 甚至也可能会变成“负值”。

以上的论述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传递给学生的美感体验比文本中的更美、更动人?怎样才能促成教学增值效应的发生呢?

我们知道, 在文学的视野中, 无限的现实世界经过艺术的精炼与概括, 就成为一些有限的、集中的物象集合, 但是由于作者在对无限客观世界进行选择加工创造的过程中, 加入了自身的审美体验, 从而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 于是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文学作品中的有限性就变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当然, 文本的读者也可以从有限的物象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从而在自己的无限联想想象之中还原出作者心目中的无限世界。文学作品的教学同样也是如此, 一部作品, 少则几千字, 多则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 通读一遍还要用去很长时间, 更不要说精读了。作家在创作时甚至用去毕生的精力, 但在课堂上, 只用短短一节课甚至几节课进行讲述, 由此可见, 教师的感悟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对作家作品尊重的基础。因此,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时, 引用最典型、最精彩的片段, 是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还原原作的最好的办法之一。这样既能重点讲解又能勾勒出全作的轮廓, 使得学生在对精彩片段的理解分析感悟审美的基础之上, 又能够将其作为还原为作家视角下的无限世界。这样一来, 虽然对某一部作品的讲授不完全, 却能够造成接受者的完整审美体验, 这无论是对于课程的讲述, 还是教师备课的精力, 甚至是学生的领悟之后的再创造都是有价值的。所以, 经过教师对作品的取舍, 情节的精炼, 审美体验的再加工, 学生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进而赞叹原作的恢弘与精巧, 这对于形成教学的艺术魅力是非常有利的。

设计构成教学模式初探 篇9

《设计构成》是学习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教学目的在对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的观察、发现和理解的基础上解决二维及三维范围内的色彩、材质、肌理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问题,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性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 老师往往希望通过布置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加深对“点、线、面、材质、色彩”的基本概念、构成规律的理解, 由于作业量大, 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这样的训练模式, 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也没有真正达到“目的”。今天的设计基础教学应该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灵活多变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最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工具技术, 为今后的设计做铺垫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强调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授课之前安排一次欣赏课, 让学生感受一下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家居装饰等不同设计方向的优秀设计作品, 成功的设计案例。这些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在构思上, 还是在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 以及在对点、线、面、色彩、肌理的把握上都有其独到之处。面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更宽泛的设计要求, 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周至禹在《思维与设计》一文中提到:“如果你有一流的眼光, 你就可以做一流的设计;如果你有二流的眼光, 你就只能做二流的设计。”

其次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不仅仅指理论上或简单的造型技术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实际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可以买到或是自制的绘图工具, 学会创造并使用工具, 达到丰富的表现效果, 营造一种活跃、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对工具和各种材料的个性、特点有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 为我们在艺术表现、造型表现上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体验设计基础原理、掌握造型的形式法则。使学生从确定方向、制定计划, 寻找材料, 制作加工到课题完成,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里学会二维、三维形态造型的基本方法。

再次就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设计构成虽然只是专业基础课程, 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设计服务”的, 因此, “实践”教学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中期, 加入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 (Corel DRAW、Photohop) 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 从“徒手”的表现方式转变为“电脑”的工作方式, 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种“现代化”工具的特色, 利用这一工具的优势去创作, 快速感受各种练习的实际效果, 从而达到与手绘不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创作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真正从时代的实际需求出发, 与时代发展同步。做好衔接工作, 使学生很快理解“设计基础”与将来的“专业设计”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的后期, 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点、线、面、色彩、肌理的应用课题, 要求学生把前面学到的形态要素结合色彩的属性, 以一种最快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从基础到设计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 将已完成点、线、面及构成练习搭配上合理的色彩, 选择一个被设计的载体, 如:一次性的盘子或T恤衫, 合理的进行绘制。可以直接使用此前所做的作业, 也可以复制其中的单个图形。总之, 这个练习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从基础到设计的衔接问题。

