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

2024-06-20

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精选十篇)

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 篇1

关键词:陶,壁画,环境,现代

壁画的历史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展现。从旧石器时代石窟壁画到今天, 各个时代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壁画精品。壁画的生命在于它的时代性, 及大众性, 是大众的艺术, 它直接的受众群体是广大的人民大众, 因此它的时代强音应该代表人民大众的时代需求。

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自商朝, 在唐朝得到发展, 后来随着“丝绸之路”及海运远渡重洋到达世界各地。从此影响着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 达到辉煌的顶峰。陶壁画是艺术家借助陶质材料或以陶质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表现一定时期人的理想, 个性, 情感, 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

陶是天然矿质材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 具有极强的抗潮, 耐磨和不变形的性质。它作为最古老的装饰材料之一, 是人类最早智慧的显现。在壁画中应用十分广泛, 它可以省去其他材料需要模型的制作过程, 保存最初的创作痕迹, 更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它的出现把泥的不易保存性和石材的不可塑造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砖, 马赛克, 施釉陶, 细陶瓷, 琉璃都可以归纳到它的范围。陶质材料给人一种古朴感, 它有着金属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烧制后不存在氧化, 变形, 腐蚀, 褪色, 其丰富多彩的釉色以及那无法预知的窑变, 都无形的增加了它的魅力。艺术家用它的自然生命属性, 加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在美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 以更好的体现它的价值。

陶壁画在室内装饰及公共, 半公共空间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在新的人文环境背景下, 要求艺术家把那些具有广泛共同社会认同的客观存在, 置于艺术创作的中心位置。在陶文化比较普及的日本, 建筑师与陶艺家合作, 使陶质壁画艺术广泛地进入建筑领域。从大型的建筑外墙到小型的室内陶质壁画, 无不展现陶质壁画的艺术魅力。

陶壁画将陶艺术与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并真正意义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其材质耐磨损, 抗腐蚀, 强度高和耐久性的天然特性, 使陶作为壁画形式的载体, 能其介入公共环境艺术提供了条件。它不是瞬间的艺术形式, 一件作品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百年, 就像今天看远古的陶器一样, 并且随时间的推移, 好的作品在公众的不断变换中更显其艺术价值。

现代陶壁画在今天社会的形态下给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一种轻松的可能, 一种心灵反扑归真的尉籍。新语言, 新形式, 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现代人的美学观点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进步, 功能形式上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如今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文化觉悟在不断的提高, 市民社会文化时代正在到来, 社会公众要求改变原有的精英文化结构, 希望在公共领域体现自己文化权利和得到心灵的抚慰。因而环境艺术不得不考虑其新的处境, 人们对公共空间参与性的活动加大, 形成体现新的审美情趣的公共空间秩序。这种新的公共环境空间秩序是对每个人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每个人的制约。艺术家只有努力在个人创作与公众意愿之间寻找平衡点, 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家个性又有社会公共性的陶壁画。自由的交流和相互的讨论, 必须面对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挑战。以便产生有文脉关系的艺术形式。

如今不再是一个集体审美并一致认同的社会, 因此要求公共艺术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一方面是大众的民主欣赏, 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尊重。艺术家与大众的互动, 对话不断的加深使大众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交流, 艺术家必须深入大众的生活, 并引导大众, 认识陶壁画并让其参与其中。让大众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大众与作品的互动要求作品能让大众看懂与接受, 这就反过来要求艺术家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可读性的作品。

陶瓷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形式, 具有公共环境的普遍属性, 是环境的一部分, 它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与大众形成时空的对话。陶壁画往往在公共环境的位置以及材质本身的物理特征, 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是现代城市大众所必须认同的。当然, 陶材质的天然性质, 即水、火、土, 都是与人类有着源远流长的亲和关系。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 这种材质在人类文明史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进。陶壁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 现代陶壁画重视对自身媒介特性的探索与实验, 充分展现其材质的本身语言。其丰富的肌理形态, 釉色变化以及那美妙窑变的神秘性和不可预见性, 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陶壁画放置于公共环境中, 必然是美化环境, 提高环境的艺术品位, 及大众的审美情趣。

现代人们在钢筋混凝土丛生的现代城市之中, 感受更多的是冷漠与孤独。因此大众越来越渴望有一个不仅能亲近自然而且能放松心情的新生态视觉形象。在陶壁画中能唤起人们久违的自然审美知觉和文化归属, 产生强烈的亲和力。它是现代人与环境的纽带, 其特殊的情感及历史文化符号以新的视觉艺术形式与大众亲近, 与环境融合。让人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释放压力。

随着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呼唤建设一个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点, 时代文化要求的精神家园。而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环境艺术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时代人文精神的关键。当今的社会人文背景为陶壁画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关注并转向公共艺术, 并和一些建筑师, 室内设计师合作, 为营造赋有文化品位和诗意的环境空间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2]侯一民、李化吉:《中国壁画百年》。

壁画艺术与公共艺术 篇2

关键词:壁画;公共环境;艺术;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公共环境的设计领域内,将壁画与现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更是一种公共环境装饰的趋势。

由于壁画一直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将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中,能够使得公共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使得中国的壁画艺术重新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一、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

(一)造型因素

由于壁画是处于公共环境中的,所以壁画自然会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提升一个公共环境的艺术气息与艺术氛围。

其中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造型因素方面,因为一副壁画的构成形式直接取决于该公共环境的周遭形态的形式,这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美国的联邦大厦处的壁画设计就是利用了墙面上本身具有的一个90°的拐角,利用这个拐角的墙面创作了一个几何的装饰面。

这种装饰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公共环境原本的特性,使得壁画装饰与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最好体现。

此外,壁画造型的形态语言的变化应该与特定的环境与审美要求相结合。

品种繁多的造型语言应该服从且配合环境的需求,使得相应的壁画装饰与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二)色彩因素

壁画的另外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即为对于各种色彩的灵活全方位的运用。

一幅壁画的效果如何,色彩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创作者应该首先在深刻把握环境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与环境相符的色彩进行创作。

在色彩的运用上,色彩的对比度对创作者来说是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对于这一系列方向的进行良好的把控才能是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关于美的效应。

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环境的设计中时,对于壁画的创作就应该很明确地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使用海洋的蓝色,使得游客能够有种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其次,在进行壁画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把握住色彩的倾向性,巧妙的利用色彩的倾向性为人们渲染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与心理感受。

最后,色彩的对比度也是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想的运用要素。

因为,色彩对比的强弱往往会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性,进而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效应。

因此,在壁画的设计中将色彩的对比度加以灵活的运用能够很有效的渲染公共环境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三)光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在公共环境中,光源往往是最为难以把握的一个要素,如若对于光源处理不当的话,会直接影响壁画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

其中第一种光源为自然光源。

由于自然光源的投射方向与季节等自然规律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光源加以好好的利用的话,往往会使得壁画设计对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埃及金字塔上的浮雕设计就是利用了自然光源的效果而创作出来的神奇的视觉效果。

而玻璃镶嵌画也是对于自然光源的很好的利用范例。

其次,还有一种光源为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能够从方位、照明度、色彩效应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得公共环境能够呈现出设计者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及其功能

(一)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创作与公共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壁画艺术作为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于公共环境中。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

所谓的整体性指的是壁画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公共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成为公共环境的点睛之笔,但又不破坏公共环境的整体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出的特性为互相的依附性。

因为壁画与其他绘画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壁画的产生于创作是依附于特定的环境而产生的,壁画应该与环境互相依存,相互促进。

因此,在进行壁画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一直明确的理解壁画始终依存于相应的建筑,并要求全面的体现环境的特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设计壁画的尺度等对于壁画的设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有很多种,首先表现在具有纪念性。

这一类纪念性的壁画往往是为了纪念某件历史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人物而创作的。

这类纪念性的壁画设计与特定的一个公共环境往往会为人们提供一种明确的价值指向,会让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崇尚真理。

例如,中国的永乐宫壁画和巴黎的民族博物馆的壁画都是这类纪念性壁画的最好的实例。

其次,壁画具有宣传性。

这类宣传性的壁画通过壁画设计的视觉效果,对于所描述的内容给观者以强烈的画面冲击性,表现的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得壁画更加具有宣传的功能。

