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考题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文艺心理学考题范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题分析)

题目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P17):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意识P103-104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3、群体 P119: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4、最佳刺激理论P8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倒“U”曲线或抛物线---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增加难度);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最佳水平);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降低难度)。

二、简答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3、教学测验的种类(网络答案) 答: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二)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

(三)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4、心里咨询的主要形式P152

答: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

64期左右的考题为

1、知识的定义与类型(第十章)P191-192: 答:定义: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教学目标(网上查的答案):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3、群体定义与类型P119(还有一期为:群体的定义与特点):群体:也称为“团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特点:1)群体

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有组织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4、最优计划理论(没找到)

二、简答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P96

答: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定势的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问卷调查法4)个案分析法。

3、情绪情感的分类(第二章):

答: ⑴情绪: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表面的,肤浅的⑵情感:较高级较深刻的较内隐的⑶怀操:更内隐更高效,不仅仅重视与人的高级性社会需要相结合,还有一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相结合。

(展开的话也可以是如下的回答P28-30 ) 情绪(表面的肤浅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具体地说,它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类情绪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需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体验的中介。  情感(深刻的内隐的):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 的特点;它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爱、恨、依恋感、友谊、孤独感) 情操(更高级,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相结合):是最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4、简述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第九章)简述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还有一期是这么问的)

答: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 :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二、灵活果断,随机应变;三,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四,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教师的教育能力 :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教学能力;

二、言语表达能力;

三、了解学生的能力;

四、独立创造的能力;

五、实际操作的能力;六教育科研能力。

(如果需要说二者关系,就自己总结两句。)

三、论述(开卷)

1、从高校教师的义务理解高校心理研究的意义。

2、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教育学》158-159 (网络找的参考资料)

答:材料一: 1.学习目标要求高。

学习目标是人们学习活动所期望达到的预想结果,它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前提。大学的学习要求要高于中小学。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的各种基础知识,为升学或就业做一般性的准备;大学则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在中学学习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部门和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大学的学习目标的要求明显高于中小学。 2.学习内容博又专。

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多学科性的、全面的、不定向的;大学则是一种定向的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了对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要求。大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理论和最新的科学成果;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已有的定见,还要向学生介绍尚在探索和争论的问题,这说明大学的学习与科学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前沿阵地更加靠近了。这种教育是中学普通教育的延伸,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3.学习形式多样化。

大学的学习形式明显多于中小学,中小学的学习形式较简单,一切教学活动基本上全由教师安排,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知识。而大学学习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课、课外讲座、科研活动、电脑网络、大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是由学习内容的“博”和“专”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形成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实践环节比例大。

大学学习是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的活动,以发展学生应用技能与改造世界能力的过程。因此,实践性环节在高等院校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总学时中占有的比例较大,一般超过20%。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有的高达30%。

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验和操作技能等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5.学习方法注重自主。

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像中小学管的那样细致。这种独立性是以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趋于成熟为基础的,它贯穿于大学教学的每个阶段和环节。因此,学生应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围绕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自身条件恰当地选学、补充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较好地控制自己,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6.思维特点求创新。

大学学习是学生在继承掌握前人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造能力、获得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大学教师基本上是本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本学科或专业的最新研究动向、成果及趋势介绍给学生,并引起学术争论,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冲动。故此,创造性是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轻易相信现成的结论,不盲从他人;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的角度。

材料二: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技能和发展

智力, 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自主性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①专业性。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这是大学生学习与中学生学习明显不同所在。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区分专业, 主要是按年级划分的,各年级开设的主要课程基本相同,只是程度有差异。而大学则不同,大学是专业教育阶段,学生首先是按专业划分的,大学生在入校前或入校后一段时间内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一定的专业。各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一旦选定了专业,确定了主攻方向,就必须对该专业知识有较深的

