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手段

2024-06-30

现代设计手段(精选十篇)

现代设计手段 篇1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目前市场对塑料制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塑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更新换代也越来越频繁, 这就要求塑料制件厂家具有高效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的质量, 这对塑料模具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入现代设计手段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即以一塑料端盖零件为例, 简述现代设计手段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1 设计方法

1.1 快速成型技术

作为现代工业的新型成型方法, 快速成型能够迅速将设计者的想法转化为具现化的产品。它为零件原型制作、设计优化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价的实现手段, 提高了产品研发的效率。设计者可以通过制作的样件模型进行设计思路的检验。传统的模型制作主要采用手工制作, 不仅工序繁杂, 而且制作困难, 外观和精度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快速成型设备制作的高精度、高品质样件可以更直观地具现化设计师的创意, 和实际产品一样可装配, 能直观地反映出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 以进一步进行产品的结构优化设计。图1所示即为采用快速成型技术打印出的本文设计塑件。

1.2 有限元分析

在塑料制件中的有限元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采用CAE软件进行模流分析, 另一方面是采用ansys软件进行模板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模流分析是通过对注射时塑料溶体在模具型腔内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来判断成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质量缺陷, 并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 以避免模具在制造后再发现问题而造成修模成本的增加, 甚至模具可能作废。一方面, 可通过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优化模具结构, 降低模具成本, 减少修模次数, 少修甚至不修;另一方面可通过对注射参数的模拟找到最佳注射参数的合理范围, 以提高塑件质量。图2所示即为运用CAE软件分析出的塑件成型后的变形量, 可继续修改注射参数以减小其变形值, 为实际注射参数设置提供参考。

塑料模具的模仁壁厚值是设计中的一个难题, 目前几乎多凭借工人经验或者采用经验公式估算, 常易因估算不准而造成模具报废或浪费材料, 借助ansys软件可以对模仁进行强度 (承受压力) 和刚度 (模板变形) 的力场分析, 计算出厚度的有效值甚至极限值, 大大节省了模仁的材料和模板的开框工作量。图3所示即为对型腔进行ansys分析的应力云图。

1.3 模具CAD/CAM

塑件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传统的模具设计和加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模具的精密设计制造和制品的高精度, 已不再适应现代塑料工业发展的需要。为了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提高塑件精度和性能、实现自动化的高效率和大批量生产、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必须要引入模具CAD/CAM技术。通过CAD完成塑件的三维造型和模具的结构设计, 通过CAM完成模具零件的自动编程和数控加工, 以实现模具的精密制造, 保证塑件的尺寸精度。

图4所示即为运用UG软件做出的模具三维装配图, 图5所示即为运用UG软件进行CAM编程后生成的型芯数控加工刀具运动轨迹。

2 试模

方法的好坏最终要以产品的好坏来检验, 通过以上的现代设计与制造手段最终加工出的模具如图6所示。经工厂试模, 打出的塑件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同时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大大缩短, 塑件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3 结论

本文首先采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进行塑件样件的3D打印, 实现概念模型可视化, 借助于物理模型, 比较直观地进行了产品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效率和效果;然后利用UG软件进行产品的塑料模具设计, 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产品成型过程的模拟分析, 利用Ansys软件进行模板的应力分析, 获得优化的成型方案和参数;最后运用UG软件进行CAM制造, 通过加工刀具轨迹的仿真生成NC数控加工代码, 控制数控机床完成模具的加工。最后, 进行装配试模, 打出了塑件。实践表明, 现代设计手段对于塑料模具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缩短设计周期、简化加工工艺和提高塑件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浅谈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0, 23 (5) :99-101.

[2]赵海霞, 扈艳萍, 鞠云鹏.手机外壳注塑模具刚强度分析[J].机械与电子, 2015, (12) :37-40.

[3]王乾.基于Moldflow的插座面板注塑成型分析与优化[J].塑料, 2012, 41 (1) :113-115.

