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教育启示

2024-06-16

台湾职业教育启示(精选十篇)

台湾职业教育启示 篇1

台湾地区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初步形成于70年代, 完成于80年代, 改善、升级于90年代后期, 稳定发展于2003年之后。上世纪70年代, 台湾的传统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社会经济建设对人力的需求也从量的扩充转向质的提升, 于是台湾当局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在控制专科学校整体规模的基础上挖掘潜力,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 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组建本科职业技术学院, 进一步提升台湾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 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目前, 台湾地区已经形成了由高职、专科到本科直至硕士、博士阶段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而且每一层次的院校都有很明确的办学重点和特色。

特点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和谐的育人环境。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此次我们参观访问了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便是在教育理念中非常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思想。无论是台中科技大学的“三大愿景、六大目标”教育, 还是台北大学的“八大素质、八大核心能力”培养, 都充分反映了他们希望通过理念的塑造, 实现“人文与科技并重, 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教育使命。 (2) 务实的人才培养之道。在人才培养方面, 台湾的职业发展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以“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为人才培养目标, 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工作, 提供给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广阔平台。 (3) 基于职场所需设定课程体系。台湾的职业发展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 都充分考虑到职场的真正需求, 从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出发, 由各校和企业共同讨论、设计课程, 促使学生形成职场所需的专业技能。如台北大学商学院, 他们每年都会邀请业界代表参与课程设定。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 台湾的各高校都做到了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重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对国际文化的了解, 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台中科技大学台中科技大学, 是一所“国立”的科技大学, 创建于1919年。原校名为国立台中技术学院, 2011年12月整合了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 升格为“国立台中科技大学”, 现有商、设计与语文、资讯与流通管理和中护健康四大学院, 包括会计资讯系、财政税务系、商业设计系、流通管理系及护理系等21个系。该校的学制比较灵活, 既有日间部, 也有进修部、进修学院、空中学院和在职研究所等多种形式的培养学制, 很好地满足了各种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与台中科技大学商学院教师的座谈中, 我们详细了解了他们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专业实习、就业辅导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如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性向、个性的了解, 在新生入学时就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学和性向的测试, 专门聘请了社会上的知名心理学专家加入就业辅导中心,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引导。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课程, 强调“诚信教育”, 同时他们还有专业服务学习的课程计划,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慈济职业技术学院慈济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花莲市, 是一所教会学校, 创建于1989年。创办人为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释证严法师。办学宗旨是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 培养具有关怀社会、尊重生命、大爱精神及人文素质的专业人士。校训为“慈、悲、喜、舍”。学校发展的愿景是:以“专业、人文、服务、卓越”为主轴, “专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本分”;“人文”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文化”;“服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态度”;“卓越”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该校以护理专业为主, 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就业辅导。从入学开始, 即带领学生探索未来就业环境, 评估个人志趣, 开展生涯规划, 广泛收集资讯, 开拓就业机会, 并通过举办演讲、座谈培养职业道德, 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使学生毕业后在专业领域上适才适所。学生毕业后则通过电脑建档进行追踪辅导, 历届毕业校友在各专业相关领域均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台北大学台北大学位于台北市, 是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 创建于1949年。目前有法律学院、商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及人文学院等5个学院, 18个学系, 21个硕士班、8个博士班。在2008年进行的企业最爱校系评选中, 台北大学被评为公立大学的第六名。台北大学的学校精神为“追求真理, 服务人群”, 校徽造型以鸢鸟振翅、翱翔天际为设计理念。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兼具跨界专业核心能力与社会关怀的优质现代公民, 即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学问与个人修养的结合, 鼓励学生在持续追求真理、终身学习、成就知识价值之外, 更要服务人群、奉献社会。在与台北大学商学院各位教授的深入交谈中,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 该校以“专业”、“人际”、“伦理”、“国际观”四大素质为基础, 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八大核心能力, 即创意思考与解决问题、综合统整、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诚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关怀及跨界合作能力。商学院的学科及课程设置与我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他们的一些培养理念特别是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有益做法更是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他们的“情境学习”法、业师计划 (邀请一名业界人士加入课程规划委员会, 根据职场需求设置课程计划) 、亦师亦友计划 (充分发挥成功校友的力量) 、校企合作计划 (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合作等) 、海外企业参访学习计划等等, 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也通过座谈与他们初步达成了交流、互访的合作协议。

台湾职业发展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养能力全、素质优的人才在我们访问的3所高校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学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并重, 将培养能力全、素质优的人才, 培养健全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无论是台中科技大学还是台北大学, 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校充分考虑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素质,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仪和能力, 培养学生文明诚信的品质及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与我校正在开展的学生自我成长平台建设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学生社团, 特别是发挥学生社团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要深化校企合作, 向教学实务化、研发产业化方向发展台湾地区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每所学校都实行了“建教合作制度”, 即我们所说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台湾的“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准备, 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学科及知识的学习, 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虽然我们目前也在大力宣传和推广产学研合作, 但效果并不明显, 形式也比较单一。在台湾,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非常多, 成效也比较显著。根据参访学校的介绍, 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企业聘请学校教授担任企业顾问、委托学校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选派业界代表参加学校课程建设、向学校提供专项奖学金、在学校设立产学合作中心等等。同时, 台湾当局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如将产学合作的数量和金额作为学校升格的条件列入“教育部”的审查范围, 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奖励等等,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校企双方参加合作的动力问题, 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 台湾地区校企人员的交流互动也非常频繁, 如各所高校都非常重视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院系的主任, 这些引进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将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理念带到学校的教学中, 使教学实务化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 在我们此次参访的几所高校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院系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所, 这些研究所不但承担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任务, 也承担了合作企业的研究任务, 这就使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也为企业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台湾的职业教育中有一种“证照制度”, 类似内地所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但与大陆的制度有所不同。台湾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保障、薪资晋升、职业升迁、免试雇佣等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 当局和各高校都非常鼓励学生参加证照的考试, 如台北大学就专门设立了奖学金以奖励取得证照的学生;台湾当局还将学生考取“证照”的数量列入了对学校考核、升格的审查范围。而在大陆, 虽然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不少学生也纷纷加入“考证大军”, 但大多数人对于考证还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考取的证书除了个别的含金量较高、对于求职有帮助之外, 很多证书并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 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将真正对学生求职有帮助的证书列入学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培养内容中。

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台湾地区的高校都非常重视与区内、区外高校的互访和学习, 如我们此次到访的台北大学商学院, 便已经与国内的北大光华学院、中科大以及新加坡、美国的著名高校建立了访学合作协议, 定期选派学生参与访学活动。这对我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围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国际化合作的视野, 建立更多的国内、国外合作平台是当务之急。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台湾地区的职业发展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其中一些有益的做法无疑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教育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锁庆, 何玉宏.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1 (5) :74-76.

[2]林建军.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青年探索, 2007 (2) :91-93.

台湾农村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篇2

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的经验

台湾地区在农村建设方面、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是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协调合作的过程,而不是零星的修修补补。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的农村建设至少有以下这些宝贵经验:

一、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台湾地区整个社会的经济起飞,都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他们尽力地改良农田、采用良种、科学种田,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业得到了发展,就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开拓了市场,准备了劳动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如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等等,并进行食品加工和开拓国际市场,当时其产品风靡欧美市场,特别是糖和洋菇等,这样就为台湾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台湾当局就有钱投放到纺织、化工等工业上,台湾地区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1〕。从这一点来看,台湾地区所走的路更像是“以农促工”而不是“以工促农”。土地改革之重要,正如台湾经济学家们一致指出的:“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工业的进步;没有土改,则没有农业的发展”。

台湾的土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4月14日陈诚颁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开始执行“三七五减租”,揭开土改序幕。“三七五减租”规定地主收取地租最高不能超过租地全年正产物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如遇灾荒歉收,农民可以向政府申请,由政府敦促地主减租;如丰收则还是按1948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来交租。随着技术进步、环境改善,产量肯定要比1948年的高,但是也只是按1948年标准来交租。“三七五减租”让佃农大收其益,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也增多,农村经济有了好转。第二阶段是“公地放领”。日本殖民台湾时曾经占有大量良田,后来被国民党当局接收,约占到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六。1948年4月台湾当局即开始做“公地放领”的试验,1951年6月4日颁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全面开始了“公地放领”工作。承领者分十年向政府偿还地价,还清后就是土地所有者,地价为放领土地1948年正产物全年收获量的两倍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1953年5月开始实行,规定地主拥有土地最高之限额,超过限额的地主所占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并转售给农民;地价与“公地放领”是一样的,政府向地主以及农民向政府都是十年还清地价;而且政府向地主付地价时采取百分之七十土地债券,另加百分之三十股票的做法,从而直接迫使部分地主把卖地所得转为工业投入。

土改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在战后非革命性的土改中,台湾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土地改革运动是一项决定性的扫荡,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而土改后农民自由度和收益增加,为台湾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要素条件,也打下了台湾所得分配均等的基础”,“农民虽然受到政府价格„剪刀差‟

政策的剥夺,但从无恒产者变为有恒产者,感觉还是要比以前好得多”〔2〕。

二、农民自组织

如果说土改使台湾产生了“小农”,那么是农会、策略联盟等农民自组织又让“小农”变成了“大农”,从而让农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生存发展。

台湾农会有上百年历史,经历了官治和绅治等不同阶段,但最后发展成为农民自己真正的组织,一切只为农民利益服务的组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民党进行社会改造运动,提到要拓展党的社会基础,当时就向全党提出“在生活上与行动上与民众打成一片,深入民众,深入农村”;当时所颁布的《农民运动指导方案》规定,一切县市乡镇都要成立农会或渔会,但同时明确“发动组织农会渔会时,就先建立党的组织,如党员过少则就先吸收能起领导作用之农民渔民入党”〔3〕。此时的农会具有浓厚的官办党办色彩。但是七十年代台湾当局开始农村复兴时期,在1974年颁布实施的《农会法》中,为了使农会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基层执行单位”,从组织上和动作上都进行了改革,使其从官办党办变成了农办民有,台湾农会成为了“农有、农治和农享的公益社团法人”。“农有”是指农会是农民的职业团体,“农治”则表示由农民自己来管理,而“农享”说的是其经济成果由农村和农民来享受。而实际运行上也是这样的。

