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2024-07-06

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通用9篇)

篇1: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2010级2班李新雷

一、认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1.这是一种管理理论学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这种管理理论的执行者是最高管理层的领导。

2.这是最前沿的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不是一般的管理知识,也不是一般的管理技巧,而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

3.学习型管理理论的适用范围

国家管理、城市管理、企业管理、学校管理、家庭管理。

二、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优势?

1、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使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第一个真谛。学习型组织的第一个真谛着重强调的就是一种学习力。

2、学习型组织的优势

首先,学习型组织有很强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根。振兴中华、发展企业都需要顽强的学习力。

其次,学习型组织有更顽强的生命力。企业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每个人都深感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员工能够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让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再次,学习型组织具有更好的持续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所必须的。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把创新奉为主旋律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竞争力。

三、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1、首先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两个真谛——、学习力和快乐工作。

学习力文化要求企业在重用人才方面,以人才的学习力作为参考的标准。对人才的重用更多的取决于学习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学历。

快乐工作文化就是要为员工创造一种快乐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员工能够在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同时为企业创

造出最大的价值。只有这样的快乐,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2、有效的学习。

即把学习力转化成创造力。一定要注重培育员工的创造能力,使这种能力和学习力、快乐工作完美结合。一个组织整天学习而不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那就不是学习型组织,那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组织。

3、强调团队学习,强调学习+激励。

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4、强调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就是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成长、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学习工作化即把学习当工作,将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部分。

5、与时俱进,有选择性的学习。

只学习对企业发展有用的知识,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明确时代发展方向,注重所学知识的更新和学习的速度。

以上就是我根据所查阅资料及自己的思考所做的简短的回答,不当之处,请谢老师批评指正!

篇2: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作者: 文章来源: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 点击数:

6:33:14

更新时间:2007-11-27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宏观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近年来,学习型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正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已成为“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特点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1998)研究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最早将组织学习系统化、学说化的理论。他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概括而言,学习型组织实质就是一种让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能体验到工作中的生命意义,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

与传统的组织模式相比,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强调学习性。传统组织一般以高效率为绩效目标,而学习型组织则以持续的学习作为目标。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圣吉指出:“组织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有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习型组织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具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强调学习是促进组织发展的持续推动力。(2)注重团队学习。与传统的纵向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不同,以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为组织结构的学习型组织更加强调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共同学习,员工共同合作,在一起解决问题。在彼得·圣吉所倡导的学习型组织里,员工们能为共同目标而不断学习,有学习共享与互相协作的组织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知识创新性组织。与传统的反应性组织不同,学习型组织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创造并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转移创造价值,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容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对数千个管理企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他将心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开发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一整套方法,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项管理科学。彼得·圣吉(1998)把学习型组织模型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一组织理论体系是继“全面质量管理(TQM)”、”生产流程重组”和“团队战略”之后出现的最新管理模式。阐释这一管理模式的《第五项修炼》被西方企业界誉为21世纪的企业管理“圣经”。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以不断厘清和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为起点,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和技巧的精熟。只有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才会对生命和事业全身心的投入,不断地创造和超越,追求真正的、有效的、终身的学习。自我超越是组织中整体价值观的形成,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的基础,组织学习的能力,根植于组织内个人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人往往会由于固守不恰当的假设而导致好的构想不能实施,进而阻碍了组织的发展。因此,只有改善心智模式,个人和组织才可能有所创新。

3.建立共同愿景

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建立一个组织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是所有个人的愿景,经过彼此交流、碰撞、协同、融合并形成共识的产物。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的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它是指针对我们想创造的未来,以及我们希望据以达到的目标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发展出共同愿景,并且激起大家对共同愿景的承诺的奉献精神。建立共同愿景,可以为组织的学习提供目标和动力,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4.团队学习

