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2024-06-09

立体构成造型训练(精选6篇)

篇1: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点、线(第一周)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点和线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设计:

设计源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阶段,也是人们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设计不是存艺术,它是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是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二、设计的产生

设计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更来源于对对象的思考,我们所要设计的主题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和平面的构成又有着怎么样的不同。

三、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区别

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

基本特点

视觉表现虚幻的二维空间

触觉表现真实的三维空间

二维的平面(无厚度)

三维立体的点(有厚度)

线

二维平面的线

三维立体的线

二维的平面

三维的立体

二维的虚幻的立体

三维可触摸的立体

四:立体构成的点 点在不同位置的心理感觉

居中;平静、集中/偏上:下落、不稳定/偏下:安定下沉/右下角或左下角:落入空间感觉/右上角或左上角:离开空间的感觉.五:点的构成形态 1.大小不同点无序排列 2.大小不同的点渐变排列 3.大小不同的点规律穿插排列

练习:指出生活中点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课堂小结:

一: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线

点的移动或连续排列成了线。线既是点移动的轨迹,又是面的边缘。线是立体空间中的基础元素之一,不同的线性结合,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线形态。二:线的形态 直线

 水平线 

垂直线  斜线 ④ 折线 2 曲线

 几何曲线 自由曲线

三:线的构造形式

线立体的构造形式是以线材为表现元素,营造空间的体量感。通过线与线之间不同的排列和交错关系,形成不同的构造形式。

线的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集中形式:框架结构、垒积结构、桁架结构、抻拉结构、线织面结构、曲线层构造、自由构造。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线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也是点的面积扩大,是空间立体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一:面的基本形态

平面

规则平面

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不规则平面

曲面

规则平面

几何曲面、自由曲面

不规则平面

二:面的表现形式 1 重复排列折切构成 3 插接构造 4 薄壳构造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之体

体是面运动形成的立体形态 三:体的基本形态

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自由曲面体四大类 四:体的构造形式

体的构造形式,是通过块材的变化和不同的加工手法进行变形,通过加法、减法的创造来实现各种形态的变换。主要分为:变形、切割、积聚。1 变形

扭曲膨胀内凹④倾斜 2 分割

分裂破坏切割④镂空 3聚合

重复聚合对比聚合

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面和体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题目:以“生命”为题,举例自然界中具有生命力的线性形态,并描述其在三度空间的生命力表现形式。

要求: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内在运动规律,注意生命生长感的表现,注意生命运动感的表达。课堂小结:

*空间概述和空间类型以及空间形态的创造(第二周)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空间类型和空间形态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形态的类型和构成空间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态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的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空间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Switzerland)保罗.克利 一:空间概述

各种形态空间图片欣赏。

空间是指实体形态与实体形态之间,或是被实体形态所包围的间隙。在立体构成各要素中,空间占据具足轻重的低位。二:空间类型 1 半立体空间

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形态,兼具二维和三维的空间特征。可以利用纸张、泡沫板、玻璃、塑料、金属等创造半立体空间。浮雕训练

浮雕图片展示以及纸张 雕、切、曲、折加工,产生方向,距离,高低等方面的立体效果。2 三维立体空间 三维立体空间的立体形态是可以被感知的,具有机理、材质、体量感的实际存在。

三维立体空间的实体与虚体之分

实体指积极的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材料、工艺、美学等。根据其外部特征可分为:线性立体、面材立体、块材立体和综合立体四类。

虚体指消极的立体形态,常被称为空间。虚体是被实体所限定的,具有长宽高,但没有材质、色彩、肌理等特征的三维空间,是一种依据实体存在而被消极感知的空隙。空间的线材构成

线材主要以长度单位为特征的型材。具有长度的方向性和运动感。线材分直线和曲线。

线材的排列组合:平行直线、交叉线、放射线等。线材的垒积组合:索扣、插接、粘结等。

线材的框架结构:立方体、柱体、锥体、曲线、园等。线材悬吊式结构:支撑架--悬挂装饰。空间的面材构成

多为板材的组合结构,商品包装、建筑墙体、家居板材都属于面材立体构成的范畴。面层排列

基本排列方式:直线、曲线、折线、分组、错位、倾斜、渐变、发射、旋转等。插接构造

材料一般以纸板、KT板、金属片、木片、塑料等板材。插接方式:几何单元形体插接和自由形体插接。

④立体空间的体块形体

单元形体 球、圆锥、圆柱 有机形态的创造

⑤立体空间形态的综合表现

将点、线材元素、面材元素、体块元素等不同的形态根据一定的造型方法重新组织形体,形成新的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和综合构成 3 多维空间

是将实体重复延伸、扩展成群组的空间形式,由多个个体空间组成的三维空间体。多维空间用不同重复组合的限定空间群体带给人类不同的物理和心理刺激。在实践操作中,空间的多维延伸和思维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多维延伸包括塑造空间立体元素、分割移位和重组以及空间的运动组合。

