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壁画设计

2024-06-26

现代壁画设计(精选十篇)

现代壁画设计 篇1

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的精髓,其中包含大量的佛教故事画,所用的叙事图式为更有效的表现精神内容,吸收了西域壁画、汉代壁画及本土传统绘画等艺术之长,逐渐形成灵活多样内蕴丰富的个性化图示。大量的实例证明:当代壁画设计中对敦煌壁画叙事图式存在着传承关系。然而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原始的照搬,而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发展,是在传统图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审美倾向及当代壁画创作的物理环境等因素所进行的发展。

一、敦煌壁画中的叙事图式在中国传统壁画中的代表性

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叙事并不仅限于语言媒介,图像同样能够叙事。图像叙事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使空间时间化,如何实现空间时间化实则是如何运用空间图像的构图布局来完成事件时间流程的问题。敦煌壁画艺术从西域传人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本土化过程之后,艺术形式极大的受到本土艺术的影响,其空间图像的构图布局就汲取了中土各种优秀艺术形式的精华,对中土叙事构图形式具备一定的包摄性、代表性。

二、敦煌壁画的叙事图示在现代壁画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便于展开此课题的研究,本文依据敦煌变相的表现形式特点,将它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单幅画式、组合画式、连环画式。

1. 单幅式

单幅画式,也可以看作主体式单幅画,它仅以一个画面表现一个典型的故事情节。如《月光王本生》,故事描述的是:月光王乐善好施,驰誉诸国。有一小国国王心生忌妒,遂募婆罗门乞月光王头。有劳度叉应征,至月光王处乞头,月光王允之。劳度叉持刀欲砍头,被树神以神通力惩治。月光王劝说树神,遂由婆罗门砍头而去。画面中仅画了两个人,月光王坐在凳子上,一人跪在月光王前,手托一盘,内盛三颗七宝头,哀求国王以此代替,以故事的高潮表达故事的全貌。这种简约、造型的质朴的构图形式,体现出汉代绘画的深刻影响。单幅式叙事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该构图形式将时间性的线索凝聚为一“点”,以点代线,以单幕场景透视和诱发事件全景,凸显因情节推动所导致的戏剧性高潮,凭借聚焦矛盾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单幅画式叙事图式的优点是让人一目了然故事中最重要的情节,但是这要求创作者必须从故事中,选择十分关键的情节,以便通过表现的瞬间场景画面,让观众很快把握到表现的主题。单幅式的运用是存在一定冒险性的,它的运用是以默认观者了解整个时间为前提的,只呈现最重要的情节,省略事件过程中的其他场景,因此对故事的表达欠缺完整性。在现代叙事壁画的创作中对此种图式的运用不多,通常,在一些大众熟知的题材上,壁画家会采用单幅式叙事图式,目的在于将故事中最关键最体现主题的情节呈现,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歌乐山烈士陵园《“11.27”大屠杀》采用的就是单幅式出现,再现当年大屠杀悲壮惨烈景象的效果,画面庄重凝练,与烈士陵园这一纪念性建筑的氛围相辅相成。

2. 组合画式

组合画式是以故事的一个主要情节为中心,围绕其它情节,组织在一个单幅画面中。如北魏第254窟《萨埵那太子本生》,其讲述的是萨睡太子和他的两个哥哥出外游猎,见山中一饿虎将吞食其新生的幼虎,为拯救幼虎,萨埵那太子毅然舍身投崖饲虎的故事。构图以三兄弟站在崖上遇虎为中心,右上画萨太子裸身刺颈出血、跳崖,下部是饿虎吠食萨埵那,左下是二兄发现萨睡尸体后嚎叫痛哭,左上是收拾遗骨置塔内供养,构思十分精妙。组合式叙述,“就是把一系列情节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叙述模式,在很多作品中,这种组合画叙事图式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整个故事,但画面中暗含着某种顺序,因此观者可以对其进行理解而不能以时间因果规律去解读图像。

组合画式虽然叙事顺序上不清晰,但其具有重点突出画面、整体感强、情节丰富等特点,所以较受现代壁画创作者的欢迎,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手法。组合画式在情节单元的组织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及主观性,能给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来彰显画面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及深刻内蕴。因此,组合画式构图在现代壁画的运用中常被采用,并扬长避短,将西方艺术中的构成理念揉人来组构画面。作品《游子情——侨史纪实》中,画面以叙事诗般的构图,四个画面,有机联系,按时空顺序展开历史情节,如人潮汹涌,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作品情节内容丰富,运用了寓意性、象征性的共用形的处理方法将各情节单元衔接得极为流畅自然,俨为一体。在第一部分,集中通过一群妇女从青年的苦别到苦相思这样一段时空的转移与一、二部分求得情感上的联系。剪除发辫标志着时代变革的分界,抗战的浪潮以人的重叠渐变成一道血肉长城,连天烽火通过形的共用化作金鼓齐鸣,龙舟健儿通过透叠成为昂首奔腾的长龙。这些形和意的联想,对画面情节单元的自然延续起了重要作用,将画面串联融为一体。

3. 连环画式

连环画式是表现具有情节性的连环故事,它的特有形式是一个故事从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许多情节,在一幅画面上有顺序地表现出来。由于故事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画家不同,使壁画的形式、结构也各不相同。画幅的形式有横卷、立轴、屏风等。这一表现形式,可以使创作者更加从容地选择故事情节,然后将这些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情节,在画面中有秩序地表现出来。

连环画式叙事图式由于在表现故事丰富情节上有其独特优势,所以在现代壁画设计中值得我们继承。譬如,壁画《牛郎织女》就继承了敦煌壁画中表现故事情节的构图手法,吸收了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的构图方法,画面中心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画面的两侧是主人公从相遇到分离的故事,牛郎织女的形象在多个画面中反复出现,每段情节占有一个画面空间层次,多空间的组合构成了情节在时间上的发展。另一幅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厅的壁画作品《白蛇传》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运用了连环画式中的波浪状叙事图式。

虽然连环画式图式能将故事各情节单位全面呈现,但在其多种排列次序上显现出一定程度上散乱的弊端,因此在现代壁画设计中有尝试画面组织上的突破发展。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用构成中块、面分割的办法把画面分割成若干个区域,再在每个区域中加入所要表现的形象,之后运用图案和纹样做底纹或用特定的图形来规范每个情节,加强每个独立区域的视觉联系,这样就使画面既有自由的时空表现又有规整的现代结构。在现代壁画作品《老虎滩的传说》中就是恰当地利用了这种办法。在既定的墙面上,根据老虎滩的传说的文字脚本,设计中在布局画面时依据视觉习惯来寻找节奏变化和进行推移性处理。在狭长的墙面上,画面表达了几十个情节,用形式走情节的引申延续是这幅壁画的亮点。每一个情节在形状形象的设定都考虑到能否带动下一部分形象的产生,也就是形式的延续。

三、结语

敦煌壁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壁画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当代壁画设计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它超越了宗教艺术观念,使这些来自于各民族的民间艺术继续滋养着当代新题材新环境下的壁画创作。传统构图方法的传承及创新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它既需要在传统和现代多种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又要在对立的元素中反复的斗争和不断的扬与弃。因此,在现代壁画设计中,我们要辩证的继承与引入新的创作理念,把传统的方法和新有的方式加以整合,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壁画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吴松《壁画设计与制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仃《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中国现代壁画的论文 篇2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壁画的特色和现代壁画的发展趋势的特点,分析我国壁画民间化发展的文化成因,指出这种民间化发展的后现代本质是大众参与创作。这一倾向将使壁画艺术成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率先进入民间的先锋,并提出我国现代壁画的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国现代壁画 后现代倾向

