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试验

2024-06-20

专项试验(精选五篇)

专项试验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检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病科进行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从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归档资料中检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骨病科已完成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10项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骨病科已完成的9项为PDCA整治组,对其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质控记录,调查其项目整体完成质量。

1.2.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评分标准

根据GCP[4]、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制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分为8个要素:试验方案(4分)、知情同意 (14分)、试验实施(17分)、试验医疗器械的管理 (16分)、不良事件(15分)、质量控制体系(13分)、试验记录(15分)、试验资料管理(6分)。 详细评分标准见表1。

1.2.3观察指标

(1)项目得分对照表1的评分标准,对各试验项目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统计对照组和PDCA整治组的平均得分,对其质量进行比较。

(2)质量要素的得分及得分率8个质量要素根据其得分点被赋予不同分值。对照评分标准,统计项目中各要素的得分及得分率(某要素的得分率=某要素的得分/该要素的标准评分×100%),得分率较低的要素即反映出临床试验实施的薄弱环节。并将对照组和PDCA整治组各要素的平均得分进行比较,以反映PDCA干预效果较好的要素。

2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

本科室于2012年底成立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整治小组,科室主任为负责人,下设科室秘书一人,全面展开整治工作,并邀请机构质控员协助本次整治。本次整治按照PDCA理论,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循环,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实施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循环往复以实现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5,6]。

2.1计划阶段

通过对以往完成试验项目实施情况展开初步调查,发现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计划。

2.1.1对临床试验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

在机构质控员的协助下,对2007~2012年结题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调研,分别从以下影响试验质量的8个要素中探讨存在的问题:1试验方案:方案未设计版本号和版本日期;方案中研究者未签字;2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ICF)未设计版本号和版本日期;ICF未给受试者;ICF签署于手术当日,未给受试者充分时间考虑;ICF签字涂改不规范;3试验的实施:受试者误纳;安全性评价缺失, 如尿常规未检;检验报告不能溯源;随机方法不明; 4医疗器械的管理:器械标签缺失;未注明“试验专用”字样;标签中的序列号及批号等信息缺失;器械使用记录、接收记录等缺失;5不良事件:调查项目无不良事件的报告。6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工作基本空白;7数据管理:本科受试者基本为住院患者,住院大病历中未记录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的关键环节,如知情同意等;CRF填写不及时、修改不规范;8试验资料管理:资料散落在医生手中,对试验资料的管理基本空白。

2.1.2分析问题,找出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距国家CFDA要求甚远,亟待整治。对原因进行剖析, 主要有:1研究者对GCP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认识不够;2缺乏指导性文件,科室内部无标准操作规程 (SOP),缺乏标准和规范;3参研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4研究者临床工作较繁忙,抽身实施临床试验的时间有限,而临床试验中的数据管理基本为纸质,较为繁琐,研究者分身乏术,导致数据质量不高;5试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

2.1.3制定计划及措施,确定工作目标

明确本次整治的工作目标为:保证试验数据完整准确,试验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基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及计划,详见实施阶段的举措。

2.2实施阶段

2.2.1健全组织结构

我科室分为脊柱组、关节组、肿瘤组、足踝组等,根据试验器械的目标适应症,试验启动前,由主要研究者确定研究人员名单,明确临床试验流程和岗位分工,并进行书面授权。科室主任为专业团队负责人;设置专业秘书一名,全程跟踪临床试验的进展及把控临床试验质量;设置资料保管员、医疗器械的管理员各一名;研究者和研究护士若干名。另外,培养科室研究生作为研究协调员(CRC)参与临床试验, 主要选择一年级或二年级初期的研究生,经过机构办的培训,考核通过方可参加临床试验。

2.2.2完善修订规章制度

我科室按照GCP等相关的法规,参考机构办药物临床试验SOP及制度,结合本科室实际,建立了临床试验运行管理制度、各类人员职责以及覆盖临床试验全过程的SOP、应急预案等。初稿成型后,全科室进行讨论及反复论证,邀请专家审阅,保证SOP的可操作性,以指导临床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2.2.3展开密集化培训

科室组织所有参研人员参加GCP培训,使其对临床试验有客观的认识,实行GCP资格准入制。科室内部采用全科讲座、答疑、科室内部微信宣传、下发书面文件等形式,对参研人员进行临床试验相关的系列培训。针对每一个项目,所有参研人员必须参加启动培训。另外,科室重视项目真实性核查,以各地省药监局来我院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真实性核查为契机,认真听取核查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并借此机会积极就某些疑问向省局专家咨询。

2.2.4强化过程质控

整治中,专业秘书对所有在研项目进行100%质控,发现偏离/违背方案情况及时干预,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强化培训。同时,质控中强化多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科室质控与机构质控、监查积极沟通并配合。

2.2.5严控试验出入口

1试验承接前,从专业角度重点把控试验方案设计质量。另外,产品必须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且结论为合格,有效期为半年。首次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应当具有动物试验报告[7]。2试验结题前,要求对完成试验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小结或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试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数据分析是否合理详实,结论推断是否合适恰当,不良事件解释是否合理等。

2.2.6重视试验器械管理

建立完整的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本科室试验器械多为植入人体的器械,必须详细记录器械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批号、生产厂家、使用情况等。试验中医疗器械的路径,从接收、保存、维护、使用、 退还所有环节均应有相应的记录,并做好双签。

2.2.7重视安全性管理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应报告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后果及与试验用器械的关系[8]。通过培训纠正研究者对不良事件的错误认识,如患者在随访期感冒、腹泻等均属于不良事件,虽判定与医疗器械无关,但应记录。

2.3检查

从管理和落实上对临床试验各环节规范化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严抓整治实施、督促整治进程、评估整治成效。

2.3.1内部检查

整治前期,专业秘书每2周对在研项目进行质量控制,重点从试验记录与医疗器械的管理入手,跟进项目进展和运行情况,科室主任不定期抽查。整治后期,专业秘书科根据入组情况自行安排检查时间及频率,科室主任不定期抽查。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对在研或结题项目的实施质量进行评价。

2.3.2外部评价

积极开展外部评价,以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受试者、监查员及机构办人员对本科室临床试验工作的满意度和反馈,主动征求相关单位对本科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结果及时总结、分析和反馈。

2.4改进

2.4.1巩固措施

根据检查结果,对仍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检讨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不断改进。通过适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使临床试验质量的不断提升。