这种宣传性的壁画一般分为商业性宣传和公益性宣传两类。

最后,壁画具有装饰性。

这类装饰性的壁画往往会根据空间需求的不同,给环境提高不同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性,进而同相应的建筑物一起构成审美装饰,使得壁画对于美的效果起到很好的补充或者是点睛的效果。

三、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一)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第一种体现在象征类。

因为象征是壁画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象征性更是被广泛的使用。

例如,祥云象征着吉祥、大鹏象征着远大的理想等。

这些都是壁画中最常使用到的象征手法。

第二种表现形式为浪漫类。

设计者常常运用一些想象的方式使得原本表达的事物得到一定的升华,使得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欢愉和启发。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引导观众超越客观物象的表层概念而获得精神上全新的享受。

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图案画类。

图案形态的壁画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壁画表现形式。

设计者往往利用图案的平面化、秩序化、符号化、理想化等表现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图案的表达,进而使得各种形态的图案和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形式来参与和渗透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的全部过程。

(二)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首先体现为叙述性表现手法。

叙述性表现手法是公共环境中最为常见的壁画表现手法之一。

这种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些事件进行着空间上的各种安排。

在设计的过程中,画面要体现适当的思维倾向,使得观者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欣赏。

第二种表现手法为纪要性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某个时期的某些事件分布按照秩序表现出来。

这种表现手法不需要具有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而是通过几个画面的截取展示整个时期的全貌。

第三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罗列性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需要设计者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面逐一的分布在画面内,不需要连续性,也不需要突出主体性。

只需要每个画面都紧扣主体,为表达主体而服务。

第四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综合性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环境的特定需求,将以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加以运用。

例如在一幅壁画中,将叙述性表现手法作为框架进行使用,而将罗列式表现手法、场面性表现手法等用于其他细节处的表达。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公共环境中有效的将壁画创作融入其中,使得壁画为公共环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壁画成为公共环境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现代装饰壁画的艺术语言之美 篇3

现代装饰壁画的创作,讲究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强调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可谓是当代环境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早期或者传统壁画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材质的选择丰富多样,这些变化使壁画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装饰壁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与各种写实性的绘画形式语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从属于建筑空间结构之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现代装饰壁画的空间氛围

装饰壁画作为一种伴随建筑物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形式,融入环境,改善环境,与人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可视性与直观性特征。由于装饰壁画一般是偏于平面性的,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因此只会占有相对视觉而存在的空间,并不会占有建筑的实在空间,它会随着环境的需求变化而随之改变,在形态构成上寻求与其相融合的契机。

装饰壁画并非壁画与绘画的简单相加,其不仅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而且在适应建筑功能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不同的建筑空间具有不同的目的性与功能性,需配有不同的壁画,才能真正体现装饰壁画的美感,不仅点缀美化了空间环境,而且还起到呼应与改善空间的作用,使自己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如上海体育馆的壁画《拼搏》,艺术形象被赋予了特定的主题与意义,使壁画的主题与建筑的实用性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上的人物分成四组,他们在进行着各种球类活动。人物形象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健康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激励与鼓舞。

现代装饰壁画的材料运用

根据材质的不同,现代装饰壁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陶瓷壁画、沥粉贴金壁画、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壁画、漆壁画、湿壁画、玻璃镶嵌壁画等,除了这些还有由不同材质组合而成的壁画作品。

现代壁画与传统壁画在时代的演变中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材料作为壁画的载体,运用上更加自由。随着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新材料的多样性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同材料的形态、色泽、质感都已经成为装饰审美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属性,天然材料具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但是在艺术实践中,天然材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因此出现了人造的一些合成材料,如金属材料、化纤材料和硬质陶瓷等,多样的材质丰富了装饰壁画的艺术语言,在运用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具体的作用因素并加以把握。如漆壁画,是以漆作为主要材料进行绘制的壁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盛行于亚洲地区。现代漆画通过埋、嵌、贴、刮、磨等一系列特殊制作方法,营造出特有的肌理和色彩,具有抗潮、抗氧化、不变质等耐久性。但是抗辐射能力较低,不适合户外壁画。

可见,室内壁画或者室外壁画在材料的选择上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材料的固有属性来决定。由于壁画属于永久性画种,其材料应具有稳定性强、抗腐蚀、抗潮、耐洗擦、不易褪色等性能。室外壁画除以上条件外,还应当具备抗辐射、不易损坏、不易积垢、易清洗等特点。

现代装饰壁画的图式构成形式美体现

现代装饰壁画习惯于以线条来勾勒主要形象,条理化、图案化、理想化成为了主要的处理方式,所达到的装饰效果是迥异于自然的。对称均衡、对比统一、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是基本的形式美法则体现。但是对于建筑物而言,形式美要服务于它的内容,要做到形式上的统一。

构图在装饰壁画创作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体现形式美的核心因素。在壁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画面的图式倾向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要做到壁画与空间的和谐统一,保持画面的平面性。壁画的图式构成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面式构成

画面中的整体形象均在平面中展开,不论是单层平面还是多层平面,均讲究线条、色彩、纹理通过有意识的组合,然后将对象进行平面化处理。打破客观世界对我们的思想禁锢,主观的安排物象的位置与形态,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构建一个新的视觉世界。

2.空间式构成

一般描绘具有空间场景的主题。因此不同于平面式构成的二维效果,空间式构成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它可以运用较写实的绘画风格表现较逼真的有特定空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法将具象与抽象的元素融为一体,既注重客观事实,又注重主观理解。

3.向心式构成

这种构成方式具有主题突出、鲜明的特点。一般呈方形,画面的主体位于中心,往往说明故事的结果或者主要揭示的主题,而情节展开则分布在画面周围或背景部分,进行缠绕式的具体阐释。

4.散点式构成

这种构图方式既不要求情节性的描述,也不要求故事的连续性以及主次关系,只是将画面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逐个分布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变化多样、富有动感的画面。散点式构成是罗列式表现手法中常用的构图方式。

现代装饰壁画逐渐趋向于视觉的多元化,材料的多样性。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逐渐淡化,只能作为整体多元中的一小部分,隐喻、怪诞和新奇等观念的介入将极大地丰富和扩展空间视觉环境以及心理的传达与改变。可见,具有创意的壁画作品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激励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并能适应现代空间环境的审美需求。

(第一作者單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试论敦煌壁画艺术中蕴涵的装饰趣味 篇4

所谓装饰壁画是指以装饰为主要功用的壁画。装饰性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狭义的“装饰性艺术”意指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对艺术对象进行抽象、变形、整理加工, 使其产生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而广义的装饰艺术不仅指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 也指包括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和表现性因素的风格。本文所表达的装饰性概念, 特指对艺术对象进行抽象夸张和变形, 又表达了一定的内容, 具有装饰含义的艺术风格。

敦煌壁画它具备了装饰壁画的重要艺术特征——装饰性中的大部分特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趣味”, 由此体现了敦煌壁画的主要艺术魅力。下面就就敦煌壁画各方面所具备的装饰性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

1.壁画构图的装饰趣味

所谓构图, 是平面上各种形象的组合。敦煌壁画在构图上既符合了一般的装饰性特点又通过对空间的特殊处理展现了独特的趣味。

1.1以稳定而均衡的构图达到主次分明又统一的装饰效果

装饰性艺术强调规则性与秩序美, 构图要求稳定、均衡, 达到主次分明又统一的效果, 这正符合了宗教壁画充分传达宗教情绪的要求。敦煌壁画在构图上大致采用了均衡、对称、向心式构图这三种形式了来获得有序性。

均衡式构图依靠画面各种形态相互作用的“力”均衡对比使视觉愉悦而产生快感。对称式构图是指抛弃量上的绝对的“对等”, 强调在大的对称式布局的前提下做一些局部变通与调整。向心式构图则是对称式构图的一种特殊形式, 常用来表现构图宏大、人物众多的极乐世界, 避免人物场景繁杂的矛盾, 突出中心佛的形象, 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强和形式美。

1.2对空间的特殊处理, 展现独特的装饰趣味

这里所说的空间, 是指画面上的空间感觉。绘画本身是平面的, 但它可以利用透视法则制造三度空间的幻觉, 也可以抛开透视法, 保持平面感。

早期敦煌壁画基本是二次元平面, 虽然激发空间想象但又避免从画面中直接得到三度空间幻觉。打破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 多以形体大小区别主次, 抛弃正常的比例, 而以突出人物、事件、和气氛、情调为目的。这种绘画空间和真实空间的距离, 阻碍了三度空间幻觉的产生, 使人觉得似真似假, 似假还真——这种幻感奇异地符合特定宗教主题的要求。

