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外华文教育

2024-06-26

台湾海外华文教育(通用8篇)

篇1:台湾海外华文教育

海外华人认同问题研究

——浅谈“中国寻根之旅”和“中华文化大乐园”对海外华裔青少年关于文化认同的影响

“日久他乡即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今天“寻根”和“学习中华文化”不再只是唱响于海外老华侨老华人之间的主旋律。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已经从祖父辈手中接过这一接力棒,担当起传承的重任。他们有的一波接一波地踏上祖辈们曾经生活的热土,有的则在居住国积极参加学习中华文化的活动,体验着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姿,追溯深植于海外游子心中的故土情结,他们祖祖辈辈根系华夏,情牵中华。

不远万里来相会——同根之旅,共筑乐园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活动,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为帮助广大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而在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主要内容有了解中国武术和民族艺术、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常识、参观文化名胜古迹等。

“中华文化大乐园”是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继“中国寻根之旅”系列夏、冬令营活动之后,推出的又一项旨在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品牌活动。国务院侨办每年邀请3万余名华裔青少年回国寻根,但对于海外数百万华裔青少年群体来讲,实为杯水车薪,更多华裔子弟或受年龄限制,或因假期不同,或囿于经济条件,错失回国学习中华文化的良机。”2012年国务院侨办进一步调整办营方案,扩大办营规模,共组派274名教师分赴15个国家、31个城市办营。时至今日,“中华文化大乐园”共有世界20多个国家的2万名营员参加。不论是邀请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国,还是把中国文化精品课程送到了孩子们的家门口,这不远万里的“引进来,走出去”,有着非凡的背后的意义。

中国国务院侨办每年都会同地方侨办,通过驻外使领馆、海外侨团、华教组织邀请 一定数量的华裔青少年来华参加夏(冬)令营活动。活动过程以 “游教结合、寓教于游、加强协调、热情服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让广大华裔青少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开 放的成就。1999年,国务院侨办正式推出了以“中国寻根之旅”为品牌的系列夏(冬)令营活动,受到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从 2001年开始,华裔青少年参加“寻根之旅”的人数逐年增加。据中新社的采访,他们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对中国感到新奇和惊叹的同时,逐渐加深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知识的了解,以身为华人而骄傲,也开始对汉语产生想接触、学习、掌握的强烈欲望。例如: 2004年12月中国侨办及湖南师大主办“第二届印尼华裔青少年中华民族舞蹈及中华武术冬令营”活动。参加这次冬令营的印尼华裔子弟有80多名,他们来自雅加达、万隆、巴厘、北干巴鲁及锡江,大都不会讲华语。这次“拜师学艺”的活动使他们产生学习华语的强烈愿望。2006 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展开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有来自世界45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和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5000 余人参加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开营仪式、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名胜、中华文化精粹观摩、海内外华裔青少年联欢等,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华侨大学是“中国寻根之旅”的著名营地之一,并且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也是“中华文化大乐园”的发源地。华侨大学十多年来坚持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为参加寻根之旅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提供营地,为“中华文化大乐园”培养优良的外派师资。

寻根之旅,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结伴回归故里,拉近了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地山水、文化的距离,文化乐园,在居住国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学习和感受优良的中华文化,更能从中获得 “我们”这种强烈的归属感。通过亲缘与地缘连带的亲缘关系认同、祖籍地认同、方言认同,或者说是宗教信仰认同、生活习俗认同,达成了文化价值的认同。

正式这种认同感的积极作用,使得华文教育虽然在海外面临资金、师资匮乏等诸多困境,但仍不懈前行。而且从不缺少海内外各个组织及个人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奉献。在菲律宾家喻户晓的企业家、慈善家陈永栽一直大力呼吁振兴华文教育,一再出资开展“挽救行动”和“留根工程”。在整个菲律宾一百多所华校中,几乎每所都有陈永栽捐建的教学楼。不仅如此,陈永栽以其父姓名命名的图书馆和基金会,对当地华文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从2001年起,陈延奎基金会组织菲华学生参加“中国寻根之旅”——“菲华学生厦门汉语夏令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个人财力资助华裔青少年夏令营。

中华文化多姿彩——寻根中华 乐在心中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多姿多彩的风景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海外的华裔青少年,他们对这片土地留连忘返,他们对这里的文化兴趣勃勃,亲身感受到寻根与文化乐园的意义所在。

中国寻根之旅,注重实地文化体验,突出文化氛围的熏陶。其中“游教结合”的方式是文化教学上的创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多姿彩的不容忽视的条件。

在广东清远的民俗村,古色古香的驳岸小桥、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庄重威严的古祠堂……这一切对于来访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显得格外新鲜。而展示旧时居民生活百态与市井民风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活泼的铜像以及旧时的油灯、茶壶茶桶、竹制拉绳风车等古旧物件都成为营员们争相拍照留念的“道具”。

在西安开营的武术冬令营也吸引了百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被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所打动。来自巴拿马的14岁营员郑星宇说,此前他对梦想已久的“中国武术”的理解仅停留于“功夫片”,有了此次专业武术教练的指导,回去后就能与身边的朋友分享经验与感悟。

此外,书法和剪纸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华裔少年。祖籍福建张慧珍自称是“中国迷”,在参加于华侨大学举办的夏令营时她还特地把自己的妹妹也带上。在她喜爱的剪纸课上,心灵手巧的她频传“喜讯”,不一会儿就剪出来一个“双喜”,而且造型精巧别致。经过了解,原来她是一位“行家”。

缘来还是一家人——唤醒身份认同

长时间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成长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感受到文化的冲突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通过“回家”,他们正在渐渐走出这些困惑。

