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人才

2024-06-05

专项人才(精选七篇)

专项人才 篇1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 农业机械、原材料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多来自农业外部, 且农产品主要是供应给城市居民, 形成一种外部循环。所以, 我们要大力增加农业以外的能源和物资的投入,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 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但农业现代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全面的渐进式的过程。

一是内容的动态性。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与二十世纪所谓的农业现代化相比, 其内涵不仅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 还包括农业标准化、质量化与信息化等, 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二是内容的包容性。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还涉及经济关系、农业政策、环境影响等。三是地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 因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美国因农业技术水平高, 所以它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先进农业机械的运用,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衡量的。而日本由于人多地少, 其必须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高产的经济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产值, 从而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人口众多, 而耕地面积相对不足, 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推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历史承继性。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因循的基础上推进与实现, 将传统农业中合理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继承下来,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化发展。

2 适应农业现代所需的人才

从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不难发现, 要想实现现代化, 农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是关键因素。

一是懂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满足高质量、高数量的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迫在眉睫, 而这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研发队伍。因而,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以此为导向, 针对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与实践指导, 以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主, 兼顾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普及,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有技能——农业技术推广现今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成果要尽快尽早地转化为生产力, 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技能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三是善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着眼全球视野, 培养一支擅长经营管理, 能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农业经济型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培养乐于服务农村, 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目前, 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结构分布不合理,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充分认识加强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 作为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总之, 发展现代农业,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养一支既懂科技又有技能和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农业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虽然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力度和增加资金投入, 但由于具体指导政策不明朗, 导致执行力度不够, 转移支付不足, 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本身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 最终使得维持其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由于办学经费不足, 使得对学生进行基础培训的设施和设备都很缺乏, 扩大教育规模成为空谈。同时, 教师没有经费出去进修, 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限制了学术视野, 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知识水平偏低。如前所述,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们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人才, 这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教师与足够的师资数量作为保障。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办学经费、人才待遇及重视程度等条件制约,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三是就业前景严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扩招严重, 高等 (职业) 教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 精英教育褪色, 且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 教育细分化不能得以实现, 导致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下降, 培养的学生质量严重下滑, 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不能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加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 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发现, 近年来, 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总体水平偏低, 农业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在30%~70%之间, 明显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情况。

四是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师资条件,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迎合社会“热点”需求, 盲目上一些专业, 比如开设二、三产业的专业, 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再者, 即使本着自己的办学宗旨, 一些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短期行为, 不能与时俱进地及时完善培养目标和及时调整相应专业设置, 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同时,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内容并未走进教学视野, 导致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脱节, 所学与岗位契合度低, 学生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影响了学校声誉。另外, 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象, 重知识、轻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只会“纸上谈兵”, 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 培养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的变革

一是加快转变观念, 重新树立人才观。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 不仅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掌握精尖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还需要各层次的初、中级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 根据社会差异化需求, 培养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应用、操作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 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明确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 随着不断深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 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应该以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时地进行专业调整, 明确农业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做到“按体裁衣”, 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专业性。

三是改革教学设置, 优化培养模式。农业职业教育要牢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服务和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宗旨,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 (1) 周期性地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以更新其农业知识, 培养新技能; (2) 要根据农村与农业发展现状, 不断开发新专业, 设置新课程,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使学生和受训人员具有知识够用和技术一流的特点; (3) 要采取贴近农村实际的培养模式, 灵活办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联的高等学校合作办学, 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专家下乡的方式, 深入到乡村亲自指导农业从业人员学习。

四是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而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便是“产学研”相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应以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为导向, 面向农业市场、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重视人才科技研发能力的培养。

五是立足地域特点, 有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农业职业院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及当地涉农产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 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 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摘要: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根据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农业院校要面向农业市场, 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现代农业专项人才的特点, 简要分析了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变革举措。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专项人才,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贺武华, 汤智.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转变[J].高等农业教育, 2005.6 (6) :65-69.

[2]董廷宣, 安守强, 王兴华, 等.浅议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取向[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7.3 (4) :18-19.

