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市场体系

2024-06-26

融资市场体系(精选十篇)

融资市场体系 篇1

一、融资供给现状分析

央行对5000户小企业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2010年1月末, 小企业贷款比年初新增1363亿元, 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9.7%, 低于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25.3%和15.7%, 比年初下降5.2%;从余额看, 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22.1%, 低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23%和10.7%, 比年初下降0.1%。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主渠道是商业银行信贷, 我国商业银行从机构数量上讲是金字塔造型, 即大型银行数量少, 小型银行数量多, 中型银行居中;从资产规模上讲是倒金字塔造型, 即大型银行规模大, 小型银行规模小, 中型银行居中。大型银行自身经营原则中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尽量减少呆账、坏账, 而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向银行提供足以进行信用增级的抵押和质押物, 其信用水平也就难以符合大型银行信贷标准。

此外, 银行追求盈利性, 基于大体相同的银行信贷成本, 小企业融资规模小、融资需求不稳定, 大型商业银行更青睐于信贷规模大、融资需求稳定的大中型企业。这导致大型银行缺乏服务小企业的主动性;中型银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但受地域限制较大, 现阶段辐射能力有限;小型银行作为一种本土化、草根性很强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特点是可以契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 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制约小型银行深入拓展业务的主要原因。现阶段融资供给体系导致广大中小企业并没有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直接受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中小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依然是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

纵观融资支持体系内的其他机构:证券市场上, 发放企业债券即使是对大型企业而言也是困难重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不具备通过主板上市获得融资的资格, 而相对条件较低的中小企业板块, 至今上市融资的企业也不过寥寥285家, 万里挑一的标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望尘莫及;风险投资、民间投资以及私募也只在民间资本发展较成熟的区域获得一定发展;小额贷款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充裕, 往往不能广泛展开市场业务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引入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外部信用增级的尝试也难以改善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在通常的情况下, 担保公司的担保费费率约为1%~2%, 即使在不考虑管理成本的情况下, 担保公司也难以承受超过2%的担保风险。在不依靠财政补贴的情况下, 对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要求其贷款本息安全回收率达到98%以上, 实属不易。

事实表明, 由于对客户需求区分不清, 融资支持机构开展业务时不能针对企业不同信用特点, 挖掘差异性需求。所以单纯以统一的服务思维看待所有的企业融资要求, 必然造成融资供给体系的混乱。

二、以市场细分思想看待融资支持体系重构

中国有足够多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但是尚未出现明晰的、可持续的企业融资支持制度体系安排。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市场细分模式是划分现有客户群市场与发掘潜在客户群的常用市场分析方式。以市场细分思想看待融资支持体系重构, 才能契合融资双方的供求特点。

市场细分的基本思想是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工具都是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一个有针对性的融资支持体系向供给机构提供积极的金融政策, 包括适当的利差和贷款定价自由, 以及足够的市场基础设施 (例如动产抵押登记查询体系和有效的征信体系) , 那么以市场细分思想划分出客户群后, 各种融资支持机构就能够有的放矢, 找准经营方向。金融机构在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同时, 考虑不同的竞争策略和服务策略, 最终将使我国的融资支持市场多样化、有序化。

市场细分是现阶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合理安排融资支持体系的迫切要求。融资支持体系的市场终端是企业, 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不同阶段表现出各异的融资需求。因此只有与企业所处阶段融资特性相适应的融资支持机构才能完全满足其特色需求。不依靠市场细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融资特点进行分析, 就无法建立应对多元化需求的融资支持体系并保持机构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循环。

另外, 经过市场细分可以全面了解众多企业之间在需求程度上的差异, 而在需求市场中, 往往未被满足的需求就是潜在市场机会, 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各类融资支持机构可以选择一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细分市场, 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以特色经营提升融资支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 当整个行业在采取市场细分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 安排各自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后, 持续的良性竞争甚至是合作, 将会大大改善我国当前融资支持体系竞争无序和金融支持政策执行不力局面。

企业融资需求会因自身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借鉴市场细分思想, 以企业规模所表现的信用状况差异进行市场细分, 结合机构的风险承受与规避风险能力选择进入何种市场;以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信用状况差异进行市场细分, 明确机构主要的利益提供者和利润供给的持续周期。具有持续利润增长的客户无疑是各融资支持机构的重点培养对象。结合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二维市场细分方式, 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才能得以清晰划分, 才能为匹配企业融资需求构建好的基本框架。

三、基于企业规模与生命周期的二维融资支持体系构建

企业的信用状况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以此作为切入点来细分市场可以保持整个融资支持体系的动态延续。将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作为切入点细分市场, 才能引导机构建立与企业匹配的信用标准, 实施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和提供独特的金融服务。

一是初创期企业融资支持设计。初创期小型企业需要资金投放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 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 经营风险高。该阶段小企业具有较强活力和发展潜力, 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需求的矛盾和融资渠道的狭窄, 由于其特有的信用状况, 如财务体系不健全, 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和优质担保, 大中型商业银行很难对其提供足够融资支持。针对此类市场, 小额贷款金融机构对达到信用标准的小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支持。对信用相对较差的小企业, 可以联合信用担保机构对小型企业进行信贷支持。这就可以明确小额贷款金融机构的独特市场及核心竞争力。小额贷款金融机构及信用担保机构的参与, 将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促进具有相似客户特征的机构进行更高效的差异化经营。

另外, 具有特定的服务区域、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享受国家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利率政策的新型融资支持性银行, 有些学者称之为社区性银行, 同样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能够全面了解企业信息, 把握企业实际需求, 也是该区域的主要竞争者。中型企业在初创期具有较完善的财务账务、由于具备良好的商业计划和清晰的发展战略往往受到风险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欢迎。国内日渐发展壮大的中型商业银行通过实行独立的客户划分和评审体系、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评审系统、独立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 简化审批流程和提供中小企业专有信贷产品。面对中型企业初创期的信用状况, 拥有独特的服务优势。大型企业往往备受国家扶持, 能够进行政策性融资也较容易获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由于其较强势的企业实力, 信用状况较好, 往往成为银行哄抢的优质客户。

二是成长期企业融资支持设计。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新技术不断成熟, 新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 获利水平持续增长, 预期的现金流持续流入。企业的信用状况大为改善, 筹资能力有所提高, 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色。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 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成长期的小型企业可能因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良性扩张的规模, 较好的信用状况而获得中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但社区性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更具吸引力, 社区性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收集小企业更多的信用状况信息, 更快捷地分析出客户融资需求特点。因此, 竞争将在中型商业银行与社区性银行机构之间有序展开。

初期的部分小额信贷由于不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将逐渐退出。小型企业也开始有了新的融资场所, 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可以利用创业板融资。还有一种新型的供给方式也极具优势, 例如大中型商业银行通过与小额信贷机构合作, 使小额信贷机构获得大中型商业银行的资金提供, 并自主进行融资支持决策, 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程度契合企业的信用状况。当然, 一个切合实际的信贷标准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所需解决的难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型企业有机会获得中小板块融资的机会, 私募基金也同样是可选途径。

从融资主渠道来看, 中型商业银行以其自身资金充足, 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正逐步抢占此类目标市场, 并借助与企业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深入收集企业全方位信息, 把握企业信用变化, 不断降低业务成本, 分享企业高速成长的果实。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在成长阶段会出现在主板市场, 通过成功的上市来获得大量权益资本, 满足融资需求。作为融资主渠道的航母, 大型商业银行对该阶段的企业是有极大兴趣的, 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短期的信贷方面获得潜在市场利润;另一方面企业信用状况可以满足银行的信贷管理要求, 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能进一步获取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份额。

三是成熟期企业融资支持设计。成熟期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比较成熟, 产品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稳定, 进而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稳定的现金流。成熟期企业的显著特征是生产能力大, 销售额高且利润稳定, 产品市场相对比较稳定, 企业经营风险逐步降低。该阶段的小型企业已经具备更优质的信用状况, 除了获得社区性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持续支持外, 还可能符合创业板上市的相关条件。中型企业不仅能继续与中型银行合作, 而且开始引起大型银行的重视, 对于优质客户的竞争将在二者之间展开, 可以提供更优质, 更具吸引力服务的融资支持机构将获得目标客户。按照我国现有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中型及大型企业将有机会发行企业债券或其它债务融资来满足自身的独特需求。

四是衰退期企业融资支持设计。衰退期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萎缩, 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日趋严重, 企业获利水平不断下降, 财务风险加剧。金融机构资源逐渐撤出, 企业并购、股票回购、清盘等较多展开。小型企业的信用状况开始恶化, 已经很难获得中型商业银行的青睐。面对企业新的信用状况变化, 社区性银行最先收集到必要信息并得出企业信用状况, 并评价满足其融资需求的风险与收益, 但这种信贷成本对于企业无疑是相当高的。此阶段的风险也可以由各种融资支持机构合作分担, 共享收益, 如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中介机构银行进行初级信贷, 而社区性银行接到资金后, 按照其制定的资信评价标准自由选择服务对象。大中型企业通过合理转型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基于企业规模和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体系二维矩阵图, 如表1所示:

A:大型商业银行;B:主板上市融资;C:中小企业板块;D:企业债券;E:中型商业银行;G:社区性银行;H:风险投资与民间投资;I:私募;J:创业板;K:小额贷款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 有条件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企业融资格局。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满足大中型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也可以选择批发业务, 向正在兴起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资金和专业技术。中型银行的目标客户以中型客户为主, 兼顾大客户, 惠及小客户, 承上启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小企业融资方面能起到巨大作用。但是, 从长远来看, 大型商业银行应当撤出小型企业市场, 毕竟他们的目标客户并不是单独的小企业个体。总之, 对我国现有的融资支持体系进行重构, 合理划分目标服务市场, 就可能改变供需矛盾的尴尬, 将融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融资市场体系 篇2

农林经济管理05-1 黄莉莉 050664125

摘要

本文从林业投融资体系中的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对林业贴息贷款的内容和构成的阐述,展开分析了我国林业贴息贷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即做好财政贴息资金的事前评估论证工作、各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明确林业贴息贷款的利率和期限。