思维空间组合包括联想空间和假设空间。

练习:指出不同的空间类型并对其进行空间的类型剖析,运用什么构造和手法形成的立体空间。课堂小结:

*空间形态的创造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创作。三 教学重难点:从理论到手工的转变。四 教 学 方法:讲解,手工教授。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从平面到三维的空间分割

(1)切割

切割是平面元素转换成立体构成的重要方式。(2)折曲、弯曲

重新塑形的方法折曲、弯曲、拉伸、插接等。(3)压曲

压曲指的是材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质的改变。二:立体空间形态的创造(1)创造与创造性思维(2)空间形态的塑造 课堂基础训练:

运用排列、折曲、弯曲、垒积、插接等结构形式,进行点、线、面,体的立体成型。

要求:利用KT板、卡纸、木材、塑料、金属、玻璃、纺织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等进行创作,颜色、尺寸、表现手法不限,作品复合或点、或线、或面或体的立体构成这一主题。课堂小结:

*形式美法则训练(第三周)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美的法则训练

三 教学重难点:理论的升华,了解什么样的形态是可取的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立体构成的多种形式关系,解释了自然界中各种空间形态。一: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比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统一是指从物质形态上来讲,整个大千世界虽然物种繁多,形态各异,但都一致归于物质。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两对图形或者物体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相应的关系,同时给人以大方、端正、稳定的感觉,产生静穆、高贵、理性的美,体现一种物理学的原则。

均衡是指图案的形式大都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或四面都采用均衡的形式。

平衡有对称的的平衡和非对称的平衡,均衡和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存在于多种方式中。比如点课通过对比大小、疏密、粗细、聚散形成节奏,也可通过单元组合形成节奏,还可通过有序或无序对比变化形成节奏。节奏是运动的结果,表现运动的感觉。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在立体构成中,韵律表现主要有三种:起伏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四:比例与尺度 黄金分割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经过反复比较,发现最完美比例1:0.618.德国美学家泽辛称之为黄金比例。立体构成制作作品中还常用:

形态和重量完全相同的分割法--等形分割 形状不等重量相等的分割法--等量分割 不规则、自由性的分割法--自由分割法 一组数列中,比值不变的分割法--等比分割法

尺度是指准绳、衡量长度的定制,还指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在制作作品时,会考虑作品的大小、材料、比例等问题、要把握好尺度。

五:稳定与轻巧

卢浮宫金字塔,现代立体构成作品,结合稳定与轻巧的双重特征。稳定是一种状态,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带来平稳、安定、自然的感觉。

轻巧,基本的解释是轻便灵巧、外形轻巧、简单容易和操作轻松:视觉上是具有轻盈感、运动感:心理状态上活泼、松弛、自然和运动之感。

两者关系密切,稳定在于整体,轻巧在于局部。一般来说,立体构成既要求实际重心稳定也要求视觉稳定,让人产生物理和视觉上的满足。

六:意境与联想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像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经营得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点不仅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在立体构成中,意境是通过具体的立体作品在空间中表达某种精神特质。立体构成意境:双重意境、虚拟想象、矛盾想象、练习:讨论各种形式美法则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你喜欢的不同的产品和环境,并分析是如何处理比例与尺度的关系。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材质训练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的材料认知和使用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材料语言对结课作业服务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这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可作如下界定:材料就其自身审美特性来说,不进入审美客体,但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要素,它又是审美客体必不可少的技术要素。”

-----(Russia)巴赫金 对于设计审美样的作品以及要表现的是什么?

材料对于作品有决定性的作品。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效果,要进行深入的了解。

自然材料:木材、石材、泥土

工业材料:金属、纸材、玻璃、塑料、陶瓷、纤维 综合材料,多种可能性,各种新兴材料 根据不同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手法。一:材质

材质,材料的组成及性质

木材、玻璃、泥土、钢材等。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密度、弹性、强度、硬度、抗酸性、抗碱性。二:肌理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感觉、形态,属于视觉与触觉的范畴。天然肌理;人工肌理

肌理含义:1,材料本身的自然纹理和人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工艺肌理,它使材质增加了装饰美的效果。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视觉关系,不同肌理具有不同的视觉与触觉感受。(天然粗犷、自然;人工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

三:立体构成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和选材原则 1.艺术与技艺的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四:材料要素和视觉感受

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也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物的强度,加工等物理性能。泥土:原始、笨拙、质朴 石材:厚重、粗犷、富贵 纤维:柔和、舒适

玻璃:庄重、神秘、空灵迷幻 钢材:坚硬、沉重等。五:自然材料 木材、石材、泥土等

1.木材加工-锯、刨、磨、钉、塑形、雕饰、刮刻 木质的材质美感和物理特性表现为组合、弯曲、切割等。2.石材

石材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种 3.泥土 雕塑、陶器常用易找的构成材料。六:工业材料