学习型组织认为:团队学习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及“共同愿景”修炼基础之上,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指转换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展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团体学习的目的是萃取高于个人智力的团体智力和增进集体思维的敏感度,它强调“集体学习”和“实践性演练”。“团体学习”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并塑造出一种资源共享的组织环境,促使团体既有创造性又有协调性的行动,以利成员在团队的帮助下共同提高,并扩散“团体学习”的成果。彼得·圣吉认为:“团体学习比个人学习更为重要”。团体学习是发挥团体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团队学习可以提高整体搭配行动的能力,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团体中进行的讨论和深度会谈,可以让每个成员的想法开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只有每个团队的”团队学习”都搞好了,组织才更有竞争力。

5.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修炼,是前四项修炼效果的体现、反映和综合,也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即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互动的思维方法来代替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可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的开阔起来;从事物的表象中掌握事物的协调和平衡,从而让人们发现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或闪光点),产生以小博大,事半功倍的力量。系统思考是一种心灵的转变,其本质意义在于训练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使我们可以纵观全局,掌握重点,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以系统思考的原理来考虑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组织的学习智障,扩大思考问题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跨度,找出问题的本源和解决其最有效的杠杆点,还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各种客观对象(系统)的整体变化形态,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变系统与自然及经济世界中最大的流程相调和,开创新的局面。

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就是融合五项修炼技术,促使组织不断创新。然而,这五项修炼之间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互为前提的系统特性:“建立共同愿景”重在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管理者致力于为组织成员描绘发展前景,明确目标,强化使命感;”改善心智模式”则专注于开放的方式,反思我们认知方面的缺点和失误;”团体学习”,是发挥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的总和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照周围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一反应”式的被动困境。只有建立在以系统思考为核心的五项修炼基础之上,组织才能不断学习、创新,在竞争中变革发展。

三、中国企业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遇到的问题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组织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为企业;中破成长的极限提供了新的希望。近年来,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尤其自2001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亚太人力资源峰会上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一时间,国内大中企业、大小城市、团体组织纷纷加入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队伍之中。然而,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发现能够真正理解学习型组织模型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的企业为数并不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1.客观因素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的程度等还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限制着相当一部分人们客观的面对现实;人们谋生的手段暂时还无法上升到精神层面,员工仍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激励;企业无法像学习型组织那样祈望通过”五项修炼”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官本位思想的制约。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等级制度的思想影响,企业很难彻底的开展人本管理,尤其是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企业的领导应当是设计师、教练和仆人的要求更是难以兑现。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本管理只能对优秀的人才、企业高层领导等展开,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有限度的人本管理。

(3)管理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制约。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没有西方国家那样深厚的企业管理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之中,很难找到一套系统的工具来搭建学习型组织。

(4)员工素质的制约。我国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其道德水平和工作技能都有待于提高。企业内大多数员工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工具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即使是正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也不能说完全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行过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员工素质普遍偏低和对学习型组织的本质不了解是我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遇到的又一障碍。

2.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主观误区

(1)对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泛化”和“虚化”。“泛化”的实际表现是挪用概念,将学习型组织的范围不适当地延展。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是建立在西方企业的管理特点上的,我国企业的发展基础和阶段与西方企业不同,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而且还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学习型组织理论并不是为各式各样的组织制定的,不同的组织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企业不能全然不考虑自身特点,盲目贴用学习型组织标签。学习型组织的“虚化”则表现为很多组织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公式化、形式化和表面化。部分组织的领导者并没有结合企业的业务,而是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宣传个人政绩的方式,到处炒作,对于实际工作则是敷衍了事。这种大搞“形象工程”的心态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

(2)把学习作为组织目标。学习型组织并非组织型学习,一些企业仅是从培训入手,建立培训系统,组织一些和学习相关的活动,就宣称自己建成了学习型组织。实际上,组织学习当然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但是学习决不是组织的目标,而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手段。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引发持续学习过程的发展性力量,它的作用应是长期的、渐进式的,任何组织决不能仅把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

