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论文

2024-04-16

立体构成论文(共6篇)

篇1:立体构成论文

平面构成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这些就是我在立体构成课程期间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作品。虽然还有很大的欠缺,我想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我的作品更有创造力,更美观,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超越时代的潮流。

篇2:立体构成论文

第一章

概述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致力于科学和艺术、工业和生活的结合,反对约翰.伊顿(johannes ltten)为代表的神秘主义的旧教学体系。并且在康定斯基(kandinsky)、保尔.克里(paul klee)、莫霍里.那基(moholy nagy)三位杰出的造型大师的共同参与下架构起构成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

我国的构成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外设计思潮的影响下,构成教育也逐步进入我国。首先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开设了色彩构成,随后陈钰盛和辛华泉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

到20世纪80 年代末,构成教育经过十年左右的培育,已在大专院校普及,并以确定了三大构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构成教学与其他美术基础教学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与风格,培养严谨的创造性思

维模式,提高审美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在三大构成中立体构成的重点是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和研究,包括立体空间中的空间,立体形态的机能和意念的理性分析,进而在形式美构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立体形态的设计和创造,并掌握材料的加工技术和制作技巧。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设计的规律和法则,了解造型观念,能够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塑造表现美的形式,提高思维的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创新能力。立体构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空间、形态、色彩、肌理

一、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被忽视的要素。

在上课的时候当我把手伸展在空中,问我手中有什么时,多数的同学会说什么都没有,有的同学会说有空气,几乎没有同学能告诉我有空间,而当我手中有一物体时,同学们对它的空间体量的存在是肯定的。这就是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差别。

我们往往很容易注意到物理空间,因为其具体而实在,在空地上盖一幢房子,它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大小空间感。建筑物内墙壁所围合的空间也会给我们一定的大小空间感。因此,物理空间是物质形态实体所限定的空间。

物理空间是依靠物质形态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来表达,并与物质形态一样客观实在。空间和物质形态是相互的,物质形态依存于空间当中,空间也要依据物质形态作限定。心理空间也称虚空间,是指空间的心理感受。它是物质形态的空间实体向四周扩张或延伸的结果,即实空间以外的空间部分。心理空间是人们对空间概念的宽泛意义上的联想。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留给人们更大的创造空间。

空间在立体构成中起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以一组静物来讨论,在静物的形态色彩肌理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只要改变静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静物场景组合。而就同一个静物场景而言,要是我们用不同的空间视角去观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静物画面。这是我们和静物的空间关系所起到的作用。就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在空间上。立体构成研究的是三度空间,而平面构成讨论的是二维空间。正因为立体是三度空间造就了立体形态与平面形状的区别。形状只是形态无数面向的一个面向的外轮廓;而形态是无数形状的集合。形态(shape)形状(figure)

当你看平面设计或绘画时只能从正面一个角度去欣赏。可看三维物体时却可以前后左右围绕着观察,还可以从上下来看。所以想要认识一个立体的形态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因此设计一件立体形态的作品必须从不同角度距离观察造型,无论怎样转动其角度,都能给人以美感,那么这件立体造型就是一件符合形态整体美感的作品。

二、形态

形态是物质的表象,从物质的现实性来说形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的形态。自然形态是在客观自然环境里因自然的力量成就的形态,如山川、树木、岩石等,人为形态是人类根据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形态,如建筑、家具、日用器皿。无论是自然形态、人为形态都是丰富多彩,但我们可概括为点、线、面、体。从而系统的研究理解所有形态。

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素包括点、线、面、体

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占有一定的三度空间体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因此,立体构成训练的材料有被称为线材、面材、点材、块材。

1、点

点在几何学中是个纯粹的抽象概念,只有位置,没有长度、宽度、深度的变化,更没有大小、形状、方向的变化。而在立体构成中,点具备长度、宽度、深度(三次空间)的实体,点的感觉是有环境所决定的,是与周围的环境相对而言的。我们在机场看到飞机是庞然大物,而我们抬头看天空中的飞机时,真可谓是一个小点。点事立体构成所有形态的基础。是形态中最小的单位。点的排列可以产生线感,如珍珠串成项链,点的堆积可以产生体感,点具有吸引人注意的作用,如黑夜中的一盏孤灯,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线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学中,线是具有位置和长度的一次元,没有宽度和深度,而在立体构成中线是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三度空间实体。比如长长的轨道、长条的木材,线不仅有粗细长短的变化,还因材料的强度特性不同,有软与硬的区别。线有多样的形态造型和丰富的情感性格。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曲线有丰富的变化,有弹力和动感,富于柔软、优雅的情调,具有女性化性格,同时曲线有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几何曲线有规范、理性、单纯冷漠。自由曲线伸展富有变化。直线显得率直而简洁。强直而有力度,具有男性化性格。直线可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向上强直的性格,水平线较静止,安定,平和、伸展。垂直线和水平线都给人稳定感,在物质形态中起到规定调和的作用。斜线有前进、飞跃、冲刺的动感,可以使造型充满活力。

线要塑造有体量感得空间会比较麻烦,通常需要线排列呈面,通过面得围合产生空间,或通过线堆积成体量。同时,线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的线交织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

3、面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也是体块的断面、表面的外在表现,面在立体构成中同样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三度空间的实体。一张纸,一块木板都可以是立体构成的面。面有较强的延展性,只要对面进行简单加工就可以形成体块,把一张纸卷起粘合在一起就形成圆柱。把六块画板围在一起形成方体。

面有比较好的表现能力,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还有自由和偶然形。面材经过有目的的剪裁和挖切会产生一定形状的立体造型。比如贺年卡。剪纸艺术等。面有较强的视觉感,能很好表达立体构成中的肌理要素。我们知道在视觉要素中,物体的色彩和肌理都要附着在物体的表面才得以显现,也就是说面是色彩、肌理的主要载体。根据面材的表面是否有高低起伏又可以分为直面和曲面。

不同形状的面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直线面得简洁、硬朗。几何曲线面得饱满、圆润。完美,自由曲线面的自然、活泼。

4、体块

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三次元的实体,有很强 的体量感。在立体构成中体块与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体是物质的有三度空间体积的外在;而量是由体所赋予的物理和心理的特征。物理的特征通常指物质的重量、容量、数量,心里的量是通过物质的外貌、色彩、肌理等要素,对物质的体及量得直观判断。

体由面得包围,闭合而形成体积感的,我们把体块分为:平面几何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曲面体,自然形体。

平面几何形体由4个或4个以上的平面,衔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如,正三角锥,正方体、长方体、多面体、其特征是,形体表面为平面,有直线、棱线,给人简洁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心理感受。

几何曲面体由几何曲面构成的回旋体,如圆柱、圆锥,特征是规范、完美。自然形体是自然形成的偶然形体,特征是淳朴自然,亲切。

三、色彩

立体构成中的色彩是占有三度空间的物质形态的表面色彩。这些色彩因为三度空间的存在,作用而互相影响。由于在同一光照下,物体的各个面相背不一。立体构成中材料的运用更大程度上是物质材料的本色。物质材料的本色更好的展示材料的属性和质地美感。色彩还会带给我们心里上的联想,软的还是硬的,重的还是轻的,冰凉的还是温暖的。

立体构成中的色彩还可以是人为的色彩,这要考虑色彩心里的作用。

四、肌理

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一般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来完成的。经常通过物质材料表面的肌理判断物质的物理特征。比如光滑与粗糙,轻与重、软与硬、干与湿等,同时表面肌理还能引发人的冰凉与温暖,轻快与笨重、精致与粗狂的心理效应。现代艺术家很重视肌理的作用。画家通过刮、擦、刻等手法寻求绘画材料的视觉肌理。立体构成的肌理更多是不同材料的肌理表达。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形式美法则)

一、对比与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

三、节奏与韵律

四、比例与习惯

五、稳定与轻巧

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要素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是立体构成的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而物质材料的性能又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不仅影响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的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了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与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下面主要从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方面来讲。

一、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自然材料的原始、质朴和生命力深深感染者人们的内心,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地感受。常见的自然材料有木材、石材、泥土等

木材是比较常见的材料有一定吸湿性,强度和弹性,也易出现干裂、燃烧、虫蛀等现象。木材的加工方法有锯割、刨削、接合,雕刻等。传统木材的接合方式是隼接和嵌合。把材料的接合处加工成隼头和卯眼,然后进行隼接。现在也有了金属件的栓接,钉合等。