现代设计手段 篇2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效果。缺点是:学生人数多后,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加重了老师上课负担,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时间都几乎是花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此在上机时好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辅导学生。课堂容量小。结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现代设计手段 篇3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科技与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餐饮行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档餐饮行业的业绩下滑,各种生产成本提高。由此,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改善此类问题的新方法。随着智能化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在新型餐饮空间设计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向智能化、人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餐饮空间设计;智能化理念;多元化

0 前言

科技改变生活,智能化设计已经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巧妙地将智能化设计手段融入餐饮空间设计中,并赋予其更为人性化设计思想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追求的方向。餐饮空间设计实质是为顾客提供更人性化的就餐环境,让使用功能与顾客的精神需求更贴切,并设有指引顾客的导向。伴随智能化领域的迅速发展,餐饮空间设计向智能化、多元化、人性化靠拢的趋势成了必然。

1 餐饮空间设计中智能化设计理念的营造

餐厅整体氛围的营造跟它内部的空间环境设计密不可分。当我们对一个餐饮空间进行重新布局与规划设计时,就要以满足顾客就餐时的需要为设计的首要目的。合理地将智能化设计理念与室内物理环境设计相结合,能给使用者带来更便捷、舒适、人性化的体验,并把整个空间的层次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1.1 光环境设计

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光环境设计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自然光环境与人工光环境是两种常见的营造光环境的手段。自然光能否被合理利用以及灯具的合理选择,是光环境营造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自然的光环境营造的光源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在利用的时间上具有局限性。人工的光环境所营造出来的灯光颜色、强弱以及光照的时间是可以由人控制的,具有灵活自由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与文化蓬勃发展,室内设计中光环境的营造也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从满足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照明需要发展到营造出更为轻松合理的灯光氛围,再提升到兼具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的光环境艺术的高层次。目前我国国内的餐饮空间光环境营造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照度不足、色温偏高、广域网布局欠缺条理性、灯具造型与整体设计风格不符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用智能化的照明系统来改善。它具有能定时控制、光感控制的特点,并且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之间智能切换。它可以根据空间中某一特定区域的功能、使用时间、室外光线亮度的变化来控制照明。智能照明系统最重要并能体现其设计特色就是它可以进行预设,并且能够把照明的亮度转换成一系列的功能需求设置。

1.2 热环境设计

热舒适度是作为一项评价热环境营造的好与坏的重要标准,经过人体自身生理上的对客观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本能反应来进行评价。如今的餐饮空间热环境设计上存在许多缺陷,冬季东北地区餐厅室内外温差大,玻璃容易结霜、爆裂;夏季南方餐厅空调温度开的低让人易患空调病,并且空调在工作时产生的耗电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营造时,巧妙地将中庭纳入设计当中能够使室内的热压通风得到增强;在设计屋顶的形式是双层屋顶或者伞状屋顶的建筑时,将屋顶的夹层设计成中空的构造可以让热空气自由的流动;智能百叶窗的在工作时需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它根据天气、温度、光线和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自动调节叶片,巧妙地体现了智能化的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节省供热和用电成本;利用智能植物装置可以改善视觉环境、空气质量,而且安装位置自由可摆放可悬挂。通过将这些智能化技术融入室内热环境的营造中并加以合理化利用,如果没有额外的热能消耗,餐饮空间的内部热环境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1.3 空气环境设计

空气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效率与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餐饮空间来说,好的空气氛围让人们心情愉悦的同时也会使客人增加对餐厅的好感度。然而,有些餐厅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就餐区与厨房的隔离性欠缺,就餐区的客人在就餐时总会隐约闻到从厨房飘来的油烟味。厨房的通风设施设计得不合理,会导致厨房的空气环境污浊,将会直接影响到厨师工作的效率和食品健康安全等。那么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智能化的理念能不能拯救这样的现状呢?