2018山西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 篇2

(人才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17]14号),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晋发[2017]18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2017]47号)和《山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意见》(晋发[2017]65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创优本土人才成长环境,引进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切实解决我省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2018山西省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人才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2018,该专项包括省科技厅负责的“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省人社厅负责的“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和省留学办负责的“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一、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

本项目紧密围绕我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传统产业创新提质、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开发区发展建设、科技服务 民生、企业创新主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和技术转移转化等重大创新行动组织实施。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通过顾问指导、任职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在晋创新创业、深度参与科研攻关、转化落地创新成果。

(一)支持重点

1、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包括中央“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应邀在晋协助开展创新项目和推广引智成果的外国技术专家、按照政府间科技合作等相关协议引进的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核心成员。

2、国家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3.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包括“山西省高端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入选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入选团队的带头人及核心成员。

4、企业外聘专家。我省企业聘请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企业、“双一流”高校和其它省(区、市)认定的人才团队。

(二)重点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2.高端装备制造,3.新能源,4.新材料,5.节能环保,6.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防控诊治,7.现代农业,8.煤化工。

(三)申报条件

1、申报主体为在我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任务完成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的企事业单位。

2、鼓励产学研合作,优先支持企业作为申报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具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事先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等重要事项。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人才创办、入股、合伙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转让等创新项目,自主培养组建企业人才团队。

3、项目负责人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信誉。允许外国高端科研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企业项目负责人应为技术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中青年技术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重点支持的人才及其团队核心成员必须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

4、企业外聘专家带项目、技术、专利、资金等来我省,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项目期内长期聘请的,应全职到岗工作,并与用人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短期聘请的,应与用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5、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3年。

(四)申报材料

填写《山西省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人才部分)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同时提交以下相关附件材料:

1、优秀人才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有关部门颁发的文件、聘书、证书、外国技术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材料等;

2、具有法律效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外国技术专家工作合同、企业外聘专家合作协议等材料;

3、优秀人才及其团队的介绍材料,包括人员组成、研发条件、创业基础、创新成果、获奖情况等内容;

4、项目负责人职称、在本单位任职或受聘证书及获奖证明等材料。

5、申报单位为企业的,应提供相应基本情况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高企认定证书、近三年研发(R&D)投入情况等材料;

6、申报项目属于国家/省/市及行业领域鼓励支持的项目,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应提供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

7、项目相关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五)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网络申报受理时间:2018年3月16日至4月24日。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4月20日至5月4日。1.项目申报单位在网络申报受理时间内登陆申报网址http://218.26.227.179/,完成注册及在线填报工作。

2.在线填报成功后,将生成书面申报材料A4纸双面打印,按顺利将申报材料、附件简装成册,一式五份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查,并盖章推荐。

3.在纸质材料受理时间内,将书面材料报送至山西省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413房间)。

(六)业务受理单位和联系方式

1、业务咨询: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801房间)

联 系 人:张 雨

联系电话:0351-2024105 电子邮件:623808729@qq.com 邮 编:030001

2、申报受理:省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413房间)

联 系 人:张峻瑜

联系电话:0351-2383828 电子邮件:352189069@qq.com 邮 编:030001

二、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

具体申报事宜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另行通知。

专项人才 篇3

【关键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 陈平,贵州省黎平县长春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40-0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少干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精神,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制定的一项民族政策。这项民族政策的实践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一、从“发展是第一要义”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发展思想

“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其中,西部与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尤其是在转型期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内民族问题被国际关注与干预,同时国际敏感热点民族问题也易引起国内反响及回应,在这阶段性新特征的形势下,“少干计划”的实践,既促进了民族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学子在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寄托着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少干计划”是全民族发展的“助推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关注各民族发展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之路,就如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少干计划”,是发展民族凝聚力的人才培养举措,也是全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条路径。深刻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时代诉求和实践价值。

二、从“以人为本”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在“少干计划”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此基础上,政治平等是前提,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少数民族的文化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是我国倾向西部人才培养的民族政策。它要求更相宜就业的环境,更高培养质量的条件,为西部均衡发展“回归”了优秀“筑梦”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反映了人类对民族发展和谐前景的希望和渴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民族间和谐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三、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看“少干计划”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

1.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实现全面发展,要必须努力克服种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东富西穷”的做法与“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动各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少干计划”将推进民族政策与区域性协调发展、民族经济环境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矛盾问题;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人才的作用促进地区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加大服务力度,以“少干计划”为契机,加快研究和推动实施全民族服务一体化,从整体上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會联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民族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民族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长远看,协调就是处理好“五个统筹”,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

“少干计划”给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带来了现代的多元化信息理念,也展示出了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新发展的轮廓。“少干计划”政策的出台,让受惠区域青年学子踊跃报考,年青一代团结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也体现出来了。其实,“少干计划”也罢,免费师范生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所赐予的和谐的民族元素。

