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设计试析

2024-07-04

现代艺术设计试析(精选十篇)

现代艺术设计试析 篇1

“设计资源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而在形态的层面上, 设计资源更是以各种符号的方式来进行传递。”“当某种物质或非物质成为设计资源后, 它也就成为了一个符号, 一个意义随时会发生转移的符号。”[2]因外部环境的改变, 符号的意义也随之发生转移。如箭头符号 (↑) , 其放在公共空间里, 是指示人们向前;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 是向上摆放的意思;用在电脑键盘上则代表按下这个按键光标会跳转到上一行的意思;而在玩电脑游戏时, 这个箭头符号的意思则是向前方行进。在不同的空间环境或地理环境中, 同样的符号会向受众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

“当一个人、一件事、一张照片甚至一个动作成为了经典之后, 它 (他、她) 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 而是一个意义发生变化的符号。”[3]图1中的人物造型草图是我设计的动画短片《童幻》里面的主角造型。这个短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月光森林和河流里畅快游玩的情景, 借此怀念我们童年的欢乐时光。这个造型要突出小女孩的可爱之处, 在角色的整体造型上采用了动画中典型的Q版人物造型比例;在小女孩的发饰设计上, 借鉴了传统戏曲里丑角的头饰符号, 并对京剧里人物头饰造型进行简化、重构, 让小女孩在做跑跳运动时, 通过发饰的晃动, 突出小女孩的活泼可爱。当然我对符号资源的理解与利用还不够透彻, 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的作品还显得较为拙劣。《骄傲的将军》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一部经典作品。此部影片成功借鉴了传统戏曲的符号元素, 是民族风格动画创作的典范。在此部作品中, 无论音乐、场景、人物造型还是动作的设计, 都大量借用了传统戏曲中的符号元素。将军和食客师爷脸部的设计来源于京剧中的花脸造型。在影片的开场, 将军踩着锣鼓的节拍, 昂首挺胸地踱着方步接受文武百官庆祝他胜利归来这一情景中, 将军的造型如同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霸王一般。这样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得了一致好评。该影片的成功凝聚着众多动画大师的智慧, 设计者们远赴各地搜集设计资源, 经过一年的奋斗才完成如此优秀的作品。

在现代设计中, 无论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 还是环境设计, 其作品的形态先于其含义传递给大众[4]。因此, 有效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在设计中, 符号是具有可视性的。符号的可视性可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肌理等方式表现出来。而在这些方式中, 图形和色彩是可视性特征的典型代表。标志、商标设计就是把它们要传达的信息转化成图形和色彩元素, 从而使人们通过形和色来识别信息。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公共环境空间中时, 可以通过这个空间中的标识来获取信息, 并会用获取到的信息来指导我们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例如, 通过符号找到出入口、卫生间或者某一楼层。毫不夸张地说,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符号的指示中进行活动。商品的商标就是最典型的符号。在生活中, 无需看见品牌文字, 只要通过图形、色彩, 我们就能识别其意义。看到大大的金色与红色的M字型, 人们就知道那是麦当劳快餐店。这些都是设计符号的可视性特征的体现。“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 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 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 最终获取设计者所表达的信息。”[5]电话通讯信号的强弱是个抽象的概念, 但设计师把这种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信号的强弱变化是什么样的状态。 (如图2)

信息时代, 随着设计作品的层出不穷, 人们的审美能力及审美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在现代设计中, 设计师与其用单一的符号向大众传递设计信息, 不如选用互动的形式来增加符号在设计中的多样性, 从而让大众一起参与设计。因此, 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对符号的选用必须考虑到它是否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一因素。当某一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后, 它会被设计师作为设计资源再次利用, 从而创造出意义发生转移的新符号。第82届奥斯卡获奖短片《商标的世界》表现的是一个再老套不过的警匪枪战与环境灾难的主题, 一般而言, 凭借此种故事主题恐怕很难获奖, 但其新奇的创意是把现实电影中的环境全部换成由“商标”造型构建的世界。街道、桥梁、楼房、人物都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商标建构的, 影片的创作者把全世界知名品牌的标志都用在影片中, 彻底颠覆了这些商标的原有属性——代表品牌、展示品牌的作用。在短片中, 高露洁不再是牙膏的象征, 而是楼房;奥迪的四环标志也变成了桥梁的装饰;米其林轮胎品牌的卡通人物变成了动画片中的“警察”。这些改变让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极其兴奋, 观众除了关注剧情的发展之外, 更多的是在观赏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所熟知的商标, 并为这些商标原有性质的改变感到兴奋。当笨拙的“米其林”变成身手矫健的“警察”时, 观众如此感叹:原来商标还有这样一种功能, 一种不代表其品牌文化、不为其品牌做展示的功能, 而是变成了虚构社会里的、具有执法能力的人物。因此这部影片的成功源于其创意, 应该是短片制作者在创作初期发现周遭的生活是由商标建构的, 从而联想到用各种品牌标志来构建影片, 进而吸引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不断地去寻找自己所熟知的商标。这种创意者在创作初期寻找商标符号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寻找商标符号的呼应过程正是影片互动性的体现。在智能手机的设计中, 设计师就是通过让消费者参与设计, 通过触碰各种符号按键来操纵手机, 向手机发出指令, 和手机进行互动。

优秀的设计会给人们带来快乐, 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是通过符号的选用或者符号的恰当表达来传递的。色彩是符号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在设计中运用恰当的色彩, 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例如, 人们看到红、黄两种色彩时会感到温暖;蓝、紫色会让人感觉到凉爽。在室内设计领域, 设计师会根据空间环境的差别, 选择恰当的色彩去装饰环境:医院的婴幼儿诊疗室会用温馨的粉色系去装饰整个空间, 以避免孩子在急诊过程中产生恐惧情绪, 让患儿处在放松的状态中。公共餐厅的颜色也会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的暖色调, 使得餐厅更具有亲和力, 让顾客在就餐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车主都喜欢在自己的爱车上贴上车贴作为善意的提醒。俏皮的图案和亲切的标语, 给在路途上奔波的驾驶员带来轻松感, 这样趣味性提醒同时也会使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在一些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上, 也常用到可爱的图形符号及语言符号来提醒人们爱护环境或者维护公共卫生。诸如此类的符号运用在现代设计中, 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快乐和趣味。