(3)急功近利,期望过高。部分企业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难度缺乏认识,对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与作用缺乏了解,急于求成,倾向功利化。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思维变革的过程、一个文化变革的过程、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及其员工付出持续的努力,做出持续的改变,而且其效果也将是渐变、缓慢、坚固与长久的。我国目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对于我国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是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国内企业管理现状,笔者对于我国企业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鼓励个人愿景,培育共同愿景

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为全体员工确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确立共同愿景。由于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因此,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并平等对待每个成员;倡导成员间彼此尊重对方的意愿,从而汇聚、融合众多个人愿景,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这样才能凝聚企业上下的共同力量,使所有企业员工为同一目标努力工作。

2.企业领导者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带头学习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企业领导和各级干部应当带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努力实践,要为从事学习的个人和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领导者需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员工提出创新建议,建立有利于促进学习的体系,要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带领者、倡导者。

3.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打造学习型人才

在转变学习态度上,企业要发动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员工”自我超越”、鼓励改善“心智模式”,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加深员工对学习内涵的认识。企业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养训练,创新学习模式,不断创造学习机会,以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学习型人才。

4.注重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有助于提高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企业应不断开展深度会谈、讨论等方式,以促进团队成员间互相交流沟通,相互启发、分享知识,使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从而优化组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改善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建立自由开放的学习共享平台

对学习型组织而言,环境因素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创建全员学习的环境,同时建立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平台,保证知识的共享和信息的高效传播,以形成良好的“共享环境“。

6.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培训管理机制。企业要规范培训制度,坚持以培训为主,建立多元培训教育系统,丰富考评内容,优化考评手段,建立反馈机制,以提高学习实效性。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应该以物质激励为基础,提升精神激励,使员工产生对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焕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使个人愿望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7.结合实际,吸收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而我国目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论还比较落后,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国内企业绝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理论,而是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吸收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理论和工具。

8.摆脱浮躁,稳步推进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要摆脱浮躁,追求一蹴而就的心理;遵循系统组织,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才可使创建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篇3: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 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后进生得到帮助, 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它能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分组单一或随意;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的问题没必要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有的运用合作学习形式化、合作方式固定化等。那么, 该如何创新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构建合作学习体系,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建立民

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还是一种学习态度, 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 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 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

(一) 师生要转变观念, 摆正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

转变学生观念, 消除学生头脑中养成的对教师强烈的依赖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鞋子可以由别人给, 但路必须自己走, 教师只起引领、扶助作用而已。让学生明确《团队激励》一书中所讲的“学习金字塔”现象。它是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效率构造而成的:听讲的学习效率是5﹪;阅读是10﹪;声音和图片是20﹪;示范和演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实际演练和做中学是75﹪;马上运用和教别人是90﹪。而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就是综合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获取最大效益。合作学习, 可以在与别人的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为以后更快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提升素养;可以使学习变得生趣盎然, 团队成功, 个人进步, 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思维无禁区”;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哪怕是异想天开, 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 他们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不怕出错、出丑和失败。当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探索和思考, 逐步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校内、教室内张贴标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贴“课堂大舞台, 人人展精彩”、“我的课堂我主宰, 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课堂精彩我呈现, 人生之舟我摆渡”、“主动是学习之本, 活跃是课堂之魂”、“付出就有收获, 尝试就能成功”、“领先来自争锋, 成功源于合作”之类的标语不乏激励性。

二、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合作时机, 精心选取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关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作一般性了解;学生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 则需要教师精讲细讲, 所以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 每一个合作学习内容都应考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 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温故而知新;其次, 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通过言语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有多种解答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去解决。总之, 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 收到实效, “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 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 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 每次合作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能谈、思、议、说、写, 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获得锻炼。同时, 教师要深入其中, 发挥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 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 把合作探究引向深入,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科学分组, 稳中有变,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组织保证