关键词:投融资、贴息贷款

一.我国投融资的基本现状

(一)投资

美国埃尔思维尔科学出版公司1976 年出版的《经济学词典》中这样写道:“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把投资与一般人通常所接受的定义即收入某种形态的资金以获取更多的货币区分开来是重要的。”投资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基本活动,是指以获利为目的的资本使用,包括购买股票和债券,也包括运用资金以建筑厂房、购置设备、原材料等从事扩大生产流通事业;狭义的投资指投资人购买各种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公司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按照投资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关系,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二)融资

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筹集资金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指资金从资金供给者向资金需求者转移的过程。融资包括资金融入和资金融出2林业投融资相关理论两 个同时存在的方面。

(三)林业投资的特点

投资期相对较长、林业投资风险大、投资效益偏低。

(四)林业投入的来源渠道

目前,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1)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无偿投入。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基建拨款、专项资金提取、征收和拨入等,主要表现为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经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中央财政林业专项经费以及国家科技推广项目和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2)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

(3)林业基金制度。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级和省级林业基金制度。现在,除了早己建立的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己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制度,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

(4)证券融资。截至2006年3月,沪、深股市共有5家林业上市公司。

(5)外资投入。1978年以来,流入中国的外资共有三个来源: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对外借款包括援助性贷款和商业性借款,而援助性贷款又可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即双边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即多边贷款,可缩写为IFI),向中国提供多边贷款的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截至2003年底,国家林业共执行无偿援助项目50 余个,受援金额达8亿多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n亿美元。2003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479 个,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7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6.1,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 亿美元,国外借款8976万美元,无偿援助3873万美元,分别占林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65.50%,24.10%和10,40%。

我国林业的投入已由建国初的以国家为唯一主体演进为目前的多元投资主体并存;投资渠道也由单一的则政拨款而向多方面加以拓展,但国家投入仍是林业投入的主体,对于企业自筹、外资投入和社会投入而言,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稳定,且所占的比重较小。

(五)林业的贷款融资

林业贷款是林业建设的一条重要筹资渠道,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银行信贷资金己进入林业行业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当今林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力量,但与目前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因此,对林业贷款进行研究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林业利用国内和国外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分别从1986年、1992年和1996年起开始发放林业项目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和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以及森林多种经营贴息贷款,构成国家贴息贷款政策的主要内容,对林业发展予以扶持。

林业贷款融资从大类上分可以分为四大类:林业贴息贷款、财政补贴林业保险、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林业资产证券化四类。

二.林业财政贴息贷款

林业财政贴息资金,指的是国家财政根据国家的林业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林业企业或经营单位,利用有指定用途的林业信贷资金的利息,所给予的补助资金,它是财政补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林业贴息政策的基本内容

(1)贷款来源、对象、规模、年限

贷款来源:依据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财政贴息贷款主要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和开发银行。贷款对象:是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确定的。目前贷款对象主要有:项目产业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和林业专业户等;贷款规模:一般项目年贷款规模在6亿元以下。同一项目、不同子项目贷款规模不一样,根据林业发展内容不同,贷款规模也不同:抚育营造经济林为年贷款规模4亿元、营造速生丰产林为年贷款规模5亿元;贷款年限:一般根据项目的政策目标以及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来确定碍款的年限。重大贴息项目,女口治沙项目等贷款年限,一般在5年以上,最长达15娜冷一般性项目贷款年限在1一3年。

(2)贴息期限、贴息率及贴息资金拨付方式 贴息期限,一般根据项目的周期长短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情况和借款单位的还款能力确定。其中有重大社会性效益的项目,贷款连续贴息为3年以上,最长可达5年;其它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一般贴息1年或2,年。

贴息率一般根据项目的总投资、借款单位的自筹能力和贷款规模来确定。目前,贴息率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固定比例贴息;大部分项目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固定比例贴息。项目不同,固定贴息比例也不同;可以是全额贴息,也可以是定额贴息,如对一些专项贴息贷款、不管贷款规模多大、期限多长都实行定额贴息;二是对贷款利率之差给予贴息;三是对部分项目按一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利率贴息。

贴息资金拨付方式:中央本级贴息项目一般是在项目主管部门出具银行贷款凭证后,中央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到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拨付到使用贷款单位;中央补助地方性的贴息项目一般在中央主管部门或地方财政出具银行贷款凭证后,中央财政将贴息补助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连同省级应负担的贴息资金拨付到下级财政,直至使用贷款单位。(3)中央财政负担比例及项目管理的权责划分

按贴息率,中央财政负担的贴息比例是根据事权原则确定的。部分重大项目的财政贴息,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余大部分项目由中央财政贴息50%,地方财政贴息50%。在 林 业 财政贴息项目管理中,主管部门负责按贴息政策组织项目及项目实施:贷款银行则根据有关贴息政策考察项目、发放贷款;财政部门根据贴息政策安排贴息资金,在审查贴息贷款落实的情况下拨付贴息资金并监督贴息资金的使用。

三.林业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财政贴息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林业财政贴息政策得到了不断完善,但这种政策性金融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商品林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各职能资金形态的特点,致使实践中政策与需求脱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贷款年限问题

农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规定:速生丰产林贷款期限为7年,经济林贷款期限为5年,多种经营贷款期限为3年。而林业生产周期长,用材林工艺成熟期一般为15一20 年,贷款年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往往贷款项目经济效益尚未实现就到了还款期,对项目单位形成了极大压力,由于周期短,林业用款单位只能通过以贷还贷的违规作法弥补清偿能力不足,长期下去,形成贷款一还贷一再贷款一还债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林业建设项目的质量,林业生产单位也背上了沉重的银行债务。林业生产单位的银行债务己经成为制约林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瓶颈。

开发行基本建设贷款规定速生丰产林贷款期限为巧年,还有5年宽限期。贷款时限虽然满足了林木生长周期,但速生丰产林基本建设贷款发放对象是大型龙头企业,其经济基础及综合还贷能力强,有提前还贷的需求。而开发行从资金计划安排的整体大局出发,不提侣提前还贷,对此提出支付补偿金的要求。并约定如未经开发行书面同意,借款人提前还款的,仍应按合同约定还款期计付利息。这些条件限制不利于林业贷款合理运行。(3)政策性贷款由商业银行运作问题

林业项目相对处于弱势,项目计划落实难度大。同时,林业资金与农业资金在性质及流动中存在很大的区别,同归农业金融机构管理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问题,实施中资金实际到位率达不到预先资金计划安排。(4)扶持力度有所减弱

林业治沙贴息贷款列入一般商业性贷款管理后,不再享受专项贷款的低息优惠政策,基层可在基准利率10%一30%幅度内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利率上浮加重了项目单位的利息负担。(5)没有考虑地区差异

由于财政补贴政策在设计中没有考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全国实行统一的贴息贷款年限、贷款利率和地方财政负担的贴息资金配套比例,因而造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财政贴息项目困难较大。

(6)贷款安排与贴息资金安排不到位项目

贴息贷款虽有规模,但由于资金落实难度大,贷款安排与贴息资金安排往往不到位,造成仅有规模,没有资金。在贴息资金安排上,由于现行的财政贴息资金根据累计实际贷款余额和贴息比1列计算的,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因无经济实力、财力又弱、再加上贴息贷款指标下达较晚,致使年末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7)发放林业贴息贷款的政策缺乏连续性

我国林业信贷资金安排上只考虑森林营造前五年的营林投入,后续发生的资金,如森林防火、林道维护、森林保护、抚育间伐以及经营管理的资金没有保障,形成只造不管的营林信贷模式。

(8)林业项目贷款计划难以落实

1995年之前,林业项目贷款实行存贷挂钩,国家没有专项带资指标,只是落实贷款规模,贷款资金依靠佳也方银行落实,资金没有保障,往往是有规模无资金,林业项目贷款落空率较高。从1.995年开始,国家将林业贷款改为中央专项贷款,也成为政策性硬贷款,解决了规模与资金之间的矛盾,同时实行用款单位贷款实行实物担保制度。由于森林资源的银行抵押担保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全面推开,基层林业生产单位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有很多单位工资都没有保障,实际可用于担保的资产并不多,提供担保的困难很大。不仅如此,林业项目贷款的地方政府贴息部分大多数难以兑现,用款单位实际承担的利息较高,加大了用款成本。由于没有足够的担保以及贷款利息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贷款计划的落实率逐年下降。(9)贷款计划的立项与监督管理比较混乱

(二)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的对策

(1)认真做好财政贴息资金的事前评估论证工作。林业贴息贷款项目一般规模比较大,且存在一个最终还款问题。因此,选择好项目非常重要。如果项目选择不合理、不对路,最终将成为贷款使用者和银行的包袱,导致财政支林资金难以发挥效益。因此,必须做好对项目的事前评估论证工作。(2)各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由于林业贴息贷款的使用涉及的部门很多,因此,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首先,贴息贷款和贴息资金的安排使用需要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承担贴息贷款任务的信贷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其次,贴息贷款的使用项目需要各部门共同进行评估论证,确定不能由一个部门确定,也不能按照一般商业性贷款项目的办法进行。再次,在贴息贷款使用过程中,各部门要联合进行检查督促,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纪违章和虚假现象的发生。最后,贴息贷款项目竣工后,各部门应组织联合验收小组,对贷款、贴息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因此,各部门不但要做到各负其责还要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3)明确林业贴息贷款的利率和期限。林业贴息贷款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资金,且林业的生产特点与其它产业不同。因此,林业贴息贷款的贷款期限应适当延长,体现商品林业资金的特点,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应根据不同期限的商品林生产,安排不同期限利率的贷款,根据不同地域树种成熟期的差异,加强对长周期的用材林贷款的扶持,兼顾速生丰产林建设,中幼林抚育。贴息资金的补助应随贷款使用年限进行支付,但只补助当年贴息贷款的利息支村。贴息贷款的利率随项目而定,利息支付的补助可采取定额、比例等方式,但必须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项目本身的性质,实行差别贴息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融资市场体系 篇3

