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2024-07-08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共6篇)

篇1: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管理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管理学、管理者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通过综合利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各种手段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4.概念技能是分析判断一种状况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5.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管理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6.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7.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是管理的主体,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二、选择题

1、A,2、A,3、C,4、D,5、D,6、B,7、D,8、C,9、A,10C,11、B,12、D,13、A

三、简述题

1、答:不一定。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所以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联系的,组织可能是有效率但却是无效果的,那种要把错事干好的组织就是如此。

2、答: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职能。而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管理工作所包括的几类基本活动内容,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答:亨利•明茨伯格把管理者角色分成3大类10个角色。

4、答:基层管理者需要了解并初步掌握与其管理的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技能,否则就很难与他所主管的组织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也就无法对他所管辖的业务范围内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5、答: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显然,任何管理者都会面临一些混乱而复杂的环境,需要认清各种因素之问的相互联系,以便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四、论述题

1、管理具有科学性。是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可以指导管理实践,也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也具有艺术性。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

2、答:两者都是高层管理者,都是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全面责任的人,都要求有 更多的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地区社 会稳定和经济高速、协调发展,后者则主要是保证企业长期盈利。两者管辖范围、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也不相同。

五,案例分析题

是裁员减薪还是减时提薪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公司的成败在于员工的积极性能否发挥,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在于领导艺术。c.麦考密克在本应裁员减薪时,却减时提薪,乃惊人之举,属高超的领导艺术。员工对领导的认可是领导权力有效行使的一个重要条件,领导和员工同舟共济的高昂士气是公司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领导艺术是挖掘“办法”的技能.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一般环境

组织的一般环境也可以说是组织的大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典型的具体环境包括供应商、客户或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公共压力集团。

3.环境复杂性程度

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基 本信念、价值标准、运营理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

二、选择题

1、A,2、A,3、C,4、B,5、C,6、D,7、D,8、B,9、C,10、A

三、简述题

1、答: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商能否按照企业的需求按时、按质、按量地提供各种要素,这决定了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二是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能力,这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2、答:组织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包括组织外的一切,如全球环境、政治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技术环境,还包括那些能影响组织但联系尚不清楚的条件。具体环境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特殊利益集团。

3、答:环境的不确定性可有两个维度来度量: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变化程度指的是不可预见的变化,如果变化能够精确地预期,它就不是管理者必须应付的那种不确定性。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4、组织文化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以组织文化理念群、组织价值取向、组织文化形态、组织副文化(或亚文化)精髓为主要内容,以组织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为支撑,以组织文化符号为外部记载、传播与输出的工具,融组织的宗旨、行为规范、伦理体系、价值准则、习俗、信仰、制度规定为一体的,以组织内部创造为主,以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系。

5、答:组织文化是以组织内成员特别是创始人已有的思想为基础,通过组织运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主要是两方面:①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②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培养包括以下6个环节:分析与诊断;条理化;自我设计;倡导与强化;实践与提高;适时发展。

6、答:顾客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顾客的需求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状况,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影响着企业的获利。

四、论述题

1、答:企业的具体环境包括用户、竞争对手、同盟者、供应商、业务主管部门、税务财政部门以及企业所在社区等要素。其中,物业公司最主要的具体环境是用户、竞争者和业务主 2 管部门。顾客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顾客的需求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状况;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影响企业的获利。竞争者包括所有与本企业争夺市场或资源的企业,可将竞争者划分为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者三大类进行分析。组织必须与这些环境因素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就可能因小失大,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2、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言行奠定了组织早期文化的基调。组织文化的导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和言行,尤其是对于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一个组织的精神文化常常反映的是组织创始人的远见和使命追求,因为创始人有着独创思想,所以他们对如何实施这些想法存在倾向性,不为已有的习惯或意识所束缚。创始人通过描绘组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方式来建立组织早期的文化。由于新组织的规模较小,从而使得创始人能够使其远见深刻地影响组织的全体成员。

五,案例分析题 迪斯尼败走巴黎

(1)企业确定了战略目标后,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关键。东京模式采用的是风险低、利润低的技术转让方式,巴黎模式采用的高风险、高投资、高利润的合资方式。投资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2)1984年正是日本经济腾飞之后,消费者正在寻找新的娱乐方式。东京迪斯尼的开设,迎合了日本消费者的欲望,成功在情理之中。1992年欧洲人的收入已经很高,闲暇时间的支配方式和娱乐习惯已经形成。巴黎迪斯尼虽然花了巨额(2.2亿美元)广告费,也难改变欧洲人的娱乐惯性,失败是早已注定的。

(3)西蒙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东京模式的成功是决策的成功,巴黎模式的失败是决策的失败。东京模式在没有经验时获得成功,巴黎模式在有了经验后失败,这是值得管理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第四章

决策

二、选择题

1、A

2、A

3、C

4、C

5、C

6、D

7、B

8、ACE

9、A

10、ABCDE

11、BCD

12、ABCE

13、ABE

14、AE

15、DE

三、简答和计算题

1.什么是决策?决策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科学决策理论,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特定的目标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类型有很多种,如⑴按决策的重要性程度和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⑵从决策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看,可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⑶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⑷按照决策目标的多少,可以把决策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⑸从决策的主体看,可把决策分为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⑹根据合乎逻辑的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以上种类,写出三种即可)

2.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

答:决策不是一瞬间完成的简单判断和选择。尤其是对于复杂和重大决策而言,需要遵循一定的决策程序,实践证明,导致决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的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⑴识别机会或者诊断问题 ⑵确定决策目标 ⑶拟定备选方案 ⑷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⑸选择满意方案 ⑹实施和监督评估

3.预测的原则是什么?

答:预测活动主要依靠以下原则展开:

⑴延续性原理。这一原理认为,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将持续到未来。因此,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未来进行某种判断。

⑵类推性原理。这一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可把先发展事物的运动过程类推到后发展事物上,从而对后发展事物的前景做出预测。

⑶相关性原理。这一原理认为,事物之间存在 3 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来进行预测。4.简述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⑴集思广益;⑵结果不易受权威专家意见的左右

缺点⑴耗时;⑵预测组织者本身水平对预测结果有影响。

5、已知某企业固定成本20万元,单位售价15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试计算:

⑴、达到产量平衡点的销售额。

答:产量的盈亏平衡点为4000台;达到产量平衡点的销售额为60,000元。

⑵、目标利润2万元的销售额。

答:目标利润2万元的销售量为44,000台;

目标利润2万元的销售额为660,000元。

⑶、产量80000台时销售发生困难,拟采取降价措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售价当作何调整?