石材给人坚硬、冰冷、冷漠的感觉。经敲凿过的石材显粗狂,浑厚,慢慢打磨的石材则精细圆润,光洁。更突现石材的纹理美。

泥土也称粘土,可塑性好易于成型,在民间泥塑广泛应用并施以彩色装饰。

泥土容易干裂,所以在泥土成型以后要进行烧制,粘土在火中受到氧化得以玻化,从而烧制成陶瓷,所以陶瓷艺术也称为火的艺术。制陶的流程一般为:成型——施釉——烧成——装饰——烤花——成品

二、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是人为的因素合成生产出来的,主要的人工材料有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给人以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非常多,有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科研用纸。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型、切割等物理性能。而且价格便宜,加工工具简单,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基本得材料。各种卡纸、艺术纸、铜版纸都是立构中常用的纸张。

通常纸的加工方法有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曲线折叠等最好在折叠前先用刀背刻压痕线,这样容易折叠、并且折叠线光滑、硬朗。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纸张的弯曲要求用圆柱形物体做模心,便于加工。要求曲面弧线流畅、饱满。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主要用美工刀、剪刀、刻刀用刀要肯定有力。

接合:有插接、粘接、编接、金属材料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玻璃是不经过结晶过程直接从融化状态凝固而成,被认为是超低温液体而不是真正的固体。塑料材料在构成较多用的是KT板,PVC板等。

在材料的训练课题中我们可以淡化形体和空间的训练。认识材料的美学特征,理解不同材料的视觉、触觉上的质感和纹理特征。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构成方法

一、半立体的构成

半立体又称为二点五维的构成(two and half dimensional design)是在平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视觉和触觉上有立体感。怎样让一张纸立体起来?方法很简单,把这张纸折叠一下即可。当纸折叠以后会产生前后的深度关系,从而使平面的纸张有了空间感。

半立体的构成主要以纸张为材料,进行折叠(直线折叠、曲线折叠)弯曲、(扭曲、卷曲)、切割(挖切、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所有的设计都要意在笔先,二点五维的构成首先也应先构思,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制作。在1212的纸上用铅笔定位,分别用实线代表切割,用虚线代表折叠、最后是手工制作。用美工刀切开要切割的地方,用美工刀背在折叠的纸上轻轻刻压一下。使之便于折叠。半立体的制作可从三个方向进行思考

1、不切多折

2、以切多折

3、多切多折

不切多折制作方法:先用铅笔在纸上确定折叠线的位置或关系,然后用刀背刻压折叠线,最后轻轻用力向折叠部位挤压。思维方向应考虑多次折叠或弯曲,并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先做好设计。

一切多折先在纸上用刀划出一条切线,然后利用这条切线反向拉引,并将纸多次折叠或弯曲。多切多折,方法同上,但因加工太多会引起凌乱感,因尽可能的强调统一,如应用对称、重复、渐变等形式美法则。

二、板式构成

板状构成是在平面材料上经过折叠,切割等立体化加工后,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具有浮雕特征的板状立体。实质上以半立体为基本形的重复或渐变构成。板式构成分为两种,有板基构成和无板基构成。所谓板基是指在平面材料基础上通过反复折叠而得到的板式基本形。

1、瓦楞折板基

是板式构成中最基本得板基,其制作比较简单,把平面材料以折线的形式反复折叠加工。瓦楞折板基给人样式呆板、单调,所以要进行瓦楞折板基的设计。瓦楞折板基的特征是反复的折叠在立面呈现均匀的折线样式。只要改变立面呈现的折线样式,如渐变,跳跃等就会使瓦

楞板基发生变化。

瓦楞折板基切割 在瓦楞折板基的折叠上进行切割,然后利用切线对折叠线做拉引,产生高低点空间的变化。切割的部位要有秩序的排列。

2、蛇腹折板基

瓦楞折板基是横向反复折叠,只引起平面材料的横向收缩。蛇腹折板基是使平面材料在横向和纵向都收缩的板基形式。在视觉上象蛇的腹部结构而得名。

3、无板基构成

无板基构成指在没有板基的基础上进行的板式构成设计。它有两种构成方法。一是先设计一个半立体为基本形单元,然后通过基本形的重复积聚排列形成板基。另一种就是就像平面的重复构成一样,进行骨骼设计,然后在每个单元格中切割和折叠。

三、线的立体构成

线材因材料强度可分为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在生活中常见的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材、金属管,塑料管等,软质线材有毛、棉、丝、麻等

1、硬线构成 硬质线材因材料强度好有比较好的自身支持力。

① 框架构成是独立线框的空间组合,一个正方体如果不是有六个面组成,而是由12根硬线来构成,那么正方体就是个虚体。

② 垒积构成 互相重叠来制造立体构架。要注意节点有规律运动和线材长短的变化。

③ 旋转排出结构将线材按照一定规律旋转排列,会产生相应的曲面效果,具有韵律美和秩序感。

2、软线构成 软线强度比较弱、没有自身支持力。所以软线构成通常要有框架来支持。先用硬质线材做框架,在框架上定接线点,然后用软质线材在接线点上连接。还有用软质线材进行的自身编织构成

四、面的立体构成

现实中的木板、玻璃板、纸板、塑料板等都是面材料。纸材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支持力。易于加工是主要的训练材料。还可以用KT板。

1、面层的排列

面本身比较薄,对空间的占有比较少,体量感比较弱。然而通过较多面材的排列,可以得到一定体量感的体块。一张纸很薄,几百张纸就是一本书了,利用面材重叠间距空间的可变性有秩序的排列就可以构成一个新的形态。这就是面层得构成方法。

面层的构成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改变面材的基本形,如直面、曲面、折面及面的不同形状,使面得层排构成更加丰富。二是从面材与面材的间距考虑,排列距离是虚空间的变量设计。最后是也可以运用重复、渐变、发射的形式排列面材。

2、柱式设计

柱式构成的基本方法把平面的面材是围绕中心轴进行折叠或弯曲,并把起始边粘结在一起,即构成了柱式的立体造型。柱式构成有两种

A.棱柱构成 棱柱是若干个平面和折叠棱线围合的构成。至少要有三个面才能构成棱柱。棱柱变化的主要方式有柱面得变化、柱端得变化、棱线的变化

柱端变化 在棱柱的顶端和底端不同部位。如棱线或柱面部分进行折叠、弯曲或切割使得柱端缩小、分叉、闭合等,还可以在柱端上添加其他造型。柱面得变化 在柱面上进行开窗切口,增强棱柱的透明变化,柱线的变化 柱线的变化是棱柱构成中最丰富的部位。在棱角部位可以进行切割压曲,使部分棱角凹陷,产生高低点位置的变化,创造出小的空间。B.圆柱构成 圆柱由曲面围合的构成。

柱端变化

柱端得两端都呈现正圆形并与柱体成90度直角,若以斜角度对柱端进行裁切就柱端就可以得到椭圆形。还可以通过切割或折叠的加工使柱端变为多边形或其他形状。柱面变化 它是在柱面上按垂直方向均匀进行切线一周,然后在柱体的两端向中间施压使其发生弯曲或折叠,压缩柱体高度,从而得到伞形的立体造型。切线可以是垂直线、斜线、折线

五、块的立体构成

1、单体

单体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块立体形式。多面体是由若干几何平面拼合而成的单体,其造型的基本形态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由正几何平面拼合而成的,一般分为: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基本造型

正四面体由四个正三角形拼合而成的正三角锥立体造型,它的制造方法,在平面上先画一个正三角形,再并排三个正反倒置的相同的正三角形,依照三角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正六面体 即正方体造型,它是由六个正方形闭合而成的立体造型。制造正六面体,首先应制作四个相同的正方形,重复并排在一起。后分别在两个不相邻的正方形上、下方各加一个正方形,最后依正方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正八面体 由八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拼合而成,先把六个正三角形正反倒置,交错成一字排开,然后在居中的两个正三角形上,分别延加一个正三角形,最后沿正三角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