[关键词] 科技融资体系 场外市场 代办转让系统 产权交易市场

一、引论

我国的科技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融资难。其实,科技企业贷款难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源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低风险的投资偏好与科技企业高风险的不对称性。但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却能够从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形式得到比较及时的金融资源支持。这说明,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可供选择,才是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真正问题所在,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科技融资体系具有内在缺陷,还不适应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

科技融资体系,指为科技融资服务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制度安排。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多层次的科技融资体系。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以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金不同,既有长期资金需求,又有短期资金需求,既有权益资本的需求,又有债务资本的需求,而这些资金需求的风险水平不同,必然要求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多样性的资金来源,要求在金融市场构成、金融产品、交易工具、筹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应具有可供科技企业选择的多个层次,形成与科技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资金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多种资金供应渠道和方式。

从市场构成看,多层次的科技融资体系包括以下6个子体系,即国家财政科技资金、信贷和信托市场、主板和二板权益资本市场、场外市场、债券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除了财政资金、场外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外,其他市场主要支持成熟和较成熟的科技企业,以及标准化产品的交易;而在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风险资本市场缺乏资本退出渠道且还很不成熟等条件下,适合成长性科技企业、非标准化产品的场外市场,能否成为解决大量成长性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显得格外醒目。

二、我国的场外市场现状分析

场外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证券交易所之外的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市场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与场内市场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市场的资本市场。在我国,场外市场通常指代办转让系统(俗称“三板”)和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俗称“四板”)。

1.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一个以证券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契约为基础,依托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的技术系统,以证券公司代理买卖挂牌公司股份为核心业务的股份转让平台,是一个店头市场。我国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为处理历史遗留股份而创办的,其特点是股份连续性交易、不具有IPO的功能、设置一定的挂牌交易标准等。近年来的发展使其成为沪深股市停牌的上市公司提供退出渠道和进行股份转让与流通的市场,长期以来并没有新的非上市公司的介入。

2006年1月17日,中国证监会首次正式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两家非上市股份公司(北京世纪瑞尔和中科软科技)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这意味着股份代办系统对科技企业的开放,它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股权流动和转让的平台,同时也为创新投资的退出提供了平台。目前已有世纪瑞尔等8家企业成功进入交易市场。不过,从交易效率来讲,这一市场跟人们的期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交易不活跃,交易系统不够完善,交易门槛偏高,投资者对这一市场不够了解。另外,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现阶段的功能,还在于推动科技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流转、明确市场估值,为日后成为上市公司积极热身,其本身并不具有融资的功能。

因此,科技企业进入这一系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股权变现,进而为创业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而对科技企业来讲,股东股权增值变现后,可以以资本形式再投入到企业,因此,它是再投资的资金来源,也是科技企业一个可能的融资渠道。但是,这一系统存在着重大缺陷:首先,这一系统融资功能缺失,不利于科技企业的壮大发展。并且由于不能增量发行,股权变现的增值能力有限,没有完全实现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二是流动性风险。股份报价转让由买卖双方自行达成转让协议,存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交的可能性。并且,报价转让业务不实行担保交收,可能因其交易对手方的原因导致无法完成交收。三是信息风险。虽然是面向公众的市场,但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和标准低于上市公司,投资者投资决策依赖信息不足。这必然导致交易的不活跃性和不规范性。

2.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是主要为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程序的总称,人们俗称之为“四板市场”。它能够提供包括信息发布、项目融资、创业指导、产权交易等多种服务。我国的产权市场是为规范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而发展起来的,存在已经有10多年历史。目前我国有200多家产权交易机构,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几乎所有的中等城市都有产权交易机构。据国资委对上海、北京、天津三地产权交易机构的一项统计,2004年1月至8月共进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2363宗,成交金额达到467.6亿元。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技术产权交易活跃,已成为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技术转移和孵化的重要市场平台。(2)交易方式灵活,交易品种的不断创新,产权交易市场价值发现和价格形成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体现,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交易方法看,不同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交易方法,目前交易方法有十几种。从交易品种看,不仅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还有非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同时,还包括债权、物权、知识产权、著作权等也在产权交易市场出现。(3)各地区因国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不同,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呈现出进一步集中的趋势,长三角成为全国产权交易最活跃的区域。

产权交易和产权市场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产权交易和产权市场直接、具体地参与到了经济结构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国企规范改制等市场行为当中,形成了全球独特的直接以产权市场面孔出现的类似二、三、四板市场。

三、依托代办转让系统构建我国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是专门为未上市股份公司或退市股份公司股票转让提供服务的市场。在美国,三板市场一般指创建于1990年6月的美国OTCBB(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即场外告示板柜台电子交易系统)市场。OTCBBB没有明确的上市标准,任何股份公司的股票都可以在此报价,市场为其提供连续的报价和转让机制,但它不具有直接融资的功能。在OTCBB报价要求股票发行人必须承担财务季报和年报等信息披露义务。

通常认为,三板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满足高成长性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股权转让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在主板、二板上市创造条件,是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之外的预备市场。

融资市场体系 篇4

民间金融作为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由来已久,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 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并未完全规范等多种原因使各地区面临着强烈的民间融资市场走向阳光化、规范化、健康化的需求。尽管各地金融对于民间监管已出台诸多政策, 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但依然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民间金融预警监测体系。因此, 亟需结合地域性金融特色, 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 以便更好的调控民间融资市场。

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的度量上, 夏雪结合国内外风险影响因素, 选取指标并利用指标体系法确定指标, 结合德尔菲法、排序法、因子分析法等确定其权重, 计算综合评价值,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许经勇对金融危机预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基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吴成颂是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与泡沫经济三个角度选取指标, 并用A H P分析法给与权重, 度量金融风险;陈晨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角度出发, 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功效系数法构建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预警体系的综合评价值, 定量内外因素对整体的影响。

本文基于民间融资市场的特征, 选取影响风险的相关因素, 通过研究各指标的波动程度, 对指标的波动范围进行划分,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指标权重, 建立了融资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最后, 文章通过比较风险性样本与平衡性样本的数值关系, 对指标阈值范围进行划分, 给出逐层追溯导致风险本质原因的方法, 为采取针对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地区性民间融资风险状态监测指标体系

(一) 地区性民间融资风险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

民间金融具有借贷利率高、规模变动大、信用风险较高的特点, 而这三类因素正是导致民间金融风险的集聚点。因此, 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指标体系设计为三阶层框架结构, 具体层次划分及本文所用符号如表1所示:

其中, 民间融资借贷风险指标R I地区是判断融资风险的最终依据, 从利率风险指标R I利率、期限风险指标LI规模及信用风险指标C R信用三个角度出发计算, 具体过程如下:

(二) 地区性民间融资利率风险指标计算

利率风险指标由主体利率风险指标和期限利率风险指标两部分构成, 二者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通过统计即可计算出三类主体的标准差为SD公司, SD个人, SD其他, 按照数值波动与标准差的关系, 将三类分主体借贷利率风险度划分为以下四个区间:风险较低区间:R I分主体≤1;风险较高区间:1<R I分主体≤1+SD分主体;风险很高区间:1+SD分主体≤R I分主体≤1+2SD分主体;风险极高区间:R I分主体>1+2*SD分主体。该区间划分用于判断各类主体下利率波动的状态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二, 分主体权重确定及主体利率风险指标数值计算。考虑到分主体的利率波动状态对整个民间融资市场风险的影响性存在差异, 本文采用各主体样本量的占比决定不同地区下各主体的影响性, 即分主体的样本量愈多, 代表该分主体在市场中愈活跃。若我们用M总体来表示总样本量, 用M公司, M个人, M其他主体表示各分主体样本量, 则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结合分主体权重及指标数值, 主体利率风险可表示为:

同理, 算出三类期限的标准差SD短期, SD中长期, SD长期, 将分期限借贷的利率风险度划分为以下四个区间:风险较低区间:R I分期限≤1;风险较高区间:1<R I分期限≤1+SD分期限;风险很高区间:1+SD分期限<R I分期限≤1+2*SD分期限;风险极高区间:SD分R I分期限>1+2*SD分期限。该区间划分用于判断不同期限下利率波动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二, 分期限权重确定及期限利率风险指标数值计算。选用全部样本中各期限下的样本占比为各期限利率风险的权重, 由于总样本量为M总体, 设各期限的样本量分别为M短期, M中长期, M长期, 则各期限权重为:。

结合各期限指标数值与其对应权重, 得到期限利率风险的指标最终值为:

设两指标权重相等, 则民间融资利率风险指标可表示为:

(三) 地区性民间融资规模风险指标计算

规模风险指标包括规模风险强度指标和规模风险宽度指标, 可以体现出融资的波及范围和波及程度, 用于判断对整个市场造成的横向影响和纵向影响, 具体构造过程如下:

1. 规模风险强度指标计算。

规模强度指标利用融资金额的波动性来计算。先计算出每月的样本总金额记为Mt, 再选取最小金额作为衡量基准金额, 记为m。令M=Mt/m, M表示规模强度的波动状况, 对各月的M值求平均记为, 再令规模风险强度指标, 计算出规模强度风险指标浮动的标准差, 记为SD强度。由此可以对规模风险强度指标的状态进行如下划分:风险较低区间:LI强度≤1;风险较高区间:1<LI强度≤1+SD强度;风险很高区间:1+SD强度<LI强度≤1+2*SD强度;风险极高区间:LI强度<1+2*SD强度。

2. 规模风险宽度指标计算。

规模宽度指标选择借贷笔数的波动性来体现:借贷笔数越多, 波及的范围也就越大。计算每月的借贷笔数为Nt, 同样, 找到样本涵盖期间的最小样本量n作为衡量基准笔数, 比较借贷笔数Nt相对于n的变化情况, 记N=Nt/n;对各月N求平均记为。同理, 令规模风险宽度指标为LI宽度, , 进而可以计算出规模风险宽度指标变化的标准差, 记为SD宽度。同理, 风险宽度指标也可划分为四个风险区间:风险较低区间:LI宽度≤1;风险较高区间:1<LI宽度≤1+SD宽度;风险很高区间:1+SD宽度<LI宽度≤1+2*SD宽度;风险极高区间:LI宽度<1+2*SD宽度。

设两指标权重相等, 则民间融资规模风险指标可表示为:

(四) 地区性民间融资信用风险指标计算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违约造成贷款人损失的风险, 判断社会信用对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 具体包括两类细化指标:不良贷款指标、逾期负债指标。

1. 信用风险不良贷款指标的计算。

不良贷款指标由不良贷款率来体现: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比例越高, 相应贷款风险就越大, 计算过程如下:将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 计算每月不良贷款表示为lm, 每月总贷款额为LM, 则不良贷款率用如下公式计算:LS=lm/LM。计算出样本中不良贷款率的均值记为, 则不良贷款风险指标。进一步计算其标准差为SD贷款, 则不良贷款指标可以划分为四个风险区间:风险较低区间:LR贷款≤1;风险较高区间:1<LR贷款≤1+SD贷款;风险很高区间:1+SD贷款<LR贷款≤1+2*SD贷款;风险极高区间:LR贷款>1+2*SD贷款。

2. 信用风险逾期负债指标的计算。

逾期负债指标利用逾期负债率来体现, 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负债总额中的逾期负债额度, 一般该指标越大表明再进行融资的风险越大。设各月逾期负债金额为ELt, 负债总额为T Lt, 则各月逾期负债率为:LTt=ELt/T Lt。计算其平均值LT, 则可以比较计算得出逾期负债风险指标的变动状况, 即ER逾期=LTt/LT, 计算其标准差SD逾期, 将信用风险逾期负债指标划分为以下四个区间:风险较低区间:ER逾期≤1;风险较高区间:1<ER逾期≤1+SD逾期;风险很高区间:1+SD逾期<ER逾期≤1+2*SD逾期;风险极高区间:ER逾期>1+2*SD逾期。

设两指标权重相等, 则民间融资信用风险指标可表示为:

三、民间融资市场风险状态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 民间融资借贷风险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权重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着多属性决策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切实反映各因素对整体的影响程度, 应对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三类风险指标进行权重确定, 具体步骤如下 (k3) :

第一,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用b1, b2, …, bk表示各个指标, 矩阵Bij表示相对于Ak而言, bt和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 2, …, 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它们的标度。标度含义如表2所示。

对该层次的四个分类, 按不同分类对整体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将各因素两两比较得出数值, 最后以数值形式表示出判断矩阵, 各数值采用标度含义如表3所示, 判断构建过程如表4所示, 其中Ak为得到的判断矩阵: (取k=3) 。

显然, 。

第二,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 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w, 正规划后得到的特征向量用w*表示, w*=[w1, w2, w3]作为三类风险指标元素b1, b2, b3对于市场风险影响程度的排序权值。

第三, 一致性判断。计算其一致性指标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 ax-n愈大, C I就愈大, 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为了让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需要将C 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进行比较。R I是随机一致性指标, 是大量随机矩阵的C I的平均值, 其值随矩阵的大小不同而不同, 部分如表4所示。

如果判断矩阵C R=C I/R I<0.10时, 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第四, 计算各风险指标相对市场风险的权重。最终, 可将三类风险指标权重表示为:ω=[ω利率, ω规模, ω信用], 则综合评价值为:

(二) 风险预警综合评估指标阀值的确定

根据上述风险评估体系, 将数据采集层的样本分为两大类进行计算, 一类是M个平衡性样本, 取自稳定性市场, 具体表示为G系列数据;另一类是对应的N个风险性样本, 具体表示为P系列数据。现通过比较两类综合评价值的差异[12], 通过阈值划分给出判断监测样本所处状态的判别方法。

记P系列数据的综合评估值数据为{P1, P2, …, PN}, 其均值为P軍;G系列数据综合评价值数据为{G1, G2, …GM}, 其均值为, 标准差为σg。由于稳定性数据的波动规律性较强, 以该标准差为参照判断综合值的对应状态。

该表用于判断综合值状态是否处于正常区域, 若异常, 追溯观察上层指标的波动状态。

(三) 风险预警分析层指标阀值的确定

根据区域划分原则, 可以通过对监测样本指标波动程度数值的计算, 确定其所处区域, 若需调整, 可通过追溯对应采集层的各项具体指标的变动状况是否异常, 采取针对性[3]调整方式。

四、小结

有效防范民间金融危机, 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14,15]尤为重要, 这不仅需要合理的体系, 更需要保障样本的多样化和采集途径的可靠性。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对数据依赖度高, 需要尽可能获取地区民间融资市场的相关数据, 并保障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否则会对模型的精确性产生影响。

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情况调查论文 篇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73(2011)03-0055-02一、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据调查,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担保机构384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机构40家,1亿元以下5 000万以上机构94家,5 000万元以下机构250家。其中由政府出资(全资和参股)设立的担保机构141家,企业和个人设立的担保机构243家。全省384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101.7亿元,累计担保笔数30 561笔,累计担保金额361.3亿元,累计代偿金额7 720万元,平均代偿率约为0.3%,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从整体来看,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机构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在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机构40家,占比为10.4%;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上亿元以下机构94家,占比为24.5%;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下机构250家,占比为65.1%。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二)机构信用扩张倍数较低。全省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低于扩张倍数5~10倍的监管标准。其中,唐山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总额6.1亿元,担保金额69.7亿元,信用放大倍数为11.4倍,超出了最高10倍的标准;邢台、张家口、秦皇岛、石家庄放大倍数分别为1、1.4、1.5、1.6倍,信用扩张超倍数过低。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还有129家机构没有开办担保业务。

(三)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从调查统计情况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担保公司数量越多,担保金额越大。辖内担保机构数最多的是唐山,有92家;担保机构数最少的是邢台,只有6家。唐山、石家庄、廊坊三市担保机构185家,占了全省担保机构数的47.18%;唐山、邯郸、廊坊三市的担保金额合计191.4亿元,占全省担保机构担保总额的52.98%。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

中显现的问题(一)担保机构内控“失范”,风险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机构在业务、财务等方面管理粗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营风险。一是经营模式“作坊化”。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机制。二是从业人员“拼凑化”。多数机构聘用银行业退休人员或社会财会人员从事核心业务,有的由投资方企业人员兼任,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三是业务选择“宽松化”。没有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对被担保人往往看重客户关系和收益,对高风险担保业务没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一些财政背景的担保机构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属于其业务领域的业务往往有求必应;四是财务管理“随意化”。一些担保机构财务核算不规范,其会计报表难以反映真实经营状况;个别机构出于授信评级、逃避税收等目的,提供信息失真。

(二)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一是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行信用担保贷款控制从严,一般基层机构无权与担保机构合作;二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担保机构以民营资本为主,资本实力不强,影响了银行对其的认可度。如工行河北省分行规定担保机构必须是市级以上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建行廊坊分行要求担保机构成立三年以上且注册资本金达到5 000万元,城郊联社要求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亿元以上。三是部分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可贷的优质对象较多,选择余地大。因此,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即使合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相关管理要求,在准入条件、承保比率、风险负担比例等方面也规定了较高条件。

(三)担保机构与银行间风险收益不对称。根据一般商业惯例,除有官方定价的业务外,银企合作应建立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上。调查发现,已经与银行合作开展担保贷款的机构中,银担机构权益不对等的现象十分突出,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由于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或者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或者提高担保收费,以降低自身风险,这无疑又增加担保对象的经营成本,大大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四)抵(质)押物登记政策不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进行反担保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土地、房产、车辆、股权、其他动产等抵押物登记。但由于缺少政策依据,抵(质)押物登记的办理部门往往只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而不为担保机构开展反担保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在做土地、设备和其它动产抵(质)押登记时尤为困难。

(五)信息资源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过程中,为降低担保风险,需要了解企业或个人多方面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年检以及对企业办理的动产抵押物登记等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信贷信用信息,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登记资料、登记结果等信息,房产管理部门的房屋登记信息,公证机构的财产抵押登记信息,法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等。调查发现,担保机构在向有关部门查询时,由于手续繁琐,相关信息难以及时掌握,不仅影响了担保业务的开展,而且加大了担保风险。

(六)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担保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只有具有专门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可能实现保本或微利经营,从而达到建立担保机构的经济目标。调查发现,既有的机构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担保人才十分匮乏。而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调整,使得符合法定条件的担保人才更加短缺,担保机构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拓展艰难的窘况。

三、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

(一)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一是加快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其规模、信用和管理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以市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对上连接省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特别是再担保机构、对下覆盖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枢纽作用,培育区域核心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二是整合资源,组建实力强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有效的担保资金潜能,集中精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扶持。省级担保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信用等级,增强再担保能力。市级担保机构发挥辐射带动所属县(市、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的作用。县级担保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运营、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受理、调查、审批、保后监管、追偿、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并尽快建立和实行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公开信用评级,增强担保机构的公信力。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提高担保机构高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完备、融资性担保业务开展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免税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由当地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地税部门组织审核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三年营业税。三是实行浮动担保费率。

采取担保费率与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依据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担保费率基础上适当浮动。

(四)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依法公开各种信息资源。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和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方便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查询和利用。二是规范抵(质)押物登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房产、土地、车辆、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有关登记主管部门依照《担保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手续。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确定抵(质)押物的价值,也可商请有关单位依法评估,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质)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学习成熟地域担保业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强化高管人员培训,推动担保行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五)加快推进再担保体系的建

2008美国融资市场大趋势 篇6

但是,这种好年景在今年还能持续吗?新罕布什尔州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杰弗瑞·索尔(Jeffrey Sohl)表示,不要指望银行能为你的企业成长提供融资帮助。甚至美国今年的风险投资环境也十分复杂,根据4月份的报告,今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的速度轻微放缓,额度为71亿美元,相较于2007年同期,下降了5%。但是,若以2001以来单个季度的投资总额来算,这个数字仍然可以排到第5位。索尔还强调认为,对于正在募集资本的成长型企业而言,特别是想从天使投资人、VC和PE那里获得资本的企业家而言,美国今年的资本市场仍然很积极。《Entrepreneur》杂志访谈过的很多创业者也表示,仍有大量资金正在寻找介入那些具有投资价值企业的机会。