答: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销售价格的盈亏平衡点为12.5元,即销售困难可以采取降价的方法,价格必须大于或者等于12.5元,否则将出现亏损。

6、某厂生产一种产品,有下列四种方案可选择,寿命期10年,求(1)用决策树进行决策;

(2)用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决策。(每一个方案成功的概率分别0.9,0.8,0.7,0.6。失败的损益值为0;方案成功生产产品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会碰到三种不同的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答:①用决策树进行决策,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全套引入970万元;部分引入2140万元;进口元件1310万元;自行研制302万元,选择收益期望最大的为部分引入方案;

②用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决策,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分别为:

全套引入0万元;部分引入0万元;进口元件100万元;自行研制300万元,考虑期初投资的多少,选中部分引入方案。

四、论述题

试论决策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论述要点:

1、决策作为科学,有大量决策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实践证明,不遵循这些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将会导致决策失误。

2、而决策实践中,决策常常因为无法得到完全的信息(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决策者自身的有限理性等因素使得决策必然具有了与决策者个人相结合的艺术性。

3、决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种特性。两者无法截然分开,过分强调任何一者都是不行的。由于决策问题所涉及的系统通常比较复杂,一方面,完全使用科学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我们经常 遇到缺乏数据而无法建模或者数据过多“分析致瘫”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全采取艺术手段又缺乏客观依据,易于作出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决策。所以,应当将两种决策方法结合运用。

五,案例分析题 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失误

1、公众感情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2、保持组织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重视反馈控制对克服决策误差的修正

第五章

计划

二、选择题

1、B

2、C

3、A

4、D

5、A

6、ABC

7、B

8、ABCDE 4

9、A

10、D

11、D

12、D

13、ABCD

14、ABCE

15、DE

三、简述题和计算题

1、编制计划的步骤是什么?

答: ⑴、明确目标

⑵、清楚与计划有关的各种条件 ⑶、拟定和选择行动方案 ⑷、制定派生计划 ⑸、编制预算 ⑹、计划的审核

2、简述网络计划技术的实施步骤。

答:总体上来说,编制网络计划需要把一项计划任务分解为完成它所需的各项活动,根据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然后通过网络图的形式对整个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具体步骤:

⑴确定计划任务目标 ⑵列出活动清单 ⑶活动之间关系分析

⑷绘制网络图,用图的形式表示一项计划。

⑸计算网络时间值,确定整个计划当中的关键路线。

⑹进行网络计划的优化,从而以较少的资源、较短的工期完成计划任务。

3、简述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及其缺陷。

答:目标管理的程序具体分为:确立目标体系、实施目标、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缺陷

①结果可能袒护过程

②过分强调短期目标

③花费太多时间

④缺乏灵活性

⑤过分强调定量目标

5、请根据下表所给资料进行时间-费用优化。

未优化前:关键线路为ACGI,持续时间26周; 总费用为63.5千元。

优化可有多种顺序,其中一种为:

⑴A工序,2周 ⑵I工序,3周 ⑶G工序,2周

⑷A,B工序,同时1周

优化后:总工期缩短为18周,总费用减少为60.49千元。

四、论述题

有的管理者不喜欢计划,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管理环境变化很快,正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你认为他们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分析要点: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目前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导致组织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而计划正是应对变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原因是计划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变化;如果没有计划,单凭环境的牵引,会给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混乱,而且也不能实现组织目标。

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主要是指管理者忽视了计划只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常常为作计划而作计划,因而漠视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计划方法僵化、计划没有弹性,这种计划在某些情况下就会成为组织成员行动的障碍。

所以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计划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预测未来,以及如何增强计划的弹性和适应性的问题,而不是需不需要计划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引进还是改进

1、你认为金先生公司的使命是什么?

2、金先生公司对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各是什么?

3、金先生公司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分析要点:

⑴、金先生公司的使命是向社会快速提供高质量的印刷线路板;

⑵、金先生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是顾客对现有产品新样式的需求;存在的威胁是存在着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及其现有产品的新样式的需求;

⑶、金先生公司的优势是在新加坡及国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且以产品质量上乘,供货迅速著称,企业信誉好,同时金先生作为具有工程学位的总裁,对电子行业有专业知识,有丰富的经验。

金先生公司的弱点是现有产品样式及设计比较陈旧,同时作为总裁的金先生对投资和企业扩张比较保守。成功的关键是金先生的公司应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把握住机会,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六章 组织

二、选择题

(1)B(2)B(3)C(4)C(5)C(6)A(7)B(8)B(9)A(10)C(11)B(12)B(13)A(14)A(15)B

五、案例分析题

(1)杜邦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

1.答、伴随公司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环境变得日趋复杂,杜邦公司的组织结构由集权的刚性结构逐渐演变为分权的具有柔性和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并在分权基础上实施有效控制。

(2)论述杜邦公司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的模式及各种模式的优势和局限。

答、19世纪中期,采用直线制组织结构。优点:决策迅速、指挥统一;缺点:经验式管理缺乏专业性,经营效率取决于企业家的胆识、能力和精力。20世纪初,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优点:权力高度集中,实行统一指挥、垂直领导和专业分工原则,秩序井然、职责清楚、效率显著提高;缺点:不适合经营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的企业,部门之间横向联系弱。(3)简述杜邦公司20世纪60年代组织变革的意义和阻力。

答、杜邦公司20世纪60年代组织变革在于冲破传统家族制管理体制的束缚,采用社会化的股份公司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避免没有才能的家族成员进入管理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有突出才能的人担任高层领导工作。阻力主要来自杜邦家族成员的抵制以至反抗。(4)结合杜邦公司的实例谈谈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如何打破家族化或简单合伙制,建立真正意义 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杜邦公司20世纪60年代的组织变革历程具有普遍意义,是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发展道路 上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家族制企业或家族色彩很重的合伙制企业,这些 企业在经历了一次创业获得成功之后,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面临着创业者需要蜕变为职业管理者、建立专业化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以及高管人员离职、财务监控的有效性、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突出的控制问题。这实质上的这类企业二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和必须跨越的堑壕。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需要打破家族化或简单合伙制财产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股份公司制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公司制将为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制度基础,使其能够在规范的制度平台上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

第七章 领导

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一个动态行为过程,领导者通过其领导艺术对被领导者产生影响力,从而指挥、带领和 鼓励部下提高行为效率,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由布莱克和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论图,图中横座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 度,分为九级,显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风格,该理论指出最有效的领导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要依具有情况而定,这个理论能够使领导者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领导风格,找到改进领导风格的努力方向,也可以用来有效地培训未来的领导者。

3、是由管理学家菲德勒首先提出的一种领导风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 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领导方式与具体的三个方面有关系,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4、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系统活动。

5、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通过采用“关键事件法”对200多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调查研究 提出的,认为当组织成员对工作感觉满意时,常常是归于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激励因素有关;当组织成员感到不满意时,主要是抱怨保健因素。