台湾农会组织完善、功能齐全。台湾的乡、镇、县、市、省几乎都有自己的农会,其中乡农会是农民组织的基本单位。农会中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聘请农会总干事,总干事是职业经理人,可以是本地人也可以是外地人甚至还可以是外国人;监事会监督总干事工作,总干事执行任务时如损害农会利益也要承担责任;总干事下面设立分工明确的各个部门,如有对农民进行信贷业务的农信部、推广农业技术的技术推广部,还有产品销售部、加工厂、会员福利部等。

九十年代,台湾当局还推动“策略联盟”,规划区域性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它与农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实,台湾的农业“策略联盟”的主体就是农会;台湾乡一级农会一般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产品超市,这往往就是“策略联盟”的组成部分。在遇到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时,农会与“策略联盟”一般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民利益。

三、劳动力转移

这里所说劳动力转移主要的是说身份的转变,是指台湾阶级结构“循着农民—工人—中小企业主的主轴演进”。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就有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到1965年已有约一百万农村青年进入了城市成为打工者。这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六十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台湾,出口加工业遍布台湾城乡,一些先期流入城市的打工者回家创业,台湾农村地区“客厅即工厂”的农户生产方式成型,全台湾中小制造企业勃兴。这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回流,由民工到业主的转变。

台湾地区劳动力转移中有两个因素很关键。第一,没有身份的排斥。不像目前大陆那样,农民到了城市也只能从事一些脏、苦、累、险工作,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待遇,职业是工人了可是身份还是农民,中老年后还得回到农村。台湾地区的情况是这样的:“六十年代,农业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工人和小业主之间的身份转换频率也加快”,“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两大劳动阶级的身份分际越来越模糊不清”,到“八十年代初,在台湾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从事农业活动,并且他们之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兼业农民”。第二,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的兴起,使得乡下青年学到更多更好的技术,从而更有可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这也是台湾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因素。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比例还是六比四,可是到八十年这一比例就变成了三比七。

四、资金扶持

在台湾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台湾当局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台湾农会等农民自组织也在资金扶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方面:一方面,台湾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是免税免费的,这无形中也是一种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国民党到台湾后实行“扶植民营工商业”的新政,官办银行不仅把对民间企业贷款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而且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逐渐超过国营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农村地区兴起中小制造业时期,各中小制造业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

农会方面:台湾地区乡一级农会一般都设有农信部,一个乡的农信部每年的贷款额一般都有数十亿甚至百亿以上。农民在农会贷款,只要以土地作抵押就可以了;如果土地的估价是一百就可以贷到九十;这对于资金不足的农民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帮助。此外,台湾农会一般都对农村地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各种福利,这也是资金支持的一种形式,至少可以让农村社会有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其他建设。

应该从台湾农村建设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

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祖国大陆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各自的情况是不同的,经验是不能完全照抄的;但是我们两岸都是中国人,目前大陆改革开放,向先进外家学习先进经验,为什么就不能向海峡对岸同宗同源的同胞学习些经验呢。我认为,台湾农村建设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适当改革,给予农民更多更大权力

台湾农村建设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资本市场的形成,这使得农民可以以土地为抵押向银行或者农会申请贷款,农民可以从土地的征购中、房屋的拆迁中得到更多的补贴。但是在大陆,这方面却存在一些障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现实中不时受到权力的操纵,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农民不容易从土地的征购中得到相应的足额的资金补偿,从而成为他们进行行业转换的启动资金。这样在中国大陆形成了不少没有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为此,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在土地所有制方面进行相应改革,比如党国英就提出应该给予农民土地永佃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际,更加有必要真正赋予农民土地处分权,包括对承包权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从而促进形成一个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二、组建农会等农民自组织

建设新农村,就应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很有必要组建扶持农会等农民自组织。分散的农民是无力的,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维护利益、反映问题、宣泄不满、调节矛盾。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要稳定需要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而农会等农民自组织就是农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因为有组织的理性在利益表达上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此外,台湾的经验还表明,农会还可以有资金信贷、技术推广等服务于农民的作用。

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自由迁移

大陆有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在城市打工,但是由于户口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城市中只能成为”二等公民“,而且一旦他们到了中老年还不得不回到农村再从事农业活动。这样,只能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口挤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的现象,而不是像台湾地区那样农民人数越来越少。为此,必须循序渐进地因地制宜地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自由迁移,不断地从土地上减少农民的人数。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发展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通过新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另一方面,正视大陆还有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这一现实,必须在他们进入城市找工作之前进行相应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五、建立全国性的制度性回馈

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以及启示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制度核心;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123-02

2015年11月中下旬,笔者有幸以专业名师培养对象身份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培养对象赴台湾研修培训团,一行30人进行了为期14天的研修培训。该研修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台湾技职学校和科技大学的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对接产业、现代学徒制等,提升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课程规划能力及课堂教学能力。

培训期间,我们先后听取了15个讲座,参观考察了朝阳科技大学(简称朝阳科大)、亚太创意技术学院、中州科技大学、新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健行科技大学和南开科技大学等6所技职学校,并围绕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及国际化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参观了1个产学合作观光工厂,考察了台中、南投和台北的教育文化及风土民情。此次培训,不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对专业建设有了更广更高更深的认识,获得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

一、制度核心——健全务实的教学品保制度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一所1994年开始招生、全台湾第一所私立技术学院,在短短20多年的办学中,绩效卓著:连续11年获台湾教育部门奖助,连续11年在“世界大学网路排名”中蝉联台私立科大第一,师生发明照片参加全球知名国际发明展累计或51金62银26铜及29特别奖……我们重点学习考察的对象——朝阳科大是如何做到的呢?

通过全方位的讲座培训,实地考察该校的校园、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图书馆、学生辅导中心、企业管理系、休闲事业管理系、会计系、银发产业管理系及景观与都市设计系等,与其在校生交谈,再对比其他参访的5所学校,笔者认为:核心而首要的原因是该校健全、务实而落地的教学品保制度为教学质量保了驾护了航,首先形成了学校竞争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该校教学品保制度2008年全面实施,是参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及“本位课程发展模式”,并结合该校教育目标(培养专业知能与职业伦理兼备的优质人才,达成"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之使命)与四大核心能力(专业与实务能力、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沟通协调与团队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制定校、院、系三级品保管理作业,藉以确保学生能够受到核心能力的训练,达到"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办学使命。

该校的教学品保层次构建为校层次、院/系层次、教师教学层次,每个层次都编有《教学品质保证实施作业手册》,校《教学质量品保政策白皮书》,校院系《教学质量品保实施作业手册》、系所《教学品保评量报告案例》、教师《学生核心能力教学与评量手册》、学生《学生全程关怀手册》,另还有《教学品保作业实施检讨报告》供反馈。同时,品保机制完备,设置三级教学品保推动委员会(六大职责),并有各层次各作业环节所需的表格模板、报告模板作参考,让制度的实施作业务实简约可行,规范并减少工作量。学生《学生全程关怀手册》设有毕业门槛或指针,检验核心能力,并有具体作法协助学生获取核心能力。整个品保制度重视成果导向及持续改进机制,核心为落到实处。对比所参访的其他几所学校,但凡实施了健全、务实而落地的教学品保制度的,无论文理、技职还是科大,学生质量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五驾强驱——铸就学生品德与能力

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立体而全方位的,以教学品保制度为核心,朝阳科大还通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劳作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并配备优秀师资和专业特色适用的实训室,铸就学生成为专业知能与职业伦理兼备的优质人才。

1.品德教育为基

朝阳科大将品德教育列入学校中长期计划,围绕“勤学、敦品、力行”的校训,通过结合课程、礼貌运动、环保永续、悦读人生、劳作教育、服务学习等方式实施。各系全面开设具有“劳作教育”和“服务学习”内涵课程开课比例高达100%,并融入职场伦理,通识人文课群开设33门与品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占整体开课数比例达25%。

2.狠抓劳作教育为措

鉴于“企业征才首重工作态度与个人品徳”,朝阳科大狠抓劳作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勤劳、务实、谦恭、有礼的软技能。具体而言,通过劳作教育,培养学生:(1)基本劳动能力与爱校惜福;(2)环保节能,良好生活视野及责任感;(3)扩大生活视野与生命历练并涵养服务情操;(4)发展人际互动及沟通协调能力;(5)守时、互助、手脑并用、肯弯腰做事;(6)肯定自我以促进个人成长。该校的劳作教育,有健全的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的法规,具有多元化与普及化的特点,实施过程分为PDCA四个作业环节,每个环节有详细的作业流程和要求。

3.创造力教育为源

创造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朝阳科大的创造力2009年规划(资源盘点、教育现状调查)、2010年筹备(成立推动委员会、制度建立、进程计划、教师招募)、2011年启动(课程规划、培养第一届创造力教育种子教师、教材设计与审查、教学试教)、2012年实施(创造力讲座、创造力、招募培训第二届创造力教育种子教师、教材设计与审查、教学试教)、2013-2014进入提升(跨领域教学、从学生需求端规划、规划“创意与创新”学程、教师分组制度、建立教师进场机制)。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相关单位(系、所、部门)整合、跨领域研究整合,从创意到创新、从创新到创业,循序渐进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组织师生参加校内、省市、国际创意好点子竞赛,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力教育和培养训练。短短几年,成绩斐然。同样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其广告设计系、陶艺系、观光休闲系等也各具特色显著,成绩不俗。