贫穷、落后、愚昧,让许多民族区域饱受其困。未来的民族区域,无一不追求文明、知识、理想、富裕等现代民族元素。“少干计划”政策备受关注,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无不有启发。加快民族区域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把民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民族区域建设的理念上,就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民族资源,让更多的落后地区更快地融入人才振兴民族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人才强国。

3.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民族区域社会教育、人才相协调,形成并建立“循环人才”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各民族全面和谐。

“少干计划”将为下一代民族区域发展体系提供样本和试验田。最大限度地自己培养与运用人才,就是为实现和谐民族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4.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民族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为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建设者,大大强化了对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膨胀,民族区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真人才短缺、假人才膨胀等问题。民族区域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及破坏、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少干计划”中的学子将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梳理矛盾,更新观念,把握规律,应对挑战,处理好“人类与自然、民族与未来发展、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物质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实现民族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少干计划”是科学发展观系统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06.

[2] 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专项人才 篇4

记者从陕西省农业厅了解到,陕西将在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中列支专项,强化大中专毕业生、农村青年带头人市场营销技能培训,着力培养1000名现代电商创业人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陕西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支持电商发展,创新流通业态。通过加强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抓好平台建设,依托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大型批发、零售网络平台,采用“企业投入、政府补助”的方式,吸引电商下乡、企业入驻,建立优质农产品网上虚拟展厅,集中打造一批电商平台。另一方面,以国家级批发市场为龙头、田头市场为节点、销区网点为平台,完善流通体系,打造市场主体创品牌、电子商务拓销路、现代物流保配送的产销对接模式,提高终端配送能力,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同时,陕西还将培育和认定100个农产品电商示范县乡、示范基地、示范店等现代电商主体,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对接,促进市场主体与电商平台合作。

专项人才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25号)等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养适应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并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预算管理,用于引导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引进、评价、激励和基础平台建设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突出重点、程序严格、公开透明、管理规范、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经费

1.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市“15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补助经费。

2.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对围绕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主线而创建的创业开放园区、“技能创业”乡镇(街道、小村、社区)等技能创业孵化平台的一次性经费补贴、实训补贴以及考核评估奖励等经费。

3.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为推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的建设,用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教材开发等费用。

4.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补助经费和考核评估奖励经费。

(二)技工院校发展经费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训场所(设备)提升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经费。

(三)职业技能竞赛经费

开展全市技能大赛及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的表彰奖励经费和相关工作经费。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

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补助和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训补助,包括:“金蓝领”培训经费,外国专家来甬开展技术指导及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等经费。

(五)高技能人才评价经费

高技能人才评价基础建设经费,包括:评价标准(规范)及题库开发修订、标准化统一鉴定考点建设、智能化考试平台开发维护、鉴定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使用、考评技术培训(研修)、专家委员会开展活动等经费。

(六)人才引进经费 对新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省级、市级政府表彰的杰出高技能人才以及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高技能人才的企业的奖励补助经费。对技能人才项目平台引进等柔性引才、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引才等补助经费。

(七)人才奖励经费

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荣誉的高技能人才奖励经费,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钱江技能大奖”、“浙江省首席技师”、“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等表彰奖励经费。

(八)经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商确定的有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其它经费,包括:高技能人才调研经费,技工教育教研室筹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工作经费,以及完成市委、市政府决定的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其他工作经费。

第五条 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项目预算草案编制和项目实施管理,市财政局负责项目预算审核、资金落实与监督管理。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申报、逐项审核、按实拨付、决算报告”的管理办法。

市人力社保局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立项有依据、计算有标准、绩效有目标”的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提出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草案和预算说明,送市财政局审核。市财政局根据预算需求和财力可能,审核确定预算项目及预算金额,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市人力社保局根据预算安排情况按规定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及时跟踪监控各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并适时将各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资金拨付要求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资金或下达经费。

第七条 专项资金中安排的各项目资金有专门管理办法的,按照专门管理办法执行。没有专门管理办法的,由市人力社保局会商市财政局按规定执行。

第八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用款单位要落实专人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预决算、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性、项目进度、完成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负直接责任。每年年底,用款单位应将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市人力社保局。项目完成后,用款单位应及时认真做好分析总结工作,以书面形式将项目工作总结、项目绩效和专项经费支出及决算情况报市人力社保局。