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世界上多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同的符号在不同地域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信息社会中的设计作品越来越走向国际化, 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已经不单单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大众, 但符号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又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 这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新要求。符号资源是无限的, 但在设计中不能滥用符号资源, 否则将给人们带来困扰。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 首先要了解各地区文化背景及人文风俗。例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红色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因此中国各地民众的结婚场合和婚庆用品很多都是由红色构成;而在西方国家婚礼中的用品大部分是由白色构成的, 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白色象征着纯洁。在中国, 由于“蝠”和“福”是谐音, 蝙蝠使成了幸福和吉祥的象征;“然而在国外, 蝙蝠是吸血鬼, 是邪恶的象征, 这在好莱坞的电影上可以得到印证”[6]。所以蝙蝠这种图形符号在某些地域或产品的设计中是不能滥用的。绿色是人类生命、环保与和平的象征,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 所以绿色在设计领域里被设计师广泛运用。但是在中国, 因为文化差异, 绿色是不能用在帽子的设计上的, 戴绿色的帽子是对中国男性的一种侮辱。因此, 作为设计师, 必须弄清楚各个国家地域的文化, 在设计中避免因地域文化造成的符号滥用现象, 以免使设计作品成为笑柄, 对设计师造成困扰。例如, 影视明星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就给设计者、消费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信息时代和现代社会中, 设计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 设计师会利用各种符号资源来创作设计作品。因此, 作为从事设计活动的创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力与观察力, 捕捉到我们身边的各种符号, 并利用好这些符号资源来进行设计, 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与生产环境, 并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作品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让人们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摘要:现代社会中, “符号”已经成为了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源。设计师通过对“符号”进行挑选、组合、重新构建, 创造出“新符号”, 使设计素材原有的符号属性发生了改变, 赋予原有符号以新的意义。在对“符号”的运用中, “符号”不能是孤立的, 必须使其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有意义。现代设计中“符号”扮演的是一种媒介载体, 具有传递设计信息与设计思想的功能, 所以“符号”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具有可视性、互动性、快乐性。然而, 因地域文化的不同, 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对符号意义及特性的理解与把握, 能促使现代艺术设计创作者在设计活动中运用好符号资源, 从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符号,设计,资源

参考文献

试析法与道德关系的现代价值 篇2

论文摘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具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今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然后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法治与德治的差别,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法治与德治的协调性灯几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期待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法 道德 法治 德治

一、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

(一)法与道德的共同性

第一,法与道德都是生活习惯和社会习惯逐渐演变的具体结果,随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彼此的互相转化。第二,法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二者都具备了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三,法与道德的存在都是一定社会价值的有机体现,并且在上海价值层面上,二者经常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第四,法与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并以此为自身的职责使命。第五,法与道德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1.生产方式上存在不同

法往往通过国家的某种组织加以制定或充分认可,然后赋予法某种权威和地位,这就是法具备构建性的体现。道德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演进而出现并逐渐得以相对固定的,他不由某些组织代表国家来加以制定或认可,因此,其不存在构建性。

2.行为标准上存在不同

法的形成需要借助国家公权力,基于国家公权力的权威,法不能被任何人做仁义的更改或解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道德的表现形式较为宽泛,其效力往往体现在公众对某些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看法、想法、周遭的风俗习惯之中,相应的,其对主体行为的要求较为宽松,判断标准具有模糊特点,只要求符合大众心理,为大众所能接受。

3.存在形态上存在不同

法在代表国家发挥作用,因此,其存在状态较为固定,具备浓烈的一元性,这也是国家公权力与法权威性的自然结果,得以使法公众普遍适用。道德是信念和良心在内心发挥作用的结果,而道德的弹性空间决定其具备较高的自由,因此,凭借道德所得出的结论是多元的,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调整方式上存在不同

法多数情况下关注外在行为,而不去过分关注动机,其主要针对外在行为作出缜密的设置。道德首先关注内在动机,要求通过内心信念来影响外在行为,并针对动机作出正面评价或反面谴责。

5.运作机制上存在不同

法在形成方式使需要借助一定的程序,同理,法的实体内容在被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程序来做保障。道德的重心在于义务和责任的承担。主体履行义务不以享有权利为前提条件,亦不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方法。

6.强制方式上存在不同

主体发生违法行为后,法会对其可以处罚和责难,最终往往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后果,因此,法具备了外在强制力。道德的影响力体现在主体的内心世界,强调主体凭借良知和良好信念作用的发挥,其也具备强制力,但是更多时候要求在内心自觉发挥作用。

7.解决方式上存在不同

法在对违法主体进行责难时,往往利用已有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通过诉讼机制加以落实。道德涉及主体个人的内心,不需要国家组织运用强制力来实现,因此,道德不具有可诉性,而依靠舆论压力和良心谴责。

二、法律与道德具备互补性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二者都有各自的调整范围,奠定了各自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作用,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理所当然的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与经济道德政策等因素发生各种密切的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进行充分认识,并结合中国国情所作出的科学战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共同的经济、思想、政治基础,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着各自的力量。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舞步体现了道德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约束作用,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鼓励作用,并且在这种作用下,教会人们该如何行为,使法律和道德充分发挥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功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的基本是道德层面的,及遵纪守法,而法律是道德的升华,具备崇高的道德价值。

法律只是治理社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法律具备自身的局限性。社会成员如果无视道德的存在,往往其行为会突破道德防线,但是这种突破道德的行为往往又无法触及法律,但也容易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有序发展。法律推动道德的良性发展,道德推动法律的有效制定,并弥补法律的有限性。

三、法治与德治的差别

法治和德治具有其共同性,但是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手段,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不能相互混淆。它们的区别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也能够明了的看出。只有看出二者的差别,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机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治理好社会和国家。

试析现代图书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图书管理模式;继承与创新

当前,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多元化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更加多样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现代通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工作内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在内部管理以及对外服务的形式和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观念、方法和技术已不能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对于图书管理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事业若想求得全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要培养浓厚的工作兴趣