6、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正式提出,其基本观点是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期望理论可简单描述为:激励程度=效价×期望,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把结果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则被激励的程度就越大。这个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

7、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 行为。

8、有效沟通: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他表明了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因而和组 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沟通的有效性越明显,说明组织智能越高。

一、选择题

1、D

2、A

3、C

4、A

5、C

6、B

7、B

8、B

9、C

10、D

11、C

12、B

13、B

14、C

15、A

16、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四,案例分析题

黄工程师为什么要走

1、答题要点:(1)非正式沟通是组织正式沟通的必要的补充,通过非正式沟通可起到正式沟通渠道不能起到的沟通效用。分析非正式沟通的利弊。:(2)管理者不能采取行政的手段对非正式沟通进行取缔和限制,只能通过引导,使非正式人际沟通力求与组织目标向切合,同时建立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答题要点: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正式人际沟通渠道,向下属传递真实的信息,增进相互了解。另一种是仍然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通过“小道消息”改变人们的看法。(学生可自由发挥)

3、答题要点:这个例子中发生的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现实性,因为非正式沟通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分析非正式组织在组织存在具有必然性,而沟通也是为非正式组织成员所必需。

第八章

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来进行,若有偏差就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调整计划,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2、控制过程

确定控制目标、衡量工作绩效、采取纠偏措施的过程。

3、反馈控制

事情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依据预算规定的收入、支出标准来检查监督组织在计划期内的各项活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的控制和掌握资源在预算周期内的使用。

5、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6、管理信息系统

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它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二、选择题

D B A C D C A C D C A B B C D C

三、简述题

1、在管理中控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确保组织实际活动与计划相一致、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2、简述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答:

1、组织与组织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持续、适当地衡量各方面的工作绩效,保证各方面的协调,保证组织整体目标有效、协调地达到。

2、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通过控制活动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和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使组织的活动在正常轨道运行,或对原定的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修正。

3、管理权利的分散,但授出权利的管理者的责任并没有减少,只能依靠有效的控制系统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

4、工作能力的限制。组织中不同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和执行出现偏差,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都会对组织整个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控制是必要的。

3、控制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有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

前馈控制优点:在问题出现前采取措施,能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是一种未来导向的控制。缺点: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以及专业预测能力

同期控制优点: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监督控制,保证活动按规定的程序运行。这 8 样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缺点 需要随时保持观察状态,成本高;被观察着感觉不舒服。反馈控制优点防止已经发生或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缺点

在于采取措施控制时,损失已经造成。

4、经济订货批量是如何求得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其中:

D-年总需求量,Q-批量或订货量,K-每次订货发生的费用,H-单位货物每年的存储成本 基本 经济订货批量是用来判断持有库存的年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最小的订货批量。

5、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答:1)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2)质量管理的过程和范围是全面的。3)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4)管理质量的方法是全面的。

6、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答:数据处理

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处理和输出。它准备和提供统一格式的信息,使各种统计工作简化,使信息成本最低。预测功能

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或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情况。计划功能

根据企业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控制功能

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检查、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辅助管理人员及时以各种方法加以控制。辅助决策功能 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导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在控制过程中“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关键?

要点:如果错误地选择了标准,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衡量什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中的员工追求什么。“如何衡量”是根据衡量的内容确定的工作方法。所以在控制过程中“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关键

2、控制的过程是什么?叙述每个步骤的任务。

1、建立衡量绩效的标准和方法。控制的依据是计划。在理想情况下,计划过程中建立的目标体系应该用清楚的、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方式加以描述。然而,由于各种计划在详尽程度和复杂程度上各不相同,管理者不可能注意到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直接用计划来进行控制,就会使控制工作因缺乏规范导致混乱,因此需要制定具体标准。标准是衡量绩效的尺度,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挑选出来用以衡量绩效的度量单位,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得到工作进展状况的信息,而无需过问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2、衡量绩效。衡量工作绩效是依据控制标准检查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这是控制工作的中间环节,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3、判断实际绩效与标准是否一致。将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纸浆的偏差,以及偏差产生的原因。4采取纠偏行动,重新评估标准。通过比较实际绩效与标准,可能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实际工作成果与标准一致,可以认为“一切都控制得良好”,不必采取任何行动。第二是绩效没有达到标准,或者发展趋势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时需要采取某些行动,纠正实际工作的不足。第三是实际绩效和标准之间有偏差,但偏差是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造成的,此时需要修改标准,而不是工作本身。

3、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有哪些?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MIS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模式的确立。包括了管理模式和方法、商业规则、办公自动化OA的程序等的确定,总体要求是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9 管理流程科学化,数据资料代码化。二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包括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选择,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局域网的建设及互联,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等。三是MIS的实施,如管理环境的适应性调整、人员培训、系统维护、信息源的组织等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有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等阶段,系统规划主要是完成MIS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和建设步骤,说明“做不做”;系统分析是在对组织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需求分析,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即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完成包括数据库、信息处理流程、软件结构、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平台等设计,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系统实施阶段完成系统软硬件的安装调试(或者还有程序开发)、用户培训、系统初始化与试运行、系统切换等工作,即将设计结果转变为可运行的系统;系统运行维护是指在MIS运行期间,不断的对系统进行维护以修改系统中可能的缺陷,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章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此案例在管理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体现了现代化管理的某些雏形,是早期最为出色的一个管理范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