2.4.2持续改进

为了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循环上升,我们对试验关键的两个主体强化管理,从源头上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1对研究者的管理:实行GCP准入制, 从源头上控制研究人员的质量;制定各个项目专用的SOP、制作入排标准口袋卡以及配备CRC等,提高研究者的依从性;建立研究者档案,记录其参加的试验项目以及对其依从性的评估,为以后挑选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2对受试者的管理:保证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信息反馈途径的顺畅[9],建立受试者随访卡,以其入组时间为基线制定访视时间表,由研究护士或CRC提醒受试者按时回访。对未按时随访者,及时电话追踪。对老年受试者及易忘事者注意增加提醒频次。

3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CA整治组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得分显著增加58.8%(51分vs.81分, P<0.001)。除不良事件外的各质量要素,经过整治其得分均显著提高(P<0.001)。不良事件虽然在数据显示整治前后均较高,这是由于整治前后不良事件上报率极低造成,真实质量还有待深入研究。这也是整治后我科室仍薄弱的环节。

4讨论

通过上述整治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及改进, 初步建立了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机制。 但不良事件,仍为我科室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上报率很低,对其认识不清以及上报顾虑较多是主因, 有待进一步的PDCA循环进行改进。

此次整治不仅加强了对临床试验的科学管理,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对科室的管理与发展也产生积极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培养研究者的伦理意识和科学精神;2通过临床试验, 可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激发临床医生创新,研发新型医疗器械,从而促进学科发展;3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吸引更多企业合作,提高科室及主要研究者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10]。

综上所述,通过PDCA循环的初步干预,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试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是一场持久战[11],不仅要继续查缺补漏,也要巩固成果, 避免回潮和反弹。PDCA的落实和执行力度需继续加大,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促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保证试验过程的可控性和真实性。

摘要:该文制定项目实施质量评分标准,应用PDCA理论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展开专项整治活动。科室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完成的试验10项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完成的9项为PDCA整治组,统计临床试验质量得分以及各要素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PDCA整治组试验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81分vs.51分,P<0.001)。除不良事件外的各质量要素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本科室利用PDCA循环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整治活动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切实有效,临床试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试验检测专项治理通报 篇2

为贯彻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李盛霖部长提出的“严禁试验数据造假”的工作要求,按照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交质监发〔2007〕183号)要求,各省积极组织、广泛动员、全面推进专项治理活动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各省均已提交2007年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告。部质监总站也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山西、新疆、吉林、内蒙古、江苏、山东、贵州、海南等8个省(区)的专项治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抽查。现将专项治理有关情况予以通报。

一、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及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专项治理活动进展顺利。

各省交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按照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行业督查与企业自查、专项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宣传引导与查处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有效地推动了专项治理活动的实施。各省结合实际下发了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的实施意见,多数省还成立以主管厅长为组长的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设立和公布举报和投诉电话、信箱。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提高各从业单位对专项治理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督促自查自纠、开展专项检查,阶段性目标成效明显

根据专项治理活动安排,各省都积极督促等级检测机构和工地试验室进行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各省还进行了专项抽查,重点对压实度、混凝土试件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等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了系统核查。

从各省情况看,高速公路和大型水运工程项目的专项检查达到100%,干线公路和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的专项督查达到30%以上,农村公路和小型水运工程项目的专项督查基本达到5%。

部质监总站组织的专项检查覆盖8个省(区)16家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其中:乙级机构 10家、丙级机构6家); 16项在建项目(其中:高速公路12 项,重点水运工程4项)的 16个监理合同段和40个施工合同段。

从全国专项检查情况看,各省坚持边查边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有关单位限期整改,保证了专项检查阶段的工作效果,使专项治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山西、重庆等省市在检查中能够深入分析影响试验检测数据真实性的原因,完善监管措施。新疆、辽宁、陕西、湖南、福建、北京、广东等省专项治理工作深入细致,敢于碰硬,对严重造假行为严肃处理。山东省在专项检查基础上对部分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的试验检测工作进行了“回头看”。总体看,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和专项检查,基本摸清了试验检测工作总体现状,建设各方对试验检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试验检测进一步规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以专项治理为契机,强化《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12号令)的贯彻落实,试验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能力得到提升。

2007年是12号令颁布实施后的第二年,也是新旧管理办法两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各省结合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宣贯力度。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印发了贯彻12号令的实施意见,制定试验检测机构评审工作程序,建立检测专家库,组织评审专家培训等,认真开展试验检测机构评审工作。从抽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人员、设备、试验环境与管理体系等基本符合12号令和等级标准的要求。江苏、山东、吉林、海南等省还定期组织比对试验,加强对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从业行为的监管。通过严格规范开展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审和组织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试验检测队伍总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以强化工地试验室监管为切入点,试验检测工作规范性逐步提高。

各省按照12号令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促进工地试验室检测水平的提高。从部总站抽查的情况看,江苏、内蒙古、吉林、海南、贵州、山东等省的工地试验室母体均具有试验检测等级证书。部分工地试验室能够严格在母体试验检测机构的授权范围内,规范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如吉林省伊通至辽源高速公路JL01合同段高驻办中心试验室(母体为吉林省天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站,乙级)、贵州省贵阳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业主中心试验室(母体为贵州省交通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乙级)均能建立清晰齐全的试验计划和台帐,台帐、原始记录、设备使用记录、试验报告一一对应,同时建立了不合格台帐及不合格试验处理程序等。

二、试验检测机构和工地试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专项治理活动,试验检测工作得到了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单位的进一步重视,检测机构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总体实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试验检测行为逐步规范。但各试验检测机构、各重点工程、各工地试验室之间发展不够平衡,试验室能力和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工地试验室存在问题较多,虚假数据客观存在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试验检测人员。

1.大多数工地试验室配备的人员偏少,难以满足施工自检和监理抽检的工作需要。人员持证数量严重不足,个别工地试验室主任由检测员或无证人员担任,随意签发检测报告。

2.现场试验检测人员与投标文件符合性差,部分工地试验室人员变更频繁且未按要求履行相关手续,变更后人员资格降低。

3.部分试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不熟悉,对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不清楚,常规项目操作不规范。

(二)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流于形式,体系文件可操作性差。部分工地试验室没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的虽建立但针对性不强,甚至照抄母体机构的管理制度,质量责任无法落实。一些检测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和计量基础知识概念模糊或一无所知。

2.部分工地试验室的人员、设备档案资料不全。样品管理概念不清,如水泥、沥青等重要原材料未按规定留样,若有质量疑问无法溯源。

3.试验检测规范、规程、标准管理薄弱。部分试验室现行有效的试验检测标准规程不齐全,甚至个别过期作废的标准规程仍在使用。

4.部分工地试验室不符合12号令规定其母体应具备相应试验检测等级的要求。有的虽满足此项要求,但母体检测机构对工地试验室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授权和监管制度。