空气智能净化器的发明可以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良好的指导,它能够清除空气中的过敏原并且净化出新鲜的空气。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就餐或工作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愉悦的享受。空气净化墙体在工作时受到天气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自动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1.4 通风环境设计

餐饮空间的通风环境设计主要体现在厨房的设计上。通风系统在餐饮空间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餐厅的职能,还与安全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国内的餐饮空间设计中通风环境在营造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厨房的工作间在炎热的夏季温度可达到40℃,一个高温、炎热的操作环境会影响人正常工作,厨师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降低了。厨房的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会使没有得到充分燃烧的煤炭、燃油会释放出的有毒有害的气体留在厨房的操作间,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也会危及厨师的健康。针对这样的现状,可采用智能通风系统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智能通风系统主要包括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可调节的风口末端以及通风管道等,它的系统综合性能远远高于传统的通风设施。

通过将智能化手段与通风设计技术的结合,简化生产工艺并且降低能耗;促进二次能源的回收;在能保证室通风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系统自身阻力,从而降低其内在的能耗。

1.5 色彩环境设计

一个合理的空间色彩搭配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并且在带给顾客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于智能化的餐饮空间来说,虽然大量采用自动化的设备似乎看起来与色彩环境不搭边,但是实际上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室内环境色彩设计要给人们在视觉上带来舒适感。我们可以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光线配合色彩,实现更优质的室内空间色彩感觉。

现如今,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在室内设计中随处可见。常见的有,热变色桌子、智能变色墙体、智能调光玻璃等。热变色桌子是利用化合物受热、冷却时,通过吸收光谱而产生颜色上的变化;智能墙体的应用需要我们提前对其进行人工设定,墙体会受到使用者的体温、心情以及外界的温度影响,产生颜色上的变化。

2 结语

目前,我国国内的科技水平有限,餐饮空间设计在空间的布局、烹饪设备以及内部的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智能化产业领域的不断探索,并且将智能化理念与餐饮空间合理结合,可以将一些过去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智能化手段很好的解决,并使其赋予其更丰富的使用功能。不单单是针对餐饮空间,未来的空间设计都会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王金选.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D].福建:华侨大学,2004.

[2]向菲.创意型餐饮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张倚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34-38.

[4]姚国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浅析[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5(1).

作者简介:王迪,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空间环境设计。

现代设计手段 篇4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是人类历史中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 逐渐统一了期刊的展示面孔。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期刊是1833年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近代期刊的发展, 以“五四”运动时期为代表的期刊有90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 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有6000多种, 加上出版的刊物, 总数在万种以上。到90年代初, 由于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类设计软件应运而生, 功能之强大, 令人叹为观止, 为美术编辑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证。设计者通过这些现代设计手段, 运用设计元素各部分之间细节上的呼应, 强化各设计元素在版面中的结构关联性, 力争不同栏目有不同设计的同时, 又能像链条一样, 在内在逻辑关系上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对于重点文章的图、文、题等的设计除了疏密有致、有松有弛外, 也尝试大疏大密、至险至奇, 这样就与其他栏目的设计形成对比, 产生“平地起惊雷”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现代的电脑技术编排能力为版式编辑缔造的无限展示天地。

二、当今广告业的日益发展, 支撑了期刊走向编排设计上的升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期刊设计经历了一场革命。传统的期刊是发表文章的舞台, 而现代的读者翘首期盼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 为此, 期刊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美术编辑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期刊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 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 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期刊功能的发挥, 一本期刊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 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期刊版式设计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发展的挑战。在国外, 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 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 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 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 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 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 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 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