4.优秀教师为引

优秀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资源,是培养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造就一批优秀教师,并让优秀教师保持持续优秀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以完善的各项制度为优秀教师提供能激发其持续优秀工作的平台和机制。我们听取了朝阳科大优秀教师黄翠芬的教学经验分享,她秉持教学的热情与谦卑的心,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情绪上了一堂有动静、有快慢、有张弛的讲座,引经据典如数家珍,故事丰富信手拈来,同时结合自身经历,思想有境界、语言含哲理、感性理性有机恰当结合,让人震撼。尤其她持续不断的教学热情、创新激情以累累硕果为证,让人惊叹。而她,却仅仅是朝阳科大诸多持续硕果累累的优秀教师中的一员。“小胜靠个人,中胜靠团体,大胜靠平台”,朝阳科大对教师培养制度的优良可见一斑。

5.专业实训室为凭

专业实训室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舞台。参访的6所学校,所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专业特色且功能齐备的实训室。朝阳科大餐旅专业直接对外营业的咖啡简餐厅、银发护理专业的托老所、会计实训室、创意设计展示室;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制陶专业的陶瓷文化展览室、手工制陶工作坊、各式烧陶炉灶,服装设计专业的制衣实训室、舞台表演室、表演拍摄室,制茶专业的茶园、制茶室,热气球专业的室内仿景实操实训室等等;新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模具加工实训室、模具实训工场、汽车维修实训室等。

6.图书馆添能

在“五驾强驱”之外,各参访学校各出奇招,在“互联网+”时代的校园里,纷纷将图书馆变为学生想去爱呆、增技添能的专业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场所。朝阳科大将图书馆装修设计成活泼清晰的风格,流畅简约的线条,明丽现代的储书家俬,咖啡简座式或吧台式或会议式或演播式或供冥想的桌椅,完好快速的免费电脑使用,快捷方便的借还书系统,大大小小近30个的小分区等。这种整合一般馆藏、展览中心与最新科技的信息中心,结合校园网络联机全球的联网资源、录播、放映系统,配合海内外学者专家齐聚之国际会议交流,形成提供完善教学研究所需之专业、休闲、文化创意环境与功效,处处感受其现代与时尚、学术交流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们驻留研学讨论而忘返。

三、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

大陆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尤其近几年经过省示范、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和引领带动,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内涵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如何固化、优化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成果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工作责任感?等等方面却遇到了瓶颈。这次的台湾研修之行,让笔者找到了答案:专业建设与学校的各项建设一样,不仅要健全、落实,还要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

以我校为例,首先,应以现有学校及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健全、优化学校各层次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调落实到位和成果导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务实可行的保障;其次,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旅游产业的需求,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后劲;再次,提倡并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和旅游业职业人的培养;同时,要完善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和对优秀教师的持续激励,引领带动师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持续提高;要改善、升级现有的专业实训环境、设备与图书馆,为专业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并对专业建设中相关问题进行专门、专题、专项研究,攻克专业建设的瓶颈。以此,建成一个机制常态化(可持续优化改进方案)、制度模式化(如学校-产教合作、专业-专业建设、教师-课程建设)、作业标准化(学校、专业、教师)、专业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一个良性而系统的、标准而规范的、特色而开放专业建设模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性地提高。

台湾之行对幼儿礼貌教育的启示 篇4

我的外孙女小萱, 今年将近8岁, 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台湾人, 三岁前在台湾投份由文化素养并不高的奶奶带大, 从没有上过亲子班或者其它形式的兴趣班。满三岁后, 随同父母在桃园上幼稚园。今年就要上国小二年级了。小萱个子高高的, 身体健康, 性格开朗, 小小年纪却显得非常懂事。她的诚实有礼、善解人意、宽宏大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目前大陆的孩子们, 很多孩子被家长们宠得骄横跋扈, 无礼任性。经过对小萱的仔细观察, 并与大陆孩子两相比较, 我得到的启示颇多。

观察记录一:台湾的居民社区规模一般都不大, 一个社区也就几栋房子。妹妹家所处的社区就只有A区和B区两种形式的住房, A区为电梯式公寓房, B区为庭院式别墅房。小区管理得非常好, 整洁干净, 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小萱每次和我们进出大门路过警务室 (社区安全管理办公室) 都会主动和里面的阿公、阿伯打招呼, 向别人介绍家里来的客人。暑期因为没人看管, 小萱读过很多的安亲班 (一种假期托管班) , 有礼貌的小萱从没有因为去陌生的环境而让父母担心。

启示:见长辈不打招呼, 遇到熟悉的人低头不想搭理或者是躲在家长的背后, 是我们这儿幼儿常见的现象。大陆的家长往往用指责和命令的语气对待孩子。如:怎么不叫人?没有礼貌!快点叫人啊!而台湾的孩子在听得懂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 与人特别是长辈打招呼说敬语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于特别害羞或胆怯的孩子, 家长不会强求孩子用语言表达, 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一个招手都是礼貌的良好回应。学习讲礼貌除了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 还需要反复实践。

观察记录二:小萱也是个贪玩的孩子, 时常也会看卡通片、玩电脑而忘乎所以, 但此时若父母、外婆包括我这个阿姨在这个时候和她交流时, 她都会按一个暂停键, 停下来仔细听, 认真回答大人的问话。

启示:小萱的这个表现让我和妈妈佩服的同时亦感叹了很久。这点大人都难做到, 何况孩子。我觉得, 要教孩子有礼貌, 首先是家长要做榜样。要孩子做到的, 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观察到, 我的妹夫无论多忙, 孩子和他讲话他都会停下来聆听, 不急不躁, 哪怕孩子说的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他都会耐心地回答并给出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日积月累孩子也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萱一家人身上, 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在帮助孩子克服人际交往恐惧时, 家长可用轻柔的语言或肢体动作告诉他:“别人和你说话时, 你的眼睛要看着别人, 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你自己, 才会知道是和你在说话呢。”大人要允许孩子有慢的转变过程, 及时鼓励孩子丁点的进步和良好地态度。

观察记录三:小萱两岁回大陆探亲时, 我们惊奇地发现, 两岁的她已经能很好地独立进餐, 使用自己的餐具, 不需要大人喂, 需要什么菜也会清楚地表达, 从不下位乱跑, 饭后小碗也是干干净净, 不会剩饭。妹妹介绍说, 由于孩子的奶奶还要照顾老奶奶, 而且家里的事情也比较多, 小萱一岁多一点就学会自己吃饭了。刚开始吃得乱七八糟, 满地都是, 奶奶从不责怪她, 也不喂她, 慢慢地到两岁小萱已经很会自己吃饭了。

启示:我们幼儿园每年小班入园的孩子都满三周岁了, 仍然有一部分孩子完全不会自己吃饭, 个别幼儿甚至没有自己吃饭的意识。在家庭和亲友聚会时, 我们也看到许多孩子吃饭捣乱, 自己不好好吃, 还影响别人吃饭。如:随意转餐桌转盘、吃饭中途下位乱跑、独自霸占自己喜欢的菜、边吃饭边玩玩具、边看电视等等。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多来自于成人,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 喂饭很难, 吃饭时要用很多方式来哄孩子。殊不知, 孩子不良的进餐习惯基本是由大人养成的。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吃饭,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吃得快、吃得干净, 往往情愿喂孩子吃饭, 因而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意愿, 丧失了培养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机会。要改变这种状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可采取孩子单人单坐、饭菜分食的方式, 给孩子提供专心进餐、独自进餐的条件。和孩子一起进餐时, 大人要做到食不言, 按量取餐, 顾及他人的感受, 做节约粮食、文明进餐的榜样。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独自进餐吃得衣服、桌子、地面脏兮兮而责怪孩子, 耐心、等待以及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法宝。

观察记录四:小萱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长得大, 胃口好, 食量也比较大。妹妹妹夫是双职工, 每天工作比较忙, 家里时常会备一些小点心或者零食, 但是孩子知道吃饭前半小时是不能够吃零食的。偶尔嘴巴馋想吃的时候, 则需获得家长同意, 饭前在家长同意的情况只能少量吃一点。这一点小萱就做得很好, 从不任性食言。我和妈妈特别不能理解妹妹妹夫的做法。我们认为孩子想吃证明是她身体需要, 反正也没有影响她正常的吃饭。妹夫给我们的理由是, 孩子还小, 他们有许多的欲望, 有些欲望是合理的, 有些却是无理的, 大人可以引导孩子满足合理欲望, 但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婪、任性的毛病。

启示:我们身边的一些家长有时在孩子哭闹时, 为了一时的安宁, 会采取失去原则、一味满足孩子的做法。家长这样的处理办法会让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的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 从而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行为习惯。台湾的家长会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尊重孩子, 和孩子平等交流, 理性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同时也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他们会坚持原则,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做到, 即使做不到也会请求孩子的原谅。只要家长态度坚定, 孩子一般都可以接受。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会养成好商量、不任性的好习惯。

观察记录五:小萱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在父母休息的时候, 她会把电视的声音调小甚至是看无声电视。爸爸加班回家, 她会马上给爸爸拿拖鞋, 家里的垃圾每天都由她送到楼下 (台湾的垃圾是定时收取的) , 小小年纪已经很会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 帮爸妈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而且从没有抱怨。

启示: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灌输, 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将它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 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影响而慢慢习得。台湾在学前教育课程和孩子的儿童读物中都十分注重孩子“回报爱”的养成。如每年8月8日是台湾的“爸爸节”, 孩子们每人都会这样一首儿歌:“我有一个好爸爸, 工作认真又顾家, 我要乖乖听他话, 长大好好孝顺他。”这样的儿歌教会他们爱爸爸, 并回报爸爸的爱。在幼儿园的课程里, 每月都有“可以不可以”的内容。这些内容教会孩子从生活细节中体会父母的爱, 并学会回报爱。