兴趣是工作的第一推动力,是进行自我加压、自我督促的有力保障。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馆员,就要有一颗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心,用一颗执着、热隋、敬业的爱心去探索、研究,把研究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索提高管理水平,以促进自身专业水准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内的资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录,它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是知识的宝库,是科研和教育工作的辅助工具。没有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料辅助,没有馆员对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就不会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流传下来,当然。也就不会有我们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合格的馆员要深刻理解图书馆的工作意义和作用,培养对图书管理的爱好和兴趣,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具备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图书馆具有学术性、社会性、教育性、服务性等功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图书管理员职业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服务性。有些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很轻松,没有紧张繁重的任务,有些工作早几天或晚几天干都没关系,其实,这都是对自己工作认识不清、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图书资料是信息。是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索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图书馆事业,为社会提供广博的信息和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对图书管理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要有全力为读者服务的热心

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兴趣取向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吸取精神食粮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要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4.要有对工作敬业的精神

图书馆是公益设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要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所以管理^员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的“一专多能”,而更主要的是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得力于广大图书馆员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爱岗敬业,这是老一辈图书馆员的优良传统,我们需继承这些好的传统,认真借鉴,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在全国范围进一步加大经费投人,改善办馆条件。在图书馆的发展上,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其管理水平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计算机等现代设施已在图书馆里广为应用,从而使图书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图书馆员学习现代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已成为大势所趋。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员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思维,及时学习掌握各种新科技、新技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把握新的领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充实自己。

5.建立现代管理理念

图书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是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两个环节。以往我们在组织图书馆工作时,经常只重视知识组织环节而忽略了科技不断发展环境下的知识服务环节,这种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网络阅读、数字图书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不再是传统模式,读者关注的已不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各种载体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和吸收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信息内容,需要更加直接融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知识服务的方法,树立起现代化的服务观念。

6.更新现代管理知识结构

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的现代化图书管理人才,既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因此。培养优秀现代图书管理员的关键就是继续教育,不断吸取新的技术和思想,其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更新和网络应用知识两方面。专业知识更新是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领域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标志,它是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业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更是完成图书馆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图书馆员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服务社会。

7.创新现代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传统图书馆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读者的需求。远程读者、远程教育、数字图书等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图书馆员也必须掌握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技术知识,向远程读者学习提供所需的网络支持和技术服务。

8.培养现代网络管理人才

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的载体,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被远程教育和数字图书等取代,用户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传统图书馆集中教育已不能实现高校育人这一目标。为此,图书馆要首当其冲担负起这一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技术过硬的网络管理员,分专业、分层次、多样式地供给读者知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试析招贴设计中版式的现代应用 篇4

一、招贴中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动

关于流动,你在音乐上可以感觉到,即使你还不能理性解释为什么有些音乐有,有些音乐没有。一段曲子可以带听者的注意力一起展开一道流动,好的视觉构成也可以把观者带入到一个设计作品中穿行。在招贴设计中看到和创造流动,这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过程。

1、图形的视觉引导

在招贴设计中图形的视觉引导同时也包括图像内容引导也尤为重要,在一幅招贴设计当中有一些明显的向导因素(方向指示图形、图像的序列、透视的使用,等等),诸多因素都可与使读者沿着设定的路径移动。引导读者进入目标点。图形的视觉引导是一种手段,他可以影响和调节眼睛对一个形象和设计展开探索,他们更为微妙:一条线的粗细变化,一些兴趣点的有序分布来呼唤探索,当观众的视觉要离开设计作品时,一条曲线或图像的内容引导,吸引了视线柔和的将它带回到画面中的其它的因素上。一副招贴中版式构成中的某些因素,会对受众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在绝大多情况下,要叫受众的兴趣保持在构图之中,而不是叫它越出边界。

2、回旋的流动

无论是在任何一种海报设计当中,设计元素都会有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关系。在一幅好的招贴设计当中对象与对象的位置关系的摆放,会直接影响和引导观看者的视觉游离。假如在一幅招贴设计当中,有好多设计元素,在设计是就要考虑到观看者的视觉流动心理,想办法使视线在作品中流动,实质不被引导出画面。

二、招贴设计中对象的放置和版面的分割

在平面设计当中我认为设计元素有三个,分别为图形,图像和文字统称为设计对象。招贴设计作品当中也是如此,无论商业或非商业招贴每一幅招贴设计都是由空白空间开始进行设计。当设计者在空白空间中要放置或添加一个视觉元素时,所添加的对象作为一个信息携带对整幅作品视觉传达的成功与失败起决定性作用。是否成功主要依赖于对象的三个因素:所添加对象的质量、所添加对象对设计的适合程度以及所添加对象与其他对象的相互关系。招贴设计中画面上各个设计元素在画面中的放置,决定了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给了观看者理解它们在画面中的关系和意义的线索。合理的对象放置和空间区分提高了视觉的冲击力,大多数设计者都把心思花费在设计元素本身上,比如说图像、图形文字等。这些对象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做到合理的对象放置,和理解对象放置的意义,就是最好的设计元素也发挥不了其作用,更有可能是整个设计失去意义。

三、招贴设计版式构成中对象的强调

1、设计元素大小的关系对比

大小对比是指运用不同尺度的对象进行对比的构图方法。除了形象大小的对比关系外,数量上多寡,也可以造成一种近似大小对比的对比关系。大小的对比可以产生视觉落差。人们的视线很容易的先被大的物体吸引,或是密集的物体的吸引。某种程度上,密集的物体等同于大的物体。视觉落差会产生动态,也就是说,你先看到画面中的大物体后,视线才转移到其他位置。大的物体就是画面的重心了。在招贴版面设计时,要十分注意“大”与“小”的关系者的注意,使之进入到画面中来,所以吸引观看者是第一位,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对象颜色与颜色的对比,设计对象大小的的不同,以及设计元素微妙的表现,来把我们想要突出的主题表现出来。如果在一张海报设计当中,没有强调重点,图像文字等各个设计元素相互争抢,这样就会使观看者茫然,不知道该从何看起,更不知道看起了之后再怎样去看。