而到了敦煌壁画的中期, 即初唐时开始使用鸟瞰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办法, 在二维的平面上开始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如217窟的溪山行旅就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了茫茫无尽的宇宙空间。

1.3通过在二维平面中的不同景物的安排, 展示统一又自由的时空

敦煌壁画对不同物的安排是在自由的格律中有意识、有秩序的统一, 最终形成了具有装饰趣味的有意义的虚幻空间。如西魏第249窟的顶部, 从上至下的景物分别象征着“天”、“地”、“人”,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在整体的统一下, 敦煌壁画又以其自由的时空观带给观者特殊的趣味感受。它脱离绘画的写实性, 根据表现意图以整体的情感意境为出发点, 采取多视点、多角度的观察方式, 自由地切换画面内容。用主观化、理想化的艺术观念, 打破时空的限制, 超越透视法则的制约, 使敦煌壁画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中就打破了自然的时间和空间的秩序, 使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中, 用重复强化主角形象, 同时产生统一与节奏的秩序感。

2.造型上的装饰趣味

敦煌壁画是具有一定写实特征的壁画, 但是在对人物、动物甚至花鸟的造型处理中都采取了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 使其充满浓郁的装饰意味。

2.1从造型的基本元素看

线条是装饰形象重要造型手段。康定斯基说过:“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基本语言和单位, 它具有符号和图形特征, 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抽象的形态, 赋予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超凡的精神”。敦煌壁画中蕴涵着种类繁多的线条运用, 这些带有情绪的线条, 激发着人们的感情, 不但构成了图象, 其本身也具备了浓厚的装饰意味。

2.2从造型的方式看

敦煌壁画从造型的方式上看是写实和装饰的结合。虽然是以写实为基础, 但在人物、动物和花鸟的造型上运用了许多装饰的手法如省略、夸张、添加、寓意、联想等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效果。

在敦煌壁画中画山大抵是三角形, 画花仅有几个瓣而无枝叶, 这是取其神舍其形的大胆省略。428窟萨陲太子本生中, 二兄弟发现萨陲残骸时, 头发飞起, 呼天嚎地, 向遗骸猛扑过去, 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获得视觉趣味。在须摩提女因缘宴宾图中, 用一个很大的装饰花瓣象征后花园, 用局部的建筑象征人物的活动环境。这种真境与幻境, 写实与装饰象征的奇特结合, 往往使现代观者的审美心理得到奇妙的满足。在“比丘守戒自杀”中, 用屋檐上的一只猴子, 点明富家女对比丘“心猿意马”的情愫, 是利用寓意象征的手法, 增强了壁画与观者的互动, 使观画的过程产生了趣味性。

3.色彩上的装饰趣味

装饰色彩的关键是要能够成为使人激动、欢乐、宁静, 使人回忆……的装饰语言, 为创造装饰意境服务。敦煌壁画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为宗教艺术服务的特色, 它带给观者最为直观的情绪感受。

3.1在布色上, 讲究均衡对称及整体效果

敦煌壁画的布色方法与现在民间画工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先晕染人物, 再摆布主要色调使整幅画的色彩部分达到均衡的效果, 然后再补充其他的颜色在节约时间同时还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整体效果。

特别是敦煌壁画的中后期, 画面偏向写实, 其装饰效果的取得, 就更加依赖于色彩的巧妙布置, 用地色来控制一幅壁画或整个窟室的色彩效果, 再用叠晕烘染的手法, 取得热烈灿烂、富丽堂皇的装饰感。

3.2用勾边的方式使色彩调和, 并增强装饰趣味

敦煌壁画的勾边有轮廓线和提神线两种。赋色前勾轮廓线, 赋色后再勾提神线。黑色或土红色的勾边, 使色彩调和有序而富于装饰风味。

有趣的是, 由于在绘画过程中的修改, 有些地方出现了提神线与最初的轮廓线的偏离, 两条线产生的层次错落感也同样增加了装饰趣味。

4敦煌壁画的第二面貌也给敦煌壁画带来装饰趣味

敦煌的早期壁画多有残损, 画面变色, 底色变重, 对比度降低, 线描消失, 原来沿轮廓线晕染的颜色由于转黑成为外轮廓线, 颜料反铅使眼睛变成黑圈, 眼珠和鼻梁的纯白色则在暗色的脸上非常明显……诸如此类, 使壁画相当程度上已非原面目, 但

浅谈河南派唢呐的风格特点

黄燕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唢呐声音高亢、宏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且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 形成了各种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格。河南派唢呐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唢呐吹奏活动极具地方特色, 演奏技法独而多样, 风格特点显著, 是中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唢呐;河南派;技法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活动仪式的演奏。

一、唢呐的流传与分布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 古代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唢呐”一词就是波斯语“suona”的译音。唢呐在我国最早用于大雅之堂, 后用于军乐, 流传于民间。唢呐的声音高亢、宏亮,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既可以表达粗犷、挺拔的刚气, 也擅长表现细腻、委婉的柔情。

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 流行的时间与地区不同, 其称呼也各部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维吾尔族称苏奈尔, 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 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

唢呐同时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 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 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中亚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 俄罗斯称祖尔呐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统一称呼。

唢呐在演奏上, 各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不同的演奏形式。我国汉族地区的唢呐大体上分为南方唢呐和北方唢呐两种, 在演奏风格上, 南北方差异较大。同时, 仅北方地区就形成了多种流派, 有河北派、东北派、山西派、山东派、河南派等。各流派的音乐风格韵味迥然不同, 唢呐的演奏风韵也各有风采。

二、河南派唢呐简介

唢呐在河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唢呐演奏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集中。由于各地区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艺术趣味不同, 因而在演奏风格、演奏曲目方面存在差别, 呈现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可喜状况。

豫北以安阳为代表的唢呐演奏曲目主要有:《高头站》 (即《全家福》) 、《罗戏娃娃》、《大八调》、《小八调》、《对胡儿》、《将军令》、《经结经》等。其演奏风格以高亢、明亮、稳健为特点。

豫东以开封为代表的唢呐演奏曲目主要有:《慢龙皇》、

又保留着原来的物象关系和基本形态, 这种似是似非的面貌, 被称之为壁画的第二面貌。

第二面貌使面部表情消失, 轮廓线变粗变野, 却突显了动态, 使夸张的表现意味更加强烈而鲜明, 使壁画的装饰趣味更重。

总之, 敦煌的壁画艺术虽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装饰壁画, 也没有完全遵守所谓的装饰法则, 但不论从其构图、造型、色彩还是历史赋予它的新的面貌都无不展现了浓郁的装饰趣味。它是“装饰性, 而非装饰化”的宗教艺术, 对它的“装饰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对装饰手法和装饰趣味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与我们今天的设计活动联系起来, 吸取历史的养分, 创造新的具有装饰趣味的设计。

《凡乙调》、《小开门》、《大开门》、《汉东山》、《一枝花》、《娃娃》等。演奏风格以灵巧、婉转、柔和见长。

豫南以许昌、驻马店为代表的唢呐演奏曲目主要有:《云里游》、《大起板》、《天下同》、《哭袅》、《大笛搅子》、《宫花》等。演奏特点为热情、奔放、质朴。

值得一提的还有南阳地区的唢呐流派, 邓县老艺人赵正阁 (曾被聘余四川音乐学院任教) 演奏过的《过街俏》、《翻杰子书》、《大钉缸》和吹卡宛梆、越调等曲目, 乡土气味浓郁, 别具一格。

三、河南派唢呐的风格特点

(一) 河南民间唢呐的吹奏活动

从河南民间唢呐吹奏活动中, 可以了解河南派唢呐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

1.长杆吹奏。指民间鼓乐班中的唢呐乐手, 在笙、板胡、笛子、梆子等乐器的伴奏下, 运用高、中、低唢呐, 除了吹奏歌曲外还吹奏以地方戏为主的各种曲牌。

2.短杆吹奏。指用“大呐子”模仿戏曲中的“黑头”唱腔, 用小呐子模仿戏曲中旦角的唱腔, 除了乐器的伴奏之外, 还加了锣、鼓、手钹等各种打击乐器, 连吹带打, 情绪热烈, 形象逼真。常吹奏的曲目有豫剧《包青天》选段、《三哭殿》选段等等,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3.“咔戏”的吹奏。是指嗓子振动带动哨片发声, 哼出要唱的词,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咔戏”的内容仍以戏曲为主。