正十二面体是由十二个正五边形闭合构成的立体造型。它的平面展开图是两个相邻的梅花形结构。

正二十面体是由二十个正三角形构成。

这五种多面体是基本单位,其他多面体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进行的。

2、多面体的变化

我们小时候玩过一个游戏,一个桌子有四个角,切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正确答案是五个,顶角被切越多,正多面体的平面数就越多,就会越接近球体结构。可在正多面体棱线长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处进行切割,除了切割以外,还可以对多面体的顶角进行凹凸加工变化。或曲线折叠、透雕也可以。

3、块体的切割与组合

篇3:关于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在以往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大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在作业时会问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来做?”, 作业后还会问“这门课在以后我们出生社会用无实用性?”出现类似的问题, 是因为以前传统的课程中, 我们更多是把构成课程来相对独立的进行授课教学, 并未把基础构成课与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结合在一起, 而且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设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所以,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课中改变以前的授课模式与方法, 并合理调整授课的内容, 从授课老师重新改变构成课程中的所发现的不足,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中都能意识到基础构成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以往立体构成课程难点与重点

我们在以往的立体构成教学与授课中, 涉及到的重、难点一般只是单纯的针对这一门课程, 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设置。教学重点主要是对构成要素的点、线、面、体、空间的掌握以及在设计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是对于构成要素在实际设计应用中相互关系的把握与运用。当然这些重、难点其实均包括了立体构成教学的相关主要内容, 而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时还是会出现例如“不知如何更快入手”的困惑, 出现类似问题, 究其原由大概还是老师和学生在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一关键性问题上不够重视, 甚至忽视了。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的或者概括性的反映, 是思维较为传统的诠释。通俗的说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设计思维则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意的过程中, 通过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亲身体验、总结分析, 并对素材进行有选择性的提炼加工后, 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再次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 二者也是种属的关系。其实思维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与大脑意识中的一种理性认识的加工活动, 而设计思维则更多需要经过后天培养而养成的, 一般说设计的好与坏和设计思维能力高与低其实有较为直接的联系。所以作为选择设计类的学生, 首要需要在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模式。

“立体构成”一般在低年级开设, 是为期4周的单元制课程。而单元制课程其实是一种课程较为连续而集中的授课方式。一般学生刚入学, 它就成为学生真正进入设计这一专业学习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太容易进入这一角色。出现以上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 仅仅只有绘画基本的培训经验, 而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处在一种比较初级的模仿、重复的这一阶段;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思维模式是较为抽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授课中, 需要我们将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加以引导甚至改变过来, 也就是把以往对形态的直观认识逐渐转变, 逐渐引导为抽象思维模式上;把以往对所见物体最直观的形体所产生的绘画思维, 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美再次创作的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说到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在以前授课中大家会注意到, 我们的学生其实大多都在模仿, 要求的作业也是比较生硬地在模仿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者是教材书上的作品, 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大都还是比较简单的模仿再造的思维方式, 而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比较缺乏。

在设计时的思维过程, 从一个设计条件 (题目) 的提出, 到设计概念与意象的浮出, 再到具体化的设计概念, 最后到成形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的一系列过程, 我们称为设计思维过程。这种能力应该是学设计的学生都应具备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的教学中, 把教学的重难点的安排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上面来。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老师的安排

任课教师的安排, “立体构成”虽然属于基础课程, 大都由绘画类老师担任, 但是这种安排不太合理。绘画类老师在绘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 但是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 缺乏设计意识, 较少从专业性质角度来思考把这门基础课怎么样往专业课的领域去带。因此, 在教学中会形成分化状态, 使学生只是照书模仿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不知道此课程和作业同专业和设计有怎样的关系。就好像一些学校针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线描课, 虽然对象是国画专业的学生, 但环艺设计专业学生面对这门课时, 则重点应该训练与建筑相关的线描, 从而为专业手绘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不是单纯的临摹写实的花草植物等, 使其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并没达到。虽然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但是教学内容都大致相同, 先是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的练习, 最后通过不同材料来才来完成一个综合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并没有在学生最开始接触“设计”专业时就树立好良好的专业概念。以往的授课并没有结合相关专业进行, 加上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也较为抽象, 理论知识也过于理性化, 势必让初学者有一定程度的困惑。而初学者在面对点线面这些抽象元素概念时,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比较浅显的认识, 更不用说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了。个别学生觉得平面构成就是点线面组合, 色彩构成就是色块的组合, 立体构成就是手工折纸。这样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给工造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可以更多结合该专业的后续课程, 从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技术美, 从构成产品形态的基本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关系上思考练习;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考虑制作运用到点线面元素的招贴、海报等;而环艺设计专业则从他们的专业性质上加以考虑, 把室内外空间元素抽象化, 如家具、建筑、景观等, 再结合立体构成的学习内容来进行训练。从开始就让各个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相对应的专业方向, 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设计形式美感的把握、创造与运用。因此在最基础的课程训练中应当呈现与各个专业设计方向结合的内容加以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 立体构成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较为基础的入门课程, 其实适用于所有的艺术类设计专业, 它为艺术设计构思提供了基础和方向。学生们对立体构成课程内容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才有助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空间形态创造能力的提高, 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模式, 激发他们对于设计的潜能。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表现、创造能力,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立体构成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2]、胡介鸣.《立体构成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篇4:浅谈《立体构成》教学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式美

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接触了很多立体构成。例如,小时候玩的堆木。是立体构成中的块面构成。叠纸飞机,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还有小时候玩的翻线,两人彼此协作编织出来的,是立体构成中的线形构成。这些立体构成实例都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立体构成,就是要训练大家的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是对立体形态把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面形状是二度空间的幻想,是靠轮廓去把握的,一个平面只能决定一个轮廓,而立体形态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是靠体量去把握的,它不仅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能看的见,而且也能触摸,没有固定的轮廓,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的形不同,在创造立体形态时应该注意其各个角度的变化,反复去体会,敲打。

2立体构成形式美的要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不是不着边际的,它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2.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像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没有艺术美而言的。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

2.2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叫作均齐。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它有较强的向心力。在造型中常有放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相结合。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2.3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1)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2)不同形体的对比,例如圆形和方形对比,方形和三角形对比。3)面体与线体在一起,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敏捷,面体则更显膨胀、稳重。4)粗糙的和光滑的机理对比、粗壮与纤细的机理对比等等。5)人物对比,人工设计出来的物体与自然界原有的物体形成对比。

对比美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立体造型中,对比调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体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刚柔相济”的思想。这在形体上的对比,表现为方与圆,刚与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宽与窄、长与短、多与少等等因素的对比。对立的双方,可以寻求折衷的形体,掺和其中进行调和,也可以强调一方减弱一方调和,从而产生对比美。2)空间与实体对比。立体造型中,空间与实体是正负形互补的关系。空间中若没有实体的坐标,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它。实体表现为厚重、封闭。空间表现为通透、飘渺。表现的形式有虚实、隐现、凹凸、前后等等。3)方向对比。利用方向位置的因素形成对比,可使造型充满活力带有生气,并在视觉心理上获得力的对比美。但是,要注意这种力的对比“蓄势”,不能势均力敌,实力相当,这样会使力的动感抵消。方向对比的表现方式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前后对比、正侧对比、垂直与水平对比、动态与静态对比、整体与局部对比等等。4)材质对比。立体造型中,材质的对比最为丰富,可以使人的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受。它可以从材质的肌理上获得对比,从材料的本色和人工附加色彩方面进行对比,从材质的硬软方面对比,从透明与不透明方面产生对比,从新材料与旧材料方面进行对比等等。材质对比的表现形式有:繁简对比、锐钝对比、整碎对比、厚薄对比、光滑与粗糙对比等等。欲达到既对比又调和的整体完美效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诸形体放置的秩序性。2)注意各部分形体之间恰当的比例。3)注意形体间的类似程度,等等。