(三)检测设备管理。

1.检测设备管理不完善。多数工地试验室设备没有资产编号,没有建立完善的设备台帐和档案,一些仪器设备的基础资料、使用记录不齐全,填写随意。

2.设备检定、校准工作不规范。大部分试验室对设备检定、测试和校准范围认识不清,部分设备未按规定进行检定,校准结果未按规定进行确认,自校设备缺少自校规程、自校记录或未进行自校,设备状态标识不清。

(3)仪器设备配备数量、质量或精度不满足要求。一些工地试验室在仪器设备方面投入不足,或是配备陈旧落后技术性能差的,或是配备质量和精度不能满足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设备。

(四)试验检测环境条件。

1.多数工地试验室环境较简陋杂乱,面积狭窄,室内采光通风不好,仪器设备摆放过于密集,不满足试验检测工作需要,且存在安全隐患。

2.部分工地试验室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有些相互干扰的仪器设备未能有效分隔,影响了仪器精度。

3.部分水泥试验室、标养室的温湿度达不到要求,无备用电源难以保证试验室正常连续工作。部分标养室试件混养、养护不规范。

(五)内业资料方面管理薄弱。

原始数据记录不能一步到位,试验记录和报告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信息不全、依据标准规程错误、数据修约不正确、结论表述不规范、签字不认真、数据随意涂改等问题。甚至存在原始资料遗失,造成试验检测数据不可追溯。

(六)部分监理抽检频率不足,独立性不强。

部分监理中心试验室抽检的混凝土试件委托施工单位取样及养生,起不到监理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七)个别工地试验室超出母体业务范围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出具超业务范围试验报告。

(八)部分外委试验不规范。

一些工地试验室将检测项目委托给不具有交通行业等级要求的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验,一些外委的试验报告没有执行交通行业的试验规范、规程、标准,部分外委检测项目没有相应的委托协议书或委托单。

(九)部分试验检测记录、报告有造假嫌疑。

1.试验检测数量和实际情况不符。如个别工地试验室每人每天完成的压实度试验数量过大;有的用烘干法测含水量试验存在同一编号铝盒一天内多次重复使用,从试验时间上推断试验数据不真实。部分压实度试验报告数量与工程现场实际灌砂法试验坑的数量严重不符,路面取芯数量少于试验检测台帐记录数量。

2.试验检测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如部分混凝土强度、压实度试验结果过于均匀,离散性小,与实际施工水平不符,个别试验室甚至存在三层回填土的压实度检测数据完全相同的情况。有的同一结构物同一部位的施工自检与监理抽检所记录的工况不一致。部分监理的抽检资料和施工单位的自检资料完全重合。

3.试验检测数据记录、台账不全、不真实。部分工地试验室检测报告没有原始记录或试验台帐;原始记录和台账随意涂改,同一试验项目的设备使用记录与试验记录、试验报告和试验台帐严重不符。部分试验报告中试验检测人员与原始记录中的操作人员不一致。

4.个别工地试验室利用试验软件造假。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有关单位对试验检测工作重视不够。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和评判的重要基础。检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各环节的工程质量。然而长期以来试验检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按照现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工地试验室隶属于施工、监理或业主单位,一些施工单位对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使工地试验室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将建立工地试验室视为履约、应付检查和为工序交验提供“合格”数据的工具,而没有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试验室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仪器设备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监理平行试验目的是验证施工单位的试验检测数据,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一些监理企业自己不做平行试验,而是委托或者照抄施工单位的试验检测数据或是编造假报告,以达到满足监理抽检频率的需要,使工地试验室成为了一种摆设和工具,不能发挥其指导生产、控制工程质量和成本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工地试验室成为产生虚假试验数据的重灾区。

(二)检测行业发展与建设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检测队伍不断壮大,尤其12号部令颁布实施后,公路水运工程检测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但由于交通检测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公路水运建设迅猛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现象:首先是检测人员数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试验检测工程师持证人数存在较大缺口,检测人员上岗持证率低、流动性大仍将是一个时期内的主要问题;二是检测市场还不够完善,具有等级证书的检测机构数量相对不足,部分等级试验检测机构设立工地试验室的数量过多,其管理力度相对薄弱;三是仪器设备管理比较薄弱,设备质量状况良莠不齐。一些质量低劣、虚假仪器设备流入检测市场。许多专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未得到有效的计量检定和运行状况监控;四是试验检测标准规范更新不及时,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施工现代化程度明显增强,质量的均匀性明显提高,施工进度也明显加快,但一些标准规范对检测频率的调整还不够及时,一些项目检测频率即检测工作量仍然偏大,客观上导致为满足检测频率而编造数据;五是施工、监理单位在试验检测工作方面的投入不足,高技术含量的检测仪器使用率低,与现代交通建设的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四、加强试验检测管理的工作意见

从专项检查情况看,当前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省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试验检测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一)继续加大12号令的宣贯力度,推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

随着建设速度、规模增大,工程技术含量的提高,更需要用科学、真实的数据来指导建设,试验检测工作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12号令是加强公路水运试验检测行业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省必须加大对12号令和专项治理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全行业充分认识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提高对检测数据造假危害性的认识。

(二)做好整改完善工作,继续深化专项治理活动。

各省要对照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督促有关单位进行认真整改完善,并对发现的问题梳理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对策,精心制定2008年专项治理工作阶段方案,在制度、措施、方法上深入研究遏制数据造假行为的有效途径,从源头上预防数据造假,进一步提高试验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决定对2007年专项检查中发现违规情节较严重的试验室予以通报批评(名单见附件),希望有关单位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各省应加大对违规者的查处力度,发挥警示作用。

(三)2008年试验检测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

1。加大试验检测数据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组织专项检查。2008年重点检查管理单位、各从业单位及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加

强工地试验室建设的制度、措施和监管情况,以及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各省级质监机构要加强对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工地试验室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引导其提升理念,完善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做好等级机构设备管理(检定、校准)、盲样管理等的工作指导,确保试验检测工作有效开展。

进一步完善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后续监管,促进工地试验室规范运作。督促监理和施工企业保证工地试验室的正常投入,确保工地试验室的人员和设备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督促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加强对授权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和指导,对管理不到位、工地试验室有造假行为的母体试验检测机构要追究责任,加大查处力度。

2.继续加强试验检测机构评审和检测队伍培养。组织对各省进行机构评审工作规范性的检查,加强对已取得等级检测机构的动态监督检查。各省要积极培育健康的检测市场,切实加强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审和检测队伍的培养工作。