第九条 内专项资金未使用或未下达的,按市财政局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条 项目进展不正常、经费使用不当或项目进程与原审核结果不一致的,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可视情况减拨或暂停拨款,直至追回已下拨的全部款项。

第十一条 项目执行单位应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项目支出的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监督,提高资金效益。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要加强对受款单位的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凡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支付标准,或提成、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一经发现,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省及市出台的各项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日起施行。

关于《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起草说

一、出台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宁波“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市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扶持资金,制定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下一阶段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各级政府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随后,浙江省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4号)等文件,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经费保障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2014年1月6日,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浙江省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浙财社〔2013〕334号),对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相关问题做了规定。2016年7月1日起,《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正式施行,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有效法律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健全政府扶持机制机制,规范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二、制定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二)《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

(三)《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四)《“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三、制定过程

2016年4月,《宁波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发布后,市人社局就《规划》具体实施开展了广泛的调研。2017年1月,在《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施行半年座谈会上,与相关区县(市)人社部门就市级“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设立与管理”展开了充分研讨。3-6月,市人社局多次赴市级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相关人才培养机构听取意见,并充分征求了银亿集团、韵升集团等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的意见。形成初步思路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相关要求,市人社局根据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及《“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实际,起草形成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2017年7月,专门召开意见征求座谈会,与全市各区县(市)人社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充分研讨、论证;随后,2017年9月,召集相关区县(市)人社部门、市级企业、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机构等,再次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论证、分析、改进。

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市人社局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意见和建议,《管理办法》中尽可能予以采纳,最终修改形成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草案)。

四、《管理办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专项资金的适用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趋势,《管理办法(草案)》第二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为:“本办法适用于市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并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预算管理,用于引导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引进、评价、激励和基础平台建设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

(二)关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现状和趋势,《管理办法(草案)》第四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经费(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工院校发展经费、职业技能竞赛经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高技能人才评价经费、人才引进经费、人才引进经费、其他经费”。

(三)关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根据我市财政预算相关规定,结合同类专项资金使用现状,《管理办法(草案)》第六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界定为:“预算申报、逐项审核、按实拨付、决算报告”,并对使用流程做了具体规定。

(四)关于专项资金的责任机制及监管机制。根据上级财政预算规定,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实际,《管理办法(草案)》第八条将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的责任机制界定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对责任机制的具体实施做了相应规定。同时,对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未使用或未下达”、“项目进展不正常、经费使用不当或项目进程与原审核结果不一致的”等异常情况,以及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督等事项,做了相应规定。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专项人才 篇6

一、科技文摘特点及科技文摘写作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科技文摘这一文体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 科技文摘写作日益重要。学习文摘写作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文摘是原论文简短的概要, 供检索之用, 具有简明、准确、练达, 词汇选用正式规范、客观、准确;普遍使用结构严谨的长句等特征。科技英语文摘的文体讲究逻辑上条理清楚和思维上准确和严密, 其特点为:词义明确、结构严谨、文风比较朴素和单纯。它对期刊论文、科技书籍、专业会议文献、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出版物、研究报告、专利及技术标准等进行快捷的介绍, 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态, 开阔思路, 汲取先进的科技成果。由此可见, 文摘是了解科技成果、从事科研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院是理工科院校, 学生在教学实验、读书笔记、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等很多方面都要用到科技写作技能。在“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的理念指导下, 我们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毕业后, 能迅速进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行业, 适应社会需求, 所以具备科技文摘写作能力是对理工科英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科技文摘写作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二、体验式英语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者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 亲身参与和互动, 使学习者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中, 掌握某些技能、策略, 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 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反思是构建和深化。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根据V. Kohonen的观点,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哲学 (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ewin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P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 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有密切联系, 这些不同领域的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雏形。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主张的“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所谓体验式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去做事来体验语言的形式与规则, 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参与来完成学习目标, 感受成功。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借助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及多媒体等创造情境, 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依、互动、互促”来促进学习主体的主动积极的发展。

大学英语的体验式教学旨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表达能力。我院学生也使用《大学体验英语》教材, 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师生们逐步“体验”到英语教学互动的乐趣, 证明体验式教学有许多可取之处。教师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 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三、“体验式”英语科技文摘写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笔者在这些年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教学和研究过程中, 体会到从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角色、学习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看,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根据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 在体验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科技英语文摘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科技英语文摘写作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活动, 人人参与, 引发学生体验新的情境