2.4节奏与韵律

节奏,确切地说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也有它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节奏感会使构成的形式富于机械的美和强力的美。富于节奏感的形象在我们周围是处处可见的。富于节奏感的现象更多是多见,如一下接一下的抡锤劳作、舞蹈中连续反复的动作等等。由此可见,同一单位的形象或同一种动作规则地加以反复能产生节奏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体会节奏美的表达方法:1)重复节奏;a.相同重复:所产生的秩序感就像钟表机械运转一样有规律的重复, b.异形反复:指不同形体和间距,在不同位置上间隔反复出现,引导视觉的刺激与兴奋,形成动感较强的节奏美。2)渐变节奏:立体造型中,渐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层次渐变等。通过渐变,产生秩序感、节奏美。3)线性节奏:线是造型中基本元素之一,又常体现在体块的棱角边缘和形体相交之处,因此,它表达节奏的韵味十分丰富。4)多元节奏:指立体造型中,形状的高低起伏、交错、旋转、虚实相映等产生的节奏美。如果在立体构成中大量地、一味地运用“节奏”形式,没有变化,不加入其它的组合方式,定会产生单调感,使人感到乏味。所以往往需要再加入韵律的因素,才会更完美。

参考文献:

篇5:11《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章 绪论(共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立体构成学科产生和沿革,理解立体构成的理念以及了解课程教学内容,认识立体构成课程意义和作用。

2、教学内容 :

1.1 立体构成课程的产生及沿革;(2学时)1.2 立体构成的理念;(1学时)

1.3 立体构成的内容及意义;(1学时)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立体构成的沿革,理解立体构成的理念,思维由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的转变;

难点:立体构成理念的深刻理解。

4、教学手段与过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以身边相关设计优秀案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5、考核办法: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

6、本章思考题:查找周围相关立体构成的事物。1.1 立体构成课程的产生及沿革;(2学时)

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方块风格和高更的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一批反叛之士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并强调个人内心世界联想,颠倒时序和空间,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其中最初的艺术流派是: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就立体形态概况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构成雕塑

1.超现实主义(Superrealism)二战之后,现代雕塑中超现实主义就像是黑暗之后的黎明曙光,引亮了艺术界。众多的艺术家憧憬着神秘的诗歌、梦中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境界。这些作品的特征大致是没有五官表情,朦胧状态和骨架式的构成。

2.集合艺术(Assemblage)美国的构成雕塑、废品雕塑在20世纪50年代起成为主要方向。评论家们把这种用现成品和废旧的材料,通过组合装配而成三维作品,称为集合艺术。

3.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取用战后废弃的金属材料雕塑造型的另一流派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的艺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文化的主流。艺术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纯形式美的价值并称之为“前卫艺术”。

4.动态艺术(Kinetie Art)作为工业时代的回应,在金属构成雕塑的大潮中,动态雕塑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追溯继承40年前的未来主义、机械美学。对新的工业文明、速度、空间、材料和运动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5.波普艺术(Pop Art)由于抽象艺术的文化垄断已成为新的权威,针对这种抽象中的“自我”概念,波普艺术诞生了。

6.极少主义(Minimalism)它和波普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取消抽象艺术中的“自我表现”,也都用现成品来表现,强调作品中的“客观性”。唯一不同的是,波普艺术使用的是社会提供的图像,而极少主义拒绝社会图像在作品中存在。

7.大地艺术(Earth Art)后极少主义艺术的另一个流派是大地艺术。他们将艺术搬出画廊和社会,安放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使之成为巨大的、固定的地景。把艺术搬到荒野去的目的意义,首先是改变了以往艺术行为只是在博物馆室内封闭的空间里的观念,其次目的是由现代世俗的社会,联想到原始宗教行为的神秘领域,意义在于呼吁挽救环境和挽救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二、后现代装置艺术

如果说立体构成与现代构成雕塑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它和装置艺术也有着间接的联系。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在当今西方的艺术中已成为艺术家们热衷于表现的形式。它广泛存在于公共环境和室内建筑中,又展示在美术馆、画廊和许多媒体上,还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上占据重要位置。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而今,我们学习立体构成这门课时,如拒绝发掘装置这个“宝藏”,似乎是一种损失和遗憾。

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征(关系因素)、环境条件(必要因素)、形态本身(对物像——条件因素)这3个方面。

1、视觉的基本特征

任何造型都是服务于人的。人的视觉条件具有特征性,涉及到视觉效应,而视觉效应往往与人的生理、心理、情绪、文化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之所以能辨认某形状的存在,除了物体本身的外在因素外,全凭借人有着功 能健全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器官将形象反映于视觉中枢。但由于人的视觉器官的晶体结构并不完美,也使人在辨认形态的过程中,会有盲点、错视及错觉的现象发生,致使人所见的形态与物体本身的真实面貌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视觉的生理组织往往影响到视觉现象的准确性,因而成为辨认形态的表象的关键因素。所以探讨立体构成必将涉及人的生理与心理问题。

2、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为光、色彩、明暗、距离、大气等,它们都会影响视觉的判断。

光线与色彩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因素。它不仅是视觉辨认的主要媒介,而且也是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的机能因素。人们看到的色相,是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反射的结果,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的存在,同时也由于光线反应的强弱而有“明度”的差距。为了使人能知觉出浮现与背景的物象,形态本身的色彩、明度、应该和背景的色彩、明度有着最起码的差距,这样才能观察其存在、事实证明、光线、明暗、色彩与形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3、形态本身

们常说的对象物,主要是只形态。而想台的内在本质的因素,主要指形态自身所具有的机能、结构、组织、内涵等,这些都是物体外在的现象成立的条件因素。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形态的分类、造型的发展、中华民族自身在造型上形成的特点、这一特点与西方民族在造型创造上的区别,较为基本地掌握立体构成的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把握这些关系,才能由感性入手升到理性的分析。1.2 立体构成的理念;(1学时)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如何才能尽快理解并掌握这门课程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它的实质内涵,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首先,它是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产生的;

2)培养三维立体感觉,把握物体的体积量感。对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简化”,以最简单的方式简化到几何形块中去,用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形状来塑造实践。

3)掌握立体形态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的造型手段。因为任何形体都可还原到点、线、面的构成中,并且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地去变化进行。既可表现形态造型实体,又可表现实体中的空洞虚体。

4)运用综合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把握形态传递方式。从而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5)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装置观念设计。甚至还可以向造型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融进数学、力学、文学、哲学、宗教、戏剧、音乐、电影等各种门类之中。

1.3 立体构成的内容及意义;(1学时)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规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构成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通过材料、结构将形态制作出来,这与产品设计相同。立体构成只要变化一下材料本身就可成为产品。立体构成的原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POP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本章结合PPT课件讲解)

第二章 立体构成要素(共8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点、线、面、体基本要素及它们与几何、平面构成中的要素的差异,了解色彩和肌理要素以及对于立体构成空间的理解。

2、教学内容 :

2.1 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5学时)2.2 立体构成的色彩、肌理、空间;(3学时)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空间的认识; 难点:点、线、面、体、空间的深刻认识。

4、教学手段与过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大量设计优秀案例说明问题;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分析知识点。

5、考核办法: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

6、本章思考题:立体构成的空间的理解。

2.1 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5学时)立体形态基本元素

一、形态的本质分类

立体构成中,形态元素的研究很重要。形态不等于形状,它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由无数个角度、体面形成的形状,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体。如果对自然界各种形态详加注意,从微观到宏观,还涉及到造型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形态关系。形态的分类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方面

二、形态的空间意识

什么是形态的空间意识?立体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讲究通透,这种内外合一把建筑的实体与空间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对景物的情思。

三、形态的构成元素 1.点的元素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2.线的元素

立体构成中线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就线的形态而言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线的材质感觉上有软硬、刚柔,光滑、粗糙的不同;从构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构成、交叉构成、框架构成、转体构成、扇形构成、曲线构成、弧线构成、乱线构成、回旋构成、扭结构成、缠绕构成、波状构成、抛向构成、绳套构成等。3.面的元素

面的形态元素,在几何学中是线的移动的形态,也是由块体切割后而形成。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空间的立体造型。

2.2 立体构成的色彩、肌理、空间;(3学时)立体形态材料构造

在三维立体造型中,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非常重要。材料的种类很多,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材料的构成可唤起时代的联想,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塑料时代与合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现,丰富的材料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构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既可在构思计划后去寻找符合需求的材料,也可先有材料,采取“相面法”审视材料,在玩赏之中得到灵感的升华。尤其是对现成品和废品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一、立体形态材料加工

将各种材料按线、面、块分类,然后进行加工制作。其造型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步骤:

1.破坏与解构是对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称“减法创造”。

这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给人的视觉新刺激。2.组合与重建

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重新连接组合,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这种手段也称“加法创造”,3.变形与扭曲