3.建立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管理平台。制定《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信用评价办法》,逐步建立试验检测诚信体系,凡有试验检测数据造假行为的机构和人员,一律列入黑名单,并对其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罚,问题严重的要坚决清除出检测市场,逐步实现对试验检测市场行为的有效引导和监控。

4.研究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用表格和管理软件,用技术手段规范检测行为。

专项试验 篇3

以己烯-1为原料制成的聚乙烯产品, 其拉伸强度、直角撕裂强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产品, 适用于生产使用寿命长、附加值高的包装膜、农用膜。但由于国外技术垄断, 中国石油的己烯-1全部依赖进口, 其价格昂贵。

为增强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 石化院经过努力探索研究, 成功开发出齐-纳体系的三步法己烯-1合成工艺,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针对产品选择性低、助催化剂危险性大等问题, 石化院又从催化剂创新着手, 先后完成高选择性己烯-1小试研究、百吨级中试放大和工艺包开发, 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乙烯齐聚铬系催化剂合成己烯-1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工艺技术水平。

专项试验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和《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26号),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在总结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

一、金融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做到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和示范。

(二)目标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要求,加快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进程,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二、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社会资金结构,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

1.搞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民币基金。大力发展股权投资类基金,推进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设立新金融引导基金,探索发展风险对冲类基金。搞好渤海、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建立完善的契约型股权投资基金模式。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立成熟的船舶、飞机构建和租赁运营模式,探索创新配套的船舶登记制度和建立船舶航运交易市场。

2.开展商业物业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开展REITS试点,探索不同的经营模式,建立房地产业物业长期持有、租赁经营和直接融资规模。

3.增强国际化直接投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办好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增强市场化功能,提升国际影响力。支持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健全服务网络,增强平台服务功能,促进资本双向流动,为境内外企业提供符合国际规则和标准的股权投融资服务。

4.发展证券期货业,丰富直接融资渠道。根据环渤海区域经济特点,加快期货交割库建设,并逐渐丰富交易品种,逐步发展商品期权交易,探索开展石化、新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支持滨海新区企业开展集合资金信托发行改革试点,支持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和引进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利用各种直接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城投资集团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充分运用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市场资源,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建设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引进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实现城市建设以政府拨款为主向间接融资为主再向直接融资为主的转变。

6.支持天津股权交易所不断完善运作机制,规范交易程序,健全服务网络,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中小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股权投融资服务。

7.支持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市场功能,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量;支持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争取设立国家金融资产转让和知识产权转让等市场。

(二)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全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和设立保险机构,推动保险公司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搞好排放权综合交易试点。

1.搞好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发展。积极推广科技保险、计划生育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改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继续扩大责任保险业务领域,拓展非车险产险业务,稳步发展与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的保险。积极发展建工险、工程险等业务,支持出口贸易。提高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发展养老保险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开展延迟纳税型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健康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探索和完善创业投资保障制度,鼓励企业开展有价值的创业投资活动。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投资项目。稳妥推进保险公司投资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支持建立保险机构,稳步推进保险公司集团化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支持监管部门推进监管手段创新,加强监管,严格防范风险。

2.探索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批准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金融控股公司,整合天津市现有金融机构国有股权,按照“集团公司综合经营,二级法人公司分业经营”原则,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验,探索建立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模式。

3.争取银行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开展银行综合经营试点的研究和工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机构和业务种类创新,支持和推动当地法人机构参加成立基金公司等二级法人公司的试点工作,报国务院批准后依法开展业务经营活动。

4.搞好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按照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的批复要求,制定和实施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方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原则,继续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指导,搞好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建立污染减排激励和排放约束机制,建立排放权指标初始分配的管理体制。

(三)整合及新设立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机构体系 提高金融支持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支持设立和引进法人机构,增强金融服务和辐射力。加快发展担保业、租赁业、票据业、保理业、消费信贷业务等各项金融业务。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引导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跨区域支农新模式,创建支农服务特色银行;经国务院同意,整合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和区县行社改制组建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完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发展社区零售银行模式;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增强农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扶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整合农村金融资源,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充足性;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起以涉农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贷产品。

2.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对金融机构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租赁给予成本费用补助,改进政府部门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的方式,改善金融环境和发展条件,完善促进中小企业金融租赁业务健康发展的金融租赁税收政策。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现行规定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与信用共同体、信贷担保机构和行业组织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等小型银行存款人利益。

3.支持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健全银行功能。增加资本金,扩大业务范围,健全银行功能。完善现有的先存后贷模式化产品,为中低收入群众购买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住房服务。开发保障性住房产品和业务。发展市场化的产品和业务。努力办成全国性住房信贷银行。

4.支持设立和引进法人机构。支持设立和引进法人机构并支持其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津设立法人机构。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和引进信托、证券、期货、消费金融、货币经纪、金融保理、金融租赁、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汇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咨询公司、评估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中介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和辐射力。注重优化机构,提升机构质量,改善金融秩序,推进良性竞争。

5.发展担保业,增加担保融资规模。整合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担保机构,设立担保集团公司,建立担保分担保再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和“三农”发展服务。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有效担保、及时代偿和合理取费制度,政府对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合理确定担保基金与担保贷款比例,提高风险控制和担保融资能力。

6.建立金融创新制度,发展各种金融业务。实施股权出资和股权出质办法,推行制式契约,提高支付结算功能。制定发展租赁业以建立资产轻量化模式,发展票据业以提高贴现业务比重、发展保理业以扩大应收账款融资、发展消费信贷业以支持理性信贷消费等政策制度规则,支持金融企业与客户改革创新。

(四)搞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适度发展离岸金融服务

搞好商业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试点。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适度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设立货币经纪公司,为银行外汇交易提供服务。

1.搞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继续搞好渤海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研究扩大试点范围,支持有资质的在津法人银行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

2.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根据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选择有真实贸易背景、贸易定价权、外汇避险需求的优质企业和资金实力强、境外分支机构多、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商业银行,与港澳台地区和东盟、东北亚国家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3.进行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变化情况,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按照审慎、风险可控和有序放开的原则,在天津滨海新区选择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进行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和投资地域范围。

4.适度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允许符合准入条件的商业银行在东疆保税港区办里离岸业务,允许经营规范、有业务需求的保税监管区域企业在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的商业银行开立外汇账户。

5.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开展外汇经纪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货币经纪公司为银行外汇交易提供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满足天津对外交往中个人本外币兑换服务需要。

(五)设立柜台交易市场,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建立天津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股权投融资服务。