在国内, 改革开放30年来, 广告业经历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多元发展和持续稳定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广告从业人员从90年代的不到30万人, 猛增到2009年的130多万人。广告经营额从1992年的60亿元, 到2009年全国广告经营额突破2000亿元。广告的类型不断细小化, 广告的表现也更为多样化。而期刊广告设计的制约较少, 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封面、标题、广告语、目录做视觉冲击力强的形象广告, 也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单页、跨页、半页形式做广告, 甚至还可以做连续登载广告;还可附上艺术欣赏性高的插页、明信片、贺年片、年历、甚至小唱片。当读者接受这份情意, 在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广告信息。并通过期刊的相互传阅, 压在台板下、贴在墙上的插页经常被观摩, 不断发挥广告的作用。正因为杂志广告设计的表现力丰富, 读者阅读视觉距离短, 可以长时间静心地阅读, 所以杂志广告, 无论其形式和内容都要仔细推敲, 以求艺术性和表现内容更为具体和精美, 让读者能够被吸引。正是基于期刊广告独有的选择性、优质性、多样性等特点, 成为广告主青睐的广告发布媒体之一。这样期刊的广告发布量增加了, 广告的经济收入也高了。经济收入的提高, 同时又为期刊的精美展示提供了技术升级的支撑, 从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三、版式设计的个性化发展, 令风格迥异的期刊脱颖而出

在世界媒体发展大势的带动下, 国内外期刊的版式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国外一些设计大胆、出位的期刊被时尚人士广为推崇。如:《Numero Magazine》2000年创刊, 新法式时尚杂志, 其以页码数字为版面设计中心、简约清晰的独特杂志美学一时惹来众家学习。

在国内一些期刊设计正朝着艺术性、娱乐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 过去那种千篇一律、注重说教、强调合理性的版式设计, 正被一种新文化、新思维、新感受、新情趣、新艺术的设计理念所取代。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设计, 能迅速捕捉读者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服饰、保健、美容、美食、旅游、医疗、娱乐等领域以“衣、食、住、行”为服务内容的生活类期刊的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 被称为“专、精、特、新”类期刊。如:《VISION青年视觉》设计者以独特的视觉角度, 倡导最张扬的前卫文化, 最奢华的消费时尚, 最品位的视觉空间。以视觉诠释艺术时尚生活, 在设计上注重审美与创意, 激发思想与灵感。以人文为底蕴, 以艺术为载体, 以时尚为追求, 以视觉为传达, 区别于国内任何其他时尚消费类杂志。他们运用新的设计理念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内文纸张上采用雅粉和铜版全彩色印刷、开本设计更国际化和个性化, 结合其更新更快的资讯时效, 迅速占领了市场。

四、编辑思想和设计意识, 成为期刊长久发展的后发力

期刊发行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 期刊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对于专业设计师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如今, 读者对期刊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 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 以吸引读者。好的美术编辑一定得注重用版面语言传情达意。处理版面时除对文字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外, 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包装。这种包装体现在版面语言上, 包括稿件搭配、标题制作、栏、图设置、底网、线条和字体字号的选用等。在版式设计、文图编排, 色彩使用和空间布局上, 更要做到整齐中有变化, 变幻中有秩序, 简洁中有精巧, 细微中有内容;在用色上以中性色为主, 整本杂志色调一致, 用色变化丰富而不杂乱。如笔者主持设计的《吉林广告》期刊, 将版面各元素之间繁简、大小、疏密、曲直等关系处理的十分得当, 在有限与无限、有序与无序、整齐与错落、热闹与宁静之间营造出不同期刊装帧设计的“气韵之美”, 合理地运用版面的语言技巧, 将国家政策法规、行业动态、新技术、新设备等信息, 用具体的形象来完成意象的表达。为会员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版式设计的变化与统一原则”, 也是贯穿杂志版式设计中形式美的总法则, 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版面构成上的应用。两者完美的结合, 是版面构成最根本的要素, 也是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之一。

变化是期刊编辑智慧和想象力的表现, 期刊编辑在强调诸因素中的差异性方面, 运用形成视觉上的跳跃和统一, 借助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来实现和组合成丰富的形式。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技巧, 正是每一位期刊美术编辑, 编辑思想和设计意识的体现, 更是期刊长久发展的后发力。