这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异化变形处理,使单调冷漠的形体变成复杂生动的形态,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形态、凹凸面的形态,使立体造型更为丰富。

二、立体形态制作工艺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同时,材料又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肌理等视觉效果。下面列举几种比较适合在课堂中加工的材料,具体如下: 1. 纸类材料

纸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价格便宜,工艺简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理想材料。纸的工艺有折纸、纸雕和纸塑三种。2. 泡塑材料

泡沫块是立体构成练习中最方便的材料。

3.布绳材料

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造型来。表现手段有:折叠、镂空、包缠、剪切、抽纱、编织、系结、缠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体现出二点五维半立体浮雕感和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4.竹木材料

如果说纸、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么竹、木、藤则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也有柔性,拉伸强度大,外表美观。但由于竹、木是有机体,会扭曲胀裂、变形,因此加工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并可上蜡或油漆以防腐 5.泥石材料

这里指在立体构成练习中,使用较为方便的一些材料,如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还有砖、瓦、沙、石等材料。这些材料除了本身的加工成型工艺之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体构成的造型充分体现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6.金属材料

金属造型的形式变化丰富,也精致美观。这是因为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钢、铁、铜、铝、铅为主。金属材料的成型是以线、棒、条、管、板、片等形状。加工的工艺由于条件设备所限,基本上是五个方面,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而且由于教室场地狭窄,作品尺寸一般不宜过大,追求的是小巧精致,如同雕塑小样 7.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袋、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的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各种废弃的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和现成品。然而,就是这些垃圾,却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因为,各种垃圾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都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时,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铁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有了这些废旧材料,通过“相面法”创作构思也就随即而来。(本章结合PPT课件讲解)

第三章 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共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等美的形式法则,认识形式美对于设计作品的联想的作用。

2、教学内容 :

3.1 形式美法则;(2学时)

3.2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2学时)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有哪些,认识各项法则的特点与重点; 难点:形式美法则的深刻认识。

4、教学手段与过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大量设计优秀案例说明问题;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举例有关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5、考核办法: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

6、本章思考题: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3.1 形式美法则;(2学时)1.比例美

有关比例美的法则,经许多哲学家、美术家、数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国际上一致公认为:古希腊时期所发明的黄金率1∶1.618长度比例关系,具有标准美的感觉,并还证明许多造型物体与空间,只要近似于这个数字,在视觉心理上就能产生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美感。因而黄金分割率的实际应用为2∶3,3∶5,5∶8的近似值比例,即,矩形中短边与长边的比例为短边(a)∶长边(b)=b∶(a+b)。在整体与局部大面积比例上,也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即,a大面积,b小面积,c整体,公式是c/a=a/b。2.单纯美

单纯的含义是指构造材料少,造型结构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形体缺乏造型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立体造型。这就是追求单纯美的价值。如:包浩斯时期设计的几何型简洁化的产品,为什么至今还受消费者的欢迎?“IKEA”(宜家家居)的产品造型,就是延续这个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单纯美的原理一是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心理比较容易识读秩序化的形态,二是将主要的结构特征突出化、强调化,这样可以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这也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3.平衡美

所谓平衡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立体造型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因为不单是在视觉上要有平衡感,在现实中还要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所以在立体造型中平衡美的意义是双重的。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称、均衡(稳定)。4.节奏美

节奏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在立体造型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美。“节奏如筋骨,韵律似血肉”是指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有序的曲调,在节奏的强化之下产生情调,唱之润之,琅琅上口,形成“韵律的美”。5.韵律美

在造型视觉艺术中,线条的疏密、刚柔、曲直、粗细、长短和体块形状的方、圆、角、锥、柱的秩序变化、形式感和一致性则意味着“押韵”的概念,同样也产生“韵味”。音乐上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看来,在造型视觉艺术中,大调稳定的符号在形体上表示方形、柱形、正圆形,在线性上表示直线与粗线的含义。小调不稳定、跳跃、变调的符号,在形体上则表示锥体、多面体和有机体,而在线性上则表现为曲线、斜线。由这些点、线、面、体的符号形象,在节奏的约束之下,造型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6.对比美

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在立体造型中,为了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法则。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在各类设计方面运用对比法就更多。然而,有时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因此,我们在造型中,当突出对比时就要注意调和的一面。当过于调和、形态呆滞、缺乏生气时,又要辅以少许对比,使之真正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7.强调美

强调含有夸张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运用强调手法要有节制,只能突出夸张一个重点,不能滥用,否则会喧宾夺主,以致失去审美价值。8.统一美

统一与调和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然而,统一可以理解为更完整,更确切。它使各种多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是完成作品的动力。统一除了在视觉上对造型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分辨之外,还要在复杂的“感觉效果”上形成统一。这种“感觉”是由各种要素的特殊个性形成的,把这些复杂的个性要素统一在一个格调之中,这就是统一美的秩序原则。3.2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2学时)

点、线、面,肌理、构图等构成知识,提供了很多设计方法和手段,但是手法过多,也许会令人不知所措,甚至过度表现,这时,需要一些总的思考和控制画面的方法。因此需要从构成和设计的角度来看形式美法则,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条:

总法则:变化统一

其他还有:对称和均衡、对比和调和、节奏和韵律、夸张和简化等等。首先,变化统一是总的法则,这业是所有艺术设计形式遵循的法则。绘画如此,设计如此,音乐创作、文学等艺术形式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重复、渐变和特异等都是变化统一在构成形式上的应用。

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没有统一,就会杂乱无章,达不到纯熟的境界。变化带来的突破和创新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真正的价值所在,整个艺术史就是不断的突破旧有的形式、创造新的形式,自我完善的循环发展的过程。

一、对称和均衡

对称和均衡都好似达到画面平衡的手法。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而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就像中国的秤杆,里哟感杠杆用力,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甚至相差很多,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和性牵制达到平衡。

二、对比和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最直接的体现。统一的环境一旦变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以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

通常我们处理画面有两种状态。一市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三、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由音符、旋律、强弱处理等体现的。

生活中也有节奏,每天的活动、四季的变化、行进的脚步、人的一生也是节奏的呈现。对应于构成和平面设计,节奏是由点、线、面、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节奏有强弱、快慢,画面有疏密、大小、虚实之分。

韵律指的是整体的气势和感觉,高山、流水各有其韵律,书法的行笔布局也讲究韵味。构成设计中,形态轮廓和空间组织总的看来起伏变化、流畅但不平铺直叙就是韵律。

四、夸张和简化

夸张是艺术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简化是夸张的反形式。京剧的脸谱是夸张的,武侠小说更市充满了夸张和想像。夸张把事物的特征强调和突现出来,使之非常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而简化则弱化特点、减少细节,保留总体的特征,去处同时存在还可以互相突现,是各自得到加强。(本章结合PPT课件讲解)

第四章 立体构成材料与技术要素(共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材料的分类及特性,要求详细了解常见材料的特性;了解常见材料加工制作流程。

2、教学内容 :

4.1 材料要素;(2学时)4.2 技术要素;(2学时)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材料的分类标准有哪些,认识各种材料特点; 难点:纸材料特性的深刻认识。

4、教学手段与过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实物介绍说明问题;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举例说明材料美的应用。

5、考核办法: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

6、本章思考题:分析常见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4.1 材料要素;(2学时)

材料(Material)是立体构成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在立体构成中的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物质材料的性能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予了材料肌理不同的心理效应,比如粗糙与细腻、冰冷与温暖、柔软与坚硬、干燥与湿润、轻快与笨重、鲜活与老化等。

物质材料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着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软与硬、干与湿、疏与密、以及透明与否、可塑与否、传热与否、有弹性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和限制立体构成的制作和加工,从而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设计构思。这就要求在进行立体构成设计时.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自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造型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型人造材料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然而,人们还是会对自然材料情有独钟,自然材料的原始、质朴、清馨和生命力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内心,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感受。常见的自然材料有:木材、石头、泥土等。

1、木材

木材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自然材料,也是立体构成中较简便的材料。木材是孔隙性的有机材料,有一定的吸湿性、弹性和强度,同时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并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虫蛀等现象。木材的种类也很多,不同的木材其物理特性、强度、木纹肌理等也各不相同。一般在立体构成中理想的木质材料是:木节少,纹理平直,成本低廉,比较容易加工和利于造型。如:椴木、云杉、白松、杨树等。