2、对象的强弱对比表现

我们在设计一幅招贴的时候,采用设计元素强弱的对比方法,也是传达设计内容信息的非常理想的手段。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元素与元素之间、各个元素与背之间的强弱对比、羽化,达到突出对象的效果,当然这里指的不是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对比。视觉强弱的对比,事实上普遍存在于各种形态与生活当中,我们的视觉心理其实都是主观的追求完美、对称秩序,、平衡简单的等特征。因此只有视觉强弱的对比才能体现和评论出我们所追求的视觉心理目的。有了视觉的强弱对比才产生了视觉的平衡心理,视觉平衡是我们潜意识中最原始的思维,以视觉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视觉的平衡心理会影响视觉动势,也就是在视觉心理的作用下去被动的观赏某一对象。所以招贴版式设计中对象与对象的强弱对比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可以应用于各类招贴版式设计中。

3、色彩的强调

试析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 篇5

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策略 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均有了显著不同。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教师的引领式教学即可达到教学目标。而现代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为此,从实际出发,实现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和必须。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实现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升,还注重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以提升其综合素养和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在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往往有所欠缺。同时,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并不以学生为主体,而是采取统一化和标准化教学,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优势。

采用现代化教育,关注所有教育目标,并着力于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均遵循科学性和有效性原则,摒除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其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和“一言堂”教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跟着教学的教学步骤亦步亦趋。学生缺乏主动性,其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往往停留在浅层次;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只通过教师的单方面讲解,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到位,且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此外,教学评价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无法做到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目标,应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有效革新,推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理念主张“双主”理念,即由教师进行教学主导,学生则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采取灌输和填鸭式教学,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为其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经由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后,通过有效指导,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教学过程应当由指导活动和指导讲授组成,且指导活动为主体部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开展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为此,教师应当致力于打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包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充分关照和爱护。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授课中投入真挚的情感,并在相互的情感交流当中,焕发课堂教学活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采用现代化教育方法

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即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确保不同教学内容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呈现,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教学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法、任务型学习法和分组讨论学习法。以分组讨论学习法为例,教师以科学分组法将所有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其布置讨论课题,让各小组进行有效探讨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辅助,并在讨论完成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还可依据实际教学需要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和教学软件、人机交互设施开展现代化教育。

(四)应用现代化评价机制

应用现代化评价机制,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实现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之一。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一个方面,同时将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水平、同学评价等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综合学生各方面表现后,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专注和用功,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四、结语

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实现自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变。在此基础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采用现代化教育方法,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应用现代化评价机制,避免评价的单一化和片面化,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最大限度满足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康莉.浅谈小学语文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飞:素质教育版,2014.

现代艺术设计试析 篇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环境也随着发展发生改变, 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从而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让社会各界对城市园林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 相关的部门不断的投入资金, 让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更好的开展, 同时, 还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等各方面的差异, 让环境的设计能体现当地的特色, 以下是度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作出的分析。

1.1 将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

一些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比较看重, 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 从而让当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方面能快速的发展[1]。

1.2 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

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将创新和管理较好的结合, 通过对本地实际情况的分析, 如对发展的现状、景观的风貌、历史文化等方面, 在不断的探索中, 逐步的形成具有科学、独特, 对环境的规划能更好的实现的规划理念。

1.3 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城市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 为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 将在环境规划设计时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悠久的历史, 并且对园林绿地的系统不断的完善, 达到了指标先进、质量良好、环境改善等要求, 对深度生态系统平衡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展现当地的特殊起重要的影响, 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园林雕塑和有了设施, 更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 通过对绿地的布局的规划, 将绿地带分为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等, 让城市更好的展现其特征[2]。

1.4 引进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一些城市在园林规划上讲究创新, 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 并且运用有种方式, 在园林的设计中搭配电子产品、霓虹灯等新型的产品, 让园林规划建设与省市的发展互相结合。

2 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比较晚, 通过设计者和改革的不断努力, 园林景观设计在快速的发展, 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2.1 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不高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园林设计者的素质还有待改善, 其设计的观念不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规划的方式和思想比较落后, 导致城市园林在规划上不能更好的运用科学, 让设计的总体不能提高, 同时一些城市对园林景观的规划重视不够, 对工作的开展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 导致园林设计的发展水平不高。

2.2 园林景观建设缺乏创新

园林景观在我国建筑行业是刚起步, 在建设上仍采用原来的方法, 在方法上没有创新, 同时没有采用新的方案来解决园林规划上出现的问题, 让环境美化和生态改善不能得到满足, 对景观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2.3 城市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效用缺乏统一性

一些城市在园林规划设计上其经验不足, 只是把园林景观当做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让园林设计的作用不能体现, 也不能让园林设计来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智能从广场和公园入手, 单纯的要求视觉的享受, 对环境改善的要求不够严格, 同时与自然环境和土质不能更好的结合[3]。

2.4 园林规划选择的植物品种存在不合理性

一些城市在进行园林规划时, 对植物种植的考虑不够, 对种植的植物品种单一, 对物种的多样性忽略, 或者在园林里种植上百的树木, 其价值昂贵, 只是在树木上不断的增加, 没有考虑到其种植的环境和土壤, 对植物的生长情况造成忽视, 造成园林的生态环境不稳定。

2.5 园林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日趋严重

一些城市在景观的建设中, 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特别是对植物的栽种, 选用名贵的树木, 但是对树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对其日常的养护不够重视, 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不仅让树木存活日期短, 还阻碍了树木的生长。

3 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国家, 其园林景观普遍是让自然和发展向结合, 让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当地的场地特征、空间素质、时空效果等方面相结合, 而我国的庞设计仅停留在模仿上, 对空间塑造不注重, 同时一些设计手法不够完善, 所以要加快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其发展的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

严格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 要对城市的建设起到帮助, 同时让城市的形象不断的提升, 要让园林景观的设计推动城市的美化、经济的发展。同时要让城市的生态不断的整合, 对基础建设不断的加强, 让城市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态化和休闲化, 同时要让居住区、办公园区、工业园区更好的形成开放的绿地, 让城市能被绿色包围, 要让每家都种植花草, 更快的实现绿化[4]。