在亚利桑那州,PDI咨询公司(Profit Dynamics Inc)的总裁布赖恩-希尔(Brain Hill)也看到了大量的富豪投资者正在瞄准创业投资,因为在银行利率很低、房地产行业萧条、股票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富人们想找到一条回报更高的投资渠道。今年第一季度,这类交易额正在强劲增长,希尔说,“我认为目前的融资市场表现出了强劲、持续攀升的迹象。”

下面是在2008年里,美国市场上每种融资方式的大致走势。

银行贷款和卖方信用

今年许多银行仍然受到去年次级房贷市场的影响。但是,小企业贷款门户网站Businessfinance.com的CEO科里·皮尔斯(Corey Pierce)表示,贷款并没有停滞,当然主要都贷给了那些信用良好的企业。

“大部分企业主平时都忽视信用评价(creditscore)的作用。”皮尔斯说,他建议企业家在申请贷款之前,要尽可能的多做一些能提升自己信用评价的事情。不妨使用一些商业信用卡或者小的信贷额度,这样你就可以有一个按时清偿银行信贷的记录。

如果你正在跟银行办理另外一笔贷款,而且你的还款表现良好,那么跑回去询问一下银行是不是还能在下一轮继续贷款给你。你也可以寻找一些会因为良好的信用表现而允诺以再度贷款做奖励的银行。另外一个选择是,寻找一些基于你个人信用记录的商业贷款。

良好的信用也可以帮助你在与供应商的付款协议谈判中获得优势。可以问一下供应商,根据自己以往的良好信用记录,是不是可以延后60天-90天付清款项,而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协议后10天。

私募股权融资

道琼斯旗下的电子月刊《私募投资分析》(Private Equity Analyst)的主编詹尼弗-罗莎(Jennifer Rossa)说,以并购交易和公司接管而闻名的PE投资机构,现在也对为企业提供成长资本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着信用市场持续增长,大中型的私募股权并购公司也对投资于成长型企业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他们不可能总能立即获得所需的银行贷款,以进行巨额收购。”

《私募投资分析》的报道曾经指出,2008年将有一批瞄准成长型企业的PE公司,它们对那些需要扩展资本的具有投资价值企业的投资将出现繁荣的景象。罗莎预计,随着银行收紧对小企业的贷款,今年这些成长型基金将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PE公司也可以提供债务融资。大卫·贝特曼(David Bateman)创立的PS国际公司(Propety Solutions International)就利用了这种方式融资,今年四月,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CEO和董事长,贝特曼和另外两个创始人一起从创新资本(Inno Ventures Capital Partners)获得了一笔50万美元的私人债务融资,创新资本是一家专门提供债务融资的公司。

尽管创新资本为PS国际公司提供了早期小额融资,但是贝特曼也把公司的融资提议书给其他的债务融资公司参阅,以保证贷款条件是公平的。同时,他也与另外一家天使投资机构签订了一笔5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如果公司发展需要的话,这个协议今年夏天就可以执行。

贝特曼说,有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PE都对他的公司表示出了兴趣,目前该公司拥有55名员工,预计今年的销售额达到450万美元。他说,“我们接触的任何一家都很乐意和我们交流。”

天使投资

在过去,天使投资人主要关注种子期或者初创期企业。但是索尔认为,这个倾向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对2007年美国天使投资的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成长期企业的投资案例中有21%来自天使投资人,而2006年这个比例仅为12%。

索尔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天使投资人将成长型企业看作更好的选择。另外一个趋势是,因为偏好成长型企业融资,天使投资人团体的功能越来越和风险投资公司类似。为了挑选合适的企业,这些天使投资人团体正在扩大选择范围,而不局限于初创企业。索尔说,“成长型企业的风险/回报率对天使投资人也是充满诱惑的,因为它们已经有了真实的业务数据,而不只是一些概念。”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机构去年一共募集了120亿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公司DBL Investor的合伙人马克·佩鲁兹(Mark Perutz)说,不管经济是否景气,这笔钱是必须花出去。许多风险投资公司都从大的机构投资者,比如退休基金或者学校的捐赠基金那里募集资金。可以说,几乎现在任何能提供资金的机构都愿意为风险投资机构投钱,因为房地产低迷和利率持续走低。

而且现在风险投资人在敲定每一笔投资时,都会考虑要和企业共同牵手四、五年,因此现在的经济低迷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佩鲁兹说,虽然处于低迷时期,很多企业也都面临更高的风险,但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长期合作意向,对很多正在寻找资金的成长型企业的老板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对提供债务融资感兴趣,这给寻求资本的企业提供了又一个选择,他们可以不稀释创始人的股权就能获得现金。

战略型风险投资

这种方式(Corporate Venture Investments)可能是最难预测的,因为这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方式和资金募集流程各不相同。有些公司可能是单独拿出一部分钱用于作风险投资,也有些公司如果其股价下跌或者他们觉得市场缺乏活力时就会按比例缩减投入资金。“Moneytree Report”报告显示,2008年一季度,公司风险投资的比例轻微下降,但是仍然达到了去年同期800个交易案例的水平,投资总额达到25亿美元。

融资市场体系 篇7

主板市场是企业进行传统的股权融资的场所。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IPO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形成企业的权益资本。另外,我国有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场内市场。除了场内市场,我国还在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希望为广大的非上市公司提供融资便利,新三板市场就是场外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新三板”市场指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转让报价系统,是专门为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提供的平台,是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来的三板市场,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

一、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高新企业的阶段性融资特点

高新企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这四个阶段,随着生命周期的演进,高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是逐期递增的。然而,企业的风险水平却不是线性递增的,而是呈现倒U型,即在创建期达到最大,随后又逐渐降低。因此,虽然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需要更多资金,但是由于企业产品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风险水平显著降低,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其生产经营活动也产生了大量利润,因此处于发展后期的中小高新企业并不缺乏资金。企业真正面临较大融资压力的是在创建期,即科技成果开始进入市场的时期。

(二)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现状

中小高新企业在初创阶段面临着高风险和高资金需求的矛盾,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是难以度量的,这种风险严重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企业在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上的局限,也使其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变得困难重重。中小高新企业的有形资产比重小而无形资产比重大,在其初创阶段资产质量不佳、负债率高,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合适有效的担保方式。同时企业在初创阶段管理水平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再加上产品研发的低成功率,使商业银行往往高估其经营风险,因此对其贷款设置较高水平的利率。这样,中小高新企业很难取得债务融资,即使能获得银行贷款,其筹资成本也是很高的。

中小高新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决定传统的融资方式对其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方式来支持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从九十年代以来,风险资本开始投资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涌现出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国,和风险投资相关的制度规范一直没有得到完善,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也十分有限,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困境。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他们更适用于中小高新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融资需求,却不能解决初创阶段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企业孵化器是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组织,它通过为新创办的中小高新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但是,政府对于企业孵化器的资金支持还很有限,对于孵化器这一平台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新三板市场的优势

现存的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仍然需要一种更好的融资方式,能够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器作用的同时,较为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解决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融资难题,同时能完善我国现存的资本市场。而新三板市场正是这么一种正确的选择。

新三板市场作为一种场外市场,能够为高新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解决其在初创阶段的高资金需求和高风险的矛盾。首先,新三板市场的挂牌条件可以十分宽松,对企业盈利水平没有硬性要求,进入门槛很低。其次,新三板市场面向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比如风险资本和私募基金,因此能够获得源源不断、数量可观的资金支持。最后,新三板市场能够通过制度建设为挂牌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有序的股份转让平台,使得风险资本和私募基金能够大胆地进入并且顺利地退出,使风险资本多了一条有效的退出通道,从而能够推动风险资本对于中小高新企业的投资。

二、新三板市场的发展障碍

(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1月23日,首批两家企业正式在新三板挂牌,至2011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规模已经超过100家。2012年8月3日,证监会宣布,在中关村的基础上,增加三家新三板试点: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这标志着新三板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六年的时间里,新三板试点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报告》显示,至2011年底,已经有152家企业参与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32家企业完成或启动了38次定向增资,融资总额17.1亿元,平均市盈率22倍,挂牌企业中的久其软件已经在中小板上市,北陆药业、世纪瑞尔、佳讯飞鸿等已经在创业板上市。

对于在新三板挂牌的创业型企业来说,新三板市场为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除了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和股份转让的平台之外,新三板市场还有助于挂牌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在新三板挂牌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使企业在发展潜在客户和寻求银行贷款时都能获得一定的便利。

(二)新三板市场的前进障碍

在新三板扩容之前,其服务范围仅限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公司,因此,新三板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上都显著不足。截止2012年7月底,如果按市值统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报价转让系统的比重约为85.7%、11.1%、3.15%、0.05%,同时,新三板市场一年的成交规模只有几亿元,这与日成交金额三千多亿元的沪深主板市场相比微乎其微。

新三板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不足与其试点范围的局限有关,同时与新三板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企业的参与程度也有紧密的关系。

在投资者准入门槛上,目前新三板只允许机构投资者或者在公司挂牌前通过各种方式持有公司股票的特殊自然人股东参与交易,而外部自然人都被排除在外。在交易限额上,新三板市场要求每次不得低于3万股,投资者持有的某一公司的股份余额不足3万股的,只能一次性委托卖出。投资主体和交易限额上的限制,一方面阻止了不具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自然人参与新三板市场,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市场的股份流动性和交易的活跃度。另外,新三板市场备案制的发行管理方式和主办券商制度的交易机制也限制了新三板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发展规模。

从企业层面来看,他们在面对新三板市场这种全新概念的时候,也有自己的顾虑。首先,新三板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的严格要求,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合规成本,而这种成本的付出与企业从新三板获得的好处在短期内很难衡量,挂牌新三板所带来的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也往往会损害企业创始人的利益。其次,新三板市场作为一种股份转让的平台,也为持有公司股份的高管人员提供了股份转让的机会,从而容易造成高技术人才的流失。

三、发展新三板市场以完善中小高新企业融资体系

为了推动中小高新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与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金需求和风险水平相适应的融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利用企业孵化器和风险资本满足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然后通过新三板市场形成股权资本的流动通道,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在挂牌新三板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良好的企业声誉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从银行吸收一定的债务融资。待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可以到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在更广阔的市场中进行股权融资。在这个融资体系中,新三板市场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小高新企业从初创走向成熟的重要支撑。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已经展开,要想使扩容后的新三板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中小高新企业融资体系的重要一环,我们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规范层面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