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常用的加工方法是锯割、刨削、接合、弯曲和雕刻。

锯割:锯割是利用木锯把木材进行分割的方法。一般木材被锯割后表面粗糙,给人质地疏松的心理效应。

刨削:是对木材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即利用锋利的金属刀具切削木材表面,使木材外形符合设计需要.木材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刨削过后,木材经刨削而外形平整规范,给人整洁、结实,轻快、精神的心理感受。并且还能够更好地把木材的纹理表现得清晰。

接合:木材的传统接合方式是榫接和嵌合,这些接合方法坚固自然,主要是利用木材自身的可切削特性,把木材接合处加工成榫头和卯眼,然后进行榫接和嵌 合连接。这种接合方式在传统的建筑、家具中运用很广。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接合材料也孕育而生。所以也出现了金属件的栓接、钉合;化学材料的粘合。

弯曲:木材的可塑性、韧性是较弱.一般不宜进行弯曲加工。但把木材锯割成片状或条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韧性。再通过烘、蒸等方法加以软弱化处理,木材就可以进行弯曲加工,最后根据设计需要定型。

雕刻:有圆雕、浮雕、透雕之分。是利用木材的松软物理特性,用各种工具改变木材的形状或对木材表面挖切,产生立体的装饰图形。

2、石料

石材料即岩石,是指在地壳运动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大小、形状不定的矿物质凝结物。石材料的成因、组成成分以及成分的纯度,都会影响石材料的色泽、质地、强度,所以不同的石材料的物理特性会有所差异。但石材料总体上都让人感到坚硬、沉重、光滑、冰冷、冷漠。

石材料因质地坚硬.所以加工强度大。传统的加工是敲凿、打磨,现多用大型机器设备进行加工。

原石材料在自然环境下,形态各异,色彩多变,丰富多样。且给人自然淳朴、沧桑厚重的心理震撼,部分原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石材料的加工手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能,经敲凿过的石材料,更显得粗狂、浑厚:漫漫打磨后的石材,则呈现精细、光洁、温润之美,打磨后能更加清晰突现石材纹理的美感。

3、泥土

也称为粘土,意思是有一定粘性的细粉矿物,一般都会夹带着有机物等杂质。粘土具有可塑性好,易于成型,干燥后有一定的强度的特点.在民间的泥塑中广泛应用,并施以彩色装饰

粘土干燥后虽有一定的强度.但还是容易碎裂,怕水,不利于清洗、保存。所以.通常人们在用粘土成型后,再进行干燥、烧制。粘土在火中受到氧化和还原反应得以玻化,从而烧制成陶瓷,所以陶瓷艺术也被称为“火的艺术”。因烧制温度、材料的不同,以及成品的密度、声音、吸水性的不同,陶瓷可分为陶器和瓷器。瓷土又称高岭土,是纯净粘土。也是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材料。另外还有石英、长石也是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

陶瓷造型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陶瓷制作加工流程中多为: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拉胚成型)一施釉一烧成一装饰(装饰在施釉前为釉下装饰,在烧成后为釉上装饰)一烤花一成品。

在现代陶艺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立体构成的现代设计理念。立体构成理念使现代陶艺设计在材料选择,制作手法上都得到更大限度的拓展。比如,为了追求材料的心理效能,不同的陶瓷材料运用到一个造型上为了追求外在视觉效果,在造型表面进行刮、刻、敲打等加工手段。

人工材料是指通过人为的因素合成、生产、制造出的造型材料。人类对材料的应用并不满足于有限的自然材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不断地寻找、发现、生产着人工材料,如青铜、铁等。在当今高科技发展时代,人造材料更是丰富多彩。

在立体构成中常用的人工材料有: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等。

1、塑料材料

塑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它是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中的一类,其主要成分 是合成树脂,再加入一些辅助材料,如:防老化剂、增塑剂、填充剂、着色剂、润滑剂等。

塑料的种类很多,并且不同的塑料其物理特性也不一样。有的硬度大,有的粘接性好,有的柔韧性好,有的可塑性好„„但从应用范围分类,可分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工程塑料有软化点高、耐热、磨擦系数低、耐磨损、自润滑性、吸震性和消音性、耐油、耐弱酸、耐碱以及一般溶剂的物理特性,多用于工业产品制造。

在立体构成设计制作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ABS板和PVC管。塑料材料在未来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构成材料。

2、纸材料

纸张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其主要原料是麻类、稻草、麦杆、竹子、树皮和其他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很多,传统纸的分类主要是从原材料角度来进行划分,如麻纸、皮纸、竹纸等;而现代纸张的生产、加工先进,原材料丰富多样,纸的种类自然也是大大地丰富,单从使用状况就可分为:工业用纸、生活用纸、文化用纸,还有用在国防、科研中。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由于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型,切割方便等物理特性:同时,纸材料又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加工工具要求简单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简便、最基本的材料,也是使用机会最多的材料。各种卡纸、手工纸、艺术纸和铜版纸都是立体构成中常常使用的纸张。

用纸材料做立体造型加工方便、简捷.通常的加工方法是:

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折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叠前最好用刀背刻画折叠线,易于折叠。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螺旋曲。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主要是美工刀、剪刀等。

接合:有插接、编接、粘接。粘接材料主要是双面胶、白乳胶等。

3、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指人类从矿物中冶炼出的一类物质(如金、青铜、铁、钢等)中的任一种,它们共同特征是典型地呈显出特有的光泽,是良好的导电体和导热体,不透明,可熔,通常可锻而且有延展性。

金属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金属合金材料成为人们寻找新型材料的新宠。如:

高温合金:即在极高的温度下,不会发生熔化、变形,仍能正常工作的金属材料,属高科技材料。

超塑性合金:这是一种很奇特的金属,在特定的温度下,这种金属会变得像糖一样柔软,并且有极强的延伸性能。

记忆合金:普通的金属材料在外力下变形,若变形超过金属弹性极限则永久变形,无法恢复原形。记忆金属的变形在超过极限后,只需加热,就可以恢复原形。

防震合金:是一种具有消音和防震功能的先进金属材料。用这种金属材料制造的机械零件,可以自身直接削弱震源和噪音。

在立体构成中大多还是使用价格便宜,易于加工的各类铁丝、铁皮等。

4、玻璃材料

人类发现、加工和应用玻璃材料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1600年,当时的古埃及已出现了玻璃手工业,并能加工玻璃花瓶.但不具备透明性。到公元前1 300 年,玻璃才有透明性。现今,玻璃材料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为了舒适、清新、安静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中采用采光性能好,具有隔音降噪、防火防盗功能的玻璃材料。

玻璃是具有各种高机械和光学属性的一类材料,它不经结晶过程而从融化状态凝固而成,被认为是超低温液体而不是真正的固体。通常玻璃用硅酸盐与氧化硼、氧化铝或五氧化磷等原料合制而成。若加入其他化合物作色剂,玻璃会呈现各色各样的色彩;若加入其他添加剂,还会改变玻璃的硬度、弹性、透明性等物理属性,从而大大丰富了玻璃材料的种类。

玻璃一般具有较强的硬度,而且易碎,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理特性,在常温下玻璃的可塑性、韧性都很差。因此,玻璃材料的加工.一般是在高温融化状态下进行的。在常温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切割和粘接,并且加工技术难度大。切割工具主要是玻璃钻刀,粘接材料是硅胶等粘合剂。4.2 技术要素;(2学时)(即:立体构成的加工方法)

立体构成总是体现着设计者的设计意识和观念,但只有在加上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实现设计意图,获得理想中的设计形态。因此,设计程序和加工方法必须科学、合理。1.构思

设计构思可以说是立体构成的灵魂和生命,它起着主导作用。构思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设计作品的成败,还从根本上体现出设计作品的价值与审美。构思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造一种新的立体形态,但新的形态并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通过人的大脑经过思考所产生的。开始时大脑中的形象很少,只有经过反复和痛苦的选择,才会产生新的构思。

构思与形象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积累的形象越多.越有助于构思的拓展和深入。特别是受到某种形象的启示时,人的大脑会处于活跃状态,经过思维会产生新的形象。人的思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体现人的认识和思维质的飞跃过程,是由不确定到确定,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2.计划