台湾民宿发展对海南家庭旅馆的启示 篇5

以公务消费为主的旅游正朝大众化、家庭化转变,对于家庭旅馆的发展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本文概述了海南家庭旅馆的发展特点,发现其存在鱼龙混杂、缺乏特色和社会整体资源不协调等问题。在分析台湾地区民宿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有助于海南家庭旅馆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海南家庭旅馆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一、引言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加上新《旅游法》的“洗牌”和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因素,散客旅游迅速勃兴,中国游客出游方式正发生转变。一方面表现为旅游消费大众化、家庭化,从攀比炫耀消费转向务实消费。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从以前单一的观光游览消费为主向以观光、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化旅游消费方向升级。海南的旅游住宿业在这次旅游消费转型中发生着剧烈变化。高端酒店为争夺客源而忙着“弃星”,并正经历着价格大战;相反,家庭旅馆等低端业态则风生水起。

家庭旅馆业的发展源于深度休闲旅游下人们多样化、个性化和贴心化的旅游需求。家庭旅馆始于欧洲,最初的经营理念是解决旅行者的B&B(Bed and Breakfast)问题。国内最早的家庭旅馆形式是“农家乐”,如今国内对家庭旅馆概念的界定尚未明晰,有称为“家庭公寓”、“民居客栈”、“民居旅馆”、“农家旅馆”、“民俗旅馆”等,此外也有借用日本之称为“民宿”。家庭旅馆在满足游客基本的住宿服务需求上增加了更多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家庭旅馆有助于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二、海南家庭旅馆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家庭旅馆业作为住宿业的一种也得到不断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发展规模扩大化。随着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海口、三亚、琼海等地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带动了省内其他县市家庭旅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在营业中的家庭旅馆已超过2000家。仅三亚一地的家庭旅馆数量就从世纪初的百余家迅速增至目前近千家。

2、分布范围广泛化。海南各地存在众多类型不同、服务对象各异的家庭旅馆。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城市家庭旅馆、乡村家庭旅馆以及景区家庭旅馆三类(如表1)。

3、档次结构层次化。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缺乏标准化管理,海南各地家庭旅馆的发展存在明显次好差异,或是特色化主题明显,或是条件简陋。如分布在三亚湾、大东海等城市家庭旅馆和景区家庭旅馆通常管理规范、环境优越、服务一流,甚至可以和星级酒店相媲美;而有些乡村家庭旅馆则功能单

一、设施简陋、服务水平有限,在治安、消防、卫生等标准上也达不到要求。

4、经营形式多样化。有的是以自家庭院开办家庭旅馆,主要为三亚、海口城乡结合部及部分市县市区内的家庭旅馆;也有由个人或公司以年租的方式租赁闲散空置房屋进行适合从事旅馆业销售的方式进行改造,并最大限度的将这些房屋利用而产生效益,如大东海的瑞海豪庭、三亚湾的兰海花园等;或是外来投资者与本地人合资经营的模式。为扩大盈利,家庭旅馆业主将创新的管理方式以及人性化服务逐步引入行业之中,同时彼此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5、行销方式多元化。目前,海南家庭旅馆面向中等或中等以下收入,自助型、家庭式、“银发”客源市场,包括青年、学生、背包客、老年人、自由职业者以及部分自驾车游客。大多通过网络预订承揽客源,或是依托专业网站如去哪儿、途家、艺龙进行销售,或是自建网站进行自行销售;未能进入电子行程单的家庭旅馆,只能接待散客。有少数进入电子行程单的家庭旅馆与旅行社合作,接待团队游客。

6、法制管理规范化。海南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着手规范家庭旅馆的管理规章制度。如2012年颁布的《海南经济特区旅馆业管理规定》填补了海南旅馆业的法律空白,将旅馆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要求家庭旅馆应在饮用水水质、环境卫生、消防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将家庭旅馆划归旅游部门管理;三亚市也先后出台了《三亚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和《三亚市家庭旅馆发展规划(2012-2020)》,对家庭旅馆的经营要求和指标控制进行明确规定。

(二)存在问题

1、鱼龙混杂。数量众多,规范经营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并且缺乏有效执法,家庭旅馆经营行为存在很大随意性。因进入门槛低,许多长、短租房屋和经济酒店假借家庭旅馆的名义揽收客源;有些家庭旅馆干脆不设营业招牌,不对外公开揽客,只接受网上预订客房,经营方式十分隐蔽,给行业监管带来不便;还有存在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等问题。在安全隐患、场所卫生、服务质量等问题令人担忧,使得游客利益难以得到有效

保障。

2、良莠不齐、同质竞争。许多家庭旅馆没有充分体现海南地方特色,往往出现产品形态单一和雷同的现象。没有将家庭旅馆自身作为优秀旅游吸引物的优势发挥出来,不够重视游客迫切体验海南本地文化的需求。如海南许多家庭旅馆在建筑外观以及服务标准上盲目的仿效星级酒店,这难以满足游客体验海南当地文化以及异地享受“家庭”氛围的愿望。

3、社会整体资源的协调配合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引导,家庭旅馆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市场分工和产业链条,社会整体资源不能协调一致。如海南没有对家庭旅馆进行统一的官方营销宣传。游客来海南旅游通常还是习惯预定标准酒店,由于资讯不对称,游客对海南家庭旅馆的的信息了解太少,自然缺乏对家庭旅馆的关注;还有,目前海南家庭旅馆发展迅速,但受限于相关规定,有些家庭旅馆还未能纳入海南电子行程单系统,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三、台湾民宿及特色

台湾民宿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台湾许多旅游景点的居民开始自发性的将空置房屋出租给游客。2001年台湾双休日的实施,使休闲时间增加,很多颇具特色的民宿在台湾地区兴盛起来。截止到2013年底,已发展将近3700家合法民宿。目前,民宿已经成为台湾旅游市场上倍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台湾民宿发展具有成功的经营模式和经验:

(一)“家”的归属感

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和力是民宿最鲜明的特点,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游客“家”的感觉与气氛,主客双方建立起类似于“家人”的关系。通常民宿的主人会身兼导游和司机,带领游客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了解最地道的民俗风情和山水风光。台湾民宿相对酒店提供的标准服务显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乡土性和人情味。

(二)民宿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

独特的建筑造型,亲切温馨的主人服务,个性化的房间布置,特色丰富的创意主题,可口美味的餐食以及优雅的环境,使民宿自身即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很多游客并非在该地旅游而住民宿,更多只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随着民宿数量的集聚,很多民宿区已经发展为民宿旅游地。

(三)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台湾地区的民宿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与专属性,结合人文、自然景观、地理条件及“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形式,避免了雷同现象,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空间集聚形态。

(四)运用多元营销策略,行销创新能力突出

台湾民宿业者善于利用现代多元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源。包括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电台、户外媒体、新闻发布会、旅游展览会等立体化的宣传手段等进行销售。比如台湾民宿建有专属的高品质网站,可了解民宿客房布置、周边环境、特色行程等。甚至配有视频动画,从而最大程度诱发游客的购买意愿。除此之外,更能通过资讯科技业者建立整合平台,增加产品的销售通路。

(五)“民宿协会”促进民宿产业的规范发展

台湾民宿在最初发展阶段,遇到了市场不稳定、经营不合法、管理混乱等问题。伴随着民宿的不断发展而成立的民宿协会在引导民宿经营、提供对策建议、交流成功经验等方法做出了重要作用。如协助完善相关民宿发展的规章制度,推动各地民宿合法化的政策执行,协助争取政府的相关行销资源,为民宿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培训及考察学习的机会等。

(六)政府积极引导为民宿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台湾地区政府在为积极引导民宿正向发展,减少违规经营,提供游客优质的休闲环境,塑造民宿优良形象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如2001年台湾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对民宿的申请、规模、设施、安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要求,辅导台湾地区民宿产业规范化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为民宿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建立起“评鉴”、“分级”与“认证”制度,提升民宿经营管理品质;2012年台湾观光局评选出323家“好客民宿”以官方名义对外推介也取得良好效果;为提升民宿经营者的服务水准,台湾观光局举办了各类“民宿经营管理研究学习班”,邀请专业人士对民宿经营者进行指导培训。

四、对海南家庭旅馆管理规范的启示

(一)提高人才素养,营造“家”的氛围

一方面,可建立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对海南家庭旅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家庭旅馆经营规范化。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有事业心、喜爱家乡的青年返岛回乡创业,政府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努力优化人才结构,引领家庭旅馆产业升级,营造融洽、安全、温馨、舒适的“如家”氛围以增强家庭旅馆的竞争力。

(二)提升专业服务“内涵”,打造海南特色品牌

台湾民宿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创意,让游客更加近距离接触当地居民,尽享难忘的互动体验。海南家庭旅馆在发展过程中,要将海南多元开放的文化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体现在人文环境、文化氛围、风格特色、基础设施、特色商品等方面,不断提升其旅游吸引力,使得家庭旅馆成为“民宿、民俗、文化”的结合体。分别以“阳光海岸”、“黎苗之家”、“浪漫海角”、“历史文化”等为不同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三)整合当地自然产业资源,形成区域协调发展

优秀的台湾民宿业主善于将民宿经营与当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海南家庭旅馆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成功经验,依据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将各地家庭旅馆分区域,结合地方特色,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吃、住、行、游、购、商、养、学、闲、情、奇”等方面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条,提供完整的配套休闲体验服务,避免造成同质化发展。如将游客大受欢迎的农事体验活动安排进海南常见的热带果园、槟榔林、草莓园等地,带动当地经济形成配套服务,以此形成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销售渠道创新,开展多元行销策略

在宣传推广方面,采用多元行销模式。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微信、微博等)、户外媒体、旅游杂志、旅行社等多渠道进行销售,同时注重维护好口碑营销。加强与游客的双向沟通交流,虚心听取游客建议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尽量满足游客需求,创造回头客;妥善处理游客投诉,有效引导和控制口碑宣传的传播途径。如抓住年轻人热衷的网购方式――团购,在淡季让利赢取好口碑,在旺季里则提升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五)建立家庭旅馆行业协会,加强自我管理

在海南各地,尤其是家庭旅馆数量较多的城市、乡村和景区,成立以家庭旅馆为主要成员的行业协会,接受相关旅游、工商、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政府从事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搞好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推动家庭旅馆业的繁荣与发展。