东南亚华族因其历史原因,在中华文化的认同上迷茫甚多,尤其是当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华裔子弟,其中不少不但不懂中文,而且对自己的族群亦毫无归属之感。

华裔青少年是未来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族群意识,促进他们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是老一辈华人的责任,也是中国政府和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各国的华族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压、歧视甚至被强迫同化,其中以印尼为甚。曾对华人采取歧视及高压政策: 严禁华文报纸和书刊发行,解散华社团体,禁止华文教育和华语学习,禁止华裔公民庆祝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出于保护华族后裔的目的,在过去长达30年的时间里,老一辈的印尼华人,不但不敢教授子女后辈华语,就连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姓氏也被迫放弃,华族后裔被强迫同化。50 岁以下的华裔不懂华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同印尼一样,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国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排华运动,最直接的后果导致华文教育遭受致命打击,华族失去了语言环境,甚至连华族家庭内部也很少用华语进行交流。现今华文教育虽然解禁,但是缺乏语言环境,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好。

部分国家地区排华的历史事实证明,脱离了华语、祖籍、习俗,海外的华人将难以保持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华族后裔也就自然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事实也证明,除了祖籍地为中国、皮肤及外貌特征与中国人一样外,持有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会讲华语,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帮助他们找到文化归属,必须大力发展华文教育。然而,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由于老一辈华族逐渐作古、华文教育人才有限、教学方式落伍、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资金有限,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华文开放,华族子弟并没有在语言、思想、传统 礼仪、族群精神上发生多少改变。如何实现这一突破,实现华裔青少年族群意识的恢复、华族文化的认同、华语能力的掌握及华语水平的提高,数年来一直是老一辈华族、中国政府及华文教育者所思考的问题。中国国务院侨办“寻根 之旅”和“中华文化乐园”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途径。俗语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中国寻根之旅”就是培养文化认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开展此类活动,可以让华裔青少年身临祖籍国,通过耳闻目睹,解决祖籍认同问题,而“中华文化大乐园”以学习文化为乐趣,增加学习热情,培养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恢复华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地担当起华族优秀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华人。

参考文献: [ 1]《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 王治理 蓝莉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第33卷 第5期

[ 2]《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章石芳 卢飞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第6期 [ 3]《缅北地区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王保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 第27卷 第7期

篇2:台湾海外华文教育

关键词:华文教育;华文学校;教育改革

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目前,约有48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大州。华侨华人虽身居海外,却不忘传承中华语言文化。可以说,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何谓华文教育,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定义,狭义的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或来中国接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而广义的华文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海外华侨华人而且还包括非华裔的外国人。若按地域划分,华文教育实际包括海外华文教育及国内华文教育两部分,前者通常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后者则是中国面向海外华人以及非华裔的外国人开展的华文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海外华文教育,在介绍其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同时,对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以探讨。

海外华文教育是在华侨社会形成后产生的。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至明代海外已出现华人社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为了解决子女的母语教育问题,当地华侨社会便仿效国内教育形式,在会馆、宗祠、庙宇等地开办私塾,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以及尺牍、珠算等,海外华文教育由此产生。华文学校是华文教育的主体,最具代表性。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海外华文学校是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的明诚书院。18世纪下半叶当地华人又陆续创办了江南书院、明德书院等。19世纪初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先后出现了旧式华文学校,如1819年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侨开办的五福书院以及同一年新加坡华侨建立的华文私塾崇文阁都是当地首所华文学校。其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都陆续办起了华文私塾、书院、义学等。[1]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到海外谋生的华人日益增多。其间,西方殖民者大肆非法掠卖“猪仔华工”到南美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做苦力;北美、澳洲的“淘金热”以及美、加西部大开发和修建铁路吸引了大批华人前往,其中不少人后来留在了当地,成为华侨的一部分。尽管当时海外各国大多推行种族歧视,华人社团不畏强权,通过自筹资金创办华校,使海外华文教育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国内洋务运动兴起,康、梁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救国图存在国内外开展革命活动。内外压力迫使清政府采取一些新政,如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取消海禁,改变侨务政策等,并从关心华侨教育入手,多次派遣官员去海外考察,支持和帮助华侨兴办学校。1905年后,清政府在东南亚多地设立了劝学所,屡次派官员赴南洋“查学”。美国旧金山华人社团在清廷驻美公使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888年创办了北美第一所华文学校-中西学堂。古巴华侨也于1899年建立了华侨中西学校。1907年,清廷又任命梁庆桂为学务专员赴北美兴学,在其鼓励和帮助下,先后有十余所华校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海外各地约有华侨学校100多所。[2]

辛亥革命后,华侨办学热情更为高涨,中国政府也继续支持华文教育,如设立华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兴办侨校等,至二战结束,海外华校已达3,455所,其中仅亚洲就有3,260所(东南亚2,781所),美洲110所,其余分布在大洋洲、非洲及欧洲。[3] 华侨教育首先产生于国外,然后向国内发展。20世纪初,受进步思想影响,许多华侨希望送子女回国学习。为此,清政府于1906年在南京创办了暨南学堂,后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此为国内创办的首所华侨学校。1927年南京政府将其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并在抗战期间又兴办了3所国立华侨中学和3所华侨师范学校。国内华侨教育不仅有国家办学,也有华侨捐资办学,特别是闽粤等省的侨胞在国内捐资办学者人数众多,如留美第一人容闳早在1873年就筹资在广东香山县南屏创办了甄贤社学(现珠海市南屏中心小学前身),是海外华侨在国内兴办的第一所学校,陈嘉庚也先后捐资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4]