(2)装配线生产

(3)部件储存

(4)部件的标准化

(5)会计、存货、成本控制

篇2: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刘贵忠 2 第一章 1.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由于不可能对生命进行确切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1)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2)新陈代谢:生命体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3)繁殖:生物体有繁殖的能力。(4)生长:生物体具有通过同化环境中的物质来增加自身物质重量的能力。(5)应激性:生物体有对刺激物——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应答的能力。(6)适应性:生物体可以通过其结构、功能或行为的变化来适应特定环境以生存下去。(7)运动:包括生物体内的运动(生命运动或新陈代谢)或生物体从一处移至别处。(8)进化: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2.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生命是一个未知的谜,学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是要合兴趣,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一旦有所理解或有所启示,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学习生命科学不但要继承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更需要创新。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面答案必须能被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所证实。努力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将会使学习逐渐深入。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验使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假设成为理论的桥梁。生命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一位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问:生命科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请您对这一问题作比分析和回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比任何其他的学科都要广阔。生物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可以从基因的角度进行研究开发。学习课程包括一般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和基因学。而化学、物理、数学方面的课程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为理解生物学提供必需的适当背景和方法理论。生物科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其中包括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显示,除了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外,生物以及相关专业就业机会还有以下相关产业: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生物摄影、生物统计学、消费品研究、动物营养、兽医、环境教育、水产业、基因顾问、工业卫生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医学插图、核能医药、公众健康、科学图书管理员、科普作家、科技插图画家、科技信息专家、科技代表、销售、科技写作、保险索赔、教育节目制作、职业杂志编辑等等。随着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或交叉学科的人才。由于生物学正在高速发展,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只要有决心,就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4.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双盲设计是指被试者和研究实施者(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科学研究中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因不确定因素引起误差)和系统误差(由方法、仪器和入为因素而引起误差)两类。5.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本书第六章图6—8的实验研究实 3 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包括:(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逻辑的和历史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科学研究遵循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2)收集与此问题相关的资料(通过观察、测量等);(3)筛选相关资料,寻找理想的联系和规律;(4)提出假设(一个总结),此假设应能够解释已有的资料,并对进一步需要研究问题提出建设;(5)严格验证假设;(6)根据新发现对假设进行证实、修订或否定。6.众所周知,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大本营,为什么在它的广场上没有计算机模型或电子模型,却树立了一个DNA双螺旋模型(见教材图5—2)? 在原始的海洋孕育第一个生命之前,裸露的DNA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而当今世界引领科技潮流浪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DNA来说却是年轻了不知道多少倍。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用聪睿智慧的大脑发展出来的;而人类本身,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今,直至将来,都无法脱离开DNA的影响。自然孕育了DNA,它一步步把无机物神奇的组成这个生命的载体,奇妙的双螺旋梦幻般的谱写出人类的密码.这其中所深藏的机理和极高的复杂程度是任何一块集成电路板都无法比拟的。DNA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越来越高等,越来越睿智的人类才能让科技浪潮不断奔涌向前:之所以在中关村一街的十字路口要高耸起这样一个DNA模型,在我看来,它的用意莫过于暗示大家:DNA的奥秘尚未解开,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正像DNA的奥秘一样深不可测。DNA正以它显妙的双螺旋舞姿默默的引领着我们和我们的信息技术在科技的浪尖上飞扬。7.以本章每一节的标题为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1)什么是生命?(2)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3)生命科学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如何学习生命科学?(5)阐述创新性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章 1.组成细胞及其生物体的主要原子有那些,它们在细胞中主要有哪些作用?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碳(C,18.0%),氢(H,10.0%),氧(O,65.0%),氮(N,3.0%),磷(P,1.1%),硫(S,0.25%),钙(Ca,2.0%),钾(K,0.35%),钠(Na,0.15%)。其中 C,H,O,N 占了细胞质量的96%,它们是构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C有4个外层电子,能与别的原子形成4个强共价键。C原子之间及其它原子间以共价键等形式结合,可以形成大量化学性质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生物分子。4 O、H、N在构成有机化合物的羟基、羰基、羧基、氨基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N是蛋白质、核酸的重要元素。另外生物体内还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含氮化合物,如多胺等。S是组成蛋白质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组成元素。P是核酸、磷脂等分子的组成成分。另外磷酸根离子在细胞代谢活动中很重要:①在各类细胞的能量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②是核苷酸、磷脂、磷蛋白和磷酸化糖的组成成分;③调节酸碱平衡,对血液和组织液pH起缓冲作用。Ca 2+ 对钙调素、肌动球蛋白、ATP酶极为重要;钙还是骨骼的重要成分。Fe 2+ 或Fe 3+ 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铁氧蛋白的组成成分。K +、Na + 维持膜电位。可见,各种元素在细胞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请描述碳元素的核外电子轨道形状和电子分布情况。为什么说在生命元素中,碳元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4个,其基态分别处在2s(两个)和2P(两个)轨道上,当C原子发生反应时,首先一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轨道上,然后由一个2S电子轨道和3个2P轨道发生杂化,形成 4个完全一样的 SP 3 轨道.其立体形状就像一个正四面体,4个轨道伸向 4 面,各轨道间的夹角都是 109°28′’。C原子采用SP 3 杂化方式来反应有助于生成更稳定的键。在生命元素中,碳元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或环,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除了水以外,含碳化合物是生物体中最普遍的物质。由细胞合成的含碳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或生物分子。碳原子之间即与其他原子间以共价键等形式相结合,可以形成大量化学性状与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生物分子。碳原子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和长短是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基础。所有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或成环作为基本结构,并以共价键的形式与氢、氧、氮及磷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生物大分子。3.请举例讨论细胞中的原子具有可以做功的能量这一问题。在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高能电子可以从一个原子或化合物向另一个电子或化合物转移,即氧化还原反应,例如糖酵解中3-磷酸甘油醛被氧化生成1,3-磷酸甘油酸时,一对高能电子从 3-磷酸甘油醛转移到 NAD + .NAD + 得到电子对被还原并结合一个质子形成 NADH,再经电子传递链 NADH上的高能电子最终交给氧原子形成水的同时生成 ATP.用于生物做功。4.如何理解重斯学习或深化有关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化学键、有机化合物的碳骨架与功能团等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生命运动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以化学的理论研究生命运动的规律,即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学习的3种境界为:第一种境界是记忆境界。对于绝大多数学习生物化学的学习者,记忆典型的生命化学过程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可以对重要的生命化学运动的任何细节倒背如流,最典型的是诸如光合作用中的Calvin-Benson循环、呼吸作用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二者中的电子传递链.虽然这些工作常常使他们筋疲力尽,尤其当遇到容易混淆的过程时。凭借这些条文,他们可以解决诸如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量的简单问题。第二种境界是机制境界。对化学的基本观点(有机和无机)及题干中述及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的学习者,除了知道生命化学运动所包含的主要过程,能够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对其加以描述外,还能从化学的观点(如碳链和功能团或官能团)解释这些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即理解了生命运动的化学本质。这种境界有点拿来主义的意思,比上一种境界是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毕竟能把化学的观点用于生命运动的研究之中。5 第三种境界即所谓进化境界。需要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把化学的观点包容于进化的观点之中。可以说,进化能够解释一切生命现象,下面是它对生命化学现象的解释:自然选择了那些最出色完成各种生命必需功能的化学机制,变异与选择是这些机制的设计师,这些机制因此呈现出意义及目的性。可见,生命的持续对其化学机制提出功能要求。简单地说,进化设计出符合这些要求的物质基础和具体过程,这些过程的发生依赖于具有生物功能的功能团。因此.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所有生命化学过程为什么要发生。5.整个水分子是电中性的,为什么又是极性化合物分子?在液体状态,水分子间的氢键是如何形成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角不是180 °,而是以共价键形成“V”结构.致使整个水分子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以水分子虽然在整体上是电中性的,但又是极性化合物分子。由于氧原于的电负性很强,在水分子中氢原子的电子距离氢核很远,使得氢核外有很强的正电场,而与此同时氧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容易受到氢核正电场的作用,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与另一个水分子的氢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水分子中的氢键。6.细胞内4种主要生物大分子单体的碳骨架与功能团各有哪些特征?哪些生物学功能? 糖类化合物糖分子含C、H、O 3种元素,通常3者的比例为1:2:1,一般化学通式为(CH20)n。糖类包括小分子的单糖、寡糖和多糖。从化学本质上来说,糖类是多羟醛、多羟酮或其衍生物。天然的单糖一般都是D型,重要的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重要的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形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缩合形成;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缩合而成。重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氨基葡聚糖等,由葡萄糖单体聚合而成。糖类生物学功能:(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植物、真菌以及细菌的细胞壁,昆虫和甲壳类的外骨骼等;(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氧化的燃料,葡萄糖和能量的贮存物质——淀粉和糖原等;(3)生物体内的重要中间代谢物质:糖类通过这些中间物质为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许多膜蛋白、分泌蛋白和受体蛋白都是糖蛋白,即在特定部位结合一定量的寡糖,这些糖链可能起信号识别的作用。脂类生物体内的脂类是指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三酰甘油、磷脂、类固醇等几类。脂类可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性脂肪和油都是脂肪酸与甘油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脂类,由 3个脂肪酸上的羧基与一分子甘油上的3个羟基分别脱水缩合形成的脂类又叫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分子中甘油的 1个羟基与磷酸及其衍生物结合便构成为磷脂,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脑磷脂等;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类固醇也称甾类,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不合脂肪酸,但具有脂类性质,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常见其他类型的脂类包括糖脂、多异戊二烯类、某些脂溶性维生素等。脂类生物学功能:(1)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脂肪氧化时产生的能量大约是糖的二倍;(2)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3)参与细胞的识别,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6(4)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5)生物表面的保护层:保持体温、水分、抗逆等。蛋白质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均为α—氨基酸。每个氨基酸的α—碳上连接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 基团。20种氨基酸结构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 R基团结构的不同。根据 R基团的极性,可将其分为4大类:非极性氨基酸(8种);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7种);带负电荷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种);带正电荷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种)。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脱水缩合形成了肽键,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化合物称为肽。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单体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蛋白质结构分为4个结构水平,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二硫键的位置。在多肽链的含有游离氨基的一端称为肽链的氨基端或N端,而含有游离羧基的一端称为肽链的羧基端或C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骨架盘绕折叠所形成的有规律性的结构单元。最基本的二级结构单元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自由回转。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整个多肽链的三维构象,它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复杂的球状分子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具有独立的三级结构的数条多肽链相互聚集而成的复合体。