(六)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1、建立标准化家庭旅馆管理制度

根据现有海南家庭旅馆相关法规,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经验,不断改进海南家庭旅馆管理法规。在家庭旅馆的管理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从家庭旅馆的行业进入、市场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从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标准化与保持地方特色的关系,在进行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地方特色。

2、建立社区利益协调机制

社区是发展家庭旅馆的基础。台湾民宿非常注重社区的参与,一般是家庭经营,居民参与性较高,当地居民能够得到切实回报。目前,海南的家庭旅馆主体经营者是租赁业主经营,当地居民经营者较少。政府要加强规范管理,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鼓励本岛居民参与家庭旅馆业经营,引导本地居民体验家庭旅馆休闲度假生活,共同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休闲氛围。

3、提供宣传平台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品牌宣传、活动造势、网络营销多位一体,多层次、全方位做好旅游宣传推介,为家庭旅馆提供宣传帮助。如建立并负责海南家庭旅馆官方网站的更新维护,加强对外宣传范围和力度,提升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促进海南家庭旅馆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4、搭建琼台交流平台

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海南家庭旅馆从业人员或派遣专人赴台湾驻点考察学习。同时,聘请台湾民宿专家来海南指导或给予优惠政策开发合作项目,吸引优秀台湾民宿经营者到海南安家立业,对当地家庭旅馆建设进行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台湾职业教育启示 篇6

一、台湾校园环境建设彰显环境教育理念

1. 温馨的提示语蕴含教育目标

台北市丽山高中深信“一粒带着期望的种子,孕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明诚高级中学提出“如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便是先改变自己”;台南市私立济慈高级中学倡导“诚正信实,慈悲喜舍”,教导学生走进校园需修身养性,走出校园需行善乐施。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以“体适能金字塔”倡导“一天一小步,健康一大步”的理念,直观明了。

2. 精心的布置让校园充满了教育故事

济慈高级中学一楼的某个角落,树立了9根高矮、粗细不一的竹子,竹竿上每一节都锯开了一个小口,咋一看就知道这是存钱的罐子。经了解,这是讲述48年前,证严法师与30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毛钱,在出门买菜前丢入竹筒中,故事说明五毛钱也能救人,做善事从点滴开始,济慈就是这样最终成为举世知名的佛教慈善组织的。这个布景不仅点缀了校园空白的角落,更重要的是提醒师生们善行积小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走在学校中轴台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凹字形排列的教学楼走廊栏道上镌刻着的学校校歌的五线谱的全景。那跳跃的音符给安静的校园增添了一份无声的旋律。走进图书馆,精心的场馆装饰设计,温馨优雅的环境,海量的教学资源,移步易景,处处尽显情趣雅致。再看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科学楼的问号和“悬浮的惊叹号”的设计:科学楼的一侧,某楼梯间设计为问号,象征着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求真质疑的态度,而另一侧则用钥匙扣环环相扣筑成一扇大门,中间留空形成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象征着对发现科学真理的赞叹之情。天主教晓明女子高级中学把原本堆放废物的走廊打造成生命走廊,提供一个技能提升、情感体验的教学和活动场所,成为师生共同感受生命交融的生命教育基地。

每所学校都结合自己特色,精细地从整个校园整体和局部进行全面规划校园文化,精雕细琢,建设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故事、处处有惊喜的校园。校园环境的渲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品格教育,有效地克服“被迫灌输”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在各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把品格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信念,进而转变成具体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一个追求文明、充满关爱、公正、道德的集体,养成对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个小动物、一小植物的尊重和保护责任,逐步扩展到对公共财物、对生态环境、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保护责任。

3. 手工创艺作品尽显学生素养

台湾校园文化布置不但是“德育场”, 同时是学生艺术作品的展馆。场景布置大多数采用学生的作品,讲究和谐、美观,形式活泼,体现了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体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充满时代感和人性美。把学生的作品成为场景布置的一部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二、台湾校园人文关怀尽显情感教育理念

1. 教师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他人产生的吸引力。来源于教师个体内部崇高的精神力量,即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超尘拔俗的人格感召,使得教师具有“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的强大的人格力量,从而得以“点燃”和“唤醒”生命。三尺讲坛,是教师奉献心灵才智和爱心之所在,是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两者诗意地合二为一之所在。教师无形的人格魅力的潜教育素养及其作为潜在课程构成要素的潜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在我们参访的学校中,老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专业素质高、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特别强。

教师是美的使者,从事着“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创造了校园精神环境。在他们眼里,他们教的不是别人的孩子,而是他们的未来。台湾的教师普遍工作热情高,创造力强,不乏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典型标杆人物。在所有接触到的台湾老师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成功高中的昆虫科学博物馆的创办人陈维寿老师。该馆收藏了耗尽陈老师毕生收集的5万余件蝴蝶昆虫标本及特有珍贵蝴蝶工艺品,其中多件标本为全世界独一无二之无价之宝。80多岁的陈老师对每一件标本都了如指掌,在他声情并茂的解说过程中,我们不但掌握了一些昆虫知识,尤其是台湾的各类蝴蝶的科普知识和生存状况,更重要的是,从老人展示自制的各种昆虫教学模型和教具中,为他对昆虫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而感动、敬佩。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习型的老师教出来的自然是学习型的学生。台北市丽山高中数学老师发明的“艺数万花筒”,除了对称翻转的“万花筒”玩法,还有“爱心”、“钻石座”、“苹果派”等三种“菱形多面体”结构的趣味组合。晓明女子中学的晓明扑克牌之校园生态系列,是介绍生物的多样性的好教材。扑克牌中的动物系列和植物系列素材均来自校园每个角落的生物。老师通过拍摄、整理、归类,制作成扑克牌,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会环保知识、提高保护意识,增长生物知识,提升爱校、爱自然的情感。小小的扑克牌,其魅力与作用不言而喻。

2. 学生家长深入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品格教育的合力

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用好家长和社区资源有利于学校发展。台湾的家校合作,远远不止于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一层面,更是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伙伴。如台南市私立济慈高级中学邀请家长参加图书馆管理工作;台北市私立薇阁高级中学组建了“家长医疗义工”,每天都安排了内、外科的医生家长坐诊学校医务室,除了帮助学校对生病或有挫伤的师生进行治疗,还负责对“学生医疗志工”进行急救知识的传授。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部分管理工作,不但充实了人力、物力,有效地保障相关工作的高效运作,而且让家长深入了解、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和教育工作,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可以消除很多分歧,使“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人生历程与学生分享成功、失败的体会,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人生。家长的无私奉献和服务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利于他们养成优秀品格。

三、台湾校园品格教育潜在课程对大陆中学品德教育的启示

台湾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德育工作颇有启发,值得深思和借鉴。

1. 品格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核心价值观

面临道德缺失问题日益严重,我们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素养,强调社会公德,教导学生成为“好人”,培养学生成为“善良的人”,教育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

2. 品格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面临传统文化的缺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实现中西文化整合,构建适合新时期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现代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3. 品格教育需要超越“认知”的领域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推崇在学校这个品格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进行较多的品格情境模拟,达到心理认同和体验、习惯的渗透和主动的接受。品格教育不能止步于只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对是非做出判断,并参与道德的实践。

4. 品格教育需要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必须跳出校园的范围考虑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力量,通过加强学科渗透、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道德共识的形成,构建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乐群”的品格。

5. 品格教育需要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构建教师自身的人格体系并不断强化其人格魅力,让甘于付出的敬业精神、坦诚的处世态度、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道德情操、执着的追求等品质成为学生一生追随的东西。

6. 品格教育需要学校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

在台湾,花在校园公共艺术费用占了建设总经费的较大比重,因此学校的环境优美和谐。通过在教室、公共过道、实验室、图书馆、操场、宿舍、食堂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场景布置,营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宣传了核心价值价值观,渗透了美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篇7

一、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的技职教育学校目前有四种:高级职业学校 (相当于国内的职高) 、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学系 (二年制本科) , 而科技大学一般还设有硕士班和博士班。专科学校一般招收二专生 (高中毕业生) 和五专生 (初中毕业生) , 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一般招收有二年制技职生和四年制技职生 (本科) 。四技毕业后既可以考取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硕士班, 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硕士班。可见, 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比较完善, 从职高到博士, 多种层次的职业专门人才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同时, 台湾对各种职业院校的职责比较明确, 二年专生和五专生的培养方向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 即蓝领;本科技职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生产一线的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是产品开发和科研开发工作。明确的目标定位, 使得台湾的技职教育层次分明, 任务、宗旨清晰。职业证照制度为台湾技职教育提供准确定位的依据, 使不同产业所需技术人员有明确的技术标准。