壁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石窟画就记载了人类早期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对四壁围和空间的艺术改造,题材多为自然主义风格,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自发的认识和最早的生产劳动。随着宗教事业的逐日繁荣以及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发展,其制作者多为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题材集中反映了宗教、历史和神话等社会主流文化。例如,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壁画兴起,唐代佛教壁画的高峰,宋元时期道教壁画的盛行。壁画艺术总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技术的变迁。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经济不够发达,人的自我、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甚至片面地认为人的自我、人的个性都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个性就是“个人主义”。因此,重温历史遗梦,再寻唯美情怀成为这时期壁画的主潮。例如,《哪吒闹海》(张仃)、《科学的春天》(萧惠祥)、《白蛇传》(李化吉、权正环)等。纵览这十几年中国壁画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创作都维系在一种解读上面,即依附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或生活中具有一定教益的题材。这些壁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当时主流文化的特色。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受某些西方文化的、经济的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壁画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格局。90年代,大型壁画出现,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广场壁雕《世界文明》(侯一民、李林琢等)、大型石雕壁画《中华千秋颂》(袁运甫等)。这些标志性、纪念性的国家文化设施的巨型壁画作品,与景区内雄伟的历代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与上个时期的壁画内涵相似,它们从另一个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

值得欣喜的是,小型的室内装饰壁画和壁饰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标志着我国壁画进入空间多元化的时代。随文化多元化发展延伸着自我拓展的新空间,特别是在环境观念的强化与多样交流中,壁画的形式多样已成为事实。这一发展得到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它们为现代壁画的创造提供着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使壁画出现诸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镶嵌、陶瓷、漆艺、浮雕、编结、装置、光电、多媒体等,从本质上成为“各类壁面装饰艺术的泛称”。①壁画艺术正摆脱主流思想的禁锢,与各种边缘思想冲撞、融合,带着强烈的独立思想和个性化特色进入民间领域,吸引了普通大众自发地加入了壁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过程中。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审美走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而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以一种精神消费方式存在。壁画的存在和发展使我们的现实生活渗入了审美因素以及精神性享受。

这种精神消费的存在,促使互动和参与成为现代城市壁画设计的主要倾向。壁画作品一方面融入个人的审美情感之中;同时,壁画作品本身的精神和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个人生活,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参与创作,使壁画创作融入了个性充分张扬的后现代精神。

虽然壁画依旧是由个体的艺术家所创作,但其设计与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考虑建筑师、空间设计师、社区规划师以及私人的观念和意志。壁画创作变成一种商讨、审议和协作的过程。在国外,情况更是如此。一幅公共壁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州或市政管理部门、赞助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市政工程师、社会团体、附近居民、旅游者等诸方面的协同合作。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壁画在最近几年进入了我国的普通商业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普通家庭。壁画成为私人团体或个人借助艺术家传达独立意志的一种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壁画艺术的标志性、装饰性、怡情性等独特个性,促使这种艺术形式先于其他艺术形式进入民间生活,开创了民间参与创作的.局面,使得大众参与的后现代精神在壁画艺术上得到突出展现。

壁画艺术在我国的民间化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动因。

首先,考察我国现代壁画的发展趋势和成因可以看到,目前人们更愿意接近世俗的娱乐和商业生活。平民化、娱乐性、个性化等价值观进入艺术领域。这些新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壁画的创作。这正契合了中国民众正在重塑价值信念的需求。而快乐、个性、勇敢、和谐是无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优良品质。这种文化性格的苏醒,正显示了一个正在形成、正在表达的城市文化力量,在现代壁画的民间化过程中颠覆着主流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所阐述“公民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力的机制”在壁画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在这种脱离主流文化、脱离政治的越来越私人化的壁画创作过程中,参与壁画创作的人通过感性主义、个性主义、神秘主义、多变和短暂的表现方法,展现形形色色的个人意志。

其次,“审美活动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两个基本过程,审美活动无非就是这两个基本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形成全部社会审美生活的核心关系:审美生产(创作、创造)与审美需要(感知)。”②壁画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壁画的精神消费者已经从感知阶段过渡到参与创作过程中。这种创作实际上是人们审美情趣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现象。壁画从官方对艺术话语权的把持到盲目模仿,终于走向创作主体的自我表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实践,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达到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目的,这正是人在现实世界展现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个因素成为壁画民间化的主要动力。而这两个动力无疑都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意味着壁画的民间化能够带来壁画艺术良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壁画艺术形态已出现民间化的倾向,我们将看到更多更好的壁画出现在民间。同时,民间壁画艺术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也将逐渐得到发展和成熟。

然而,相对于其存在的国际语境、中国本土多元文化程度和公众的审美需求来说,中国壁画的发展仍是稍显滞后的。中国壁画需要继续兼收并容,坚持本土化个性发展的格局,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不断由自发引向自觉。这种个性张扬不仅表现在对受众的审美引导,尤指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引领他们参与到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使壁画艺术成为艺术整体走向民间的先锋。

注释 :

①张静.壁画创作及其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26-28.

②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8.

参考文献 :

[1]徐志坚.走进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6.7-8.

[2]李雪晖.当代中国壁画创作与公众审美期待,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81).17-21.

[3]曹红蓓.谁偷走了城市魅力?中国新闻周刊.

谈中国现代壁画艺术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逐步开放与宽松、城市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带动文化需求,这些都为壁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壁画内容的丰富、工艺材料的创新、表现风格的多样化等等,都体现出我国的壁画艺术开始迈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并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巨大变迁。相比过去的三十余年,城市壁画的数量激增,飞机场、地铁站、博物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涌现出很多优秀壁画,但从整体上来看,壁画创作的艺术水准还不能令人满意,与理想中的现代化、文明化的城市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从艺术家自身来说,一些年轻艺术家被国外琳琅满目的艺术所吸引,盲目地追求花哨的表现效果,为了形式而形式,内容与形式之间缺少联系,在壁画作品中看不到真正的突破与创新。从艺术品自身来说,个性匮乏、原创不足、水货行货弥漫于世已形成积弊。壁画在公众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时反而面临窘状,如何突破枷锁,让壁画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并不仅仅是壁画家要考虑的问题,更要渗透到公众当中。

“壁画”顾名思义,相对于其他绘画种类,壁画的独特性落在“壁”字。我们从对壁画不同的定义中,对“壁”和“画”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探索他们的内在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Ⅰ》中是这样定义壁画的,‘壁画是装饰壁面的画,包括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墙壁上制作的画,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建筑与绘画的相互适应,达到建筑实用性与绘画感染力的和谐统一,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具有建筑的装饰美化的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田卫平对壁画定义这样写道:“现代壁画已经演变为墙壁上的艺术,平面已不是壁画唯一的存在形式。立体的、半立体的壁画已为墙壁容纳接受,各种工艺材料亦被墙壁接纳,所以,有人说壁画为‘壁艺,而建筑师则称之为‘实面装饰”。

“当前我国已经走到城镇化起飞的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将要到来。”21 世纪中国城市化时代的表现仍然是城市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城市地域范围、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人们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21 世纪,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大众对公共艺术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理由断言,21 世纪将是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大发展的世纪。当代,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现代化和全球化。现代化指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并且将持续发生变迁,全球化则是指以世界为整体,各个地域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中国的现代化加快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推动力作用,而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0 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西方先进的生产力、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正在向中国等其他国家渗透和传播,从而对世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当代壁画势必也将发生新的变革。适应时代潮流:

90年代至今,人类文化观念不断更新,社会文化艺术向着多元化、人性化发展。壁画的新时期造型特征发生了较大转变,为适应时代潮流,中国当代壁画艺术领域要突破枷锁,向新时代迈进,努力谱写出辉煌的篇章。壁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提及壁画,映入脑海的仍然造型色彩粗犷的远古岩画、古希腊和古埃及遗址的璀璨文明,或者是中国千年石窟的佛经故事。这样的认知惯性潜意识中禁锢了创作者的思路,更是对公众的极大束缚。

从众多现代壁画作品的叙事方式来看,很多美术作品将观念、知识、主义拼凑成一幅作品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更像教育材料或者宣传画,从中看不到艺术美更别提感染力了。艺术的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精神,陶冶人的品格和情操,而这种功能是通过艺术的感化作用实现的,并不仅仅是从画面中可以直接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的宣传。艺术的感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的形态,它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完美个性。而不是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二维的形式对公众进行枯燥的说教,人们走在美丽的巨幅画面中,公众才是艺术的拥有者与维护者,同时有了公众的参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也受到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谈及材料,这是目前壁画创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了,如果说内容、形式是壁画的骨架,那么材料就可以称的上是壁画创作的血肉了。西方很多院校以材料来进行专业的划分,材料本身没有过时之说,过时的是艺术家对它们的运用。不过在当代中国,很多艺术家盲目追求材料上的新颖,认为那就是与时俱进了,这也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了。

总之,壁画是一门综合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学科,从构思、设计直到最后的制作,以美感为根基,以耐久性为首先考虑因素,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审美、科技含量的提高,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壁画材料也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壁画的美感最终要通过与建筑相呼应的材料、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巧妙地安装技术来实现。不同的材料、制作工艺也会得到不同的意境和格调,反映到公众的视觉方面则是不同的心理感受。棉毛、丝麻等软质材料让人感觉温馨,舒适;陶瓷、马赛克、木材、砖石、玻璃、金属等硬质材料视觉效果佳、建筑性强,或带给人们古朴的历史感、或让人们感觉到时代的新步伐;而手绘的丙烯、油画壁画有力的笔触、精致的细节处理则带给观者浓浓的人文情怀,感受作者的绘画心境。

现代建筑环境中的陶瓷壁画设计 篇4

陶瓷壁画最初介入到现代建筑领域中是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材质的壁画, 陶瓷壁画在题材表现﹑形式表达﹑色彩显现等方面更具有普适性。受社会主流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初所建的现代建筑带有形态简洁, 装饰素雅的特点, 表面多饰以同样风格的陶瓷砖或陶瓷板, 这不仅为陶瓷壁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也为陶瓷壁画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历八十年代的复兴, 九十年代的艺术洗礼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创新尝试, 陶瓷壁画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但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愈加发达, 大量新颖形式的空间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很多建筑物本身的艺术性就足以令人赏心悦目, 这些都对陶瓷壁画提出巨大挑战。相对于80年代以说教性﹑装饰性为主的陶瓷壁画, 今天的创作则以趣味性﹑深刻性见长, 创作形式多元, 表达手法多样, 内容更加丰富, 被大众当作视觉艺术所接受。

二、陶瓷壁画与现代建筑环境的关系

陶瓷壁画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无法单独存在, 它依赖于实体, 受实体制约, 在精神意义上赋予实体无限的扩展与延伸。陶瓷壁画的展现需要借助于某种界面, 常见的是建筑墙体, 有时也是构筑物和雕塑。而这些界面又隶属于建筑环境, 因此陶瓷壁画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

1. 陶瓷壁画依存于建筑环境

首先, 陶瓷壁画必须悬挂或安置在建筑实体界面 (墙面、天花或地面) 上才能得以展现。没有界面就没有载体, 就没有陶瓷壁画。其次陶瓷壁画依附于建筑环境的整体氛围。在壁画的创作、设计过程中, 艺术家必须考虑的是空间环境的性格特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与环境的一致, 从而起到美化、完善、充实建筑环境的作用。再次, 陶瓷壁画的语言表达依存于建筑环境。壁画艺术的语言是在建筑整体环境中产生的, 它势必与其母体艺术语言相似。陶瓷壁画的主题需要经过设计者的艺术加工, 使其与建筑环境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形态与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相协调, 色彩与建筑环境色相近或对比中产生和谐。[1]

2. 陶瓷壁画受建筑环境的制约

首先, 陶瓷壁画受制于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因为建筑界面随着空间的使用功能变化而变化, 附属其上的壁画也必须跟随其形态的更改而变化。艺术家需要了解建筑环境中空间结构的状态, 应随着空间的流动、界面的转折而调整壁画的表达手法和内容, 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协调。

其次, 陶瓷壁画的题材内容受建筑环境的制约。陶瓷壁画的主题需符合建筑环境的性质。如日本龙谷大学的《祇园精舍》现代陶瓷壁画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向弟子们说法感化的故事, 从侧面表达出了教师职业的高尚, 教师的无私奉献以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2]

3. 陶瓷壁画是建筑环境的延伸和扩展

陶瓷壁画运用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丰富、美化、影响建筑环境的场所精神。这种艺术创作能优化建筑空间, 弥补其过于空旷或过于拥挤的遗憾, 也可以调整原本的空间结构, 补充墙洞口、柱梁等设计缺陷, 将各部件和谐、有机的组织到环境之中, 以实现受众的身心满足。

三、陶瓷壁画设计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意蕴营造

黑格尔认为“给人以联想的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 即形式。另一种是内在的, 即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蕴特征, 也就是内容。”[3]当感性的艺术品介入到理性的建筑环境中时, 与其发生联系的除了建筑物之外, 还有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作用。这时, 艺术家不仅要考虑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 还要兼顾外在形式中蕴含的意味。所以通过精心设计表征艺术品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是陶瓷壁画存在的意义。

1. 陶瓷的质朴塑造魅力空间

众所周知, 陶瓷材质具有很强的色彩装饰性, 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 是在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材料。像浜本桂三为东京比治三学园所做的《星之子》, 以及会田雄亮1970年为东京京王饭店所做的《陶与水构成的庭院》等都是注重泥土本身肌理色彩表现的典范。[4]用颜色深浅不一, 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来塑造丰富的肌理变化, 与规整的建筑界面, 光洁的不锈钢, 冰冷的大理石柱可产生强烈的对比。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引, 增添环境的亲和力和魅力意蕴。

2. 手工制作的肌理表达情感内容

从本质上看, 陶瓷壁画是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由于泥土的可塑性, 创作者尽可发挥想象力, 将其塑造成各种造型。这种手工制作的艺术相对于机器生产的、标准模式化的石材、玻璃、不锈钢等材质而言, 在肌理塑造的便捷性上更胜一筹。用陶土制作壁画, 如同使用画笔一样的得心应手, 作者的思路不容易受阻, 自然表达起来更加畅快淋漓。充满“手的味道”的作品蕴含了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 成为建筑环境中感性的、有丰富内涵的、意蕴深远的组成部分。

3. 内在的人文因素调剂冷漠空间

赫伯特里德说:“作为一种艺术媒介, 陶瓷必然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表现。”[5]对陶瓷壁画而言, 其创作主体的文化功底和社会大环境的引导是其人文内涵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文要素对于冰冷的现代建筑来说, 是陌生和欠缺的。在快节奏的今天, 我们更需要对缺乏文化历史感的现代建筑做出一些调剂和补充。所以, 利用合理的设计, 完善、充实建筑环境的文化精神是需要艺术家们关注、思考、创作的。