在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一条具有三级结构的肤链称为亚基。四级结构涉及亚基在整个分子中的空间排布以及亚基之间的相互关系。亚基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按照功能,蛋白质可分为:(1)结构蛋白:生物结构成分,如胶原蛋白、角蛋白等;(2)伸缩蛋白:收缩与运动,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等;(3)防御蛋白:如免疫球蛋白、金属硫蛋白等;(4)贮存蛋白:贮存氨基酸和离子等,如酪蛋白、卵清蛋白、载铁蛋白等;(5)运输蛋白:运输功能,如血液中运送 O2与 CO2的血红蛋白和运送脂质的脂蛋白;控制离子进出的离子泵等;(6)激素蛋白:调节物质代谢、生长分化等,如生长激素;(7)信号蛋白:接受与传递信号,如受体蛋白等;(8)酶:催化功能,包括参与生命活动的大多数酶。核酸核酸可分为DNA和RNA两大类。除病毒外,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单体连接形成的大分子多聚体。每一个核昔酸单体由3部分组成:戊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碱基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5种。组成DNA的碱基中有胸腺嘧啶、RNA中有尿嘧啶,两者均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一个核苷酸单体戊糖第5位碳的磷酸根与另一个核苷酸单体戊糖第3位碳相连,形成3’,5’—磷酸二酯键,如此重复连接形成核酸链的磷酸戊糖基本骨架,构成 DNA分子的为 D—2—脱氧核糖,构成 RNA的为核糖。碱基则与骨架上戊糖的第1位碳相连。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以碱基相互配对连接而成的螺旋状双链分子。RNA 分子多是单链分子,有局部的碱基配对所形成的双链,这样双链和单链相间形成“发夹结构”。根据功能的不同RNA分为信使RNA(mRNA)、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核酸生物学功能主要有:贮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过程。7 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于其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种生物大分子主要有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的特定构象即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态对于蛋白质的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蛋白质变性(构象发生变化)使得其特定的功能立即发生变化。例如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即BSE)和新型克雅氏病的发病与朊蛋白(抗蛋白酶传染性因子)的变异有关。其实,人体内都存在朊蛋白,但由于感染了变异的朊蛋白等原因.使得正常的朊蛋白的结构由螺旋型变形为片状。结构发生了变化的朊蛋白聚合起来,逐渐在脑中沉积为蛋白质分解酶不能分解的斑块。8.戊糖、碱基、磷酸、核苷、核苷酸、核酸、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结构上的顺序? 基因是可编码一条肽链的DNA片段。其相互关系为: 9.DNA的结构特征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具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DNA双螺旋结构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部的脱氧核苷酸,使其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DNA 的内部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基本稳定,就保持了生物体性状的稳定性,给生物体的稳定遗传提供了先决条件。在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的时候,双螺旋结构又成为了精确的模板,加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即只能A与T配对.C与G配对),使遗传信息得以稳定的复制传递,再经转录将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给mRNA。10.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知识创新常常来源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融合。②科学创新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取成功。③正确选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④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要有内在的紧迫感和自主的动力。⑤失败是成功之母。⑥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第三章 1.试分别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叶绿体与线粒体,它们各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1)真核与原核比较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代表生物细菌、蓝细菌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细胞大小 1-10μ m 3-100μ m 细胞核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与核膜、核仁和核质组成的细胞核细胞膜有有细胞器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8(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相同点:都有细胞质膜、DNA和RNA、核糖体等等,各种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使生命得以延续。不同点:①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所没有细胞壁,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对植物细胞起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⑦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质体.其中以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最为重要,它能通过对太阳能的吸收和转化,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和氧气。③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个中央大液泡或几个小液泡,它作为植物细胞贮藏和转运的重要场所也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④植物细胞中含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乙醛酸循环体、胞间连丝、细胞分裂时的细胞板等动物细胞中含有植物细胞中所没有的溶酶体、中心体、细胞分裂时的收缩环等。(3)叶绿体与线粒体比较:相同点:都是由双层腔包被而成.具有很大的膜面积,内部含有DNA可完成一定量的自主复制,都是能量的转化场所,都具有核糖体和许多反应所需的酶蛋白,都具有电子传递体系。都是细胞即整个生物体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不同点:除两者所包含的酶系及电子传递系统不同外,还有以下区别。叶绿素线粒体色素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素等没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内膜折叠成嵴意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能量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能量大小不同 1—10μm 2—5μm 2.有些植物种子的细胞里有贮存油脂的脂肪颗粒.这些颗粒被一层磷脂膜包被,而不像细溶酶体等细胞器溶酶体等细胞器细胞壁多数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和真菌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核糖体 70s(由50s 和30s 两个亚基组成)80s(由60s 和40s 两个亚基组成)染色体仅有一条裸露双链DNA 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结合 DNA 环状,存在于细胞质中线状,存在细胞核中核外DNA 有的细胞有质粒有线粒体DNA 和叶绿体DNA RNA 与蛋白质的合成 RNA 没有内含子,DNA 转录为 RNA 与蛋白质的合成(翻译)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RNA 有内含子和外显子,DNA 转录为RNA 在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翻译)都在细胞质中细胞质无细胞骨架有细胞骨架细胞分裂二分裂,无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组织主要是单细胞生物体,不形成细胞组织大多数是多细胞生物体并形成细胞组织 9 胞器那样具有双分子层膜。试描述这种单分子层膜的形态,解释它比双层膜稳定的原因。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具有双重极性的分子。一端是极性的(亲水性的)“头”部,一端是非极性(疏水的)“尾”部。在双层膜组成的细胞器中,细胞器内外均为极性溶液,两层膜的亲水的“头”部分别向着细胞质和细胞器内的极性溶液,疏水的“尾”端则背离水相而相对排列,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植物种子细胞里的脂肪颗粒中的油脂为非极性溶液,单层磷脂膜的磷脂分子疏水的“尾”端向着内侧脂肪分子排列,而磷脂分子亲水的“头”向着外侧排列,暴露于细胞质的极性溶液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3.构成膜的蛋白质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关系怎样?镶嵌在磷脂分子个的蛋白质有哪些结构特点和功能?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内质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糖类。脂类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层,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完成膜的主要功能。膜蛋白分布呈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表面,称为外在膜蛋内;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称内在膜蛋白;蛋白质分子在膜内外两层分布位置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膜内、外侧面伸出的氨基酸残基的种类和数目也有很大差异。另外,糖脂与糖蛋白上的糖基一般只分布于膜的非细胞质侧,多糖链往往具有分叉,它们对于接受和识别外来受体或信号起重要作用。膜蛋白的主要作用有:①为运转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输送无机或有机分子跨膜进入膜的另一侧;②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表面的重要代谢反应;③作为细胞表面受体或天线蛋白,敏感地接收膜表面的化学信息;④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所识别;⑤作为细胞表面的附着连接蛋白.与其他细胞相互结合;⑥作为锚蛋白,起固定细胞骨架的作用。4.试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从生命的层次上看,细胞是具有完整生命力的最简单的物质集合形式;细胞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体系,作为一个外放系统,细胞不断与环境交换着物质与能量;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尽管数目众多的各种细脑形态和功能各个相同,它们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和分化而来的;细胞还是生物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因为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离不开细胞分裂;不同组织细胞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表现出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各种精细的分工和巧妙的配合使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有序地进行。5.举例说明细胞中膜的重要性和各项功能。为什么说生物膜系统是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场所?生物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界膜和区室化:胞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勾划了细胞的边界,并且在细胞质中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2)信息处理:常用质膜中的受体蛋白从环境中接收化学和电信号。细胞质膜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配体,产生一种新的信号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的某些反应。如细胞通过质膜受体接收的信号决定对糖原的合成或分解。膜受体接收的某些信号则与细胞分裂有关。(3)能量转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例如叶绿体利用类囊体膜上的结合蛋白进行光能的捕获和转换.最后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糖类中。同样,膜也能够将化学能转换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能化合物ATP,这是线粒体的主要功能。(4)调节运输:膜为两侧的分子交换提供了一个屏障,—方面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透”.另一方面又作为某些物质出入细胞的障碍。(5)功能区室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膜结合细胞器,使细胞内的功能区室化。例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合细胞器的基本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而溶酶体的功能是起消化作用,与分解相关的酶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又如线粒体的内膜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与该功能有关的两种蛋白复合体集中排列在线粒体内 10 膜上。另一个细胞器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所以其类囊体膜中聚集着与光能捕获、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相关的功能蛋白和酶。(6)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细胞的生物中,细胞通过质膜进行多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等。如动物细胞可以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则可以通过胞生物膜的这些基本功能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膜的这些功能,细胞不能形成,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6.请用草图表示,由构成染色质的长链DNA分子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染色体,同时表示出染色体上的特征结构名称。7.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共同点和差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两者都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不同点是:有丝分裂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的组织中,从合子阶段开始,继续到个体的整个生活周期,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产物的遗传成分相同,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高等生物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由联会,可以在有基因交叉和互换;后期Ⅰ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分裂;后期Ⅱ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产生4个细胞产物(配子或孢子),产物的遗传成分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不同组合,为母细胞的一半。8.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细胞器和它们各自的功能。核糖体(ribosme):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粒状小体细胞器,常散在于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或附着于内质网上,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小亚基结合成完整的核糖体行使翻译功能。线粒体(mitochondria):细胞中重要而独特的细胞器,是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通过Krebs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获得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ATP中,供给生物生命活动之用,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生物体的“动力工厂”。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围成的小球体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吞噬外来异物并将其分解的异溶作用和对细胞内衰老、死亡细胞器进行消化处理的自溶作用。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高尔基体是内质网合成产物和细胞分泌物的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最后形成分泌泡将分泌物排出。新合成的蛋白质在被运送到高尔基体后,由于糠类或其他辅基的加入而使其发生了变化。随后这些产物在高尔基体盘的边缘被包装于小泡,这 11 些小泡又以出芽的方式脱离高尔基体盘的边缘,释放入细胞质。高尔基体是由细胞内其他膜系转变而来的。质体(plastid):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包括白色体和有色体。植物根或茎细胞中的白色体含有淀粉、油类或蛋白质。植物色彩丰富的花或果实的细胞具有有色体,有色体内含有各种色素。叶绿体是一类最重要的有色体。微管(microtubule):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微管蛋白,许多微管蛋白分子排列成原丝,13条原丝围成的中空管即为微管;其主要功能包括保持细胞形状、纤毛和鞭毛的运动、原生质与染色体运动、胞内运输等。微丝(microfilament):指细胞内直径5-9nm,长短不