1金属

黑色金属(生铁、碳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金属质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具备的特性,表面独特的色彩和光泽;良好的延展性;电与热的良导体;容易氧化而生锈腐蚀。

金属材料的种类 铁、钢、铝、铜、其他金属材料 2纸材

水彩纸、宣纸、铜版纸、色卡纸、牛皮纸、瓦楞纸。纸材加工方法:

增量加工---粘接;插接;栓接;编织;膨胀 减量加工---划;切割;撕;磨

等量加工---卷曲;弯曲;扭;拉扯;揉搓;折

④变质加工---烧;腐蚀;

3玻璃

白玻璃;钢化玻璃;花纹玻璃;磨砂玻璃 4塑料

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

阳光板;有机板;亚克力;塑料PVC管 5陶瓷

强度高;耐火;耐用;耐酸碱;腐蚀;耐水;耐磨 普通陶瓷 特种陶瓷 金属陶瓷 6纤维

线性材料,质地软、疏松,给人温暖的感觉。天然纤维(棉、麻、纸绳、毛线等)合成化学纤维(锦纶、腈纶、涤纶、丙纶等)人工纤维(塑料绳、橡皮管)七

综合材料概述 八

新材料

合金材料;新金属玻璃;高分子材料; 九

实践

形式美原则;材料选择;材料加工 练习:制作面材形式和体块形式的立体构成 课堂小结:

*实践环节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使用立体材料综合制作实践立体构成 三 教学重难点:综合材质进行专业训练 四 教 学 方法:手工指导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自命题的综合材料的立体构成 选择和环艺展示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立体构成作业 选择环境外观进行立体构成的实践 课堂小结:

篇2: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立体构成教学,就如何感知与分析物体形态在三维空间里的构建元素,如何对元素进行提炼等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环艺教学 空间架构 形态 形态作用力

立体构成是各大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使基础综合知识向环艺专业过渡的重要角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想象力与构建能力。当然,立构的意义不仅如此简单,在包装等其他专业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在此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做一个限定——环境艺术,是空间架构的艺术。小至日常家居单位办公室的局部摆设,大至高楼大厦运动场馆表演舞台的宏观规划,无不处处存在“空间架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制造符合形式美感的架构组合,并使之与功能完美结合,是一个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前者,正是立构课程的训练重点。立构是空间的艺术创造训练,更加注重抽象与理性的思考,是对空间形式美在纯粹地进行探索。至于建筑本身的实用功能,学生可以在后续的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得到解决,不作为立体构成的训练项目。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如何发现空间的形式美。“空间”的美不能仅仅是靠教师嘴上形容词的叠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在有形的实体前面学会观察与有意识的吸收,继而才谈得上再创造。我认为,此阶段的学习应该从“形态造型分析”入手。

一、结构感知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如果大致进行分类的话,可分为未经人为修饰的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两大类。无论哪一类,都有其相应的结构特征,并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可触摸的形态,正因为所处的是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从多角度进行观察的可能。而“观察”的意义在于运用,旨在发现对象的形式美,将之置换到立体构成的制作中去。

形态的感知首先必须先确立一种观念,便是摒弃物体的生物属性或是社会概念,更不必深究物体组合部位的功能,眼中只需有“形态构成”,即由“球体、方体、锥体”等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形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物象提供的造型中直接提炼出有益于立构的组合元素。比如自然形态:海螺的造型婀娜多姿,其实质仅是螺旋形的渐变与梯形的递减组合而成的梭子形;鱼尾葵参差错落迎风招展,其实质仅是细长条形的对称组合。又比如人工形态:压路机本来就是两个大圆柱体与数个小方块的衔接;军用水壶与可乐瓶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扁圆体一个是窈窕的曲线分明的圆柱加圆锥。这样的观察方式好像带有点超然世外意味的哲学色彩(这当然也不坏),笔者仅是认为,所谓的立构最紧要的是用“体块”的方式去分解物体的结构本质,进而才谈得上去讲解形而下的停留在表面的点线面构成甚至“面”的闭合几何扭曲与开放的自由扭曲,才谈得上形而上的节奏、韵律、对立统一等美学概念的介入。