只有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才能真正发挥新三板市场的作用,使中小高新企业能够在发展初期及时地从市场获得必要的资金补充,使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能够获得投资机会并追逐风险收益,使企业的原始投资者和风险资本能够顺利地退出,使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使市场上的报价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公司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整个新三板市场能够平稳有序地发展。

投资者的进入条件和交易限额可以适度放宽。参与新三板的投资者除了风险资本、私募基金和挂牌企业原有股东之外,还可以包括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自然人投资者,交易的限额可以从3万股适当降低到1万股,这样每一笔交易所需要的资金限额就可以从二三十万元降低到十多万元,从而使个人投资者真正有能力进入新三板投资。

在交易机制上,需要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地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在新三板挂牌的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中小高新企业,一般投资者难以对其进行准确估值,而做市商拥有大量专业人员,能够对挂牌公司长期跟踪并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做市商以自有资金对挂牌公司股票进行买卖,相当于对其股票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担保,这样就更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在降低投资者进入门槛的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无疑会极大地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和规范水平。

(二)从政策层面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1、准确定位新三板市场

从新三板市场的创立和试点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为中小高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其在初创阶段的融资困境。新三板市场的存在意义与创业板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创业板市场是场内市场,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了成长期和成熟期,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风险能力显著降低之后,为了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和原始资本退出而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场所。而新三板市场是一种场外市场,它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高新企业在初创期的高风险和高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入理性投资者的风险投资,并且充当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信誉,为企业进一步的上市融资打下基础。

对新三板市场的准确定位,要求我们在发展新三板市场的过程中,要明确地把其发展方向同创业板市场区分开来。首先,在融资方式上,新三板市场要坚持以私募为主,而不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其次,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而不能把门槛降得太低,最后,新三板市场对于挂牌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只有这样,新三板市场才能变成为中小高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所,而不是投机和造富的工具。

2、建立转板机制

目前我国新三板市场上的挂牌企业上市的案例,均是通过正常的IPO程序,而真正的转板是指企业不公开发行新股,从新三板直接到场内市场上市,上市后再进行配股和增发新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通过转板实现上市的公司。而从降板的角度来说,我国现在的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刚刚推出,对于新三板市场企业也只有终止挂牌的可能,而不能够在各个层级不同的市场之间进行转板。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不断发展,各个层级的股票市场之间应该建立相互之间的转板制度,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转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整个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在中小板挂牌企业的上市预期能够极大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同时,对于在场内市场上表现不佳的企业,也可以通过降板的方式保持股票的流动性,避免企业直接退市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风险。对于中小高新企业来说,转板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资金供求矛盾,使他们在初创阶段能够通过新三板市场通过私募的方式获得成长所需的资金,在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转板到创业板或者主板市场,通过公募的方式满足更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另外,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建立,可以使中小高新企业从发展初期就有持续的信息披露,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从而能显著提高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其信赖程度。这样,新三板市场在把风险资本、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连结起来的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间接融资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完善整个中小高新企业的融资体系。

(三)从企业层面正确利用新三板市场

1、正确认识新三板市场

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高新企业来说,他们应该充分了解新三板市场,并把它当成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创新的有效工具。首先,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其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收益和成本,转变传统的合规成本的观念,形成合规创造价值的新理念,通过主动遵守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所要求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的改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竞争优势。

2、拓展和发挥新三板市场的功能

中小高新企业要正确认识新三板市场的功能,充分利用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不但是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创新的工具,也是能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机构。它的存在降低了企业与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资金所有者的投资风险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提供股权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便利了企业的债务融资。同时,新三板具有蓄水池的功能,是优质中小高新企业的聚集地和上市公司的后备军,在新三板挂牌的经历对于企业的上市融资大有裨益。

3、自觉遵守挂牌制度

中小高新企业在挂牌新三板市场之后也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新三板市场的挂牌规则和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和内部控制的完备有效,在新三板市场这个优胜劣汰的平台上体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玉军,我国新三板转板机制及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研究,商品与质量,2011(7),106-107

[2]鲁军,新三板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科技财富,2011(13),76-77

[3]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经济管理,2011(2),75-77

[4]赵洪江,沈玉清,扩容后新三板制度的特征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1),90-92

[5]吴陈,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时代金融,2011(6),152-153

[6]张亮,中小企业视角下“新三板”市场的功能定位,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60-62

[7]张劲松,基于共赢的“新三板”制度选择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2(1),107-111

[8]张冰秋,新三板后备企业评价指标选择研究——基于高技术特征视角,宿州学院学报,2011(12),31-35

[9]胡永平,史原,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趋势——基于创业板市场的分析,会计之友,2010(10),40-41

[10]皮海洲,“新三板”不是中小投资者的“创富板”,武汉金融,2011(2),71-72

融资市场体系 篇8

在市场经济国家, 企业通常有两种融资方式, 一是直接融资, 即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机构向资金的最终供给者筹措资金, 主要有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二是间接融资, 即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不与资金的最终供给者发生交易。间接融资方式中, 金融机构往往通过存款、债券、信托资金等方式从资金最终供给者手中募集资金, 并以贷款或者购买公司股票的形式向企业提供资金。可以看到, 间接融资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发挥了金融中介的作用。

一般而言, 一国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或者间接融资的偏好, 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资本市场发育状况和金融监管强度等紧密相关,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资本市场往往获得较好发育, 企业偏好于进行间接融资, 反之, 直接融资较多。而根据金融交易对象的确定性与否, 金融交易分为相对性和市场性金融, 前者指的是交易对象比较确定, 交易时期较长, 后者的交易对象则不确定, 主要依靠交易所等市场形态进行。因此, 从这一概念出发, 间接金融又可以划分为相对性间接金融和市场化间接金融。相对性间接金融是传统的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家庭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进而贷款给企业的融资方式, 而市场性间接金融则是在间接金融的框架下, 通过引入市场主体要素、充分利用市场优势进行的金融交易。

2 市场化间接融资的兴起及其运作过程

对于后进国家来说, 金融制度通常以间接金融为主, 这是因为后发国家在其工业化赶超过程中,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规模很大。此时, 银行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去能够促进其工业化进程。以日本为例, 其在二战后确定了赶超欧美的战略, 政府积极构建了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制度, 以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 日本建立了相对性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 企业通过密切银企关系, 获取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经济赶超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提供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进入工业化后期, 这种制度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使得日本以相对性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走向衰落。

具体而言, 一方面在相对性间接金融制度下, 政府为银行提供了不破产的保险, 导致过度借贷行为泛滥、金融风险加剧, 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泡沫;另一方面, 相对性间接金融制度使得银行无法迅速转移并化解风险, 不良债权问题严重。另外, 随着日本经济转型的加快, 原有的相对性间接金融制度已经不能对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此, 一些观点认为日本企业应该转向直接金融, 即企业融资中直接应该占据绝对优势。不过, 一些学者从日本间接金融比较过高的现状出发, 认为间接金融仍将占据主导, 但市场性的间接融资将取代传统的相对性间接融资。

市场化间接金融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日本, 综合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其具体含义包括三种界定方式:一是认为它是投资者与投资顾问或者投资公司之间的资金转移行为;二是认为它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而进行的间接融资行为, 即利用市场机制, 充分分散风险;三是认为它通过财务公开和债券流动性的提升促进资金筹措, 家庭通过资产运用进行投资, 企业则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协调融资方式募集资金。市场化间接融资中, 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仍然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但是, 金融机构此时并不是单纯的中介结构, 而是可以将贷款债券证券化, 并将其出售到资本市场上。家庭等单位可以通过购买信托产品和基金产品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而由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统一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 最终实现资金的融通。一般而言, 这种类型的资本市场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3 市场化间接金融的可行性与发展趋势

以日本为例, 近年来在间接金融构成中市场性间接融资比重稳步上升, 直接金融比重虽然也有所提升, 但市场性的间接融资占据了更为主导的地位, 发展趋势也比较好。这从实践上证明了市场化间接金融的可行性。一方面, 尽管后发展国家从间接金融走向直接金融是融资模式的大趋势, 但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 尤其需要以政府的整备计划为契机, 直接金融的重要性才能不断提升。后发展国家虽然会出台各种规制措施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但这些政策对于企业和证券公司的影响较大, 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举措相对较少, 从而限制了直接金融的发展。

总体来看, 间接金融内部市场性间接金融的发展, 离不开其特殊的优势, 也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第一, 相对性间接金融制度使得银行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 一旦出现危机, 可能迅速波及整个金融系统。而市场化间接金融则可以分散风险, 促进银行业稳定, 并能发现新的投资机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复杂交易。第二, 市场化间接金融避免了相对性间接金融对于市场价格的扭曲, 尤其适合向传统的资金密集型企业融资, 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第三, 市场化间接融资方式能够促进金融中介机构的多样化,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和标准化, 活跃资本市场。

基于上述优势, 市场化间接融资在后进国家法律制度、市场流动性和信息基础设施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用性, 实际上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以市场化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的需求已经大量显现, 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是,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和我国金融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一直存在,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无法获取生产用资金而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同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一样, 我国企业融资的方向是走向直接融资, 但这种变化尚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 且要以政府的整备计划为契机。同时, 虽然我国出台了各种规制措施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但这些政策对于企业和证券公司的影响较大, 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举措相对较少, 从而也会限制直接金融的发展。因此, 要大力促进市场化间接金融的发展, 增加其在整体的融资市场的份额, 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市场化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如下。

首先, 市场化间接融资离不开成熟的中小企业。要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素质, 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二是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政企分开, 理顺管理体制。三是要按照国家法律要求,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 减少信息不对称, 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四是要健全企业信用,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 完善企业信用机制。从政府方面说, 要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对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投资, 解决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弱、资信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融资困难。同时, 市场调节的缺陷也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

其次, 要积极发展进行市场化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发展市场化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方面, 国家要积极引导银行、证券与信托公司进行金融创新,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促进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具体而言, 银行要积极进行融资创新, 促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的开辟, 积极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简化手续, 促进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

再次, 政府要主导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当前, 我国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实际上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也是市场化间接融资发展的很大障碍。因此, 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征集系统, 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建设。一是可以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信用征集系统。二是发挥工商税务部门的优势, 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促进信息分享。三是积极建立各种担保机构, 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可以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 支持中小企业建立自我服务的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杨锦海.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及对我国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7.