了解,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以适应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需要。当然,专业性不等于单一性,不等于大学生的学习必须拘泥于某一学科或专业,那样也是学不好的,因为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因此,大学生必须在侧重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做到广博,广泛涉猎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实现“一专多能” ,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吸收更为广泛、多样,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大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提供了方便。②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教师课堂讲授要求做到少而精,势必要求大学生课外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多。此外,大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而且在教学以外的时间,授课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一般不对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作出具体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点自主安排,可以自由选择教室、阅览室、图书馆或者宿舍进行学习,并且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大学生可以有广阔的选课空间。离开了老师的检查和督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较强的学习计划能力,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否则就会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③多元性。大学生学习脱离不了课堂学习,课堂教学虽然仍是主要的学习途径,但已不象中学那样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大学生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的。除课堂教学以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学习。例如,参加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教辅活动为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④创新性。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的动力,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活动,其意义在于超越前人,超越同辈,超越自我。新世纪大学生,身处 21 世纪的创新的时代,被寄予了“创新一代”的厚望,他们应具有突破藩篱的创新品质,在培育和塑造创新品质的征途上敢于探索,长途跋涉。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大学的课堂教学已从阐述既定结论,逐步转变为介绍各学派理论的争论、最新学术动态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从死记硬背、正确再现教学内容逐渐向汇集众家之长、确定个人见解的方向转变,这是人

生求学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求理解、巩固知识,而且还需要树立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创造性。在大学这种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大学生要渐渐地萌发一种重新组合各种知识,从新的角度解释已有现象的创新愿望,从而产生探索和创新的需求。

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218-222 答:培养创造性的原则:⑴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⑵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⑶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⑷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创造性思维的训练:⑴脑力激荡法⑵隐喻训练法⑶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4、如何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心理健康。(第6章) 3

第二篇:医院管理学考题

医院管理学考试题:一: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是什么?并谈谈你对医院文化管理的理解。

1、院长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现在大多数院长都处于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危机应对管理,尚未走到高层次的战略管理与长效管理,加之现行的院长任期目标制也造成了多数医院和院长的管理行为处于急功近利、头痛医头、治标未治本。【1】将医院文化当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或工会、团委的工作内容,没有当作自己医院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行为基础、制度基础来认识和执行。

2、职工思想观念偏差和消极影响

往往医院文化建设的形式较严峻、挑战也多。医院是个“小社会”,也是一个 “知识密集型单位”,人群中结构层次复杂,加之医院受到社会影响的面也比较大,消极的因素也存在着,并发生着作用。好的东西形成困难,不良的东西影响很快。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使得医院内部的管理封闭性也受到了挑战,往往新东西、好东西、创新的东西、改革的东西遇到的非议和阻力比较大。职工思想认同、接受并能积极参与是一个艰苦的思想与管理过程。

3、医院文化模式易雷同,无个性和创新性

医院文化建设常见的毛病和常见的方式就是向企业学习,搞院徽、院歌、医院精神的口号、统一的着装和色彩等等。形式单

一、方法简单、没有挖掘医院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认真地研究和探索走个性化的、创新性的医院文化建设之路。

4、医院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医院文化建设在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像医院的技术创新、科技教育、医疗质量、医院管理一样列入正常的医院行政工作之中。没有长远的工作规划,没有主要的牵头行政部门,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没有有效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

医院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大方面。医院硬文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物质状态:医疗设备、医院建筑、医院环境、医疗技术水平和医院效益等有形的东西,其主体是物。医院软文化是指医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医院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其主体是人。医院硬文化是医院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医院软文化一旦形成则对医院硬文化具有反作用。现在,两者是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制约,又互相转换。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等,即医院软文化。怎样构建医医院文化正在日益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渗透,并日渐形成它独特的文化结构层次,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表层的物质文化由院容院貌、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等硬件外表所构成,是医院在社会上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浅层的行为文化由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和医务人员之间交往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所构成,是医院经营风貌和职工面貌等的集中表现;中层的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观念在形式上发生了转变,而成为医院表

层文化和浅层文化的支撑点,是一种强制的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医院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什么是医疗纠纷?如果你是一名医务人员,你认为应该如何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均需五百字。这是二部的考试题,我们也很有可能考这个,想要提前准备的话可以准备一下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为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切实做好纠纷发生后处置工作,有效保障患者、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特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机制。

一、医疗纠纷防范

(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

1、院科两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范,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诚信服务,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体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及文化素养。

(二)院科两级加强诊疗质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1、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2、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考核。

3、提高医疗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做到客观、真实、规范、及时、准确、完整并做好保管工作。

4、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对有创操作、抗生素使用、手术知情同意等内容,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同意程序。

5、做好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低年资医师、护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6、不定期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开拓眼界,同时做好所学知识的讲授工作,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7、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前,充分做好论证、预案、知情同意等准备工作,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院科两级质控,分析总结院内、外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院质控组织除不定期抽查外,每月对各科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考核。监督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法规、规章、职责、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