综上所述, 陶瓷壁画依存于建筑, 受建筑环境制约并能延伸和扩展建筑的物理空间和精神意义, 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壁画设计中关注材质自身的力量, 运用独特的制作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去丰富、美化建筑环境, 进而达到感性艺术和理性建筑的和谐统一。

摘要:陶瓷壁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界面装饰的艺术形式, 它有着丰富的肌理、色彩质感, 对现代建筑环境起到美化、丰富、点睛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陶瓷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阐述陶瓷壁画设计对现代建筑环境的意蕴营造方法, 以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陶瓷壁画,现代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兰涛, 王莹.现代建筑环境中的陶瓷壁画设计[J].佛山陶瓷.2010年

[2]周建翠现代陶瓷壁画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约翰·基西克.理解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唐圣耀, 姜强, 徐燮华.陶瓷壁画在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陶瓷2006年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篇5

王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摹”;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等词语。【教学重点】

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激发自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收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

2、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掌握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思考:课文如何分段? 4.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3课《敦煌壁画》(板书课题)“敦,大也;煌,盛也。”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举世闻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饱览一下敦煌精美绝伦,宏伟瑰丽的壁画作品。2.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要将字词读准、读对。(2)浏览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 3.练习词语:翩翩起舞等。

4.行文思路: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价值。

三、依据自学提示,自读感知 1.研读第1自然段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492个艺术洞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第2~5自然段

(1)课文分别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几个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敦煌壁画的这些特点?(3)自学后小组讨论,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3.研读2~5自然段

⑴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句子: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⑵研读3、4自然段,分析两个排比句的作用,体会句子: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⑶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句子: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⑷默读第6自然段,古代画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敦煌壁画的?由此,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张大千的话?

⑸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敦煌壁画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师:敦煌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象征。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敦煌壁画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用在以后的学习中,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散发光彩,老师有一句学习名言要送给你们。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在课堂的最后,让我们再次踏上西北荒漠的丝绸之路,体会敦煌之美,壁画之美

五、再赏壁画之美 播放敦煌壁画视频

现代装饰壁画的艺术语言之美 篇6

现代装饰壁画的创作,讲究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强调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可谓是当代环境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早期或者传统壁画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材质的选择丰富多样,这些变化使壁画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装饰壁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与各种写实性的绘画形式语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从属于建筑空间结构之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现代装饰壁画的空间氛围

装饰壁画作为一种伴随建筑物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形式,融入环境,改善环境,与人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可视性与直观性特征。由于装饰壁画一般是偏于平面性的,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因此只会占有相对视觉而存在的空间,并不会占有建筑的实在空间,它会随着环境的需求变化而随之改变,在形态构成上寻求与其相融合的契机。

装饰壁画并非壁画与绘画的简单相加,其不仅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而且在适应建筑功能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不同的建筑空间具有不同的目的性与功能性,需配有不同的壁画,才能真正体现装饰壁画的美感,不仅点缀美化了空间环境,而且还起到呼应与改善空间的作用,使自己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如上海体育馆的壁画《拼搏》,艺术形象被赋予了特定的主题与意义,使壁画的主题与建筑的实用性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上的人物分成四组,他们在进行着各种球类活动。人物形象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健康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激励与鼓舞。

现代装饰壁画的材料运用

根据材质的不同,现代装饰壁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陶瓷壁画、沥粉贴金壁画、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壁画、漆壁画、湿壁画、玻璃镶嵌壁画等,除了这些还有由不同材质组合而成的壁画作品。

现代壁画与传统壁画在时代的演变中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材料作为壁画的载体,运用上更加自由。随着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新材料的多样性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同材料的形态、色泽、质感都已经成为装饰审美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属性,天然材料具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但是在艺术实践中,天然材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因此出现了人造的一些合成材料,如金属材料、化纤材料和硬质陶瓷等,多样的材质丰富了装饰壁画的艺术语言,在运用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具体的作用因素并加以把握。如漆壁画,是以漆作为主要材料进行绘制的壁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盛行于亚洲地区。现代漆画通过埋、嵌、贴、刮、磨等一系列特殊制作方法,营造出特有的肌理和色彩,具有抗潮、抗氧化、不变质等耐久性。但是抗辐射能力较低,不适合户外壁画。

可见,室内壁画或者室外壁画在材料的选择上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材料的固有属性来决定。由于壁画属于永久性画种,其材料应具有稳定性强、抗腐蚀、抗潮、耐洗擦、不易褪色等性能。室外壁画除以上条件外,还应当具备抗辐射、不易损坏、不易积垢、易清洗等特点。

现代装饰壁画的图式构成形式美体现

现代装饰壁画习惯于以线条来勾勒主要形象,条理化、图案化、理想化成为了主要的处理方式,所达到的装饰效果是迥异于自然的。对称均衡、对比统一、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是基本的形式美法则体现。但是对于建筑物而言,形式美要服务于它的内容,要做到形式上的统一。

构图在装饰壁画创作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体现形式美的核心因素。在壁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画面的图式倾向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要做到壁画与空间的和谐统一,保持画面的平面性。壁画的图式构成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面式构成

画面中的整体形象均在平面中展开,不论是单层平面还是多层平面,均讲究线条、色彩、纹理通过有意识的组合,然后将对象进行平面化处理。打破客观世界对我们的思想禁锢,主观的安排物象的位置与形态,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构建一个新的视觉世界。

2.空间式构成

一般描绘具有空间场景的主题。因此不同于平面式构成的二维效果,空间式构成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它可以运用较写实的绘画风格表现较逼真的有特定空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法将具象与抽象的元素融为一体,既注重客观事实,又注重主观理解。

3.向心式构成

这种构成方式具有主题突出、鲜明的特点。一般呈方形,画面的主体位于中心,往往说明故事的结果或者主要揭示的主题,而情节展开则分布在画面周围或背景部分,进行缠绕式的具体阐释。

4.散点式构成

这种构图方式既不要求情节性的描述,也不要求故事的连续性以及主次关系,只是将画面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逐个分布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变化多样、富有动感的画面。散点式构成是罗列式表现手法中常用的构图方式。

现代装饰壁画逐渐趋向于视觉的多元化,材料的多样性。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逐渐淡化,只能作为整体多元中的一小部分,隐喻、怪诞和新奇等观念的介入将极大地丰富和扩展空间视觉环境以及心理的传达与改变。可见,具有创意的壁画作品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激励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并能适应现代空间环境的审美需求。

(第一作者單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现代壁画设计 篇7

一、原始花山壁画的文化影响力

花山座落在广西省宁明县城的左江岸边, 当地壮族居民称之为“芭来” (译为被画得花花绿绿的山) 。它源于悬崖绝壁上的数百个赭红色的舞蹈人物形态构成的神秘组图。据考证, 花山壁画始作于战国时期, 延续至东汉时期, 至今大约有一千多年。千年来, 花山上舞动的红色人形不间断地宣扬着壮族人对生命的崇拜和赞礼、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境遇的认识的艺术追求。它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花山脚下的人们。时至今日, 壮民族新时代的花山壁画传说还在不断的更新着, 旅美壮族艺术家周氏兄弟可被称之为当代花山壁画新传奇。他们以“花山壁画”为母体进行艺术创作, 称得上是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活跃的文化艺术人才。

