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4-06-25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选四篇)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1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位于小兴安岭南坡中段北缘, 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五营林业局境内, 隶属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的试验基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8′~129°15′, 北纬48°2′~48°12′。丰林自然保护区于1958年建立,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1997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UNDP国际合作项目, 即在中国亚热带、温带和西北干旱区建立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3个试验区之一, 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 (MAB) 网络成员。

丰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 400 hm2, 森林覆被率为95%, 森林总蓄积量为461万m3, 其中绝对封禁区面积达8 129 hm2。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 地带性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是我国目前原始天然红松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 面积最大的天然林集中分布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落叶松原始林生态系统及母树林。

1.2 气候模式选择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是气候模式。笔者选用IPCC DDC提供的6种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模式 (CGCM2、Had CM3、OSU、GISS、GFDL和UKMO) 对研究区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并着重针对2种动态模型 (CGCM2和Had CM3) 的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OSU、GISS、GFDL和UKMO是4种经典的大气环流模型, 在IPCC第3次评估报告完成之前的全球变化相关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 但随着气候模式的飞速发展, 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此类气候平衡模式的结果来源于2×CO2和1×CO22次模拟结果之差, 然而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显然并不是连续的, 实际的气候系统的各个分量有着不同的热力惯性, 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气候平衡模式所假设的平衡条件。可见倍增平衡模式模拟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存在严重的缺陷, 合理的气候模式中的CO2浓度应为渐进变化。

20世纪末, 大量的动态大气环流模型又称渐进模型应运而生, 针对静态模型中存在的缺点进行了诸多改进, 模拟能力和模拟效果均有较大提高。其中本研究所选用的CGCM2和Had CM3气候模式是该类模型的典型代表, 它们均采用IS92a排放情景, 即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 由于温室气体浓度为渐进递增, 故可以输出未来每一年份的月平均值。CGCM2是加拿大气候模拟和分析中心在CGCM1的基础上推出的第2代全球气候耦合模型, 空间分辨率为0.5°×0.5°, 并对CGCM1的缺点做了相应改进, 预测结果由CCCma提供。Had CM3模式是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型, 其水平空间分辨率经度×纬度为3.75°×2.50°, 预测结果由IPCC DDC提供。

2 预测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

使用6种气候模式对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未来100年的年平均温度与降水量进行了预测 (图1) , 从图1a可以看出, 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OSU、GISS气候模式预测的增温幅度相对较小 (<4℃) , GFDL、UKMO相对较大 (>7℃) , 而CGCM2和Had CM3居中 (4~5℃) 。可见, 4种经典静态模型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的预测结果总体呈现出2种趋势, 或小于4℃的小幅增温或大于7℃的大幅增温, 这2种情况对该区森林造成的影响无疑会有较大不同。而2种动态气候模式所预测的结果则介于上述2种情况之间, 且地面温度的增幅均未超过5℃, CGCM2稍高于Had CM3的预测。即便如此, 年平均温度的增温率仍高达0.40~0.46℃/10年, 这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CGCM2和Had CM3模式模拟的IS92a情景下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2004—2100年的年平均地面气温的时间序列变化中可以看出:CGCM2和Had CM3模式模拟的地面气温的增温趋势十分相似, 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图2、图3) 。CGCM2模式的增温幅度略大于Had CM3, 增温率分别为0.447、0.409℃/10年, 但Had CM3模式预测的温度的年际间波动较CGCM2模式明显。从季节上看, CGCM2模式预测的季节增温幅度差异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Had CM3模式预测的季节增温幅度差异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 年较差与1961—2003年的观测数据相似, 均呈缩小趋势。