调查,并制定改进措施,从严把好质量关,使诊疗全过程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2、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至少对本科各项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检查两次,尤其是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发现医疗隐患,及时纠正,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科室每月召开质量安全管理会议一次,总结分析近期质量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4、医院及科室不定期的组织医护人员对近期院内外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讨论,找准主、客观原因,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

(四)加强医护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

1、转变观念,实施全员微笑服务:用真诚的微笑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家属良好的心灵抚慰,缓解医患、护患之间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合作,为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加强培训,重视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做到一个要求、两个多字、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从而在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一个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3、换位思考,了解患者需求,最大化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激惹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满足患者需求,不断改进工作,例如改善就诊环境、提供便民措施、药品价格公开等。

4、加强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对患者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合适的沟通技巧为桥梁,就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三方及时取得沟通,达成一致,必要时护士长负责从中协调,减少和避免主观分析、判断的差异,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实习生带教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因实习生引起的医疗纠纷。

1、科教科做好实习生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患沟通、安全教育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等。

2、各教研室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负责带教工作,带教期间加强实习生的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3、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对实习生的实时监控,做到“放手不放眼”。

(六)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1、医务人员有责任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的就医观念,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如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2、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相关事宜。

(七)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预案、程序等,便于医护人员掌握相关事宜,做好自我防护,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扩大化。

(八)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二、医疗纠纷的处理

(一)处置原则: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合法、和谐、效率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二)处理途径:根据我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及进展,处理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室解释、协调:一旦发生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时,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理,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做好处理工作。科主任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必要时汇同主管医务人员组成医疗纠纷处理小组,负责向病人及其家属作好解释、劝说工作,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

2、纠纷办、医务科/护理部答复、协调处理:针对科室汇报或患者直接来信来访的医疗纠纷,负责调查、答复、协调。

3、依法处理:针对不能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患方或医院提出法院诉讼,纠纷办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和法院诉讼相关工作。

4、第三方协调: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作为独立第三方介入医患纠纷调解,为医患双方搭建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把医患纠纷纳入理性解决问题的渠道,推动医患纠纷更快更好地化解。

第三篇:江苏自考2007-2009年公关心理学考题

2007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组织严密,乐于和群,爱好娱乐,喜欢发牢骚,重感情,讲义气,描述的是( C ) A军人的心理特征 B农民的心理特征 C工人的心理特征

D服务员的心理特征

2.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 B )

A大众媒体

B组织团体

C政府

D公众 3.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 A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4.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有两种,其中围绕组织领导的向心力( B )

A带有民主化倾向 B带有军事化倾向 C容易使组织失去活力D容易造成组织失控

5.由若干人的互动关系作为存在形式的群体称为(

A )

A实际群体

B假设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6.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 D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基于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 C )

A地域文化心理

B民族文化心理

C亲缘心理

D依从心理 8.“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表现了宏观心理定势中的( C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经验效应 9.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 B )

A稳定性

B变动性

C主动性

D被动性 10.心理定势的习惯性又称为( B )

A潜在性

B固着性

C自觉性

D不自觉性 11.公共关系活动中,推动公众心理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公关主体的行为 B公关客体的行为 C媒介公众的行为

D政府公众的行为

12.在外面受气,回到家中拿家人当出气筒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D )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3.最原始的沟通形式是( B )

A轮形沟通

B链开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4.“爱屋及乌”表现了社会心理的( D )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15.广告通常属于(

)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浸润式劝导

D逆行式劝导 16.组织形象的好坏取决于组织的( D )

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 17.组织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力形象是组织的( D )

A奖金状况

B产品质量

C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D生产、技术设备

18.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9.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 A )

A认知者的主观因素B公众的主观因素 C公众的积极性

D公众的主动性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公众( D )

A印象

B态度

C新闻

D舆论 21.制造或引导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舆论,关键是( A )

A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B符合社会需要C迎合兴趣焦点

D出奇制胜 22.在公开场合进行不指名地批评,对于被批评者而言,采取的心理影响方式是( B )

A劝导

B暗示

C感染

D诱引

填空题:10分

1.时尚以“新”和“奇”吸引公众,因此又称为____时兴______。 2.良好的操作能力具有三种能力特征,即针对性、技术性和____变通 性_____。

3.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_噪音______。

4.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__心境________。 5.“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轮形沟通_____。