篇3:海外华文媒体研究

关键词:海外华文媒体,中国城,网络媒体,卫视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海外华文媒体,泛指在国外出版发行的以汉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包括华文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海外英文媒体的中文版等。21世纪,中国推行“全球化”战略,媒体呈现出世界传播格局。海外华文传媒对于构建全球华文媒体大格局,起着重要作用。

海外华文媒体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1世纪中国主办了几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近年的研究专著有《海外华文网络媒体—跨文化语境》。

本人的研究方法,一是采用网络语音问卷研究法,与海外华文传媒进行语音沟通交流。同时加QQ群、微信群,了解相关信息。这种语音对话交流,远比呆板的书面或网络资源,更生动,更有指导性。二是实地调查研究法。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海外环境,参加海外媒体交流项目或研究生实习调研项目,深入到海外媒体的新闻生产线;感受异国风情和节奏,以丰富的细节描述来探索海外华文传媒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其所传递的社会意义。假如以网络媒体兼职的身份参与到海外华文媒体进行研究,就远没有实地考察的效果好;融入海外环境,身临其境的内心感触很珍贵。三是跨学科研究法。研究海外华文媒体所在国文化背景,如中东阿拉伯文化、唐人街文化、多伦多媒体城文化、移民文化研究等。移民现象是全球化所导致的重要问题之一,移民文化是异国社会交融与适应的关键。四是定量分析法。海外华文媒体研究,对一定数量的华文媒体,做量化研究。调查统计海外华人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化等,做社会学特征分析,总结海外华文传媒的起步、生存发展基本规律、媒体风格。对没有华文媒体的国家,分析其原因。五是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包括对一个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六是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构建全球华文媒体大格局。

2 研究内容

2.1 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历史沿革

海外华文媒体有200多年历史,受众近3000万,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庞大支系,在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外华文传媒发展有三个中心,分别是东南亚、北美和欧洲。海外华文媒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各国政府政策管理不同,其发展态势各不相同。本人对十多个海外华文媒体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1854年《金山日新录》创刊,1855年《东涯新录》创刊。这些早期华文报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华文报刊在华侨聚居的美国和东南亚一带陆续创刊。如《沙架免度新录》《叻报》《华报》等。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海外华文报刊数量约30几种,发行量有限;甲午战争以后,政局动荡,海外华文报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辛亥革命前后,华文报刊增多,持续数年的政治大论战,出现海外华文报刊空前繁荣的局面。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报刊表现出爱国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文媒体出现二水分流的局面。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媒体本地化。由于各国国情背景不同、各国政府政策的差异,海外华文传媒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落后国家,华文媒体受压制;在发达国家,提倡媒体多元化,华文媒体发展空间相对自由。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等是海外华文传媒发展较好的地区。欧洲国家的华文媒体在组织化、专业化、市场竞争以及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与北美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这是由欧洲华人较小的人口规模和相对分散的结构造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华人社会发生变化并重新塑造着华文媒体的形象。

21世纪,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兼融整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新媒体搭建网络融合平台,集报社、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闻资讯于一体,并建立跨区域、跨国合作模式,构建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媒体。例如,海外华文新媒体—星洲网,由《星洲日报》《光明日报》等7个报业组成星洲媒体集团。

2.2 全媒体时代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现状

在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中,东南亚地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70-80代以后,逐渐发展为东南亚、北美和欧洲三个中心。

东南亚华人人口众多,在经济、政治方面,影响力较大,华文媒体发展相对顺利,具有凝聚华族,维系华族文化的作用。北美的华文媒体享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受政府的干预最少。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这些地区的华文媒体已经成为联系当地华人华族和其他华人地区的桥梁。欧洲国家的华文媒体在组织化、专业化、市场竞争以及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与北美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这是由欧洲华人较小的人口规模和相对分散的结构造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华人社会正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并重新塑造着华文媒体的形象。

2.3 案例分析

2015年4月,本人以网络编辑的身份,加入迪拜中华网,做个案研究。迪拜中华网在做宣传活动策划方面,较有优势,有广泛的客户群,业务较多,盈利多。参与编辑了6个片子,水上游乐场、棕榈岛别墅、阿联酋福建商会等。感受了迪拜文化,属于奢华、娱乐消费城市,还有一个特点,华人移民居多,约30万,促进了华文媒体的繁荣发展。影响较大的华文媒体还有新迪拜网、中阿卫视。新迪拜网与优酷合作;中阿卫视由阿联酋皇室承办,起点高,规模大,每月经费在100万多,是卫星传播模式,信号覆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5月至6月,本人研究了菲律宾华文媒体。重点是菲律宾世界日报、菲华电视台、菲中电视台,以及其他小报。菲律宾国家贫穷落后,华文媒体很不景气,老一代移民故去,新移民缺乏中文能力,华文媒体受众群减少。菲华电视台和菲中电视台都是寄生于大媒体而存在,很不景气。菲华台、菲中台,购买菲律宾国家电视台播出时段,每周一期节目,时长一小时。菲华电视台兼做菲律宾孔子学院中文视频课件,增加收入。但是同样以寄生方式存在的,澳洲中华电视,有社会捐赠中华基金,自办栏目却运营较好。付费在澳洲中华电视在C31电视频道播出,每周播出2次,每次30分钟。

菲律宾世界日报,创办于1981年,社长为90岁高龄的老移民陈华岳。世界日报是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媒体,但也没有创办音视频版块的条件,其新闻源自世界五大通讯社,属于二次转载,工作模式为翻译社,鲜有自行采访的新闻。报社规模很小,人员多为中国留学生兼职,报道方式为图文。广告盈利支撑报社的运转。菲律宾世界日报与厦门大学有合作关系,由厦门大学输送实习生给世界日报,解决了劳动力问题。而厦大的学生,也因而得到一份海外实习半年的机会,海外经历对实习生们是很珍贵的学习资源。