五、现代期刊的优势及发展远景

由于一些年代久远、设计精美、学术价值高的期刊, 具有收藏性。令期刊编辑在编排技巧上, 呈现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设计态势。人们未来生活的快节奏和渴求获取大量信息的欲望, 令电子期刊成为现代读者的新宠。

电子期刊, 有的称为电子出版物或网上出版物。更严格地讲, 电子期刊是以电子媒体形式产生的, 而且仅能以此媒体获得的期刊。电子期刊给任何一个想办期刊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 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 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 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电子期刊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计者可以为电子期刊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 如使用按钮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

目前, 电子期刊以其方便、快捷、在互联网上广为普及的特点, 和印刷版期刊相比, 电子期刊在颜色和形状上更有冲击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 电子期刊的生存趋势可以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人们的观念中, 期刊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 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期刊的质量。而期刊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 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对期刊编辑来说, 挑战就是抓住机会, 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期刊编辑能够充分了解他们的读者群, 并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就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设计。在期刊设计中, 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 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英) 杰里米·莱斯利编著:《期刊新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现代设计手段 篇5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是什么?

1、从媒体的使用上来看:传统教学使用的挂图等手段相对平面、不够逼真,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更加直观。

现代教育手段助推作文教学 篇6

一、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参与习作课

1、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势,积累写作素材、打开习作思路。

小学生习作难,其实往往是为材料所困。小学生不能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不能将自己的经历变成文字。而现代教学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这样,写作文章就不愁材料了。有了这些材料,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不能是“拿来主义”,要教会学生筛选、组织材料,通过收集的资料勾起对自己经历的类似事件的回忆,谈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出来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习作思路。

2、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奠定学生习作的基础。

学生要写好作文,相关的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观察就是其中这一。观察是说话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但是经常带领学生亲临实地观察,并非易事,而且极其占用教学时间。而现代教育手段中的多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局限,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等。作文课上,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现代教育手段还能给学生提供某一类型的很多优秀的例文,学生在这些例文中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这些词语能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词可用。词语的积累给学生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媒体还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感情,去感悟道理,去理解人物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动作……这样学生语言会更生动,更真实,更具有感染力。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学习习作的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得写作的方法。网络中有许多中学生作文网站,如中小学作文网、作文之路等等,这些网站都有作文指导方面的内容,有的网站还较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生写作的常用方法,有的是文字介绍,还有的是生动、有趣的课件,这些对指导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二、现代教育手段让作文批阅轻松高效

学生作文完成后,大家可以互改,老师也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集体评改。互改前老师制定评改标准及规则、步骤,进行规范评改。互改后学生再次自改,在评改了他人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被他人评改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好、中、差不同档次的学生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上大家一起修改。既看同学们互改、自改时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足,指导习作修改的方法。又可以对不同档次的作文再次修改,给学生起一个示范的作用。这样的习作修改方式,照顾到了几乎所有学生的需求,既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又让学生学到了习作修改的方法。比传统的“老师每本作文下评语,学生拿来扔一边”的方式更轻松,更高效。

三、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写好习作的信心

能否写好作文,兴趣和信心是关键。老师可以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上傳到局域网,或学校网站、qq群中,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的各种作文征文或竞赛活动。这样,作文被选中的同学有了成就感,其他同学也受到了鼓励和教育,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培养习作的兴趣,逐步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中学历史教学 篇7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也严重挫伤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进步阶梯。在实际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习惯,教师往往占据主要位置,一味传授,学生机械、被动、生硬地接受知识,学而不解,食而不化,基础知识不牢,思想熏陶不够,实际能力欠佳,以致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目的。中学历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必须发生一系列变革:一是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阅读历史的方式引起了变革;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从手写走向键盘、鼠标、扫描和语音输入,学习方式引起了变革;三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又使人们的检索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与检索方式,必然给图书借阅、教师备课上课与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巨大变革,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观念上、教育技术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操作上的一系列挑战。