[2]乔滢, 杜文康.中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融资市场体系 篇9

一、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市场格局

我国融资租赁业目前为多头监管 (审批) 机制, 分为由银监会监管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监管的外资租赁公司, 和同样由商务部监管的内资租赁公司三大板块, 习惯称前者为金融租赁, 后两种为融资租赁。在三个板块中, 针对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制度最为严格, 针对外资租赁公司的管理制度最为宽松, 且目前对融资租赁业的监管更多地体现在准入方面的硬性规定。

按股东背景, 我国融资租赁业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以银行为主要股东的金融租赁公司, 二是以厂商系租赁公司为主要股东的融资租赁公司, 三是既非银行也非厂商的独立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 (以下简称独立融资租赁公司) 。

其中, 以银行为主要股东的金融租赁公司, 具备银行系统的衍生优势, 依托母行资源, 拥有大量客户的信用信息, 融资成本较低。因此, 这类公司有着相对明确的客户定位, 以银行内部高端客户为主, 如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营业务为大资产、低收益的大型设备租赁, 如飞机、船舶租赁等, 业务类型以回租为主。

以大型机械设备厂商为主要股东的融资租赁公司, 其租赁资产多为该公司自行生产, 拥有对租赁物进行维护、增值和处置的专业能力, 具备较为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广泛的基础客户群, 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与拓展自有产品销售渠道结合, 业务类型直接租赁为主。

既非银行也非厂商的独立租赁公司, 股东多为企业或企业集团、专业投资机构、民间资本等。这类租赁公司有的具备资金来源优势, 有的具备行业资源优势, 有的具备客户群体优势, 并通常具备明确的行业定位。这类融资租赁公司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较强, 可以为承租方提供包括直接租赁、售后回租等在内的多种融资和财务解决方案。因此, 该类租赁公司适合定位于中小微企业, 满足客户的定制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

从公司的运营情况来看, 融资租赁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极不平衡。截止2012年底, 中国融资租赁十强企业 (以注册资金为序) 约占全国注册资金1820亿的32%, 而其余约548家企业仅占68%。这十家企业的业务总量占全国业务总量的35%, 而其余548家企业共占全国业务总量的65%。

从金融、内资、外资三个板块看, 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全国约560家租赁企业中, 金融租赁企业只有20家, 但注册资金达到588亿人民币, 约占全部企业注册资金的32.4%, 业务总量为6600亿元人民币, 约占全国业务总量15500亿的42.6%;内资租赁企业有80家, 注册资金达到350亿人民币, 约占全国的19.0%, 业务总量5400亿元人民币, 约占全国业务总量15500亿的34.8%。与此相对的是, 外商租赁企业达到460家, 虽注册资金折合人民币达到882亿元, 约占全国的48.6%, 但业务总量只有3500亿元, 占全国总量的22.6%。

目前国内融资租赁格局是一个金字塔体系, 高端资源高度集中, 其他资源相对分散。如何找准市场定位、避免同业同质竞争、实现资源有效流动和搭配, 还需要不停地实践和探索。

二、面向我国融资租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 2013年第一周有超过十家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一月末, 第十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名单发布, 19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获批成立。与此同时,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 如天津市对新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 并对公司发展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以及浙江宁波市政府为推动金融资本与融资租赁产业的积极对接, 促成银行与该市融资租赁企业讨论如何促进银租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等。虽然各路资本纷纷进军融资租赁, 政府支持快马加鞭, 但是融资租赁业并非以此便可金蛇狂舞、跃上九天, 行业趋势仍然喜忧参半。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市场一定程度放开, 但是前置审批难度较大、牌照仍然紧张。2009年, 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审批权从商务部下放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率先扩容。实际上, 许多外资租赁公司实质为中资返程投资, 这种类型的外资租赁公司迅速发展, 目前约占市场2/3份额。据调查, 不少融资租赁公司获得牌照后, 并未开展多少实际业务, 这里面存在着融资租赁公司的动机、能力和企业的认识问题。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 行业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 不少融资租赁公司的成立实际上是一种牌照抢滩和政策寻租, 或者设立者认为融资租赁能够迅速带来巨额收益, 而进入这一领域后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的目的并非是销售企业产品与支持实体经济, 而只是作为圈钱的途径, 就很难获得健康的资金支持与道德认同。此外, 租赁物件的有效回收与变现考验着租赁公司的管理能力, 这一点与融资能力同等重要。但一部分租赁公司并不具备物权变现保护债权的专业能力, 即使暂时获得银行资金, 在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资金高进高出, 收益和风险很难匹配, 这类融资租赁公司可能难以为继。

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 目前对租赁业总体认知度并不高。据《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情况》显示, 全国560家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 85%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和厦门等约20个城市, 而全国其他200多家地级以上城市, 也包括一些省会级城市, 至今一家融资租赁公司都没有。一些管理部门仍将融资租赁和典当、拍卖相提并论;一些企业仍然将融资租赁作为高利贷看待, 潜在承租人把融资租赁当作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 将融物的身份放到融资的地位。加之目前国内相关法律对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比较笼统, 对业务环节中租赁物的管理、违约救济、纠纷处理没有详尽的规定, 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 使得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特别是融资租赁公司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容易造成租金拖欠和难以收回, 使融资租赁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就导致了融资租赁公司多、客户少、普及融资租赁常识任务重、业务竞争激烈的局面。

融资租赁公司在开展业务的同时, 也面临着如下几个层面的风险:

1. 信用性风险。

融资租赁合约期限往往与租赁物品的经济寿命相当, 多数为3-10年。在2012年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 与会者称, 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7年, 与欧洲和日本的12.5年、美国的8.2年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意味着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的同时, 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经营恶化可能带来的租金支付风险。根据融资租赁标杆企业远东宏信2012上半年年报可见一些迹象:该公司与2011年同期相比, 信贷成本即贷款及应收款项拨备/生息资产期初期末余额的比例从0.75%上升到0.78%, 不良资产率从0.6%上升到0.67%, 逾期30天以上的融资租赁款比例从0.08%上升到0.34%。

2. 系统性风险。

融资租赁、银行与整体经济 (企业) 形势三者基本呈顺周期形态, 融资租赁资金过度依赖银行, 会受到信贷政策变化的直接影响, 而融资租赁业务相比银行信贷, 对国民经济周期的反应更为灵敏。当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期时, 租赁行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较好, 违约率较低;当经济处于低迷或萧条期时, 行业整体信用会受到影响, 许多企业由于出现经营问题导致违约率升高, 融资租赁公司的业绩和资产状况受到威胁。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本身对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的抵御力较差, 系统性风险与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结合更加紧密。目前很多融资租赁合同采用浮动租金, 保证租金和银行利差相对固定的模式盈利, 这就意味着, 如果进入加息周期, 融资租赁公司就很容易陷入赔本的困境。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融资租赁公司正处于数量高峰期, 很多中小融资租赁公司为了抢生意, 不断压低租金和银行利率间的利差, 也忽视了对资金和设备的监管, 导致后期大批融资租赁企业倒闭。

3. 期限错配风险。

资产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匹配资产和负债。目前融资租赁公司在注册资本金和股东注资外, 仅能吸收少量信托资金、委托存款和保证金等, 资金80%以上来自银行, 部分租赁公司的银行融资占比甚至超过了90%, 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首先带来的是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并且, 目前国内的租赁公司基本上都是短钱长用, 负债基本在一年以内, 这又造成了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中小微企业寻求的租赁资金, 主要用于设备采购及更新换代、技术的改造和引进、产业链的开发和扩张等项目, 短则2-3年, 长则4-5年甚至更久, 属中长期性质的融资, 租赁公司拿短期资金来做长期业务, 这一结构性矛盾也是未来的隐患。

4. 金融同业挑战。

目前我国新兴类金融业务蓬勃发展, 信托、保理和资产管理等类金融公司不断设立和壮大, 它们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融资租赁业务重叠, 基于企业与这类公司的双向理性选择, 一些在租赁产品 (组合) 上不具备优势的融资租赁公司有被挤出市场的危险。随着利率的市场化, 银行的利率空间日益受到挤压, 业务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在政策上, 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小微贷款业务, 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适度放开等, 融资租赁公司未来会遭遇种种竞争。

此外, 我国融资租赁业人才紧缺问题已开始显现。目前全国融资租赁人才缺口至少在2500人, 其中, 中高级管理人员缺口达500人。中国租赁联盟研究人士认为, 今后3年内, 中国融资租赁业每年需要新增专业人才约1000名。

三、独立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对接中小微企业市场

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银行资产超过90%, 银行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大多数。依靠强大的资本支持, 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同时, 我国金融资源的现状还是明显向大型公司倾斜, 同样的客户营销流程、签约和维护, 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与中小微企业客户之间普遍选择前者。由于各自优势资源的不同, 银行与厂商系租赁公司业务多数集中在航空、电力、交通、医疗、印刷和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大中型客户。与之相比, 专业的独立租赁公司发展比较薄弱, 其注册资本相对较小, 很难利用银行等融资渠道获得长期、稳定、低价的资金来源, 杠杆作用体现不出来;同时, 也由于缺乏大型制造企业背景, 进入航空、船舶等高端租赁市场难度较大。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成熟的租赁市场由一个产业链构成:银行/金融机构类租赁公司依托其股东的资金优势开展全额偿付的融资租赁业务, 从事的是租赁债权的投资和管理, 是融资租赁产业链中的主要机构。虽然数量可能少, 但业务量大。专业化的融资租赁公司依托其股东的设备处置优势开展非全额偿付的经营租赁业务, 从事的是租赁债权和设备余值的处置、投资及管理。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传统出租服务公司, 从事的是规模采购和专业化的设备出租服务的投资及管理。不同类型的租赁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租赁产业链, 成为服务买方和使用方的第三方设备采购的主体, 是服务社会的资产投资和管理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租赁业的发展, 这个产业链也会形成。从趋势上看,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将会进一步细分, 融租方式更为专业化。