二、台湾技职教育的主要特色

通过我们几天的参观考察与交流, 我认为台湾的技职院校有如下几个比较突出特色:特色一:他们的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与创意培养, 并列入课程计划。同时学院基本都设有创新育成中心。该中心主要是为企业及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及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同时为教师和企业间的产学结合起到桥梁作用。他们基本没有校办工厂, 产学结合均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特色二: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方向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了相对吻合, 有力地保证了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适时地调整了技职教育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定位。如:20世纪50年代, 台湾经济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 台湾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确定为“以发展农职为主, 工职为辅”, 使以农业为主的技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60至70年代, 台湾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各类工商业专科技职教育获得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迅速增加, 台湾的技职教育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迅速发展, 相应的新兴学科不断地被充实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科设置中, 源源不断地为产业结构升级输送需要的技术人才。特色三:校企合作的技职教育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实用性专门的技术人才, 使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校企合作是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起始于1951年。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 实施教育培训与实操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台湾的校企合作通过轮调式、阶梯式、进修式、委托式、实习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 使技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围绕企业的技术需要展开,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对吻合;同时也将企业界的人才需求锁定在技职院校, 使企业与技职院校相互配合, 达到教育与企业双赢,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升级, 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特色四:台湾技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从职高到博士的较为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 基本与普通教育体系分庭抗礼, 形成台湾学校教育的第二条主要轨道。由于教育体制完整, 以及可自由转轨及多渠道的回流教育体系, 使各级各类人员在任何阶段, 均可找到与自身程度相适应的求学与进修之路。目前就读技职教育体系的学生, 已经占到台湾地区国中以上在学生的五成左右。特色五:民间力量办学。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重点依靠民间企业力量。各层次的技职学校中, 私立学校均在50%以上。其中在技专校院方面, 私立学校者占80%以上。私立学校办学者以企业界居多, 故技职教育与企业界的结合相当紧密。特色六:品德教育为重中之重。我们参访的三所学校均相当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均认为品德教育更是学校教育中除专业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一课。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创建和发展, 很多大学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 如修平科技大学: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理念, 通过身教、言教、境教, 培养学生爱、尊重、关怀、感恩的生命态度。提供学生在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博雅认知与成长的机会, 营造人文艺术气质之校园。校园内虽看不到任何大张旗鼓的宣传口号, 但是从优美的校园环境、教学楼、图书馆内的人性化布置, 很多细微和细节之处让你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点滴之间对学生的良好品德进行养成教育。

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大陆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转型期, 政治、经济体制均与台湾地区不同, 因此, 不可能照搬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政策及教学模式, 但是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 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建立独立职业教育体系。

在大陆职业教育政策方面有必要吸取台湾的教育经验, 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 并将职业教育向本科乃至研究生延伸, 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转的“立交桥”。彻底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

2. 提升图书馆建设理念。

图书馆的建设要集学习、休闲一体化, 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或休闲聊天, 都喜欢到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发展学生个人爱好、个人特长的场所。使个人潜能在教育阶段得到最大拓展与发挥。

3.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大陆高职教育强调理论够用为度, 但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要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同时注意创新能力和创意培养。职业教育阶段可适当举行一些创意和创新比赛, 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当然这些创意和创新以实用为主。

4. 完善职业院校创新育成功能。

职业院校就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标志, 职业院校的教师与企业合作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为企业提供服务, 包括技术服务合和政策服务等。“孵化器”在大陆率先推出并得到发展, 遗憾的是大多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 与高校结合不是很紧密。在高职院校发展创新育成功能, 既能锻炼教师的产学结合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5. 强化职业院校教师的为社会服务职能。

要培养具有良好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教师必须先行。尽管各个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 但是大多缺乏这方面的考核机制。因此, 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能为授课、教科研、产学结合 (企业服务) 三个方面, 并制定一些量化指标进行考核。

大陆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 台湾的职业教育已经比较成熟, 尤其是在配合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陆职业教育改革者们及政策制定工作者, 适当地吸收他们的一些先进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为了吸取办学比较成熟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经验, 搞好大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教育改革, 文章通过对台湾技职教育的教育体系、办学特点和特色的详尽分析, 提出了大陆职业教育要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职业院校教师服务职能等观点, 仅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技职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创新育成

参考文献

[1]吴建鸿.从台湾职业教育看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 (教师) , 2011, (05) .

[2]倪乐伟.浅析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 2011, (05) .

[3]黄云龙.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趋势[J].科教导刊, 2012, (3) .

[4]尤艺金.浅析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特点[J].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学报, 2010, (2) .

台湾地区教育对大陆教育发展的启示 篇8

一、台湾地区教育的总体情况

台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不足1%;高级中学、职业学校中公立和私立的学校比例则相当;到了大学阶段,私立学校的比例则占到65%。近年来,台湾地区已开始实施高中义务教育,现有大学168所,90%的高中毕业生可考入大学或申请进入大学学习,高等教育的录取率非常高。台湾地区较好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全境统一使用的是繁体中文,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便强行推广普通话,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说普通话,将会受到惩戒。

1.台湾教育体系的构建。

台湾现行的教育制度分为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其中正规教育分为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技术职业教育包括中等技术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两个阶段。除了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多种形式的业余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补习教育等。台湾地区现行学制与大陆基本一样,实行“六三三四”制,并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加教育经费,这被称为“台湾地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台湾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全世界最高,达到99.99%,如果父母不送小孩去读书会被罚款。高等教育以下的学段基本都是实行按区位划片入学,值得一提的是,“择校”问题在台湾地区并不突出。

2.台湾的教育改革制度。

近年来,台湾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比较突出,出台了大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一是改革入学制度,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摆脱考试的约束,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施行高中多元入学和大学多元入学,取消统一高考制度。为缓解升学压力,还在台湾境内大量增设高中和大学,将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录取率逐年攀升。二是实施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将零散的学科整合为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素养、数学、自然与科技、综合活动)和十大课程目标(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鼓励校本课程开发。三是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范畴,为了让孩子从小就与国际接轨,将英语的学习提前化,在学前教育阶段即重视对幼儿英语的培养,“及早学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台湾的教师培养体系。

在台湾,教师是无上光荣的职业,除了待遇比较丰厚外,社会地位也很高,“尊师重教”的思想得以较好地传承。也正是这个原因,台湾地区对教师的选拔要求也很高。中小学教师要求具备大学毕业以上学历,若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还需进修教育学分,合格后才具有教师资格。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硕士、博士。学校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即诸如教务室等部门的主任不是从教师中直接提拔、任命的,而需参加主任资格考试,获得主任资格后,学校聘用才能上岗。校长的选拔和任用程序也相同。校长的任期一般四年为一届,一名校长在同一所学校最多能连任两届,之后就必须调到别的学校。此外,台湾地区教师无分级现象,以聘用制为主,这样的体制虽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但也可能伴随着教师职业懈怠、竞争奖励机制不健全、教师专业成长受阻等问题。此外,台湾还加大了教师培养制度的改革。过去仅师大及师院的教育系具有师资培养资格,1994年通过了《师资培育法》后,师资培养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由公费培养修正为自费为主公费为辅,如今除师资不足的领域或偏远地区的师资仍以公费培养以外,其余的教师均以自费方式培养,毕业分配也改为自行参加考核选拔。

二、台湾地区教育对大陆的启示

1.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源。

台湾地区的教育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强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真正做到了尊重教育、尊重学生。由于众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无法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学生享受到教育资源和活动空间也有限。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需要认真排查每一个有可能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努力将一切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教育教学方面,应给予学生和老师多一些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享受生活。此外,不论是校园环境的营造,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加以考虑,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2.立德树人,强化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台湾地区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却将“仁、义、礼、智、信”等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个教育环节中,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不好意思”“谢谢”“没关系”“打扰了”等这样一些礼貌用语随处可以听到,谦恭的态度和温柔的语气更是让人倍感亲切。此外,包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谦恭礼让、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美好品质的体现,无不是品德教育的成功体现。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既关系到当代学生的道德建设与人格养成,又关乎整个社会的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甚至与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整个民族的兴衰与存亡息息相关。

3.扬我国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台湾地区确实做得好,从校园内无处不在的国画书法作品,学生书写规范的繁体字,校园内大力普及推广的国语,以及台湾人身上所具有的温良谦恭的品性就可以看出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认真思考。例如,在课程设计方面,像语文、历史等人文性较强的课程,就应该加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关注,有关古诗文的比例不应降低,同时还应该加大书法、国画等课程的开设比例,让学生从根本上爱上国学。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将学生优秀的书法、国画作品悬挂在走廊、教室等显眼的地方,以多样化的方式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当地的文化资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歌舞艺术、地方美食、服饰美容等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很好地传承下来。此外,在校外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在浩瀚的文海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精华,古为今用。

4.尊师重教,关注教师的成长。

台湾地区虽然不通过评定职称等级来考核教师,但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制度,1979年制定《师范教育法》;1994年将《师范教育法》修正案变更为《师资培育法》;1995年又通过了《教师法》,两法分别对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权利、义务与保障等作了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地位。近几年还相应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办法》《高级中学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办法》《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教授休假进修办法》《专科以上学校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和《大学院校师资培育中心评鉴要点》等一系列行政规章,使教师参加培训有了行政上的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的责任、义务和待遇,保证了师资培育机构的培训质量和对师资培育机构评鉴的公正。另外,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学习和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得到政府财政的优先支持和强有力保障。目前台湾地区每个县市至少建有一所教师研习中心,由于得到高标准的经费保障,教师研习中心具有一流的设施设备,如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校园面积虽然不大,约十亩左右,但环境十分优雅,教学设施非常先进,除了拥有齐全的常规性教育设施外,还配置有功能先进可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二个多媒体课件摄录和制作室和一个网络课件制作及管理中心。

在教师教育管理上,台湾地区与大陆不同的是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外,还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育院校、教师等代表和社会公正人士组成的“师资培育委员会”,负责审议教师教育有关的重要事项。因此我们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途径和渠道,可借鉴台湾地区在师资培训的一些做法和特色,诸如立法与规定、组织教育辅导团、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等。

5.家校合作,形成办学的合力。

家长的社会资源是丰富的,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很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好该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营造“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环境,调动社会上一切可能的资源服务于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形成协同办学的合力,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首先要健全家委会的组织机构,选拔确实有能力并且有服务诉求的家长来配合学校和班级教师搞好相关的工作。其次要让家长感受到参与教育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使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选举校长、列席上级教育部门的会议、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近期正在开展的事宜;再次还要定期举办家长学习会,为家长之间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协助学校建构高效能的优质学习环境;另外,还可以发动募捐,设立基金会,用于发放给成绩突出的学生和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等,真正做到调动可能的因素服务于教育。

6.因势利导,优化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各自的教育发展目标,各校也可根据各校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也即台湾地区的课程设置给学校留有余地,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来凸显学校个性。此外,教材也是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形式,即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大纲,民间书商自主编书,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学校有选用教材的自主决定权,但教材编写后要经过专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方可使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让市场来检验教材的质量,更有利于良性的竞争和发展。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行统一与分化相结合的方式。如设立弹性课程,即可以供教师自由支配的课程时间每周不少于一课,主要用于开展特色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在教材的审定和编写上也可借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大纲,适当地将教材的编写权下放,让更多的出版社可以参与教材编写,使得更多的优秀资源进入到校园中来。