2015年7月,本人研究了加拿大华文媒体。加拿大是移民大国,华人众多,中文是第一大非官方语言。本人研究了多伦多与卡尔加里两个城市。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媒体城,华文媒体规模大,而且较多。有加拿大中文电视台CCETV,加拿大环球华语电视台CGCTV,加拿大中文电台Fairchild Radio等;卡尔加里偏远,小媒体居多,如微信公众平台、报刊等。加拿大CCETV、CGCTV、Fairchild Radio,都是独立存在的媒体,发展态势较好。加拿大地广人稀、政府政策好、媒体空间自由;环境幽美,有大量华人持续移民,可给华文媒体注入生力军。

2015年8月,本人研究了毛里求斯华文传媒。毛里求斯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风景美丽,号称天堂之国。那里有千年乌龟和白沙滩,天然的空气和水,还有印巴文化等。毛里求斯华文传媒规模较小,下辖书店一个。毛里求斯华文传媒,便民服务做的较好,网站上常发布一些售二手车、租房、招聘、旅游地接社之类的信息。毛里求斯华文传媒可以绑定旅游产业,以储备媒体资金。在中非友好形势下,中国对毛里求斯投入较大,投资兴建水利水电、大型飞机场,资助建立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中国的大力投资,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及深化中毛两国友谊。

2.4 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就是全媒体的运用。互联网+传媒,传统电视是配角,以微信公众号,APP手机台等作为网络传媒的载体。特点是,实时发布更新,效率高,效果好。融媒体发展,线上做活动,线下做互联网+发布。网络直播、网络主播,关注度与粉丝量也较为看好。

网络媒体,互联网+广告植入,互动性强,商机无限。

参考文献

[1]肖洒.海外华文媒体中国报道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洪长晖.纸上的华族:菲律宾华文报业扫描[J].学理论,2009(31).

篇4:台湾企鹅图书海外拓展经验

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全球学习华文的热潮,在一些国家,华文成为了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而从企鹅公司的销售报表中显示,美国本土的华文书籍销量明显在增加,而韩国的中文图书销售也在持续增长。从中可以看出,全球使用华文将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但是对如何拓展海外的华文市场,业者一直没有找到最为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但就企鹅公司的经验来看,其实华文市场的开拓,需要时间与人去培养。最初企鹅公司也只是想销售当地的语言书籍,如英文、意大利文、韩文等,根本也没想到会衍生到当地的华文市场。

早在10多年前,企鹅公司就陆续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出版社及销售商合作销售当地的华文书籍,有了这些外销经验及口碑后,才陆续有一些海外销售商主动联系。

外销市场的开发,企鹅公司最初是用一个很笨的方法,就像游牧民族一样,到处参加书展,哪里有书展,哪里就有企鹅,公司相关人员曾经一年有大半年是在海外的市场度过,在各地书展所耗费的时间及金钱不计其数,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渐渐开拓了一些华文书籍及其他语言图书市场。

企鹅图书公司多年在海外市场,是以服务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由于华文市场除了中国大陆、新马地区的文字统一使用简体版,其余都是简繁体版并用。因此,出版社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必须有多种版本的图书以供各地市场的需求,资金的投入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必须有各种版本的编辑与存货,而这些市场初期业者又无法估计其数量与选题,所以相对会有一些风险。

对于合作伙伴,企鹅图书公司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无我”。因为虽然说是同种同文,但因为区域与国度的不同,教育背景与文化还是有些差异,如食物的称谓,用语遣字的习惯等,我们必须尊重当地的意见与修改。尤其是儿童读物的插图风格、设计的理念等也会有所不同,美的东西在市场没有绝对的定义,所以业者要放空自己,不要太坚持己见,沟通与尊重是决定订单的重要因素。

编辑团队的培养也很重要,企鹅公司37年来最骄傲的是有一个非常强的编辑部门,他们多年来与“企鹅”一起成长,不仅有国际观,还有很好的创意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多年所养成的默契与对公司的信心。

市场的建立是公司多年累积的商誉与品牌的维护,品牌是一个公司的资产,所以要慎选将要销售的商品,而它必须是客户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书籍,也是他们可获利回本的商品。千万不能有姑且的心态,“反正我的业绩达成,对方是否可以销售不是我的责任”的合作将不会长远,也将影响品牌的建立。

另外,版权的开发也是外销的重要因素,而拥有自己的版权则是拓展外销的主要因素,这样才能跨越国度,营销海外。

如果公司是引进版权,其自主权将无法营销各国,尤其目前欧美国家及邻近的韩国、日本等,他们将繁体版权、简体版权独立分开授权,或者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马等地分开授权,这样会影响公司的海外拓展。

相比之下,自行开发商品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必须培养一个有创意及有国际观的编辑团队,除此还必须有一个可信任及全权授权的业务人员,他必须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并了解出版的成本计算。

经验告诉我们,当企业拥有客户时,要用心地服务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要随时面对竞争者的挑战,因为市场不可能永远为自己所有,企业将面临价位的竞争、以及商品创意的挑战。

篇5:台湾海外华文教育

导言

自从上了海外华侨华人这门课程,我对华侨华人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对在海外各地区的华侨华人现状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潮籍海外华侨华人的情况的兴趣。因此,我便搜集资料,对海外华侨华人与海外华文教育做了一个调查。

