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思考题

2024-04-25

教育心理学的思考题(共8篇)

篇1:教育心理学的思考题

第一章

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学习?主要有哪几种学习分类?

2简述桑代克试误说的关于学习的实质与学习规律?

3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5什么是元学习?个体的学习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

1名词解释: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3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5说明有效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

篇2:教育心理学的思考题

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由大见小”的方法?

柏拉图用语言所塑造的一个人的心灵图像是怎样的画面?

柏拉图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的课程体系有什么特点?

柏拉图设置教育课程的人性论依据?

杜威为什么要论“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

杜威为什么要论“教师的领导者作用”?

杜威为什么要制定“经验的标准”?

杜威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点的哲学依据?

杜威所论讲课的错误观念的哲学原理?

萨特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罗杰斯运用“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于学校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当事人”的认识论原理是什么?

罗杰斯的理论运用于大学课堂教学是否必然能实现学生做“学习当事人”?

篇3:教育心理学的思考题

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素质教育绝不是“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基本要求, 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都达到优秀。正确的素质 教育观应该 为不同个 性的学生 创造发展的条件, 既要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才能, 又要确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帮助他们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学困生是相对的 , 大诗人拜 伦在阿巴 丁小学读 书时, 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文学家钱钟书, 高考数学才得了15分; 一个受过警告处分的学困生制作的三桅古典帆船, 荣获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作品的一等奖;一个六门功课开“红灯”的学困生 , 居然心灵手巧能谙熟地拆装电视机。由此可见, 社会上都应该是人才,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应有的工作位置。作为教师, 我们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能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社 会中属于 自己的位 置。要知 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语) 这就要教师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 也能成才的坚定信念 , 并创造条件 使“学困生”变 为“优秀生”,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师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 教育的成败在很 大程度上要 看“相信”度 , 首先 , 教师相信学 生。如果 教师也对 学生失去 信心, 那学生还有什么自信呢? 教师认为学生是个宝他就是宝, 认为他是棵草他就是草,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 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源于教师的信任, 还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这个认可必须使这个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而且有这方面的成功情感体验。只要有充分的自信, 那学生就会主动去战胜困难。再次, 学生还必须相信教师会关心他、帮助他。教师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只要这三个“相信”成立, 那么, 这个学生一定能成功。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未来

“今天 , 你因学校 而荣 ; 明天 , 学校因你而荣! ”回想当年, 我也曾在毕业典礼上喊过这句话 , 二十年后的 今天 , 自己清楚 地知道我们 中的绝大多 数一辈子 都是默默 无闻的凡人, “明天”是不可能让学校因自己而“荣”的。由此可见, 社会上都应该是人才,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应有的工作位置。作为教师, 我们的重要 任务就在 于能帮助 学生找到 他自己在社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也正如李镇西老师在《我的教育思考》书中所说:尊重每一位孩子 的未来 , 不管他是 杰出者 , 还是普通人 , 只要善良正 直勤劳 , 都是我们 的骄傲! 在七十年后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园里的雕像林, 不但有科 学家的雕 像、文学家的 雕像, 也有中国 第一厨师的 雕像 , 有中国第一鞋匠的雕像, 有中国第一环卫工人的雕像 , 还有更多不 是“中国第 一”, 但每天都 在平凡岗位上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的劳动者 , 都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我被这句话深深地震动了, 这就要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 , 也能成才的 坚定信念 , 尊重每一 位学生的未 来 , 并创造条 件使“学 困生”变 为“优秀生”,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

教师的使命就在于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 要真正把学 生放在心 上 , 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 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积极 因素 , 让学困生 享受成功 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主要的是, 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 做到使学生在他们能 够最充分 地显示和 发挥自己 天赋素质的 事情上达到 在他们年 龄可以达 到的卓著成绩。”如果把学困生看做是未经雕琢的璞 玉, 那么 , 教师的责任 就是把它 挖掘出来, 琢去那些掩盖着它原来光辉的杂质, 使它重放光芒。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就是教师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学困生, 我们必须发掘他们个性倾向中的能取得成功之点, 并通过成功体验作为精神支柱, 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信, 只要科学地引导学困生, 就一定能解决学困生的被动学习或不学习的局面。学困生的积极因素既是微弱的, 又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特长、兴趣和爱好, 也可以是自身优点的偶然出现, 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积极因素。在学困生的发展过程中, 对于任何一点闪光点都要及时抓住它, 扶植它, 使它由小变大, 由少变多, 使学困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赏识。”