总之,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唯有不断地“汲取他人之精华,弥补自身之不足”,才能寻找到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台湾职业教育启示 篇9

导游员作为旅游产品的最终实现者, 被称为“旅游业的灵魂”。导游服务在所有旅游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旅游服务的核心。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中, 总是过多地关注对资源、风景区、旅游市场及旅游饭店的研究, 而忽略了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导游服务。目前, 国内的导游服务专著也都是针对导游服务规程的, 重在对导游员应掌握的导游语言和应具备的导游艺术技巧的分析, 以指导导游员创作导游词, 运用导游讲解方法。这虽然对导游员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但对如何在细节上做好文章, 如何培养导游员的个性化服务品质, 真正做到让游客感知服务所带来的超值体验的论述则不能尽如人意, 甚至可以说相当不足。反观台湾的旅游观光业, 在导游服务上就做得很好, 对游客的服务细节尤其到位。正是由于这种到位的服务品质, 为台湾的旅游观光业带来了巨大而又丰厚的回报。因此, 笔者认为, 在今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福建旅游强省之际, 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他山之石”培养我们的导游人才极为必要。如何从台湾旅游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 带动新一轮职业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 是摆在旅游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导游服务人员指导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就此问题谈谈两次考察台湾职业教育受到的启发和所进行的思考。

从台湾导游服务人员的培养看其职业教育特点

与企业密切配合, 偏重实践教学台湾的职业教育特别注重与企业配合。台湾的企业界认为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腾飞的一项秘密武器, 所以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而且其职业教育非常偏重实践教学。台湾一般的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仅占30%左右, 而实践教学则占70%左右。如高雄餐旅技术学院在学校内设立了各协作单位的展室, 根据展室提供的实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实习酬金。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酒店、旅行社等相关企业的实习工作经验, 可以直接与客人沟通、与游客接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可以在酒店或旅行社进行现场操作技能训练, 这就大大提升了旅游服务人员培养的实践性。学生能够在日常旅行社导游人员带团讲解的实践中真正掌握对客服务的技能和技巧, 而不是在学校里纸上谈兵地学习所谓操作规程。高雄餐旅技术学院与雄狮旅行社建立了产学结合旅行社订单式教育, 由于学校与企业有密切的协作关系, 学生在校期间就练就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 所以毕业生就业十分容易, 有时学校还可提供多个工作岗位, 让学生自由选择就业单位。

准确定位职业教育, 打造高素质导游服务人才台湾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但几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和进步, 特别是台湾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台湾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 明确提出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这类学校应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 而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这类学校应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要求较低, 以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够用为度。这种准确定位体现在教学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 教学设施到位, 所以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学生刚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深受社会欢迎。如台北景文科技学校就设置了产学结合的旅行社实训导游模拟课程。导游专业的学生被定期安排到旅行社进行带团训练和培训, 并针对旅游市场需求打造个性化导游服务队伍, 从礼仪礼节、口语表述、服务心理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考取合格上岗证书。如此培养出来的导游服务人员不仅在台湾十分抢手, 据说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中也颇有名气。

台湾职业教育对内地导游人员培养的启示

要建设海峡旅游文化中心区域, 除了景区规划、文化内涵的提升之外, 更为关键的是导游员队伍的建设。导游人员是旅游接待第一线的关键人员, 导游服务是旅游各项服务中最为根本的服务, 在旅游服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 必须充分发挥导游服务与各项旅游服务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借鉴台湾导游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和理念方面, 笔者认为,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实施多样化的导游服务导游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 其社会性使得它更注重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其文化性特色又使导游工作更多地具备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仅仅做表面工作是不可能更好地完成导游工作的;其服务性使导游工作既保留了传统的服务性工作内容, 同时又要求导游工作具备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国际服务水平;其涉外性更要求导游员不仅要能满足国内客人的要求, 同时还要能满足国外客人的需求。同时, 导游工作又是极具独立性的, 导游不但要具备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 还应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及时应变能力。台湾的导游可以帮助客人代买食品、晚上当客人的向导引导购物, 甚至有的还会陪客人逛街、吃小吃等等, 这就大大提升了客人与导游及旅行社之间的了解和融洽关系, 我们对导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在内容和目标上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导游服务多样化是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的唯一途径, 因此, 导游人员不仅要会说 (导游讲解) , 还要能动, 与游客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未来的导游人员应是能说会道、能唱会跳、多才多艺的人, 还要能动手, 有强壮的体魄、勇敢的精神, 与游客一起回归大自然, 参与绿色旅游活动, 一起参加各种竞赛, 甚至去探险。

扩大导游服务范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人们的旅游观念也不断在变化。旅游早就从走马观花、衣食住行式的旅游向更高更宽的范围拓展, 旅游服务的延伸项目也越来越多。动车 (CRH) 的出现增加了新的旅游方式和内容, 导游服务从原来的线路推荐、票务代理扩展到代购、医疗、看护甚至美容健身等方面。台湾的医疗旅游和美容旅游就非常受欢迎, 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台湾的导游能够在这些领域服务自如, 富于个性化, 导游本身要有专业知识, 同时自身也必须是能够身体力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人。未来大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定也会催生这方面的旅游要求, 导游服务的范围肯定会扩大。因此, 导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这些方面向台湾学习。

提高导游服务手段的科技化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来的电话、传真等服务手段已经逐渐过时, 取而代之的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已运用到导游工作中, 如图文声像导游、网络导游等先进的导游手段, 像台北故宫的讲解收听话筒、台北101大楼的游客任意点播景点讲解和收听讲解等, 都向我们展现了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导游工作中的运用。这些先进的导游手段不仅可在游览前或在游览现场引导游客参观, 让游客看到 (听到) 旅游景观的现状, 还能够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历史沿革和相关知识, 起到深化实地导游讲解和以点带面的作用。所以导游人员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在游前导、游中导和游后导中运用自如, 与实地口语导游密切配合, 相辅相成, 锦上添花。同时, 在导游过程中讲解科技知识、运用科技手段, 能够使游客了解到旅游和高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导游工作充满时代气息。因此, 在导游专业的教学中, 必须增加对电子产品及新型媒体运用的内容。

塑造导游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色彩大众化的服务早已经不能使现在的游客满足, 当今世界各地的旅游业都在向个性化服务方面发展, 个性化服务除了旅游景点的个性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导游服务具体到个人。今天的社会是个性张扬的社会, 个性化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个性化, 旅游产品的消费也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导游服务的个性化要求导游人员根据游客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旅游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使不同的游客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导游服务的个性化有利于导游人员根据自己的优势或特长、爱好, 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朝品牌化导游的方向发展, 给游客留下特色鲜明的印象。比如台北故宫就有很多学富五车的大学退休教授当导游, 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及对传统文化的精到诠释很好地成为故宫文化的衬托。台湾导游幽默诙谐的风格以及流利的多种语言导游讲解充分体现了其个性化特色, 比如, 接待教师团队旅行社的导游, 会自然地为教师打造个性化服务, 在晚上增加“诚品书店”的延伸服务, 导游除向教师介绍诚品书店的特色服务外, 还会亲力亲为地将教师带到诚品书店进行体验。

加强导游语言的国际化水平台湾导游语言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是一流的, 几乎所有到过台湾的游客都能够深刻体验和感受台湾导游文明而又礼貌的语言规范以及熟练的语言服务。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 国外游客进入中国也越来越多。导游语言的国际化、规范化要求变得日益重要, 如何提升大陆导游人员语言的规范化、国际化水平, 将是今后中职导游服务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头戏。导游服务工作不仅是经济工作, 而且承担着传播世界文化的重任。因此, 如何借鉴台湾导游服务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及先进理念, 自然就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大可借鉴台湾静宜大学的做法, 将电脑资讯课程与第二外语的训练作为导游人才培养的必修功课, 将至少一门外语或方言作为导游的第二语言考核标准, 以使我们的导游能够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让我们的导游语言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准。

注重导游的职业化和高知识化导游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服务, 即通过导游人员的讲解传播文化、转递知识, 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未来社会, 人们的文化修养更高, 对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视, 文化旅游、专业旅游、科研考察的发展对导游服务将会提出更高的知识要求。根据这一趋势, 导游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 导游掌握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度, 而且还要有深度, 要使导游讲解的内容更进一步深化, 更具有科学性, 使导游人员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不仅能与游客讨论一般问题, 还要能较深入地谈论某些专业问题。总之, 在知识方面, 导游人员不仅要成为“杂家”, 还要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

追求导游服务的高品质化要不断增强导游的艺术化特色, 引导旅游者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从而增加旅游者的生活情趣, 提高旅游者的生活品位。台湾导游诚恳敬业的精神、到位的服务、对细节的关注以及无处不在的真诚微笑是我们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台湾旅游观光业的繁荣背后有从业人员精良的服务品质作为支撑, 导游的诚信服务是使游客对其信赖的根本。与此相比较, 福建省在打造旅游强省的同时, 亟须对导游队伍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诚信教育, 要让我们的导游服务真正成为游客的享受, 就必须从服务入手, 彻底转变行业不良之风, 比如欺瞒顾客、介绍游客购买劣质旅游纪念品等等。此外, 还要借鉴台湾的经验,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及个人修养。

2009年5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福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在战略定位中将福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因此, 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 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实施先行先试政策, 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经济的全面对接, 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的10年里, 海峡两岸的互动交流一定会更加紧密繁荣, 海峡旅游必将成为国内旅游新的热点和增长点。笔者认为, 要打造福建旅游的精品导游服务,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提高海西导游员的综合素质, 借鉴台湾旅游观光业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及从业人员良好的服务技能技巧, 是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摘要:导游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 而台湾则由于导游的优质服务使旅游业保持了繁荣的局面。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海西旅游文化中心城市的大环境下, 借鉴台湾先进的教学经验, 培养高素质的导游服务人才, 提升福建省职业教育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服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旅游专业教师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台湾,职业教育,旅游业,导游服务,启示