二、形态空间

当对物体的结构特征(即物理空间)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较为抽象的“负空间”概念的引导。一把雨伞,其物理空间不外是铁的骨架与几块布,而当其撑开的时候,给予观者造成的心理空间却是伞以下的类似圆柱形的“负空间”,此“负空间”不可触摸不可量化,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海螺”,其结构本身属于“包裹式”,坚硬的外壳在其中一个侧面看来是块给人“厚重”心理感受的体快,而从另一个侧面,一个深邃的洞口告知观者:“你被骗了!其实我有自在的活动空间”,先前“厚重”的心理感受荡然无存,“体块”的印象转化为自由扭曲的不闭合的“面”,由此造成的心理体量的落差正是立构经常玩弄的把戏。亨利摩尔的雕塑是对“负空间”概念较好的注脚。他采取两种基本技法:一是在实体中挖出空间,以显示内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的存在感,另一则是汇聚不同的形体,组合成一件分割组合的完整作品。学生在之前的“体块”认识之后加上“负空间”的概念,便可以较为主动的对之前所感知的“体块”以镂空、掏空、镶嵌等手段进行处理。这也是在“空间”教学思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再一个便是“作用力”概念。先比方说一颗植物,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都呈现不同的结构美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又有不同的外在作用力影响,或舒展,或扭曲;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或柔弱,或惨烈;一一无论是内作用力还是外作用力,都在物象上刻下痕迹。以致其同类型的生物形态复杂多样,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力,这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形态美,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形式感的参考。众所周知,一件成功的建筑,都需要具备某种“生命”气象,或是向上的,进取的,或是包容的,柔情的,总要流露出某些情感取向才不至于死板且黯淡。构成主义大师塔特林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是一个金属的螺旋式框架,成一个角度倾斜,环绕着一个圆柱。以工业材料为造型媒体,在追求机械美学的同时更加流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悲壮美,似乎是在为理想主义者吹响冲锋的号角。整个作品呈上升的气象,这便是种螺旋上升作用力给予观者的心理感受。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认为塔特林这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上文提到的“海螺”,来自予“形态”与“负空间”的分析。

三、形态的解构与重组。

事物形态纷繁复杂,但透过物质的表面我们会发现,任何物质的整体形状都是由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微小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严谨地重复而成——它具有被其他性质的结构单位替代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说:“倒立会使图形完全改变,是由于在大脑的视皮层区域中含有一个占优势的定向缘故。”人们长期受到一个具有固定方向因素的刺激,对形状特点形成了特有的知觉,一旦打破这种视觉形象的恒常性,便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使日趋平淡的形象又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解构”与“重组”,是现代艺术特有的美学概念,将某个固有的形态打散,提取出构成单位元素,按照另外的组合规律进行归一或重新组合,或是依据原先的组合方式更改单位结构的形态特征从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形态,不得不说是种飞跃性的思维与艺术理念,即便这是针对初涉立构课程的学生来说。同时,这也是本文“形态分析”这一主旨的最终指向:一个新形态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在形态美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美学的更改与蜕变,进而制造新的形态与新的空间语言。

篇3: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形式”是指各要素组合构成显现的方式、法则。形式美是产品外在的形式给人的美感,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对各形式要素约定俗成的组合规律的体现。它是点线面、材料、色彩等要素按照一定法则构成而呈现的外观之美。产品设计师运用构成法则作为手段, 将产品以特定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好的形式使得产品的实用功能准确传达, 使产品的视觉语言得以体现, 用户得到美的享受。在构建产品的形式美时,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 比例尺度

比例是指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分量的对比关系。对于产品设计, 比例关系的恰当与否对造型语言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产品设计中考虑比例尺度的原理, 首先要按照产品整体的画面感需求按一定的比例划分产品面积, 对各个要素、各部件, 按照一定比例布局位置, 组织排列各个要素, 使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具有合理的比例关系, 呈现完美的层次美感。在进行色彩设计时, 要营造与周围空间的和谐, 采用大面积的同一色调, 小面积的对比, 使得产品既整体统一又变化丰富。

(二) 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平衡的两种形式, 是指各构成要素间组合形成的平衡感、稳定感。对称的原理, 指以一个基准轴, 将形体呈现上下、左右或多面的对称关系, 使得产品形式整齐、有规律, 具有庄重的美感。均衡的原理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表现在部件间体量相等而形体不同, 具有一定的动态美感。在色彩表现时同样也可利用对称与均衡达到画面的平衡。在设计时, 恰当运用对称与均衡的形式法则将赋予产品以形体美。

(三)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指各要素、各部件有规律、有条理的重复或渐变排列。节奏是指相同或相近形态重复排列产生的运动感, 色彩的渐变推移产生的层次感;韵律是指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变化并进行有条理的排列, 产生类似于音乐的旋律感。运用节奏与韵律的形式法则组织造型, 可使构成要素重复有序, 张弛有度, 有规律地变化, 形成产品形式肌理的视觉旋律, 产生节奏美感。

(四) 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又一重要形式美法则。对比是指各构成要素之间进行对照、比较, 各自个性、风貌的差异, 可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 增强对受众的感官刺激。调和是指追求构成中的统一性, 削弱差异性, 从全局角度把握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如选用多样的材料构成软硬、滑糙、粗细、轻重等丰富的肌理对比, 在形态上体现出疏密、虚实、大小、厚薄等多元的比较, 通过色彩纯度、明度、色相的对比产生丰富的色彩感受。