4.“花吹”。指民间艺人在“对棚”时, 一种带有魔术杂技性质的表演。所谓“对棚”就是几个不同的鼓乐班同时演奏比赛, 最后以观众的多少来定输赢。为了吸引观众, 鼓乐手有许多新奇的演奏方式。如:用眼睛吹奏、用鼻子吹奏、带獠牙吹奏、吞吃纸条等, 这种新奇的演奏, 博得观众大笑, 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 河南派唢呐的演奏技法

1.哨片

谈到技法吹奏首先要谈哨片, 它是唢呐的发声体直接影响的唢呐音色、音量、及演奏风格。河南唢呐哨片一般比较大, 哨口较宽, 哨面比较平, 大部分没有“哨肚”, 哨片较硬, 发声比较大的特点。

2.口型

指两唇肌肉对哨片控制的方法和形状。在未吹奏时, 口腔满实, 毫无间隙, 唇肌和颊肌处于松弛状态。吹奏时, 唇肌以哨片为中心收缩靠拢, 颊肌同步收缩。此时, 口腔内空呈椭圆形, 当

摘要: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纯粹的装饰壁画, 却蕴涵着丰富的装饰趣味。本文试图从构图、造型、色彩和第二面貌四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揭示敦煌壁画这种“装饰性, 而非装饰化”的特点。

关键词:装饰壁画,装饰性,构图,造型,色彩,第二面貌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敦煌》[C].朝华出版社.

[2]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 .

[3]张会宽.《浅谈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 (1) .

[4]陈新年.《浅论装饰壁画的装饰性特征》[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5]段圣君, 龚中玲.《装饰图案的构图及审美特点》[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2月, (4) .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环境功能 篇5

引言

现代壁画属于高度综合的公共艺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对环境进行装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实际追求。壁画艺术可以对人们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追求得到满足。壁画艺术需要与环境相对应,这样才能将壁画艺术魅力更为良好的呈现出来。对壁画艺术审美特征和环境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1.壁画艺术可以给人持久的美感

壁画艺术可以给人以持久的美感,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较深印象。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应用重复、渐变、对比等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壁画艺术的形式感良好呈现出来。壁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壁画的基本型也是具备一定趣味的。水平直线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垂直的竖线给人以严肃的感觉,弯弯的曲线便于设计人员情感投入。基本型的变化使得壁画艺术具备了相应节奏和韵律,使得壁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在上文种也提到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壁画的外形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设计人员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壁画艺术的外部形态展现与建筑墙体结构的形成面积、比例存在相应的对照关系,这种关系对壁画艺术的视觉呈现效果会造成较深影响。设计人员在壁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综合性、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壁画艺术创作的优越性,真正给人们留下持续的美感。

2.壁画色彩是第一印象

人们对壁画艺术作品的第一眼,不是考虑壁画作品的构图和创作思想,最先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壁画的色彩。色彩就如同是壁画艺术的灵魂所在,可以将创作人员的情感融入到壁画作品中。色彩会给人远近、冷暖不同的感觉,对于人的情绪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壁画艺术的第一印象。色彩赋予壁画艺术生机和活力,壁画也需要应用色彩进行良好氛围构建。壁画艺术创作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会将自身情感与色彩结合融入到壁画艺术中,使得壁画艺术更加具有韵味。对壁画色彩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光环境就是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因素。因为光源色对壁画色彩会造成较深影响,人工光源色彩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使得壁画艺术的视觉效果得到良好提升。还需要注重的是,光源投射角度和强度对壁画艺术作品原有色彩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壁画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因为光距因素产生反光,促使局部色彩较为突兀,对壁画整体色彩呈现造成干扰。

壁画艺术的环境功能

1.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

室外壁画在艺术表现方面需要具备较大的尺度,也可以说室外壁画是以较大的画幅对人们进行呈现的。室外壁画往往不是对创作人员细腻的创作思想进行表达,同时也不是利用精细的激发,更多是考虑社会情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需求。壁画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空间体现与存在的长久性相对应,在壁画艺术中会蕴含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创作人员在室外壁画艺术创作更多是应用类似浮雕和版画形式的手法,壁画整体画面构成较为简洁,形式与内容形成良好统一性。只有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将那种深刻的内涵良好展现出来,在能在广阔的室外空间中彰显壁画艺术的魅力。

2.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

与室外壁画相比较,室内壁画环境功能是围合性的,尺寸也要比室外壁画小很多,但是室内壁画的环境功能要比室外壁画的环境功能强很多,创作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光源补充,比室外壁画创作更为方便。可以利用室内壁画给人视觉和心理方面的感受,促使建筑室内空间可以扩展和紧缩。从艺术层面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在对室内壁画进行创作过程中,会深入考虑建筑功能。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体育馆的室内壁画设计会与运动有所关联,博物馆的壁画设计会与历史有所关联。室内壁画可以将建筑功能形象化的展现出来,深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具备“人性”特征。室内壁画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建筑的应用价值,强化建筑的美观性。室内壁画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表现也更加细腻。室内壁画通常会具备良好的装饰性,人们在对室内壁画进行观赏过程中,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室内壁画作品都会让人的心境放松,让人们深深的爱上室内壁画。

结语

壁画艺术属于一种公共综合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在于可以给人留下持久的美感,色彩也是壁画艺术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壁画艺术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壁画和室外壁画所呈现出来的环境功能也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室外壁画更多是强调深刻、广义的内涵,室内壁画可以对室内环境氛围进行转变,对室内环境进行扩展或缩小。壁画艺术创作人员需要将壁画艺术的魅力良好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爱上壁画艺术。

高校装饰壁画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6

装饰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装饰壁画是绘制在墙壁、木板、皮革、纸张上的一种绘画与制作艺术。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装饰壁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 其一立体形态, 其二是平面形态。装饰壁画往往依赖于某种载体来表现它的艺术性, 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装饰壁画通常采用造型设计、构图、透视以及变形、概括、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 以达到与主体事务进行完美的搭配与协调的目的, 这样, 装饰壁画一方面在传递着艺术, 而另一方面还在丰富和美化着主体物的“意象”。

现如今,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 各种艺术形式均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发展与弘扬, 装饰壁画以其唯美、变形以及夸张的艺术特征获得了大众的青睐。目前, 装饰壁画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环境生活之中, 为人们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唯美享受, 因此, 装饰壁画必然会得以广泛的流行。当前, 在我国又不少高校开设了装饰壁画类课程, 虽然这对于装饰壁画的推广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在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方面, 装饰壁画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推进, 以促进装饰壁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1 装饰壁画课程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在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装饰壁画赢得了当代最大化、最理想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机遇。当代的装饰壁画艺术只有在这个历史的机遇面前进行一场彻底的“凤凰涅槃”, 才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样, 装饰壁画的教学和创作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下艺术领域的研究课题。我们知道, 古代的装饰壁画主要是靠作坊内师徒之间的私传密授而获得传承的, 当时并没有设立专门而公开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对于中国的艺术院校而言, 相对来说装饰壁画类的教学起步比较晚, 且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供其参考。这样, 装饰壁画教学就要肩负起双重的责任, 那就是, 既要承担起继承与弘扬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装饰壁画的责任, 又要肩负起填补教学研究的空白与开创未来的重任。因此, 摸着石头过河, 摸索前行, 以宽广的心胸博采众长, 吸取和借鉴那些古今中外, 特别是那些国外现代装饰壁画的诸多成功的经验, 继而创立起既具具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装饰壁画艺术及教学体系, 就成为了当今及其今后数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长远目标之所在。

装饰壁画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装饰壁画及西方装饰壁画简史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了解装饰壁画艺术的渊源;通过对一些经典装饰壁画的解读, 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讲授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具体的主题装饰壁画设计使学生对装饰壁画的最初感受形成自己的装饰壁画语言来进行表达。