二、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1. 教师的教学情况。

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三种倾向。

一是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过程,即“课堂讲述→指明重点→要求背记→课后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教学内容代替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范围过于狭窄,形成一种僵化的格局,从而禁锢教师的创造精神,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内容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混淆了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不管是哪一章节内容,都以某种静止的结构模式进行教学,失去了教材内容的个性化,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口耳相授,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材而已。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生动形象的东西,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 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美国、日本、新加坡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在我国,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新颁布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实践能力”。基于这些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这一教育观念逐渐清晰起来。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如何由基于教的研究转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整个课程整合的研究领域,不仅探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方法和规律,而且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的方法和规律,这其中无疑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方法

1.“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整合”指运用音像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校园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实现网络交互,服务于教育,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历史活动中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整合”是把现代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机渗透、有机融合,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四个方面。

2. 现代教学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核心———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认知、理解、分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许多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方式。这些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历史教学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手段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核心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四、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

1. 现代教学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第一,传统的教学是基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到目前为止,网络上与具体历史课程直接相关的资源应该说还很有限,因而网络应用的局限性也不少。基于专题研究的模式确定了学习的范围和目的,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选择的空间,而网络资源就成了学习者的一种方便的选择。

第二,人际协作交流是新学习模式的常规,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第三,电脑及网络上提供了大量多媒体设计制作的工具,如Photoshop、Frontpage、Flash、Premiere等,为学生展现个性与创意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另外,电脑能更好地进行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利用电脑,通过图片、影像、视频、演示、文本等的创设,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感受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求知的热情。

2. 现代教学手段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意义认定。

(1)现代教学手段为我们整合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现代教学手段是以数字为基础的。我们拥有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各样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加以整理、修剪和组装。于是,所有的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地根据学生的意愿实现最佳的组合。

(2)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3)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我们扩大信息量。

(4)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注意点。

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积极意义,让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替代”,它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代替黑板与粉笔。但我们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有帮助。

(2)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目的,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语文教学 篇8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 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 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 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 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 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 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 写出其变化。写完后, 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 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可创设情境, 增加直观性、形象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 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 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 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 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 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 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以其多变的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 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分析、比较, 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 坚固, 精巧的特征。

四、可丰富作文素材, 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 拓展思维空间, 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 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 感觉真切、自然, 甚至可以身临其境, 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披文入境, 视听并举, 身心投入, 左右脑并用, 感觉得以引发、强化, 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 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 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春》一课, 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 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 让学生小声跟读, 移情入景仔细品味, 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 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对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 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 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 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 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 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 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 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 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目的都要非常明确, 要讲究实效, 科学使用, 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 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 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 放在哪个环节播放, 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 使其有机结合, 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 全面考虑, 恰当组合, 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 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方式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等一些教学设备的出现并应用, 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成为发展的趋势, 多媒体也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指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 应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形象的符号、语言、图形等信息, 将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的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多媒体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同时并存。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能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更加合理高效的应用多媒体工具教学, 如何让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具有直观、形象、动态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形式, 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能够把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形象更直观用图像、动画等的表现出来, 突破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课件能够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难点理解掌握。应用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对在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重复播放, 重点讲解, 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多媒体资料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 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资料不仅仅是越多越好, 如果多媒体资料不能合理的应用, 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某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仅仅是把书本中的内容原封不动的转移到课件中, 不仅浪费了时间, 浪费了精力, 而且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也完全发挥不出来。除此之外, 由于不同地区的多媒体设备普及情况不同, 某些学校没有经过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 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对新技术设备的掌握使用不足, 课件制作、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大部分是静态的文字或者是图标,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三、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必须真正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弊端, 扬长避短。要做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改进不足, 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工具?怎样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1.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在加强对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或者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的同时, 更要加强现代化教育中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创新的核心。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必须认识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跟上技术设备发展的步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能够让老师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性, 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能够更好的应用多媒体, 更好的发挥其辅助作用, 而不是被多媒体设备所支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2.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比它们各有所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发挥出他们各自的优势, 取得最大的成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每个老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今, 虽然大力倡导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应用,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不断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加大对多媒体教学的支持