6.针对性和时间性强,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劝导方式为_说服型劝导______。

7.直接感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__情景性______的特点。

8.与缺乏、危险相联系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是___需要_____。

9.浸润式劝导发生的关键是___周围舆论的一致性_______。 10.制止流言的最有效方式是_澄清事实_________。

名词解释:18分 1.公共关系行为 2.社会刻板印象 3.转移作用 4.排外意识

5.公众舆论

6.心理定势

简答题:30分

1.简述公共关系心理的特点 2.群体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3.简述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和联系 4.体察公众心境、进行感情沟通需注意哪些问题 5.哪些因素影响感染力?如何增强感染力?

论述题:20分

1.试述不同文化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了解不同文化者的心理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何意义?

2.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 C )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 B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B )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 B )

A层次划分

B类别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 )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 A )

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 C )

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 B )

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C )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 B ) 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A

) 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 D )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 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 D )

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14.“香烟有害健康,某某牌香烟也不例外”的广告采用的心理影响方式是( D ) A个别暗示

B情境暗示

C非言语暗示

D反暗示 15.“张榜悬赏”诱引公众兴趣所使用的刺激媒介是( B )

A竞赛

B利益

C专家

D新奇

16.根据阿伦和勒温主持的一项实验研究,在错误舆论一致情况下,加入一个不一致但却更加错误的声音,则导致公众原有的态度一致性( C )

A提高

B先降低后提高

C降低

D先提高后降低 17.组织形象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组织团体的( D )

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 18.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9.态度是( A )

A主体与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综合性的反应意向 B主体与生俱来的主观反应倾向

C主体对某一对象稳定不变的反应倾向 D一种外显的反应倾向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 D )

A时尚

B流行

C新闻

D舆论 21.强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对于生产次序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B伏隆的期望理论 C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D霍桑实验

22.斯第尔(C.M.Steele)的社会研究发现,后来的行为表现最为积极的是( A A给予肯定标定的被试

B给予否定标定的被试 C给予不贴切标定的被式

B没有给予标定的被试

填空题:10分

1.人的行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

2.心理定势的不自觉性又称为心理定势的__潜在性________。 3.人们评价个体能力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对象的__________。

4.“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轮形沟通______。

5.感染是_____感情_____的传递和传染。

6.以小抗大、以弱抗强,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支持的劝导是___逆向____式劝导。

7.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心理过程是__再认________。

8.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应遵循“诚”、“勤”、“和”、“谦”及“_广__”五字要诀。

9.按照态度转变和强化的平衡理论,在由态度主体、对象和参考者所构成的“三合一”模式中,若三种态度关系为二正一负,则主体的态度处于_不平衡____状态。

10.遵守地方民俗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___依从_______心理。

名词解释:18分 1.公众

2.假设群体

3.价值评价体系 4.晕轮效应 5.意见沟通 6.诱引

简答题:30分

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2.组织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

3.试比较自然领袖与正式群体领导的心理差异。 4.如何针对购买公众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5.简述有关态度转变或强化的刺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论述题:20分

1.论述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

2.运用奖励或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9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C )

A大众

B受众

C公众

D群众 2.在公众心理特征结构中位于基础层次的是( B )

A群体心理及其群体心理特征

B个性心理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C角色心理及其角色心理特征

D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心理特征 3.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是以职业特征为存在形式的( B )

A行动群体

B假设群体

C正式群体

D实际群体

4.以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主要参考可将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C”型是指( A )

A平稳型

B逃避型

C磨擦型

D领导型 5.关于兴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兴趣是可以转化的

B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 C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

D兴趣即爱好 6.需要按照作用划分可分为( B )

A刚性需要和弹性需要

B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C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

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要求不多也不高,无忧无虑,平衡性较好的人,其价值取向属于( D ) A金钱型

B功名型

C享乐型

D安稳型 8.四种自我境界中具有客我倾向特点的是( D )

A和谐自我的境界 B精神自我的境界 C生理自我的境界 D社会自我的境界 9.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并能对后来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是( B )

A心理特征

B心理定势

C心理倾向

D心理状态 10.“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体现了社会心理的( C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经验效应 11.斯大林所说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指的是( D ) A宏观心理定势