2.2 降水

在未来100年降水量的预测结果中 (图1b) , 各气候模式预测的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 呈不同程度的小幅增加趋势。除Had CM3和CGCM2达到10%水平外, 其他各静态气候方案预测的降水变化幅度均小于10%。从CGCM2和Had CM3模式模拟的IS92a情景下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2004—2100年的年平均地面降水的时间序列变化中可以看出:CGCM2和Had CM3模式模拟的地面降水均无明显趋势, 但CGCM2情景较Had CM3出现较大的降水年际变化 (图4、图5) 。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对未来100年进行预测, 预计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温度将持续上升, 降水无明显变化。温度的持续升高必然导致蒸发作用不断增强, 而降水量却无明显增加, 这必将导致该区的气候条件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

摘要:以1961—2003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 采用CGCM2、Had CM3、OSU、GISS、GFDL和UKMO等6种气候模式, 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的温度与降水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 未来100年,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温度将持续上升, 降水无明显变化, 气候条件将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预测,黑龙江伊春

参考文献

[1]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 (1) :3-8.

[2]王绍武.小冰期气候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 1995 (3) :202-212.

[3]许吟隆, 黄晓莹, 张勇, 等.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1 (2) :80-83.

[4]孙凤华, 杨素英, 陈鹏狮.东北地区近44年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及可能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05, 24 (7) :751-755.

[5]许吟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28 (3) :323-329.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篇2

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

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

(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

(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

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

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

(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1自然属性(60分)

3.1.1典型性(15分)

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

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

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代表性一般(0分)

3.1.2脆弱性(15分)

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

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

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3.1.3多样性(10分)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

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

3.1.4稀有性(10分)

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

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3.1.5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

3.2可保护属性(20分)

3.2.1面积适宜性(8分)

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

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

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

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

3.2.2科学价值(8分)

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

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

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

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

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

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

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

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

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

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3.3.3基础工作(6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

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3,3,4管理条件(6分)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

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

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4.1自然属性(60分)

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

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

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

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

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

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

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

4.1.2物种代表性(10分)

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

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

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

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

4.1.3种群结构(5分)

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

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

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

4.1.4生境重要性(10分)

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

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

c、国内重要生境(3分)

d、普通生境(0分)

4.1.5生境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

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

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

4.2可保护属性(20分)

4.2.1面积适宜性(8分)

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

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

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

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

4.2.2科学价值(8分)

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

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

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

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

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

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

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

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

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

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

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4.3.3基础工作(6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4.3.4管理条件(6分)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

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

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5.1自然属性(60分)

5.1.1典型性(15分)

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

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

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

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

5.1.2稀有性(20分)

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

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

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

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

5.1.3自然性(15分)

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

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

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

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

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

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

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

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

5.2可保护属性(20分)

5.2.1面积适宜性(8分)

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

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

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

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

5.2.2科学价值(8分)

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

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

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

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

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

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

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

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

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

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

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

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5.3.3基础工作(6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5.3.4管理条件(6分)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

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

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3

一、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和状况

(一)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坡中段北缘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境内, 生物地理属于中国东北区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 总面积18165.4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以红松为主的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中, 红松占整个林分的78.4%。有植物113 属568 种32 变种12 变形, 兽类6 目15科52 种, 鸟类220 余种, 昆虫6 目55 科404 种, 大型菌类200 余种。

(二)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这里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典型、最完整的原始红松林。区内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历史长期发展和自然演变的结果, 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和变故, 为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结果提供了评价的准则, 也为国际北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和原始“本底”资料。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类型在地理分布上极具原始性, 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特殊地段, 这样典型的北温带森林在全球已为数不多。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其存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三)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确定80人编制。内部组织机构6 个, 科研监测中心, 林政防火办公室、林业公安局、行政办公室、红松林旅游有限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丰林自然保护区已经完成国家投入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保护区具备了林业科研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各项设施齐全、管护措施先进的示范保护区建设基础能力。实现52 年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森林破坏案件。