二、周氏兄弟艺术创作与原始花山壁画的内在联系

作为壮族先祖的后裔, 周氏兄弟发掘自己壮民族的传统文化, 能动的把其发展成自己的视觉艺术语言, 这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周氏兄弟早年的生活积淀与情感体验属内在形态, 具有内在稳定性, 它影响并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外在表现与画面形式与花山壁画文化的联系。

70年代末, 年青的周氏兄弟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他们探访花山壁画古迹, 吸取传统艺术宝库中养分, 开始以花山原始壁画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8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广西花山壁画艺术展览”, 引起强烈轰动。

20世纪80年代末周氏兄弟移居海外,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初到美国, 面对先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周氏兄弟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在艺术取向上, 他们以花山壁画文化为母体, 积极地关注绘画语言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转换和完善, 以求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发扬中国民族艺术特有的文化根性。他们将花山壁画的“原始性”融入他们的速写, 木版画和油画中, 乃至他们的雕塑和公共艺术作品中, 多维度的展现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正是周氏兄弟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个性, 符合了西方关于艺术家的品评标准。

三、周氏兄弟的新花山壁画现代艺术形式

总体来看周氏兄弟的艺术作品, 大多数作品是壁画式的的巨幅作品。灵感一来, 他们挥笔直取, 从不打草稿, 在迅速的作画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画面, 在自由挥洒中把他们强烈的感情通过磅礴的气势自然地流露出来。大笔触勾勒、大笔触泼彩产生了强烈和粗犷的画面效果, 粗犷中透露出一种魅人的美, 如同远古的花山壁画一般, 有着摄人魂魄的力量。

在艺术探索实践过程中, 他们一直尝试在画面的表面创造不同的肌理表现。周氏兄弟对粗糙不平画面的喜爱, 也许来自于他们童年对花山壁画的迷恋, 粗糙的岩壁是他们的艺术生涯中最早最直接的视觉刺激。虽然现在创作题材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岩画, 他们却在作品的表面掺入细沙子和非传统的织物, 还采用综合媒材来创作使得画面表面具有岩画般粗糙厚重的感觉。例如《天才的日记》一画, 他们自由地把厚涂和薄敷相结合, 使色彩相互渗透, 产生出特殊的肌理效果, 并且有意识地把类似中国画的留白和刮刀的痕迹作为绘画语言的一部分, 在激情挥洒的过程中, 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从国内到国外, 周氏兄弟的艺术作品线条简洁、粗犷概括、强调节奏, 具有一目了然的抽象结构, 使人感受到真实激情所具有的最直接的感染力。他们不拘泥于琐碎的细节描绘, 画面中的内在结构更加恢弘有力, 于大刀阔斧的挥洒中把点、线、面的节奏与韵律推向新的境界, 抽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性语言在他们的画面上处处可见。但他们的每一件作品又与西方艺术界普遍流行的抽象绘画样式不同, 它们似乎有一定创作的主题, 在某种观念的先导下, 隐喻的、象征的符号从画面的抽象结构中浮现出来。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令人产生与远古花山壁画“似曾相识”的遐想。

从根源上来探究, 花山壁画文化艺术是周氏兄弟艺术的一种灵感的根源或是形式语言的资源。尽管他们在国外和国内的艺术样式有较大变化, 但他们的作品中, 经常性的主题是一个张开双臂、叉开双腿舞蹈的人物形体, 似乎穿越了千年时空隧道, 直立于我们面前, 它充满活力和力量, 并给人一种强烈的冲突感。这是周氏兄弟受到原始花山壁画文字符号的激励所创造的形象的浓缩。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花山壁画母体”艺术形式与技巧化为意境, 展现了花山壁画永恒的艺术魅力, 把自然界的神韵体现出来。周氏兄弟是生活在现代且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的艺术家, 他们用顽强的艺术意志和不变的决心, 以开阔的视野对自己本民族传统艺术进行冷静的、理智的客观分析与思考, 加以选择继承, 做到既“入乎其内”, 而又能够“出乎其外”。从古代到现代, 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阻隔, 沿着他们的先人印迹, 进行的一种神奇的艺术接力。

四、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的“周氏花山壁画”

浅析现代装饰壁画的语言内涵 篇8

一、现代装饰壁画的构造

现代装饰壁画的构造不受特定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通常采用综合、归纳、概括、象征的表现手法, 是多元体的统一, 不同时间、空间、地点的物象、情节、环境可以有机地安排布置在一个画面之中。在现代装饰壁画的构图上来说, 特别注重画面明确的构成关系, 画面越大, 越要把握住整体结构和重要特征, 控制住影响画面要素的重要图形及其色彩。当然这指的是现代装饰壁画构造的基本形和结构线, 等大的基本形确定之后, 再去丰富细节、刻画局部, 力求做到整体明确与局部丰富的和谐效果。装饰性壁画色彩一般不以光源色为标准, 不受三度空间色彩表现法则的限制, 它应是自然色彩和理想色彩的巧妙组合。壁画的整体色调处理是表达壁画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此壁画色彩倾向应当是画面、建筑环境和观赏者心理的整合, 它诉诸观赏者感观的综合力度和审美意趣。同时, 应尽量体现建筑环境和场所的特质、空间形态特征及远近视距等壁画要素考量。

二、现代装饰壁画的材质工艺

材料和制作工艺是现代装饰壁画艺术中的决定因素, 而现代装饰的艺术语言又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现代装饰壁画以丰富的材料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视觉审美效果非常强烈, 现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为现代装饰壁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使其在材料的应用上更加自由, 特别是在工艺手法、绘画材料、表现工具、技术手段以及制作工序方面也更加丰富。例如工艺手法方面:细沙、各种塑料、编织物、纸、布、墙壁都可以被用来当做创作的构成材料。绘画材料方面:各种绘画颜料、涂料、油漆、纸、布等, 其他材料的剪贴拼接, 泡沫、玻璃、贝壳、塑胶、竹木、大理石、铜板也都被用来做各种壁画的绘制材料;在表现工具上除了毛笔, 各种绘画用笔、刀剪、叉子、喷枪、凿锤、针等也被作为使用工具;技术手段上也是灵活多样, 如勾画、皴、扫擦、拓印、流色、拼贴、编织、堆砌、平涂、喷溅、浮雕流刻、镀金镶边等, 往往可做出生动的肌理效果;在制作工序上要求步步稳妥:定框、推沙、镀胶、做底、描绘等都需要严谨、规整。

三、现代装饰壁画的形式美

关于现代装饰壁画的形式美, 吴冠中先生曾说过这样富有启发的一句话, 在他认为:“艺术上的形式主义是重要的, 造型艺术不讲形式美是不务正业……。”也就是说, 现代装饰壁画的形式美, 是作者对所要表达内容所采取的审美的方式和方法, 而这种审美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我们探求形式美的规律。讲究对称均衡、调和对比、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的规律特征, 但由于对被装饰物来说, 现代装饰壁画的形式美要服务于它的内容, 它常常是作为一种纯审美意味和审美对象, 因此现代装饰壁画的形式更显得重要, 更具独立性, 甚至形式就是内容的全部, 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 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艺术;无论是在对个体形象的塑造, 还是在对群体形象的组织排列, 均以形式美的法则作为个体形象价值的终极价值表现。在优秀的壁画里, 形象中的线与线、线与点、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等多种具象形与抽象形均是按照人为序列化、理想化、条理化的美感契合后, 再通过材料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实体化的, 以此来构成装饰壁画形式美的语言特征。

