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有效性及其在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普遍意识到金融体系不仅是各金融机构的简单加总,微观审慎监管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宏观审慎层面或系统层面的金融稳定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各国监管机构也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应对金融系统中的顺周期性风险和横截面风险,我国也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针对近年来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主要问题: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二、各国使用的宏观审慎政策是否有效?三、国际资本流动是否与国内系统性风险有关?宏观审慎政策在资本流动管理中有哪些应用?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建立模型讨论宏观审慎政策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评估宏观审慎政策效果和与国际资本流动相关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讨论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资本流动方面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建立理论模型分析银行融资决策及金融放大效应,通过与事后救助政策比较,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作用。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通常将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相关的外部性作为分析起点。本文沿着同样思路建立一个三期模型发现,金融危机期间银行部门减价出售资产的行为具有负外部性,容易引发金融放大效应。由于微观主体不会将这种金融外部性内部化,所以在危机状态下低估流动性对其终生效用的边际贡献,即对流动性的估值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在制定融资决策时,银行部门对不同或有状态债券的定价主要由流动性对其终生效用的边际贡献所决定。因此,外部性问题会使银行部门微观主体承担更多系统性风险,即在好时期归还的债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归还的债务高于社会最优水平。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事前政策和事后政策两类。流动性支持和资产购买作为传统的事后救助政策,可以缓解金融危机期间的放大效应。但被预期到的事后救助政策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并引发银行部门过度风险承担行为,削弱政策效果。债务上限要求和庇古税为事前的宏观审慎政策,该类政策工具通过使分散化主体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将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实现抑制系统性风险的目标,并且不会引发银行部门道德风险问题。尽管目前事后政策仍是缓解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但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政策制定者应当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系统性风险积累方面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关注政策工具对外部性的纠正情况。其次,回顾世界各国宏观审慎工具操作情况,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并从金融部门异质性角度分析可能影响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本文针对七类宏观审慎工具(逆周期资本要求、动态拨备要求、消费贷款限制、信贷增长限制、LTV上限、DTI上限以及其他与住房相关的宏观审慎工具)建立了宏观审慎指数,并利用29个样本经济体从2000年至2013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世界各国操作宏观审慎工具的情况来看,发达经济体操作的宏观审慎工具主要作用于房地产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审慎政策则不再局限于住房市场,还包括银行信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的操作比危机前更加频繁。事件研究中,我们回顾了土耳其和加拿大的宏观审慎政策操作经验。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一国宏观审慎政策对信贷增长和住房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支持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在抑制信贷增长方面,与银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与住房相关的政策措施均有明显的效果,动态拨备、消费贷款限制、LTV上限、DTI上限和其他住房相关政策效果显著。针对房价增长,仅与住房相关的政策措施显著有效,并且LTV上限、DTI上限和其他住房相关政策工具均能够有效抑制资产价格上涨。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确认了本文实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在拓展部分,本文分析了可能影响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金融部门异质性因素,发现在金融部门对外开放程度和银行部门集中度较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银行系统中,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较弱,表明可能存在政策规避。而对于系统风险较高的银行系统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反应更为有效。政策启示在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操作效果显著,对货币政策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设计可以提升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政策规避带来的成本。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部门异质性的影响。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周期特点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讨论宏观审慎政策在资本流动管理中的应用。本文建立两国模型分析了国内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最优化行为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发现资本流入和国内经济周期存在正相关性。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国内企业扩大生产、利润增加,国内家庭收入增加推升资产价格、提高跨境借款规模,使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面临的净资本流入增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生产规模收缩,企业利润和家庭收入减少、资产价格下降,国内净资本流入减少。家庭部门通过抵押住房资产取得借款的机制还会对资本流动顺周期起到放大效应。理论模型还以国际利率变动为例,分析了资本流动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利用53个样本经济体2000-2018年的季度数据评估了净资本流入与信贷增长和房价增长的关系,面板回归结果表明资本流动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发达经济体资本流入主要推升家庭信贷,资本流动构成影响较小。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入对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信贷增长均有显著推升作用,并且资本流入各构成项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拓展部分,本文分析了可能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风险间关系的因素,发现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资本流动顺周期程度较弱的经济体,净资本流入对信贷增长和房价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弱。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弹性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可以抑制资本流动引起的顺周期积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与资本流动管理措施比较,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在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的作用。在资本流入时期,宏观审慎工具可以有效应对国内顺周期积累。但在资本流出时,宏观审慎政策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面板回归结果也支持宏观审慎政策对周期性资本流动的抑制作用。针对我国的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工具可以有效地抑制与资本流动相关的顺周期积累。为了应对与国际资本流动相关的系统性风险,新兴市场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应当在推动国内金融部门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利用,不断充实资本流动管理工具。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风险;理论基础;有效性;国际资本流动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主要创新

第二章 宏观审慎政策概述

第一节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二节 宏观审慎政策特点

第三节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金融放大效应与外部性

第四节 系统性风险应对与宏观审慎政策

第五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四章 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宏观审慎政策数据与变量构建

第四节 事件研究

第五节 实证模型

第六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五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政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模型:资本流动的顺周期特点

第四节 实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风险

第五节 宏观审慎政策在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的应用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幼儿音乐创新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案例教学教育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