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1.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3.是小组成员应为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也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建男子组、女子组 (尽量按“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另外, 必须合理编排座位, 便于合作学习, 便于交流帮扶。可根据学生的人数情况, 采取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一般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学生座位这样编排, 便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流。组员座位的编排, 一般是让优秀生居中, 中等生和待优生在两边, 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 优等生与待优生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四、培训合作技能,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合作常规,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制度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主义。因此,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培训,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时,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 建立健全合作学习组长负责制。

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 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 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还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明确了小组长的职责, 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因此, 小组长的人选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一般情况下, 可选拔学习成绩较优, 性格外向, 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较强, 上进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可由教师指定;可由组员民主评选;可毛遂自荐, 或者轮流担任。

(二)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要求人人有事做, 人人组内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 设置组内科代表, 每人负责1-2科的作业收发和导学案的批改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在组内设立以下几个岗位。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 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

评分员:根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给组员打分。

汇报员:汇集组内研究成果, 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协调员:协调组员间的关系, 维持学习秩序, 维持课堂纪律。

当然视组员人数, 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 定时轮换。这样,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产生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大胆展示的习惯;三是相互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四) 制定合作探究流程。

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 想出或写出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 然后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拿出最佳的方案, 再由汇报员代表小组在班上汇报、交流、展示。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 综合所得。

(五) 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 创设交流经验平台。

及时了解组长在管理工作中的困惑, 给他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发挥集体优势, 增加管理经验。

(六) 加强小组文化建设。

定组名、组号、组歌、组牌、组规、组誓词等, 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合作学习团队。

五、改革评价和激励方式, 坚持“二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个体更重集体, 重结果更重过程,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动力保证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 注意点面结合, 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比如可设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学习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小组的奖励, 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 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课堂之星”、“某某学科之星”、“最佳小组长”、“最佳汇报员”、“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单项奖励, 作为对个体的奖励。

(二)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 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外, 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可制定“最佳合作学习小组”评比办法、“××学科之星”评比细则等各种荣誉评定办法, 及时评比推选, 及时表彰奖励, 不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技能,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吉林, 王坦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 教师作用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正应了那句俗话“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合作学习已经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使学习者在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比传统的手把手地教他们“是什么”达到的效果好得多。

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参与度不均衡、组员合作互动少、课堂秩序乱、流于形式。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适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如果合作学习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如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彩色的非洲》中“彩色的非洲中的彩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答案就在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没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否则只是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大大降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可以结合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

(一)总结式问题。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桥》:“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操作式问题。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请同学们动手画一幅草船借箭的过程示意图。”

(三)分歧性问题。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落花生》:“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是‘花生一样的人还是‘苹果一样的人?”

(四)开放性问题。如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和时间赛跑》:“我们要如何和时间赛跑?”

二、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

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组是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性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至6人为宜。以四人小组为例,组内应设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能保证组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有利于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小组成员确定后,可在较长时间内不变动,有利于组员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增强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除了异质分组外,根据学习的需要,也可以临时同质分组,常见于辩论式问题的合作学习时,将同一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

三、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明确

分工明确是保障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石。分工明确要做到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每一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小组长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是“将领”的角色,也是任务最重的组员,要选择有责任心、号召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可以为轮换制,从而让每一位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以四人小组为例,设一名小组长、一名汇报员、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操作员。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可以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培养

(一)培养乐于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课堂上只有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树立榜样,做学生最忠实的听众,欣赏学生碰撞的思维火花,不打断学生。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专心致志地听,谦虚细心地听,即使答题者语无伦次或意见不对时也要耐心听完。再次,要表扬认真倾听的同学,经常让学生就同学的回答给予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强化倾听训练,如听记训练、听答训练、听后复述等。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贵在坚持,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听中质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

(二)培养勇于质疑的习惯。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去想:“我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果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后果?……”教师要教学生提问质疑的方法,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应给予表扬并号召全部同学学习;对不爱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多提问问题,表明态度,营造敢于质疑的氛围。如笔者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我把话语权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我少讲,学生多问,并在课后鼓励学生问或以纸条的方式提问等。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质疑,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教师应多鼓励孩子,特别是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要鼓励他们敢说,走出第一步。如果说错了,那么教师不要否定和批评,同时不允许其他学生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敢于表达。接下来,教师就要大胆给他们时间,逐渐用一段话把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并教会学生抓住重点,条理清晰地说。这样怕表达—愿表达—能表达—善表达,慢慢进步,慢慢培养,教师要有耐心与学生一同进步。