通过装饰壁画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切实把握住装饰壁画艺术创作的思维方法及其构图、色彩、透视等基础知识以及不同的绘制表现手法,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进行独立创作的构思能力, 使学生做出的作品达到美化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统一。因装饰壁画课程的特殊性, 其兼具较强的动手性、技术性以及创造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对学生以及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要求。

2 高校装饰壁画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

2.1 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革

在高校装饰壁画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上, 首先, 要在理念上认识到专业教学和业余辅导两者的根本区别。两者在目的、要求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不可混淆, 不可相互完全替代。

其次, 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框架及模式的束缚, 改革装饰壁画教学方面所一直坚守的以教师教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长期以来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并未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改变装饰壁画旧有的教学模式, 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 而应该结合实际,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 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其中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而能够以饱满的创作热情, 创作出能够提升人们审美水平且给予人美的享受的作品来。

最后, 要对学生主体的特殊性进行充分认识。对于我国当前的装饰壁画教学而言, 几乎在所有的院校, 对所有的学生均是以单一的教学方式、进度、风格来施教。推行声势浩大的“一刀切”、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岂不知这样的后果是对“艺术发展的压制”。聪明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施大班教学、小组辅导、单个辅导相互结合的方式”,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形成师生间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讨论以及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积极性、创作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创作。最后在教学中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装饰壁画教学评价体系。

2.2 装饰壁画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的装饰壁画教学是偏于重视理论, 轻于实践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析上, 理论与实践要有一个相对科学的划分标准。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 不可随意、片面地夸大某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在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其基本概念、课程特点、原理、分类以及发展历程等, 让学生充分把握该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 为进一步走向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其次, 师生要重视实践的锻炼, 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从而确保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以实践来验证理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装饰壁画对公众的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思想, 在具体的创作中, 应当创造出能够传递知识且提升审美趣味的作品, 坚决杜绝出现一些低俗、低级趣味的作品。用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通过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展开市场调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更多地切身体验并深入了解装饰壁画的形式与作用, 进而充分收集相关资料,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足够的创造力以及高尚的艺术鉴赏力。在课堂上, 任课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的学习以及制作材料等形式的实践练习, 从而忽视了学生对美感的鉴赏培养。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培养学生对美感鉴赏的能力, 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剖析和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展览等形式, 不断培养起学生的鉴赏力, 从而为学生在创作时提供相应的参考或灵感。教师也可以吸收引进多种元素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浮雕以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镶嵌等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 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美术的色彩和造型, 比如“刺绣”、“刮金”以及“沥粉”等加入其中, “一手伸向传统, 一手伸向现代”, 真正做到“艺术当随时代”的发展要求。

2.3 装饰壁画的材料和载体的改革

纵观所有的艺术创作, 我们会清晰地发现艺术创作首先要有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要把心中的创造欲望和设计“物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就需要用到实体元素材料和工具。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用的装饰壁画材料十分传统与狭隘, 其中大部分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材料, 如丙烯颜料、国画颜料、石膏板, 高丽纸以及木板等, 而装饰壁画的最终视觉效果与其所采用的材料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装饰壁画材料对于其最终视觉效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各种材质的特性、特征以及具体的运用, 将材料的性能与具体的运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不同的材料与造型, 从而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 做到材料和作品, 作品与环境的完美统一, 相得益彰。

另外, 随着我们的环境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 以室内外的墙壁为载体的教学已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装饰壁画载体的拓展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室内空间结构、环境氛围、装置艺术等方面去进行装饰壁画载体的拓展, 不但会开拓出更广阔的载体空间, 而且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2.4 装饰壁画应用空间的改革

传统上, 装饰壁画往往应用于建筑物室内外, 在空间上相对狭隘。现如今, 装饰壁画的空间应用极为广泛。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拓展装饰壁画的应用范围, 充分培养学生适应一切环境以及一切载体的创作能力。

装饰壁画往往依附于建筑物之上, 正因为此, 其艺术形式与建筑空间结构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恰当的题材、材料、色调、构图以及表现方法, 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使用者以及环境的需求, 从而使观众的观赏与作品的视觉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3 结语

当前, 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之中, 装饰壁画教学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装饰壁画课程应当立足于当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不断探索出更完善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形成当代装饰壁画教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不断探求符合时代、实际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模式, 不再固守传统的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使其能够真正热爱和喜欢装饰壁画, 创作出大众喜爱的作品, 成为一名具有一定创造力的装饰壁画的艺术传承与弘扬者, 从而促进装饰壁画艺术在当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装饰壁画作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装饰人类的环境设计中。各高校的装饰壁画教学虽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装饰壁画仍可以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训材料、实践应用、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适当的改革, 更好地促进装饰壁画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对装饰壁画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更好地传承、弘扬装饰壁画。

关键词:装饰壁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唐鸣岳, 孙逊编著.壁画基础教学.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1.

[2]吴松编著.壁画设计与制作.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9.

[3]于美成, 田卫平等.壁画与壁画创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12.

论陶瓷壁画与审美环境 篇7

壁画与环境须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设计过程中, 壁画的应用必须从既定的环境出发, 选取适宜的题材内容、构图形式和表现风格。同时, 壁画环境的空间形态、色彩氛围、光因素等, 也制约着壁画的表现。与环境协调吻合的壁画, 能够升华环境, 使环境具备浓郁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宜居”和“居乐”是现代环境美学的基本原则, 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感到快乐的环境是环境美学的出发点。用美的规律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这个环境不仅能让人住得下来, 而且能让人住得开心, 住得愉快。美的环境更多地关注环境的宜人性, 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环境的审美价值。从壁画入手, 构建一个生态的、文化的、审美的环境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环境壁画的表现过程中, 陶瓷壁画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质, 有着其他材料工艺壁画无法比拟的独特美学内涵。

一、陶瓷壁画以其优质美材对环境的介入

陶瓷是一种优质美材, 在经过高温烧制后, 不会冻裂、渗水、生锈, 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永久牢固的优点。它用黏土制作而成, 能和其他材料掺和, 产生各种各样的色泽肌理。陶瓷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可粗犷、可细腻、可淡雅, 也可表现轻巧活泼、凝重厚实……加上丰富的釉色效果, 能产生不同的美的视觉感受。陶瓷壁画具有多彩的形式与内容, 其丰富的肌理表现、变幻莫测的釉色独具魅力。陶质的特性能使整体环境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陶瓷是一种极佳的建筑与装饰材料, 陶瓷壁画应用于建筑环境中, 能与建筑结构、环境空间协调统一, 其泥土的天然质朴美让人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亲切感和归属感。陶瓷壁画从属于建筑主体, 是环境构成的重要部分, 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与主体建筑一起共同为人们创造一个抒发情感的心理空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情感、自然与生命为一体, 与建筑环境和谐交融, 美化和提升了环境, 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如美国文学家梭罗所说:“诚然, 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 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 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 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 这是最高明的艺术。”[1]

陶瓷壁画介入环境中, 与环境对话, 互相融合, 可以营造出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环境。其独特的环境美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陶瓷壁画以材料本身对环境具有的自然的优化效果来美化和装饰环境, 重在形成环境的自然美学价值, 强化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将自然环境视为从事生命体验、生成审美化生存的领地。陶瓷作为重要的装饰材料,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内外墙面装饰、广场道路的铺面和公园与绿地环境的建设等。经过陶瓷饰材改造后的环境, 具有自然形态之美质, 能让人们生活得方便、舒适、快乐, 给人以心理上的真实审美享受。另一是以壁画艺术作品的主题表现运用于环境中, 重在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 通过完整的外在艺术形态以及内容来烘托环境, 彰显环境的人文、历史、艺术思想。陶瓷壁画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 它是为环境而作, 具有应用性环境美学特质。陶瓷壁画是环境中人文景观类的艺术品, 相较于相对冷漠与理性的建筑空间而言, 具有给公众精神抚慰与情感互动的美学效应。

二、陶瓷壁画环境的美学内涵

陶瓷壁画作为环境艺术, 属于城市美学的审美范畴。城市是公众生活与工作的中心, 人们在此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同时, 也希望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美感, 增加生活的情趣, 求得愉悦和审美的精神享受, 以缓解现代工业化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紧张、压抑情绪。建造和谐生态的、具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实现人文与环境的审美融合、生活与艺术的兼容并蓄, 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陶瓷壁画是城市美学所关注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即人建环境。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人们在感受其带来的环境美的同时, 也从中体味着生命的快乐。陶瓷壁画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既美化着城市环境, 也塑造了城市形象。其所创造的城市美具体体现在与环境的审美交融, 以及公众对环境的感知体验。在特定环境中的陶瓷壁画对公众产生的视觉影响也作用于人的行为模式, 在其影响下人与环境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是与公众互动下的美学。