在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学校和社会都要一如既往对多媒体教学的支持, 不断的增加对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建设多媒体教室, 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 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有计划、有重点建设丰富的素材库, 为教师课件的制作提供支持, 减少制作课件的工作量, 提高效率。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多媒体的教学应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让多媒体教学朝着对教学更加有用的方向发展, 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的研究。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要进行合理的应用, 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不断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首先将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不足,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晓云.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丽水学院学报, 2009, (10) :101-104.

[2]李鸿科.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10) .

[3]魏慧贤, 顾瑾.浅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理工学科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的探讨 篇10

(一) 编辑观念落后与技术发展现代化存在矛盾

编辑出版现代化主要强调将先进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等运用于编辑出版中, 以达到提升编辑出版技术水平的目的。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发展, 需要遵循编辑出版的主体思想。但是, 在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中, 编辑观念无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当前, 国内一些较先进的编辑出版技术是由国外引进, 使得技术的变革具有较大的跳跃性, 但编辑观念的转变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因而, 在实际情况中, 一些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仍旧使用相对较落后的编辑观念、技术手段等, 严重阻碍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 编辑手段的多样化与技术标准统一性存在矛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编辑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内因, 而多样化的编辑出版手段间的竞争则为其发展的主要外因。在编辑出版行业中, 编辑出版技术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部分, 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 编辑出版技术已经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如排版软件有 (FIT) 飞腾、Page Maker等, 编校软件有黑马编校等, 文字处理软件有Word、WPS、Excel等, 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Auto CAD等, 视频编辑软件有Premiere、AE等。但是, 随之而来的技术标准统一问题也不断凸显。如同一软件前后版本的不兼容问题, 图片、视频格式的繁杂等,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 对于一些要求较为严格的操作软件而言, 只要出现一些细小的失误, 就极有可能生成出版的质量问题。比如, Adobe公司设计的PDF文件格式, 其原始目的是为了支持跨平台多媒体集成的信息出版发布, 将文字、图片、格式等独立封装在同一个文件中。因而, 在现今各种媒体跨平台出版发行过程中, 各编辑出版环节也广泛使用, 乐见其成。但是, 即便如此, PDF文件仍然存在因为软件版本、封装类型不同造成偏差。

(三) 编辑结果真实性与编辑手段间的偏差

编辑技术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为编辑中的文字、图像等内容的处理提供了较大便利。但由于编辑技术的过于强大, 使得对文字、图像等内容的弄虚作假、美化、恶搞等成为现实, 严重影响了图书编辑出版的可信度。在现今网络信息充斥各种媒体的内容碎片化时代, 内容作品的原始出处变得扑朔迷离。虽然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中对书稿与相关背景文献的来源真实性审核较为严谨, 但因为缺乏相关的考证, 无法完全确保稿件中所有素材、背景资料等内容的真实可靠。随着媒体监管部门对著作权保护的重视, 以及著作权人自身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编辑出版部门应对书稿真实性、是否侵权, 从人员自身学识与新技术使用技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的主要策略探讨

(一) 转变编辑人员的编辑观念

编辑人员需要及时转变编辑观念, 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结合市场供求关系, 科学、合理策划选题, 主动邀约作者, 以出版符合受众需求且质量较高的作品为工作目标。同时, 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工作中, 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 确保与现代化的理念、制度相符合。随着科学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编辑出版发行中的大量应用, 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 才能在选题策划阶段贴近市场, 才能在编辑加工阶段循序渐进完善书稿, 才能在发行阶段不断效果跟进、信息及时反馈。