一、散布、成束或交织成网的蛋白质纤维。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链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中心粒(centriole):为圆筒状小体,通常成对存在,由9组三联微管排列而成,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中心体。9.为什么在膜的双分子层中,脂肪酸碳原子间的双键越多,膜的流动性就越大?膜的流动性是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主要是由脂分子中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和不饱和程度决定的。碳链越短,不饱和键越多,膜脂的流动性越大。相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不饱和键越多熔点越低,因此膜的流动性越大。10.物质的跨膜运输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主要差别是什么? 主动运输是指由细胞供给能量,将某种物质分子从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其特点是物质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的移动,所需要的能量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不需要另外供给能量。11.请以酵母细胞为例,简单介绍细胞周期控制的机制。在酵母菌细胞进入 G1期到达 G1期检验点时,该检验点通过比较细胞质体积与基因组的大小,决定是否让新合成的G1周期蛋白与Cdk结合,激活称为启动点激酶(start kinase)的二聚体引擎分子。即在 G1期,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而其 DNA总量仍保持稳定,G1周期蛋白便与Cdk结合,激活启动点激酶,使周期性细胞通过G1检验点进入S期,DNA的复制便开始启动,G1周期蛋白接着便解离和自我降解。但是,如果G1检验点检查该周期性细胞不具备进入S期的条件,这时这些细胞便进入G0期。完成了 DNA复制后进入 G2期的细胞首先开始逐渐积累 M周期蛋白,该周期蛋白与 Cdk 结合形成称之为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itosis-protomoting factory,MPF)的二聚体。最初,MPF在其磷酸化之前并没有活性。当非常少量的MPF被磷酸化以后,它们具有正向反馈调节作用,即少量磷酸化的MPF反过来可以增强催化MPF磷酸化的酶活性,促进细胞内被激活的 MPF浓度急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通过G2检验点的检查,进入M期,有丝分裂过程开始启动。细胞进入M期以后,MPF可进一步催化核小体组蛋白H1磷酸化,再使核纤层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磷酸化,促使核纤层结构解体,从而促进纺锤体组装及染色单体的分离,保证一系列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M期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活性MPF浓度变化,因为MPF本身会使二聚体上的周期蛋白自我降解。虽然Cdk的浓度始终不变,但新合成的M周期蛋白降解后,活性MPF浓度减少到一定程度,M期结束,有丝分裂过程完成,细胞有开始下一次以G1期为起点的周期循环。第四章 1 生物代谢的本质是什么? 生物代谢就是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由酶控制的全部化学反应和能量的转化过程。2.请从热力学原理出发,讨论为什么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生命体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有的能量来源与 12 外部的输入。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宇宙或系统的各种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事实上,生命一直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与自发过程作着斗争。对于细胞和生命体而言,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否则系统的有序化的程度就要下降。熵不断增加的结果就是细胞或者生命体的死亡。3.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有什么区别?哪一种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为什么? 在一个反应中,如果产物比反应物含有更少的自由能,这个反应便趋于自发进行。自发反应可释放自由能,称为放能反应。相反,另一些反应需要从外界输人自由能才能进行,称为吸能反应。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系统的各种过程总是向着熵值增大的方向进行。放能反应能够使细胞内熵增大,所以会自发的进行。4.什么叫活化能?为什么酶具有高的催化效率?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与普通催化剂一样,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生化反应的,但是酶比普通催化剂有更高的催化效率,这是由酶分子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影响酶高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有:邻近定向效应、底物的变形与诱导契合、共价催化、酸碱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和活性部位微环境。5.根据酶的特性和催化原理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对于功能的重要性。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均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在一定的构象下,酶才能形成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使酶与底物专一性结合,并在反应活性中心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更易进行。如果失去空间结构,酶将失去催化活性,因此一定的空间结构是蛋白质执行其生理功能所必需的。6.为什么说细胞呼吸与汽油的燃烧在本质上是—样的? 细胞呼吸和汽油燃烧都是一种氧化反应,在能量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底物的种类不同。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达这两种反应:有机化合物+O2→CO2+能量 7.简述细胞呼吸各阶段化学反应反其发生的部位。有氧细胞呼吸的化学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外的细胞质中。第二阶段为丙酮酸氧化。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 A,并释放一分子 C02。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为三羧酸(Krebs)循环。将乙酰辅酶A氧化为CO2并产生NADH、FADH2和GTP。反应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第四阶段是电于链传递的氧化磷酸化。将 NADH、FADH 2的还原型电子传递给氧,并产生ATP。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8.将叶绿体置于pH为4的酸性溶液里,直到基质的 pH也达到4.然后将叶绿体取出,再置于pH为8的溶液里,这时发现叶绿体开始合成ATP。请解释上述实验现象。由于叶绿体的基质pH值为4而外界溶液的pH值为8,造成叫绿体内外的质子浓度差.即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而这一浓度梯度导致质子顺浓度梯度从叫绿体内经ATP合成酶出到外界溶液中,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ATP。9.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源于H20,而非来源于CO2。用 O 18 同位素示踪实验。(参见教材①用 O 18 同位素标记水中的 O元素,检测到光合作用产物O2中含有O 18,②用O 18 同位素标记CO2中的O元素,检测光合作用产物中的O 2,未发现 O 18。则可证明光合作用中的O2来源于H2O。13 第五章 1.为什么孟德尔和摩尔根等科学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却不可能认识遗传因子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答:孟德尔和摩尔根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和果蝇,它们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当时人们不知道遗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而且其研究技术不可能直接从豌豆和果蝇等复杂的生物中获得线索,因此没有人能够想到遗传因子是由DNA组成的。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现象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并用经典的遗传学作出解释。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人类属于XY型,即雌雄染色体异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必然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即伴件遗传。比如说,如果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该性状只能遗传给男性;如果在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一般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人类最常见的两种伴X隐性遗传病是血友病和色盲。基因的连锁反应可用果蝇的杂交实验说明.果蝇灰身 G对黑身 g是显性,长翅 L对残翅l是显性,两对性状是处在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如果让灰身长翅果蝇GL/GL和黑身残翅果蝇gl/gl杂交,第一代都是灰身长翅果蝇GL/gl。若让灰身长翅果蝇GL/gl和双隐性亲本黑身残翅果蝇gl/gl果蝇回交,则出现4种类型的果蝇:两种亲本性灰身长翅 GL/gl和黑身残翅 gl/gl两种重组的新类型,灰身残翅 Gl/gl和黑身长翅 gL/gl。出于两对等位基因处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G和 L在一条染色体上,g,l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染色体到哪里他们就到那里,但由于第一代雌果蝇GL/gl 有互换,就是在一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发生了相互交换,形成了两种新配子,杂交后就产生了两种新类型,由于这两个基因互换比率不大,所以这的种重组的新类型比两个亲本类型少得多。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时,染色体上的基因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即基因的连锁遗传,若出现互换就是不完全连锁。3.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说明DNA与RNA的差别。两者组成上的差别:DNA中合有胸腺嘧啶,RNA含有尿嘧啶,个别情况下有胸腺嘧啶。DNA的核糖体2位无羟基,RNA的核糖上2位有羟基。核糖的2位羟基对RNA来说,不仅是折叠成固有三维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RNA具有催化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糖2位羟基是 DNA和RNA在遗传学上的本质差别。空间结构上与功能的差别: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进行半保留复制,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遗传。RNA二级结构为发夹结构或茎环结构,RNA单链局部回折形成2条反向平行的片段,2片段中碱基互补的地方就形成右手双股螺旋,符合 A—DNA模型,不互补的地方就形成环状结构。不同种类的 RNA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mRNA是从基因上转录下来去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RNA;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运输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4.试解释下述现象:—位生物学家把从人的肝细胞中提取的基因植入一种细菌的染色体中,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然而这种在细菌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肝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完全不同。真核生物基因中包含有不编码肽链的内含子,转录为hnRNA后需要进一步加工去掉内含子,拼接外显子,形成mRNA;而原核生物没有转录后加工的过程,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里面包含有内含子的序列,同时这些序列也被翻译而合成肽链。简单说就是肝细胞基因中的内含子也被表达为蛋白质了。