在“学习与纪律”所构成的二维空间里, 学困生可能无光可发 , 但在“体育艺术2+1”所构成的三维空间, 他们往往会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记得班里曾有一个男生, 经常吸烟、喝酒和打架, 成绩倒数, 频繁与教师发生顶撞, 家长痛心疾首, 我也无从下手。我通过暗地观察发现, 他擅长体育活动, 篮球打得不错, 还是学校田径队的主力, 在校运会上, 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教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羡慕。接下来, 我俯下身来和他交流, 走进他的心里, 并因势利导地鼓励他考体育特长。这个学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许多不良习惯也随自信心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学习积极性也逐步提高, 慢慢扭转了学习的败局。中考前, 他没有让我失望, 一步一步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个学生现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每一个学困生都有他不甘落后的时候, 都有他的积极因素, 教师要善于在学困生黯淡的心灵中找到闪光点, 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 让他体会成就感, 对于其提高自信心, 重新进入先进行列, 具有积极意义。

任何事物 的发展过 程都不是 一帆风顺的 , 都会有反复 和曲折 , 对待学困 生的教育工作, 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几次谈话就能奏效。学困生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 其通病就是在前进中反复, 在反复中前进。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这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 正因如此, 转变学困 生的工作 就显得尤其艰巨。

教师对于学困生的进步不能自我陶醉 , 对于学困生的旧病复发更不能灰心丧气。当学困生进步的时候, 教师应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 设防旧病复发时, 教师不能有“恨铁不成钢”, “孺子不可教也”等悲观想法。而应当允许学困生出现反复, 看到反复并不意味着倒退, 克服反复往往是前进的开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学困生的反复特点, 弄清反复的内外原 因, 循循善诱 地引导 , 耐心细致地 做好他们 的思想教 育 , 沿着“反复——少反 复——不反复”的 渐进过程 , 完成学困 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篇4:教育创新与小班化教育的思考

一、当前我国小班化教学的现状

1. 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快速发展。我国台湾及港澳地区,小班化教学实行较早,特别在香港,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常态。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率先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1996年,上海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被称为我国“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此后,小班化教学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广泛开展。到今天,不仅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在我国的中西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有力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因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小班化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除了有与发达国家面临如资金投入过大、合格师资不足等共性问题,还出现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比如,“小班”异化为“尖子班”、“富豪班”。对升学率的高度“偏爱”是中国教育目前的“顽症”,也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的“痼疾”。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为出“好”成绩、“快”出成绩,将少数成绩拔尖的学生集中成班,为他们配置最好的师资,集中最优的资源,以期取得最好的成绩,而更多的学生则在一边观望,“小班”异化为少数人的“尖子班”,这与原本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小班化教育”宗旨南辕北辙。除了学业上的“尖子班”外,在中国的另一种“小班”则集中在高收费的民办学校中。这些民办学校要么以培养“贵族精英”自居,要么以提供超豪华设备、师资等为“卖点”,尽管都是“小班”,但这种“小班”则是社会少数“富二代”、“官二代”的“专利”,与真正意义的小班大相径庭。

又比如,以“小班化”之“瓶”装“大班化”之“酒”。小班化教学不仅是班级人数的减少,更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革命。而在目前现实中,我国的小班化偏重形式上缩减班级人数,而更实质性的合格师资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变、课程体系的构建、评价机制的形成等没有跟上,导致依然以“大班制”的模式来进行“小班化”的教学,“形”变而“质”未变,小班化更多时候沦为形式。

另外,对小班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科学。尽管小班化在中国开展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但很多时候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感性的行为或是“政绩”、“亮点”的驱动,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有深度、科学性的理论和模式。理论的不足和指导的缺陷也限制了小班化教学在中国的广泛开展及成效的取得。

二、在深圳市宝安区开展小班化教学大有可为

笔者所处的深圳市宝安区,经济社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都名列深圳市前茅。2012年全区GDP同比增长12%,总量达1702亿,现有中小学校200所, 幼儿园184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30余万人,2003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2010第二个通过了“广东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宝安教育都成为“大块头”,都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宝安教育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力争成为深圳市进入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行列的先锋,形成“均衡、优质、特色、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笔者作为区政协副主席,一直高度关注宝安区教育及未来发展。认为在宝安教育发展中,小班化教育大有可为。