二、产品的形态塑造

立体构成原理, 运用在产品造型上, 主要从形态塑造和材料肌理构成两点展开。造型是利用构成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塑造, 产生一定的物体形态。形态不等于形状, 它包含物的形体外貌和态势两个方面。形态的构成要素:点、线、面。用点线面三要素, 按照构成原则进行造型。产品设计中的造型方法可分为点形态塑造、线形态塑造、面形态塑造和体形态塑造。

(一) 点形态塑造

点是构成形态的最基本元素, 点在空间环境中具有醒目性, 两个点形成线的感觉, 多个点形成面的感觉。点能够活跃空间氛围, 易于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产品中有点的排列组合呈现时, 会产生引导视线的作用, 排列规律产生秩序感, 排列活跃丰富空间秩序。

点在产品的形态中, 多以产品的局部、结构点、功能部件或是二维装饰图形出现。在点形态塑造时, 常常是与线一起构建, 在有多个点出现时要注意在形态、比例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对比, 在提高可识别度的同时, 做好功能等级的区分。

如家电和数码产品的界面部分, 操控按键旋钮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秩序排列, 并在其上辅以一定的图标作为指示, 通过其形态、比例大小、颜色的区分, 提示人们不同的使用功能。

(二) 线形态塑造

线是构成视觉语言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点的移动形成线。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形态中有粗线呈现时, 可营造出钝重之感;

形态中有细线呈现时, 可营造出细密之感;

形态中有直线呈现时, 具有引导视觉方向的作用;

形态中有曲线呈现时, 使得作品产生生命动感;

形态中有水平线呈现时, 形成安静平稳的氛围感觉;

形态以多条线为主呈现时, 使得功能区域得到很好的分割, 产生很强的秩序感;

线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 在形态塑造中运用好线的语言, 按照一定的形式构建法则, 产品的造型将产生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 将有利于产品的功能区域分隔, 表现出产品的细节和高品质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 线形态有时被用于产品局部和细节, 有时直接用于构建产品。如汽车外观造型上丰富的线性、一盏落地灯的支架、网状构造的家具。

(三) 面形态塑造

面形态元素, 是点集合形成的, 是线移动的轨迹。平面常传达出平稳、延伸之感;曲面有流动、圆润感, 充满生命力、立体感。设计中对于面多采用以下构成方法:

层面排列——指多个形状相同或相近的平面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形成具有渐变效果的层面或空间的体块, 在多种产品中都常用到。

面构体——将一个面进行切割、弯曲或折叠, 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形体, 或是将多个面进行空间的搭接形成体块, 在家具和家居产品造型设计中常用到。

壳体构造——指利用材料本身的弹性或重力, 形成壳体的造型具有承载或储存等功能, 在家具和家居产品造型设计中常用到。在家具和家居设计领域中, 单纯运用面形态来塑造造型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在其他部分产品中则将面形态作为产品的局部。如果盘、头盔、灯罩的造型。

(四) 体形态塑造

体形态元素是面的空间移动轨迹。体形态包括:偶然形态、几何形态、有机形态。在造型中, 几何形态的运用最多, 大量产品都是在几何形态的基础上分解、重构、变形而来的。常见的几何形态有: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台、锥体等。在产品的体形态塑造中, 常用以下几种造型方法。

切割的减法构造——将整个体形态进行分割或削减, 减去部分形体形成形态, 或是将分割后的形体重构形成形态。

积聚的加法组合——运用加法的造型方式, 将多个形体堆叠、穿插、契合、穿透、错落, 形成符合重复、渐变、韵律、对称、均衡等一定形式法则的形态。

运动变化——为了增强视觉张力, 常将形体进行扭曲、倾斜、变形等运动处理, 产生具有强烈动感的形态。

体形态间的过渡与融合——在几何形体之间或有机形态之间的衔接处, 常采用形态过渡、形态融合的造型方式, 以达到界线柔和的效果。

产品作为一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体量的物体, 在造型设计时, 体形态塑造的造型方法是最为常见和最基础性的, 无论是数码产品、家电、玩具、医疗器械还是很大部分的家具、公共设施的基础造型都是将体形态进行加、减、运动变化、过渡融合而来的。

对点线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的,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 往往是将点、线、面、体几种构成方法综合运用, 不同类型的产品对造型要素、构成方法的选用也不尽相同。只有将这四要素巧妙合理地运用、综合, 才能创造出更多满足使用功能、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产品造型。

三、产品中的材料与肌理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飞速发展, 材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对材料的使用也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产品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材料的发展和对材料领域的不断开拓逐渐发展的。材料本身具有不同的体量感、质感、肌理和色彩, 丰富的材料为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灵感。产品造型设计就是要在材料特性与作品功能、形态之间做到合理匹配。常用以下材料构成方法塑造肌理效果:

(一) 视觉识别法则

常运用近似或对比的法则, 将相似或相异质感的多种材料组合, 产生丰富柔和或对比强烈的肌理变化, 一方面便于人们识别, 另一方面给人以视觉刺激。在数码产品设计中, 为了扩大小物体的视觉张力, 往往通过运用不同的材质产生强烈的对比。

(二) 功能契合法则

从符合人机工程角度方面考虑材料与肌理的选用, 以满足产品的使用功能, 保证使用的舒适度。如产品的把手处常选用带有一定肌理、摩擦力大的橡胶材质。

(三) 语义传达法则

为了赋予产品以审美特征和象征性, 须选用适合的材料与肌理, 以体现其科技感、朴实感、生态感或其他的设计语义。如苹果iphone5手机通过对铝制材料的选择和质感对比, 体现出了产品的科技感和高品质。

四、结语

产品造型设计, 除了从产品功能、审美品位、方便使用出发, 选择最合理的形态和材质外, 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与技术水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我们不断探索产品的造型规律的目的在于, 努力让产品设计走上更科学合理、顺应时代同时兼具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优化生活品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震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篇4: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空间构成要素

服装的立体化设计通过运用立体造型手段,对服装空间进行有机表现,对服装样式造型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服装的立体空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不仅包括设计中的立体,而且也包括人本身的立体。服装设计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具有空间可视效果。

1 服装外空间分析

服装本身以外的所有外围空间都可以称为服装外空间,塑造服装的外空间,能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能够对人体进行美化与修饰。模糊性经常被认为是其特点。在对服装进行立体造型设计后,服装形状经常会发生改变,形成一股向外扩张力即外空间扭曲,能够让人得到动感的享受。现代人张扬的个性通过服装外空间的扭曲设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设计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这种设计突破了常规,能够体现出现代人对常规习惯东西的反感,因此,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能够得到现代人的喜欢。[1]同时,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受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1.1 宏观因素

服装只有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穿着者才会具有舒适感。设计服装必须对其实用性进行充分考虑,不仅应让服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应让服装适应地理天气与人口分布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服装设计者应认识到服装穿着者生活方式会随着年龄、季节以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结构对服装款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人们的着装会随着生产科技水平以及社会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经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及社会状况的影响。服饰因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而容易发生变化;服饰风格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经济会变得多样化;服饰的流行因社会文化观念与道德规范而受到制约与影响。[2]

1.2 微观因素

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一般由生活态度与方式以及个人需求构成。社会中的人心态各有不同,导致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有所区别,进而其着装也就会不尽相同。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一样,那么着装风格也就会有所差异。同时,每个人对服装的颜色、外形以及图案喜爱程度不同,因此服饰的选择也就会因人而异。这些不同能够通过服装的风格以及颜色等变化可以看出。

1.3 环境因素

自然天气会对任何时代的服装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不间断的。一个人的服装如果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就会受到环境的排斥。不同场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形式与气氛,也就会对其中的人的服装产生影响。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搭配的服装就会有所不同。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等在服装搭配上就有很大差别。服装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环境的气候条件,设计不同的服装。这种时间因素,会影响着服装的造型、面料以及装饰手法。[3]由于人是服装设计的中心,因此设计师进行设计服装前必须对影响服装设计的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类后,才能对服装设计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具有针对性。

2 服装内空间分析

2.1 软件因素

服装的内空间指人体与服装之间、衣服与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服装的内空间有效的让空气得到了流通,使服装具有了保暖散热作用,使穿着者感到更加舒服。服装穿着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服装空间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同时,服装内部空间能够改变穿着者的活动姿态以及审美需求。服装的内部空间因穿着者行为介入,服装就具有了实用功能。服装内部空间形态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基本活动需求。

2.2 硬件因素

服装的内部空间的构建必须与人体体型特征相符,服装内部空间形态经常会因为人体运动变化受到影响。因此,设计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设计师应根据同构性特征,依据人体凹凸起伏的变化,设计服装内部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收省、打褶等工艺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设计,使其满足人体体型,从而使穿着者的人体曲线美得到展示。

2.3 相互结合

服装立体造型在结构上,必须具有完整性。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构成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反之,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又能够分解成原来的几何图形。因此,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完善,对组合服装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具有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

3 服装个性空间分析

3.1 服装的个性魅力

服装的个性空间能够通过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机调节,从而掩饰穿着者的体型不美之处。这样,服装的魅力以及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都得到了展现。人体的魅力与独特的气质,都能够通过服装个性空间得到展示。[4]体型好的穿着者,身体与服装内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合体性,人体之美能够得到有效展示;体型较差的穿着者,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性,能够对其瑕疵进行很好的掩饰。西方服饰经常会运用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特点,对人体的美感和魅力值进行提升。

3.2 服装的个性内涵

服装处于静止状态时,一般人看到的是其平面形式,而服装设计师看到的却是服装立体的纵深以及前后的关系,已经具有动态元素。当服装处于动态时,服装的不同构形变化就会被服装造型展示出来。服装内在空间蕴含的内涵,因人的肢体活动变化而得到呈现,进而人们获得对服装空间内涵的全方位感知与把握。