3.2 立足现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

现代城市建设, 是指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 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 提高城市的各项功能, 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让城市更加充满活力。设计者就要将建设理念、发展目标以及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 设计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设计格局, 来更好的满足城市的发展, 让城市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共同的发展, 让园林能可持续发展。

3.3 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要以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原则, 在景观的设计上, 注重物种的多样, 让科学和艺术互相配合, 更加合理的让园林植物生长;同时要遵循“适地适树”的标准, 在树木的栽种上讲究科学发展, 并且要以乡村树种为主要的种植种类;要注重绿化, 注重设计的世界, 让乔、灌、草三者有效的结合, 促进植物之间的和谐, 达到设计的要求, 推动城市的发展。

3.4 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必然联系

在园林设计上, 要讲究“以小为主, 中小结合”的理念, 空间的绿化要和绿地的建设保持一致, 同时要不断的进行绿化;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对环境的整体进行考虑, 同时还要对人民居住的环境景象分析, 在建设中要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 让生态园林促进生物多样的发展;生态建设要让人与自然和谐, 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三者的稳定发展[5]。

3.5 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 满足园林景观使用者的要求, 在设计时凸显人性化, 让人能在园林景观中心情愉悦。在设计时, 要把心理学和行为艺术等带入设计中, 能让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互补, 同时对规划设计的内涵有重要作用, 重要让人在设计中可以感受到设计的独到之处, 并且能让景观的功能在使用、观赏等方面得到认可, 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视觉的享受, 促进生态的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于其他国家发展较晚, 并且其整体的设计技术不高, 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与现在城市的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园林景观的设计, 在以后的现代城市文明发展以及城市环境建设中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还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环境也不断的得到改善,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 现代园林的设计要有“三高”准则, 即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管理, 只有这样, 才能让建设能同时让政府和人民共同参与的统筹工程。

摘要:本文通过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发展现状中发现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城市园林的建设起本身缺乏创新, 城市的环境其本身缺乏统一, 在城市规划以及植物种植等方面存在问题, 园林建设存在建设和管理的问题。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探讨, 提出要将城市的发展适应生态的要求, 要让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让景观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为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园林设计,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秦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8) :1962-1962.

[2]陈小锋, 曹志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1) .

[3]吴敏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现代园艺, 2014 (12) :62-62.

[4]王歆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城市建筑, 2014 (8) :260-260.

现代艺术设计试析 篇7

日本现代设计经历了初期的单纯模仿美国式商业主义设计和德国式理性主义设计模式, 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才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风格之路。他们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的设计中汲取了包括设计理念、表现技法和用材在内的众多养分, 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设计体制。这是日本现代设计最重要也是最引人瞩目的特点。日本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向国际设计中去, 成为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强国之一。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为什么后来居上呢?我认为不仅要归根于二战后日本迅速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有其他重要的原因。日本是属于岛国, 在地少资源匮乏的同时。如何才能在国际上立足呢?设计的优劣关乎到国家经济的命脉, 以至于政府非常重视设计。

从6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 设计师和企业界的一些领导人物便在国际舞台上出现, 展示产品设计等活动。将他们的设计推向了世界。其次是在于教育, 日本非常注重设计专业的教育, 在60年代后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设计教育体系。这些人才的培养与当时已经兴起的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相结合, 并且在教育中, 我们从而看到日本是好学的国家, 他学习了其他国家设计的精华, 同时融入了本国自身的文化。在日本的传统设计的作品中, 收到很多国家的设计影响例如中国, 韩国等。在现代设计中, 同样受到了美国, 意大利, 和德国的影响。但是日本设计无论是从传统角度还是从民族的审美角度上来看, 与西方设计相比, 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日本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平面设计意识, 传统的书籍插画和装帧, 木刻印刷、各种包装设计等都颇具世界影响力, 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 日本的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对于一个东方国际来说, 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

2 日本传统元素的典型特征

一个国家的传统元素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可以反映其民族产生的地理环境, 提现的民族精神。在日本的设计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点的传统元素, 体现了日本的美学观念和民族精神。

2.1 特点之一:平面性和对称性

日本传统图案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平面性, 日本传统图案中之所以具有较强装饰性, 正是由其图案中特有的平面性所决定的, 即画面的描写平面、平涂, 没有强烈的浓淡、明暗的变化, 色彩平坦, 有余白也有韵味。日本的传统图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儒家的文化。构图也比较柔和, 看上去温和、简朴大方。从日本传统图案元素上分析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线条的运用, 色彩的把握以及构图的对称性。

2.2 特点之二:追求自然本色的设计风格

追求自然本色的设计风格其表现形式是简化、形式化的。而是形式上追求简约、单一的线条要素和清雅秀丽的绘图色彩, 构图和谐, 充满了朴素的自然观, 形成了风格化的美。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但传统的纹样和现代的纹样能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得以清楚的划分。

3 日本传统元素的美学思想

禅的思想是“我在故我思”。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人讲究禅意, 淡泊宁静, 清新脱俗, 所以家居大多强调其功能性, 装饰和点缀较少, 造型简洁, 多为直线条, 华、奢侈的风格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日式家居当中。日式家居在体现对人与自然尊重的同时, 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日本传统设计文化常常体现禅学的基本精神, 其后由于茶道将禅学的精神实践于仪式之中, 从而融入生活, 形成了其宇宙观与美学系统。

4 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简约性与装饰性特征

简约是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特征。简约也是其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近几年来, 日本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走的不同的风格道路。他的简约的文化风格特质与现代主义的设计不谋而合。但是正在的重新审视这两种风格的同时, 我们又会发现他们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的。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 崇尚万物有灵, 无印良品被日本乃至全世界设计界认为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体现, 带着一股禅意的美感。这些传统和追求不但表现在雕刻、花道、绘画等日本传统文化艺术中, 现代化的包装设计普遍表现出了天然纯净和返璞归真的艺术感动。因此在日本现代包装中, 设计师不但热衷于直接使用木材或者是草绳等自然性质和原始的纸质品等情有独钟。在包装上使用了单一和单纯的颜色表达出了独特的自然艺术之情。例如: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无印良品。产品包装注重纯朴、简约、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多保留产品固有的颜色和材料。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 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 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无印良品已有超过七千种产品, 但是, 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 都没有太多的语言。其设计师原研哉赋予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空”。

综上所述, 日本在包装设计上面的快速发展, 每一步都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我国作为学习者, 同样要明白, 设计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练, 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成功的事情。对于已经拥有的历史文化, 我们要善于用辩证的思维去对待, 不能一味摒弃, 也不能全盘接受,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只有如此, 才能够让中国的当代设计不仅具备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功能, 同时兼具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精华的形式感。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刘海飒.当代日本设计中的三种美学观.设计艺术, 2006.