营造文化环境是壁画表现的永恒追求。在对环境中的陶瓷壁画进行感知时, 视觉与形式的方面不再占主要地位, 而是意味着感知者与壁画之间的相互交流, 更包含着对主题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历史文化的兴趣, 及其与环境作用后所产生的意蕴美。陶瓷壁画的内容与形式应当符合人类的审美情趣, 体现文化品位, 表达人文关怀。人性之美, 重在合情, 重在富有趣味, 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给人愉悦、触动心灵, 启发人们的想象和探求。其不同品质、风格承载的视觉审美与观者之间产生的欣赏距离, 是意象更纯粹的美学意境, 它能使壁画内容产生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意义, 创造性地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

陶瓷壁画有主题、有思想、有情趣, 是大众化的, 具有一定的通俗性, 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适应在它作用下的环境。它能反映当地的人文历史、地域风貌, 启迪、教育、感化公众的思想, 营造出一个具有意味的主题空间, 让人置身其中, 感受到舒适与协调。陶瓷壁画的主题内容所体现的文化氛围能与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陶瓷壁画不同艺术形态下的美学环境

陶瓷壁画通过材质、色彩、内容、构图等丰富的表现语言作用于环境, 使公众透过形式认识其内容, 全身心地去感知体验, 从中获取对环境总体的审美感受, 并以各种具体的艺术形态, 与不同功能、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建筑环境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艺术环境。

釉彩是陶瓷壁画的主要表现语言, 五彩斑斓、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等不同的装饰趣味, 给人以或晶莹润泽、或清雅明快、或古朴厚重的审美享受。釉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可运用渲染、描绘、填涂等手法创造出多种艺术风格的画面。釉彩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丰富的艺术形象, 能美化和改善环境, 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能使环境的审美品位得到提升。将釉彩陶瓷壁画装置于环境空间, 不仅给公众以愉悦的审美快感, 而且使环境充满着情境和意境, 营造出具有整体视觉美的艺术空间。

以高温釉陶瓷工艺和材料制作的壁画, 色泽光润而厚重, 且有高温釉熔融交合窑变的特殊效果, 五光十色的质地美在众多壁画中独树一帜, 别具风格。根据设计的意图可利用陶胚的表面的色泽变化拼接成多样的画面形象, 也可利用陶胚的厚薄变化, 有意地制作出凹凸、镂空、起伏等形体变化的浮雕效果。在陶瓷壁画的制作过程中, 将高温釉陶瓷有如筑造环境景观物似地进行组构, 并借用高温釉陶瓷表面富于自然、奔放的视觉肌理, 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美感空间。高温釉陶瓷具有建筑材质的性能特点, 用其制作的壁画能与建筑、环境等空间造型浑然一体, 这样的环境不是凝固冷漠的, 而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的。

马赛克镶嵌是环境景观中最为常见的陶瓷壁画形式, 其特殊的材质特性能使其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 其镶嵌所产生的视觉肌理与图形色彩能使环境形成一个美境, 一个富有文化情趣的语境。马赛克镶嵌对环境有极强的渗透力, 其表面曲折变化的特质, 能将不同形象画面融会其中, 无论建筑环境的结构如何复杂, 马赛克镶嵌都能与其协调一致起来, 并形成一种舒适的视觉美感。满墙式构图是马赛克镶嵌壁画的主要表现手法, 大量运用于建筑的整体外墙及宏观的场景中, 对环境空间视野的拓展, 以及对环境自然与人文美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前苏联的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就很具特色, 其富有地域特征、整体气势和多彩的造型风格, 充分迎合了公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对其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人们步入其中, 仿佛游行在一个梦幻般的意境, 极具情趣与意味。环境中的马赛克陶瓷壁画, 以突出的色彩、形象作用于公众的视觉, 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区域特点, 甚至可成为城市中的重要标志, 并营造出一种功能分明、秩序井然、极具审美意蕴的美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 篇8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融通性不同于其他单一艺术门类的规范与界定, 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但人与公共艺术的互存关系, 却在“公共艺术”的概念被明确之前就一直存在着。公共艺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完善, 人群聚居的特性日益显著, 公共空间的职能划分逐渐明确, 公共艺术创作理念的探索与不断完善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当代性。而对公共艺术基本概念的研究, 正是立足于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之下。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艺术门类, 既不是一种表现形式固定的艺术, 同时也不是景观建筑环境艺术的同义词。其概念强调的是通过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在特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共同创作与努力, 运用艺术表现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施以专业的创作与制作方式技能, 充分表现艺术家的创作主题理念与环境功能需求, 创造出视觉和精神上都能够赋予公共空间环境以灵魂和生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与纯艺术在外在形式表现和内在理念传达上都是有所区别的。1.不同于纯艺术多半适应小范围的观看交流, 公共艺术的展示更加强调公开和开放, 并要求适应公共环境空间的各种需求;2.不同于纯艺术主题表现的个人化、具体化乃至情绪化, 公共艺术的主题表现要接近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 并与地域文化内涵相契合;3.许多纯艺术作品创作是以作者自身的艺术表现风格、表现技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为创作出发点, 所以展示场所是可以变化的, 但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对某一特定场所环境空间量身定制, 不能随意迁移它处。

公共艺术有其自身规范的原则。它运用艺术行为转换和改善公共环境空间, 使得艺术家深入地参与到公共艺术的主题构思和创作完善过程中, 满足广大民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与周围特定环境氛围融汇共存。公共艺术的发展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而其在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发展, 正体现出转型中中国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呈现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作为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 也主动地适应着这种巨变。

二、公共性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概念基础就是“公共性”, 这决定了其既不是一个流派, 也不是一种特定艺术风格, 而是作为开放给民众所共同享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许多艺术门类都强调其创作目的的专业纯粹性和创作者个人情感表达的自由性, 以此来界定区分创作者之间、艺术门类之间的概念限定, 但回避不了的是, 任何一个艺术家个体都是存在于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 其行为 (包括艺术创作行为) 都受到特定环境下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没有绝对自由和纯个人的艺术创作行为。当这样的作品在美术馆、博物馆或其它公共场所进行展示时, 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 也在认知和了解创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内容和精神情感, 这样的行为交流同时赋予艺术作品某种意义上的公共性。

而公共艺术的产生, 是从其本质和创作根源上就注定需要满足公共审美需求, 体现社会、地域、文化及场所集体精神, 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艺术作品最终成为一件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的作品, 是基于它影响和感染者人们的精神领域需求, 而这种精神诉求一定是公共的、开放的、民主的和自由的, 绝不是私有的、封闭的、专制的和束缚的。所以, 公共艺术在传达整体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内涵意义时, 反映了作为人类文明构成重要环节中的一部分, 其担当着塑造、宣传和传承人类社会“公共意识”的重任。

公共性在公共艺术中的体现通过其两个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一是公共的参与性, 这是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的最大区别。公共艺术创作应最大程度地尊重所有公众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和意见, 这种参与性既表现在公众对作品成果的评价, 也表现为公众对创作过程的参与。创作者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交流、沟通、选择、影响会共同推动公共艺术作品的进行和完善;二是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公共艺术作品结果的展示与评价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由于公共艺术作品产生和创作过程受特殊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这一完全开放的的创作背景下, 艺术家与工程的各种社会参与者都会产生外部交流和内在沟通的互动性。正是这种有益的互动行为, 使得公共艺术创作充满了丰富而全面的社会信息和价值观念, 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创造了扎实的基础和创作氛围。

公共性的体现是公共艺术存在的首要法则。公共性理念的发展与完善, 伴随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进步, 它所强调的开放、公平、民主、自由等观念都极大的促进文明的演进和传播。

三、公共性在壁画艺术中的体现

作为典型公共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公众性色彩。壁画的发展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逐步体现出记载历史、教化宣传、表达思想、褒贬时弊、装饰美化等功能作用。其一方面要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需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再一方面还需要适应载体建筑环境的功能性要求, 这些都是壁画作为公共艺术所具备的特殊性质。壁画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公共艺术形式, 起到将建筑空间的物质世界向艺术表现的精神世界延伸的媒介作用。