五、教师应有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是组织有效合作学习最有力的保证。在课堂秩序混乱时,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讨论学习时,小组活动流程乱时间拖沓时,教师应起到组织调控的作用;在学生初次接触合作学习时,在分组、分工、交流、汇报、评定成绩等众多流程中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合作交流中思维的火花闪现时,需要教师及时地鼓励和肯定,此时教师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评价和奖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表现,而且要对个体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定期举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

实践证明,要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还有诸多困难,但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苏士成.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小议构建学习型组织与系统思考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当今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生活日新月异,特别是科技的革新速度大大加快。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组织和个人,倘若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势必将落后于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党抓住战略机遇期,不失时机的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政策方针。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校近期也将开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但究竟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又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

作者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的创造人、主席。自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作者便和一些学术大师和企业家共同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作者还在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与策划。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纠正了我的一个概念,即何谓学习。听到学习这个词,会马上使人联想到被动地在教室里听讲、“听吩咐”,仅仅是接受信息。而作者认为,“真正的学习会触及做人的意义这个核心问题”,我们通过学习能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重新认识世界,开发我们自身。学习不再是被动地填鸭,而是主动地塑造自己,是为了自己编的更有创造力。因此,学习型组织便是“能激发人们真心投入,开发各级人员的能力并能持续开发、创造未来的组织”。

对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义。作者通过与原有的组织形式对比得出,学习型组织能够为一个集体提供持续的创造力,这个集体可以是团队、可以是企业、可以是政党、可以是国家。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因素。因此,这个构想可谓是与时俱进。原有的组织形式就好比组织中只靠一个“战略大师”即可,其他人只需听从“大师”的指挥。而作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惟有“建立基于仁爱、鼓励好奇心而不是固执‘正确’答案的、有学习氛围而不是强调操控性的非正统管理体系”才能在方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立于不变之地。

没有核心思想的理念是空洞的,有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根基。因此,具有时代意义的理念必有其核心思想做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构想,造福于社会。学习型组织也不例外。作者认为,有五项“修炼”正在逐步集中到学习型组织的创新过程中,分别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而其中的系统思考便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思想,也就是“第五项修炼”。作者用修炼这一词正是基于对学习的深层次理解。前面已经写到,作者认为学习是自我提升,而修炼正是对个人领域的创新。同时,从事修炼也就意味着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个过程永无止境,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永远追求更好。

系统思考之所以能成为“第五项修炼”,能够成为核心思想,正是由于它的整合性。它将其他修炼融入一个条理清晰一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套用作者的话来讲,“缺乏系统思考的愿景只能描绘关于未来的美丽图画,却不能深刻理解从现实走到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我的各种影响力”。

系统思考作为核心思想,它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其一,是“心灵的转变”,即个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方法。将自己看成与世界相互分立,转变为与世界相会联系;将问题看成是由“外部的”其他人或其他因素造成,转变为认清我们自己的行动如何导致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其二,是结构性理解。与以往就事论事为主导的模式不同的是,结构性的理解需要“结构性”或系统性思考的概念框架,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发现影响行为的结构性原因。

要想构建学习型组织,除了需要系统思考,还需要了解七个学习障碍。它们分别是只关注自己的职位、相信问题出自组织外部、思想被短期事件主导、做事情情绪化、对缓慢积累的威胁缺乏重视与应对措施、从试错经验中学习的错觉以及因避免暴露自己的短处而躲避学习。前三项实际是系统思考的对立面,其中第一项是指只埋头于自己的职位就会忽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其余两项则是凸显就事论事,忽略整体性。其他几项障碍则分别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及行为弊端。总之,正是这七项内容构成了我们学习的障碍。惟有更清晰的了解这些学习障碍,才能突破自己,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组织。