B微观心理定势

C地域文化心理

D民族文化心理 12.任何一个组织团体中的人以及同组织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可能成为( B )

A组织内公众

B媒介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13.人们无意识的充当义务宣传员的最大可能是刺激了他们的( A ) A记忆

B认知

C情绪

D兴趣

14.购买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处于( B )

A主体地位

B客体地位

C控制地位

D被控制地位 15.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外部原因是(C

)

A个体经历

B生活挫折

C教育影响

D生理变化 16.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生不逢时表现为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

) A文饰作用

B投射作用

C反向作用

D转移作用

17.与公众心理的沟通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几个方面,其中作为基础的是( B ) A意见沟通

B信息沟通

C感情沟通

D认识沟通 18.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 D )

A压力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19.广告宣传采用的劝导方式通常是(

)

A流泻式

B冲击式

C浸润式

D逆行式 20.兴趣诱引中的刺激媒介不包括( D )

A利益

B功名

C专家

D需要 21.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 A )

A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

B实现对公众心理的有利影响 C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D建立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22.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 D )

A印象

B态度

C新闻

D舆论

填空题:10分

1.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是_实践的任务_________。 2.公众的_个性心理特征_____心理特征显示的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与其他个体的差异。

3.马克思将人的需要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_发展需要_______。 4.组织内部公众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凝聚力问题和_向心力问题_______。 5.媒介公众包括新闻媒介公众和_义务媒介公众_______。 6.信息沟通过程中被编码后的信息称为__信号______。

7.我国传统的“金”字形的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典型的____根形信息沟通____网络。

8.和目的相联系的直接推动行为的意念和愿望是________。 9.组织形象的塑造包括本体塑造和__观念塑造______塑造。 10.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名词解释:18分 1.公共关系 2.组织形象 3.平衡理论 4.公众意识

5.社会标定作用 6.责任分散

简答题:30分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

2.哪些原则可以帮助判断某个动作如手势、表情、姿势的真假? 3.有效的心理暗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 5.如何认识和评价性别心理差异?

论述题:20分

1.具有何种自我倾向的人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

2.试比较公共关系工作中几种常用劝导方法的不同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灵活运用。

第四篇: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

(三)名词解释 1. 再社会化

答: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 社会角色

答: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 角色扮演

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4. 归因 答: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5.基本归因错误

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6. 自我设障

答: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 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7. 社会认知

答: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 刻板印象

答: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9. 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10. 社会比较

答: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11. 社会态度

答: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2. 利他行为

答: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3.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答: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4.责任扩散

答: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 攻击行为

答: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 社会影响

答: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7. 群体思维

答: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18. 去个性化 答: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9. 群体极化答: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20. 偏见

答: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21. 从众

答: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2. 服从

答: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 23. 领导

答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24.锚定效应

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25. BATNA 最佳替代方案(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指的是假如目前的谈判不成,达到目标所在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除了目前的谈判结果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谈判者就应该尽量将谈判谈成而不是放弃。一个人对BATNA的估计决定这个人的谈判底线或者临界点在哪一点,在这一点之上,任何谈判条件都超越他的期望,都是他可以接受的

26.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27.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个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社会感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方式。它由感染者、被感染者和感染信息构成。 28. 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McCabe & Dutton, 1993)。自Heider (1958)提出归因概念和理论至今, 归因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现场研究

顾名思义,有别于学院的高度控制的实验室研究,需要实验者进入实际环境进行长期观察、采访,搜集大量显示数据和资料,并最终通过分析得到相应结论或推论。人类学家进行的现场研究较普遍,如林顿进行过马克萨斯人、塔纳拉人的现场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现场研究耗时较长,有的时间跨度以年为单位。

(四)简答题

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P110-111

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3.

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P266-268

答: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1)消除刻板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陷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为不同群体设定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是否共同合作而定)的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4.

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P83

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消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5.

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89

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错误。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可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6.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P111-117 答:改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劝说宣传法。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该方法在态度改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3)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7. 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P165 答:(1)责任扩散。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 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时间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3)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8.

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P129-132 答:(1)熟悉。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是从相互接触何处不交往开始的,通过不断接触, 彼此相互了解,容易引发喜欢。(2)接近。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相似。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互补。交往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5)吸引你的个人特征。

9.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P106

答: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 10.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P212 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1)信息型社会影响。信息型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该观点认为,人们从众是因为人们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式(2)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因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11.