正文

兴学重教,是潮汕侨乡的优良传统。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潮汕地区许多民众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潮汕华侨华人中许多人原来在故乡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在居住地辛勤劳作和艰苦创业的同时,继续发扬祖籍地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在华侨华人教育史和海外各地教育史上谱写光辉的篇章,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赞扬。

一、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举办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 综观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所举办的华文教育,大致经历19世纪末期以前初步发展、19世纪末至二战前蓬勃发展、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二战后短期恢复发展和先后遭受各种限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起重现发展新曙光,共5个时期。

从19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后期,海外各地潮籍华侨华人兴办的蒙馆、私塾或学堂不断增加,他们所举办的海外华文教育获得初步发展。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斥资献力办华文学校,使潮汕华侨华人所举办的海外华文教育蓬勃发展,这是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黄金时期。

二战期间,东南亚各地遭受日军侵略,绝大部分华文学校遭到封闭,华文学校教师有的被逮捕,有的被驱逐出境,有的惨遭杀害,使潮汕华侨华人致力发展的海外华文教育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

二战结束后,海外各地潮籍华侨华人积极恢复和发展华文教育,各地恢复发展的时间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在短暂恢复发展以后,先后遭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他们仍千方百计采取应变的办法,力求使当地的华文教育不致断根。他们这种在困难的条件下,仍在居住地保持华文教育的可贵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与许多国家经济贸易和友好交往不断发展,世界性华文华语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少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逐渐纾觧对华文教育限制的政策,使海外华文教育重现发展的新曙光,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举办华文教育出现发展的趋势。

二、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途径

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潮人社团办学、潮人慈善机构(或信托慈善机构)办学、潮籍热心人士私人办学和潮籍华侨华人与其他各帮华侨华人联合办学共四种,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种类

随着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对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种类有所增加。他们不仅重视发展基础教育,而且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

四、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发展华文教育,意义深长,作用重大,概括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

1、为居住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如泰国是潮汕华侨华人聚居人数众多的国家,1938年泰国华侨华人在泰国所办的华文学校约300所,1946年达五六百所,其中潮汕华侨华人所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华文学校占70%以上,可见潮汕华侨华人在泰国发展华文教育,对泰国教育事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潮汕华侨华人在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地所创办或参办的华文学校,数量也甚为可观,他们对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2、培养大批各地需要的人才。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所办或参办的各级各类华文学校,为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十多年来为泰国社会培养的专业人才达10000多名,其中许多人成为泰国各行业的专业骨干。新加坡潮籍华侨华人参与创办的南洋大学,办学时间虽不长,但该校的毕业生很受东南亚各地的欢迎,不少聘任单位都称赞“南大的毕业生很实用、能干。”马来西亚柔佛州潮籍华侨华人参与创办的宽柔中学,认真贯彻“德、智、体、群、美”的办学方针,教育质量高,历年来毕业生升学率都达80%以上,毕业生的足迹遍及亚、欧、美和澳州许多地方。

3、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主要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遭到日寇疯狂侵略的时刻,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所举办的华文学校广大师生,与祖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纷纷奋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捐献大批款物支持中国军民抗日。

4、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创办或参办的各级各类华文学校,都重视开设中国语文、历史、地理、书法等课程,不少学校还举办华语演讲、华语歌曲演唱等竞赛。

5、增强潮汕华侨华人乃至各帮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潮汕华侨华人为了坚持和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同心协力,共同作出贡献,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马来西亚柔佛州各帮华侨华人都认为:“我们‘五帮共和’(意思是当地潮州、广肇、客家、福建、海南五帮华侨华人共同团结协作),共同办好宽柔中学,弘扬中华文化,更使我们五帮亲如一家。”这就是发展海外华文教育能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凝聚力的生动表述。

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对其中两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主要是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重大意义。我觉得作为一个潮籍人,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进行了解。正如在上面第五点里说的那些意义一样,意义深长,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洪林著:《泰国华文学校史》,2005年泰国泰中学会出版。

2、陈骅著:《潮人在新加坡》,2003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3、徐名文、沈建华著:《潮人在柬埔寨》,2005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篇6:台湾教育考察体会

2012年5月20日—5月27日,三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到台湾进行基础教育考察,我做为校长研修班的成员之一,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察。原定8天的考察学习,因特殊原因,在台湾考察的第三天就提早返回,三天的行程中考察了桃园县立经国国民中学、桃园县立会稽国民中学和桃园县南门国民小学,虽然考察的时间短而紧,但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触一台湾民众热情、好客

台湾民众热情好客从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我们一行37人还未出机场,当地的联系人小杨就同陪同导游联系,告知已提早半小时在机场等候。一上车小杨就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随后,给每位考察团的成员献上一份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图,介绍8天考察的行程,以后每天的早上一上车,小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地图挂在车里,详细介绍这一天的考察行程安排。每天的用餐时间,最后一个用餐的是小杨,最早用完餐的是他,用餐期间还要到考察团的餐桌前问候,倾听考察团成员对饭菜、服务质量的评价。每天的考察行程虽然很紧,很累,但回到酒店后,一身的疲乏顿时消去,因为细心的小杨安排的住处整洁、温馨。随同的司机大哥,同样让人感觉到热情、好客,司机大哥大部分时间在专注的开车,闲暇之余,总是把车内外擦洗的干干净净,还自己淘钱为考察团的37人准备矿泉水,在淡水较缺的台湾,一瓶矿泉水要花不少钱,但更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海峡两岸情。