1.建立天津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根据国务院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增强经济活力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平台,按照“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设立天津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银行债券及衍生品和企业债转让市场建设,逐步建成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和信托产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报价转让机制,逐步建立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信息共享与转版机制。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研究探索与香港内地金融市场合作机制。

2.建立和完善柜台交易市场监管体制。根据柜台交易市场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创新风险监管制度,加强跨区域、跨行业监管力度,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发挥地方政府在市场建设与监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者自律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3.加强柜台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电子报价、转让、登记、结算及信息披露与查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平台和数据库,集聚和培养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投资咨询、信用平级等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有利于柜台交易市场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和相应的市场服务体系。

(六)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金融监管和服务,发展信用服务业和商事仲裁,搞好金融教育,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努力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1.加强金融监管和服务,不断优化金融开放环境。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立金融改革创新协调促进机制,充分利用滨海新区政策优势进行改革创新,继续组织实施天津市金融发展规划,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金融开放环境,坚持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支持台资金融企业来津发展,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探索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管理,加强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强化资本金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营造有利环境,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2.发展信用服务业,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支持设立信用服务公司,面向社会提供信用服务,发展区县街道乡镇和经济功能区、企业总公司和行业商会的信用共同体。通过信用评级,提高企业和经济组织的融资能力,以金融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推广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3.发展商事仲裁,打击金融犯罪。支持天津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依法解决商事争议,提供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水准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商务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强反洗钱、处置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发行、非法保险活动等工作,形成政府加强组织协调服务、职能部门实施金融监管、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与企业依法治理规范运作的发展格局。

4.搞好金融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和技能。坚持新金融、新体制、新成果办学原则,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机制,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支持保险金精算等金融专业发展,探索将征信等金融知识纳入高校课程。创建亚洲商学院和新金融研究中心,促进基金、并购和外汇黄金等研究中心发展,培养理论与实务、素质与技能相结合的符合型金融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培训教育,打造金融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

5.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搞好解放北路金融城、滨海新区服务外包基地和于家堡金融中心商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建成以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服务外包和商务商贸等为主题的金融服务区,形成机构集中、人才汇聚和资源集聚效应,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共同推进

建立健全国家各有关部委参加的沟通联络协调机制,整体研究、规划和指导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天津市由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牵头负责组织相关机构具体落实,视具体内容分别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细则。

(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专项试验 篇5

一、进一步深入把握2588号文件的重大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2588号文件是国家站在世界、国内和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背景下, 从全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出发, 赋予辽宁省的一项重大金融先行先试政策。全面深入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精神,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近期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二是完成国家交办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三是探索积累全国金融生态建设路径和经验的重要实践。四是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全新动力和重要改革内容。五是加快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推手。六是把沈阳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的东北经济中心、东北金融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核心功能性举措。七是实现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成为沈阳市金融商贸核心功能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目标的强大依托。对此, 全省上下要从国家金融发展、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全面振兴等全局高度, 进一步加深对2588号文件的把握和理解,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2588号文件目标明确、任务具体、重点突出、保障有力, 是一份指导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 服务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振兴, 引领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 重点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四大领域开展优化金融生态试验。提出凡是国家拟推出适用于区域性金融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 原则上优先安排在沈阳市及沈阳经济区先行先试。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 沈阳市及沈阳经济区基本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较为完善的金融司法保障体系和覆盖全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完成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作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沈阳经济区金融资产不良比率、直接融资比重等金融生态指标明显优化;沈阳经济区金融风险大幅降低;金融业保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能力不断增强。提出经过10年的努力, 全面建立起符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金融生态体系;将沈阳市建设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 为沈阳经济区推动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将沈阳经济区建成全国优化金融生态示范区, 为全国金融生态建设提供经验示范。

为此, 2588号文件提出了九大方面、34个子项具体任务, 可以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创新发展任务。即建设五类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 债券市场, 期货市场, 各类产权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 、发展四类机构 (法人金融机构, 新型金融机构和其他贷款类机构, 金融后援服务机构,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开展五个领域创新试点 (产业金融创新试点, 碳金融试点, 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改革创新试点, 金融IC卡“一卡通行”试点, 其他金融业务创新试点) 、推进两种方式融资 (股权融资,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二是风险防控任务。即建立完善四大风险控制体系 (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 保险业风险保障体系, 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共担体系, 金融机构防控风险体系) 、做好五项金融法制工作 (建立金融司法运转机制, 建立金融环境综合治理机制, 建立金融司法保护互动机制, 抵制和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活动, 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交易场所违法违规活动) 、强化四个金融诚信建设 (政务诚信, 信用记录, 征信市场, 信用文化) 。三是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即推进三项软硬空间环境建设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硬件环境建设,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服务功能建设, 推进沈阳经济区各城市金融业均衡协调发展) 。四是人才建设任务。即落实人才三项举措 (吸引金融人才, 优化金融高端人才发展环境, 积极发展金融研究、教育和培训机构) 。同时, 为确保政策落实, 提出包括强化领导、完善体制、统筹协调、明确分工、舆论氛围五个方面共计10项具体保障任务。

从国家已经批复的几个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来看, 国家赋予辽宁省的金改专项政策, 无论从先行先试创新力度, 还是从金改创新试验目标、重点、措施来看, 都是创新发展空间大、政策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之一。在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遏制经济下滑趋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历史阶段, 进一步深入学习把握和贯彻落实好2588号文件, 不断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对于辽宁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促发展、促振兴和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无疑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

二、加快创新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1. 创新发展证券市场。

一是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辽沈地区唯一的省国有控股证券公司——辽宁中天证券公司和沈阳诚浩证券公司。通过深化改革, 整合资源, 产融结合, 依次建成能够有力推动东北区域内企业开展国内外重组、并购、投资的国有资本经营平台和混合所有制资本经营平台。二是积极引进在国内外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区域总部, 培育、引进和发展服务于东北地区企业开展国内外股票市场融资的各类涉内、涉外中介机构, 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三是为证券公司营造有效开展海内外上市融资业务和重组并购业务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四是加强与国内外证券市场的沟通与交流。重点是加强与国内外证券交易所、证券机构、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2. 创新发展债券市场。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具备一定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一级债券自营商, 直接参与财政部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基本建设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的承销和投标竞销, 并积极开展分销和零售业务。二是大力培育和引进债券承销机构。重点是引进和培育具有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承销业务资格, 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或者净资本状况等指标达到监管标准的承销机构。三是探索、创新和发展场内国债交易场所。争取设立除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之外的全国第五家国债交易市场。四是加快发展区域国债场外交易市场。五是推动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六是探索国债衍生品交易, 积极开发国债衍生品工具, 创新发展国债衍生品市场。七是争取国家开展外国债券市场交易政策支持, 允许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先行率先开展面向东北亚地区双向外国债券交易试点。八是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境外融资政策, 允许开展辽宁及东北地区政府债券面向国外发行融资试点。九是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实际, 组织专家、学者和机构研发地方政府债券产品, 探索、创新和设立地方债券品种, 重点服务于辽沈及东北地区公共事业发展和新四化建设;组织研发公司和企业债券产品, 探索、创新和设立区域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品种, 支持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营造良好的公司、企业债券融资环境。十是争取国家地方债政策支持, 重点是开展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十一是加快发展区域地方债交易市场, 服务地方政府直接融资。十二是积极抢抓《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文件 (国发[2014]28号) 提出的“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重大政策机遇, 加快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和债券发行机构发展境外人民币金融和企业债券。十三是打造区域公司和企业债券融资平台, 重点支持辽宁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区域公司、企业债券融资, 加快区域公司和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发展, 服务地方企业直接融资。