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P58-59

12.

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13.

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14.

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那我们根据哪些线索来判断一个人的攻击行为是故意的?

(五)应用分析题

1.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竟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2.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学过的内容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1)希特勒是独裁式的领导,要对其服从。服从的定义服从的原因:命令者的权威性、合法权利(角色规范,应该服从)、责任转移等(2)周围官员之间出现从众现象,从众的定义,从众的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2)规范性社会影响

3.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

(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

4.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2秒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对飞船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反对 者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 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悲剧?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生?

第五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考题要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考题要点

一、心理问题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

(一)严重心理问题及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主客观统一性、心理活动协调一致性和个性相对稳定性),排除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心理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3.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道德色彩(或属心理冲突常形),排除神经症。 4.症状表现

(1)心理症状:(补充案例中提及的求助者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症状。不要遗漏。) (2)躯体症状:(补充案例中提及的求助者的身体症状。不要遗漏。) 5.现实刺激与精神痛苦程度

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由强烈现实刺激引起(补充案例中的生活事件)。 6.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社会功能受影响。有回避、泛化出现(出现回避行为,情绪反应对象已泛化)。 7.病程:症状持续时间长,案例提及的具体时间。 8. 根据第

5、

6、7项,区别一般心理问题。

(二)一般心理问题及诊断依据(1.2.3.4.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 5. 现实刺激与精神痛苦程度

内心存在痛苦,由近期现实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导致。初始情绪反应不强烈,思维合乎逻辑。 6.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学习或工作和人际交往受到轻微影响。未有回避、泛化出现。 7.病程:症状持续时间有限,案例提及的具体时间。 8.根据第

5、

6、7项,区别严重心理问题。

(三)神经症

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得分大于6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因此,求助者的症状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为„„症

二、症状内容示例

1.心理症状

(1)情绪方面:如内心痛苦、紧张、不安、心神不宁、心烦、烦躁、烦恼、易发脾气、苦闷(焦虑情绪,);恐怖、恐惧、害怕(恐惧情绪);情绪低落,沮丧(抑郁情绪;焦虑抑郁常共病);气愤,委屈,后悔,情绪高涨。

(2)意志行为方面:如强迫行为、回避行为、攻击行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意志增强。 (3)认知方面:如强迫观念。

(4)其他方面(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性格特点、人格变化、主客观不一致之处及自知力完整程度等):如幻觉等感知觉障碍、注意力集中、记忆力下降、遗忘,妄想等思维内容和形式障碍、兴趣下降或丧失、偏执、敏感、追求完美、内向。

2.躯体症状:失眠、噩梦、入睡困难、心慌、心跳快、胸闷、呼吸不畅、头晕、头痛、头昏、乏力、疲惫、无食欲、体重下降、消瘦、痉挛、面色苍白、憔悴、腿痛、颈部僵硬。

三、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分析。生理原因如:性别、年龄、未见明显生物原因;心理原因:内心冲突、性格因素、认知(引起情绪及行为);社会原因:家庭教养方式及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条件和工作学习状况等生活处境、文化水平等。

四、求助者资料搜集的主要内容(注意“已获得”、“尚需了解”、“重点了解”求助者资料等关键词)

1.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家族史,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病程、认知水平、性格特征或人格特点及文化水平)。 2.过往信息(主要包括成长史、疾病史及早年负性事件)。

3.目前状况(主要包括认知、情绪、行为、躯体状况及现实处境)。

五、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

主要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特点或关键点:自信受损、内心冲突、认知错误、负性情绪、不良行为、社会功能受损、诊断。

1 心理冲突的特点:内心冲突与真实处境不符合,属于变形(常形)的内心冲突。

六、求助者需做何鉴别诊断示例

如果诊断是疑病性神经症,需鉴别诊断的是:

1.与精神病相鉴别。

2. 与躯体疾病相鉴别(有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3. 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

4.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5.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如果诊断是焦虑性神经症,需鉴别诊断的是:

1.与精神病相鉴别。

2. 与躯体疾病相鉴别(有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3.与强迫性神经症相鉴别。

4. 与疑病性神经症相鉴别。

5.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其他鉴别问题: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或异常(鉴别依据是三原则和自知力);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依据从现实刺激的强度、情绪反应的强度、情绪反应的对象是否泛化、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及病程几方面加以比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依据是许又新评分、冲突的性质或现实意义、道德属性及是否有明显人格缺陷)