现代艺术设计试析 篇8

考察城市设计的历史, 在任何城市思想和城市形态的背后, 都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城市社会生活历史画卷,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变迁都影响着城市设计的发展, 不同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设计思想, 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优秀实例, 建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基础上, 敏感地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人文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最主要因素;同时, 城市空间秩序的变化最能反映城市社会人文生活的变迁。一方面, 我们在河北省现代城市设计中要更好地意识到形式背后“文脉”的重要性, 把握城市文脉, 使城市设计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 逐步转向对城市社会人文底蕴的探索, 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另一方面, 河北省城市空间设计要建立符合时代的、符合大众利益的空间。应该从人的心理出发, 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 以此作为河北省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进行河北省的城市设计, 可以将城市整体风貌特质予以提炼、升华, 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 推动河北省城市全面发展, 创建名牌城市。城市设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21世纪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 增强城市竞争力。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河北省城市形象, 才能产生巨大的省会城市凝聚力,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 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 河北省这个省会城市将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世界城市竞争, 因此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经的城市空间形象, 进行城市空间设计, 就成为当前我省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城市空间设计还可以促进城市以人为本, 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的过程。它既推运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又增进了人们对河北省城市的认可和归属感,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世纪新阶段, 城市建设将从以物质生产和单纯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转向以人为中心和保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河北省良好的城市设计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 是推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立体化建设, 达到可持续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名牌城市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 中国告别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 进入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社会, 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是十分艰巨和漫长的。目前, 我们的大部分城市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在一种落后的思维模式阶段, 大部分精力停留在构筑城市空间本身上, 而不是建设一个城市社会。其反映在城市设计观念上, 仍是单一的、以城市空间和形体为目标的技术思维。面对匆匆而至的城市时代, 我们需要思索:未来的河北省城市我们还能这样设计吗?我们是否有新的认识去认知城市, 是否有足够的手段去把握城市, 是否有恰当的方法去建设河北省城市?

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我们的城市管理、建设、设计部门的思想深处得到很好的认识, 那么我们的城市设计和建设工作可能真的会走很多弯路。

城市空间的形象代表着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 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尽快提升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的良好愿望下, 全国各地都在下大力量进行城市建设, 河北省也不例外, 2008——2010年, 河北省实施了“三年大变样”工程, 城市外在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我们的大部分城市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在一种落后的思维模式阶段, 大部分精力停留在构筑城市空间本身上, 而不是建设一个城市社会。

在9月19日开幕的第二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上, 河北省总投资约8800亿元的712个城市规划建设项目, 向国内外客商敞开了大门。内容包括片区综合开发、旧城改造提升、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 力求引进一流的战略投资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 以及一流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确保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的实现。石家庄轨道交通、唐山跨海大桥等项目引关注基础设施方面。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此次城博会上我省推出的重头戏, 大多关乎城市功能的改善, 形象的提升。其中, 石家庄市推出了引人注目的新客站地区建设项目。该项目以铁路新客站为核心, 将建设集站场活动、商贸商务、居住和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空间;还有石家庄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 该项目全长12公里, 总投资约4.2亿美元。唐山市推出了跨海大桥及环岛防灾景观路项目,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8亿元。石家庄市推出了铁路沿线两侧片区开发项目, 分为京广客运专线东侧片区和西侧片区, 规划为商业、办公、居住为一体的高品质项目群, 规划总面积约为67公顷。张家口市推出了山中城综合开发工程项目, 总用地面积960多公顷, 人口规模9.9万人, 总投资约112亿元。可见, 人文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秩序这一城市设计核心的最主要因素;同时, 城市空间秩序的变化最能反映城市社会人文生活的变迁。

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得出结论:人文因素是影响河北省城市空间秩序这一城市设计核心的最主要因素;同时, 河北省的城市空间秩序的变化最能反映城市社会人文生活的变迁。

市民生活作为另一个影响城市空间秩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主要是通过决定民众文化追求、审美取向以及人的行为模式这三个方面来形成这种作用。在文化取向方面, 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是“大写的人”, 希腊、罗马时代创造了壮阔型的城市空间, 那么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却甘于为“小小的人”—为普通市民提供一种切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城市空间。这种空间十分朴素, 具有人的尺度和亲切感。同时, 城市的秩序也无时无刻不受到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人步行的时候, 中世纪盘桓的街道是最合适的。这种街道尚可以应付骑马的人, 而当现代时期马车广泛使用后, 城市道路就要变直、变宽;城市人口的增多, 市区面积的扩大也要求道路如此变更, 等等。

探讨人文因素在河北省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要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秩序形成和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了解它们的由来, 有助于我们在现在的城市设计中更好地意识形式背后“文脉”的重要性, 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前人留的设计方法, 为现实服务。

城市文脉, 也就是河北省城市人文因素的历史和表现, 是城市赖以自下而上的根基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线索。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 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 这些关系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对于文脉进行研究, 可以使我们正确地传播信息, 以促进河北省建筑和城市的明晰性。

在现代主义强调纯粹空间形式以及超凡脱俗的个性设计之风盛行之下,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设计师开始关注于形式背后的东西。他们认识到, 城市形式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 它的背后还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涵义, 这涵义与城市的文化、历史、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 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 使之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由此, 城市设计也就成为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城市设计应该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 逐步转向对城市社会人文底蕴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水的创造。

2、提出一个在设计实践中, 应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什么样的空间是符合时代的、符合大众利益的空间?”