如果我们把现代装饰壁画形式的语言特征比作正在装饰的一间卧室, 当你拥有了卧室最基本的建筑原材料时候, 毫无疑问, 接下来的那一步就应该开始对整个卧室的结构进行研究和装潢设计, 先进行一番涂料的粉刷, 最后再贴上墙纸, 或是其它什么的装饰物。因此, 现代装饰壁画形式美自它诞生之日起, 就成了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 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特点, 是其他艺术审美意识形态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说, 一部壁画史就是整个人类精神建设视觉形式美的历史。

四、现代装饰壁画的前景展望

现代装饰壁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学科, 其继承与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丰富、充实,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价值。从史前岩画到宫廷装饰壁画, 至今仍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其存在与发展始终被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所紧密维系着。继承与发展是一对相对概念, 应把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创造性结合起来。艺术必须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前进, 壁画艺术语言也是要按这一规律发展的, 其创新的核心无外乎也是以新的观念和情绪感应时代, 以新的表现手法、技术工艺、材料运用表现思想。事实上, 相当多的现代装饰壁画作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用材范围, 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 获得了只有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效果, 从而为现代装饰壁画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与发展空间, 体现了壁画艺术的时代特征, 代表了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 现代装饰壁画中的实验性因素也十分显著的,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新材料的试验与新观念的展示, 因而也代表着壁画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

在今天, 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审美精神价值的需求, 使壁画艺术家们得到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现代装饰壁画艺术作为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 反映了城市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品位。艺术家参与大众生活, 为大众提供艺术享受与人文关怀, 使现代装饰壁画艺术显出大众化、通俗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艺术家应结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充分发挥现代装饰壁画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空间效果诸因素, 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新空间、新环境。因此, 由于地景立体壁画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它表现的题材内容也多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 为社会生活增添了美的图景。它丰富了艺术的形式表现力, 直达人们精神深处的审美需要, 并蕴涵主体意识的审美需求。

毋庸讳言, 大众的审美需求无疑有利于现代装饰壁画艺术语言的发展前景。再加上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使得它的价值拥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新材料、新透视技术的产生使现代装饰壁画的表现力更强, 获得的视觉传达效果更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装饰壁画艺术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通过独特的造型语言, 视觉传达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 而且富有创意性。总之, 现代装饰壁画艺术是作用于视、听、触觉的多种综合艺术手法和对某一特定空间的整体设计, 具有全方位立体感知效应的视觉空间, 对于大众来说是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的放松享受。在壁画造型语言在创作中的探索与研究, 更能有效促进现代装饰壁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大众社会生活更具有美化装饰的作用。

浅议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壁画 篇9

一、中国现代壁画的发展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一) 启蒙期 (1949年以后)

1949年至1979年为中国现代壁画的启蒙期。新中国的建立, 为壁画创作提供了发展的生机, 出现了一批由著名艺术家精心创作的大型壁画。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 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壁画创作活动。壁画的内容以表现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为主题, 其中有许多新鲜别致的构思, 但普遍特点是浓厚的幻想色彩和定型化的形象。六十年代中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许多地方出现了新的壁画热潮, 壁画的内容以进行阶级教育、宣传阶级斗争为主。壁画的工具、材料和墙面处理都十分简单。然而也有少数例外:北京天文馆、民族宫、历史博物馆等。这些作品的艺术质量与技巧技法, 都已进入相当高的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位蓄志已久的艺术家如张光宇、董希文、张仃, 已经把壁画创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构想, 提上实践日程, 尽管为时甚短, 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仍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他们对壁画特性、价值的认识, 以及把中国古代壁画、民间艺术与现代西方绘画相结合的观念, 都颇有意义。这些因素, 对于形成中国现代壁画的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启蒙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壁画, 完全以赞颂领袖人物为表现内容。这些壁画大都设置在城市、集镇的广场、路口和工厂、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前, 并用砖、石或钢筋混凝土专门建造了永久性墙面。

(二) 发展期 (1976年后)

中国壁画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落成的北京国际机场候机楼中的壁画最具代表性。成为“壁画复兴”的标志。与前述壁画不同的是这些壁画的位置和幅面纳入了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规划之中。为适应陈设的环境气氛, 着重强调作品的装饰性和视觉的愉悦感。这一时期的壁画所用材料也较为丰富:有聚丙烯颜料、釉上彩绘、陶板等。表现内容多样, 更贴近生活, 开始运用现代装饰语言。主要代表作有:张仃的《哪吒闹海》图1、袁运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李化吉和权正环的《白蛇传》、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等, 受到美术界的好评, 也引起各方面的浓厚兴趣。从这一时期开始, 大型公共艺术开始把壁画考虑在设计方案之中。

(三) 繁荣期 (1980-现在)

经历了起伏, 中国现代壁画在改革开放以后, 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重新走上正规以后, 文艺开始繁荣。1980年至1987年掀起了一股现代壁画热潮。中国现代壁画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1978年, 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先后设置了系级教学单位, 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实力、人才集中的两个群体。几年间, 武汉、沈阳、西安、南京及全国各地画家都群起响应。短短几年, 至少有五百件作品问世, 其中不乏一些突破性的力作。尤其是制作上几乎涉及了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工艺手段, 成为一次空前的实践行动, 成果极为可观。1985年, 中国美协成立壁画艺术委员会.取得了与其他画种同等的地位。壁画艺术是已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所普遍关注。

1988至1991中国现代壁画低谷, 建筑规模的收缩是实际的问题, 载体的缺失无异于釜底抽薪。价值观的考验:壁画蒙上商业色彩加上混乱无序的商业市场。让不懂“经营之道”的壁画家显得笨拙, 在商业化的干扰下, “壁画热”时期的消极因素都露出水面。1991年中央美院《世纪大展》中壁画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1992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背景的变化, 建筑规模的增长, 壁画缓慢复苏。在商业化的今天, 壁画有了新的发展。随着2004年第一届全国壁画大展的举办壁画由低谷向好的方向发展。90年代, 大型壁画出现, 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广场壁雕《世界文明》见图2

(侯一民、李林琢等) 、大型石雕壁画《中华千秋颂》 (袁运甫等) 。这些标志性、纪念性的国家文化设施的巨型壁画作品, 与景区内雄伟的历代建筑组合在一起, 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与上个时期的壁画内涵相似, 它们从另一个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

更值得欣喜的是, 小型的室内装饰壁画和壁饰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标志着我国壁画进入空间多元化的时代。随文化多元化发展延伸着自我拓展的新空间, 特别是在环境观念的强化与多样交流中, 壁画的形式多样已成为事实。

现代壁画创作虽历经波折, 但从总体上却是得到了稳健的发展, 它已从机场、饭店走向各种公共设施 (公园、历史纪念地等) , 走向营造城市文化环境的广阔空间。无论在规模、文化内涵、题材、形式、材料工艺, 诸多方面都呈现着百花竞艳的态势, 近年落成的多处“全景画”更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事实说明:时代需要壁画, 人民欢迎壁画。

二、壁画的生命力在于他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一) 壁画是公众的艺术, 它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

壁画应成时代的强音, 壁画家的小我要融入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大我之中, 以强烈的责任感、以精品力作奉献于人民, 并从中找出和确立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

(二)

壁画的民族性, 是壁画得以存在的根基, 但传统不是凝固的模式, 不是样式僵化, 面对现代人, 人民需要新鲜活泼的新语音, 如何建立东方壁画大国的风貌, 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为时代为人民的前提下包容一切有益的文化, 以开放的心态探讨创新之路。

壁画是环境的艺术, 营造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 研究壁画与环境的存在关系, 在广阔的天地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 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三、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壁画的特点