1. 宝安区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需要。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历来被赋予“先行先试”的优先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也将深圳和北京一起确定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出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而教育的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安区域性要素众多,生态人文条件丰富,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及用地空间均占据全市较大比重,对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乃至珠三角打造世界级湾区具有极为关键的支撑作用。2013年9月,宝安区推出的《宝安综合规划(2013-2020)》(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国际化滨海名城、现代化产业强区”的战略地位。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小班化教学,比邻深圳的香港,小班化教学也是常态。综观深圳市宝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定位,开展小班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 宝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虽然因深圳人口组成和户籍结构的特殊性,当前宝安区教育公办学位紧张的矛盾还将在一定时期、在一定地域存在,但总体趋势正从过去的总体紧张向总体均衡、局部紧张转变,现在又出现局部招生不足的新情况。从长远来看,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正在由“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为国民提供均衡、优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宝安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势必产生大的影响。

因此,从宝安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从满足市民对教育优质化、多元化需要出发,选择条件较好的公办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试点非常有必要。深圳市的罗湖外国语学校、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云顶学校、南山育才中学等都在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宝安区一些条件较好的民办学校如中英公学、宝安外国语学校及公办的海旺中学等正在或已进行这方面的实践,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也为下一步在全区推进小班化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 家长及社会对教育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宝安区学生结构复杂,家长组成结构也复杂。不同层次的家长对教育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既有“有书读”就可以的需要,更有“读好书”、“读优质书”的需要,且后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仅以宝安新中心一所小学为例,学校核定招生范围是周边十大楼盘的适龄儿童、少年。周边楼盘都是高档住宅楼,根据调查,这部分学生家长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普遍具有学历高、收入高、对孩子期望值高的“三高”特征,其中有70%的人有着到国外及港澳的游历,许多人对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及了解,80%的家长有将来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的计划或愿景。因此,开展小班化教学既符合家长对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期望,更能得到他们的充分支持。

4. 宝安教育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合格且优质的师资资源。宝安区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落实。宝安区坚持“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原则,多种形式潜心打造教师队伍。宝安区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目前已普及小学大专、中学本科的教师学历标准。教育行政人员100%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达到36%,拥有特级教师52名,国家级优秀教师23名,省级优秀教师28名,深圳名师45名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5. 充分的投入和优质的设备是小班化教学的坚实保障。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物质条件的支持。宝安区是深圳市人口大区、经济大区。宝安区始终从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高度着眼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三个优先保证”(财政安排优先保证教育,土地配置优先保证学校,人才引进优先保证教师)的原则。仅以2011年数据为例,2011年,宝安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17.16亿元,比上年增长7.79%,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16.35%。在宝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明确“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的要求,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小班化教学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宝安区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优质更优,短板补齐”的思路下,全区公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个新高度。截至目前,全区公办学校全部达到“宝安区优质化学校”标准(相当于原省一级学校标准)。在高标准配置的同时,宝安区又坚持“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每所公办学校按标准建成校园网络工程和数字化校园等,都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宝安区海旺中学为例,该校是宝安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智慧课堂以全面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电子书包和移动智能学习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特征,构建信息时代下的“云”学习模式,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的高度互动和充分关注,传统的大班制显然不能适应。因此,小班化教学更符合智慧课堂建设的要求。而智慧课堂因其高度的互动性、即时性、生成性,符合小班化教学的要求,也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探索一条适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班化”之路,从而紧跟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3. 家长及社会对教育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宝安区学生结构复杂,家长组成结构也复杂。不同层次的家长对教育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既有“有书读”就可以的需要,更有“读好书”、“读优质书”的需要,且后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仅以宝安新中心一所小学为例,学校核定招生范围是周边十大楼盘的适龄儿童、少年。周边楼盘都是高档住宅楼,根据调查,这部分学生家长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普遍具有学历高、收入高、对孩子期望值高的“三高”特征,其中有70%的人有着到国外及港澳的游历,许多人对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及了解,80%的家长有将来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的计划或愿景。因此,开展小班化教学既符合家长对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期望,更能得到他们的充分支持。