以单纯的美学为基础的河北省城市设计模式忽视了城市固有的复杂社会文化因素, 而且, 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很容易破坏原有的城市结构和城市生活秩序, 因此, 已开始遭到人们的反思和批判。

近年来, 我省的很多城市都在搞一味追求宏大气势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 强调城市空间和形象快速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 又不切实际地搞复古主义, 大搞欧洲巴洛克等形式的设计, 这就不符合规划空间应秉承文脉, 并为大众服务的规律要求了。

在此提出河北省在城市设计中的有关建议: (1) 进行城市空间形式设计时, 应该从人的心理出发, 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 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城市的空间、形式是市民生活参与的结果。每一个市, 每一天, 每一种活动, 每一项建设都在不知不觉中增添着城市美的部分, 舍弃不美的部分。城市设计者的责任就是去了解大众艺术的构成, 然后使城市建设与大众艺术相结合。” (2) 在考虑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城市空间秩序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如何使城市空间与人、自然、社会、历史等规律相适应。

形式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行为, 其次才是形式美原则。批判城市设计的优劣, 首先要看人们是否乐于在设计成果中进行正当活动。人的行为、人的需求是城市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要突破空间本身。城市设计者的责任就是去了解大众艺术的构成, 然后使城市建设与大众艺术相结合。”

河北省现代城市中, 人们在着手建立许多新的秩序来解决新的问题。这些新的秩序基本上可以借鉴前人已确立的秩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考虑河北省城市规划, 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秩序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如何使城市空间与人、自然、社会、历史等规律相适应。如果我们的城市设计不分地区、不分国情、不研究城市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和时代需求, 盲目照搬, 东施效颦, 那就只能叹惜当权者的无知和设计者的盲从了。

当然, 河北省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取决于很多方面, 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良好的城市空间设计还可以促进城市以人为本, 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的过程。是推动河北省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立体化建设, 达到可持续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名牌城市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伊里尔。沙里宁《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米勒。西特《城市建筑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詹学军.赢的战略—谈Cl设计作用[J].宿州师专学报, 2001, (06)

试析现代市场营销新观念 篇9

一、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 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 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未来需要为条件, 满足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经营与销售活动, 它是随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加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在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使地球资源迅速减少, 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 这引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 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保运动在全球蓬勃兴起, 随之, 一种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应运而生, 并促使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展开的营销实践活动, 即“绿色营销”随之产生。在绿色营销观念下, “清洁生产”、“绿色包装”、“绿色食品”、“绿色产品”和环保逐渐成为企业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的决定因素, 成为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

绿色营销观念的主要观点表现为社会责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强调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努力减少或消除生产经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带有更强烈的绿色色彩。环保意识不是昙花一现的事情, 只要企业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就会面临破产的威胁。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表明:大约50%的法国人、80%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 愿意挑选环保商品。日本的调查显示屏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现在不仅消费者关心环保问题, 而且政府在制定政策是也更重视将贸易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努力开展绿色营销, 开发绿色产品, 进行绿色生产, 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导向消费者, 促成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全面建立和实现, 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二、网络营销观念

网络营销观念就是打破过去传统的营销方式, 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商家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虚拟商店, 陈列其商品, 顾客通过网络购物, 商户接到订单就送货上门。同样, 通过网络顾客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生产过程中, 这样生产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品位进行生产。比如戴尔计算机公司一直忠实于跳过中间商, 直接为客户服务, 该公司每天通过它的网站销售价值1200万美元的计算机, 在2000年, 它一半的销售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戴尔公司的网站使顾客能够辨认与订购适合他们需要的理想机器, 同时也成为一个与顾客建立良好交流的机会;通用汽车公司别克汽车制造厂, 让客户自己设计所喜欢的车型, 并且由客户自己选择车身、车轴、发动机、轮胎、颜色及车内结构, 客户通过网络可以看到自己选择的部件组装出来的汽车样子, 并可继续更换部件, 直到满意为止。这种营销方式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运用得越来越普遍, 在美国网上服务商ISP大约有1200家, 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已有半数在网上开展经营, 中小企业不计其数。

三、整合营销观念

这是欧美90年代以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新观念。这种理论是制造商和经销商思想上的整合, 两者共同面对市场发挥稳中有各自的优势, 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的活动。传统的营销理念过于强调竞争, 企业之间只是交易和竞争的关系。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性战略往往是为了争夺同一块蛋糕而拼得你死我活, 从而加剧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化。在网络经济时代,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企业间的竞争从追求有形资产的竞争转向高科技、无形资产的竞争, 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向信息。人才竞争。面对技术更新加速和全球化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严峻挑战, 顺应时代的发展, 企业越来越需要为竞争而合作, 使拥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 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 资源整合, 共同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 来实现“双赢”或“多赢”。

企业不仅采取合作的态度改善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同时企业也开始重视产、供、销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良好协作以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 追求的是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群赢结果, 并充分挖掘出蕴藏在企业组织之间的巨大生产力, 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竞争力。风靡欧美发达国家的ECR营销模式, 改变了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传统关系, 使零售商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同盟, 从利益共同体的立场来共同关注消费需求, 通过共享资源, 降供应链成本, 提高供应链效率, 使消费者用更少的金钱、时间、精力和风险, 获得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最终实现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获利。

四、服务营销观念

北欧最有影响的服务市场营销学者格鲁诺斯教授是服务营销的开拓者之一, 他为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 在顾客与服务员工、有形资源或服务系统之间产生的, 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这里的关键词是“顾客”, 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谁就能赢得顾客、留住顾客, 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

首先, 服务竞争是价格战之后的唯一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信息高速流动, 产品硬件标准趋同;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渐形成;商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大体相当;赢利缩小, 这一切使价格竞争达到极限。而谁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谁就能赢得顾客, 赢得市场。服务竞争由此产生, 它是对传统竞争模式的变革。其次, 服务营销是留住顾客的有效办法。在买方市场中, 求生存的最佳途径是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 顾客购买产品时, 不仅是要获得实体产品, 更多的是在获得实体产品的同时获得心理满足。所以, 作好服务工作, 以真诚和温情打动消费者的心, 培养忠诚顾客, 刺激重复购买, 才是谋求企业长远利益的上策。其次, 不满意顾客将带来高成本。研究发现, 吸引一位新的消费者所花的费用是保留一位老顾客的5倍以上, 顾客再次购买率提高5%, 利润就增加25%。再次, 服务成为能带来巨额利润的新型投资。服务是商品的附加价值, 是产品的延伸层。如果服务能带来一些附加价值, 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 他们就会乐于购买, 而顾客的需求决定了这种服务的价格。从对顾客的利益来说, 服务是投资, 它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五、知识营销观念