2012年6月, 在商务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贸流通领域的实施意见》中, 明确表示支持民间资本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具体内容为:加快融资租赁业立法步伐,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 完善金融、财政、税务、外汇和海关等政策, 加强行业监管,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规范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民营融资租赁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提供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设备、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等融资租赁服务, 通过设备融资租赁方式参与铁路、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以及水利工程等基础产业建设。支持民营融资租赁企业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 拓宽融资渠道。

独立融资租赁公司最明显的优势在于租赁资产类型方面的多样性, 这一特性使得它的客户群比较广泛, 不限于一种或几种特定业务领域, 不限于客户公司规模大小。客户群的多样性和自身战略策略上的灵活性, 有利于独立融资租赁公司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变通和快速反应:在诸多行业中, 迅速找准切入点, 专注研究, 把握市场脉搏, 判断行业前景, 评估风险, 将业务做专。由于专业, 在同一行业内可以服务数量众多的用户, 即使少数客户出现经营问题, 也可以在自身客户群内将回收的设备消化掉, 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同样由于专业, 在领域内积累了信誉与客户资源, 便具有足够的议价能力, 能够从供货商手中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 进而在领域内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同。同时, 独立融资租赁公司往往凭借其人才优势, 设计出有吸引力的租赁业务模式并充分控制风险, 取得投资人与承租方的信任, 利用多种融资工具获得营运资金和收益。

我国目前很多行业与地区面临着类似温州“两多两难”的现象, 一边是民间资金多却投资难, 另一边是小微企业多而融资难。因此, 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 有序、有效地进入融资租赁行业进而投放到中小微企业市场, 是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

摘要: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主要分为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和独立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三个板块, 面向市场有着不同的定位, 彼此业务也有所交叉, 在有些领域呈竞争局面。近年来政府继续加大对融资租赁业的支持, 但行业内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找准市场定位、实行错位竞争是健康引导融资租赁资本、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方法, 如独立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对接。

融资市场体系 篇10

一、融资租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 融资租赁的发展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在1952年产生于美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 融资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设备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发达国家, 60%的工程机械、飞机船舶、各种车辆、医疗、通讯和信息等设备是通过租赁销售的, 融资租赁对财富增长的贡献也愈加明显, 其中美国等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对GDP的贡献已超过30%, 租赁市场的渗透率 (即租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 是租赁行业的重要指标) 已高达20%至30%。在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并促进其技术进步的同时, 融资租赁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和前景

目前, 国内银行租赁业务市场三分天下, 市场上形成了由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 及商务部主管的外资、合资金融租赁公司和内资租赁公司三大板块。截至2010年底, 国内金融市场三类融资租赁机构总量为182家, 比上年增加65家, 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共计约7000亿元, 比上年增长89%, 注册资金合计超800亿元, 潜在租赁资产能力在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 受银监会管理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17家, 资产总额为3157亿元, 固定资产总额为2981亿元, 净资产总额为520亿元。2010年, 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3%左右, 与中国的实体经济相比, 发展空间巨大。

“十二五”时期, 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GDP结构上看, 制造业约占一半, 产业结构的特点为以设备作为经营载体的融资租赁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与此相关的固定资产和新增新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 这也为融资租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极高的贡献度, 但却无法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金融资源, 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是融资租赁谋求发展的巨大市场。

二、发展融资租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 融资租赁和银行贷款的区别

首先, 表现在物权上。融资租赁的出租人是物权、债权两权在手。在没有偿还完租赁本息时物权是不可能转移给承租人的。另外, 不管销售商的服务是否有问题, 都不影响租赁公司对租赁物件的物权和债权的追索。而贷款银行没有实质上掌握物权, 只有债权, 最多是有虚幻的处置权。其次, 租赁中出租人是有处置权绝对排他第一优先权的, 设备收回照样有债权追索。而贷款中设备抵押是有条件的处置权, 处置后的资金首先要扣除设备拥有人应缴的税款、清算人员的费用, 然后再满足遣散人员的工资, 最后轮到银行的时候所剩资产已寥寥无几。同时, 融资租赁收取的是租赁保证金, 一旦承租人违约, 就被出租人没收, 债权债务不受影响。必要时还需要承租人拿另外的资产作为偿还连带责任的个人资产无限责任担保, 承租人违约成本很大。此外, 租赁物件不参与承租人的破产。当承租人破产时租赁资产不属于承租人破产资产, 不参与破产清算。银行贷款的设备要参与用户的破产清算, 设备被处理后再由多家分配。

(二) 融资租赁是社会配置资源的重要平台

融资租赁配置资源的方式十分灵活, 通过融资租赁, 资金、设备、人才、技术、信用、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 实现各类资产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合理配置。外有内租引外资, 内有外租走出去, 东有西租促开发, 南有北租助振兴, 民有国租调结构, 国有民租促就业, 民有军租强国防, 企有政租惠民生。

各类金融机构介入融资租赁, 可以利用融资租赁平台满足客户的租赁需求, 完善服务功能, 开辟资金配置渠道, 由信贷金融服务介入资产金融服务, 由传统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介入租赁资产投资, 实现投资方式及投资组合的创新, 是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产业基金竞争力, 优化资产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制造业构建融资租赁平台是延伸经营链条, 完善服务功能, 满足客户多种需求, 合理配置资源, 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是由传统的商品经营模式向全面服务的商品和资产经营转型的必然趋势, 同时, 发展融资租赁还有利于抵御经济周期冲击,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服务业开展融资租赁是介入资本要素投入结构的创新, 是传统服务业延伸服务链条, 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 实现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必然措施, 融资租赁自身是一个新兴的第三方资产投资和资产管理的现代服务业。

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有企业运用融资租赁机制, 以未来经营现金流为支持, 以财政预算为支付保证, 可以拉动银行和社会资金, 跨领域跨行业配置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 扩大政府采购和投资能力, 增加增值税和所得税收入,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资源的建设, 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辽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辽宁省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发展融资租赁创造了条件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支柱产业。2010年, 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45.5亿元, 同比增长33.56%。当年, 全省装备制造业12大类产品有9类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 其中, 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 同比增长38%;机床产量达到15.6万台, 同比增长25.6%。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已接近一万家, 在数控机床、造船、大型成套机械装备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显露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截至2010年底, 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累计已达17家;商务部、税务总局联合审批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累计7批53家。上述融资租赁机构90%集中在京、津、沪和东部沿海省份, 除辽宁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外, 辽宁省尚无其他有影响的融资租赁机构, 机构建设步伐明显落后于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依靠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内源化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 改变传统融资方式, 通过融资租赁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是把辽宁省建设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总的来说, 融资租赁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 通过融资租赁将装备制造业购买力化“虚”为“实”, 能够提升装备制造企业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贷款、上市、发债被视为企业融资的三大方式, 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不如融资租赁容易实现。尤其对于不具规模以及设备工艺更新换代较快的企业来说, 设备采购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需求。以融资租赁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少量资金获得设备的使用权并立即投入生产, 降低设备采购的一次性支出比例, 大大缓解了生产企业的压力,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因此, 将潜在的市场购买力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转化为现实, 能够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 融资租赁能够提高装备制造企业收益并有效降低融资风险。较长的设备租期和略高于银行贷款的租金为装备制造企业创造了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和收益。由于融资租赁可以根据企业的实力和项目现金流等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还款方案, 租期可长可短, 租金支付的时间也较为灵活, 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根据现金流进行合理分配, 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另外, 融资租赁的对象是特定的实物设备而并非资金, 用途的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承租方的主观违约机会。

同时, 融资租赁帮助企业实现设备快速升级, 加快推动自身产业结构转型。装备制造行业涵盖广、门类多, 行业内与行业间企业的关联度高。装备制造从零件的切割打磨到设备的整体组装都离不开“母机”, 即制造装备的装备。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运营发展也可以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优势, 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资金利用率, 盘活现有资产, 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因此, 在未来时期, 活跃在市场上的融资租赁必将成为助推装备制造行业完成战略转型的催化剂。

(二) 推动辽宁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目前, 制约辽宁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环境、专业人员和资金来源。《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培育和引进投资银行、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高端金融机构和咨询中介机构。重视资本市场融资工具,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打造完善的融资租赁市场要以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 本着“三箭齐发”的发展思路, 使融资租赁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要迅速敞开大门,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融资租赁机构来辽宁开展业务。引进的重点是国内外银行系租赁公司和中外合资独立第三方租赁公司, 通过他们将国内外成功的融资租赁模式、理念和人才带进来, 利用其成熟的行业经验, 率先打开跨境融资租赁市场, 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二要努力自我发展, 通过制订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省内大型制造企业设立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现阶段应重点扶持机床、造船、汽车、大型成套设备以及通用航空等制造企业建立以融资租赁为特征的新型销售模式, 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充分融合, 同时, 努力创造条件使省内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尽快通过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审批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三要加快转型升级, 在省内各地级市设立经营性租赁公司并逐步向融资性租赁公司过渡。目前, 省内一些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以出租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性租赁公司。今后一个时期, 应采取积极措施, 选择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经营性租赁公司重点加以扶植, 促使融资租赁从经营租赁中分离出来, 为所在地中小企业提供设备融资服务。

为推进辽宁省融资租赁体系建设, 政府应考虑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制订融资租赁专项发展规划和促进融资租赁发展的具体办法, 出台财政与税收、人才引进与培养, 以及大型项目、城市基础建设优先考虑融资租赁方式等促进政策;研究制订相关配套办法, 加强对融资租赁业的归口管理与指导, 完善租赁资产物权特别登记制度, 为融资租赁机构共享征信体系创造便利条件;适当改变以往单纯以财政贴息促进企业发展的作法, 增加财政资金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支持力度, 帮助地方融资租赁公司协调解决发展初期的资金来源, 广泛吸引民间投资进入融资租赁行业, 借助辽宁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使融资租赁真正成为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摘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投融资体系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依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市场,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是“十二五”时期有效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最优选择。

上一篇:深井煤矿下一篇:快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