世界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受西方公共理念的深刻影响。在西方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由于受到政府具体文化政策的支持保障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烘托, 具备较为良性的创作发展空间。随着近代公平、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的宣扬与强化, 壁画艺术在世界范围类的也迎来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契机。

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具备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且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交流与创新, 它才成为独具鲜明地域文化风格和丰富艺术表现方式的文化瑰宝。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落成,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壁画艺术的复兴一方面打破了以前单一的艺术审美样式, 朝着更加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大众开始关注公共艺术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对公共性的认知与了解加强, 唤起了人们关注公共艺术、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社会文化的演进发展, 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会演化的更加深刻与持久, 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与创新, 将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公共性理念的不断发展与逐渐完善, 伴随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进步, 它所强调的开放、公平、民主、自由等观念都极大地促进文明的演进和传播。当今世界是一个高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 从而直接产生了以工业生产为其文化特征, 以大众消费为其接受对象, 以科技媒介为其传播手段的现代艺术形态。它将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绘画、戏剧、文学、电影、音乐、电视等都纳入了网络体系, 所以人们的文化观念, 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彻底改变着人类艺术的整体格局。

摘要:随着壁画艺术受众对象人群的内涵素质、审美需求、功能性需求、社会价值观等诸多现实与精神层面的不断变化, 壁画创作的主题观念与表现形式在科学、充分、合理地继承原有成果结晶的同时, 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革与创新, 使得公共艺术公共性特色真正、全面、充分地涵容于壁画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中。

千年敦煌壁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篇9

敦煌石窟艺术属于一门多学科艺术, 它是建筑艺术、宗教艺术、壁画艺术民族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结晶, 敦煌石窟艺术历经千年, 时间跨度上从北魏、西魏直至北宋、西夏等贯穿十六个朝代,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敦煌壁画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军事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同时, 敦煌壁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并且也影响着中国美术史、艺术史以及宗教史,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1]37。

有着丰富内容的敦煌壁画艺术, 融合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许多精华, 这也是敦煌绘画艺术特色之一, 敦煌壁画的发展是一代代绘画艺术家辛勤汗水的结晶, 也是古代艺术家不懈努力的艺术成果。佛教题材是早期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主要内容, 古代壁画艺术家们将中国文化艺术与西域佛教画艺术在技法、形式、内涵上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不断发展演变,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 其艺术特色以及民族风格, 进入唐代以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完善了敦煌艺术。敦煌石窟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一个个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让人在浏览之余不禁心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和震撼, 其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及艺术特质使人难以忘怀。

以敦煌的飞天为例[2]28,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 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是一对夫妻, 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 为佛献花、供宝, 栖身于花丛, 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 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 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 男女不分, 职能不分, 合为一体, 变为飞天。现在, 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 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敦煌飞天产生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壁画艺术水平已达到了高峰, 因而创造出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飞天形象。敦煌550多个石窟里的4000余身飞天, 不再是有男有女, 而是清一色都是少女形象, 体型苗条, 面部丰满, 神态潇洒, 情状温柔。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飞天中第一次出现了裸体飞天。他们身上不长翅膀, 不饰羽衣, 手持各种乐器, 身披长巾飘带, 奏乐、散花、飞舞。向人们形象地表现出一群少女凌空飞舞, 自由翱翔的动人情景。

敦煌壁画主要以佛画为主, 于敦煌石窟内墙壁上绘制, 由于敦煌石窟崖体不易雕像, 崖体属酒泉系砾石岩层, 所以古人留下的大量壁画都是抹泥绘画, 这些绘画最大幅达40余平方米, 气势磅礴, 所有现存石窟壁画占地面积也约有五万余平方米。凿窟彩绘, 代代相因, 时间跨度上从北魏、西魏直至北宋、西夏等贯穿十六个朝代, 历千年而不衰。敦煌壁画的内容主要有佛像画、器物画、建筑画人像画、动物画、花鸟画等, 所表达的题材主要是佛教史迹故事、民族传统神话故事、因缘故事、寓言故事等。

千年敦煌壁画, 几个世纪的风霜雪雨, 多少卓越艺术家的创造融合, 跨越了多少艺术流派以及艺术风格, 创新了多少艺术手法, 逐步形成了汇聚各家之所长, 表现手法独特, 艺术造诣较深的敦煌壁画艺术, 千年敦煌壁画, 其艺术价值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构图方式、传神写照以及线描造型等方面对现代绘画艺术影响非常深远[3]156。

二、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

古代敦煌壁画的工匠们运用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许许多多人物形象以及感人的故事, 精工细琢的彩绘, 高超的表现手法, 卓越的艺术境界, 将我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运用到了极致, 形成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传神”。这里所讲的传神, 也就是艺术的灵魂, 具体地说, 就是运用生动灵活的人物形象, 运用人物的神情、风姿、神态等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情感等通过栩栩如生的外部形象得以展现, 这就是传神艺术, 这就是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运用到了极致。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及许多先进的思想。荀子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 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来启迪后人,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一个运用在绘画艺术上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以形写神”的观点就是顾恺之提出来的。传神艺术到了南北朝时期各类绘画开始广泛地运用, 并且范围突破了人物画的范畴, “气韵生动”, 南齐谢赫将其列为绘画的六法之首。敦煌壁画上下千余年, 千百年来, 各朝各代的绘画工匠们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 形象动人, 内容丰富多彩, 传神佳作不胜枚举,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传世之作。在早期的壁画作品中, 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比较多, 工匠们主要通过形象的刻画来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 或温和、或威猛、或慈祥、或虔诚, 天王力士、佛、菩萨、供养人等人物形象应有尽有, 不同类型的人物, 蕴含着不同的神韵, 同时, 同一类型的人物, 其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 如菩萨形象各有英姿, 或清秀欢快、或丰盈庄静, 比丘形象或高鼻多髭、或浓眉大眼, 但这不是主流。在探索人物形与神的多样性方面, 隋代之后开始不断发展, 更加注重外形的塑造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刻画, 菩萨的形象也越来越具体, 越来越个性化, 同一迦叶, 有忧愁、也有喜悦, 同一菩萨有绰约温婉, 也有庄严静穆;形象不同表达的内心情感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唐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壁画突破了类型性格的规范, 同时, 在表现技法上将外来艺术和西域民族艺术有机融合, 在形与神的刻画上有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更加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将传神艺术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 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它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阶段的审美理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自身特点, 每个时代都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 它不但继承了先辈们的艺术成就以及传神艺术的基础, 而且还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 不断探索, 不断追求, 使得传神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不断深化, 更加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创作方法更加新颖、灵活, 既表现出写实风格, 也增添了许多的浪漫手法, 感人肺腑, 扣人心弦, 使得敦煌壁画的“传神”在魏唐两代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艺术上获得了辉煌成就, 凸显出很强的艺术魅力。

三、敦煌壁画的色彩艺术

敦煌壁画色彩独具特色, 在视觉效果上赋予了壁画更多的活力以及更多的真情实感。在壁画整体造型中色彩的渲染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物体固色是敦煌壁画赋彩的着重表现, 这是对传统赋彩规律的继承, 绘画中许许多多的人物以及建筑其色彩效果都遵循这种传统的色彩规律, 主色红、黄、蓝、绿、褐、紫等运用娴熟, 使用渲染和叠晕的技法, 调制出绚丽的组合色, 你看那雪白的菩萨、石绿色的马, 还有那两面明王半红半绿, 色彩结构鲜明形象逼真, 作品的色彩效果运用到了极致, 给人以美的感觉。

敦煌壁画色彩艺术舍弃了逼真描摹以自然对象为依据的艺术风格, 弘扬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 丰富的色彩结构, 震撼的艺术效果, 多种主题的表达, 立体的色彩空间, 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 敦煌壁画的色彩发挥了色彩的独特魅力, 空间整体艺术具有强烈构成意味, 创造了气势磅礴的艺术世界。例如:敦煌壁画的创造者为了刻画宗教极乐世界, 依据主观直觉运用最有力的色彩对比红与绿、黄与蓝等表现士气盎然、热烈、欢乐, 渲染气氛激发人的视觉[4]76。