篇6:构建企业学习型团组织的工作思考

学习型团组织它是包含了一个有宽广胸怀、能高瞻远瞩、有改革魄力、能不断创新的领导班子;一个为共青团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习、追求自我价值、不断超越的团员队伍;具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机制。下面以企业团组织为例,谈一谈对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一点粗浅看法。

结合公司实际,针对团组织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采用学习型组织模型是把“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确定为团组织理念,逐步开展五项修炼:即煅炼系统思考能力、进行自我超越训练、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开展团体学习。

一、改善心智模式

青年职工尚存在着自满自足情绪,工作随意性太强,效率不高,管理意识和人员合作意识缺乏等。在行业文化建设中提高职工素质与学习型组织的改善心智模式,其价值观与共同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青年的思想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影响青年的决策,也影响青年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以及青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我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环境熏陶。而环境建设首先是要进行硬件环境的建设,即我们办公场所、团的活动阵地的宽敞、整洁、美化、绿化等,除此之外,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高雅的审美意境也很重要。在青年仪表、言行上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觉向优环境靠拢,从而渐渐形成人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其次是软件环境建设,即进行团组织氛围、风气的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举止文明的身边榜样,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团支部团小组、团体协作的集体荣誉感等,极大的培养团员青年养成积极上进的好习惯和心态,从而建设出一支不断学习、追求超越的团员队伍。

二、锻造学习团队

团工作要长远发展并跟上时代的节奏,光靠优秀的团干部队伍和一些团内积极分子是绝对不够的,我们必须结合团工作的实际,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建起我们的学习架构,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同时,学习型团组织的创建活动必须融入到本单位的创建活动中,争取行政的支持是前提条件。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必须跟企业密切联系,以服务企业和服务青年为主要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应从职业和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友好共事,其次进行专业基础学习,提高团员青年的专业水平和自学能力,在什么岗位学什么的基础上强调一专多能,以顺应时代,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自我修炼

建立共同理想和目标,对于团组织来说,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团员青年团结到一起,协同工作,互相之间充满一体感、亲切感和信任感。“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是我们团组织的宗旨。作为供水企业,“光明永恒、服务无限”是我们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而“创建国际型一流供水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应该是我们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共同理想。在这一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作为企业团组织也应确立自身的奋斗目标,可以通过开展“十佳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五四先进团支部”等活动来更好地顺利完成。

就我们共青团组织而言,围绕十七大报告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和今后团工作的方向是我们系统思考的两个重要方面。因为在社会和人生这个大系统中,出人品比出产品更重要,这才是团组织生生不息的灵魂。当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到一定阶段时,相信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篇7: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浅谈如何构建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刘素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结合构建机关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工作实践入手,通过介绍和阐述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三个方面问题,说明行政机关建设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将行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构建 学习型党组织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9-0

1构建学习型党组织是营造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措施。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科学、高效、持久的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保障。行政机关建设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将行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行政机关在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建议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方式方法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二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会议制度》。安排召开一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员大会,对学习建设的任务措施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全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三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检查督导制度》。每半年一次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对重要活动及时检查、抽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四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奖惩激励制度》。建议制定下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比结果,对学习效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成效不明显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科学性、制度化的工作,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工作中,建议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机制的针对性问题

在组织制定机制内各项制度时,建议围绕着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在组织安排上重点安排以下内容。第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坚强堡垒,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第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第四,学习掌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学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法律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第五,学习中央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加快振兴发展的新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市的部署要求上来。

(二)机制的可运行性问题

为了使学习型机关党组织长效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建议考虑到机制的可运行、可操作方面。第一,集中学习。保证中心组学习每个季度两次,每个季度中心组成员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每个季度中心组成员要深入基层作一次报告或党课。第二,组织培训。每半年安排一次党员教育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由机关党委每年组织一次全系统科级以上干部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天。第三,拓宽学习阵地。通过机关网站开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搭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第四,开展教育活动。在机关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教育的大发展。第五,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党员个人自学制度。确定机关中心组成员调研时间不少于60天,每年撰写1~2篇调研报告。