七、对求助者的最可能的初步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八、求助者社会功能与病程

依据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状况的受损程度判定。

九、咨询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是良好的咨询态度: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有重要影响(理解、作用、注意事项)

咨询有效性的共同因素: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咨询师本身的特征、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心理咨询师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影响咨询关系的因素中求助者方面的因素。选择会谈方式时需考虑求助者的因素。

十、恰当的咨询目标及心理咨询师应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

恰当咨询目标的特征。咨询目标由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出现冲突以来访者的目标为主,冲突实在无法调和,咨询师也可转介。

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认知、情绪、行为、人格),而非现实问题和生理性问题(如食欲、体重问题)或躯体疾病。咨询目标应由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指定。咨询的近期目标(包括纠正认知偏差、减轻情绪痛苦、减少或消除行为症状等心理状态的调整)。咨询的长期目标(包括人格或个性的完善、心理成长)。 十

一、关于咨询方案和咨询阶段

咨询方案的内容包括:咨询目标,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咨询次数与时间,咨询的方法、过程和原理、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咨询费用、特殊情况说明。心理咨询的基本阶段包括: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

咨询方案由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也可以通过共同讨论修改咨询方案。 十

二、在心理咨询中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不同问题、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十

三、咨询效果评估维度以及评价内容应以咨询目标为主

十四、对求助者恰当的治疗方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人性观、自我理论、七个阶段);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及特点、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程序、认知曲解类型、梅肯保姆技术程序);行为疗法(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模仿法及生物反馈法的原理、工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合理情绪疗法(合适认知偏差。原理;非理性信念的特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2 治疗阶段。适用对象)、阳性强化法(适合不良行为。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放松训练(适焦虑情绪)。

以及各个疗法的起源、代表人物、原理、工作过程、注意事项、适应症、适应人群及禁忌症。 十

五、对求助者恰当的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SAS(焦虑)、SDS(抑郁)、SCL-90(精神症状)、EPQ(性格)、LES (生活事件)、MMPI(精神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

十六、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技术和提问方式

1.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倾听、开放式或封闭式询问、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内容表达、情感表达、自我开放、具体化、面质、指导、参与性概括、摄入性谈话);关于咨询师的某些话语的目的和作用(指导、引导、启发、教育)

2.关于心理咨询师提问的方式【开放式询问、封闭式询问、直接询问、间接询问、直接逼问】 3.不恰当的提问

4.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 十

七、阻抗和移情

阻抗的表现形式、原因与应对。求助者沉默的类型与意义。多话求助者的类型;移情的识别。区别移情与依赖。不能妥当或难以处理移情现象的咨询可以转介。 十

八、关于摄入性会谈与初诊接待

摄入性会谈内容依据的参照点;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法、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采集求助者资料的内容提纲。 十

九、其他

关于保密原则(酌情保密、保密例外的情况);关于转介的情形及注意事项;关于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的类型、处理与注意事项;关于结束咨询关系,适宜的条件是双方认可的时间;咨询伦理、咨询师在咨询中的错误之处、妥当做法及咨询建议。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诱发生活事件)和生活压力的强度分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和生活压力的强度分类。

诱发生活事件。生活压力种类:一般单一性、叠加性(同时性叠加和继时性叠加)和破坏性压力 二

十、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历年案例问答题 诊断及依据,病因分析,主要症状

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咨询目标特征,咨询方案,咨询方法,咨询阶段,评估咨询效果的纬度,远期疗效评估内容和方法,有效性的共同因素,咨询师效果的作用机制。

倾听技术注意事项,面质技术,阻抗表现形式、原因和应对,区别依赖和移情,不匹配的处理与注意事项,转介时注意事项,如何结束咨询关系。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自我理论,求助者中心疗法七个阶段,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及特点,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程序,认知曲解类型,梅肯保姆技术程序;系统脱敏原理,系统脱敏疗法过程及注意事项,冲击疗法原理及基本过程,生物反馈法基本原理。

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原理,阳性强化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压力的种类

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心理测验,鉴别诊断,内心冲突的内容性质,确诊诊断的一般特点。

上一篇:物资科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物流专业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