4. 宝安教育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合格且优质的师资资源。宝安区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落实。宝安区坚持“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原则,多种形式潜心打造教师队伍。宝安区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目前已普及小学大专、中学本科的教师学历标准。教育行政人员100%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达到36%,拥有特级教师52名,国家级优秀教师23名,省级优秀教师28名,深圳名师45名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5. 充分的投入和优质的设备是小班化教学的坚实保障。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物质条件的支持。宝安区是深圳市人口大区、经济大区。宝安区始终从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高度着眼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三个优先保证”(财政安排优先保证教育,土地配置优先保证学校,人才引进优先保证教师)的原则。仅以2011年数据为例,2011年,宝安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17.16亿元,比上年增长7.79%,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16.35%。在宝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明确“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的要求,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小班化教学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宝安区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优质更优,短板补齐”的思路下,全区公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个新高度。截至目前,全区公办学校全部达到“宝安区优质化学校”标准(相当于原省一级学校标准)。在高标准配置的同时,宝安区又坚持“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每所公办学校按标准建成校园网络工程和数字化校园等,都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宝安区海旺中学为例,该校是宝安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智慧课堂以全面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电子书包和移动智能学习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特征,构建信息时代下的“云”学习模式,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的高度互动和充分关注,传统的大班制显然不能适应。因此,小班化教学更符合智慧课堂建设的要求。而智慧课堂因其高度的互动性、即时性、生成性,符合小班化教学的要求,也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探索一条适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班化”之路,从而紧跟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3. 家长及社会对教育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宝安区学生结构复杂,家长组成结构也复杂。不同层次的家长对教育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既有“有书读”就可以的需要,更有“读好书”、“读优质书”的需要,且后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仅以宝安新中心一所小学为例,学校核定招生范围是周边十大楼盘的适龄儿童、少年。周边楼盘都是高档住宅楼,根据调查,这部分学生家长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普遍具有学历高、收入高、对孩子期望值高的“三高”特征,其中有70%的人有着到国外及港澳的游历,许多人对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及了解,80%的家长有将来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的计划或愿景。因此,开展小班化教学既符合家长对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期望,更能得到他们的充分支持。

4. 宝安教育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合格且优质的师资资源。宝安区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落实。宝安区坚持“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原则,多种形式潜心打造教师队伍。宝安区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目前已普及小学大专、中学本科的教师学历标准。教育行政人员100%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达到36%,拥有特级教师52名,国家级优秀教师23名,省级优秀教师28名,深圳名师45名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5. 充分的投入和优质的设备是小班化教学的坚实保障。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物质条件的支持。宝安区是深圳市人口大区、经济大区。宝安区始终从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高度着眼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三个优先保证”(财政安排优先保证教育,土地配置优先保证学校,人才引进优先保证教师)的原则。仅以2011年数据为例,2011年,宝安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17.16亿元,比上年增长7.79%,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16.35%。在宝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明确“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的要求,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小班化教学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宝安区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优质更优,短板补齐”的思路下,全区公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个新高度。截至目前,全区公办学校全部达到“宝安区优质化学校”标准(相当于原省一级学校标准)。在高标准配置的同时,宝安区又坚持“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每所公办学校按标准建成校园网络工程和数字化校园等,都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宝安区海旺中学为例,该校是宝安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智慧课堂以全面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电子书包和移动智能学习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特征,构建信息时代下的“云”学习模式,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的高度互动和充分关注,传统的大班制显然不能适应。因此,小班化教学更符合智慧课堂建设的要求。而智慧课堂因其高度的互动性、即时性、生成性,符合小班化教学的要求,也为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探索一条适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班化”之路,从而紧跟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篇5:教育思考:亲子日记的一点思考

亲子日记的一次分享,让一位好久没有见面的队长发来信息,咨询亲子日记的事,她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队长说到,这是一件不仅能让家长成长的事,而是能带动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念进步的扶手。是的,这个不仅能让家长成长,而且还能让夫妻关系的缓解,让婆媳关系也能得到融合的一个工具。说到最后,提到这是一件能改变家风家教的事。是的,推进家校合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让家长也能有机会去成长,让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到进一步的改变,这就是亲子日记的功效。这也是教育的功能所在。曾经我们只关注教育孩子,认为就是关注未来的教育质量,但今天的教育不能能停留在仅仅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而写还要把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得到提升,不然学校单方面的用力只是半地里烤火——半边热。