设计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学习的目的是对思维模式的训练, 学会用多种表现手法, 从多角度, 多方式去观察, 分析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教学中的误区和不足, 要有更宽阔的视野, 更独特的创新和更加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不断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新, 使“基础”与未来的“专业设计”之间很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篇10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所学专业

自然之神是伟大的, 神奇的, 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也创造了人类, 自然界中的形态是神奇的, 被观察的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的眼睛像是一架相机,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把从自然中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 从而使具象的形态进行提炼和概括, 转化成抽象形态。所以艺术是生活的升华, 设计是艺术的呈现。如图1 (学生作品) , 最开始的草图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我们的胃的造型, 把具象的造型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和截取适当的部分来填充有限的空间, 便可以形成一个造型丰富, 有层次, 有变化的景观设计平面图最初的形象、

二、重视空间造型元素

我们从生活中摄取的画面都是由造型元素构成的。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主要是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假设室内空间看做是一个二维的平面, 里面的陈设和墙体看成是点和线, 那么我们主要研究的便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这一思路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间接的表明了平面构成构成的重要地位。

点在构成中最小, 就点的视觉特征来看, 点是力的中心。在平面的二维空间内, 由于点的摆放位置不同, 可以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里感受。如在几何学里面, 点只能表现位置, 没有大小和方向,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 一个点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 三个点可以构成直线或者三角连线, 可以加强点的力量;要是画面中出现多个点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排列, 那么我们的注意力便会分散, 同时也可使画面出现动感。换言而知, 室内设计是包括功能、材料、工艺、造价、审美形式、艺术风格、精神意念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创作设计, 点的位置变化在初期平面草图空间的划分时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当成是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规则便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填充大小不一的各种形态的点, 从而丰富整体造型。 (如图2)

图2中展示的是景观设计最初的草图, 这种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泡泡图。顾名思义, 就像是吹泡泡一样, 把有限的空间按照功能需求进行划分填充, 来寻求空间形态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来丰富整体造型语言。

线是构成中最有变化的元素。它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 基本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类型。在室内设计中, 直线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明快、简洁、有力量、有速度感和紧张感;曲线的作用是丰满、轻快、优雅、流动;水平线平静、安定;垂直线庄重、严肃。比如在绘制室内设计的平面图时, 将草图阶段点化的平面图逐一线化成直线或曲线或者直线与曲线共用的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便是从最初的草图逐渐像设计初稿转变的一个必经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决定了所设计空间的雏形。

三、寻求创造基本形的方法

在做空间形态变化时, 追求的是整体空间的力的相对平衡, 在统一中做变化, 在变化中相和谐, 最终达到居住者在欣赏整个空间时一种平和, 宁静的心理感受。

在设计空间的最初形态时, 最常用加减法, 分割法, 重叠法, 透叠法, 差叠法。这几种方法可以决定造型的样貌, 当然, 在变化的过程中也要追逐统一。变化与统一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基本的法则。它体现了生活和自然界中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通常可以选择同形, 同色, 同大小, 同方向等相同性质的形态来进行组合, 达到统一的视觉效果。如仿生鱼家具设计的例子 (如图3) , 从最初的热带鱼造型抽象提炼, 将两条鱼错位重叠后, 保留不重叠的部分, 去掉重叠的部分而形成了设计中的造型, 结合功能主义的部分原理和重复构成的方法将其变形排列, 最后定稿成型生产加工。

四、表现方式的突破

现代的教学手段逐渐科技化,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手工黏贴和电脑绘制的双重表现。平面构成主要是创造出新的形态, 而采用剪贴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同时通过形态的偶然性,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创造思维能力。

五、结语

平面构成的形象是千变万化的, 平面构成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美术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 无论是整体空间的造型把握还是具体到家具设计中造型的变化, 对学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和更新观念, 面对一个实际的应用, 如标展示设计, 景观设计等实际案例时, 在初期的平面图的创作过程中, 要学会将概念转换成图形, 使学生快速冷静的思考, 把平时平面构成的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 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刘军.《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

[2]李红查.《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2008.

上一篇:大学生人才下一篇:科研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