知识营销指的是在营销产品的同时要向大众传播产品所包含的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从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 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

比尔盖茨的先教电脑, 再卖电脑的做法是典型的知识营销。他斥资2亿元, 成立盖茨图书馆基金会, 为全求一些低收入的地区图书馆配备最先进的电脑, 又捐赠软件让公众接受电脑知识。再比如, 上海交大昂立公司开展的送你一把金钥匙科普活动, 通过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 向市民赠送生物科学书籍, 兴办科普知识竞赛等, 提高了市民的科学健康理念, 引发了人们对生物科技产品的需求, 达到了其他任何形式的产品营销所达不到的目的, 使微生态试剂市场在短暂的10年间, 从零发展到如今近百亿元的市场。

六、结束语

企业在运用营销观念的过程中, 营销决策的依据是来源于市场调查与分析评价, 营销决策的范围是潜在目标市场及现实产品销售市场, 营销决策的目标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满足市场需求中求的稳定发展, 这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市场营销新观念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方光罗:市场营销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试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 篇10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6-02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其前身为沿革地理。从公元1世纪《汉书·地理志》至20世纪20年代,沿革地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国化拉开了帷幕。到今天已走过七八十年,追溯其曲折历程,探讨期间发生发展的道路、特点与规律等,无疑会对当今历史地理的学科发展进而指导实践有所裨益。此前学界前辈们已在学科史和相关方面作过许多重要论述,本文仅试从中国化的角度,浅谈一下拙见,以期对学科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产生的必然性

首先,中国传统沿革地理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世纪的早期,中国人曾一度遥遥领先。从汉到唐的这一段时间里西方在地理学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中国。到了宋代,除了阿拉伯外,也仍然不能与中国相比”[1]。沿革地理发展近二千年,时至20世纪20年代,主导地位尚未被有效撼动。可见沿革地理在中国根深蒂固,成就辉煌。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介绍和传播是其出现的主观动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19世纪后半叶,我国地理学开始进入新旧交替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西方科学的学习与导入。面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先进思想、方法,中国学者们日益认识到仅描述疆域消长、政区变革、地名更易、城邑兴衰和水道变迁等的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在实践中逐渐把历史时期的一切地理现象及发展、变化规律纳入到研究范围。于是,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真正开始了。

最后,各国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外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以及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屡屡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这些罪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直接加速了中国化的出现进程。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进程

根据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笔者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属于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萌芽阶段。本阶段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断断续续,影响不显著,但沿革地理传统已被打破。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发起成立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并主办《禹贡》半月刊,标志着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2]中国化进程由此开始。1935年,《禹贡》换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刊物名称,说明了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对禹贡学者影响的进一步加深。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存在仅三年余,却有力推动了中国化的进程。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化进程趋于停滞。

(二)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奠基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终于被系统地介引到国内,中国化进程出现了加速、稳定发展的态势,渐入正轨,直到文革。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与沿革地理的关系及其学科性质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侯仁之贡献最大。侯仁之分别于1950年和1962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3]和《历史地理学刍议》[4]两文,前者阐明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本质区别及相互关系,为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变奠定了基石;后者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从而解决了历史地理学为地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谭其骧、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黄盛璋等则发表了一些不同看法[5]。讨论,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意见和相关理论取得了基本一致,并开始用以指导实际研究工作。

此阶段历史气候、历史水文、历史地貌、城市历史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古代地理名著研究及历史地图编绘等领域都获国家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各种专门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专业人员不断增加,到60年代中期已初具规模,至此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程的根基基本奠定。

(三)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尽管受“文革”影响停顿多年,但前一阶段已受重视并颇有成果的研究领域还是继续得以发展,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地理学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都在7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史地理学界的两种权威级刊物,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号也分别在1981年7月、11月先后出版。

学科理论及方法论上的探讨,本阶段又有新的深入,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序文与《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前言,都在以前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述。研究方法的发展,野外考察已被公认为历史地理研究主要方法之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C14测定、卫星照片判读,甚至遥感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研究中。

候仁之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所做报告中指出:“三十三年来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邹逸麟1984年发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一文,也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三十五年……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历史地理学”。80年代初期,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初步形成,已成为历史地理学界的基本共识。

(四)全面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以后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此阶段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外历史地理著作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引进和介绍。日本学者菊地利夫的《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于80年代末被选译连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前苏联地理学会副主席热库林的《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一书也在1992年被翻译出版,两书都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本阶段学科理论日趋完备,研究方法比较科学,北京、上海、西安三大研究中心形成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领域更是覆盖各个分支学科,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局面,如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985年)、谭其骧的《长水集》(上、下、续编)(1987-1994年)、史念海的《河山集》三至九集(1988-2006)、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992年)等重要著作相继出版,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理》、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侯仁之主编的《环境变迁研究》等重要刊物交相辉映、硕果累累,还有“文革”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中青年历史地理学者也成绩斐然。

“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从30年代的《禹贡》开始的、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转变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6]事实表明,80年代末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已基本形成。1992年,谭其骧发表《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一文,学界高度重视,就此又掀起了一个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热潮。2001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一书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研究的较系统总结。

近年来,伴随若干专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出现了新领域和新趋势,如研究时间上限推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年),对新科技手段在科研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综合研究愈加受到重视,探索性工作屡有进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又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势头。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正面临着全面跃进的新形势。

三、结语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催生于内忧外患的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便承载了沉甸甸的爱国情怀,更注定了经世致用的神圣学术使命。其进程历经几代人四阶段七八十年的努力,战胜种种曲折险阻,到今天中国历史地理学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纵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水平为标准,离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等,但我们仍旧有理由相信通过前赴后继、才华横溢的历史地理学者卓有成效的努力,未来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必将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55-56.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

[3]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J].新建设,1950,(11):136- 140.

[4]候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11):73-80.

[5]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1):117.

上一篇:护患沟通的技巧下一篇:爱要怎么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