教育孩子在学校只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老师只能通过知识的传递来完成一些习惯的的影响,但回到家庭中,家长不注意孩子习惯的保护,将会把这些习惯的改变瞬间转化完全。因此,教育孩子需要家校合育,只有将这样两个学生教育主要实施方案联合起来才能实施更有效的教育。很多时候,我都听见这样一个声音,我们的孩子在家管不了,希望老师多管管,我们没有文化,希望老师管管,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的知识没有教好,淡化有说过来,老师在课堂上讲,他们都在课堂上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就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行吗?成绩的变现只是孩子习惯不好的一个方面。孩子习惯不好的,在其他事情上也有所表现,比如说,我们的路对上,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能专心的走路,一会东一会西,一会不提醒就跟前面的同学拉了一大段距离。这些都是一个孩子习惯的表现。今天期中考试,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班到7:20点名的时候,我发现只有前六名同学的的组员到的最多,来了五人,其他的组来的大部分都是3人左右。这样一个现实也说明,这些成绩好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是用心的。但这个能反映出一个家庭对这件事是用心的。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们从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到孩子成长的影子是从家庭来带来的。这需要没有孩子的家长思考。

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最终慢慢的养成,逐渐地表露出来。但我们想看到这种坏习惯退去,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修养,方法我们可以提供,但修行还需个人。

篇6:当前教育的思考

作者

任以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看当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印证了这则至理名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标语,不知迷惑了多少可怜盲目的年轻家长。为了宝宝将来成龙成凤,从胎教开始就忙活备战。一两岁时参加智力开发班,三岁入托时四处打探,一定要选重点幼儿园,不惜财物也要遂愿。上小学入初中,竞争大战。择名校选重点,分数不够钱打点。不管孩子行不行,进了重点就保险。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有一句口头禅,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收入低的家长,缩衣节食缴高费,而富人则一掷千金不眨眼。最可怜穷人父母心,让人看着心里寒。群众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仰之无门,求之无法。当然学习好的孩子一路顺风,受到礼遇,但不要忘记,这些优胜者在学生中占多大比例。80%以上的孩子都是失败者,而穷人的孩子在失败者中占绝对多数。原因是父母文化低,无暇无力,辅导孩子,疏于从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难在竞争中获胜。在教育乱收费的现状下,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在幼儿园、中小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引起万千家长的择校竞争,这就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不公。

中国教育是选拔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层层考试,分数决定一切。(表面的公平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学生为分数而学,老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战,家长为分数掏钱。所以,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学生,不得不围绕分数转,学校分数不高,校长主任难当;老师分数不高,晋级奖金无望;学生分数不高,老师嫌学生欺,家长打骂司空见。小小年纪矮人三分,从精神到身体承受着大人都难以承受的折磨。早上起得比鸟早,晚上睡的比狗迟。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参加不完的补习班、提高班、琴棋书画特长班。不分白天晚上,不分节假周日,奔走在上课、补习、作业间。哪里有快乐的笑靥幸福的童年。我们的宝贝明珠活得多么艰难。难怪学生间流传着这样的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得一声学校不见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对上学这样反感,对学校这样抵触!听了这首儿歌,我的心在颤抖在滴血。

寻常百姓,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但要头脑清醒。人家孩子考级进名校,就逼着孩子拼死达到。不想想十指伸出有长短,为何要违背自然怨苍天。分析孩子属哪类,不能把石头变鸡蛋。择其特长早发现,适合孩子最关键。坚定孩子专一技,吃遍天下一招鲜。育子成才路千条,范例个个在眼前。邓亚萍身矮不看好,乒坛满冠刮目看。郎朗钢琴惊世界,年轻有为金不换。飞人刘翔展雄姿,世界冠军开笑颜。桌球少年丁俊晖,一杆打败欧洲天。这些范例好好想,孩子成才早谋算。不要只盯独木桥,千军万马去鏖战。孩子登科当然喜,名落孙山全家难。那时再选学专长,丢了时间又丢钱。孩子心灰家长怨,只怪自己眼光短。早知今日何当初,看清形势不再难。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普通人家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对孩子要爱而严教,不能娇惯。从小教孩子动手自立,生活绝不能大包大揽。勤快孩子人人爱,好吃懒做必失败。注意培养好习惯,分数一定要看淡。只要孩子积极上进,上课专心听,作业自己做,看书有兴趣,问题爱琢磨,保证上大学,把担心放心窝。