Kolb模式包含有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在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时, 要体现调动学生体验学习的阶段。我们在教英语文摘写作时就要做好课前素材准备、课堂情景体验、课堂知识归纳、课堂及课后语言运用。在教师备课时收集大量的语言素材包括精选的文摘实例, 将相关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事先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 让学生阅读文摘材料。还可以创设情境, 如设计一个学术会议, 把找好的科技论文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提供论文摘要, 体验写摘要的过程。

2.语言习得, 尝试体验, 激活学生兴趣和意识

语言习得理论是采用完成系列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同时又是激活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的机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到有意义的交互活动中, 当他们被“强制性”地要求成某项任务时, 就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规定要完成的任务, 要求学生查找科技文摘实例, 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阅读过的科技文摘的结构、行文原则、科技文摘的长度、文体、句子特征和典型语句、选词特点和时态的使用等知识。同时课上让学生们互相批改科技文摘的习作, 指出错误所在, 改正错误, 由学生互相讲评, 教师给予指导。可以通过交谈、专题讨论、现场批改等形式, 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区域,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3.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认真思维和仔细观察的能力

在讲授英语文摘写作时, 利用搜集的素材, 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在给出科技文摘范文后, 让学生认真阅读,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比如:What is your study about? (本项研究是关于哪一方面的讨论?) How is your stud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udies of a similar kind? (本文在哪些方面同其他同类研究有所不同) What are your research motives for conducting this study?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What does your research design look like? (本项目研究结构安排如何?) What are you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本项目有何发现?所得结论如何?)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say about your study? (通过本项研究, 作者有何反思? ) What key words do you want to use to summarize your study? (本文中有哪些重要概念可以遴选出来作为关键词或主题?) 等。并让学生认真观察例文中科技文摘的结构、行文、长度、文体、句子和语句、选词和时态等。通过思考问题和观察文摘实例, 学生对科技文摘有了大致的了解, 头脑中形成了科技文摘写作的基本框架结构, 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实际上也完成了科技文摘知识的图式积累。

4.构建读写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英语科技文摘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重要体现, 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学生课内接触的英语知识太狭窄。因此, 课外大量地、适宜地阅读科技英语读物、科技论文和科技文摘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科技文摘的特点、科技文摘的结构、行文原则、科技文摘的长度、文体、句子特征和典型语句表达、选词规则和时态的选用等知识。开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视野。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文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了科技词汇的储备量。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又达到了提高科技文摘写作能力的目的。

5.利用网络, 师生互动, 加强引导与监控

网络写作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结果。是以网络为写作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全面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有较大变化,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的创建来进行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训练时, 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 e-mail、BBS、MSN, QQ等方式查询资料、咨询、讨论以及进行信息的反馈等。作文修改过程中, 网络交流工具使作文的修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也方便教师的引导与监控。

四、结论

通过几年的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英语科技文摘写作的要求, 很少出现以往经常出现的时态、语态、人称句式的错误。体验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意识, 学会了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利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英语文摘写作能力显著提高。教师也转变了观念, 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不断提高, 使科技文摘写作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摘要:英语科技文摘写作日益重要。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体验式英语的概念和教学模式被引入文摘写作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英语科技文摘写作能力和提高文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体验式英语,科技文摘写作,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V.Kohonen, Experiential Language Leaning: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Cooperative Learner Education.In D.Nunan (ed.) , 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David Kolb,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ESL[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III, No.9, Septem-ber, 1997, (8) .

[3]郭佳, 包兰宇, 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3) .

[4]郑福裕, 徐威.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唐炯.加强理工科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专项人才 篇7

自审我校瑜伽专项课程教学, 已然存在不少问题, 瑜伽教学既受场地、环境和师资队伍等外在环境的影响, 也受教学模式的内在影响。 较多的会盲目的借鉴健美操或者艺术体操等传统项目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瑜伽教学的特殊性, 影响瑜伽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教学的改革方法也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书标展开。 所以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 必须正视瑜伽专项课的教学培养观念和教学目的。紧紧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才能有效的对我校瑜伽专项课程的教学改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及时找出相应对策。才能体现出课程的真正价值, 满足瑜伽专项课程良好发展的要求。