3. 创新发展期货市场。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者。重点是引导和支持期货经纪公司聚集发展壮大;引导和支持套期保值者运用期货工具服务生产经营, 降低经营风险;引导投机者和套利者为期货市场增加活力。二是引导和支持地区企业运用期货市场促进生产经营。重点是引导和支持辽沈及东北地区企业, 特别是原材料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农产品企业及其产业链企业, 积极参与国内期货和国际期货交易, 运用市场化期货工具管理风险, 依据国内外期货市场的价格指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振兴步伐。三是加快东北区域期货交割仓库管理基地建设。重点是引导和支持辽沈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钢材、石油、有色金属以及农产品等期货交割仓库, 并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境内设立管理总部, 推动期货交割仓库发展步伐。

4. 创新发展股权市场。

一是大力培育和引进股权交易机构。重点是创投机构、风投机构、投资银行、战略投资者、集团总部、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融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 促进辽宁及东北区域股权交易的活跃和发展。二是大力引进、培育、发展和壮大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是积极培育和发展辽宁及东北股权投资基金, 形成与辽宁及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适应、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和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入区聚集发展壮大, 不断增强在股权交易市场上的投资和管理能力, 推动辽沈及东北地区股权在国内外市场上优化、流动和配置, 促进区域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三是大力支持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是要千方百计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积极拓展全国股权交易市场和国外股权交易市场, 努力打造综合性融资平台, 使其成为聚集优势企业资源, 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要素资源, 推动企业改制发展, 立足沈阳, 服务东北, 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东北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融资中心和功能服务中心。四是引导和支持辽沈地区企业运用股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融资、改制和壮大。重点是引导和支持辽沈地区企业, 运用市场化工具配置股权资源, 积极参与股权市场交易, 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融资、发展,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五是支持具备条件的辽沈地区非上市股份公司, 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转让。

5. 创新发展产权市场。

一是大力支持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加快创新发展。重点是千方百计为沈交所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积极拓展国外产权交易市场, 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沈阳交易所集团, 统筹推动各专业交易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努力打造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使其成为立足沈阳、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东北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二是支持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打造区域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平台, 着力开展碳金融交易和排污权交易试点。重点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 引导和支持沈阳环交所积极开发、设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品种, 尽快成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从国家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总体布局出发, 紧紧围绕破解辽宁及东北地区特殊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与脆弱的生态资源矛盾, 开展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和市场交易创新, 以及交易中的计量方式、权益归属、市场交易和政策制定, 培育、引进和发展环境风险评估、计量、审计、交易、管理、战略规划、金融经纪等中介机构,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 建设东北地区碳交易中心和排污权交易中心, 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重点是依托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创新设立沈阳农村产权交易所, 面向国内外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推动辽宁及东北地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四是培育和引进各类产权交易、碳交易、排污权交易机构, 引导辽宁及东北区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产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并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6. 创新发展商品交易市场。

一是加快建设沈阳 (国际) 仓单交易中心或仓单交易所。重点是发挥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区位优势, 围绕更好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产业特色和实际需要, 以资本为纽带, 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设立国内外商品和期货交易所功能延伸的沈阳 (国际) 仓单交易中心或交易所, 加快区域仓单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建设立足沈阳、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和世界市场的东北区域 (现货) 商品交易中心或东北区域 (现货) 商品交易所。三是加快建设东北石油交易中心或东北石油交易所。要紧紧依托东北地区和国内周边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原油资源优势 (沈阳经济区中盘锦辽河油田和周边地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河北海上油气储备以及俄罗斯丰富石油资源) 、原油消费优势、原油炼制和加工优势, 围绕东北振兴和东北亚能源安全,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加快设立东北石油交易中心或东北石油交易所。四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商品现货市场交易机构。重点是国内外现货生产商、现货使用商、现货流通商、套利投机商, 使辽宁及东北作为国家重要原材料基地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建设东北区域国际化现货交易商聚集区。

7. 创新推动金融组织机构健全完善和聚集发展。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总部法人金融机构向核心区加速集聚。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积极谋划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进一步调整扩区方案, 为加快金融总部机构入区聚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谋划建设集金融、商务、高端商贸、科技服务、中心城市城区建设和功能转型、体制机制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CBD与核心功能区。二是突破老工业基地就工业强化工业的“锁定效应”, 着力推进产融结合改革创新试验试点, 加快发展产业金融机构。重点是引进、培育和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产融结合型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引导和推动组建“盛京金融控股集团”、“辽宁中天金融控股集团”和“辽宁农业综合金融控股集团”, 使其成为以资本经济为统领的金融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资产投资公司。大力推进生产性企业分离分立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功能区发展。抢抓《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文件 (国发[2014]28号) 提出的“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和“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国家给予辽宁及东北地区的重大政策机遇, 借鉴天津渤海租赁公司经验, 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优势, 探索和推进组建东北装备制造业租赁公司和盛京装备制造业租赁公司, 培育和发展形式多样的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 积极引导和设立行业基金, 力争面向东北亚培育和设立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原材料产业基金、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基金、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战略性新型产业基金、环保产业基金、中小企业产业基金, 努力建设汇聚东北及东北亚资金资源, 产融深度结合的产业基金聚集区。通过加快产业金融发展, 努力建设东北区域产业金融中心, 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努力创建国家产业金融示范区。三是加快健全和发展保险业金融机构。包括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发展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业金融机构, 努力建设东北保理中心。四是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理财公司、综合理财服务公司, 努力建设东北理财服务中心。五是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普惠制金融机构,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政策相互匹配的普惠制金融体系, 努力建设东北城乡小贷中心。六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 大力培育、设立和引进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机构, 大力发展货币经纪公司, 努力建设东北地区外币兑换中心。七是大力培育、设立和引进金融票据中心。积极支持工商银行票据中心等银行机构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大力发展金融票据市场, 积极引进其他银行票据中心入区发展。同时,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 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探索设立金融票据专门机构, 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成为东北票据交易中心。八是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金融后援服务机构。重点是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中心, 努力建设东北金融后援服务中心。九是大力培育、设立和引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是会计、审计、律师、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精算公估、金融资讯、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电子支付等机构, 努力建设东北金融中介机构聚集区。