二、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 生态建设示范作用

黑龙江省林业施业区面积3 154 万公顷, 由于解放前日俄掠夺性采伐和解放后的支援国家建设, 林业出现可采资源危机, 原始生态破坏严重。目前, 全省林业正在停止商业性采伐, 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然而, 在生态建设具体操作上, 对于全省林业各企事业单位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比如, 在生态建设中人力恢复自然生态的样板、标准;人们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恢复生态;人对自然生态破坏程度的评价;将来人力恢复自然生态效果的评价等。目前只有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原始参照系, 是原始生态恢复的示范, 这些答案也只有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去寻找。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认真总结50 年的生态建设经验, 探索出一条对全省生态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路子。

(二) 科学研究指导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价值, 在于作为林业天然科研平台, 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 积累丰厚的科研成果, 指导黑龙江省林业、全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丰林自然保护区自1958 年建立以来, 每年通过对物候、水文、大气等观测, 积累大量原始资料, 建设了30 公顷世界寒温带第一大科研样地, 累计接待科研工作者2 100 人, 实现科研成果30 多项, 论文110 篇, 与国内外46 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 积极践行生物圈网络成员义务, 加盟签署《荔波宣言》、参与制订《马德里行动计划》, 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应邀作了《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 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东南亚会议上介绍了绿色大学主题实践活动。

(三) 科普宣传教育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倡导绿色生活, 在林区社会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相继举办了由国内18 所著名高校组成的“绿色大学高端论谈”、“哈工大学生荒野拓展行动力”、“红松文化传播”等各项活动, 在全社会弘扬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二是建设绿色教育基地, 传播绿色科普文化。投资80 万元建设了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展馆, 设置了各种野生动植物标本, 每年接待到访人员近3 万人。投资200 万元在实验区建设1 500 米科普教育木栈道、50 米科普长廊、400平方米科普馆, 让游客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 接受大森林绿色科普教育。通过不断创新科普宣教的方式和内容, 普及红松文化, 把依存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渗透到整个林区社会。2010 年丰林自然保护区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绿色生态教育基地, 全国绿色大学建设成员单位。

(四) 生态监测预警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50 多年物候观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历史, 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基础数据资料。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的发挥保护区的研究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功能, 在丰林保护区建立了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更好的实现从天然红松林地质地貌, 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物链, 追寻其森林演替更新规律;从系统地被物及其自然因子分布规律, 摸索其物种保护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无论是气候变化, 还是固碳状况, 都能够为小兴安岭恢复优良生态功能, 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原始的自然本底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 可以对区域病虫害、气候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级别、频率等做出准确判断, 对区域内减灾防灾提供预警数据信息。

三、用先进理念指导丰林国家级保护区发展建设

(一) 保护区的发展首先要融入创新的要素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从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 对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理念, 还应该增加3个方面的创新要素。一是要树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保护区的工作, 就会看到几十年来工作成绩很大, 但发展速度很慢。究其原因, 是认为保护与发展相互对立, 侧重于原生态资源保护, 没有确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的结果。二是要树立保护区综合发展的理念。自然保护区不能只是一个自然生态体, 更应该是一个绿色经济实体。在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用绿色的生物圈打造绿色的经济圈, 以致构建绿色的科普文化圈。三是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理论指导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总结出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如“为当地人的利益, 寻求协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解决方法”是生物圈保护区的宗旨“;通过研究探索改善人类福利而不使环境退化的土地利用实践”是生物圈保护区的中心目标之一等。借鉴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论, 将有助于我们重塑全新的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理念。

(二) 用科学的理念解决发展保护利用的问题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有这样一个科学理念, 就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 合理的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中“和谐”就是一种发展、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滥用资源, 而是站在保护的角度上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 用“发现”的眼光去开拓保护区工作者的视野, 合理的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一是科学、适度、持续、合法, 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原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 一味的不用和无章的滥用, 二者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一味的不用并不是最好的保护, 不仅不利于发展, 而且是一种浪费。因此, 科学、适度、持续、合法的利用资源寻求发展, 是自然保护区对科学持续发展的最好实践。二是全面的认识自然保护区可用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概念非常广泛, 保护区的绿色品牌、科普价值、生物圈资源、旅游自然景观、绿色形象等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三是选准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角度。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 必须要围绕用好用足政策, 讲究利用的空间和角度。保护区资源利用的空间, 宜选在保护区的边缘或实验区, 在实验区里利用资源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所允许范围内的项目。如建立驯化、繁殖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地等。