参考文献

[1]窦志萍.导游技巧与模拟导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娌, 王哲.导游服务案例精选解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实践及其启示 篇10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 也是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班化教育发端于欧美日韩, 目前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 (地区) 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中, 把普及“小班小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为之颁布了发展纲要,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 但是依然特色鲜明, 成绩显著, 成了台湾教育改革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中国大陆的小班化教研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 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小班化改革试点,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遇到一些阻碍。因此, 了解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及特点, 总结其经验教训, 对中国大陆顺利开展小班化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1 台湾小班化教育背景

台湾其实早在1979年通过的《国民教育法》中, 就对“小班制原则”就作了专门描述,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小班化教育才在台湾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 台湾所谓“教育部”在199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明确提出, 要“降低班级平均人数至35人, 且每班最多不超过40人”, 并计划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目标。1996年, 李远哲领导的台湾“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会”则在发布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提出, “小班教育是政府与民间教育改革的共识, 应积极努力于87学年度达成每班学生低于40人的目标, 95学年度前达成每班30人以下的目标, 实施时可由国小一、二年级做起”。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降低班级人数, 落实小班教学精神, 提升教学品质。后来台湾“教育部”综合了《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和《教育改革总体计划纲要》, 编成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 将“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 并提升小班教学效果”列入第一个行动方案“健全国民教育”之中, 并为之投入369多亿台币, 计划在2007年将国中小班级人数降至每班35人。

应该说, 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官民合力的结果, 反映了台湾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 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学校生源显著减少, 台湾社会对原有教育体制日益不满, 加上生源减少带来的教师就业压力, 这些直接推动了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不过, 与西方国家小班制改革不同的是,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在“小班教育精神”指导下展开的, 这是因为台湾的小班化制改革当时在台湾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 推行阻力很大, 台湾“教育部”不得已采取折中妥协方案, 于1998年推出了《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 除了减少国民中小学班级人数外, 还希望透过小班教学方法的推动, 提升教师教学品质, 惠及所有在校学生, 当局当时还为之投入十八亿台币发展“小班教学精神”。依据《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 所谓的“小班教学精神”, 是意旨在发挥“多元化、个别化、适应化”的教学精神, 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求, 在此目的与理念之下, 无论班级规模大小, “小班教学精神”均存在及适用, 应该努力做到“校校有小班, 班班有小班精神”。据此, 一些学者将“小班教学精神”的内涵总结为:“适应化———因材施教的适性教学;多元化———丰富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个别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最终目的是“带好每一个学生”。

2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特色

在台湾官方和民间的合力推动以及“小班教学精神”的鼓舞下, 台湾教育界刮起了小班化教育研究之风,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 比如台南胜利国民小学根据本校实际, 提出对小班教学精神内涵的理解, 他们认为小班教学精神内涵包括:符合人文精神 (崇尚群体关怀、创造主动学习、情境的熏陶) , 符合认识发展 (教学操作与学生的特性、重视学习历程、肯定学习结果) , 重视班级情境 (教室社会体系、师生协商、互动性学习) 。嘉义市崇文国民小学则根据“适应化、多样化、个别化”的小班化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了具体的十项实施精神, 包括:实施进程班群化、教材教法多元化、教学设计适性化、辅导原则个别化、教学评量多元化、师生互动优质化、亲师合作和谐化、行政管理民主化。

2.1 以“小班教学精神”为统领, 大力推行精致化教育

应该说,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方面, 台湾地区政府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规划来推动小班制教学, 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台湾的小班制改革只是一种手段或者工具而已, 最终还是要为当时轰轰烈烈的台湾教育改革运动服务的, 因此在推行小班化遇到现实困难后, 地方当局转而把重点放在了“小班教学精神”的提倡上了, 寄希望以“小班教学精神”来统领小班化改革, 以此作为对民间教改呼声的回应。可以说, 台湾强调的“小班教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适应化、多元化、个别化”基础上的精致教育理念, 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将这种精致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要能因材施教, 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成才。在“小班教学精神”的指引下, 台湾基础教育小班制改革在一些地区取得较大成就, 基础教育面貌得到一定程度改观。

2.2 重视小班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 教学环境好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台湾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小班化建设, 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教学环境建设, 本着“教育性、舒适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和全面参与性”等原则, 营造出无压力、尊重、开放、自由、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教学环境, 比如把校园改造成“无障碍”学习空间, 对学校操场进行改造, 让操场位于教室边侧, 在教室设置学习角落和学生置物柜以及班级合作协同教学空间, 课桌椅变化组合以及先进齐全的电脑网络设备等等, 希望通过情景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 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熏陶。

2.3 课程统整与教学自主

为打破既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 强调各科协同学习, 台湾教育当局把学生学习内容结构统整为七个学习领域, 包括:语文、数学、社会、艺术与人生、健康与体育、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 目的是达到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和谐统一, 相比较大班制, 这样的一种课程统整更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同时, 在课程选择上, 小班制教育更强调学生本位, 注意发展校本位课程和弹性课程, 进行欢乐教学。小班制的教学自主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在教材的选用上,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思想。解严以后, 为了达到价值多元, 教育文化多元的目的, 台湾教材编撰出版实施“一纲多本”, 官方给了编者、地方、教师有更大的自主范围, 学生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商定教材的选用, 也可以商定学习进程以及学习单元的划分,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差异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学习难度、学习标准以及精熟程度等。

2.4 多元而真实的评量体系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引之下, 台湾教育界积极探索改进小班化教学的评量体系, 强调评量体系应该依据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理解程度、家长配合情况等条件进行规划改进。主要包括:兼顾认知、技能、情操三领域目标, 多元方式进行真实的评量, 减少笔试, 适当降低难度, 合理评量指标, 丰富评量手段等。评量内容以了解基本能力为主, 用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智慧, 并最终激发学生潜能, 肯定学生多元表现, “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好”。

3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然,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现实困难, 有些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小班制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台湾现有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办法满足要求, 这是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遭遇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台湾建立了师资培养的多元管道机制, 通过职前教育和后期培训等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尽量满足小班化教学要求。二是在都会区和卫星城镇推行小班化教育困难重重, 这主要是因为在都会区域和卫星城镇, 人口增长较快, 学生人数激增, 而这些地区土地、校舍等资源极为有限, 导致大量学生聚集在少数明星学校, 这必然导致这些学校规模扩大, 班级人数增多, 这显然是和“小班教学精神”背道而驰的, 一些台湾有志之士也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 比如在都会区把现有教育用地打散, 和民间交换小块土地, 融入社区办学等等, 但总体效果有待检验。

4 台湾经验对中国大陆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小班化教学模式从台湾引入大陆后, 短时间内就成了大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学校及教育者的认可。许多学校都从自身条件出发, 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1 福州励志中学“小班化教学”办学特色

福州励志中学从引入“小班化教学”模式开始, 就对现有班级的结构、人数等进行了彻底整改。小班化以后, 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2010年中考, 62%的学生被省一级达标校录取, 有60多位学生被福州一中、三中、师大附中录取。

4.2 杭州市小班化教育模式实践效果

由于小班化教育班级人数少,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在时空上有了相对增加, 进而有助于师生沟通、增进了解和尊重。仅从本文对小班和大班学生课堂答题次数和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统计看, 小班学生每节课人均回答问题次数超过大班2至3倍;小班学生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也较之大班明显提高。随着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深入, 教师改“一支粉笔, 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为运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手段, 在“等高、等距、等爱”的氛围中施教,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参与、合作和创新意识普遍增强,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下城区的前进中学在2010年9月建立了第一个小班化实验班, 全班共29人, 2013年6月毕业。29名学生中, 一名保送杭四中, 24名参加中考, 4名直升职高。参加中考的24名学生中, 一名以514分的高分被浙江外国语学校录取, 另有14名考上优质高中, 上线率为55.6% (2012年民办初中的上线率为45%) , 明显超出全市的平均水平。表1为该小班阶段性考核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的统计结果。通过该表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这个小班的各科平均成绩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足以可见小班教学的优势。

4.3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主要从课堂改革入手, 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都进行了全新的创新改革, 每堂课都有至少10名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畅所欲言的课堂环节, 更有10多人直接来到讲台前进行黑板演练, 老师也会在课堂上面批10多人的作业, 及时解决课业难题,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

从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起, 截止到2014年, 学校每年保持着100%的毕业率, 100%的升学率。历年中考中, 700分以上高分段的学生位列同类学校前列, 语文、数学等学科优秀率也位居同类学校前列。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中, 学生考试成绩突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有关指标增幅明显。可以说, 小班化教学在田中的实践卓有成效。

5 结语

小班化教育模式在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成功应用, 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大陆的教育环境。但是也应该看到, 对于大陆庞大的教育系统来说, 这些成功实践的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 要将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其他地区院校中大规模推行还要做许多改进。但是我们相信, 未来教育界在推行小班化教育理念时, 必将以创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摘要: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时期出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台湾把小班化教育作为台湾教育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小班化教育改革, 台湾的小班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遇到一些困难, 但是特色鲜明, 成绩显著, 研究台湾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推动中国大陆小班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台湾,小班化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谢傅崇.小班会教育新思维[J].师友 (月刊) , 2013 (6) .

[2]张淑贤.“促进学习的评估”在“小班教学”环境中的实施[J].教育研究 (月刊) , 2010 (8) .

[3]钟欣男.迈向成功的小班教学策略[J].师友 (月刊) , 2001 (3) .

[4]戴维扬.小班教学的基本精神与其基要教学策略[J].中等教育, 2012, 51 (05) .

[5]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2) .

[6]闫守轩, 朱宁波.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 (学刊) , 2011 (12) .

上一篇:新经济常态下的新机会下一篇:肉羊养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