计划是将构思的意图与理念的表现具体化,并确定其形象的视觉语音表现。形象的造型、色彩以及材料的选择,包括规格尺寸,都要从整体上进行考虑。计划的实施不仅要考虑主观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客观因素,因为客观条件往往制约着设计作品的表现和制作。3,绘样

绘样的主要目的是将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对象造型及大小绘制成图样,这样有利于不同部件的组装并决定装配的方法,同时可以检验构思和尺寸的可行性、正确性。

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构思,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设计方案。4.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既体现在设计计划中,又体现在具体实施中。材料选择不当,所得到的造型就会与设计意图不符,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选材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肌理效果、材料的价格、材料加工的难易程度以及材料的充分利用,特别要考虑材料的质感与艺术风格相结合。事实上,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性,还要考虑到科学性,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也不同。

对于木材来说,由于木材的内部组织密度不同,其硬度和强度不同、加工难度也不同。有的组织纹理平直;有的呈现不规则纹理;有的树节多,有的树节少;有的外观光滑,有的租糙: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有裂纹,有的则无裂纹。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应考虑的,否则,就会影响造型效果。

对于塑料材质来说,则要考虑到塑料的性能及质量。由于化学成分的不同,各种塑料的硬度和表层肌理效果会有不同,在进行选择时要特别注意表层是否有创伤并注意检查是否有裂痕。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关键是看其外观效果。薄的金属板表面的光滑程度、弯曲和褶皱状况直接影响到它的肌理效果,一旦它的表层受到伤害,则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加大加工的难度。

在材料世界中,纸材料由于价格优势和易于加工而独树一帜。它对加强空间的意识和观念具有独特的优势。纸材加工中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经济角度讲,纸材成本低,因而可以大量使用;从加工的角度讲,纸加工技术难度不大,操作容易。但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技巧,操作一定要规范到位。从加工中发现纸材的奥秘,对形态的创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设计者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5.测量与放样

测量与放样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测量是放样的基础。测量不准确放样就不可能体现设计的意图和风格;只有测量准确,放样才有依据,才能忠实于原有的设计意图。测量需要工具、一般用直尺来量测物体、形状之间的距离。放样指精确地将设计图纸放大到选定的材料上。假定要制作数量较多而形状相同的部件,则可先制作一个样板、以此样板为模板将形状绘制于所选定的材料上。在放样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放样时必须针对各种不同材质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放大不走样,为制作提供保证。例如在各种类型板材的加工中,由于采用锯子切割,因而在图形的边缘会产生一定宽度的锯口,这就要求在放样的过程中应留出一定的切割宽度,以利于后续加工,否则相邻图形会产生切割后规格不同的情况。在金属板或塑料板上放样时,由于材料表面硬度大,画线时会有困难,可先在材料表层粘贴一层薄纸进行放样。如果需要在金属表面团线,可用画线锥直接画线。假若材料表面太光滑,画出的线条不清晰,则可在材料表面使用放样液涂后再画线,就可获得清晰的效果,因为放样液呈现的低明度会与所

画线条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在皮革材料上放样时,则要充分了解皮革材料的特性。如果是在湿润的皮革材料表层画线,那么在它干燥后线就会自然留在表面上。值得注意的是,潮湿状态的皮革表层易被金属氧化物沾污,因此皮革材质适宜用画线锥放样而不宜采用铅笔画线。否则,铅笔所画的线条难以清除掉,会影响表层外观。6.初加工

一旦放样完成,就可通过切割方法将材料加工成各种毛坯,这是初加工的主要任务。

切割可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和钻孔等方式,选择何种方式主要依据材料及设计要求。直线切割的对象是内直线构成的图样。切割时要选择适宜于直线切割的材料和工具,如波纹板、皮革、吹塑纸可用直尺和美工刀,本质和金属板材则用锯、铿等。

曲线切割往往借助于样板进行。可在易于切割的皮革、卡纸板上用美工刀切割;薄木板、塑料板则用钢锯;布匹、皮革等材料可使用各种剪刀进行切割。

钻孔的关键是确定圆心位置(通常以十字铅线为标志),并根据不同材料的厚度、硬度选择合适的钻头和工具。倘若是在比较薄的板材上订孔,可采用钢质孔套进行切割。7.成型

成型是指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改变物体的形状,获得所需要的设计形态。在成型前,一定要根据所选用的材料,准备好成型的工具选择最恰当的成型工艺。

(1)弯曲成型

对于薄金属板的成型,先进行放样与裁剪,再使用木检(或木块)工具敲打金属板。要注意敲打的力量要适度,并注意方向。

纸质材料的成型与纸材的厚薄有很大关系。如使用卡纸很容易弯曲成型,但是使用硬纸板成型的难度就会加大。特别是制作半径较小的物体时更不易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用美工刀割划硬纸板的内侧表面,然后进行弯曲成型,再在其边缘处用粘接材料进行连接。

对有机玻璃和塑料板进行弯构成型时,为了使这些材料容易加工,需对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温度控制在50—300摄氏度,然后用工具夹住加热后的材料在模具上弯曲(倘若是自由弯曲成型则不需要模具),一旦冷却即可定型。加热的方法有多种,既可用电烘箱、电烤炉加热,也可用开水烫,非常方便。对此类材料进行弯曲成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一是材料本身可反复加热和弯曲成型;二是节约成本,不会造成材料浪费;三是学生可反复体验和认识材料的特性。

对木板进行弯曲成型必须将材料在水中浸泡一天。材料组织内部所含的水分越多,越有利于弯曲,使木板不易断裂。一旦木板弯曲成型后就要用夹钳将其固定,进行干燥处理。当木板干燥之后就会保持自然的弯曲形态,不会产生变形。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纹理顺直的松木或榉木最为适宙。(2)浇注成型

此方法和工艺主要应用于石膏和聚脂、树脂材料的形态成型。采用此方法. —定要准备好模具。选用何种模具取决于形态的简单与复杂程度。如果是简单的形态,那么可用木材或塑料材料的模具;倘若是复杂的形态,则采用橡胶材料的模具。

当模具选定后,就要注意操作步骤。首先将石膏粉与水混合,反复搅拌使其均匀,然后将其倒入模具。为保证成型的质量,应注意消除气泡,其方法是振动或摇动模具。等到石膏浆凝固干燥后,才能脱模。成型的质量与石心膏粉和水的比例有关,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从根本上影响成型的质量。成型的质量还与温度、时间有关。(3)注塑成型

注塑成型是指塑料材质的成型。此种工艺必须具有注塑机和金属模具。模具应具备较高的光洁度,其成型质量与模具的光洁程度成正比。成型的程序如下:将点状塑料原料倒入漏斗进入管道,给管道外部通电使其升温,原料软化注入模具内,然后通过凸模压入凹模就可成型。此外,还可采用吹塑、挤压等成型工艺。应当注意的是,材料成型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材料、设备等因素。8.组装

组装就是将经过加工成型的各部分材料或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法构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由于构件材料、形态、尺寸等方面的不同,其组装方法会有不同。组装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简便的原则。

如果对木材进行组装,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组装方法,每一种组装方法都是劳动者智慧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这方面创造了辉煌,在建筑艺术宝库中能欣赏到古人留下来的这方面的杰作。古代的工匠鬼斧神工,不仅在民宅的建筑中不使用钉子连接,而且可以在大型殿堂建筑内部材料的连接中同样不使用钉子,显示了高超的想象力和技能。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颇今后人感叹和自豪。例如中国南方民宅的窗花图案,全部材料相互之间通过连接,组装成非常美观的图案,而且非常牢固,成为材料组合方式的精品。直至今天,其材料组装方式仍然充满科学性、工艺性和艺术性。9.施色

根据立体形态创意的需要对有些设计形态进行色彩处理,有利于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具备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表现技能外,还需对漆类材料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操作要领和技巧。只有程序合理,操作到位才能保证施色的质量。10.检查

作品完成后,还需对作品的各个部分进行认真的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正。只有整体与部分完全融合,才能真正成为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第五章 立体构成训练(共2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前期课程的理论讲解,后期展开大量的立体构成作业训练,目的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通过实践创造立体形态空间。要求了解点、线、面、体的空间创造,恰当选择材料制作完成,提高学生空间创作意识。

2、教学内容 :