三、着力开展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改革创新试验试点

1. 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科技金融相关机构。

包括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评估、科技担保和再担保、科技投资 (集团) 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科技服务中心等机构, 同时引导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不断增加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供给。

2. 大力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工具。

支持和鼓励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挂牌融资交易;推动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创新设立和发展辽宁科技产权交易所;支持和鼓励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产品。

3. 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设及质押融资。

重点建设集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评估机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专业基金于一体的知识产权评估及质押融资体系。着力探索和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改革创新试验试点, 重点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质押贷款工作。

4. 大力发展以金融机构投入为主体、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的科技金融体系。

发展和壮大科技引导基金, 综合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 有效整合科技、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源,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科技投资领域, 形成结构合理、灵活有效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

5. 大力发展和完善科技保险体系。

一是发展和壮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 (补贴) 资金和再担保资金、政府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建立和完善科技保险保费补助机制, 促进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逐步形成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机制和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 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 推广中小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担保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保障。三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 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 为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有效分散、化解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经营和管理风险。

四、着力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保险体系

1. 通过商业化保险创新和放大医疗保障功能。

把落实2588号文件提出的“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精神, 与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文件和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服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其核心就是进一步激活辽宁及东北地区现有医疗保险等基础性保障资源, 并通过政府购买商业保险管理服务, 放大现有医疗保险等基础性保障资源功能, 使区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保险创新能力、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2. 加快培育和引进总部级法人保险机构。

重点是增强区域保险创新能力, 在健全和完善辽宁及东北区域保险体系方面, 发挥应有的创新功能、放大功能和带动功能。

3. 加快推进相关对接工作。

重点是加快推进国内外商业保险机构与东北地区基础性保险对接工作, 尽快实现商业保险与区域基础性保险创新融合。

五、着力扩大农业保险改革创新试验试点

1. 积极探索成立区域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

根据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保障作用, 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 抢抓国家现代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积极推动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 将农村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 探索试点成立区域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 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 而且符合区域发展的根本利益。

2. 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包括区域性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3. 加快引进国内外农业保险公司。

重点是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国内外保险公司, 努力建设东北区域农业保险中心。

4. 积极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重点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试点品种。

六、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与化解机制

1. 加快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抢抓国家支持东北地区担保机构发展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国发[2014]28号) 提出“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 为我省发展完善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提供了新机遇, 务求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快培育和引进融资性担保机构, 努力建设和完善“一体两翼三层”的担保模式与体系。即培育、引进和发展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为补充, 城市信用担保为基础, 省级、国家级担保为担保保证和风险分散载体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力争在探索和推进设立再担保机构方面取得新突破, 努力建设东北区域融资担保服务中心。三是大力推进融资性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建设。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财政担保风险分担补偿试点政策, 努力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成试点政策核心区。

2. 强化和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

一是把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紧密结合起来。2588号文件提出“促进保险业参与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两者一脉相承, 既是国家对全国的统一部署, 也是对辽沈的特殊试验政策。为此, 要探索建立由安监、公安、消防、交管、民政、防汛、气象、水文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防灾工作网络, 引导保险机构、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高度重视, 积极参与, 努力提高区域保险业参与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能力。二是把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国家保监会《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保监发〔2013〕69号) 紧密结合起来。2588号文件提出促进保险业“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提出“加大再保险对农业、交通、能源、化工、水利、地铁、航空航天、核电及其他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保险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三农’保险, 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保监发〔2013〕69号) 提出“支持保险公司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 为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型安居工程等民生建设和重点工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扩大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保险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等新型险种, 积极开办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保险业务, 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办农民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业务, 探索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 为农民生活提供全面风险保障。探索创新农村保险经营组织形式, 支持保险公司建设基层服务网点, 延伸服务内容, 优化服务流程, 为农户、农企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既是国家对全国的统一部署, 也是对辽宁的特殊试验政策的延展和具体化, 对辽宁及东北地区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 我省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努力创新产品, 发挥好保险资金作用, 积极抢占和开拓相关区域市场, 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 同时积极引导政府、企业、农村充分认识保险业在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的重要功能, 积极主动为我所用。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重点是积极谋划和推动我省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巨灾保险试点, 不断提升我省的巨灾保险功能和作用。四是积极争取设立再保险公司。重点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提出的“支持设立再保险公司”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提出的“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加大再保险产品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再保险对农业、交通、能源、化工、水利、地铁、航空航天、核电及其他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保险保障力度”精神, 从服务辽宁及东北特殊的产业安全角度, 积极争取国家批设东北再保险公司, 积极打造东北区域性再保险中心, 为东北地区航空航天、核电、能源、化工、农业、交通、水利、地铁及其他国家在东北重点项目, 提供再保险风险保障。五是积极引导保险业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风险保障。重点是积极挖掘保险业的社会保障功能, 增强区域保险业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和服务, 加强对区域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基础社会保障的保险资金投入, 加强相关保险产品的创新, 使保险业成为发挥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功能作用, 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3. 建立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共担机制。

一是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组织驻区银行、保险机构、相关领域企业, 深入调研学习浙江宁波、山东寿光开展银保风险互担机制建设和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经验做法, 推动驻区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解放思想, 科学创新。二是把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紧密结合起来。2588号文件提出“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创新银保合作和金融服务模式, 缓解中小企业、‘三农’及城乡创业者抵押担保问题, 实施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分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29号) 提出“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 “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 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积极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此, 要营造环境, 搭建平台, 加大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建设推进力度, 提高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建设的宣传力度, 重点围绕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建立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互担机制, 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力争在银行与保险机构风险互担机制建设和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方面取得新突破。

4.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防控风险体系。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制度性、管理性、技术性三大风险防范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法人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程序、管理活动, 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管理机制的具体化、实战化和效益化,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良贷款的反弹。二是积极创新信贷抵押手段, 加强对借款单位约束力。重点是在积极开展信贷保证保险创新试点的同时, 积极探索推动担保、互保、联保、混保、过程监保等多种抵押形式, 在分散风险的同时, 不断增强对借款方的监控和约束能力。