著名作家萧斌臣,用了一年时间,通过对几百名中小学生、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的调研专访,写出一本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重视的《寻找丢失的钥匙》一书。用大量案例,讲了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的故事。小学生因学习差,被父母活活打死;初中女生因学习跟不上,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大学生每年都有跳楼自杀。。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能不引起沉思。正如书中写道:“谁的眼泪在飞,是天下学子的眼泪。” 教育到了必改的时候了,教育引起国人的质疑。自从提出“教育是产业”的口号,教育就想宝瓶里钻出的魔鬼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心。在义务教育下,学费年年涨,重点学校门槛年年高。大学扩招,圆了广大孩子的大学梦,却有七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再不能盲目跟风。按照自己的财力,结合孩子的特长,选择孩子应走的路,后悔药是没有的。我在中小学工作多年,近年越来越感到教育变了味。本来,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兴国之本。是国家投资,民间协助,不以盈利为宗旨,是世人尊重的事业。现实却成了人民心理压力重经济负担最重的事业。教育终极目标,是为国家为人类培养创造性各类人才,使人类发展科技改善生存,使老人儿童都过上幸福生活。可我们的教育却在为考高分,置孩子们的天性和智能而不顾。从上到下,强教硬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高压惩罚。全国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其结果,高分者多为低能,落榜者遭人鄙视。孩子们在初高中使出了浑身解数,熬尽了精神体力,已到了心力交瘁,见书厌烦的地步。有一所地方重点高三学生,在高考后第二天早上,百名学生在教学楼顶,把书撕碎,雪片般的向楼下抛洒,吓得校领导一声冷汗这就是当代高三学生真实的心态。因此,带来了大学校园少了读书声,多了谈情者。男生上网不上课,女生打扮欲挣钱。集体宿舍无人扫,打壶开水无人干。逍遥自在胜神仙,人高马大草莽汉。到了大四着了慌,各奔前程猢狲散。

凡有人群的地方总是好中差同在,高中大学生中不乏佼佼者。这些人在参加世界级数理化竞赛中,总能为国捧回金奖银奖,可是在动手创新实验方面,却不见中国学子的身影,这击中了教育的“死穴”。为什么建国六十余年,却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环节薄弱,数学的教学成绩很差,但世界顶级的数学家都在美国;而中国出了很多奥数竞赛的冠军和尖子,但这些奥数‘尖子’最终却放弃了对数学的研究。。”(见《钥匙》一书)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害死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文革年代,我在报上看过毛主席对旧教育体制的批判,说那是“毁掉性灵,消磨个性。”当时,深有感慨。没想到,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在贻害、蚕食着青少年。中国教育像一把软刀子,在高尚慈善的面纱下,杀人不见血。一代代莘莘学子的聪明才智被扼杀,创造思维的萌芽被掐断,深造、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动力被磨光,人生的理想成了混饭吃的谋生手段。到头来,拿到本科、硕士、研究生的优胜者,也只会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很少提出,大概也难能提出开创性的建议和策略。这正是国人最不愿看到的悲哀。相反,社会上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大老板、企业家,他们文化却往往不高,不少还是初中生。为什么他们能在经济大潮中,敢于搏击展翅、冒险成功。原因显而易见,他们从小就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一般,但其智商情商并不低。他们只是对课本学习兴趣不浓,不看重分数。他们听课只求理解,不愿死背。所以考试成绩七扣八扣,难得高分。这正使他们心里没有压力,加上家长也不强求,所以给了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心中点子多。他们在社会知识和人际关系方面比只会学习的孩子成熟得多。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少了那些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加上应试教育是被动教育,学生从小到大都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很少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学,学什么。十几年的被动学习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照抄照搬。多一道题一个字都不愿写。在学生心中(特别是小学生),认为是给老师给父母写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主精神根本未调动起来,所以学习无动力无目标,从心里感到枯燥无味,应付了事。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知疲倦,而且快乐无比。因为他们是主动、自愿、积极地。如对游戏机,多数孩子乐此不疲,打都不回头,不少孩子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所以,只有当自己主动想干事的时候,才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不怕苦累,直至成功。那些在学校学习一般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头脑灵活遇事大胆,天不怕地不怕,因为头脑中就少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没有唯上怕上的框框,所以,易于抓住机遇,敢干大干,创出自己的天地。说句笑话,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异物和副产品。