在桃园县立经国国民中学、桃园县立会稽国民中学和桃园县南门国民小学这三所学校参观时,更深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每到一所学校前,校方早已联系了考察团的负责人,问清到校的具体时间,车未到,学校的班子一行早已列队等候,一下车学校班子集体鼓掌欢迎,考察团的每个成员都感到震撼,他们像迎接贵宾一样迎接我们,参观访问期间,学校班子全程陪同,给每位考察团的成员献上一份介绍学校的资料,边参观边详细解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座谈会上,家长委员会的会长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家长委员会送上的台湾水果,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台湾民众热情、好客和高素质。回程的车上,考察团的校长们在交流时还不时地提到如果是台湾教育考察团到我们学校考察,我们是否能做到这样细致。

感触二低围墙折射出台湾民众的素质

这次台湾教育考察所去的三所学校(1所小学,2所中学),每所学校的围墙都非常之矮,在参观完第一所学校所,有点纳闷,心想这围墙起能什么作用,而参观完第二所、第三学校后,顿觉诧异,带着疑问同学校的训导处主任聊起围墙的事,听罢介绍,方明白。训导主任说了几点:

一、围墙的目的不是起到隔离作用,教育本是全社会的事,教育本就是透明的事,如果学校不想留在校园里,岂是围墙能挡得住的?

二、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学校的教育本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接轨,低围墙从某些方面能体现台湾教育的人文性。

三、台湾中小学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频繁,每周都要安排参加社团活动,台湾的很多义工参与学校的活动也很多,因此,台湾民众对学校教育非常了解,没有隔阂,没有距离,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设臵高围墙把学校与社会分隔开。

教育是全民性的,学校教育如果脱离了现实社会,如果教育没法溶入社会,社会没法溶入学校教育,那么教育就是教条,就是脱离实际的说教。

感触三台湾基础教育发展均衡

这次考察三所学校,在聆听三所校长的介绍后,深有感触,对台湾的基础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是教育经费均衡。公立学校从城市到乡村,校舍、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都是一样的。办学的硬性条件相同,教师和学生享有统发统配的办学资源。教师在同样条件下的办公室备课、做实验,使用等量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训练。学校的建筑、设备现代而不豪华,很实用。生均经费统一,校服统一发放,一般不收取个人费用。二是治学均衡。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稳步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传承华夏哲学理念,注重儒家思想的民族凝聚力,在仁、义、礼、至、信的民族本源思想辉映下,力促学生知识、品德、能力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宏观的视野、尊重包容的气度与终生学习的热忱。每所学校都有治学严谨的校训——字面国学深厚,字义博大深刻,警示师生。三是施教均衡。强调全民教育,小学就近入学,初中按区域升学,高中以成绩定学校。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同样受到重视,共同提高。要求教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热诚的专业精神,投入教学育才工作。有的学校成立一百多年,只有

8任校长。四是薪酬均衡。每个学校的教师薪酬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教师心明眼亮,不存疑虑。城乡教师薪酬一致,从无拖欠。

我们常说的“教育均衡发展了,社会才均衡,教育公平了,社会才公平”,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重视教育的程度超乎我们的了解和想象。

感触四学校活动丰富多彩

台湾的中小学非常注重社团活动,既有学生的社团活动,教师的社团活动,也有家长的社团活动。

在学生方面,学校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如篮球、乒乓球、游泳、书法、绘画、珠心算等,每个学生都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加社团的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都是在老师或家长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个性才华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社团种类多,涵盖学术性、音乐性、艺术性、体育性及服务性等层面。活动内容在设臵上比较倾向于学生生命成长中常常遇到需作出反应的课题,如生命教育、知足感恩、人际交往、法治问题、敬老爱幼、防灾急救等,把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纳入学校讲座、竞赛、成果展示、表演、宣传和校庆等活动之中。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艺、潜能开发、人文关怀和健康体魄的平台,培养学生自律、自觉、自信的能力,从而达到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台湾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倡导家长社团活动走入校园、走入社区,追求

生活化、社会化,如负责学校图书室借阅、当好交通协管员、感恩就餐会、尊师活动、参与毕业典礼会、爱心募款活动、敦亲睦邻表演会等,让学生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台湾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提倡校风活泼进取,学生均衡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服务的习惯及终生学习的兴趣,开创成功的人生;要求学生将学问融进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人格塑造方面,要求学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时刻怀有感恩的心。

篇7:台湾教育体会

有幸能在2011三明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台湾考察学习,此行教育考察团共32人,在班主任陈明杰的带领下,由厦门机场乘坐13:30的飞机飞往台北松山机场,一下飞机带着兴奋、激动和一丝神秘感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见到繁体字的招牌、听到亲切的闽南话,让我感受到我们似乎还没有远行,就像在家里一样。第二天参访了台湾桃园国小、郑声中学及托福托儿所,听取国小及郑声中学校长的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介绍,参观了校园、观看了桃园国小的汇报演出,同时走访了部分师生。5月27日开始,我们对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环岛考察。我们先后到达了台北市、台中市、斗六市、高雄市、台东市、花莲市……,对台湾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现谈谈我此行的感受、体会:

一、台湾教育:

1、注重多元办学,接轨国际教学

台湾的“国民教育”普及分国小和国中,国小六年,国中三年这些就构成了台湾的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均由政府承担。但校园建设已远远比不过祖国内陆的许多市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小。台湾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天主教、佛教办学等这是我们内陆所见不到的,台湾人只要家庭收入高,文化知识高的家长都喜欢选择私立学校,虽然私立学校学费昂贵,是公立学校的3倍,但有能力的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私立学校为争取生员,竞争激烈,都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如:我们参观的郑声中学就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学校,现已有四十五周年的历史了,校内设有天主教堂,天主教教主寝室,学校利用天主教堂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感恩教育----举行祭天敬祖礼、十八岁成年礼等品德教育。这所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启动了校园美化工程,让本校广设科学生自行设计并装扮校园文化,将校内厕所及楼梯进行彩绘美化展现了普普风潮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随时臵身在时空交错的空间里。学校施行国际教育,安排学生到海外特色学校参访体验学习,增加其跨国文化知识以及提升未来在全球各地的就职能力。