(三) 注重协调好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是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者, 周边社区居民是进入环境中的资源使用者。改善两者关系, 形成和谐氛围, 自然保护区应该是其中的主动者。一是要认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由于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所致, 周边社区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他们赖以维持生活的资源基础就是保护区, 因此, 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处理好这种利害关系可以这样的形象认为, 周边社区是水, 保护区是水中的鱼, 水竭而鱼肥是不现实的。保护区在制定自身发展目标时, 要把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考虑进去, 把社区变成保护区试验区外围的又一个保护层。二是正确对待保护区内居民现象。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核心区或其他重点区域外, 搞完全移民是不现实的。因此, 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 即保护区内不该排斥人的存在, 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到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积极作用, 如发现火情积极扑救、森林管护、劳力资源等。合理调动居民积极性, 使其变成积极的资源管护者。三是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的各项政策一定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区各项政策的制定, 既要考虑到保护目标的实现, 又要考虑周边的经济状况和社区的拥护能力。要建立与社区沟通和听证机制, 使保护区的各项管理目标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献溥, 于顺利, 陈宏伟.广大公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含义和途径[J].野生动物, 2006, (5) :41-44.

[2]王献溥, 于顺利, 陈宏伟.保护区基本含义发展、深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要求[J].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7, (3) :5-10.

[3]王献溥, 于顺利.论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和要求[J].农业问题研究, 2008, (7) :66-7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篇4

2020 年 11 月 16 日,局党委书记、局工会主席、党委办公室主任一行来到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保护区能力建设做了调研,通过现场观看、基本情况汇报,座谈会形式进行研讨。

一、子午岭保护区基本情况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山脉,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保护区内最高山峰兴隆关海拔 1687 米,最低海拔 1100米,地势西高东底。保护区辖区河水四季清澈见底,水量稳定水质优良,自古以来这条川的河流被称为“清水河。”区内有榆林水库一座,建于 1958 年,库容量180 万立方米。保护区成立于 2006 年 2 月 11 日,总面积 61 万亩。保护区是延安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陕西的“一叶肺”;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目前记录的有 994 种。其中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qiu)和刺五加 3 种;有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杜松、陕西鹅耳枥和文冠果3种;据统计保护区动物有18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华北豹、金雕 3 种;列入Ⅱ级保护的有水獭、豺、鸳鸯、红腹锦鸡、长耳鸮 xiao),大鸨(bao)等 16 种。特别是经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协作,2018 年 6 月通过新华社媒体发布,保护区至少有 28 只野生华北豹种群,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华北豹种群,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都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大的,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监测又发现了华北豹幼崽种群,意味着野生华北豹在子午岭不断的繁衍和增长。

二、保护区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当前,保护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形成了局、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局机关下设保护科、科研宣教科 2 个科室,基层设槐树庄、榆林、陈家河 3个保护站;设防火门、蒿地沟、午亭子、油坊台 4 个检查站;目前保护区职工编制 98 人,现有 70 人,包括新聘职工 17 人,新聘职工为保护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保护区重要性

(一)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延安市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辖区内植物物种丰富,被子植物 93 科 323 属 596 种,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优势树种为山杨、辽东栎、侧柏、油松等。

(二)涵养水源,保护区内年均降水量约 500~600mm,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大 30cm 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调节气候、降水、减缓水土流水起决定性作用。

(三)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延安市南部的富县境内,西靠子午岭主脊,北临毛乌素沙漠边缘,南界渭北大平原,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的腹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保护区茂密的森林植被阻挡了草原化的南侵,防止了北面沙尘入侵到渭北大平原,保护了渭北大平原的农业安全。