七、加快建立健全金融维权机制

1. 认真贯彻落实2588号文件提出的具体相关要求。

一是在沈阳市和辽宁省现有仲裁委员会的基础上, 设立专门的金融仲裁机构, 加大金融案件仲裁工作力度。二是拓展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金融案件审判庭效能, 创建金融案件审判的绿色通道, 加大金融案件审判工作力度。三是建立沈阳市及辽宁省金融环境综合治理机制, 严格行政执法程序, 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清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 公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 整治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四是建立沈阳经济区及辽宁省金融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协调解决跨市金融案件审理中的问题, 定期联合开展金融案件执行难问题专项整治, 对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行为, 建立联合制约机制, 形成金融司法保护互动机制。五是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活动, 完善处置非法集资机构体系, 建立健全地方性处置非法集资法规体系, 强化对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预警, 完善风险处置机制, 建立抵制非法集资的风险教育制度, 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六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工作要求, 开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交易场所违法违规活动, 建立健全各类交易场所日常监管制度, 做好各类交易场所统计监测、违规处理和风险处置工作, 加大对违法违规交易活动的打击力度。七是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金融维权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方面的成功经验, 研究制定金融维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2. 推动设立金融维权机构。

成立由省市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公检法司、金融办组成的省市金融维权中心, 帮助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 开展金融债权和金融消费权维权工作。

3. 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维权普法宣传工作。

积极组织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 共同开展金融债权维权、金融消费权维权普法宣传。充分利用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 》和7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中提出的“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诚信活动周’、‘质量月’、‘安全生产月’、‘诚信兴商宣传月’、‘3·5’学雷锋活动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 突出诚信主题, 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精神, 系统安排和开展金融普法维权活动。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诚信金融宣传月”, 3月15日确定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权日”, 3月15日所在星期确定为“诚信金融活动周”;将每年的6月确立为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诚信兴商宣传月”, 6月14日确定为“信用记录关爱日”和“金融债权维权日”, 6月14日所在星期确定为“诚信兴商活动周”;将每年12月4日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确定为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金融法制宣传日”。相应组织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公检法司、金融办、一行三会、金融相关协会、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企业单位、金融活动参与者以及专家学者, 开展大型金融普法宣传和维权活动。

八、加快创新完善信用奖惩机制

1.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划。

重点是结合2588号文件, 推进贯彻落实以下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划:一是国家《征信业管理条例》。二是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三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四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中央编办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

2. 大力开展诚信政务建设。

一是实施“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诚信政务建设工程”。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切实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透明度, 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巩固和强化政府公信力。二是开展政务诚信建设工作。重点是以解决政府拖欠银行贷款问题为切入点, 在清收政府借款、政府担保、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公益事业等不良贷款, 积极解决金融机构历史债务包袱方面, 力求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3. 深入开展信用记录工作。

建立完善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城建、社会公用事业等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信用记录, 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 把政府信用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并根据行政履职需要, 不断完善制度和标准, 依法推进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4. 大力培育和发展辽宁及东北地区征信市场。

一是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及其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二是引导、推动征信产品和服务创新, 满足社会多层次的信用信息服务需求。三是推动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的规范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区域性龙头征信机构能够尽快取得国家第二批经营资质牌照, 使征信机构建设能够与国家赋予的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政策相互匹配、相得益彰。

5. 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文化。

一是大力普及信用知识, 形成诚信宣传制度。二是实施“东北信用文化推广工程”和“东北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总结评定并发布地区“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相应“黑名单”, 使信用文化建设与信用体系建设奖惩分明、措施有力、规范有序, 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九、加快完善核心区金融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1. 研究制定《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核心区和东北金融中心核心区硬件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规划》。

重点是从发展变化的战略视角, 合理开发核心区, 积极谋划拓展区, 主动协调辐射区。按照2588号文件要求, 大力实施道路、交通、通信、管网、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和标识化“九大建设工程”, 努力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之内, 实现精耕细作和深耕细作, 在空间建设和环境治理上走在东北城区前列。

2. 营造有利于金融商务机构聚集发展的楼宇环境。

一是在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努力打造专业楼宇集群、综合楼宇集群。二是突出楼宇名称属性。打造楼宇品牌, 扩大楼宇知名度, 成为入驻机构知名、外阜机构慕名、广大用户闻名和入驻机构盈利、外阜机构向往、广大用户满意的东北金融楼宇第一区。

3. 提高区域智慧化程度。

重点是大力实施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信息化工程, 建设智慧楼宇、智慧大厦、智慧城区, 打造互联网全覆盖的专业金融楼宇、商务楼宇、办公楼宇和综合楼宇。

4. 营造宜业宜居配套环境。

重点是建设会展、商务休闲和文化“三大类配套设施”。

5. 营造资讯集散信息环境。

重点是建立国际化的金融信息交换互动渠道, 探索与新闻媒体合作方式与路径, 开辟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报刊、广播、电视等金融信息平台, 继续办好东北金融论坛, 创新和搭建有利于促进区域互动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论坛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信息发布会等平台。

十、加快建立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1. 研究制定金融人才政策, 大力引进急需专门人才。

重点是国际化银行、证券、保险、债券、基金、期货、股权、产权、保理、理财、环境资源交易、商品市场交易、本外币交易、金融后援服务、会计、审计、律师、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精算公估、金融资讯、电子支付、金融法律等领域专门人才。

2. 力争引进一批纳入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千人计划”) 的金融界领军人才。

〔HTF〕重点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所急需的产业金融领域海外高端金融人才、金融市场建设领域所急需的海外高端金融人才、国际金融创新发展领域所急需的海外金融高端人才。

3. 建立特殊贡献人员表彰机制。

重点是对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 并切实形成年度工作制度, 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优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积极发展金融研究、教育和培训机构。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合作机制, 联合大专院校, 建立金融干部培训中心。二是推动在沈大专院校设立金融专业和扩大招生比例。三是加强金融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十一、加强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按照2588号文件要求, 成立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 由辽宁省、沈阳市及其区域内其他城市有关领导任组长、副组长, 地方金融管理、金融监管、财税、城市建设及相关行政、执法、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积极推进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工作, 协调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大问题, 切实用资本经济的思维理念和政策措施, 推动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的振兴。

2.完善金融核心功能区管理体制。按照2588号文件要求, 比照上海陆家嘴金融商贸区, 对沈阳金融商贸区实行“封闭运行、协调有力、高效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上一篇:行使拒绝权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