2、办学特色突显,传承精典文化

参访桃园国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的是这所学校给我们展示舞蹈特长班的学生表演的节目《蜕〃进行式》,当学生的优美而专业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感到这是一所不简单的国小,这节目参加99学台湾全国学生舞蹈比赛获得特优奖。听老师们介绍这些特长孩子是从三年级起面向社会特招,经过专业委员严格认定选拔出一个班级,平日每天都上专业舞蹈课,可见特长教育在这里是相当重视的。台湾社会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当我们走进那并不起眼的小学校时,在穿堂中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穿堂中展示着他们老师的照片,校园校舍的平面图、近期开展的系列活动。走进校园虽然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处处整洁干净,校园内每个角落都有贴近学生的警示标语,如:“禁霸”、“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说话音量放低低,懂事有礼笑嘻嘻”等,这所学校让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在教学楼前立的一尊孔子塑像,至圣先师的文化思想在这儿仍然发扬光大,中华精典文化的传承在这仍然得以延续,虽是一海之隔但本同根生。

3.家长委员热情,关心资助学校

这次参访三所学校的过程式中,两位漂亮的家长委员会会长始终陪着我们,她们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这些远方的贵宾,在参访桃国小图书馆时,我们还发现

这儿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由家长委员会的志工当任,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家长委员真正参与了学校的办学、管理。陈校长介召这些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关心并资助学校发展,有常住学校内的办公室、活动家长室。其历任会长写入学校史册,家长会还协助校务推展、公益团体认养(资助贫困学生)与资助办学,是一种亲师合作。如: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找家长委员会;学生社团要资金,找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参与学校这么多事务,却是分文不取,完全是做义工。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因为他们明白:一切为了孩子!家长委员会成员表现了非常高的素质。

二、台湾风土人情

1、山美水美人更美

此行我们领略了台湾的美景,台湾同胞的热情好客,台湾人的彬彬有礼。每到一个学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周到的安排、细致的准备。每天离开酒店时服务人员都会站在门给我们招手离别,讲话轻声细语,举止端庄国民素质较高。

2、提倡环保低炭生活

台湾人很节约注重环保,在校园内装有用电监测即时看板,这是国家电力社监测各用电单位的用电情况,超过规定量电费将倍增。来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小镇,很难见粉尘。街上不大看见警察,却看不到有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更难见车辆为了抢时间而左冲右突不文明现象,遇到交通堵塞,大家各自在车里静静地等候,听不到喇叭声。街道边的修车店也是干净整洁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公民的心中。

篇8:谈海外教育投资

一、广泛调查海外教育投资的可行性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大钱要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小的时候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双语幼儿园, 到高中时期选一所省重点高中, 再到大学时花钱送孩子出国留学, 作为父母, 他们的每一步都走的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的手中所掌握着的是有限的资金, 以及子女未来命运与前途的无限责任。国内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 情况难以让人恭维。学生所学所用不成比例, 就业分配困难重重。送子女到海外接受教育, 广泛接触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理念, 就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为子女投资海外教育, 大把的花钱, 是很多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那么如何保证让家长们的海外教育投资物有所值, 这里有很多学问, 家长们需要潜心研究和探讨。海外教育投资将是一个长期的、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 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纵观我国家庭收入水平, 高收入家庭对海外教育的投资相对高, 低收入家庭对海外教育的投资相对低。然而无论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用于教育费用的比重都较大, 甚至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所占比重更大, 这充分说明了低收入家庭是极其重视子女教育的。

然而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 孩子是个成长股, 投资要合理适度, 并不是投的越多越好, 投资与收益不是正相关关系。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首先, 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其次, 不要盲目、轻易地投资, 投资一定要选准目标, 选对时机。海外教育投资, 家长们更要慎之又慎。要选择好理想的留学国家, 选择好的大学和专业。要比较各个国家留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差距, 要比较勤工俭学的每小时收入和打工的许可时间, 要研究留学国的税收情况, 要调查了解留学国的房屋出租情况, 要看留学国的社会治安状况, 另外还要分析国内外就业市场的需求;否则, 良好的愿望未必有良好的结果, 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不要被留学生光环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出国留学”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耀眼!“海归”的光环, 吸引了大批国人到海外求学。而人数大幅度增加, 是在1999年国家对学生出国留学政策作出调整, 出国留学已由过去公派为主过渡到以自费为主之后。自从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 留学人员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企业招聘人才是非常现实的, 他们要看的是实际效果。如果说在刚开始引进留学生时, 他们还会考虑到留学生的光环和广告效应, 那么随着留学生的增加, 随着使用留学生的成本和效益的倒挂, 他们就自然会对留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决策, 国内不少家长仍笼罩着从前“海归”的光环, 以为只要子女出国, 就能学到一身的本事, 只要子女在国外“镀上一层金”, 回来就有好的前程, 甚至还演变成了“考不上大学就出国去留学”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中国教育报》曾报道, 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 有33%的家庭甚至做好了花费40~50万元的准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英国留学4年的A和国内某高校毕业的B现在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找工作。不同的是, A这4年在英国花掉了100万元, B读大学4年的费用不足6万元, 前者读大学的费用是后者的16倍。以3000元的月薪计算, A和B分别投资了100万和6万。A需要连续工作27.8年才能够“解套”, 而B只需要1.7年就能够挣回投资本金。前者的投资“本金”回收时间也是后者的16倍。无论是投资本金、投资时间, 还是投资收益, 投资“海外”教育的成本花费都要比国内的大许多。由此可见, 对于“海外”教育的投资已经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态了。由于目前, “海归”的光环已经风光不再了, 国内企业对于给予“海归”的薪资也已回归到正常的水准, 相较高于国内大学毕业的“优势”也已不再了。