篇3: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我今天不想讨论这道题怎么做, 因为这并是不一道很难的题。我今天想说的是这道题对于学生的思想影响, 听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的嫌疑。我们数学教学里面也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这道题我认为就很典型。学生在不逆风的情况下只能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进。因为逆风, 每小时只能行进10千米, 由此可见, 要达到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很难。剩下的路程通过计算大家都知道, 要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进, 才能准时到校。可能吗?要比开始快一倍啊!且风大, 不可能的事情啊, 只有一种可能, 迟到。就算可能, 那需要怎么骑车啊!这种情况下再超速, 对于学生来讲那是有危险的。且一般人难以做到, 我们这道题的德育渗透是什么呢?好像就是上学按时走, 如果逆风可以拼命快骑车, 这样才能按时到校。顺风呢, 可以悠闲一点了。现在我们校车频繁出事, 就是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为什么呢?你看题目出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潜移默化就是在告诉学生, 逆风为了不迟到可以快骑, 管他什么交通生命安全。我就深受这种思想影响, 上班如果是8点, 我就想几点出门能按时到校, 因为从小我上学教师就这样教育我, 早来不行, 我就掐着点走, 到现在这个恶习也经常犯。其实,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安全事故才屡屡发生, 有多少事故是由于需要赶时间造成的?为什么赶时间?时间紧。为什么时间紧?掐好点了。只要道路畅通就不会迟到。但是天不随人愿, 偏偏会堵车、会有红绿灯, 偏偏会有人敢在你前面慢慢地开车, 这样走怎么能不迟到呢?所以只好抢行了。我们原来教育学生也是这样, 叫你7:30到, 早来就会挨批, 迟到也挨批。天哪, 谁能够那么准确呢, 路上不可预见的事情太多了。后来我反思自己, 发现早到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因此对于早到5分钟的同学, 我一律不批评。我想等他们上班时能够提前到岗, 不是紧踩铃。得到同事的认可, 这是我教育的成功, 习惯决定成败。