4 服装生命空间分析

4.1 服装的时空性

不同的时代风貌、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性能够通过不同的服装内部空间形态得到准确的体现。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服装的外廓造型进行分析,能够辨析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同时,服装内部空间形态与服装的外廓造型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服装具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人们能够根据穿着者的服装,对其民族、生活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进行判断。设计师根据服装能够将其内部空间以及外部造型等要素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通过服装设计对时代的特性进行完美展示。

4.2 服装的亲和性

服装内部空间对人们的呵护即为亲,服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完美的结合即为和。服装与人的这种亲和性,使其具有了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人类对服装自然与健康品质的渴求,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服装空间与人的互动体现了设计者亲和性的设计理念,服装的亲和性满足了穿着者的感觉、心理以及生理诉求。同时,服装与环境的和谐性也体现了服装的亲和性。

5 结语

设计者应正确处理服装设计、人体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装空间立体造型设计,首先应符合消费者审美愿望以及穿着舒服需求。服装设计如果适当运用立体化空间设计元素对服装的空间造型艺术进行展示,对消费者的服装艺术感受与理解进行加深,那么消费者就会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及其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婷,刘冬云.折叠手法在服装立裁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导报,2013(12):73-75.

[2]张龙琳,周莉,安妮.礼服设计中面料的立体构成技法[J].纺织学报,2011(08):102-106.

[3]徐超.论构成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4.

[4]王丹.基于服装内空间的创意造型方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篇5:立体构成造型训练

时代背景对于少数民族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似乎更为重要, 尤其是民族艺术特色 (或称:独立性) 的保持、维系与提升。

“变化”是一个中性词, 可以变得更好, 也可以变得更糟。那么, 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动所带来的新秩序下, 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态所产生的变化或者方向, 何为好?何为坏?该以什么作为评判标准进行判定, 进而深入研究、分析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思路呢?

元朝建立前后, 由于战争产生的人口大范围流动、迁徙, 在更大程度上开启了蒙古民族与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历程。到了明清时期, 这种民族间生活的融合所影响到的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风貌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方面, 开始更多出现了汉族、满族等文化背景下的题材、内容;第二, 作品的造型方面, 蒙古族艺术的民族特色有所减弱;第三, 伴随制作工艺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为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提供了更大的选材空间, 而与此同时, 材料的质感、特性等方面的特质与汉族、满族等艺术中运用的材料在更大程度上趋同, 于是也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了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与汉族、满族等的立体造型艺术的差异性。

当今时代, 在民族交流、融合大背景下的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境遇与其在明清时期的境遇十分相似。

我们正处在较明清时期更加强烈的、前所未有的民族间文化广泛交流与融合的信息时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空前发达,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为艺术创作者拓宽了艺术眼界, 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当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关照、撞击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持何种发展态度?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特质该如何挖掘、定位、保持、发展?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该走向何方?

在面对关乎民族艺术发展的这样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同时, 首要问题是对待民族艺术的发展, 我们该秉持什么样的艺术发展原则?1956年4月毛泽东在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 提出:要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至今仍然适用于当前时代背景下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之路。在艺术领域, 一枝独秀的鼎盛无法营造一个时代艺术的繁荣。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 首要的是符合蒙古族人民特定的文化审美需求和民族背景与民族文化。也就是说,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路线, 所谓的民族路线指的是要基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生发、生长, 以蒙古族文化、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民族的审美体系为评价标准, 并不断有所提升。以蒙古族人民为主要接受群体。例如, 草原游牧民族对于有关马的艺术形象的钟爱, 和对于有关马的艺术抽象形式的品评水准与热衷程度, 是十分强烈的。

艺术创作以什么作为源泉?艺术创作之初, 艺术家把哪一群体设定为其艺术接受的主体, 也就是说艺术是为谁服务的?这两点对于民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数民族艺术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这两点决定了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将走向何方。

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人们随时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新闻、资讯。各种思想、主题、艺术形式充斥着艺术家的头脑。于是, 从事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加需要清醒、冷静的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警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信息给自己带来的思想与认识方面的转变与同化, 进而给艺术创作带来的趋同。同时, 又要借助现有的信息资讯力量提升民族艺术的纯粹性。这种少数民族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自律是相当艰难的, 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民族艺术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的。

信息时代对于民族艺术本体语言 (或称民族艺术语言的独立性) 的冲击, 是不可抵制, 也无法抵制的, 只能利用。可是, 又该如何利用呢?