为了获得国外教育经历, 中国人支付了高额费用。据相关媒体的报道, 澳大利亚从对中国的教育出口中大大获利, 对华教育出口在对华出口产业中位居第四, 从中国获得的收益仅次于羊毛、矿产等传统资源对中国的出口。据统计, 我国每年外流的教育资金至少达3.75亿美元。从澳大利亚这一国家来看, 我国的教育投资已几乎成为澳大利亚的“经常性贸易项目”了, 问题是我们的付出要值得, 要用我们的钱换回我们需要的理念、学识、技能等。但是, 我们很多人出国留学, 简直就是瞎投资。有些学生是因为考不上大学才出国的, 基础很差, 在国外学习跟不上;有些是被父母逼出国的, 干脆在那边混日子……

孩子出国留学, 几年花掉家里100万人民币, 结果成为海归, 一事无成在家待业。多么可怕的事实!100万人民币够一个普通人家衣食无忧的生活一辈子。100万人民币可以为一个有头脑的创业者打下一大片的江山。100万元人民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而我们的某些海归在花掉了令人心痛的百八十万后, 一无所获, 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想都不敢想的致命打击。如果我们把这100万人民币花在国内, 这是多么大的拉动内需的一笔消费呀!由此可见错误的投资或者不理性的投资, 与国与家是多么大的损失!很多留学生的家长在咬牙为孩子付了学费和生活费后, 在家省吃俭用, 勉强维持温饱。真是孩子们在海外留学, 家长们在家里流血流汗。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就是家长们在作出投资的时候, 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思考, 被留学生曾经有过的美丽光环所迷惑。

三、不要盲目跟风轻信宣传, 要认真研究国外求学信息

目前, 美国留学风起。美国院校的招生政策逐渐放宽, 留美市场大幅度上涨, 呈井喷状态。美国政府大开留学方便之门, 广泛吸金。其中, 中美汇率持续走低导致留学成本下降;签证通过率上升是留美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中介公司更是不遗余力, 大肆宣传, 为赴美留学摇旗呐喊, 推波助澜, 家长们被蛊惑的晕头转向, 冲动中盲目签下留学协议书。其实, 全美有3000多所高校, 教学质量, 学校背景各不相同。正如当年《北京人在纽约》里面所说的:“如果你爱他, 就送他去纽约, 如果你恨他, 也请送他去纽约。”在这片土地上, 有着全世界最好和最差的学校, 天堂与地狱也许就只有一墙之隔。问题是我们的留学生家长在还没来得及弄明白天堂与地狱区别时, 已把孩子送出了国门。

的确, 美国高校有着国内高校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在那里, 孩子们可以学到纯正的英语;可以更多地到实验室搞试验, 搞科研;可以接收到世界五湖四海的最新信息;可以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阅历;可以广交世界各国的朋友, 可以做一个世界人。但是美国留学问题也多多。比如说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 就足以让每一个有美国留学生的家长, 日夜胆战心惊。所以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 并不是跨出国门就万事大吉。很多问题是所谓阅历丰富的家长们想都未曾想到的。中介们除了赚你的钱, 是不会向家长们提供一丝帮助。留学不但掏空了中产阶级家长们的腰包。还让家长们操碎了心, 累白了发, 累弯了腰, 甚至累吐血。

比如说把孩子送出去以后, 他的学校怎么样?饮食怎么解决?所选的专业以后好不好找工作?这一个个问号悬在了孩子走出国门后父母的心里。就中介机构而言, 办理出国留学的成功率高低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但是能否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为他申请到与之相匹配的学校, 能否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 包括出国前的语言培训, 出国后的生活安排, 乃至日后回国就业、推荐工作等方面却是一个个性化、系统化的服务, 这种服务无法批量生产, 也就不可能普及, 所以从中介的角度来讲很难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因此, 其服务则大打则扣。把孩子们送出国门后, 其后续工作还有很多, 余下的事情更繁琐、更令家长们揪心。

近来有服务稍好的中介为了改善其服务, 提出了“社区化服务”的概念, 即建立一个留学生的交流社区, 每一个进入留学申请项目的人, 都可以在这个社区里找到与自己情况相类似的学长或者资深的咨询人员, 他们会一路陪伴你走过留学申请的过程, 在这期间, 申请材料的寄送, 论文的选择以及不同学校的申请技巧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帮助少走很多弯路, 节省时间。而对于针对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 他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社区系统, 向那些在相关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人咨询, 以得到提携与指点。等到他们站稳脚步后, 又可以回头帮助那些有同样需要的人。这种举措估计会对留学生起点帮助作用, 也会减少家长们的担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台湾海外华文教育】相关文章:

海外华文教育04-21

海外教育06-15

台湾行前教育04-20

台湾教育见闻06-02

台湾教育考察报05-23

台湾的教育范文05-21

台湾教育见闻范文06-01

台湾阅读教育范文06-01

台湾生命教育课程07-17

台湾教育考察有感07-17

上一篇:“节日期间电商促销行为对消费者的影响”调查报告下一篇:工业机器人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