5.1 点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5.2 线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5.3 面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5.4 综合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3、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立体构成要素的训练与体验;

难点:构成形式、形式美、材料与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4、教学手段与过程:教学以实训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

5、考核办法:分别作出点、线、面、综合立体构成的作品实物,要求制作完整且具创新性。

6、本章思考题:分别将点、线、面、综合立体构成作品写出一百字以内的创意说明。

5.1 点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结合优秀案例讲解,最终作业讲评。结合PPT课件。5.2 线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结合优秀案例讲解,最终作业讲评。结合PPT课件。5.3 面的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结合优秀案例讲解,最终作业讲评。结合PPT课件。5.4 综合立体构成训练;(6学时)

篇6:立体构成的材料

立体构成的材料及加工工具 在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中,首先必须把视觉形态落实为某种材料,这是进行造型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分类大致有几种,如:按材质可分为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等;按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可分为泥土、石块等自然材料与毛线、玻璃等人工材料;按物理性能可分为塑性材料(水泥)弹性材料(钢丝)等。我们为了研究方便,往往从物体形态的角度出发,把材料分成点材、线材、面材、块材等。

立体构成材料制作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包括测量和放样工具(直尺、角尺、画线锥和画线规等),锯(夹背锯、鸡尾锯、钢丝锯、板锯和钢锯等),钻孔工具(弓摇钻、手摇钻、手电钻、麻花钻头和木工螺旋钻头等),切削工具(木刨、木工凿、板锉、圆锉、半圆锉、三角锉、铁剪和多用刀等),组装工具(老虎钳、台钳、锤鱼钳、冲子、螺丝刀和锤子等)及其它各种工具(油石、活扳手、锉刷和电铬铁等)。关于工具和技术操作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立体构成的材料加工中介绍。

编辑本段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1.从材料的形态方面看

点材具有活泼、跳跃的感觉;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在空间能产生轻盈、锐利和运动感。由于线材与线材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空间虚实对比关系,可以造成空间的节奏感和流动感,因此,给人以轻快、通透、紧张的感觉;面材的表面有扩展感、充实感;侧面有轻快感和空间感;块材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体。它具有连续的表面,能表现出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厚重、稳定的感觉。因此,同一材料的不同形态的表现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以线材表现轻巧空灵;以块材表现厚重有力;以面材表现单纯舒展,我们可以从设计的目的出发,正确选择材料的形态。

另外,点、线、面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改变

立体构成作品 原有的形态。如,点材朝一个方向的延续排列便形成线材,线材平行排列可形成面材,面材超过一定厚度又形成块材,块材向一定方向延续又变成线材。因此,在立体构成设计中要把握形态变化的尺度,以表现设计的形态构成。

2.从材料的质地、肌理方面看

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即使同一形态,采用不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如:同是面材,金属板使人感觉冰冷、坚硬;玻璃板使人觉得透明、易脆;木板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塑料板让人感到柔韧、时髦。表面光洁而细腻的肌理让人觉得华丽、薄脆;表面平滑而无光的肌理给人以含蓄、安宁的感觉;表面粗糙而有光的肌理让人感觉既沉重又生动;表面粗糙而无光的肌理,给人感觉朴实、厚重。

材料(Material)是立体构成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在立体构成由的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物质材料的性能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子了材料肌理不同的心理效应,比如粗糙与细腻,冰冷与温暖,柔软与坚硬,干燥与湿润,轻快与笨重.鲜活与老化等。

物质材料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着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软与硬.干与湿.疏与密,以及透明与否.可塑与否,传热与否,有弹性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和限制立体构成的制作和加工,从而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设计构思。这就要求在进行立体构成设计时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巾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由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材科的分类方法

综述

材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从材质、形态、性能等都可以进行分类。在这里主要从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分类来讨论.研究部分材料的性能.特性.加工。

1、木材

木材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自然材料,也是立体构成中较简便的材料。木材是孔隙性的有机材料,有一定的吸湿性、弹性和强度,同时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并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虫蛀等现象。木材的种类也很多,不同的木材其物理特性、强度、木纹肌理等也各不相同。一般在立体构成中理想的木质材料是:木节少,纹理平直.成本低廉,比较容易加工和利于造型。如:锻木、云杉.白松,杨树等。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常用的加工方法是锯割、刨削接合、弯曲和雕刻。

锯割:锯割是利用木锯把木材进行分割的方法。一般木材被锯割后表面粗糙,给人质地疏松的心理效应。

刨削:是对木材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即利用锋利的金属刀具切削木材表面,使木材外形符合设计需要,木材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刨削过后,木材经刨削而外形平整规范.给人整洁、结实、轻快、精神的心理感受。并且还能够更好地把木材的纹理表现得清晰。

接合:木材的传统接合方式是榫接和嵌合.这些接合方法坚固自然,主要是利用木材自身的可切削特性,把木材接合处加工成榫头和卯眼,然后进行榫接和嵌合连接。这种接合方式在立体构成作品 传统的建筑、家具中运用很广。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接合材料也应运而生。所以也出现了金属件的栓接、钉合、化学材料的粘合。

弯曲:木材的可塑性、韧性是较弱,一般不宜进行弯曲加工。但把木材锯割成片状或条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韧性。再通过烘、蒸等方法加以软弱化处理,木材就可以进行弯曲加工,最后根据设计需要定型。

雕刻:有圆雕、浮雕、透雕之分。是利用木材的松软物理特性,用各种工具改变木材的形状

2、纸材料

纸张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其主要原料是麻类.稻草、麦杆、竹子、树皮和其他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很多,传统纸的分类主要是从原材料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如麻纸.皮纸、竹纸等;而现代纸张的生产,加工先进,原材料丰富多样,纸的种类自然也是大大地丰富,单从使用状况就不分为:工业用纸、生活用纸、文化用纸等。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由于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形,切割方便等物理特性;同时,纸材料又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便宜,对加工工具要求简单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简便.最基本的材料,也是使用机会最多的材料。各种卡纸、手工纸.艺术纸和铜版纸都是立体构成中常常使用的纸张。

用纸材料做立体造型加工方便、简捷,通常的加工方法是:

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折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叠前最好用刀背刻画折叠线,易于折叠。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螺旋曲。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三要是美工刀、剪刀等。

接合:有插接、编接、粘接。粘接材料主要是双面胶、乳白胶等。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的设计应用

现代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而立体构成教学训练的目的就是为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打基础。

立体构成教学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立足于对立体造型可能性的探索,而完全不考虑造型的功能等因素.旨在讨论、研究立体造型的原理、规律和构造训练。立体构成的学习、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现代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某些立体造型设计的内容做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立体构成在各类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认识立体构成学习的重要性。

设计是包括立体构成在内、并考虑其它众多要素,使之成为完整造型的活动。设计的领域非常广泛,它可分为商业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门类,而这些艺术门类还可以细分为广

立体构成作品 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专业门类。立体构成与设计是有区别的。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专门研究它的视觉效果构成和造型特点,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与具体的艺术门类区别很大,在整个立体构成的训练过程中没有具体目的的条件限制(如专为某一种产品设计造型)。因此,每一项练习就必须从立体造型的角度去研究形态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立体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立体构成的构思不是完全依赖于设计师的灵感,而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的办法,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立体构成可以为设计积累大量的素材。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型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成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创造出来的作品可成为今后设计的丰富素材。立体构成是包括技术、材料在内的综合训练,在立体的构成过程中,必须结合技术和材料来考虑造型的可能性。因此,作为设计者来讲,不仅要掌握立体造型规律,而且还必须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空间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艺术形式,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的过程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

空间以及空间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的心理空间中,利用建筑材料限定空间.构成一个最小的物理空间。这种物理空间被称为空间原型,并多以几何形体呈现。由某种或几种几何形体之间通过重复并列、叠加、相交、切割、贯穿等方法,相互组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建筑的形态。

这样,不难看出在建筑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法则被广泛的应用。建筑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组合构成是相同的.那些立体构成中的组合原理、规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被运用。

编辑本段立体构成与工业产品设计

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工业产品设计,从喝水用的杯子到家里陈设的家具,从使用的各类电器到身上漂亮的衣着,还有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珠宝首饰装饰品,都是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工业产品设计是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的一种手段。这种设计客观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春晚节目-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