首先, 对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的题材的坚守 (即表现什么)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繁荣时代, 尊重和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在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过程中, 首先看到的是作品呈现的形象、内容。对于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来说, 需注重选取这一地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受众群体熟悉、喜爱的内容、题材。观众对这些题材的现实性与现实状态十分熟悉, 有较深厚的情感、品评能力与兴趣。例如, 很多蒙古族家庭供奉的圣祖成吉思汗雕像,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中的博克手雕塑, 着蒙古族服饰的少女雕像, 以蒙古族男儿三项为创作表现题材的雕塑作品, 等等。这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群体在审美过程中会饶有兴味的悄声谈论博克手的身形是否符合艺术与现实规律, 等等。

其次, 对民族特色艺术造型形式的秉承与发展。

在蒙古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审美特性, 通常会对一定的艺术造型形式产生独特的心理认知。其群体所能够产生独特心理认知的立体造型艺术的构成规律即为我们所主张的,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要秉承与发展的民族特色艺术造型形式。这一造型形式包含能够产生民族独特心理认知的色彩、图案、形体构造以及各元素之间一般性的内在组合规律等。

再者, 对民族立体造型艺术成型材料的审慎。

对于立体造型艺术来说, 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品来传达给受众群体的。而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又必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材料的物理属性而得以存在和展现。

然而, 在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行分析与解读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在一定意义上讲, 出于一定民族文化语境的积淀, 其是具有民族属性的。例如, 我们提问:木质建筑与石材建筑, 哪种更能代表东方?哪种更能够代表西方?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于是, 在这样的比较与辨别过程中, 木质材料就具有了东方民族的文化属性, 而石材建筑具有的是西方世界的文化属性。

对于一国之内、不同民族之间, 很多材料也是具有民族特点与文化属性的。比如, 皮子这种材料所代表的多是游牧文明特征。而红木 (家具) 材料却几乎无法让人联想和感受到这与游牧民族之间会有什么内在关联。

于是, 在当今时代蒙古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过程中, 要警惕与明清时期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在材料与工艺手段上的趋同所造成的民族韵味的损失。如今在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创作过程中更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深入解读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材料背后的文化深度与民族特性 (甚至是民族情感) 。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蒙古族立体造型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创作题材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 对于蒙古民族文化根基、文化背景与文化底蕴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形式上, 传承先民们积累下来的造型艺术形式的同时, 提炼、升华。在材料方面注重材料的文化内涵与符号指向。以史为鉴, 在坚持蒙古族立体的造型艺术、独立的民族性的同时, 在深厚的蒙古民族文化背景下, 以严谨、认真和极度负责的态度, 创新、发展蒙古民族的立体造型艺术。

参考文献

[1]宋生贵著.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人民出版社, 2007 (8) .

篇6:漫话立体造型

例如世界著名的建筑哈利法塔,哈利法塔Y形楼面(俯视图)的设计灵感源自沙漠之花蜘蛛兰,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并能让人们尽情欣赏阿拉伯海湾的迷人景观,大楼的中心有一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边形“扶壁核心”,楼层呈螺旋状排列,能够抵御肆虐的沙漠风暴,整座塔楼的混凝土结构在平面上被塑造成了Y形,大厦的三个支翼是由花瓣演化而成,每个支翼自身均拥有混凝土核心筒和核环绕核心筒的支撑,大厦中央六边形的中央核心筒由花茎演化而来,这一设计使得三个支翼互相联结支撑——这四组结构体自立而又互相支持,拥有严谨缜密的几何形态,增强了哈利法塔的抗扭性,大大减小了风力的影响,同时又保持了结构的简洁,整个塔的设计将数学、建筑、科技、人文等要素完美融合,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和舒适的切身体验。

奇特而又梦幻般的立体造型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欣赏水平和生活品位得以不断提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立体造型的世界,亲身体验一下简单的立体造型的设计。

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立体造型是纸的立体造型,纸的立体造型是通过折纸来实现的,每个同学都折过纸飞机、小纸船或千纸鹤,这些立体实物模型可以通过折纸来完成,在折纸过程中,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当一张张不起眼的纸,先通过折叠变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再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完美组合,便可形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

纸的立体造型让我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游戏的乐趣,更有一种成就感和数学的乐趣,下面让我们一起动手体验一下简单的立体造型——单菱形的折纸过程。

立体造型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同样广泛,而且对我们生活的实际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工业立体造型许多是以数学特征中的自相似性为设计原理,以自然形成为设计主线,既重视功能性也考虑合理性和美观性,例如世界名车法拉利的立体造型设计中融入一级方程式的设计元素,车身外形设计,除了考虑到曲线的优美,更充分考虑到立体造型的表面在行驶过程中,如何减小外界的阻力,内部座椅和空间的设计追求的不仅是形状的巧妙,还包括如何充分利用空间以及驾驶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立体造型的美不仅局限于外观,更体现在形状和数量的完美结合,把计算机技术与折纸技术相结合,让很多手工无法达成的效果,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来实现,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更多以前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立体造型变成现实。

上一篇:课文《认识时间》说课稿下一篇:企业春节祝福短信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