从事教育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遍。回想往事,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在应试教育高压下,无论学校、老师都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更不能因材施教。一个标准,一刀切的选人办法,是误人子弟。正如一些退下来的老教师扼腕叹息:我们在呕心沥血的诲人不倦,有时却在怀疑自己是在“毁”人不倦。明明知道有些试题是文字游戏,却还要学生千练万练。无奈啊,我们战胜不了分数的大山。写到这里,心疲意懒,总感有巨石压心。不说吧,憋得难受,良心自责。可怕的是,多数家长仍执迷不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他们口口声声我爱他们,要为他们将来负责。正是在这爱的名义下,酝酿着、发生着、痛苦、绝望、对抗、出走的悲剧。我在外辅导学生时,小小年纪的男孩,长得英俊可爱,可他们竟当我的面痛哭流涕,发出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我想跳楼的悲叹!有的说,妈妈限制我的一切行动,放学回家不能超过十分钟。回家不准出门玩,不准上网看电视。只能写作业,写完学校的还要写妈妈布置的。有的说,一次我不想写作业,想看电视,妈妈不同意,我就反抗,正在看电视的爸爸一巴掌打过来,吼道:“不写作业就打死你!”还有同学说,我要考得不好,最轻是骂一顿,打是经常的。有时还不给饭吃。有个小学生说,妈妈总是给我许愿,考好了,我带你出去玩,买好吃的好玩的,可是,从来没有兑现,考九十多分她说是应该的。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因此,教育专家指出:“中国家长教育的现状是田园荒芜”。

温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改革步伐。要在城乡实施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取消重点中小学和重点班。政府要逐年改善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生按户口就近入学。力争三年内解决幼儿入托的难题。

党的惠民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曙光。虽然道路曲折,实现尚要假以时日,但毕竟有了希望,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关系着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记得有篇文章中说:一个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妈妈的手中。妈妈的知识素养,道德行为,价值取向,都在孩子的心灵打下深刻的烙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最后,我以涌上心头的话做为本文的祝愿:

人生苦短几十年,目标价值要实现。

从小规划摔打练,知识方能解谜团。结语:该文是我对目前教育现象的思考,摆出来大家探讨,错误之处请多指正。目的是,在纷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让我们活得更明白、更轻松。

篇7:教育投入的思考

关于教育投入的思考 2006-03-11 06:15:32

看了以下报道的思考

政协委员沈士团连续9年为实现教育投入目标呼喊

沈士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直到2002年1月退休)他当了9年的政协委员,呼唤了9年4%(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沈士团第一次参加政协会,就当着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面说:“政府说话不算话。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可这个比例却在‘八五’期间严重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眼看着本世纪末就要到了,没达到这个目标是谁的.责任?”

李岚清当场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

沈士团年年在说4%,其他的代表委员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结果,“九五”期间这个比例缓慢爬坡,到2000年年底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可没有达到4%。

沈士团急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九五’初期的1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可4%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我还要说。”

今年两会,沈士团的提案还是与4%有关。“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没有时间表,这个‘逐步’是什么时候啊?要尽快实现啊!”

我的思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十五”期末,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如今到了2006年,正在讨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也就是说实现目标的日期要推到2011年以后。

关于在2000年实现目标的困难,1997年李岚清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我们不知他的难处在哪里?

那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也提不出实现目标的日期。温总理你的难处有在哪里?