我认为, 为了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这道题应该这样改:1.前面不变, 从一天早晨开始, 改为, 因为逆风只能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进, 那么他要早出来多长时间, 才能准时到校。2.把准时到校都改成提前5分钟到校?我更倾向于第二种改法。试想如果一个人遇到逆风而行这种情况, 还要和平时一个时间出门就十有八九是要迟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的是应该早出门, 而不是玩命骑!

这种改法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学生, 平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 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准备, 平时要提前几分到校, 逆风就更应该提前出来。这样路上才不会着急 (很多车祸都是由于着急抢道造成的) , 才会按时到校!这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才是是对家人的负责, 对社会负责。

篇4: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4.2.1 1. C 2. D 3. (1) 周长为17 cm或19 cm. (2) 10和7或8和11.

4. ∠C=90°. 5. (1) 略. (2) 当α=150°,即∠BOC=150°时,△AO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略 (3) 当α为125°或110°或140°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4.2.2 1. 提示:证△ABF≌△DCE,得AF=DE,∠AFB=∠DEC,故OF=OE.

2. (1) 略. (2) S筝形ABCD = AC·BO+AC·DO=AC·BD=×6×4=12.

3. 答案不唯一,如添条件∠A=∠B,得到△PAD≌△PBC.证明略.

§4.2.3 1. B 2. D 3. (1) ∠ABD=30°. (2) ∠APB=135°. 4. OE是△DEF的角平分线.理由略.

§4.3.1 1. A 2. C 3. 8 4. 12 5. 125°

§4.3.2 1. B 2. C 3. 25° 4. (1)答案不唯一,如△AEH与△DFH. (2) OE=OF,证明略.

§4.3.3 1. D 2. 平行四边形(答案不唯一) 3. AB∥CD 4. n-1

5. (1) 提示:证△AEF≌△DEB. (2) 四边形ADCF是矩形.证明略.

篇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上编综述:(1-3)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5)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5-7)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7-8)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8-11)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1-12)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2-13)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3-15)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5-16)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篇6: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讲

如何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消极影响:

1、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

5、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积极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

2、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其精神武器,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洪秀全正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帝国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列强的这种做法是不耻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历史不能改写,我们只能在此时奋进,建设祖国。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各阶级早期探索国家出路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答:首先应该客观的看到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任何一个阶级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过贡献。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1、洋务运动

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局限:(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2、辛亥革命

作用:(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2)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长期束缚民众思想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教育逐渐近代化;传统的军事制度被打破,军事逐渐近代化;自然科学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崇,逐渐发展起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思想大规模传入,民众思想逐渐开放。局限:(1)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3)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3.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怎样认识?如何评价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

1.答:成功: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失败:(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主观上:资产阶级派本身存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评价:

(1)他的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画上休止符。(2)他的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却想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是行不通的,没有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3)在那个动荡时期,孙中山在全世界各地的所有民主联盟中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为中华民族的自治打开了大门,解放了部分从封建过渡到近现代的许多劳动力变为了生产力,而在经济方面,由于小资产阶级和个体户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现代商业发展的基础 总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所以他的功大于过。第二讲

1.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是会有何现实意义和启示?

答:(1)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领导城市武装起义中认识到中国武装斗争方向必须放在农村,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2)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思想。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了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系统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告诉我们不管是革命还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结合抗战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如何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如何弘扬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

答: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2)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培养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评价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弘扬民族精神: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谈其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4.如何正确认识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及其结局。为什么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国际国内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激烈搏斗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很快归于破灭,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两种命运反复激烈较量的结果,光明的新中国战胜黑暗的旧中国,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讲 1.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不是很详细,请慎用)第五讲 1.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的三大积极成果

答:(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此外还提出了经济、政治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陈云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上一篇:小学生文明礼貌篇下一篇:怎样区别动词与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