1、瑜伽专项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不够新颖, 课程影响力减弱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重影响, 并且关注的重心大多是“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而对“教学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师实质上都有自己教学观念,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过多的让学生练习专项身体素质, 以及反复强调打基础。因此, 忽略了瑜伽更重要的内心修习和精进, 对于瑜伽教学者的人格培养少之又少。 这种僵硬的教学理念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结合身心去学习瑜伽。 反而在单调的教学模式中逐渐减少学生对瑜伽专项课程的喜爱与展望。

师资能力的缺乏是阻碍瑜伽专项课程在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够有效的提高与培养瑜伽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教学改革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教学内容老套, 不够多元化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瑜伽专项课程的理论教材选择上比较少, 而大多的教材内容都比较简洁单一, 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上缺少深入的讲解与探索。对于教材的建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高校瑜伽专项课程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 组织编写一本科学、合理并且系统的教材, 对瑜伽专项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并能够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专项的实践教学内容上, 不够丰富和多元化, 甚至跟不上社会的主流热潮。 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实习以及就业的过程中不自信以及不被认可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1.3、教学实践形式单一,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习实践是有所区别的, 教学实践是实习前的专项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稳固学生的教学能力与检验学习的成果。 而大多的教学实践环节大部分都比较形式化, 缺少主动能动性, 教师没有完全将理论知识融入于实践课程中, 所以在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所得到的锻炼并不如预期的丰富, 甚至愈见下滑。

1.4、教学环境与设施不完善

在我校的瑜伽专项课程教学中, 瑜伽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仍面临着学校及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且并不具备瑜伽教学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由于场馆的采光度和通风透气性较差, 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空气良好、环境适宜的瑜伽练习要求。

且常会出现体式教学时没有良好的辅助工具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为在瑜伽的练习中辅助工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体式时, 如果合理的运用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并很好的完成体式。 能充分增强学生练习的自信心并让其更有动力去加强练习。 所以教学的设施不够完善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瑜伽专项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2.1、全面提高瑜伽专项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瑜伽专项教师, 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 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更新新知识的学习掌握, 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才可以更好的负担起教学工作的重任, 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瑜伽教师。而在现今社会流行性趋势的影响下, 应该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自身的能力要求更应该从单一的重复知识转变为创新知识, 养成创新性思考教学的习惯, 避免惰性教学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能够把社会新流行的瑜伽练习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2.2、改进瑜伽专项课程的教学内容, 跟上社会的主流

高校的瑜伽专项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去吸纳更多的新知识很容易形成惰性思维模式教学, 一年一年重复单一的内容是教学中存在的非常严重问题。

而瑜伽随着风靡到我国至今已有多年, 随着健身行业的不断更新, 瑜伽也在根据我国习练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生活方式不断的进行着更新和提高。比如现在比较新颖的空中瑜伽和太极瑜伽等, 都是近两年来非常流行的瑜伽练习方式。 社会上很多俱乐部以及健身会所都已经得到普及, 而我们的学生以后的就业模式是面对社会, 所以学校的学习内容必须紧跟社会的主流, 瑜伽课程建设应采取突显瑜伽课程教学目标特色。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关注并学习这些新内容, 才能让学生也可以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淘汰。

2.3、增进社会实践的形式,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而课内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得到锻炼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所面对的教学人群均是本班同学, 所以在克服紧张心理上就不存在太多的挑战。教学实践中心理素质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来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应该在实习之前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社会性质的瑜伽会所或者健身俱乐部让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每次课程结束后由会员和教师分别进行指正和肯定的总结。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带领瑜伽协会的会员进行室外瑜伽教学实践。这样丰富的社会实践在结合教师每次理论结合实践的总结与指正, 对学生的教学素质以及经验的提高都非常的理想。

2.4、力争改善与提高教学的环境与设施

教学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而具备专业的辅助设施是能够有效并且更好的完成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尽可能的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完善瑜伽教学环境氛围建设。 通过参加比赛得到好的成绩给学校带来宣传以及知名度的影响, 能够让校方看到瑜伽专项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可以向学校申请并争取更好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即便没有使固定教学场所得到良好的改善, 也应该在大自然中尝试良好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环境优异的公园或者自然环境中进行室外瑜伽。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积极性, 对教学效果起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红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 2012, 18.

[2]陆遵义等.体育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J].体育科学, 2001.

[3]稍德伟.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雪莹.高校瑜伽教学的新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4.09.

[5]王山.“学导式”教学方法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 2013, 02.

[6]聂秀娟, 贾磊, 邢娜.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3, 25.

上一篇: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下一篇:医药营销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