在老朽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难,只不过让我们把夺取奥运金牌的指标降下一点,把登月的日期推后几年。

篇8:思考:有关学前教育学使命的思考

一、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对于学科分类的界定需要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如果该学科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那么它就是基础理论学科, 如果其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它就是应用学科。而学前教育学是指对孩子3~6岁的教育, 主要进行“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工作, 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学规律的学科, 由此可见它是基础理论学科。

二、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简述

至今, 学前教育学研究可以归纳出三种价值观, 即“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三类。第一类研究具有理论突破性、国际前沿性和知识创新性三大特点;第二类则更加关注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 注重于如何制定政策, 更好地为本学科发展作参考作用;第三类就是侧重于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艺术。

“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能负担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研究这一类的学者最早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在维新运动中的康有为就在《大同书》中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思想, 之后的张之洞也拟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由于历史的原因, 它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主流。但是, 他们侧重的工作却停留在搜集、记录和整理一些教育现象, 为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提供事实依据, 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 虽然我国政府在文明社会中是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组织, 但“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是学前教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它不是主流使命。

“实践研究即技术类”能担负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学前教育学在创建初期, 着眼于幼儿的可塑性, 所以其重点就放在了课堂教学中。本学科之所以存在, 也是源于实践的需求。此类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学前教育学的使用价值上, 他们关心的是学前教育学主要教授的是什么和怎样才能教好。这种理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那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简而言之, 实践研究即技术类只能帮助一部分幼儿园和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 但从全局来说, 其普遍性还是欠缺的, 更缺乏周密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可以说, 这类研究者的具体化操作都是不科学的。

“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能担负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这类学者是既不关注其学前教学科的实用价値, 也不在意它的观念价值, 而是想从儿童的发展过程和模式中探讨学前教育的终极意义。所以, 我们要寄希望于这类学者。从19世纪中期以后, 学前教育学理论已经逐步独立建立起自身的范畴与体系, 虽然直到今天, 学前教育学还有可能被其他学科所包含, 但是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要从诸如大教育、心理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中引入一些研究技术, 建构自己丰富的理论体系。“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的使命旨在总结学前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但教育规律与自然法则是不同的, 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效的, 会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规律, 但是不同于自然规律, 它使用范围小, 有一定的弹性。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事实的概括。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具体的事实和经验, 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此类教育学者重在发现学前教育学的普遍规律, 把学前教育的文化意义挖掘得淋漓尽致。

学前教育学一方面研究一般的、普遍的教育现象的规律, 一方面也研究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正是这样, 学前教育学的进程才显得缓慢, 有时还受到阻碍。学前教育学要具有普遍性, 就要像社会学和经济学那样变成社会科学, 那么其特殊性就要被拿出来。若学前教育学要研究其个别现象, 那就要把普遍性剔除去, 所以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的任务重大, 他们一方面要去发现并总结学前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还要把生活中的特殊教育事件进行分析, 这样, 比较稳定的一些规律, 还是会出现相似的事件。

三、学前教育学历史使命的本质分析

虽然上文对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作了详细分析, 但是他们中还存在着本质的、根本的使命, 也就是代表着某一时代的学前教育界研究者精神, 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 正因为这一根本使命, 才使得学前教育学不断地走向科学化。作好这一工作, 迫切需要打破学科内部没有办法沟通的尴尬局面。其实, 在现实中, 学前教育学经常被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忽视, 他们的研究方面主要锁定在那些容易产生普遍性理论的地方, 而有些教育类研究学者也更倾向于研究中小学教育, 而不是学前教育。这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联合起来, 共同改造学前教育学。这时, 我们不得不提到上文所说的三类研究者———“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 这些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理论作出理性反省,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加强沟通, 及时更正偏颇, 共同进行学前教育学科的科学建设。科学的日趋进步使其更具备社会化和开放性, 创学科作研究成为了学科创新的主流。那么这一趋势会推动学前教学学科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学前教育学回答的并不是“怎么办”, 而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所以它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依据其研究的价值观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研究者———“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他们各自担负着研究方面, 各有所长, 但学前教育学还有其自身的本质历史使命, 那就是代表着某一时代的学前教育界研究者的精神, 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 学前教育学也会吸取不同学科的长处, 对自身功能进行补充和扩充, 从而迎来自身新的进步。作为一线的学前教育者, 我们既要期待着它的新进展, 也要为其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学前教育学的使命与其自身的性质和各类研究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本文作者明确它是一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理论学科, 然后对研究学者进行了分类, 即“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三类。最后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使命加以细致分析, 得出这一使命代表着对学前教育界研究者的精神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跨学科研究已成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必将对学前教育研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中国员工敬业度全球倒数第下一篇:【盘点】毕业季:欧美校园电影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