在世界绘画史中, 色彩占有着很关键的地位, 研究色彩已经是绘画的高层次阶段, 色彩推动了绘画艺术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但是, 我国绘画技法传统理论却对色彩表示“淡化”与“轻视”, 传统绘画排斥色彩, 有些人认为, 色彩是西方“油画”以及“西画”才可以运用的, 这种观点对传统绘画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和影响。敦煌壁画高度的色彩感染力, 丰富的色彩与色调, 体现出强大的艺术审美价值, 反映了在色彩领域, 我国传统绘画由低向高的发展进程。隋、唐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高级阶段, 创造了世界美术史的奇迹, 敦煌艺术将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可取代的[5]128。

四、敦煌壁画装饰性的立体艺术

敦煌壁画满壁是画很少有空白之处, 结构繁复, 构图却秩序井然,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画上内容丰富多彩, 并且自成一体, 每个洞窟在整体结构上都比较严谨, 观赏比较容易的重要壁面为主画, 其他的内容和题材互相配合, 在视觉效果上均衡、整齐, 看似统一却又富于变化, 艺术结构富有装饰性, 给人一种既具有立体感又比较严谨的审美效果。

敦煌壁画的表现空间运用了鸟瞰式散点透视表现手法[6]5, 这种表现手法是继承和发扬了秦汉时代的传统, 神和人的活动都是在富有特色的境界之中, 在特定的空间中, 人物和景色并置排列, 整个画面自然协调, 而在空间关系上, 景与人物之间却又主观排列, 独具匠心非常奇妙。敦煌壁画中藻井图案属于图案艺术中的佳品, 多层正方形的重叠, 藻井外环绕乐伎十二身, 华丽清晰, 疏密有致, 其间又充织丰富的文饰, 画面静动相宜。在敦煌壁画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民族艺术与宗教艺术的交融, 敦煌壁画的各种结构方式以及表现风格, 都离不开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土壤, 离不开古代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熏陶, 它记录了各个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同时, 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 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千年敦煌壁画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艺术传统, 继承和发扬了多种民间艺术, 融合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许多精华, 以其精湛的表现手法, 卓越的艺术境界, 将我国绘画艺术运用到了极致, 运用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形成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传神”。敦煌壁画超越了壁画的形式, 吸收融合外来艺术, 结合民族艺术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布局法则, 敦煌壁画色彩独具特色, 色彩结构鲜明形象逼真, 作品的色彩效果运用到了极致, 给人以美的感觉。在敦煌壁画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民族艺术与宗教艺术的交融, 画上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千年敦煌壁画创造了世界美术史的奇迹, 敦煌艺术将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可取代的。

参考文献

[1]胡朝阳.论敦煌壁画中的简约化与整体化现象[J].敦煌研究, 2007 (2) .

[2]沙武田.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J].图书与情报, 2006 (4) .

[3]李少白.锦绣西部文明之旅.河西走廊长城探秘[J].数字生活, 2008 (10) .

[4]杨雄敦.煌西晋墓画[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 (1) .

[5]胡朝阳.胡同庆.论敦煌壁画中的简约化与整体化现象[J].敦煌研究, 2007 (2) .

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 篇10

关键词:壁画装饰材料;板型材料;材质美

1 装饰材料中板型材料的多样性与综合表现

现代壁画中的板型材料与现代装修有着莫大的关系,工业化的进程使得运用于现代装修中的板型材料不仅运用于现代装饰壁画,而且运用于各种装置艺术中。这些板型材料壁画不仅可以依附在建筑物上进行装饰,而且还可以不依赖于任何物体作为一种单独的个性化的物体所呈现,它处于我们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共艺术中,成为现代环境艺术中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因为材料自身的独特性,也使它在色彩以及造型的设计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壁画的表现力和装饰性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得到展现,其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有的通过材料的质地来传达壁画的主题,有的通过材料的造型形象来传达壁画的意义,也有的通过材料的肌理来表现。总之,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更加丰富的表达壁画的内容以及精髓所在。

在一幅壁画作品中,有些壁画不仅仅是一种材质的表现,二是多种材料的综合体。比如运用几种不同的板型材料,软硬皆有,统一并且和谐,既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也能在造型的装饰性上达到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壁画的设计中,往往单一的材料会给人一种简约的感觉,利用同一种材料在它的造型、色彩上做出不同的改变,既体现材料的统一美感,但也在统一中又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韵律美,使现代板型材料壁画有一种独特的、简约、大气的视觉冲击力。

2 板型材料的艺术表现及艺术语言

2.1 板型材料的艺术表现

在进行板型材料装饰壁画设计中,从构成形式上可以使用点、线、面简约的设计理念来打动观赏者。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板型材面的表现形式来塑造主型,使主型可以更突出,并且主型的形体感和块体更强。利用点的形式来区分画面的疏密关系,并且利用线的形式来使整个画面连接起来,让壁画整体看起来有节奏和韵律且和谐简约,增加其装饰感。在板型材料设计简约的理念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几何造型的特点来设计制作,将板型材料加工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来将画面塑造成具象或者抽象的造型形象,以及将画面由二维的转为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现,这种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壁画中还不算多,所以也是一种新型的表现手法,从而产生一些新的艺术形态,不同的起伏错落美和不同的节奏律动的新型现代壁画能够给人一种新颖的视觉享受,所展现的壁画形式丰富而又有韵味,这样简约而具艺术性的塑造特点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加强主副型之间的互补,互衬关系。

板型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从板材料的色彩、肌理以及质感上表现的。材料的色彩主要以它的色相、明度、亮度和纯度的不同变化和对比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色彩的统一和变化是板型材料在艺术表现中的主要特点.由于新型的板型材料不断在设计中得以利用,而且在市场中得到良好的反响。板型材料的肌理在壁画设计中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通过对板型材料的色彩、光泽、肌理、形态以及硬度、形状产生特有的感觉,并且根据板材的肌理效果制作出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具有独特艺术气息的装饰壁画。材料质感会使人们看到某一种材料会产生一种感觉。例如,石材给我们的感觉是坚硬,冰凉,光滑的。而木质板材给人的则是高雅,安逸的感觉。在板材装饰壁画中钢材铝板则给人一种精致与细腻且比较高端的感觉。利用板型材料的不同色彩、肌理和质感,则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手法。

2.2 板型材料的艺术语言

在艺术的研究上,每一种装饰壁画中运用到的板型材料都有它自身具备的艺术语言。在板型材料的造型语言上,首先可以分为写实性与装饰性的,写实的板型材料壁画是古朴与细腻且通俗易懂的,是壁画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装饰性壁画是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用途广泛,适合在任何场所任何地点进行装饰点缀。其次是通过具象的或者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壁画的主题,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来传达壁画的语言。人们利用不同种类艺术材料的表现形式开创出与以往不同的艺术语言,使人类视觉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观,使新的艺术风尚和新的创造思维不断地产生。

3 现代板型材料与现代壁画的融合以及材料美的运用

在装饰壁画艺术的发展中,壁画艺术在不断地完善并且提高。到了现代壁画,多样式的装饰风格使得板型材料在现代壁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的发展促使各种不同的板型材料在现代壁画中得以使用,审美的提高使得各种工艺手段以及人们越来越要求质量上的精美与细腻在现代壁画中的凸显,所以现代壁画的发展以及应用与板型材料的装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壁画装饰艺术近年来蓬勃发展。板型材料的制作也在不断地发展。板型材料在装饰壁画中的使用是壁画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板型材料的运用使壁画在艺术造型与材质属性上更能达到作者的艺术旨意和观赏者的赏心悦目,并且充分展示出了人类艺术的独创性与审美性,他们凭借材料自身的特点,把各种板型材料运用于现代壁画的创作中,不仅解决了人们看待以往壁画亘古不变的视觉,也使现代壁画更具时代感和装饰感。

板型材料在现代壁画中运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设计中的想法将不同的板型材料进行加工,实木板的雕刻叠加填色、不锈钢的变形弯曲、铝塑板的拼贴小块堆积等等,让不同的板型材料变形夸张,使它们本身的属性发挥的更加完美甚至突破,使得板型材料的材质美在现代壁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现代壁画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和而不同的艺术[DB/OL].百度文库,2014-02-26.

[2]陈林.浅谈建筑的色彩设计[J].四川建筑,2013,25(3).

[3]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D].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5.

[4]中国现代美术全集[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1.

上一篇:激光与光电下一篇:行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