(二) 开展无纸化编辑编务工作

编辑部可充分利用编校专业软件, 进行来稿登记、人员业绩等方面的管理, 如利用Excel表格、Access数据库等进行统计管理工作。同时, 通过网络加密技术, 确保文件不被盗取或破坏。编辑人员还可利用计算机所具备的信息检索功能, 进行相关资料的快速检索, 及时满足查询者的需求, 有效减少编辑人员的工作量。

(三) 转变稿件管理方式, 实行电脑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普及, 编辑出版部门可设置专门的投稿邮箱, 并将其邮箱地址向外界公布, 让作者可直接通过邮箱将稿件发送给编辑部门, 避免了传统投稿方式所带来的时间与费用的耗费。同时, 电子稿件也可节省编辑人员的稿件处理时间, 便于编辑及时进行稿件的排版与校对, 为图书出版周期的缩短奠定了基础。

(四) 促进稿件审理的网络化

编辑人员需及时转变思想,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稿件审理的公正化与专业化。当前, 许多高校与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相关的宣传网站, 其中详细列出了院校与科研机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专家、教授等的联系方式。编辑在进行专业比较强的稿件审理时, 可通过网络上的这些信息, 联系相关领域内较为权威的人士, 进行稿件的审理, 既让稿件审理变得更加专业, 也保证了稿件审理工作的公正、严谨。也可利用网络,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稿件发给专业人士, 让他们给出相关审理意见, 并通过网络及时进行审稿意见的反馈, 这样既方便了专业人士的审稿, 也让作者能通过编辑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审理状态, 让编辑人员的稿件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合理。编辑人员在图书编校阶段, 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图书馆资源, 完善图书编校质量。如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线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 提供了数百万册电子图书资源, 数据总量达到1000TB, 且每天仍然在不断增加中。通过超星阅览器, 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孤本或残本的图书原始扫描页面。这在没有网络化格局的情况下是无法想象的。

(五) 加强监督管理, 统一技术标准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编辑出版行业的监督管理,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技术的统一标准。如在电脑、打印设备方面, 对硬件上的接口大小与形状进行统一规定。在编辑出版的软件方面, 统一规定所开发软件的最低运行环境与运行操作系统, 确保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在多元化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因此, 要实现编辑出版手段现代化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健全编辑出版各方面的法律法规, 并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的调整与改进, 以促进编辑出版行业的法制化建设, 确保行业的规范发展有法可依。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部门需做好长期准备, 自觉遵循相关规定, 让所颁发的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为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 组织对新技术的学习、培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利用网络进行稿件的编辑、排版、校对, 能有效提高编辑效率。因此, 为实现编辑手段的现代化, 需加强对编辑人员的电脑、网络技术培训, 确保编辑人员能熟练使用先进的编辑、排版、校对等各方面的软件, 如黑马编校、Photoshop等软件, 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同时, 能快速完成稿件的审核、排版、校对。其中, 编辑人员还应学会利用E-mail、QQ、微信等软件, 实现与作者的随时沟通, 对稿件的修改意见与反馈及时进行回复。

(七) 加强思想教育, 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

加强对编辑的思想教育, 确保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 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进行稿件的选择与审查编辑时, 做到以稿件的质量为行事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还应对编辑出版部门的经营模式做出合理调整, 避免因赚取利润, 向作者收取发表费用, 从而导致出版质量下降、出版秩序混乱、编辑价值取向被歪曲等现象的发生。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 完善责任编辑制, 确保编辑在稿件的编辑、校对工作中, 严格遵循相关制度与标准, 做到严格把关、大胆质疑、细心求证、职业敬畏, 对于其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坚决进行抵制, 在规范编辑工作的同时, 净化学术风气。

三、结语

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实现, 离不开编辑的主体与编辑技术手段。因此, 要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就必须实现编辑人员与编辑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而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类新技术的研发与普及, 为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编辑人员既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 加快编辑手段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曲婷.我国编辑出版现状及创新策略[J].中国报业, 2014 (20) .

[2]徐雅金.论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 2014 (28) .

上一篇:普遍能力下一篇:分散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