随着现代建筑的材料及其技术的发展, 壁画从传统精雕细刻的具象写实的绘画艺术形式, 拓展为材料多元化、造型抽象化、符号化和景观化的现代艺术形式。

(一) 中国现代壁画艺术的装饰语言, 从“画”到“饰”。

中国现代壁画壁面的装饰语言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古为今用”的特点。但主要突出“饰”的视觉效果, 而不是画的功能。李林琢的中国外交部大堂墙壁的装饰设计的《华夏文明》图3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壁画家所采用的装饰图案借鉴了古代装饰图案的造型, 使墙面既有传统因素, 又体现出现代的审美形式, 这样的装饰语言具有形式简练和清雅的特点。

(二) 壁画与建筑形体、建筑空间、周围环境构成一体。

壁画和建筑要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才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壁画要放到整个建筑环境中去欣赏, 中国现代壁画的妙处也只有在建筑环境的衬托下才能显现出效果。它往往要借助建筑环境来表现自己。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如同皮与毛,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壁画设计既要服从建筑, 又要利用建筑, 这样建筑环境才会为壁画增强表现效果。

壁画的“饰”其实就是对建筑的适应性, 因为建筑是壁画存在的基础。建筑的功能、建筑的风格甚至建筑所使用的材料, 都左右着壁画的内容和形式, 它应该始终与建筑相适应。由于受到建筑、表现工艺、材料的制约, 在壁画创作中常常要用概括、简化、取舍、分解、归纳组织、强调、夸张、变形、换色等处理手法, 重新创造形象, 而不同于一般绘画, 不是单纯、独立的自我表现。

中国现代壁画家们敏感地把握了建筑环境对壁画的种种先期制约, 认识到壁画与小幅绘画的相异之处。“壁画创作中, 针对具体建筑物的特定使用功能, 来选择适当的壁画题材;根据建筑空间在墙面形状、幅面大小、墙前纵深、光源、周围构件、色彩情调、装修材料等诸多方面的既有条件, 来安排能够迎合和互补这些条件的画中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 成为艺术氛围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北京燕京饭店聚丙烯沥粉贴金壁画《智慧之光》载体的墙面上有两扇大门, 它们给壁画设计者提出了难题。如何利用这个建筑结构造成的对壁画构图的限制呢?设计者反复思考, 最后拿出一个理想的方案。设计者将壁画分割成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矩形, 巧妙地把两个矩形的大门也划入其中, 使它们成为许多矩形中的一员。这样, 两扇大门也成了壁画构图的组成部分。这是壁画构图与建筑构图成功结合的一例。”

成熟的壁画家在作品中布置了数量众多、类型不同、姿态多样的人物、山川、花鸟, 层次丰富的红橙黄绿, 细致多变的肌理纹路, 饱满充实的形色组合, 以及浩荡宏大的气象阵势。如西安大雁塔地下重彩壁画《丝路风情》, 在一百二十米长的画面上呈现古丝绸之路九十一个风情故事, 表现唐代长安的繁荣, 贸易场所、草原盛会、胡商客贩……作者以炽热的感情颂扬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卓越的贡献。在技法上将传统与现代审美造型色彩相融合;构图上破除时空界限, 采取分割、重叠、转换等中西构成艺术手法, 造成曲折迂回的艺术境界;人物与置景形象从汉画象石、汉唐陶俑、民间玩具剪纸吸取营养, 以情趣神韵作意象的造型, 不受物象形似约束, 而重神韵寓意;服从于审美理想的表现。

中国艺术历史悠久, 其传统特色之一就是装饰性, 它最明显地体现在壁画上, 强调形式美, 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装饰性是由空间性决定的, 反过来装饰性又体现了空间性。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 通过建筑与绘画的相互适应, 达到建筑的实用性与绘画的感染力的和谐统一, 既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 又具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 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材料的多元化

中国现代壁画发展得到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它们为现代壁画的创造提供着层出不穷的新材料, 使壁画出现诸多艺术形式, 如绘画、镶嵌、陶瓷、漆艺、浮雕、编结、装置、光电、多媒体等, 从本质上成为“各类壁面装饰艺术的泛称”。

所使用的材料已经遍及陶瓷、漆、金属、玻璃、木、石……和其他各种新的合成材料。这类非颜料的材料有异样的色彩光泽、质感、肌理……不仅在视觉感应上很容易与各种建筑装修材料融和协调, 而且能产生手绘壁画所不可能有的视觉审美效应。像唐三彩陶瓷壁画是在传统的“唐三彩”艺术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工艺手段、现代审美意趣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制作, 材料更新, 它既不象高温釉那样色彩明艳, 反光强烈, 也不象低温釉那样只具图案味而失去“窑变”的天趣。同时, 它在平面上既有了色彩的规范, 又有了色彩的浑厚、透明、适度的反光和斑斓艳丽的层次感, 给人一种蕴华质朴的美感意趣;高温瓷化玻璃镶嵌壁画、大型陶板高温花釉刻绘壁画、天然大理石镶嵌、沥粉、贴金、浮雕、重彩的综合运用以及玻璃腐蚀技术等, 使壁画艺术呈现多姿多采的面貌。例如:杜大恺的《屈原》 (北京燕京饭店) , 张仃的《长城万里图》 (北京长城饭店) , 袁运甫的《智慧之光》, 何山的《九歌》 (湖南省图书馆) 以及李建群、段兼善、李坦克、娄溥义、杨鹏等人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所作的一组壁画, 在借鉴传统壁画、学习西方壁画、吸收民间美术、探求不同材质的特色和处理壁画与建筑的视觉谐调等方面, 各有不同的建树。

随着新的装饰语言、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及现代科技的应用甚至时间等非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墙体上的应用使得中国现代壁画采用的装饰语言和现代工艺手段, 符合了现代建筑风格和审美的要求。

壁画是“建筑空间中的视觉文化艺术”, 是一切绘画手段都可以涉及的领域, 人们可以用油画, 可以用粉彩画, 丙烯画、也可以用欧美传统的湿壁画法, 还可以用传统的中国重彩画法, 可以用浮雕、用高浮雕以及这种种技法的结合。这些还是传统的, 而新出现的绘画技法当中的喷、涂, 现代化机械手段如金属当中的切割、焊接, 还有运用现代人工光的影象形成“动态”壁画等等手段就更多了, 都在被画家们应用到现代壁画当中, 所以说:壁画是造型艺术的综合学科, 所有的造型手段都可以在壁画表现里使用。壁画是泛指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综合的领域。

(四) 中国现代壁画的文化实用价值加强了

中国现代壁画是与商业推广或公益价值紧密结合的全新表现形式, 也是一种新兴的公共艺术。人们生活在城市环境空间中, 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 一个完美的生存空间环境, 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和精神功能。壁画艺术对城市环境的介入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审美和精神的渴求。是政府广场设计丰富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生活品味的有效方法。

我国各地城市壁画, 作为一种公共艺术供公众观赏的视觉艺术, 积极地参与了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事业,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第一, 城市环境的美饰

当天然生态的花草树木显示了随机俯仰摇曳多姿之美的时候, 壁画中的图像呈现的是经过艺术意匠刻意经营的美。当人工制造的楼房道路显示了秩序井然之美的时候, 壁画中的图像呈现的是生动、自由、动态的美。“现代壁画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和美化家居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旦需要美化的墙面穿上壁画、壁饰多彩的衣服, 我们常见的粗糙的、裸露的墙面, 甚至路面, 便会与环境一道明丽整洁起来。现代壁画改变了建筑的单调外形, 使生活艺术化, 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画龙点睛之笔。”[3]