三、如何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

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是构建机制、发挥机制作用的根本保障。做好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议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领导小组,做出专门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二是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机关工作的重要载体。把学习做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领导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学习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宣传引导作用。狠抓宣传员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宣传工作奖励制度。把创建和谐社会,保障生态转型作为宣传工作主线,注重宣传典型工作、创新工作、有成效的工作,营造学习促工

篇8:论企业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企业文化, 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以系统思考为主线, 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 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共同愿景, 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自觉的、不断地修正自己, 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构建学习性组织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没有文化的组织是短命的组织, 没有文化的管理者也是昙花一现的管理者, 而组织的文化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今天的辉煌不能够保证明天的成功, 今天的成果不一定能实现明日的成长。适合企业一定时期的组织模式却可能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现代组织活动的核心, 就是不断地动态调整和创新, 对各种变化做出正确而快速的反应。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 组织必须培养应变能力、发展新技术、采取新战略,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目前简单的内部人才培训、脱产学习已经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 只有组织本身成为一个不断融合新知识、新信息, 并且将其融入到员工的正常工作生活中, 转变成学习型组织, 才能实现组织团队学习的能力,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员工需要终身学习, 企业需要持续的成长, 因此学习型组织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如何构建学习性组织

2.1 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

2.1.1 定位

学习型组织的系统定位是以提升组织核心能力为目标, 通过不同的学习定位、流程定位和支持定位系统来进行模式选择。

学习定位描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的地点, 解决组织学什么和在哪里学的问题;支持定位是指影响学习的难易程度、推动学习的因素、增加和扩大学习的规模和程度等。流程定位就是组织活动的有序结合, 流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效率, 常见的三种学习模式的流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中向上再向下。

2.1.2 模式选择

适应性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强调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动态性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组织学习, 具有“干中学”和“渐进学”的特点;发展性的学习型组织通过需求自我超越, 达到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创造性学习型组织在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试错机制的学习模式, 为组织提供向多种知识的未知领域探索的机遇。企业根据自身特点, 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2.1.3 组织构建

积极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建立扁平化的柔软组织结构、设置知识主管开展技术津贴评选工作, 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实现自我管理,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2.2 构建学习型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2.2.1 领导者素质

领导除具备基本的个人素质外, 还需要具备群体素质。企业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是指构成企业领导者的品德、知识、才能和身体等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下的综合状态;群体素质是指组成企业领导班子在年龄、专业、性格、智慧、功能等方面结构的合理程度。只有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都达到标准的领导班子才能成功的构建学习型组织, 特别是领导者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决断能力、战略思维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2 中小企业转型风险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和实力的局限性, 在转型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前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成本等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的成熟时机进行转型。转型后, 企业原始的固化和不断创新的矛盾会凸显出来, 企业应不断进行有效的学习, 不流于形式, 形成企业的知识学习系统, 实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全面成功。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坎贝尔.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50-160.

[2]陈景正.浅析现代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J].科学技术管理, 2006, (6) .

篇9:管理学 课堂思考题(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型课堂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提出的管理观念,被称为“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这种组织的第一要素就在于拥有扎根于主动学习的文化,即组织的一切成员都能够展开主体式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学习的内容时效性很强,学生个体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尝试建立学习型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理念界定

(一)“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课堂教学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方法为基本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包括五项要素:

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可以凝聚企业上下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共识,齐心协力为组织目标奋斗。

团队学习:团队智能应大于个人智能的平均值,以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并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的向心力。

改变心智模式:组织的障碍大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等,因此唯有通过团队学习和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而有所创新。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來源是个人肯投入工作、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与愿景之间有“创造性张力”。