四、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完善。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延安市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延安市桥北国有林管理局代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模式。自然管理局下设保护科和科研宣教科两个科室,下设三个基层保护站

(科级建制)。由于施行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形成对保护区管理不健全,资金不到位情况。

(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基础上,未能有效解决基础落后问题,目前保护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防火道路破损,无法正常通行,近几年局多次下发经费对保护区道路进行维修,但是每次由于经费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车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到保护区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办公住宿坏境无法满足现有人员工作生活。保护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最近的直罗镇 38 公里,保护区职工大多职工家都在富县县城。因此,职工每年将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保护区度过。但,保护区住房年久失修,大多出现地基下沉、室内装修破损现象,严重影响到职工安全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设备不足,由于受经费制约,目前保护区办公设备急剧短缺,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无法满足现有工作任务。四是卫生条件不达标,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离开旱厕所,建设文明城镇、乡村。但是,保护区目前全部使用的是旱厕所,夏秋季节粪便在高温下发酵,产生臭气,为蚊蝇滋生提供了生存环境,蚊蝇携带细菌病毒,容易导致菌痢、甲型肝炎等多种疾病发生和流行,威胁职工的生命健康。五是取暖设施落后,冬季夜间取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保护区宣传力度不足。子午岭保护区“华北豹”是延安环境保护的一张名片。虽然,中省市官方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但是,在社会上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是保护区对外宣处不足,局限于常规宣传、间断性宣传。

(四)保护区利益冲突严重。保护区内原有是槐树庄林场、监狱局等单位,自撤场设区和监狱局迁离后,原有监狱局土地一直对外出租从事农业生产,对保护

区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种秋收时间,农业大型机械、运输车辆通行对防火道路破坏,农耕人员流动性大,管理约束存在一定困难,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五)保护区开展保护区考察与科研工作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少,经费短缺,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

(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区目前人员中 80%属于林业招工,文化水平大多处于初高中间段,不能胜任保护区科研工作开展。2019 年新招 17 名职工,所学专业与保护区职能不匹配。并且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干部职工长期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培训,自然保护专业技能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七)保护区缺少全面性、系统性规划,未形成整套前景规划。

五、保护区提升建议

(一)社会能力建设。

1、依托保护区优势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一是打好“华北豹”最大种群名片,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建立华北豹研究中心;二是加强保护区水文水质气象监测,为延安地区水文水质气象研究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建立专业化、标准化水文水质气象监测中心;三是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加大对保护区动物保护力度,申请建立野生动物疫情、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四是利用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森林资源丰富优势建立康养中心和开展森林体验活动。依托这些项目开展解决保护区基础建设落后问题。

2、积极寻求与大学院校、研究所开展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区工作开展助力。

3、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一是利用互联网、电视、网络平台(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积极向社会进行宣传保护区环境、法律法规、野生动植物等。提高

保护区知名度和重要性,争取得到企业、社会团体公益基金赞助和项目援助,为保护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建立集教学、参观光电数字化展馆,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标本、模型、图片和录相等向人们普及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识。

4、协调解决土地权属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保护区遗留下的监狱局土地权属。

(二)加快机构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管理体制。

1、保护区机构管理应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结合的管理体制。

2、组成机构构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财务科、规划项目科、检查站、派出所。

(三)人员能力建设。

1、加强人员管理。核定保护区人员数量,积极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建议相关部门为保护区招聘符合保护区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管理和业务工作水平。实行定岗定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2、大力推行考评制度。从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以此提高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独立性、热枕性。

3、多方面采取鼓励激励措施。对保护区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待遇、评先进、物质奖励、外出学习、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优先奖励。例如:记录发现省级重点保护物种10元/次种、国家二级20元/次种、国家一级50元/次种、新物种 100 元/次种、新物种填补国家空白 200 元/次种。

4、组织定期培训。为了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绩效、更新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一般采取课堂教学法、录像资料教学、座谈会

上一篇:地区科技发展规划下一篇: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