第二, 情感理念的传达

在使城市视野优美的各种手段中, 壁画的目标不满足于人们视觉感官的愉悦。中国现代壁画展示了人类对生活的理解, 传达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现状、未来的反思、颂扬和希望。壁画艺术家在壁画中与社会公众一起感悟人生、自然、社会。壁画中可视易读的形状、色彩及其组合, 能够具体而准确地向读者输送喜怒哀乐或激越或散淡的情感信息, 输送是非曲直或张扬或贬抑的理性信息。像我们的一些游乐场和公园中的壁画, 题材和内容欢快活跃, 富有情趣, 使人们在欢乐的嬉戏中消除工作的疲劳;医院或休息室里的壁画题材抒情, 使人们能够愉快安静的休息疗养;运动场、体育馆的壁画内容活跃、富有生命力;火车站、航空港旅馆建筑上的内容以当地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为主, 把当地的风光、历史等介绍给人们。壁画像一切艺术。

第三, 审美资源的共享

城市的墙壁给壁画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户外到室内, 在这种把画布绷在混凝土的交织中, 视觉世界的新发现和新型材料的开发无穷无尽, 街头巷尾, 室内居家就好比一个开放的博物馆。

中国现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 把与公众间的顺畅沟通做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真正彻底地实现了与平民百姓的亲近。使人人得以从容自若地亲历审美愉悦, 享用文化财富。

第四, 文化品位的提升

城市景观纳入有序管理, 让壁画以相当的数量出现于相宜地点的巨幅墙面上, 使景观的文化含量更加丰富。

“壁画是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壁画的形式与内涵越来越丰富:从鸿篇巨制的纪念场面到情趣盎然的家具小品, 城市环境景观中渗透了这样完备深入的人文内涵, 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提升是势所必然的。由于壁画的出现, 原本枯燥无味的墙面变的生机勃勃, 它以独特的方式鼓励人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空间。”[4]

最近二十多年来, 中国现代壁画以数以千计的规模参与了各地的城市建设, 并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分别实施了美饰城市环境、传达情感理念、共享审美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标识环境空间、促进旅游娱乐等功能。中国现代壁画像一切艺术作品一样,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净化人们的思想境界, 改善国民精神素质, 建立美好的道德情操、社会风尚, 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现代壁画在发展, 侯一民先生说:“创时代之新, 创历史之新, 创民族之新, 这是我们的使命。”

注释

1[1]于美成田卫平张大祥著《壁画与壁画创作》第10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2[2]吴松著《壁画设计与制作》第2页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3]于美成田卫平张大祥著《壁画与壁画创作》第95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现代壁画设计 篇10

关键词:陶,壁画,环境,现代

壁画的历史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展现。从旧石器时代石窟壁画到今天, 各个时代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壁画精品。壁画的生命在于它的时代性, 及大众性, 是大众的艺术, 它直接的受众群体是广大的人民大众, 因此它的时代强音应该代表人民大众的时代需求。

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自商朝, 在唐朝得到发展, 后来随着“丝绸之路”及海运远渡重洋到达世界各地。从此影响着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 达到辉煌的顶峰。陶壁画是艺术家借助陶质材料或以陶质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表现一定时期人的理想, 个性, 情感, 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

陶是天然矿质材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 具有极强的抗潮, 耐磨和不变形的性质。它作为最古老的装饰材料之一, 是人类最早智慧的显现。在壁画中应用十分广泛, 它可以省去其他材料需要模型的制作过程, 保存最初的创作痕迹, 更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它的出现把泥的不易保存性和石材的不可塑造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砖, 马赛克, 施釉陶, 细陶瓷, 琉璃都可以归纳到它的范围。陶质材料给人一种古朴感, 它有着金属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烧制后不存在氧化, 变形, 腐蚀, 褪色, 其丰富多彩的釉色以及那无法预知的窑变, 都无形的增加了它的魅力。艺术家用它的自然生命属性, 加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在美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 以更好的体现它的价值。

陶壁画在室内装饰及公共, 半公共空间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在新的人文环境背景下, 要求艺术家把那些具有广泛共同社会认同的客观存在, 置于艺术创作的中心位置。在陶文化比较普及的日本, 建筑师与陶艺家合作, 使陶质壁画艺术广泛地进入建筑领域。从大型的建筑外墙到小型的室内陶质壁画, 无不展现陶质壁画的艺术魅力。

陶壁画将陶艺术与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并真正意义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其材质耐磨损, 抗腐蚀, 强度高和耐久性的天然特性, 使陶作为壁画形式的载体, 能其介入公共环境艺术提供了条件。它不是瞬间的艺术形式, 一件作品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百年, 就像今天看远古的陶器一样, 并且随时间的推移, 好的作品在公众的不断变换中更显其艺术价值。

现代陶壁画在今天社会的形态下给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一种轻松的可能, 一种心灵反扑归真的尉籍。新语言, 新形式, 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现代人的美学观点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进步, 功能形式上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如今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文化觉悟在不断的提高, 市民社会文化时代正在到来, 社会公众要求改变原有的精英文化结构, 希望在公共领域体现自己文化权利和得到心灵的抚慰。因而环境艺术不得不考虑其新的处境, 人们对公共空间参与性的活动加大, 形成体现新的审美情趣的公共空间秩序。这种新的公共环境空间秩序是对每个人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每个人的制约。艺术家只有努力在个人创作与公众意愿之间寻找平衡点, 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家个性又有社会公共性的陶壁画。自由的交流和相互的讨论, 必须面对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挑战。以便产生有文脉关系的艺术形式。

如今不再是一个集体审美并一致认同的社会, 因此要求公共艺术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一方面是大众的民主欣赏, 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尊重。艺术家与大众的互动, 对话不断的加深使大众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交流, 艺术家必须深入大众的生活, 并引导大众, 认识陶壁画并让其参与其中。让大众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大众与作品的互动要求作品能让大众看懂与接受, 这就反过来要求艺术家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可读性的作品。

陶瓷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形式, 具有公共环境的普遍属性, 是环境的一部分, 它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与大众形成时空的对话。陶壁画往往在公共环境的位置以及材质本身的物理特征, 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是现代城市大众所必须认同的。当然, 陶材质的天然性质, 即水、火、土, 都是与人类有着源远流长的亲和关系。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 这种材质在人类文明史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进。陶壁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 现代陶壁画重视对自身媒介特性的探索与实验, 充分展现其材质的本身语言。其丰富的肌理形态, 釉色变化以及那美妙窑变的神秘性和不可预见性, 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陶壁画放置于公共环境中, 必然是美化环境, 提高环境的艺术品位, 及大众的审美情趣。

现代人们在钢筋混凝土丛生的现代城市之中, 感受更多的是冷漠与孤独。因此大众越来越渴望有一个不仅能亲近自然而且能放松心情的新生态视觉形象。在陶壁画中能唤起人们久违的自然审美知觉和文化归属, 产生强烈的亲和力。它是现代人与环境的纽带, 其特殊的情感及历史文化符号以新的视觉艺术形式与大众亲近, 与环境融合。让人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释放压力。

随着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呼唤建设一个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点, 时代文化要求的精神家园。而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环境艺术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时代人文精神的关键。当今的社会人文背景为陶壁画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关注并转向公共艺术, 并和一些建筑师, 室内设计师合作, 为营造赋有文化品位和诗意的环境空间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2]侯一民、李化吉:《中国壁画百年》。

上一篇:明智消费下一篇:刀具调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