系统思考:通过信息搜集来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关系。

(二)我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终身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而且要开放自我、与人沟通,最终达到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当教师把“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管理理论贯穿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所面对的班级当作一个高效的学习组织加以引导和管理时,这就是学习型课堂了。

二、“学习型组织”理念与普高信息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构建学习型课堂的有利条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强化能力的课程。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了解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侧重获取知识,更侧重于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

就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来看,学生学习的内容以软件学习为主,而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相当快,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也就要求学生个体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就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机房可以保证一人一机的教学要求,而且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网络设备,这就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同时实现个体学习与班级组织集体学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也为“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二)学习型课堂的教学主体要求

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统一的共同作用而成。构建学习型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固有的心智,摒弃原来传统的教学思维。

1.对于教师:改善教的思维过程

在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这个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载体,通过知识的传授过程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思考的不再是“我还能教他们什么”,而是“我怎么让他们再进行更深层次体验的学习过程”。

2.对于学生:改善学的过程与方法

作为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被管理者,学生心智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心智模式是指代那些深深固结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心智模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问题和采取行动。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等教师分析过程、分析原因,而自己却不会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所以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型课堂操作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一)设问激趣,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

通过预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课前初步完成小组团队讨论。

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是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创设学习环境包括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和创设智力情境两个方面。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动向,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认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根据客观探究情境来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在这样创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均得到发展。

例如,在“flash引导线”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时的季节创设秋天的落叶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学生已经能完成一个简单的移动动画,引导学生如何让落叶的飘动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即从智力目标上完成如何从“点到点的直线运动”过渡到“点到点的曲线运动”。

(二)解惑导学,构建互动开放型学习课堂

教师在适时的即兴解疑和问题导引过程中,随时调整并营造出开放式、互动式对话的课堂活跃气氛。

课堂的教学氛围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支持型气氛,二是防卫型气氛,三是对立型气氛。其中,支持型气氛即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氛围,其特点为: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师生关系友好和谐、配合默契,师生都具有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防卫型气氛,即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气氛,其特点为:学生缺乏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态度消极被动,处于控制与服从状态,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淡漠。对立型气氛,即紧张、对立、喧闹的课堂氛围,其特点为:师生关系恶劣,同学关系不友好,敌对的团伙常在课堂上惹是生非,气氛紧张、对立、敌视最有利于课堂管理活动的展开,而对立型气氛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最坏影响。如果学生是在支持型气氛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即兴解疑,层层步进,展开问题的探究过程;在问题预设无法达到课程开展的有效要求时,即如果是在防卫型气氛或是在对立型气氛中,就需要教师及时针对具体的课堂氛围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策略,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

(三)举例升华,构建合作探究型学习课堂

通过具体示例联系与提高,传递分析思路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任务具体实施与提高的一步,也是在整个学习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个阶段,教师以具体事例,将学习型课堂的成果加以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螺旋上升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方法,养成习惯,适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把终身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乐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这一步一般是由学生通过操作来实现的,即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练习来实现的。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都以规定学生完成某个作品,并以作品的完成程度来判断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因此,造成了作品缺乏特色,往往成为技能的体现,而丢失了学生特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发挥人们的创造力现在已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学习型课堂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让学生的作品具有更多的“学生特色”,作品除了特定动作外,还要有自选动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生气。因为学生总是不局限于现成结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创造出新点子、新主意、新设想。学习型青年的创造力在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和磨合下,即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激励评价,构建互评互助型学习课堂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段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及时形成调查反馈表,供下一轮教学活动修订、调整。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关系,引导和激励青年参与管理,在团队合作中克服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行为方式的冲动偏激、情绪的忽冷忽热等弱点,从而逐步成熟起来,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尝试,有硬件与软件上的保证,只要师生能够在教学主体思想上取得统一,并充分用好“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谢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7.

[2]李冬梅.如何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M].人民出版社,2012-0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安福,何毓智.课堂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中国烟草绩效考核下一篇:三年级作文同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